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与否定_中国当代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探微_王洪岳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名词解释1.八不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 4.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5.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是年1月10日《小说月报》发表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是《小说月报》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这是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6.创造社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先后出版了《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丛书。

7.内心的要求这是创造社多数成员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共同态度。

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8.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批判与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批判与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批判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更是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与反思的载体。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中国现代文学不断反思着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并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批判与反思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并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

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就是对封建社会的文化批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讽刺与揭露,反思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和压迫。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对现代社会的问题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社会不公、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紧张等。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以文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促使社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写,批判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忽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还对自身的文化地位进行了反思。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中国作家需要思考如何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自身的文化地位的反思,寻找到了一种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文学创作路径。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主题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批判与反思不仅仅是作家个体的创作行为,更是整个社会的思考与反思的结果。

它通过文学的形式,将社会问题与文化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公众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丑学与新时期先锋小说

丑学与新时期先锋小说

丑学与新时期先锋小说
王洪岳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30)001
【摘要】关于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评价问题,文论界的分歧很大.以往的评论大多囿于狭隘的技术分析,忽视了新时期先锋小说从观念到手法得以全面创新的西方感性学(主要是丑学)的显在和潜在的影响.笔者试图从感性学的理论高度对新时期先锋小说进行重新定位,以期找出先锋小说的创新与发展动力,及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感性学特点.
【总页数】6页(P66-71)
【作者】王洪岳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中文系,山东,济南,2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论先锋小说的审丑意识
2.从“审丑”到“学丑”--以“扮丑红人”为例看娱乐新闻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偏差
3.美学中的“丑学”——“丑书”的美学思想及影响
4.西方现代审丑思潮与中国先锋小说丑学观念
5.从唱腔表演看牛得草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质——“丑而不丑,丑中见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文学中的审丑现像

浅议文学中的审丑现像

浅议文学中的审丑现像浅议文学中的审丑现像柯汉琳在《丑的哲学思考》小文艺研究。

1994年3期)一文中指出:艺术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它的表现对象扩大到丑以后,能否说审美包含着审丑呢?当然不能这样说。

艺术创作不同干日常生活中对丑的体验,艺术家在体验丑的基础上对丑加以审美否定,并借丑米表现某种美的理想,因此,它本质上仍然属干审美活动,“审丑”只是艺木创作前艺木家对现实丑的体验阶段。

我们不能因为艺术反映了丑就将这种创作称作“审丑”或看作审美的一个方面,否则,艺术创作就必须分为两种,一种象。

米洛的维纳斯》、《大卫。

、《春》、《蒙娜丽莎》等的创诈,是审美;一种象《欧米哀枷、《马谷利澎、《三个阴影。

、。

查理三世》、《钦差大臣。

、。

升官图。

、。

阿Q。

正传。

等的创作,则是审丑。

那岂非咄咄怪事?总之,把审丑当作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无沦就日常生活还是就艺术创作来说,都不合逻辑,并且将使“审美\失去本来的意义。

虽然丑不是美,审丑不是审美,但是,美学必须关注丑和审丑活动,因为它们毕竟与美和审美存庄着种种联系,丑不在美的范畴之内,但丑又属于美学理沦研究的范畴。

审丑与审美<正>柯汉琳在《丑的哲学思考》(《文艺研究》1994年34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家族中,“审丑”是一个新成员。

人们用它来描述和批评8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面积写丑现象。

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这种认识古已有之,但由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和美学的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并没有给予“丑”充分的关注。

周来祥说:“明中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力量的抬头,近代启蒙思潮和浪漫主义的兴起,美与丑日益尖锐对立,丑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1]他的这一判断以王国维的戏曲史考证为依据,王氏曾经断定“丑始于明”。

论20世纪末叶的审丑文学思潮_王洪岳

论20世纪末叶的审丑文学思潮_王洪岳

2002年9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ept.,2002 第5期Jo urnal of N anjing N or mal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N o.5论20世纪末叶的审丑文学思潮王洪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本文从2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多元的发展态势中发现了其共同性本质,即从统摄文艺的感性学角度来看,这共同性就是审丑,其具体表现为:文学审美论在新时期的张扬发展,最后就导致了自身的悖反——文学审丑思潮的出现;文学由初期的局部审丑到中期的全面审丑;新时期文学尤其是先锋文学的审丑意识和特点与近现代文学中对丑的展览和欣赏具有不同质的表现,从而导致中国文学在世纪末发生了根本性的美学变异。

