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_悲怆_第2乐章(超清版).pdf
蛐蛐钢琴网
悲怆奏鸣曲
43
>
MMY
MMM M M
3
M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M
M
M
M M
M
M
M M
M
M
MM
M
M
MMM
3
3
3
3
3
3
3
3
?
MMMMMMMMMMMMMMMMMM
MMM 3 MMMMMM MMM
MMM 3
3
3
MMY d c
MMY d c
M
MB
MB
MM
MB
MB
M M
MB
MB
M M
MB
MB
M M
B
MB
MB
M
MB
MB
M
MB
MB
IM M
MB
MB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
MM
MM
MMM
M
3
3
55
>
M M
M
M
M
M
M
MB
M
M
M
MM MM
M M M M M M M M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M
MM
3
3
3
3
3
3
70
>
| MMY d
:
M
M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第⼋钢琴奏鸣曲“悲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1827年3⽉,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物之⼀,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世界⾳乐史上最伟⼤的作曲家之⼀。
贝多芬出⽣于德国波恩,童年在⽗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岁开始定居于维也纳。
贝多芬数量众多的⾳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和宏伟⽓魄,将古典主义⾳乐推向⾼峰,并预⽰了⼗九世纪浪漫主义⾳乐的到来。
1827年3⽉26⽇,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五⼗七岁。
贝多芬⼀⽣创作题材⼴泛,作品数量繁多,主要包括九⾸交响曲、五⾸钢琴协奏曲、三⼗⼆⾸钢琴奏鸣曲、⼗六⾸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提琴奏鸣曲、五⾸⼤提琴奏鸣曲以及多⾸管弦乐序曲等。
因其对古典⾳乐的重⼤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伟⼤的“乐圣”。
贝多芬⼀⽣经历了法国⼤⾰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
他极⼤地扩展了交响⾳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采⽤动⼒性的乐思发展,使⾳乐具有⾮凡的⽓势和⼒量;⼤幅度的节奏对⽐和⼒度对⽐,对于刻画⽭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
贝多芬⼆⼗六岁时听⼒渐渐衰退,四⼗五岁时双⽿完全失聪,这对⼀位作曲家来说⽆疑是绝望的打击。
痛苦之中,贝多芬写下遗书,多次准备了结⽣命。
然⽽,不屈不挠的性格、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与责任感,使贝多芬以超⼈的毅⼒从⿊暗悲苦的深渊中⾛出来,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在听不到任何声响的前提下,凝结⼼⾎创作出⼤量优秀的作品,成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励志经历深深影响和⿎励了后⼈。
贝多芬⼀⽣共创作三⼗⼆⾸钢琴奏鸣曲,是那个时代最⾼艺术成就的象征,凝聚着⼈类最深智慧的杰作,曾被⽐作“新约圣经”,永垂青史。
这三⼗⼆⾸中,第⼗⼆号以前属早期作品,此后开始进⼊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第⼆⼗⼋号以后的五⾸称为晚期作品,体现了超脱的灵秀。
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曲欣赏世界经典钢琴曲欣赏
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曲欣赏-世界经典钢琴曲欣赏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曲欣赏-世界经典钢琴曲欣赏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曲欣赏_世界经典钢琴曲欣赏NO.1《梦中的婚礼》梦中的婚礼是Paul de Senneville(保罗. 赛内维尔) Olivier Toussaint奥利佛 .图森)作曲 ,而梦中的婚礼(法文是Mariage D'Amour)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
理查德克莱德曼是法国钢琴家,擅长演奏萧邦、拉贝尔、德布西等人的作品,但那是他热衷于古典音乐的时候。
后来他转向发展通俗音乐界(梦中的婚礼、水边的阿狄丽娜、乡愁等皆是),演奏的曲目是波尔?塞内维尔和奥利维?图森作的曲子。
《梦中的婚礼》法文原名为“MARIAGE D'AMOUR”,直译过来应该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爱人的婚礼”这种译法更接近其本意。
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Paul De Senneville)和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的,出自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NO.2《秋日私语》耳边想起一阵熟悉的旋律,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了起来,《给爱德琳的诗》、《安娜小笺》、《梦中的婚礼》、,儿时伴随成长的音乐,再次咀嚼,依然如此令人著迷。
时光返回,那些记忆不曾退色的旋律,都是出自音乐魔术师保罗?塞内维尔之笔。
达芬唱片创始人保罗.塞内维尔,原本是一位相当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人,由于音乐上的天赋禀异,促使创作的决心,音乐路程一路走来,不仅脍炙人口的旋律流传千里。
1976年,浪漫唯美的音乐城堡―――达芬唱片,在保罗?塞内维尔努力耕耘成果下,于法国巴黎成立,蔚为世界新浪漫音乐潮流的第一品牌。
保罗.塞内维尔,法国众所皆知的杰出作曲家,曾与法国顶尖艺人合作过,Mireille Mathieu、Michel Polnareff、Dalida、Claude Adeline等,而如日中天的创作高峰,则是为理查德?克莱德曼作了一首世界名曲《给爱德琳的诗》,自此,理查亦因而名扬国际,创下法国艺人在全球最高的销售记录。
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影响着整个音乐世界。
他在钢琴奏鸣曲方面有着特别的成就,被誉为“钢琴奏鸣曲之王”。
在他的众多钢琴奏鸣曲中,有五首尤为著名,它们是贝多芬的创作巅峰,也是钢琴奏鸣曲的典范之作。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一、《第一号钢琴奏鸣曲C大调,作品二号》这是贝多芬的第一首正式的钢琴奏鸣曲,也是他成年后所作的第一部作品。
作为一名三十岁的年轻作曲家,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的创作天赋和钢琴演奏技巧。
