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与天然河砂混合使用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机制砂与河砂不同掺配比例对混凝土的影响

机制砂与河砂不同掺配比例对混凝土的影响

艺要 求加 工 成不 同规 则 和大 小 的砂子 , 更 能满 足 日常 需求 。 但 是 由于机 制砂 与 天然 砂相 比较 有着
许 多不 同的特 点 , 所 以理清 机制 砂在 混 凝土 中 的
2试 验 过 程
2 . 1 试 验 配 合 比数 据 表
利 弊特 点才 能为机 制 砂 的运 用铺平 道 路 。
四 分 部石 料 厂
河砂 ( 村 L 制砂 )
5 ~l O m m
7 3 6
2 2 l
粗骨 料 2 粗骨 料 3 减 水 剂 拌 合 水 注 :强 度 等 级 C 3 5
四分 部 石 料 J ‘ 四 分部 石 料 厂 山 西黄 恒 拌 合 用 水
1 O ~2 0 m m 1 6 ~3 1 . 5 m m Y H A聚 羧 酸 拌 合 用 水
2 7 2 . 7 l : j 4 4 4 0
1 7 3
战水 剂
坍落度 1 h经 时变 化量 ( m m )
1 d
抗雎强度比 ( % )
3 d
7 d 28 d
≥l 6 O
≥ 1 5O ≥ 1 4O
l 6 2
l 5: 3 1 44
表 i 试 验 配 合 比数 据
材 料 名 称
水 泥 粉 煤 灰
材 料 产 地
漳 平 红 狮 龙 岩 龙 能
品种 规格
P . 0 4 2 . 5 F类 /I I 级
每方混凝七用 ( k g / m )
2 7 9 l l 9
细 骨 料
粗骨 料 1
江 西 于 都
料 智
河 砂
轻 泥 物 块 质 含 含 量( 量% ) ( %)

机制砂与天然河砂混合使用实施方案

机制砂与天然河砂混合使用实施方案

关于机制砂使用实施方案〔初稿〕一、现状调查砂是混凝土组成的主要材料,随着日照市建筑业发展和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视,建筑市场用砂数量越来越大 ,而天然沙资源紧张、质量下降、采购成本高等问题日趋严重,天然河砂的含泥量由原来的3%左右上升到现在的6%甚至更高,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耐久性,由此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日趋严重,建筑用砂的质量和数量对建筑市场的影响日益明显。

为了更好的顺应工程需要合理实行机制砂与天然河沙搭配使用是势在必行的,使用混合砂可以有效解决单独使用天然砂砂源不稳定质量波动大的问题,更能够降低成本,有效的利用资源。

二、机制砂的特点机制砂中石粉含量相对较高;机制砂由于经过破碎处理,其颗粒呈不规则的形态,而且机制砂的比外表积相比河砂更大;机制砂的粘结性能较好,石质坚硬;化学成份与母材、碎石一致,对混凝土无负面作用,适合做高强混凝土;机制砂的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可以调整:可以根据工程的需要,结合母材的特点和混凝土的要求,调整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

而河砂一般为天然形成,人工调整级配比较困难;机制砂表观密度一般比然河砂大;机制砂颗粒尖锐,多棱角,外表粗糙,细度模数多为3.0以上,宜控制在2.8~3.3之间,与机制砂相比,天然砂颗粒浑圆,外表光滑,天然中砂细度模数多为2.5~3. 0,级配较好,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十分有利,机制砂的颗粒级配稍差,大于2.5 mm和小于0.08 mm的颗粒偏多,导致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容易引起混凝土的外观质量缺陷。

机制砂母材不应具有碱集料反应活性,不宜低于80MPa。

但是,机制砂的缺点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碎砂设备、合理利用砂中含石粉量、调整砂率,以及选用合适的外加剂等措施来克服。

机制砂中含有的石粉和泥的粒径虽然都小于0.075 mm,但是他们的成份不同,细度相差也较大。

泥颗粒大多小于0.016 mm,而石粉颗粒大都在0. 016~0. 075 mm之间。

泥吸附在砂的外表,阻碍砂与水泥的粘结;而适量的石粉可填充在水泥、细砂的空隙之间,增强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外加剂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外加剂