关键词:20世纪末叶文学;审丑;感性学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2)05-0111-07在历史的长河中,20世纪倏然而过,遑论其末叶?但是如果从美学(本文用感性学)角度对此一时期的文学进行评价,我们会发现它对于民族思维变革重新加剧的历史趋势来说,对于中国文学美学意识的演变来说,这个世纪末叶是异常重要的。

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文学的美学思潮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由审美到审丑,由局部审丑到全面审丑,审丑动力由单纯借鉴西方到挖掘本土资源,审丑文学思潮走过了20世纪的最后历程。

中国当代美学-感性学和文学上有一种重要的主张,即“非功利的审美论”,这与西方的审美无利害论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独立性。

新时期对于文学审美论的强调,其意义首先在于对意识形态和文学作为工具论的疏离与拒斥。

文学审美论是新时期文学反思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收获之一。

新时期伊始,何其芳、朱光潜、李泽厚等人率先提出人性、人道主义等关系文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断了三十多年的审美论再次登场,由美学而文艺学,再到文学本身,在深入探讨文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文学特性和独立性的同时,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回归文学本性和特性的崭新趋势。

审丑与审美——1945年—1966年中国喜剧表现形式研究

审丑与审美——1945年—1966年中国喜剧表现形式研究

审丑与审美———1945年—1966年中国喜剧表现形式研究阴兰荣霞摘要:1945年—1966年的中国喜剧是将人性、荒诞撕破给人看,借丑角的滑稽动作、缺陷性格引人发笑,而笑声背后则是对旧社会统治阶级和旧社会问题的控诉。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权力话语和人民电影体系逐步建构,在艺术创作中突出强调政治功能性诉求,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工农兵成为电影创作的核心任务,喜剧片俨然成为了“审美”艺术。

1945年—1966年的中国喜剧表现形式由“审丑”转向“审美”,具体表现为人物塑造上由丑化变形转向美化变形,空间展示上由惨胜劫收转向欣欣向荣,声音表达上由戏谑反讽转向欢声笑语。

关键词:讽刺喜剧歌颂喜剧审美审丑喜剧性是电影与生俱来、最原始的特质之一,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公开放映《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其中,《水浇园丁》在某种意义上建构了喜剧电影的原型模式。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1913年《庄子试妻》《难夫难妻》等故事短片相继出现,影片中都夹杂着些许噱头和笑料。

1922年《劳工之爱情》具有了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刻画,掺杂着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并加入了楼梯摔跤等打闹元素。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大批讽刺喜剧电影如《渔光曲》《上海淘金记》《虚凰假凤》《太太万岁》等相继上映,形成了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的一个“奇观”。

1949年《乌鸦与麻雀》的问世将讽刺喜剧电影推向了巅峰,一度被评为“极优秀的杰作”。

《乌鸦与麻雀》讲述“麻雀”居民们从最初敢怒不敢言到遭遇残酷现实后的团结反抗,战胜“乌鸦”官僚侯先生,夺回被“乌鸦”“劫收”的“祖国山河”房子的故事。

影片将阶级、政党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以幽默讽刺的喜剧形式,真实再现了解放前夕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和“惨胜劫收”下底层阶层的悲剧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自觉与国家强大的政治意志交融在一起,作为最具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电影被当成树立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肩负着展现新时代、新风貌、新事物、新气象的政治使命。

审丑读后感

审丑读后感

审丑读后感《审丑》这个标题引人深思,寓意着对自身形象的审视和重新认识。

北岛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政治运动等多个方面来勾勒自己的形象,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分析,逐渐突破传统和自我的束缚,让审丑成为罪恶感和迷茫化解的过程。

北岛生长在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动乱时期,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经历过革命,也饱受痛苦和磨难。

他对于自己国家的渴望和对于个体命运的思考,表达在他的文字中,充满了独特的思辨性和对自由与公正的追求。

例如他在《梦·夜》一文中描写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权力压迫的不满,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己与托尔斯泰相提并论,展现了他对于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此外,《审丑》中的一些散文也展现了北岛对于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对于海边、雪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对于人类的种种违背自然之事进行了批判。

