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教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中国人自信力的思考。

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教师讲解课程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

第二章:中国人自信力的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自信力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自信力的演变过程。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人自信力的历史背景。

分析中国人自信力的演变过程。

2.3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教师讲解中国人自信力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

第三章: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影响因素。

3.2 教学内容介绍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分析影响中国人自信力的因素。

3.3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教师讲解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

第四章:中国人自信力的重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重建中国人的自信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重建中国人自信力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介绍重建中国人自信力的方法和途径。

分析重建中国人自信力的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教师讲解重建中国人自信力的方法和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和重建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2 教学内容提供相关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篇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广东省罗定市罗平中学陈锦才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从课标与单元要求来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本文的反驳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论述性语言。

教学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然而“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且看当时的背景(多媒体显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师: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整体把握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认真读完并讨论着)师:大部分的同学已读完并互相交流着,哪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众生举手)生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精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精品】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

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

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2.文体链接(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的: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媒体设计录音机、电脑、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_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__(请自填)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_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导语: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对于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读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有《社戏》、《故乡》等作品。

而杂文也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

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

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刺向敌人的匕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老师补充1、介绍时代背景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通读课文,找出鲁迅击中敌人的哪个要害?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短语;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2.关键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预测猜测;2.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对这幅图片进行描述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发学生对话的热情。

2.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关键词和短语?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然后列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4.展示和辩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观点的陈述,并与其他小组就观点进行辩论。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力。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和提高自信力的短文,并进行展示。

七、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短文的内容和语言表达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关键词:自信力,失去,原因九、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讨论和辩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还是表达不清晰,需要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指导。

下次教学时,可以采用更多的情境训练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以一个阶级论者、以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眼光来对敌人和有害事物的迎头痛击,并大张伐挞,从而置敌人于死地。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文中的某些语句、文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

3、认识并初步学习杂文这种文艺性论文,理解鲁迅的杂文的社会作用和实际意义。

4、认真领会鲁迅杂文的强大说服力及其严密的逻辑性。

5、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树立并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

(一)课文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

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

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

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医学专用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

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举出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

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

最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启示人们擦亮眼睛,从本质上看问题,识破敌人的伪装,同是看到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的现实。

(二)写作特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反驳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

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象和原因,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自信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象和原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阅读理解(30分钟)精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分组交流答题,然后班级讨论并讲解答案,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

3.思辨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代表发表观点。

然后整理各组观点,并进行班级讨论。

4.解决办法(20分钟)教师提出解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办法,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树立自信心,并向他人传递自信力。

5.总结与拓展(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重要性,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自信心的提高经历。

四、教具准备1.图片相关教具,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象图片,代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名人图片等。

2.学生阅读材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学生分组答题纸和讨论记录表。

4.PPT或者黑板、彩色笔等。

五、教学评价1.每一环节进行及时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2.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观察和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写的短文,对学生的思考和自信心的提高程度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信心。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一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

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

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程背景,引发对中国人自信力的思考,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1.3 教学内容1.3.1 课程简介:介绍课程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3.2 话题导入:讨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力的含义。

第二章:中国人自信力的历史变迁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人自信力的历史变迁,认识到自信力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2.2.1 中国古代自信力的体现: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展示古代中国人的自信力。

2.2.2 中国近代自信力的衰退:分析近代中国面临的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等原因,导致自信力的衰退。

2.2.3 新中国成立后的自信力恢复: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地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力。

第三章:当代中国人自信力的表现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中国人自信力的表现,认识到自信力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经济领域的自信力: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展示中国人的经济自信。

3.2.2 科技领域的自信力:讲述我国在航天、高铁、5G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展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

3.2.3 文化领域的自信力: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第四章:缺乏自信力的危害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缺乏自信力的危害,认识到增强自信力的必要性。

4.2 教学内容4.2.1 个人层面的危害:讨论缺乏自信力对个人成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4.2.2 社会层面的危害:分析缺乏自信力对国家凝聚力、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论点,认识到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了解文章发表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

2. 文章主要论点: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论点,理解作者对中国人自信力的看法。

3. 论证方法:分析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等,理解其论证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论点,作者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论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4. 课堂讲解:对文章的论证过程进行讲解,阐述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参加有关民族自信的活动,如征文比赛、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观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民族文化活动等,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引发学生对中国人自信力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背景和意义。

提出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展开对中国人自信力的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介绍课程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中国人自信力的思考。

1.4.2 提问:提出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4.3 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中国人自信力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1.4.4 总结: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引出后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中国人的自信力来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自信力的来源。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中国人自信力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人自信力的来源,包括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

分析中国人自信力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自信力的来源和形成因素。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中国人自信力的影响因素。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讨论内容,引出本章的教学目标。

2.4.2 讲解:讲解中国人自信力的来源,包括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

2.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中国人自信力的影响因素。

2.4.4 总结:对中国人自信力的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引发学生对中国人自信力的进一步思考。

第三章: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表现和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包括国际地位、科技发展、文化影响力等方面。

分析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表现和问题。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和表现。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看法和分析。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讨论内容,引出本章的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26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26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2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2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突破方法:通过拟列提纲,理解文中“中国人”的所指范畴,继而深入探究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过程;通过“潜心涵泳,细品深味”这一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难点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自主质疑、拓展阅读,深入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通过语文活动“鲜花敬献民族魂”,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评价鲁迅名言或学过的鲁迅作品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

