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什么是切诊
中医四诊-文档资料

1、纹色辨寒热:红主寒,紫主热证,青主惊风或
疼痛,淡白多为虚证。
2、淡滞定虚实:色浅淡者虚证,色浓滞者实证。
3、浮沉分表里:指纹浮显者表证,深沉者多里证。
4、三关测轻重:指纹在风关表示病轻,气关病情
进一步,命关病情深重。
(五)望舌:
①舌与脏腑的关系:
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的与脏腑相连,所以脏腑的 精气可上营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可从舌象变化反映出 来。 ②舌诊的内容 舌质—舌体的肌肉,脉络。
4、望动态
(1)动静: 动—阳、热、实证。身轻灵活,转动自如,面部常向 外向阳,睡时仰身,撒手,衣着袒胸露怀。
静— 阴、寒、虚证。身重不能转侧,面部常向里,
蜷缩成团,喜加衣被,或近火者。 (2)咳喘 肺实证—坐而仰首,痰涎壅盛,呼吸气促。 肺肾虚证—坐而俯首,喘促气短,懒言。
(3)抽搐—为动风之象,四肢强直,角弓反张。
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是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 病色—病人面色鲜明、荣润,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
如面色晦暗、枯槁,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
(3)望色的临床意义: ①不同的颜色反应不同的病位,不同的病症。
②色泽的变化可以推测病情的轻重及病势的进退。
(4)表现 ①白色: 原因:与气血不荣有关。 主证:虚证、寒证、失血证。 证型:阳虚—面色 白而浮肿 血虚—面色淡白而体瘦 失血证—面色苍白无华 ②赤色:
热极生风—动风之象出现在高热中(高热惊厥) 慢脾惊—出现在小儿脾虚中。(抽动较小)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手指震颤蠕动。 (4)偏瘫:
高血压病人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
(5)痿痹: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痿证
四肢关节肿胀,曲伸不利—痹证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头发色黑而润泽—肾气充足 头大或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不足 头发稀疏而黄—肾气不足,精血虚 面部水肿—水湿泛滥 口眼歪斜—风中经络 (二)望眼:
什么是切诊

什么是切诊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一)脉诊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臵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中医切诊

辨肿胀: 有波动感-水臌 无波动感-气臌 水臌; 气臌。 辨肿胀: 有波动感 水臌;无波动感 气臌。 辨虫积:指下如蚯吲蠢动。 辨虫积:指下如蚯吲蠢动。
濡脉
1、脉象特征:脉浮而细软, 、脉象特征:脉浮而细软, 2、临床意义:主湿症、虚症。 、临床取不应,重按始得;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2、临床意义:主里证。 、临床意义:
迟脉
1、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脉动3-4至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脉动 至 (一分钟不满60次)。 一分钟不满 次 2、临床意义:主寒证。 、临床意义:
2 、按 手 足
辨手足冷热 俱冷——阳虚或阴盛; 俱热——阴虚或阳盛。 辨手掌冷热 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3、按胸腹
诊疼痛、软硬、有无痞块积聚
辨疼痛:拒按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 实 喜按——虚; 虚 辨腹胀:叩之浊音 实证 辨腹胀:叩之浊音-实证 叩之空声-实证 叩之空声 实证
切
诊
切诊------通过用手触摸的方式获得病情 切诊 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切诊又分为: 脉诊 按诊
切 诊
脉
诊
一 概述 概念:是医生用手指 手指切按患者 (一)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 动脉, 动脉,根据其搏动时不同的脉象来了 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三) 脉 诊 意 义
切 诊
三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 140次 120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 瘦人脉浮,肥人脉沉。 瘦人脉浮,肥人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切诊