配合比设计目标
提高混凝土强度、耐久性,降低成本。
不同配合比设计方案比较
1 2
设计方案一
采用单一机制砂,细度模数2.6,含泥量3.5%。
设计方案二
采用机制砂与天然砂混合,细度模数2.3,含泥 量2.0%。
3
设计方案三
采用机制砂与河砂混合,细度模数2.5,含泥量 1.5%。
最优配合比的确定
01
通过实验比较,得到各配合比 设计方案下的混凝土强度、耐 久性指标及成本。
02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最优配合 比设计方案:采用机制砂与天 然砂混合,细度模数2.3,含泥 量2.0%。
03
实验验证:按最优配合比设计 方案制备的混凝土试件,实测 强度满足要求,且成本较低。
04 机制砂混凝土外 加剂应用实例
某工程实例
工程背景
某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涉及大量混凝土的施 工。
原材料
使用机制砂作为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并添 加适量的外加剂。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研究方向
未来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外加剂的研究方向应 包括新材料的研发、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高性能机制砂 混凝土的制备等。
技术突破
未来需要在新材料、新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突 破,以满足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外加剂的未来 发展需求。
应用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机制砂混 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外加剂将在建筑、交通、水利等领 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02
03
颗粒形状多
机制砂的颗粒形状不规则 ,包括尖锐的棱角和空洞 。
表面粗糙
机制砂的表面较为粗糙, 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
质地坚硬
机制砂通常由硬质岩石破 碎而成,质地坚硬且耐久 性好。

机制砂与河砂配合使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机制砂与河砂配合使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机制砂与河砂配合使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蒙忠欢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工程建设的发展对混凝土需求量不断增加,混凝土中的细骨料使用最多的材料是从河里开采出来的河砂.由于河砂的数量越开采就越少,因此,研究用机制砂来代替部分河砂作为混凝土材料中的细骨料很有必要.为了研究用河砂与机制砂混合
作为混凝土细骨料时,混凝土强度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试验分析了混凝土配比相同、细骨料中河砂与机制砂比例不同的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配
制C25及以下等级的混凝土时,河砂含量占细骨料总量30%以上即可达到设计强度;配制C25以上C40及以下等级的混凝土时,河砂含量占细骨料总量40%以上即可达到设计强度.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蒙忠欢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农大路1号 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28.56
【相关文献】
1.铁尾矿取代河砂对路用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J], 向荣江;唐可;许森森;费爱萍
2.石粉掺量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能影响研究 [J], 杨卓强;刘元珍
3.机制砂与河砂混合使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J], 蒙忠欢;叶婉;阮三桂
4.机制砂与河砂配合使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J], 蒙忠欢
5.振捣频率对机制砂和天然河砂混凝土耐久性能影响研究 [J], 秦明强;胡骏;汪华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制砂标准