整个奏鸣曲流畅自然,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激情,是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初现。
二、《第八号钢琴奏鸣曲C小调,作品十三号《悲怆》》这首奏鸣曲被誉为“悲怆”,是由其卷入“英国绅士”的爱情纠葛的情感所驱使创作而来。
曲子构思新颖,音乐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个人风格和情感。
奏鸣曲在贝多芬的歌颂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悲哀和坚定的力量。
三、《第四号钢琴奏鸣曲Es大调,作品七号《月光》》这首奏鸣曲以其柔美动听的旋律和凄美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月光”。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似乎跳脱了平常的束缚,用音乐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将自己的心灵秘密娓娓诉说出来。
整首奏鸣曲的音乐语言如月光一般清澈明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Cis小调,作品二七号《月光》》这首奏鸣曲也称为“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展开,旋律扣人心弦,令人陶醉其中;第二乐章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对位开始,气氛逐渐变得悲壮;第三乐章则是由第二乐章过渡而来,以优美的三拍子舞曲的形式展开,富有美妙的音乐意境。
五、《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作品五五号《悲怆》》这首奏鸣曲也称为“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奏鸣曲凄美而坚定,音乐语言情感丰富而深邃。
整首奏鸣曲呈现出悲壮雄浑、静美平和的气质,是贝多芬音乐中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总结以上五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贝多芬音乐的典范之作。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作者:王屹洲来源:《大观周刊》2012年第11期摘要:《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是贝多芬创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
本论文通过对贝多芬生平的介绍和对《悲怆奏鸣曲》作品风格创作风格和演奏风格的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了《悲怆奏鸣曲》所反映的深刻内涵,本曲反映出对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的反抗和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风格内涵顶峰之作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
其 32 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他早期的音乐,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宫廷音乐风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响曲。
到后期越来越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借音乐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贝多芬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作品第 13 号,创作于 1798 年至 1799 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钢琴曲最经典的十首
钢琴曲最经典的十首NO.1 《梦中的婚礼》梦中的婚礼是Paul de Senneville(保罗·赛内维尔) Olivier Toussaint 奥利佛·图森)作曲 ,而梦中的婚礼(法文是Mariage D'Amour)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
《梦中的婚礼》法文原名为“MARIAGE D'AMOUR”,直译过来应该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爱人的婚礼”这种译法更接近其本意。
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Paul De Senneville)和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的,出自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NO.2 《秋日私语》《秋日私语》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经典曲目,描述秋天里的童话,秋天里的温馨烂漫。
耳边想起一阵熟悉的旋律,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给爱德琳的诗》、《安娜小笺》、《梦中的婚礼》……儿时伴随成长的音乐,再次咀嚼,依然如此令人着迷。
时光返回,那些记忆不曾褪色的旋律,都是出自音乐魔术师保罗·塞内维尔之笔。
NO.4 《蓝色多瑙河》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品。
此曲创作于1866年,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
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NO.5、《少女的祈祷》——巴达捷芙斯卡(Tekla Badarzewska)《少女的祈茄饥祷》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18岁时的作品,这首曲子结构简单,手法朴素,欢快轻盈,充分表现出一位少女的心境:充满了梦幻和遐想,洋溢着对青春和爱情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作者:张馨月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在贝多芬众多作品中,钢琴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作钢琴家的“新约全书”。
其中第八首又名《悲怆》,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可以说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写照,同时也是他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子突出了贝多芬同命运斗争及其超凡脱俗的人物个性。
作品共三个乐章,本文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方面入手,对此作品作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86-01一、创作背景《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于1798年,出版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首。
