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铜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铜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铜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主基调主战略,围绕“稳中求快、快中保好”总基调,大力实施“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全力推进36项改革,奋力激发市场活力,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全省第四,比上年上升五位。

一、综合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47.73亿元,首次突破600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9.6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3.35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4.70亿元,增长17.2%。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0826元(以常住人口计算),净增3583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按人民币汇率(2014年末)折合3404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9.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0%。

与上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9.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6.7%,其中:农业产值156.32亿元,增长20.3%;林业产值7.34亿元,增长24.0%;牧业产值69.23亿元,下降16.7%;渔业产值9.6亿元,增长39.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99亿元,增长10.1%。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长。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5957公顷,下降2.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5056公顷,增长4.3%;蔬菜播种面积92230公顷,增长10.4%。

年末实有茶园面积91566公顷,增长11.8%;果园面积25201公顷,增长2.8%。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在两次特大洪水灾害的影响下,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保持增长,烤烟产量有所下降。

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15-02-122014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着力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培育“高精尖”经济结构,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8万人。

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1%。

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5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4%。

常住人口出生率9.75‰,死亡率4.92‰,自然增长率4.83‰。

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11人,比上年末增加22人。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3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1万人。

表1 2014年末常住人口及构成指标人数(万人)比重(%)常住人口2151.6100.0按城乡分:城镇185986.4乡村292.613.6按性别分:男性1106.551.4女性1045.148.6按年龄组分:0-14岁213.09.9 15-59岁1617.075.260岁及以上321.614.9其中:65岁及以上212.39.9按功能区分:首都功能核心区221.310.3城市功能拓展区1055.049.0城市发展新区684.931.8生态涵养发展区190.48.9二、综合经济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下降0.1%;第二产业增加值4545.5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6.3亿元,增长7.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999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278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21.7:77.5调整为0.7:21.4:77.9。

图1 2010-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表2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标绝对数(亿元)比上年增长(%)比重(%)地区生产总值21330.87.3100.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59.0-0.10.7第二产业4545.5 6.921.4第三产业16626.37.577.9按行业分农、林、牧、渔业161.3持平0.8工业3746.8 6.017.6建筑业907.410.6 4.3批发和零售业2447.7 5.51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48.1 6.8 4.4住宿和餐饮业381.9-0.2 1.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62.011.79.7金融业3310.812.315.4房地产业1329.2-2.2 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700.2 5.88.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662.611.17.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36.011.40.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62.413.20.8教育859.09.7 4.0卫生和社会工作468.110.7 2.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70.4 1.9 2.2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576.9-2.6 2.7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94.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南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Government/tjx x/201506/t20150625_466550.html2014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日期:2015-06-25 来源:南宁市统计局字体颜色:【红黄蓝绿】字体大小:【小中大】保护视力色:青蓝黄灰恢复默认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各族人民在南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为主基调,统筹做好全面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新常态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发展质量持续向好,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为“十二五”规划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148.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303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7049美元。

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5.0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251.54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541.67亿元,增长8.2%。

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39.75∶48.97。

与2013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回落 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07个百分点。

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比上年上涨1.6%,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呈“四升四降”。

二、农业产值: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9.33亿元,比上年增长4.55%。

其中,农业产值337.90亿元,增长6.45%;林业产值28.63亿元,增长0.52%;畜牧业产值184.26亿元,增长0.71%;渔业产值25.42亿元,增长6.07%;农业服务业产值33.12亿元,增长11.5%。

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55.46%,比上年上升1.48个百分点;林业4.70%,下降0.34个百分点;畜牧业30.24%,下降1.8个百分点;渔业4.17%,上升0.26个百分点;农业服务业5.43%,上升0.40个百分点。

2014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03-27 01:49 来源:合肥日报我有话说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顽强拼搏,扎实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69.6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

城镇化率69.1%,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人口712.81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45.37万人,增加11.54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13.09‰,比上年增长1.21个千分点;死亡率6.10‰,下降1.4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99‰,增长2.64个千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5157.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6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2.01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028.33亿元,增长8.5%。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5.7:39.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43.9%提高到44.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7394元,比上年增加5839元,折合美元首次超过1万美元,达到10971美元。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13.9万人,比上年增加9.5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92.7万人,减少9.7万人;第二产业181.4万人,增加6.1万人;第三产业239.8万人,增加13.1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50.7万人,增加22.7万人。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1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2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比上年下降0.29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2%。

