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5中考科学基础复习第15课波课件1详解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1

牛顿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科技发明
奠定经典物理学和天 文学的基础
生物学领域掀起一场 划时代革命
蒸汽机成为改造世界 的动力机械
“发明大王”
(一)天文学——近代科学的诞生
1、哥白尼(波兰人) (1)主要观点: “太阳中心说” (2)地位: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3)评价: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
(三)生物学:19世纪中叶达尔文与进化论
1、历史背景: 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
2、主要观点和著作 ①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理论;
②《人类的起源》:论证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
3、论证:
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解剖学的角 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
科学之父”,伽俐略用来做实 验的斜塔因而更加遐迩闻名。
牛顿故居位于英国伍尔索普领地,1643年的圣诞节,他 就诞生在这座灰白色的石头建筑里。牛顿故居门前有那 棵著名的苹果树,就在这棵树下,牛顿领悟到万有引力。 树的下方立着一方绿色的铜质徽章,那是伊利莎白女王 颁发的保护令。
• 2015年10月23日14:57 现代快报
•
树上的苹果砸了牛顿脑袋,让科学巨匠产生万有引力灵感,这株
苹果树也被称为“牛顿苹果树”,被视为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此前,
上海科协曾赴英国剪下了“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带回国内,如今经嫁接
后的“牛顿苹果树”将落户上海科学会堂。
• 去年夏天,以市科协原主席杨福家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发起提议 ——“把牛顿苹果树引种到科学会堂,传递科学创新精神”。牛顿苹果
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 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浙江地区中考科学总复习波考点精讲中考真题PPT课件

可以通过
看远处同学(填“A区”或“B区”),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
下眼镜了。
A区
29.(2012 陕西)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物
第25页/共52页
分类三 眼睛和视觉
【活学活用】
28.(2012 烟台)善于观察的小明
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
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的课本时,
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
眼镜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睛属于
镜远片视(分眼填上“下近两视个眼区”,或A“区远厚视薄眼均匀”,)。B区如可图以所矫示正的视是力一。种张新老型师眼戴镜上,这这种种眼眼镜镜就的
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
调一下,则在光屏上( )
A.无法成像
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
D
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
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第23页/共52页
分类三 眼睛和视觉
考点12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 【考点梳理】
1.近视眼和远 视眼成因对比
第24页/共52页
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甲的和是乙
。
甲和丙
7.(2012 襄阳)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 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
C.响度 D.频率
第6页/共52页
分类一 声波
考点4 声音的利用 【考点梳理】
声的利用主要是利用声的 石、次声波预测地震。
11.(2012 绵阳)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B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015中考生命科学(浙教版)总复习课件:第13讲-波-物质科学一剖析

2.2023年央视马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腹语魔术师刘成表演的 《空空拜年》让人称奇:他手持布偶,紧闭嘴唇,不仅能和手 上的布偶对话,还能和真人对话。关于腹语表演,以下说法正 确的选项C是( )
A.演员的发声不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对话”是由布偶嘴巴振动产生的 C.“腹语”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朵的
【活学活用】 1.(2023·杭州)手机通信靠电磁波传送。现将一只手机悬挂在 密封的玻璃罩内,拨通手机觉察手机发出铃声和闪烁的光;渐 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觉察铃声渐渐减弱直至消逝而闪烁的 光照旧存在;再让空气渐渐进入玻璃罩内,觉察铃声渐渐变强 并仍旧有闪烁的光。依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选 项C是( ) A.声音、电磁波均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B.声音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而电磁波能在密封的容器 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 D.声音、电磁波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
23.如下图的对眼睛推断和订正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
①
②
A.①是近视眼,戴凹透镜
B.①是远视眼,戴凸透镜
C.②是近视眼,戴凹透镜
D.②是远视眼,戴凹透镜
2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以下做法中不
利于爱护眼睛的是( C )
A.星期天在家掌握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近距离用眼1 h后,要休息
分类二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考点梳理】 1.光在_同__一_种__均__匀__物__质__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同介质 中传播的速度__不__同__,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c= ___3_×_1_0_8__m/s。 2.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举例:__小_孔__成_像___、 __影_子__的_形__成_、__日_食__、__月_食___、金星凌日等。
备战浙教版科学中考一轮复习第15课时机械运动常见的力课件

(2)摆锤从A点到O点时速度如何变化?并用照片中的证据来说明。
__变__大__;__相__邻__摆__锤__时__间__间__隔__相__同__,__间__距__越__来__越__大___。
6.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 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 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s末的速度是2m/s,则2s末的速度是
15.如图所示为小金做的“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 实验,将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 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m/克 重力G/牛
100
200
300
400
500
1
2
3
5
(1)表格中空格的数据应该为__4__牛。(g取10牛/千克)
(2)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4_._6__牛。
速度及公式 例3 从滑块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 时,如图所示,共用时5秒,在此过程中,滑块的速度是( )
A.10厘米/秒 C.8厘米/秒
B.9厘米/秒 D.7厘米/秒
【解析】滑块本身长度是 5 厘米,相对于移动距离 40 厘米不能忽略,v =st=455厘秒米=9 厘米/秒。
力的三要素及示意图 ☞例6 内有少量饮料的罐子可以斜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平衡。下 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饮料罐(含饮料)所受重力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解析】重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下的。要让内有少量饮料的罐 子可以斜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平衡,桌面通过接触点给罐子竖直 向上的支持力,所以重力的作用线必须经过罐子与桌面的支撑 点。
【解析】物体由于受地球吸引而
2024年2015浙教版科学七上《科学入门》复习课件