首次出版时贝多芬将其命名为《激情大奏鸣曲》,这个名字更易于理解,因为此作品除了引子外,几乎没有悲伤元素,反而让人感到激情、向上、与命运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可以说是对作曲家人物个性的真实写照,作品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曲式结构(一)第一乐章“悲怆”开始了,以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减七和弦进去,由强而突然转弱。
引子部分,自我精神与现实的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叹息与绝望,也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积极的节奏不断运动,不可一世。
表现作者内心精神追求。
副部主题优美动人。
展开部分简练中蕴含了新的感情细节,可以听到悲惨的呼吸,急躁的冲动和钢铁般的意志。
结构:c小调,快板,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引子(1—10小节)富于主题性格,曲子一开始就阐明了动机,形成了充满悲怆情绪的庄板,贯穿全曲。
庄板缓慢的和弦沉着、深厚的表达内在的紧张度,节奏上也极具法兰西风格。
音乐的强弱对比、音量对比逐渐推进,使悲怆的情绪逐步加深。
呈示部(11—134小节):快板的进行以二分音符为单位,呈现出类似交响乐的华丽灿烂,节奏的精准度极高,没有丝毫的自由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探析
SONG OF YELLOW RIVER 412020/ 10风格展示的最关键时期。
贝多芬在这个时期拓展了很多的外延,逐步构建起独特的风格特征。
比如,贝多芬的钢琴鸣奏曲《我叫暴风雨》,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这可以看作是他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具争议的一首。
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亦或是在题材方面,都和其其他作品有着十分不同的表现力。
在思想方面,结合著名学者罗曼罗兰的评价,“该作品是直接突出贝多芬思想最突出的一个,这就是他,这就是他本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作品的独特性,以及乐曲中所蕴含的不可抵挡的力量。
此外,这部乐曲凸显出了高瞻远瞩思想的展示,是在美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延续,相比于过去月光时期的情感,这首作品的高潮情感动荡以及心灵的思想,充分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可以看作是将民间曲调、社会悲欢和高雅的钢琴艺术结合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这首作品也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哲学思考。
这都是该时期贝多芬实际思想和对音乐体会的具体展示。
在此阶段的创造中,贝多芬通过全新的风格来展现,体现了其音乐创造的成熟性。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期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第三期集中在1815年到1825年的十年间,这可以看作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低潮期,也是欧洲大陆相对黑暗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君主国结成了同盟,残酷地镇压群众。
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与现实生活的黑暗相对比,使得贝多芬在个人思想上出现了很多的不满,心情也略显沉重苦闷而彷徨。
因此,在音乐创作上算是处于低潮期。
特别是在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下,他的耳聋越来越严重,经济压力和家庭纠纷等困难情况也使得他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因此,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风格无法完全展示出其哲学思考,而是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个人的遭遇,来展现出其斗争和反抗的意志[3]。
在这个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主要以深沉、内心诚挚、复杂的独白为主,思想内容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考虑哲学问题,不过越来越主观、越来越深刻,其中所蕴含的个人痛苦、希望和明朗、阴霾之间的对比更加凸显情感的复杂性,也展示出贝多芬不朽的音乐才华和对于自由的充分幻想。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1)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创作背景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乐曲鉴赏】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
那部韩剧“爱有天意”中女孩子在学校作钢琴独奏时演奏的就是“悲怆”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背景介绍】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曰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曲欣赏世界经典钢琴曲欣赏
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曲欣赏-世界经典钢琴曲欣赏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曲欣赏-世界经典钢琴曲欣赏世界十大著名钢琴曲欣赏_世界经典钢琴曲欣赏NO.1《梦中的婚礼》梦中的婚礼是Paul de Senneville(保罗. 赛内维尔) Olivier Toussaint奥利佛 .图森)作曲 ,而梦中的婚礼(法文是Mariage D'Amour)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
理查德克莱德曼是法国钢琴家,擅长演奏萧邦、拉贝尔、德布西等人的作品,但那是他热衷于古典音乐的时候。
后来他转向发展通俗音乐界(梦中的婚礼、水边的阿狄丽娜、乡愁等皆是),演奏的曲目是波尔?塞内维尔和奥利维?图森作的曲子。
《梦中的婚礼》法文原名为“MARIAGE D'AMOUR”,直译过来应该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爱人的婚礼”这种译法更接近其本意。
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Paul De Senneville)和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的,出自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NO.2《秋日私语》耳边想起一阵熟悉的旋律,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了起来,《给爱德琳的诗》、《安娜小笺》、《梦中的婚礼》、,儿时伴随成长的音乐,再次咀嚼,依然如此令人著迷。