机制砂标准

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5030-2004<<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利用机制砂,特细砂资源,使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与现行的混凝土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规程配套,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重庆地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其他地区用机制砂,混合砂配制混凝土,可通过试验,参照本规程执行.1.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除应遵守规程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验收及质量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2 术语,符号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特细砂:按<<建筑用砂>>(GB/T 14684)规定方法检验所得细度模数为0.7-1.5的天然河砂. 混合砂:由机制砂与特细砂混合而成的砂.机制砂混凝土:用机制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砂混凝土:用混合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10-90mm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3 应用范围3.0.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中砂配制的混凝土相近,其力学性能指标可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3.0.2 机制砂,混合砂主要应用于建筑,市政,交通,等建设工程中的C6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时,亦可用于港口和水利等混凝土工程.3.0.3,机制砂宜配制塑性混凝土混合砂宜配制塑性,大流动性及泵送施工混凝土.3.0.4 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应满足以下要求:强度等级C60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2.3,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1: 强度等级C45-C55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8,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0.9.3.0.5 用混合砂配制C60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应通过试验,取得可靠数据,经论证满足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4 材料4.0.1 机制砂,混合砂的性能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的规定.注:混合砂中特细砂的含泥量测定应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中的”虹吸管法”特细砂的含泥量按标准的规定,并不得含有泥块.4.0.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用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和<<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的规定,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复查检验,并按其检验结果使用.4.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中粗骨料质量应符合<<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4.0.4 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可拌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及经处理或处置后的工业废水,必须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技术规定.4.0.5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宜掺用混凝土外加剂,其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外加剂的应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4.0.6 混凝土用粉煤灰或其它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可按以式简易计算:U f(混)=U f(机)*A(机)+U f(特)*A(特)式中: U f(混)—混合砂细度模数U f(机)—机制砂细度模数U f(特)—特细砂细度模数A(机)—混合砂中机制砂的百分比(%)A(特)—混合砂中特细砂的百分比(%)5.0.2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参考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在下表基础上,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Kg.表5.0.2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碎石最大粒径(mm)拌合特坍落度(mm) 16 20 31.5 4010-30 195 185 175 16535-50 205 195 185 17555-70 215 205 195 18575-90 225 215 205 195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细度模数为1.8-2.1的混合砂时的平均值.细度模数小于1.8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0-5公斤:细度模数大于2.1时,则可减少0-5公斤.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相应调整.3水灰比小于0.35的混合砂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合砂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5.0.3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1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按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在下表基础上增加3-5%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表5.0.3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碎石最大粒径(mm)水灰比(W/C) 16 20 400.35 26-31 25-30 23-280.45 29-34 28-33 26-310.55 32-37 31-36 29-340.65 34-39 33-38 31-37注:1,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2,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2 混合砂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砂率,可取上表的上限,经试验,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按每增加20mm,砂率增加1%予以调整.5.0.4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应用技术规程>>(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标准的规定. 5.0.5 采用卵石作粗骨料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用水量及砂率应根据试验确定.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6.0.1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放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或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6.0.2 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 计算配制强度fcu,0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fcu,0≥fcu,k+1.645σ式中: f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fcu,k —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值(MPA)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1施工单位如具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式求得: σ =1f nu -f1cu 2i cu,2-∑=n n i 式中cu,i-------- 第i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Mpa)uf cu--------------n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的平均值(Mpa) n-------------统计周期内相同混凝土等级的试件组数,n ≥2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小于2.5Mpa 时,取σ为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及其以上时,如计算行到的σ小于3.0Mpa 时,取σ为3.0Mpa.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现场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2施工单位如无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表取值.表中σ值反映了我国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平均水平,采用时要根据本单位情况作适当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 C10~C20C25~C40 C45~C60 σ 4.05.06.0 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 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6.0.3 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60级时,混凝土水灰比宜按下式计算:/C =ceb a o cu,ce a f *a *a f f *a + 式中a a a b ----回归系数f ce--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MPa)○1 当无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 =Kc* f ce,0式中Kc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0—水泥强度等级值(MPa)○2 f ce 值也可根据3d 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 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 6.0.4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应根据工程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2 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下表取用.回归系数a a 和a b 取用表细骨料品种 a a a b机制砂 0.50 0.22混合砂 0.45 0.12注:上表中的回归系数适用于粗骨料为碎石的混凝土.6.0.5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W 0)可按5.0.2的规定确定.6.0.6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C 0)可按下式计算;C 0=6.0.7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0+G 0+S 0+W 0=C pSp =%100000⨯+S G S C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G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S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W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Sp------砂率(%)C p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2 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R C 0+g R G 0+Rs S 0+wR W 0+0.01a=1 Sp =%100000⨯+S G S R c ------水泥密度(Kg/m 3),可取2900~3100 Kg/m 3R g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Rs------细骨料的表面密度(Kg/m 3)R w ------水的密度(Kg/m 3),可取1000(Kg/m 3)a--------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型外加剂时, a 可取为1.计算配合比经试配试验,调整等步骤后确定施工配合比.试配和调整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的方法进行.6.0.8 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其中,高强混凝土应采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活性较高的矿物掺合料,配合比需经试配确定;混合砂作细骨料配制抗渗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时,砂率宜控制在30~38%之间,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掺合料和外加剂;配制预拌混凝土时,除遵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遵守<<重庆市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规程>>(DB50/T5002)的有关规定.7 施工及验收7.1 施工7.1.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施工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7.1.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7.2 验收7.2.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评定及验收,应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7.2.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重庆市地方标准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2004条文说明1 总则1.0.1 机制砂,混合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在重庆地区已全面应用,取得了丰富的科研及实践经验,形成了一项适用于重庆地域特色的专门技术,为了利于质量管理,技术推广和交流,有必要制订比较完整的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通过大量研究及工程实践证明,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为使规范之间互相衔接,有必要处理好有关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规程与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关系.3 应用范围3.0.1 通过系统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机制砂,混合砂配制的混凝土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天然中砂混凝土相近,均能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要求.3.0.2 C60及以下强度等级混合砂混凝土现已广泛用于重庆的和各类建筑,市政大型工程,实践证明混合砂混凝土在技术上是可靠的,经济上是合理的.4 材料4.0.1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中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8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该标准中规定的含泥量测定方法有标准法(筛洗法)和虹吸管法两种,特细砂中小于0.08mm的颗粒与0.08mm以上颗粒的视密度基本相同,两种方法测得的含泥量相差很大,”标准法”偏高.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将机制砂与特细砂按一定比例混合筛分得出混合砂细度模数,然后分别筛分机制砂与特细砂,得出机制砂,特细砂细度模数,按本条公式计算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发现两种方法得出的细度模数值十分接近,当机制砂4.75mm筛累地筛余为0时,混合砂细度模数筛分试验值与本条计算公式理论值一致.为便于混合砂中机制砂,特细砂混合比例的确定,混合砂细度模数可按本条公式简易计算.5.0.2 本规程普通混凝土用水量选用表,经大量试验及工程应用,证明基本上符合实际.5.0.4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应用日益普遍.因此,其掺量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要选定的一个重要参数,但因外加剂的型号,品种甚多,性能各异,掺合料的品种逐渐增加,有的正在制定标准,无法在本规程中统一规定,本条文仅作原则规定,具体掺量按有关产品标准或专门的应用规程中的规定确定.6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6.0.1与6.0.3本条规定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一致.6.0.4 为与水泥新标准相适应,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确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水灰比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及重庆大学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选用了重庆的8个品牌水泥进行了上百次水泥强度和几百组混凝土强度试验,对其28天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使用水泥新标准条件下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可供参考使用.。