•①脉位之平——不浮不沉,三部均衡 •②脉息之平——不迟不数,不徐不急 •③脉形之平——不大不小,不长不短 •④脉势之平——不强不弱,不松不紧
•(3)生理性变异
•①生理因素 (内在条件) •年龄、性别、起居、情志、饮食等 •②时地因素 (外在条件) •四季、日期、地域
•附:先天怪异脉
•(3)运指 •① 举、按、寻——手指的浅深运指 定义: •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 •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 •不轻不重谓之寻,中取 •作用:探察脉位之浅深;脉势之松紧、强弱;脉神之有根 无根
(四) 脉诊的内容
•1.平脉(正常脉象) • (1)必备条件
•①有胃气——应指冲和 •②有神气——变动分明有序(清晰、整齐) •③有根气——本部充实(尺部沉取不绝)
•
精伤血枯——必兼细弱 (无力)
(7)弦脉 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 肝胆病、疟疾 诸痛证、饮证
•(8)紧脉 •特征:脉来紧急,博指有力,如转绳索 •主病:寒证、痛证、宿食
(9)缓脉 特征:脉来迟缓, 如陷泥中 主病:湿证、脾胃气弱
•(10)洪脉
• 特征:脉形宽大,来盛去衰
• 主病: 热甚气盛 (常例)——必浮大有根
•浮紧脉——主风寒表证 沉迟脉——主里寒证 浮数脉——主风热表证 浮缓脉——主风湿痹证 浮滑脉——主表证风痰 沉弦脉——主肝气郁结 沉涩脉——主寒凝血瘀 沉细数——主阴虚内热 弦紧脉——主寒凝肝经
二、按诊
•(一)按肌肤 •(二)按手足 •(三)按脘腹 •(四)按腧穴
•(一)按肌肤
•1.诊寒热-了解阴阳盛衰
•1.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的产生,是气血运动作用于脉的结果 脉象的维系,有赖于诸脏功能的协调配合
切诊

1.正常脉象的特点
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是:一息四~五至,相 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 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触及, 沉取不绝。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 有根。 有胃:和缓、从容、流利 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脉力:指脉搏的强弱。 脉宽: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 流利度: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脉来流利圆 滑者为滑脉;来势艰难,不 流利者为涩脉。
紧张度: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脉 管绷紧为弦脉;弛缓为缓脉。 均匀度:均匀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脉 动节律是否均匀;二是脉搏力度、大小 是否一致。
(5)虚脉类
①虚脉
【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 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以指感势弱力薄为其特点。 【临床意义】主虚证。多见于气血二 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搏击力弱故脉 来无力;气虚不敛则脉道松弛,故按之 空豁。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细无力。
② 细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切脉指感为脉道狭小,细直而软,按之 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又主湿邪为病。
⑤ 短脉 【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短脉是指脉来觉短于常度。 【临床意义】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 虚。 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意脉之有 力无力。
①实脉
(6)实脉类
【脉象特征】脉来充盛有力,其势来 盛去亦盛,应指明显,举按皆然,为一 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由邪气亢甚而正气不虚,正邪相搏, 气血壅盛,脉道充满所致,脉实而偏浮 数为实热证,实而偏沉迟为寒实证。
切诊

切诊切诊包括切脉(脉诊)和触诊两大类。
(一)脉诊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全身脏腑气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虽有局部症状可以进行辨证,但如不切脉,就无法详细辨识病情的变化,正如《疡医选粹》说:“痈疽固有形之病,目可得而识也。
其真元之虚实,治法泻补,不脉何以知之?”扼要地说明脉诊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指导意义。
在此,仅将与外科有关的常见的脉象归纳分述于下:1.浮脉肿疡脉浮有力,为风寒、风热在表,或为风热邪毒客于上部;脉浮无力,为气血不足。
溃疡脉浮,若非外感之邪未净,则有续发的可能;若外感之邪已散,疡无续发,则为气从外泄,是正虚而邪未去。
2.沉脉肿疡脉沉,是邪气深闭,病在深部,为寒凝络道、气血壅塞;溃疡脉沉,是遗毒在内,气血凝滞未解。
3.迟脉肿疡多为寒邪内蕴,气血衰少;溃疡脉迟,多是脓毒已泄,邪去正衰。
4.数永肿疡脉数,为热邪蕴结,其势正盛,或为酿脓;溃疡脉数,为热邪未净,毒邪未化,正气已衰。
5.滑脉肿疡脉滑而数,为热盛,为有痰,或为酿脓;溃疡脉滑而大,为热邪未退,或痰多气虚。
6.涩脉肿疡脉涩,为实邪壅塞,气血凝滞;溃疡脉涩,为阴血不足。
7.大脉肿疡脉大,为邪盛正实;溃疡脉大,为邪盛病进,其毒难化。
8.小脉肿疡脉见细小,为正不胜邪;溃疡脉细而小,多属气血两虚。
以上所述为临床常见的八种脉象,可以单见,也可兼见。
如浮数互见属表热证,沉迟互见属里寒证。
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热、属实、属阳;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寒、属虚、属阴。
一般热、实、阳证易愈,寒、虚、阴证难治。
切脉时还须辨明有力与无力,方可得出正确的诊断。
一般来说,外科疾病在未溃之时,正是邪盛的时候,应该见有余之脉;已溃之后,邪去正衰,应该见不足之脉,这是正常的现象。
若未溃时见不足之脉,如虚、弱、细、缓等脉,则为气血衰弱,毒深邪盛;已溃之后见有余之脉,如实、洪、弦、紧等脉,则为邪盛气滞难化,均为不正常的现象。
若外科疾病在肿疡或溃疡之时,见到结、代之脉,属气血衰弱,寒痰瘀血凝滞,为不良现象;若在痛极之时,也可偶而出现结、代之脉,但不一定是坏象。
第五章四诊——切诊