比如他在《海之歌》中写道:“我们心底的海,也恰与我同样地想哭,像这些波浪,像这些浪花,像这一朵朵白色和蔚蓝色的云。

我们总是在努力地学习做人,学习学好,恨不能多一副手脚。

”此外,北岛的文字富有哲思,充满了追问和反思。

他在《审丑》一书中着重表现了自己对于生命和人类的思考。

比如在《微细的心灵哦!》一文中,他以幽默的笔调描述了人们对于宇宙、生死这些问题的反应,以及人类对于救赎、痛苦等问题的感受。

“个人的爱给自然界的平凡无奇的事物:例如爱给一张破散的椅子,一瞬即逝的火星。

然而宇宙,最后宇宙,面前难道还有什么全能和独特的东西能够在谈论它的语言面前说出它的阴阳之分吗?”北岛用这样的文字将人类对于命运和宇宙的思考置于一个微妙的角度,呼吁人们对于生命的珍视和热爱。

此外,北岛的写作还充满了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他在《审丑》一书中以自身经历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为基础,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

比如在《犬之歌》一文中,他揭示了人类对于狗的利用和伤害,通过对于人与狗关系的思考,呼吁人们对于爱与关怀的重视。

现代小说作者论

现代小说作者论

现代小说作者论
王洪岳
【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0)003
【摘要】在现代小说学中,作者的地位不断降低.从强调作者的道德介入,到"隐含作者"概念的出现,又到"叙述者"身分的确立,再到"作者之死"论的出场,现代小说学中的作者地位渐次降低,最终作者成为语言和文本的附属物.
【总页数】5页(P9-13)
【作者】王洪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4
【相关文献】
1."金昇杯"首届全国棉纺织科技工作者论坛精彩记录现代纺织技术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化生产 [J], 梅自强
2.当"作者论"遭遇后现代 [J], 刘莉莉
3.20世纪武侠小说隐含作者论 [J], 孙金燕
4.“作者论”审视下彭浩翔电影的后现代性 [J], 栾熙彦
5.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论"的开启与现代性回归 [J], 孙琬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¹2001年5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May ,2001第22卷 第3期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Vol.22 l .3审丑与否定:中国当代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探微王洪岳(山东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提要]从西方和东方感性学(Aesthetics,一般原译为美学)主要是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派文学(丑艺术)通过否定这一环节,不但促使本身一直处于超越和创新的过程之中,而且促进了人类感性学的丰富和深化。

审丑与感性学,现代派文学与审丑,审丑与否定概念和范畴都存在相互对应的内在联系。

本文试图对上述范畴及其对应关系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审丑;否定;感性学;现代派文学;[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1)03-0068-04一、现代审丑感性学的发展脉络西方文艺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审美进入审丑阶段,波德莱尔的5恶之花6(1857)率先把艺术家的眼光放到近代社会的丑事物上,几乎同时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罗森布兰茨也发表了美学著作5丑的美学6(Aesthetics of the Ugly),随后又有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反理性哲学、心理学出现,大量的丑艺术纷纷产生,世界文学已经完成了由审美到审丑的转变。

中国感性审丑意识的觉醒当然与我们民族的近代历史密切相关。

我们从龚自珍对/病树0的描摹中可以看出其中所透露出的这种悲凉的丑感;晚清谴责小说描写的大量的社会和人性之丑之恶,更是丑与恶的集中再现。

但由于缺乏艺术信念,更缺乏理性的浸润和提升,而很快在清末民初沦为黑幕、苦情、艳情小说之类的游戏之作。

这说明只有经过理性精神的洗礼,中国的审丑文学才能成为真正审丑的艺术,才能在人类感性发展历史和丑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进而为中国文学走出丑学阶段而进入人类感性学的合题(即感性中审美与审丑的融和)这一更高阶段。

鲁迅先生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独特而深刻的贡献,他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卓越表现,对现代西方文学的透彻和深入体悟,使他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乃至文艺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随后的张水淇、冯至、汪曾祺、钱钟书等作家都由于受到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而致使其创作具有了浓厚的存在主义意味[1],生存的荒诞感和虚无感即使在民族危机时期仍然若隐若现。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终于又蔚为大观,成为新时期文学和感性学的主潮。

新时期当代文学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审美理想进入现代主义的审丑阶段,又重新接续了现代文学阶段的审丑传统。