机制砂标准

机制砂标准

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5030-2004<<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利用机制砂,特细砂资源,使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与现行的混凝土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规程配套,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重庆地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其他地区用机制砂,混合砂配制混凝土,可通过试验,参照本规程执行.1.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除应遵守规程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验收及质量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2 术语,符号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特细砂:按<<建筑用砂>>(GB/T 14684)规定方法检验所得细度模数为0.7-1.5的天然河砂. 混合砂:由机制砂与特细砂混合而成的砂.机制砂混凝土:用机制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砂混凝土:用混合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10-90mm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3 应用范围3.0.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中砂配制的混凝土相近,其力学性能指标可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3.0.2 机制砂,混合砂主要应用于建筑,市政,交通,等建设工程中的C6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时,亦可用于港口和水利等混凝土工程.3.0.3,机制砂宜配制塑性混凝土混合砂宜配制塑性,大流动性及泵送施工混凝土.3.0.4 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应满足以下要求:强度等级C60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2.3,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1: 强度等级C45-C55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8,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0.9.3.0.5 用混合砂配制C60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应通过试验,取得可靠数据,经论证满足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4 材料4.0.1 机制砂,混合砂的性能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的规定.注:混合砂中特细砂的含泥量测定应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中的”虹吸管法”特细砂的含泥量按标准的规定,并不得含有泥块.4.0.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用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和<<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的规定,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复查检验,并按其检验结果使用.4.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中粗骨料质量应符合<<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4.0.4 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可拌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及经处理或处置后的工业废水,必须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技术规定.4.0.5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宜掺用混凝土外加剂,其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外加剂的应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4.0.6 混凝土用粉煤灰或其它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可按以式简易计算:U f(混)=U f(机)*A(机)+U f(特)*A(特)式中: U f(混)—混合砂细度模数U f(机)—机制砂细度模数U f(特)—特细砂细度模数A(机)—混合砂中机制砂的百分比(%)A(特)—混合砂中特细砂的百分比(%)5.0.2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参考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在下表基础上,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Kg.表5.0.2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碎石最大粒径(mm)拌合特坍落度(mm) 16 20 31.5 4010-30 195 185 175 16535-50 205 195 185 17555-70 215 205 195 18575-90 225 215 205 195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细度模数为1.8-2.1的混合砂时的平均值.细度模数小于1.8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0-5公斤:细度模数大于2.1时,则可减少0-5公斤.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相应调整.3水灰比小于0.35的混合砂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合砂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5.0.3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1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按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在下表基础上增加3-5%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表5.0.3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碎石最大粒径(mm)水灰比(W/C) 16 20 400.35 26-31 25-30 23-280.45 29-34 28-33 26-310.55 32-37 31-36 29-340.65 34-39 33-38 31-37注:1,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2,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2 混合砂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砂率,可取上表的上限,经试验,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按每增加20mm,砂率增加1%予以调整.5.0.4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应用技术规程>>(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标准的规定. 5.0.5 采用卵石作粗骨料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用水量及砂率应根据试验确定.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6.0.1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放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或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6.0.2 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 计算配制强度fcu,0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fcu,0≥fcu,k+1.645σ式中: f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fcu,k —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值(MPA)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1施工单位如具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式求得: σ =1f nu -f1cu 2i cu,2-∑=n n i 式中cu,i-------- 第i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Mpa)uf cu--------------n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的平均值(Mpa) n-------------统计周期内相同混凝土等级的试件组数,n ≥2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小于2.5Mpa 时,取σ为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及其以上时,如计算行到的σ小于3.0Mpa 时,取σ为3.0Mpa.