2014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乌鲁木齐市统计局二〇一五年三月2014年,乌鲁木齐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十届七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总目标和着眼点,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贴民生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首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5亿元,增长9.3%。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38.1:60.7。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105元,增长7.0%,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11575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比上年下降0.1%外,其他七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涨幅均有所回落。

其中,食品类上涨5.6%、烟酒类上涨1.1%、衣着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3%、居住类上涨1.1%。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4.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3%(见表1)。

表1 2014年全市生产、消费价格指数二、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

其中,农业产值29.29亿元,增长0.5%;林业产值3.84亿元,增长2.9%;畜牧业产值24.98亿元,增长10.0%;渔业产值0.94亿元,下降2.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4亿元,增长17.6%。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3.67万亩,下降5.7%。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

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价格水平涨幅较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

绵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绵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bmwz/942947781935366144/20150615/1382524.html绵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03-23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工作基调,全面深化改革,抢抓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城突破发展的独特机遇,沉着应对需求不足、转型升级压力大等各种挑战,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9.9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05.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522.0亿元,增长9.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60.8%和33.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51.4:32.2调整为16.0:51.0:33.0。

非公有制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924.7亿元,增长10.2%,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8.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

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8%、食品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居住上涨0.2%、衣着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0.4%、烟酒下降1.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5.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8%。

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

年末全市工业化率达到43.0%,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46.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科技城。

按照“一核三区多园”新口径,全年科技城实现二三产业增加值1055.7 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70.4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385.3亿元,增长9.8%。

汉中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汉中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汉中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核心要求,主动作为,苦干实干,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三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实现生产总值99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98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457.92亿元,增长 15.4%;第三产业增加值349.15亿元,增长9.7%。

人均生产总值28908元。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8.6%、46.2%和35.2%。

同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25.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4%;实现增加值 190.49 亿元,增长5.3%。

其中,农业产值192.55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14.12亿元,增长6.1%;牧业产值102.53亿元,增长3.0%;渔业产值4.50亿元,增长7.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81亿元,增长3.7%。

“猪、药、茶、菜”四大产业产值204.8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62.9%。

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415.68万吨/标准煤,增长6.84%。

工业生产用电量56.86亿千瓦时。

四、投资、建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5.04亿元,增长24.4%。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5.49亿元,增长19.6%。

本年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1858个,计划投资总额比上年增加171.5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施工项目91个,比上年减少45个。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2.10亿元,增长18.8%;房屋施工面积898.83万平方米,增长0.8%;商品房销售额40.31亿元,下降23.7%。

山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2015年2月27日)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据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6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万人。

全年全省出生人口39.7万人,人口出生率10.92‰;死亡人口21.6万人,死亡率5.93‰;自然增长率4.99‰。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275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8.1亿元,增长3.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2%;第二产业增加值6343.3亿元,增长3.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7%;第三产业增加值5628.0亿元,增长7.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4.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064元,按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为5708美元。

全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1820.1亿元,增长7.0%。

税收收入1133.8亿元,下降0.3%,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924.4亿元,下降4.3%。

公共财政支出3096.3亿元,增长2.2%。

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2583.1亿元,增长3.1%,民生支出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83.4%。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8.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9.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8%。

齐齐哈尔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齐齐哈尔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齐齐哈尔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影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砥砺前行,我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年末全市总人口553.2万人,比上年下降0.7 %。

其中,农业人口356.8万人,下降0.7%;非农业人口196.4万人,下降0.6%。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4.87‰,下降0.2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3.62‰,下降0.10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5‰,下降0.15个千分点。

表1 总人口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38.8亿元,比上年增长5.2%。

第一产业增加值299.3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408.2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531.3亿元,增长6.0%。

三次产业结构为24.2:33.0:42.8。

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1%、29.0%和4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830元,增长7.1%。

市场物价涨幅趋于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1.3%,比上年上涨1.3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99.3%,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耗总量1136.2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0.925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8.8%。

201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5.7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2.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23.6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5万人。