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以朦胧诗、王蒙意识流小说、谌容、宗璞/荒诞小说0所引发的带有西方现代派色彩的文学创作又开始借助变形、夸张、荒诞、梦幻等等手法,打破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惯性。

但是这些创作中的理性,或者处于较浅层次,或者生硬地凸现于文本之中,还远远没有真正进入审丑艺术的境界,尚与现实主义文学处在同样的审美情结中无力自拔。

稍后到80年代中68¹[收稿日期]2001-03-08[作者简介]王洪岳,男,济南大学中文系在职博士生。

期产生的现代派、寻根派文学在感性上已经超越了审美文学的美学理念,不但在手法方式上,而且在哲学观念、创作理念上表现出审丑文学特点,掀起了中国当代先锋审丑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至1987年前后,这种实验和探索已经渗透到文学艺术的所有方面,不但文学,而且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领域都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审丑意识。

90年代写作是以一种潜流似的方式进行着,由80年代的新生代衍生而来的个人化、私人化写作,以低姿态的社会角色,以游离的边缘化的方式,表达了后新时期的当下国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学状态。

生命的被抛弃状态和边缘状态迫使作家们只能以滑稽的调侃的反讽的甚至自渎自虐的方式写作。

在舍弃了爱情的性的扩张中,90年代的先锋作家一路下滑的飞翔中,性的发泄、性的即时行为构成了文本的中心。

表现出作家以性这一人类最隐秘的现象来隐喻和消解传统文化结构和文明形态的艰难努力。

如果说80年代先锋作家主要依靠对暴力的书写来对抗似是而非飘摇欲坠的传统文化,那么90年代先锋写作主要靠性与金权的扭结来对抗主流文化。

在感性学的价值取向上,西方感性学和审丑文艺的渗入,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发展,作家艺术家从新时期到后新时期的深切感受,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促成了90年代先锋文学的非介入非暴力不合作态度。

对于丑艺术的大量出现,反丑艺术的行为只能以不丑或美的方式达到,而这样做恰与当下的审丑思潮的涌起背道而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虚伪背时的,从而违反了艺术发展规律。

美艺术的退却,丑艺术的推展,形成了90年代的文艺景观。

二、先锋文艺家的艺术理想和审丑先锋文学的以丑抗丑的写作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写作策略。

用审丑的方式来补正、滋润日益僵化、狭隘化和庸俗化的美学,也就是用丑学来启迪被美学遮蔽了的文学创作的贵族化和教条化倾向,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潮流之中。

新时期伊始,有就评论家有感于狭隘的/政治批评0而提出了/美学(审美)批评0新观点。

这种美学批评或审美批评主要还是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提炼出来的,只不过集中强调了美学方面而有意淡化了历史批评这另一方面。

随后孙绍振在5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6一文中,提出从美学原则的高度对新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不能囿于狭隘的功利目的来干涉新潮文学。

而真正确立审美性作为文艺标准的是童庆炳和杜书瀛先生。

童庆炳认为,要变一般认识论为审美认识论;将社会学视角与审美学视角结合,建立审美社会学视角;把普通心理学改造成为审美心理学;其他如价值论、教育学、伦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等都应如此。

[2]杜书瀛则更早提出:/文艺即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多元性质的统一。

0[3]在新时期和后新时期20年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中,审美的或美学的标准成了文学最高和最重要的标准。

我们由政治标准第一甚至惟一标准到真实标准第一再到审美标准第一,这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这一理论为我们摆脱庸俗社会学批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如是不考虑文学发展的现状,不放眼世界美学、感性学发展的状况,我们就会与实际产生脱节,就会滞后于文学发展的现状。

因此有必要结合西方美学、感性学的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深入研究新时期与后新时期新潮文学、先锋文学等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实绩,并以此来构筑我们的感性学大厦。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Aesthetics一词的翻译和传播进行回顾。

审美或美学(aesthetics,音译为/埃斯特惕克0)是个外来词,汉字的/美学0是由日本哲学家根据西文创译后传入中国的,由/佳趣论0、/美妙论0到/美学0(/审美0),一直沿用至今。