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现场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2施工单位如无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表取值.表中σ值反映了我国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平均水平,采用时要根据本单位情况作适当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 C10~C20C25~C40 C45~C60 σ 4.05.06.0 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 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6.0.3 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60级时,混凝土水灰比宜按下式计算:/C =ceb a o cu,ce a f *a *a f f *a + 式中a a a b ----回归系数f ce--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MPa)○1 当无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 =Kc* f ce,0式中Kc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0—水泥强度等级值(MPa)○2 f ce 值也可根据3d 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 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 6.0.4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应根据工程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2 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下表取用.回归系数a a 和a b 取用表细骨料品种 a a a b机制砂 0.50 0.22混合砂 0.45 0.12注:上表中的回归系数适用于粗骨料为碎石的混凝土.6.0.5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W 0)可按5.0.2的规定确定.6.0.6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C 0)可按下式计算;C 0=6.0.7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0+G 0+S 0+W 0=C pSp =%100000⨯+S G S C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G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S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W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Sp------砂率(%)C p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2 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R C 0+g R G 0+Rs S 0+wR W 0+0.01a=1 Sp =%100000⨯+S G S R c ------水泥密度(Kg/m 3),可取2900~3100 Kg/m 3R g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Rs------细骨料的表面密度(Kg/m 3)R w ------水的密度(Kg/m 3),可取1000(Kg/m 3)a--------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型外加剂时, a 可取为1.计算配合比经试配试验,调整等步骤后确定施工配合比.试配和调整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的方法进行.6.0.8 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其中,高强混凝土应采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活性较高的矿物掺合料,配合比需经试配确定;混合砂作细骨料配制抗渗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时,砂率宜控制在30~38%之间,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掺合料和外加剂;配制预拌混凝土时,除遵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遵守<<重庆市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规程>>(DB50/T5002)的有关规定.7 施工及验收7.1 施工7.1.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施工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7.1.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7.2 验收7.2.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评定及验收,应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7.2.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重庆市地方标准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2004条文说明1 总则1.0.1 机制砂,混合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在重庆地区已全面应用,取得了丰富的科研及实践经验,形成了一项适用于重庆地域特色的专门技术,为了利于质量管理,技术推广和交流,有必要制订比较完整的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通过大量研究及工程实践证明,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为使规范之间互相衔接,有必要处理好有关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规程与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关系.3 应用范围3.0.1 通过系统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机制砂,混合砂配制的混凝土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天然中砂混凝土相近,均能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要求.3.0.2 C60及以下强度等级混合砂混凝土现已广泛用于重庆的和各类建筑,市政大型工程,实践证明混合砂混凝土在技术上是可靠的,经济上是合理的.4 材料4.0.1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中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8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该标准中规定的含泥量测定方法有标准法(筛洗法)和虹吸管法两种,特细砂中小于0.08mm的颗粒与0.08mm以上颗粒的视密度基本相同,两种方法测得的含泥量相差很大,”标准法”偏高.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将机制砂与特细砂按一定比例混合筛分得出混合砂细度模数,然后分别筛分机制砂与特细砂,得出机制砂,特细砂细度模数,按本条公式计算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发现两种方法得出的细度模数值十分接近,当机制砂4.75mm筛累地筛余为0时,混合砂细度模数筛分试验值与本条计算公式理论值一致.为便于混合砂中机制砂,特细砂混合比例的确定,混合砂细度模数可按本条公式简易计算.5.0.2 本规程普通混凝土用水量选用表,经大量试验及工程应用,证明基本上符合实际.5.0.4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应用日益普遍.因此,其掺量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要选定的一个重要参数,但因外加剂的型号,品种甚多,性能各异,掺合料的品种逐渐增加,有的正在制定标准,无法在本规程中统一规定,本条文仅作原则规定,具体掺量按有关产品标准或专门的应用规程中的规定确定.6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6.0.1与6.0.3本条规定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一致.6.0.4 为与水泥新标准相适应,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确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水灰比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及重庆大学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选用了重庆的8个品牌水泥进行了上百次水泥强度和几百组混凝土强度试验,对其28天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使用水泥新标准条件下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可供参考使用.。

机制砂课题实施方案

机制砂课题实施方案

机制砂课题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机制砂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推动机制砂的发展和应用,制定了本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

1. 推动机制砂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机制砂的质量和性能;2. 加强机制砂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机制砂在建筑领域的推广;3. 建立健全的机制砂生产和应用管理体系,保障机制砂的质量和安全。