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本文的论证特色,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语文活动。

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鲜花敬献民族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锻炼学生用事实表达,避免空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

《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反驳论证的方法。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驳论文的反驳思路和方法。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驳论进行论证。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看待自信力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也面临过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质疑。

有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来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背景介绍本文写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大地,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还大肆宣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等悲观论调,一些人也跟着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言论。

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予以有力的批驳。

(四)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批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点又是什么?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
驳论练习
列出两个观点:1、时髦就是美。2、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驳论方式,任选一个,指出观点的不合理性,驳倒它。
写话、交流
本环节通过写话和交流,当堂练习驳论的方法。学以致用。
延展提升
引入名篇《少年中国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少年自信”和“国家自信”的关系,思考当代少年的国家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语段,思考、辨析、拓展;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杂文语言的讽刺力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难点:本文驳斥敌方观点的方法----归谬法。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能力也提高了,已经积累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等相关知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本课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并学习掌握驳论的方法。
课题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授课教师
学校
授课
时间
授课班级
学科
语 文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属于相对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有立论,有驳论,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议论文、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又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所谓民族幻灭的谬论的深刻的批驳,对浩气长存的“中国脊梁”的肯定和讴歌,以及严谨缜密的逻辑论证,都堪称学习鉴赏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以及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驳论的特点,当堂练习驳论;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语言的感情色考、辨析、拓展;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杂文语言的讽刺力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精选6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精选6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精选6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篇1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导学时数:两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

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公开课)2022年统编版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公开课)2022年统编版语文教案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注音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2、解释以下词语:玄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二、探究案3、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挖苦意味?答: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成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答:5、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答:6、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7、揣摩以下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阅读理解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局部人.那么可,倘假设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外表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缺乏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清楚指出: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12、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A.捏造事实B.以偏概全C.不明真相D.以小见大1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以下加线词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挖苦B.赞颂C.自豪D.愤慨〔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主题阅读】16、朗读并体会鲁迅的自嘲诗,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
2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生高0不产中仅工资2艺料22高试2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荷试2,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卷,32调需3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且25作尽52下可22都能护可地1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试求5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置。4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设3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2.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了解驳论文的特点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驳论的方法有:(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举例:《不求甚解》。

(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记住:驳论完后,作者一定会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1。

学生先介绍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

2.(看课件有关“九·一八”事件的内容)①“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

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的态度。

日军深入华北。

②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③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④与此同时,我党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播散着抗日的火种。

四、疏通课文1.字词脊jĭ梁诓kuāng骗:用谎话骗人。

玄xuán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

怀古伤今:追念过去,伤感今天。

为民请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前仆pū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这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

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作者提出自己正面的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拿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据。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投影展示),鲁迅,一个文化的领袖,又是一个时代战士,思想的领袖。

他用文学家敏锐的目光和战士坚定的革命意志同一切反革命作着斗争,戳穿一切黑暗。

所以说他的语言如“投枪”“匕首”。

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初读基础上深入研究,更进一步走进鲁迅体会他的感情。

二、驳论文知识回顾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1.回顾上节课知识:文中针锋相对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对方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根据对方的依据,信“地”信“物”信“国联”这是“他信力”,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板书)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那些依据是事实吗?明确:从资料上看是事实。

作者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然后分析对方的事实,却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师引导: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从对方真实存在的依据出发推导出有别于对方观点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不和逻辑的,这是驳论证。

3.学生自读第一段加点文字,朗读第五段加点文字。

思考: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麻醉、欺骗自己,即自欺欺人)从课文的第一个注释,我们知道这些加点文字曾被国民党检察官删掉,这说明什么?明确: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被删去。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这样一来,第五段中的“中国人”指什么,是否清楚?(国民党官僚及所谓的“社会名流”)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请大家朗读7、8两小节。

明确:从古代谈到了现代,很多人都是中国的脊梁。

5.作者先说了自古以来在所谓的“正史”里都掩不掉光辉的人,(正史:以统治者的意识、思想为主导编辑而成的史书,称赞和讴歌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人)。

作者没直说,而是归纳为四种(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它们是指哪些人呢?(小组讨论)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

如毕升、李时珍等。

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

如王安石、白居易、孟子、司马迁、屈原等。

一种奋不顾身,为正义而献身的,如谭嗣同、屈原等(或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

如法显、玄奘等。

)6.鲁迅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为什么?“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7.这些人“现在也何尝少呢?”“现在的”又是指哪些人呢?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8.做练习,体会“中国人”的不同含义。

9.朗读第八小节的最后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揭示了对方在提出观点时所犯的错误是什么?(以偏概全)。

10.朗读最后一节。

作者最后给与总结,作为一名时代的战士,目光敏锐的交给大家洞察社会真实的方法——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11.师小节:一路下来,真是酣畅淋漓啊。

虽然“总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信国联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是事实,”但现在还有人相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没有)。

我们更加肯定鲁迅先生说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所以说鲁迅的语言是“投枪”、“匕首”,一点不错。

回顾总结文章结构。

四、品味语句(小组探讨:本文语言特点,有哪些词欲罢不能?)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阅读李恪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中国人的智慧从书>》,学生和课文进行比较,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