二、农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9.9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农业产值318.5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5.7亿元,下降0.2%;牧业产值214.5亿元,增长12.1%;渔业产值9.1亿元,增长8.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亿元,增长5.5%。

2014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1240.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3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9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92.9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35.23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8.3∶66.4∶25.3变化为9.0∶64.0∶27.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3年上涨1.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

在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上涨3.6%,鲜菜价格下降 5.0%,肉禽及制品价格下降 1.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8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8%,控制在省定4.5%的目标之内。

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产业集聚区7个,入驻企业1289个,企业从业人员165649人;商务“两区”7个(商务中心区1个,特色商业区6个),入驻企业971个,企业从业人员20837人。

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59.71万吨,比2013年减产2.9%,其中夏粮27.69万吨,增产0.3%;秋粮32.01万吨,减产5.6%。

烤烟产量3.93万吨,减产8.6%。

棉花产量0.12万吨,增产2.4%。

油料产量2.94万吨,减产17.4%。

肉类总产量11.0万吨,增长9.2%。

禽蛋产量5.2万吨,增长1.4%。

牛奶产量4.43万吨,增长4.2%。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6.53万千瓦,比2013年末增长0.7%;农用拖拉机4.89万台,增长0.6%。

全年农村用电量3.70亿千瓦小时,增长2.2%。

三、工业和建筑业2014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26.88亿元,比2013年增长9.8%,增速比2013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8.96亿元,增长10.7%,增速比2013年加快0.3个百分点。

江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08.6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3.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388.3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5636.6亿元,增长8.8%。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65.8%和29.2%。

人均生产总值34661元,增长9.2%。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7:53.4:35.9,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129.3亿元,增长10.3%,占GDP的比重为58.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

南昌临空经济区、共青先导区建设进展顺利,昌九一体化实力显著增强;国务院批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赣州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获批设立,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苏区振兴发展步伐加快;扎实推进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发展,支持抚州深化区域合作。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年末从业人员260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6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1万人。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8.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年末农民外出从业人员822.4万人。

其中,省外务工553.5万人。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0341元/人,比上年提高4952元/人。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全年财政总收入26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201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 —成都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5年4月28日2014年,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推动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全年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大关,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的全新起点。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0056.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61.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7亿元,增长8.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019元,增长8.0%。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7:45.3:51.0。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0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774.9亿元,增长16.4%。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340.0亿元,增长15.3%。

图1 2010-2014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9.1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16.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烟酒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1.5%。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0.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0.9%。

—2 —图2 2010-2014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3.7%。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1664件,比上年下降5.5%,其中,受理发明专利申请39133件,下降0.1%。

全年专利授权量为50488件,增长3.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614件,增长9.1%。

全市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 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500家。

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小巨人培育企业共1225家,高新技术企业5433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52家。

年内全市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2552家。

年内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43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6.5%。

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9897项。

全年经认定登记的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5238件,比上年下降4%;合同金额667.99亿元,增长7.6%。

十二、文化和卫生年内成功举办第三十一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全年市民参与文化活动人数达到3100万人次。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三年万人培训计划”,年内培训4050人次。

至年末,全市有市、区(县)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6个,艺术表演团体180个,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25个,档案馆44个,博物馆120个。

全市共有公共广播节目21套,公共电视节目25套。

有线电视用户687.4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64.73万户。

全年生产电视剧49部,共1774集;动画电视4386分钟。

全年共出版报纸12.01亿份、各类期刊1.45亿册、图书3.26亿册。

摄制完成36部故事片。

人计划”。

全年共完成职业培训53.40万人,其中,农民工24.64万人。

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图4 2010-2014年新增就业岗位情况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7710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 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192元,比上年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曲靖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曲靖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曲靖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曲靖全市全部煤矿停产整顿等一系列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积极应对,变被动为主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以煤炭转型升级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最大限度地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止住经济下滑态势,保持全市经济持续增长,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效。

一、综合初步测算,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49.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0%,人均GDP达到27529元。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0.19亿元,增长6.2%,拉动GDP增长0.9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9.44亿元,增长1.7%,拉动GDP增长0.9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9.77亿元,增长7.5%,拉动GDP增长2.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4%。