三、实施步骤。

1. 开展机制砂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大对机制砂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改进和优化;2. 加强机制砂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组织开展机制砂生产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3. 加强对机制砂生产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机制砂生产和应用管理体系;4. 加强机制砂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对机制砂的认知和接受度。

四、实施措施。

1. 加大对机制砂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机制砂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改进和优化;2. 加强对机制砂生产技术的培训和交流,组织开展机制砂生产技术培训班和研讨会;3. 建立健全的机制砂生产和应用管理体系,加强对机制砂生产企业的监督和管理;4. 加大对机制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组织开展机制砂的推介活动,提高社会对机制砂的认知和接受度。

五、实施效果。

1. 推动机制砂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机制砂的质量和性能;2. 加强机制砂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机制砂在建筑领域的推广;3. 建立健全的机制砂生产和应用管理体系,保障机制砂的质量和安全。

六、总结。

本实施方案的制定,将有力推动机制砂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强机制砂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的机制砂生产和应用管理体系,促进机制砂的发展和应用,为我国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全面推广应用机制砂工作方案

全面推广应用机制砂工作方案

全面推广应用机制砂工作方案为加强生态保护,落实江河防洪堤安全保护,根据省住建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预拌混凝土管理的通知》(X建办建〔X〕2号)中:“X市自X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河砂生产预拌混凝土”及省住建厅《建筑用净化海砂应用技术规程》中:“净化海砂不得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宜与天然砂、人工砂混合使用”的规定和《建设美丽X行动纲要》统一部署,解决建设用砂供需矛盾突出问题,结合X实际,现制定以下全面推广应用机制砂工作方案。

一、项目选址机制砂项目选址包含机制砂配套矿山和生产用地,可按以下两种方案进行选址:方案一:现持有采矿许可证的矿山可直接转型生产机制砂,无需矿山招拍挂出让手续。

方案二:选择符合条件的废弃矿山作为机制砂开采点,须通过招拍挂确定业主。

以上选址点都要配套20亩以上的用地作为生产车间及堆场,同时须满足以下5个选址原则:(一)配套矿山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符合环保、林业等相关规划并满足机制砂生产环境保护要求。

(二)要聘请有资质地堪单位对拟设置的机制砂配套矿山资源进行勘查,提交可供适用机制砂生产利用的地质勘查报告。

在选址上,避免选用覆盖土层较厚、夹层含泥较多的矿山,母岩的抗压强度等指标应符合建筑石料有关规范要求,不宜使用泥岩、页岩、板岩作为机制砂配套矿山,所选矿山岩质必须符合机制砂生产建设用砂国家标准(GB/T14684-2011)的要求。

(三)机制砂配套矿山只能用于生产机制砂,矿山年产生规模应大于50万m3,服务年限10年以上(其中方案一矿山按原年产生规模、原采矿证年限执行)。

(四)项目用料用地范围无产权纠纷,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环境敏感区内新建、扩建、改建机制砂项目;应远离居民区、医院、学校等环境噪声敏感目标,并配套建设相应的除尘、隔音、降噪等环保设施。

(五)矿山选址须避开生态林,不能占用基干林带、军事禁区、森林公园以及Ⅱ级保护林地;严禁在木兰溪和铁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以及城镇周围一重山占用、征用林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机制砂使用实施方案(初稿)一、现状调查砂是混凝土组成的主要材料,随着日照市建筑业发展和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视,建筑市场用砂数量越来越大 ,而天然沙资源紧张、质量下降、采购成本高等问题日趋严重,天然河砂的含泥量由原来的3%左右上升到现在的6%甚至更高,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耐久性,由此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日趋严重,建筑用砂的质量和数量对建筑市场的影响日益明显。

为了更好的顺应工程需要合理实行机制砂与天然河沙搭配使用是势在必行的,使用混合砂可以有效解决单独使用天然砂砂源不稳定质量波动大的问题,更能够降低成本,有效的利用资源。

二、机制砂的特点机制砂中石粉含量相对较高;机制砂由于经过破碎处理,其颗粒呈不规则的形态,而且机制砂的比表面积相比河砂更大;机制砂的粘结性能较好,石质坚硬;化学成份与母材、碎石一致,对混凝土无负面作用,适合做高强混凝土;机制砂的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可以调整:可以根据工程的需要,结合母材的特点和混凝土的要求,调整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