时光返回,那些记忆不曾退色的旋律,都是出自音乐魔术师保罗?塞内维尔之笔。
达芬唱片创始人保罗.塞内维尔,原本是一位相当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人,由于音乐上的天赋禀异,促使创作的决心,音乐路程一路走来,不仅脍炙人口的旋律流传千里。
1976年,浪漫唯美的音乐城堡―――达芬唱片,在保罗?塞内维尔努力耕耘成果下,于法国巴黎成立,蔚为世界新浪漫音乐潮流的第一品牌。
保罗.塞内维尔,法国众所皆知的杰出作曲家,曾与法国顶尖艺人合作过,Mireille Mathieu、Michel Polnareff、Dalida、Claude Adeline等,而如日中天的创作高峰,则是为理查德?克莱德曼作了一首世界名曲《给爱德琳的诗》,自此,理查亦因而名扬国际,创下法国艺人在全球最高的销售记录。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赏析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赏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TchaikovskySymphonyNo,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
柴可夫斯基。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第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悲怆。
悲怆交响曲的作者是柴可夫斯基还是贝多芬。
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
这是一部遗书。
要具体的时间几分几秒处。
也是古今交响曲中。
柴科。
包括一个54拍子的圆舞曲”乐章和一个缓慢伤感的末乐章、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后的作品。
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
悲怆交响曲到底是贝多芬的还是柴科夫斯基的我听得是劲乐团里的那位音乐,应该看的这段是老柴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的第。
全名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乐悲怆”作品74号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创新手法。
形式的均衡。
悲怆交响曲。
6Path’etique,在这里面他留赠给世界的是他的天才的光辉和他悲痛的异彩。
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
泰米卡诺夫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现场音乐会纪念柴可夫斯基诞辰150周年的音乐会这个录像我有dvd的作为老柴迷。
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都。
这时俄国正发生一场常见的霍乱。
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
交响曲是完成了,为作者的代表作。
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
柴可夫斯基的,如旋律的优美,最杰出的乐曲之。
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自由划分,祈祷…帮帮在下吧……,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章演奏风格分析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章演奏风格分析作者:马赫苒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2期【摘要】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其作品集中和汇聚体现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前辈光辉的艺术成果,是一个时代的先锋和艺术创造的先锋。
《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以下简称《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代表曲目,其曲式风格别样,在主题的表现上积极向上,因此广为人们所赞誉和推崇。
本文先对《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随后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和演奏难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曲式结构;演奏风格一、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创作背景贝多芬《悲怆》(Op.13)奏鸣曲是其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该作品创作于1798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此曲创作于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的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这应该是一部充满了悲愤情绪的音乐作品。
《悲怆》作为贝多芬的经典之作,音调庄严、情绪激昂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解除痛苦、对幸福的苦心探求。
该曲一经问世后,就广为人们所喜爱,上至一些音乐大师,下到一些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都对贝多芬的《悲怆》情有独钟,因此演奏这首《悲怆》乐曲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但是《悲怆》虽从谱面看上去感觉容易上手,其实在乐曲演奏中还有一些难度,为此在演奏的技巧上需要从音色处理和力度处理上有着完美的把握。
二、《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一)贝多芬早期音乐特点贝多芬初期作品主要是指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以后10年(1802-1812年)里的艺术创作,在维也纳期间他最先是学习海顿和莫扎特的演奏方式,并且在创作上也受到海莫两位前辈相当多的影响,当然贝多芬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二位前辈的风格,在其最初的艺术创作中还是有许多独创之处,但由于其自身阅历和音乐造诣还有所欠缺,所以他当时的音乐风格缺乏一种振奋人心的激情。
谈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演奏特点
谈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演奏特点《悲怆》Op.13是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创作的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被誉为其成熟期作品中最富有激情和表现力的一部作品之一。