[4]到80年代初期,有学者提出干脆用/埃斯特惕克学0代替/美学0。

我觉得应该用/感性学0这个既符合中国化的表述方式,又比较切近于西文Aesthetics之原意的术语,以消除由于术语翻译而导致的学科片面化、狭隘化的弊端。

只有这样才符合鲍姆嘉通创立这门学科的原初意义,即走出理性主义(而不是理性)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感性在人类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中的存在论地位和价值。

如此,以感性学统摄美学和丑学审美和审丑,并以此来把握新时期先锋文学的感性学本质,我们认为是比较恰切的,是符合新时期文艺实际的。

如前所述,审美论文论对新时期文学(尤其是对恢复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之后的文学现象)的审美(感性学的正题)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

其一,/审美论文论0忽视了感性的地位,一个/审0字,带有较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其二,忽视了美学和感性学的另一面,即丑感和丑学。

特里#伊格尔顿指出:/美学(Aesthetics)))引者注)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

,,审美关注的是人类最69粗俗的,最可触知的方面,而后笛卡儿哲学却莫名其妙地在某种关注失误的过程中,不知怎的忽视了这一点。

因此,审美的朴素唯物主义的首次激动)))这种激动是肉体对理论专制的长期而无言的反叛结果。

0[5]那么我们考察新时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的感性学特点时,就不应该只专注于现实主义作品,对现代派先锋派作品也应该给予相当的关注。

先锋派一改现实主义的/真实0、/教育0甚至/审美0等创作理想,而沉入到感性,具体说是丑感之中去。

如果说审美文学是在张扬人类感性的正面性质,表达人类情感的正面因素,那么审丑文学就是挖掘人类感性和情感的负面内容。

先锋文学家的艺术理想已经与传统现实主义大相径庭。

我们给先锋文学基本的感性学定位是审丑。

/从主题的方面来讲,所谓审丑,事实指个体对丑的判断、品评、鉴赏、批判、宽容、改造等各种能力的总和。

从客体方面来讲,审丑是指把握丑的本质及其形态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其中包括作为客观对象的审丑活动本身。

0[6]丑往往是时间的作品,丑不一定是恶,恶有时是以美的方式呈现。

从道德方面来说,知耻近乎勇;同样在感性学方面来说,审丑近乎勇。

/知耻之勇和审丑之勇的统一便将内向的省察与外向的判断互相结合,既有助于克服传统理性僵化的教条而给感性开锁解链,也可以防范惟意志论和极端反理性的冲动,从主体的判断能力内部为审丑活动界定警戒线。

0[6]正如西方象征主义开启了丑艺术的潮流,现代主义/不再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而是着重表现丑陋、罪恶、病态、古怪和荒谬的东西0[7],遂使/审丑活动,,在20世纪成了艺术的主潮0[6],/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本质,,就是丑0[8],中国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也开始了以朦胧诗(主要呈现为象征主义)为先导的先锋审丑文学潮流。

这说明审丑艺术家们同样有一个艺术理想存在。

那么丑艺术或审丑艺术中何以见出理想,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心理学问题。

我认为,审丑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审丑知觉、审丑情感、审丑判断等要素,恰可与审美心理的诸要素对照起来进行研究。

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充满着感性愉快,/审美0可以被称为/赏美0,主体(接受者)往往在美面前失去审视的能力,而是忘却自我而沉醉于其中;而在审丑过程中,主体的感性往往受到阻隔,产生不愉快感,这时往往由于审丑主体意识对象之丑,理性的思考靠着非理性的方式进行着。

除了时代原因之外,这种审丑艺术潮流的兴起还与艺术创造技巧和效果方面的原因有关。

艺术表现手段和媒介的增加,对艺术成规的反叛心理的日益强烈,导致先锋艺术不满已有艺术成品而趋向于不断创新,进而出现反艺术、反小说、反诗歌等。

按照阿多诺的观点,现代艺术就是一种/反艺术0(Anti -art),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一种/反世界0(Anti-welt)的倾向。

它有意不再/美化0人生与社会,而是直接地呈现出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和揭露社会的种种弊端。

这是现代派艺术之所以是/反艺术0的效果因素。

同样,反讽是审丑文学的叙事法则之一,它在现代派文艺的表现手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反讽使得审丑文学站在了一个精神的制高点,来调侃戏谑传统文学及其背后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语言符号的颠覆中体味自由创造的狂欢,在弑父情结中品味权威轰然倒塌的快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