而河砂一般为天然形成,人工调整级配比较困难;机制砂表观密度一般比然河砂大;机制砂颗粒尖锐,多棱角,表面粗糙,细度模数多为3.0以上,宜控制在2.8~3.3之间,与机制砂相比,天然砂颗粒浑圆,表面光滑,天然中砂细度模数多为2.5~3. 0,级配较好,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十分有利,机制砂的颗粒级配稍差,大于2.5 mm和小于0.08 mm的颗粒偏多,导致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容易引起混凝土的外观质量缺陷。

机制砂母材不应具有碱集料反应活性,不宜低于80MPa。

但是,机制砂的缺点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碎砂设备、合理利用砂中含石粉量、调整砂率,以及选用合适的外加剂等措施来克服。

机制砂中含有的石粉和泥的粒径虽然都小于0.075 mm,但是他们的成份不同,细度相差也较大。

泥颗粒大多小于0.016 mm,而石粉颗粒大都在0. 016~0. 075 mm之间。

泥吸附在砂的表面,妨碍砂与水泥的粘结;而适量的石粉可填充在水泥、细砂的空隙之间,增强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

加强机制砂的级配、石粉含量和压碎指标的抽检频率,进一步保证机制砂的质量;机制砂在生产过程中,为能除去大部分石粉,往往将300μm以下颗粒清除了大部分,从而造成机制砂颗粒级配不好,细度模数偏大的问题,加之机制砂棱角多,表面粗糙,单独用于配制混凝土很难满足其工作性要求,可将之和天然河砂进行掺配,以填充颗粒级配的中间部分,使机制砂细度模数和级配符合规范要求。

国内外应用机制砂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1973 年国家建委在贵州省召开了机制砂在混凝土中应用的论证会 ,并制定了《机制砂混凝土技术规程》。

在日照市乃至周边地区临沂、青岛、济南等城市早就已经在使用机制砂拌制混凝土,如:日照的汇川混凝土公司、丰基混凝土公司、天泰混凝土公司等都已经在使用机制砂。

日照市周边的生产机制砂主要集中在莒南、五莲、莒县等地。

三、工作思路1、指导思想本次机制砂的使用推广,必须做到保证出厂混凝土质量稳定、降本增效、节能环保,整个推广过程要整体考虑,做好机制砂前期的数据采集,实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2、工作原则①先进行机制砂与天然砂的混合使用,通过与纯天然砂混凝土配合比的使用情况对比,根据混合砂的特点进行配合比的优化,同时加强原材料各项指标控制。

②进行试点生产后注意进行相关试验的数据采集,例如:混凝土坍落度、流动度的变化、用水量、外加剂掺量、工作性能、强度变化等,工艺成熟形成作业指导书,并逐步在公司内进行推广。

3、目标要求落实好本次机制砂与天然河沙的混合砂试验推广工作,编制好各项质量流程与质量管理工作,实现混凝土出厂合格率100%。

四、具体的控制措施1、原材料进厂要求满足GB/T14684-2011《建设用砂》中关于人工砂的技术要强求①颗粒级配机制砂按600um筛孔的累计筛余最(以质量百分率计,下同)分成两个级配区(见表1一1),其颗粒级配应处于表1—1中的任何一个区以内。

机制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数字相比,除4.75mm、0.6mm筛档外,可以以略有超出,但超出总量应小于5%。

表1-1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区注:1.当采用机制砂的颗粒级配不符合表2.1的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在试验证明能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经相关部门认可后方允许使用。

2.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II区砂。

当采用I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

3.对于泵送混凝土用砂,宜选用中砂。

②泥块含量和石粉含量机制砂中的泥块含量应符合表1-2的规定;机制砂经亚甲蓝法试验MB值判定后,石粉含量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机制砂中泥块含量和石粉含量限值注:①对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机制砂泥块含量应不大于1.O%。

②石粉含量大于7%但小于10%的情况下,根据使用部位和用途,在试验证明能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经相关部门认可后方可使用。

③石粉含量大于10%但小于15%的情况下,根据使用部位和用途,在试验证明能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经相关部门认可后方可使用。

③有害物质机制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沥青等杂物。

机制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氯化物、硫化物及硫酸盐等有害物质,其有害物质限值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机制砂中的有害物质限值注:①有抗冻、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机制砂中云母含量不应大于1.O%。

②机制砂中如发现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则要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后,方能采用。

④压碎指标机制砂的压碎指标应符合表1—4的规定。

表1-4机制砂压碎指标岩石抗压强度机制砂母岩强度首先应由生产单位提供,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MPa。

对配制强度等级为C50及以上混凝土的机制砂,其母岩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应小于1.5。

⑤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机制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应符合如下规定:表观密度大于2 500 kg/ m3、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 350kg/m3、空隙率小于47%。