第五章四诊——切诊第五章四诊第四节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一、脉诊(一)脉象的形成原理与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与心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因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形成脉搏,而血行于脉中,除心主血脉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由各脏腑协调配合才能正常。
如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血等等。
可见脉象的形成与各脏均有密切关系,因而脉诊的临床意义在于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推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
(二)脉诊的部位和方法脉诊常用“寸口诊法”。
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此处为太阴肺经的原穴所在,是脉之大会,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均能在这里有所反映。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处(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其临床意义大致为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胃,两手尺脉候肾。
脉诊时以环境安静,医患双方气血平和为佳。
患者将前臂平伸,掌心向上,腕下垫脉枕。
医生切脉时,用左手按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病人的左手。
布指时,以中指定关位,食指切寸位,无名指切尺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切按脉体,布指疏密,应根据病人手臂长短而调整。
诊脉时指力轻切在皮肤上称为举,即浮取或轻取;用力不轻不重称为寻,即中取;用重力切按盘骨间称为按,即沉取或重取。
如此脉分三部,每部在轻、中、重取三法,共称三部九候。
脉诊时,医生以正常的一呼一吸(即一息)作为时间单位去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一般一息四五至。
切脉时间必须在1分钟以上。
(三)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即从容、和缓、流利为主要特点,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强盛和营养状况的良好;有神以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为主要特点,反映病情轻浅或病虽重而预后良好;有根以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为特点,反映肾气犹存,生机不息。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

教你如何进行中医四诊之切诊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是施诊者用手指或手掌对受检者的脉和全身或相关部位进行触、摸、按、叩,并通过手的触觉及受检者的反应状态,以了解其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其中脉诊又称为切脉,是施诊者用手指对受检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疾病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方法;而按诊是施诊者用手直接接触或按压人体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健康状态、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方法。
脉诊操作方法1、准备如果受检者急走、远行或情绪激动时,应让其休息片刻,待其平静后方可诊脉,以避免干扰;受检者摘除手腕上的配饰和手表;在寒冷季节,施诊者在诊脉前应捂热自己的手掌手指;放置一柔软枕垫在受检者手腕下。
2、诊脉时间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
但这样的要求一般很难做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求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清晨。
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受检者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真实可靠。
3、受检者体位诊脉时受检者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通畅,便于诊察脉象。
4、选指和布指诊脉者与受检者应侧向坐,以左手切按受检者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脉。
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
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之间与指腹交界处最敏感的部位接触脉体。
布指疏密合适,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5、运指和调指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举法: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寻法: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切诊
什么是切诊你知道吗,其实不难理解,切诊其实就是脉诊,中医用手按摩患者身体,了解身体情况的一种方法。
通过切诊我们能够了解各种脉象,有正常的,不正常的,然后中医再对每一种脉象进行分析。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双手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方法,医生用双手来挤压和触摸病人的身体,由此了解病人的病情。
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种。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