这部奏鸣曲在演奏中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技巧要求,下面我们将从琴曲结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等方面来探讨其演奏特点。
从琴曲的结构和形式来看,《悲怆》Op.13采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包括快速的第一乐章、悠扬的第二乐章、舞曲般的第三乐章和富有活力的终曲。
但与传统的奏鸣曲不同的是,门德尔松在音乐结构上做了一些创新,加入了多样化的音乐主题和旋律,使整个曲子富于变化和张力。
演奏者需要在表现这些不同主题和情感转折的对整个曲子的结构和逻辑进行把握,做到旋律与和声的协调,奏出曲子的整体性和内在的表达力。
《悲怆》Op.13在表现力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曲子的情感异常丰富,从忧伤、悲痛到愤怒、挣扎,再到希望和解脱,情感的起伏跌宕使演奏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情感表达能力,把握好每一个情感的转折和高潮,使之成为音乐表达的亮点。
在演奏技巧方面,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作品一向很注重演奏技巧和手法的运用,他经常采用双手跑位、音符的重叠、飞指等技术手法来丰富曲子的表现方式和内容。
在《悲怆》Op.13中也不例外,大量的音阶、琶音、以及跳音等技巧都要求演奏者具有较高的手部技巧和灵活度。
曲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对位法和对位转换,要求演奏者有着较高的音乐理论基础和对位演奏能力。
这些技巧要求对于演奏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磨炼,才能够驾驭好整个曲子,表达出作曲家所要求的情感和意境。
门德尔松对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处理也十分考究,他经常通过对位法、折返变奏等技术手法来对旋律进行变化和提炼,通过和弦的组合和对位的运用来丰富和声,以及通过变奏、节奏的加工来强化音乐的节奏感和立体感。
演奏者在演奏这些曲子时需要对以上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对音乐的表达力和艺术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即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三乐章。
是贝多芬早期较为著名的奏鸣曲之一。
在此时期,贝多芬的思想、创作手法也逐渐成熟。
通过对“悲怆”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使我认识到“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标签:贝多芬;奏鸣曲;音乐分析一、作曲家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及演奏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人称为“乐圣”。
他1770年12月17日在德国波恩出生。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贝多芬出身于音乐家庭,从小就对音乐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作为宫廷音乐家的父亲出于決心把他培养成类似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他十二岁时开始和聂费学琴,贝多芬的音乐之路才真正意义的走上了正轨。
聂费是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他教授了贝多芬许多演奏及作曲的基本知识,使贝多芬建立起了结构清晰的艺术框架,提升了艺术方面的修养,吸取了德国古典艺术的内涵。
在恩师的引导下,1792年秋,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并先后于莫扎特、海顿、阿尔勃列希兹贝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不久,便在维也纳“站住了脚”,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演奏家。
相对于事业的一帆风顺,贝多芬的生活之路却不那么顺利。
世界十大钢琴名曲欣赏
世界十大钢琴名曲欣赏1、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这首奏鸣曲属于舒伯特才华横溢的力作之一,第一乐章的主题音乐刚刚开始,就让人沉浸在歌唱性的美妙动听之中。
舒缓的音乐旋律中暗涌着一种紧张和惊慌感;第二部分以活跃的伴奏为背景,自由而宽广的流动。
渐渐进入正题以后,以颤抖的三连音为伴奏,奏出了最强音。
逐渐地,曲调慢慢又转入和缓,另有一种暗淡和忧郁。
第二乐章的内容则以悲痛的情感为主调,旋律起伏不大,暗含了一种忧伤的叹息。
第三乐章是一首优雅的谐谑曲,音乐进入无忧无虑,活泼轻快地气氛之中,跳跃不止的音符表现了一种轻快的心情。
第四乐章也延续了第三乐章的轻快和跳跃,最后结局是欢快的,充满朝气和乐观精神。
2、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莫扎特作于年,这一年,再也不能忍受欺压和凌辱而毅然脱离大主教,这也使莫扎特成为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音乐家。
这首奏鸣曲可能是广大观众相对最为熟悉的双钢琴作品,也是很多音乐爱好者听到的第一部双钢琴作品。
轰动世界的“莫扎特效应”,最初也是源于一次对这首作品的试验所发现的:年,美国威斯康星奥什科什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罗谢等人发现,大学生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直以来,这首作品因其机智活泼的基本情调、乐观明朗的主要情绪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3、贝多芬《再降a大调第31号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降a大调第31号钢琴奏鸣曲》,完成于年,这首曲子是在《庄严大弥撒》创作中抽空而作,全曲笼罩着一层深沉的悲叹色彩。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音调和缓而且温柔,第二乐章比较有律动性,和前面一章相比反差较大,更为豪放和自由,最后的一个乐章则比前面两个乐章更为轻快和紧张,最后在高昂的节奏中结束全曲。
4、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于年夏天,这首作品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昂时创作的,制作这首曲子的目的是为了献给波尔德伯爵。
它包括4个乐章,第一主题开始是进行曲风格,但不久便雾气茫芒,加入了悲叹,美丽崇高的第二主题,渐渐地,奏鸣曲又冲破悲叹的基调,诱导出如歌的旋律,变得优雅而轻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编辑本段乐曲概述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10张)
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编辑本段乐曲赏析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