⑥碱集料反应在碱集料反应试验前,首先应采用岩相法检验碱活性集料的品种及所含活性矿物的类型和数量。

当检验出集料中含有活性二氧化硅时,应采用快速碱硅酸反应法和砂浆长度法进行碱活性检验;当检验出集料中含有活性炭酸岩时,应采用岩石柱法进行碱活性检验。

机制砂不得具有潜在碱活性。

2、混合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TJ55,在普通混凝土组分的基础上,按机制砂的特点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通过合理利用机制砂中的石粉,调整机制砂的砂率,再掺入缓凝高效减水剂、粉煤灰等外掺料,在低水灰比条件下,配得坍落度损失小、泵送性好、和易性好、强度和耐久性高的混凝土。

机制砂普通混凝土的砂率较天然河砂混凝土高2~4%,应一般在38~46%之间;机制砂普通混凝土砂率应根据机制砂自身细度模数、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并按所选水灰比及碎石最大粒径通过试验确定,如机制砂的石粉含量或细度模数、级配发生变化,应及时进行砂率调整,用于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应相应增加。

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Ⅱ类砂,当采用Ⅰ类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当采用Ⅲ类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对于泵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机制砂配制混凝土的和易性对用水量的改变和砂率的变化很敏感:在配合比设计和调整时应充分考虑机制砂级配不良、砂率选择不当、用水量偏高、减水剂掺量过高,易造成机制砂混凝土在出机、卸料过程中离析、振后易泌水。

在水灰比和砂率等相同的条件下,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要小于河砂混凝土,机制砂比天然河砂需水量增加5~10Kg/m3,机制砂混凝土的容重比相应的天然河砂混凝土高约20~40Kg/m3,用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比天然河砂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略高;机制砂中的石粉是一种有效的填料,虽然不具有活性,但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增强了水泥石与骨料界面黏结;并能改善水泥石的孔隙结构,抗渗性能得到提高;机制砂混凝土预制的T型梁静载同样满足河砂混凝土预制的T型梁的静载试验。

3、机制砂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拌制混凝土前,试验人员必须实测砂及碎石的含水率,按照实测的数据发出混凝土施工配合比通知单,混凝土搅拌站控制室严格按照试验室发出的配料单及配料工艺顺序进行配料,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即自动计量系统要定期进行标定,每班在使用前要检查一次,确保计量准确,计量最大偏差不得超过:水泥、粉煤灰、水为±1%,粗细骨料±2%,减水剂±0.5%;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试验人员随时注意检测砂石的含水率,以便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搅拌时间应比天然河砂混凝土延长20~30s,可控制在60s,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宜取上限范围,搅拌设备和搅拌时间影响机制砂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

4、机制砂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根据运距长短配置适量的混凝土运输车,在装料前要检查清洗干净搅拌筒,混凝土在出站前,必须检查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坍落度,检查合格后才能签发出站。

保证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保持均匀性,运到浇筑地点时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并具有要求的坍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 ,由于机制砂的饱水性比较差,受外界影响,机制砂的含水量就会不均匀,这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塌落度和质量等影响都比较大,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运输途中,拌筒以1~3转/min速度不停地进行搅动,运到现场卸料前应使拌筒搅拌1~2min后再卸料。

5、机制砂混凝土的泵送和浇筑混凝土泵送初始时,应慢速泵送,待泵送顺利后,再用正常速度泵送。

混凝土泵送速度要均匀连续,必要时可降低混凝土的泵送速度。

若停泵时间过长,应每隔3~5min开泵一次,防止料斗内的混凝土沉淀离析。

混凝土运输到施工现场放入混凝土输送泵前,必须检测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坍落度是否满足要求,若不能满足要求,应将该车混凝土退回,严禁在施工现场或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加水。

在运至现场的的混凝土发生离析时,应在浇筑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搅拌。

当确有必要调整坍落度时,严禁向运输车内添加计量外用水,而必须在专职试验人员在卸料前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应对加减水剂的情况做好计录),且加入减水剂后高速旋转搅拌罐90s。

机制砂混凝土应采用分层连续推移的方式进行浇筑,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大于2m,当大于2m时,应采用串筒、溜槽、导管等设施辅助下落,串筒出料口距混凝土浇筑面的高度不宜超过1m,以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

混凝土必须在初凝之前泵送并振捣完毕。

6、机制砂混凝土的振捣和养护按规定的工业和方式及时将混凝土均匀插捣密实,每一振点的振捣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冒气泡、表面平坦泛浆为度,防止过振、漏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