2024年2015浙教版科学七上《科学入门》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课件基于2024年2015浙教版科学七上教材《科学入门》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与论证、科学本质与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2. 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了解科学的本质,增强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思维与论证、科学本质与科学精神。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图片,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导入本节课内容。
2. 复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讲解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基本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 例题讲解:针对科学思维与论证部分,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本质与科学精神,分享各自观点。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科学观察与实验3. 科学思维与论证4. 科学本质与科学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科学本质与科学精神的理解。
2. 答案:(1)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例如,观察法: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实验法: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调查法:调查当地空气质量。
(2)树叶在秋天变黄是因为气温降低,叶绿素分解,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
(3)科学本质:客观性、实证性、逻辑性;科学精神: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善于合作。
浙江省中考科学 课后强化训练15 波(1)(含解析)

课后强化训练15 波(1)一、选择题1.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C)A. 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漫发射B. 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C. 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D. 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第1题))【解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整光滑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小明用一块长方形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并将反射的太阳光投射到一块与镜面平行且足够大的白纸上,则白板上的光斑是(C)A. 圆形的,不是太阳的像B. 圆形的,是太阳所成的像C. 长方形的,不是太阳的像D. 长方形的,是太阳所成像的一部分【解析】太阳光入射到长方形平面镜上的光线可以看作是平行光,所以在白纸上的光斑是这些平行光经长方形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光斑,形状是长方形,不是太阳的像。
3.电动车的反光镜是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平面镜。
在某次行驶时,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却看不见路面的情况。
为确保行驶安全,左侧反光镜的镜面应该(C)【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看不见路面是因为平面镜过于朝上,为了看见路面情况,应将平面镜向下旋转。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 小芳面向穿衣镜,当她远离平面镜后退1米,镜中的像将变小B. 小明在平静的水面上看到“云在水中飘”,这是云在水中形成的虚像C. 雨后晴朗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走,为了不踩到积水,应走“较亮”的地方D. 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同学的眼睛,如果这个平面镜很小,这位同学不会从镜中看到你的眼睛【解析】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等大,物体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也不变,A错误;迎着月光走,在有积水的地方,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看起来会“较亮”,而光在没有积水的路面发生漫反射,看起来“较暗”,为了不踩到积水,应走“较暗”的地方,C错误;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同学的眼睛,由于光路是可逆的,那么另一同学也能在平面镜中看到你的眼睛,D错误。
浙江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基础版)第15讲光的折射(课件32张)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__底__面__B_C___(填“顶角A” 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 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 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 光具有___会__聚___作用的原因。
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___放___大__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楚的像,透镜应该移到__4__5__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本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 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___①__③___。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成像于视网膜___后___。远视眼应 当用___凸___透镜来改正。
2.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 (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 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改 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光源尽可能选择平行光,找准最小最亮 的那个点;②前后移动光屏,对照像的清楚度,将光屏停留在 最清楚的那个位置;③在②的基础上,注意读数时的视线取 “位置”的中心,且要与刻度所在的面垂直。 三、实验拓展 1.拓展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动态应用;成像的明暗与像的完 整性;生活实际场景、仪器用具的原理分析;透镜曲度与焦距 的关系。 2.拓展②:物像之间的关系记忆:“敌退我进”“小像走小 步,大像走大步”。
________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 向偏折、折射角___小__于___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__增__大____,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 __不__变____。 (4)在折射现象中,光路___可__逆___。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第15课时 透镜及其应用(课件33张)

小;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
跟着物体跑。”“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像变大,像
距变小像变小,若像距大于物距,则像的大小大于物体。“像
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
动,而且像、物谁大谁就移动得快。
图W5-6
(5)如图乙所示实验中,若此时光屏上恰好成清楚的像,则像的
性质是 倒立、放大的实 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该凸
透镜焦距的范围为 15 cm<f<25 cm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
在蜡烛与光屏不动的前提下,将凸透镜向 右 移动 20 cm 可
以在光屏上再次看到一个清楚的像。
图W5-6
(6)如图乙所示实验中,若换用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进行实
图W5-1
2.[202X·宁波]如图W5-2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光线
正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然后再看近处的物体时(物体距离眼
睛大于10 cm),为了再次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
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 )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
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后”)。小明发现将
凸
后
(选填“前”或
透镜紧靠
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
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图W5-5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例 [改编]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系列实验如图W5-6所示。
(1)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
正对 太阳光,调整白纸
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太
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