三次产业结构为18.8 : 50.9 : 30.3。

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765.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市财政总收入达365.10亿元,下降2.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67亿元,下降4.8%;其中:税收收入92.98亿元,下降4.4%;在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收入18.34亿元,下降8.8%;营业税收入24.67亿元,下降9.1%。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4.17亿元,增长12.4%。

民生支出达249.6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7%。

全年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的支出分别增长1%、17.5%、14.7%。

201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1.7%。

2014年曲靖市各类物价指数2014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11.4 万人,新增城镇就业 3.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2 %。

吉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防风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80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4.5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7287.26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4991.99亿元,增长6.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GDP达到5016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8166美元),比上年增长6.5%。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0:52.8:3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55.6%和37.6%。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053.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1%;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8.2亿元,增长10.3%。

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率为6.6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7.8%。

图1:2010—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014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0(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

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5,上涨1.5%;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上涨2.1%。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5.1,下降4.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9.1,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99.2,下降0.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0.2,上涨0.2%。

表1: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年=100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188.6亿元,增长4.9%,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203.4亿元,增长4.0%。

郑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郑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郑州市统计局(2015年4⽉9⽇)郑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是全⾯深化改⾰的开局之年,也是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化改⾰,紧紧围绕“三⼤⼀中”战略定位,坚持以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为统领,深⼊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主动适应新常态,“抓改⾰、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良好,社会事业全⾯进步。

⼀、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完成⽣产总值6783亿元,⽐上年增长9.5%;⼈均⽣产总值73056元,⽐上年增长7.5%。

其中第⼀产业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3.1%;第⼆产业增加值3771.1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2862.4亿元,增长8.8%。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5.7亿元,增长3.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02.1亿元,增长8.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13.0亿元,增长6.2%;⾦融业增加值574.0亿元,增长16.7%;房地产业增加值301.2亿元,增长3.3%;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48.7亿元,增长8.8%;⾮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37.8亿元,增长8.9%。

⾮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138.4亿元,增长9.6%,占⽣产总值的⽐重为61%。

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3%,⽐上年提⾼1.2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年上涨2%。

⾷品价格上涨3.1%;其中⾁禽及其制品下降0.8%,蛋类上涨16.4%,蔬菜下降4.1%。

居住价格上涨2.6%;家庭设备⽤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5%;烟酒及⽤品价格下降1.6%;医疗保健及个⼈⽤品价格上涨0.4%;娱乐教育⽂化⽤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5%;交通和通信下降0.6%;⾐着价格上涨2.1%。

年末全市从业⼈员545.5万⼈,⽐上年增长1.4%,其中城镇从业⼈员309.7万⼈,增长1.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员15.3万⼈,增长8%;农村劳动⼒转移就业11.4万⼈,增长8.6%。

2014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杭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发展定位新要求,深入实施“杭改十条”,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强统筹、治环境、惠民生、促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一)经济总量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4.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5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067.9亿元,分别增长1.8%、8.1%和8.5%。

人均生产总值103757元,增长7.7%。

按国家公布的2014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6891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42.6∶54.3调整为2014年的3.0∶41.9∶55.1。

(二)民营经济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503.05亿元,占全市的59.8%。

民营商贸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3228.62亿元,占全市的74.0%;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983.54亿元,占全市的46.9%;民营经济实现财政收入788.68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1.1%。

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27.6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9%,个体工商户34.53万户,增长5.3%,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分别为222.96万人和72.01万人,增长19.4%和8.9%。

(三)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2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7.32亿元,增长8.7%。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61.18亿元,增长12.3%,其中用于民生支出712.58亿元,增长13.3%,占财政总支出的74.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住房保障、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等民生项目支出分别增长21.0%、15.3%和13.3%。

行政经费有效控制。

全市各类会议、活动分别减少16.0%和35.5%,“三公”经费下降37.1%。

承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承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承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承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承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承德调查队2015年2月26日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总目标,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工作,积极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生保障持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承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72.4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444.4亿元,增长9.6%。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6.8:51.1:32.1调整为16.8:50.1:33.1。

据抽样调查,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9.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

全市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9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07.56亿元,增长5.2%,增幅比上年低19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83.08亿元,增长2.8%。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0.1%,增幅比上年低10.9个百分点,其中,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为22.1亿元、10.2亿元、1.7亿元、22.5亿元,分别增长13.7%、13.7%、4.0%、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综合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5年2月26日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