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别 康 桥导学案 含答案

合集下载

再 别 康 桥导学案 含答案

再 别 康 桥导学案 含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晨读在线】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

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

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阳却是老朋友的眷恋之情。

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

此诗写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

首联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颔联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尾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一、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与闻一多、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诗社,并形成了主张“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罹难。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原译“康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预习检查:青荇.()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泥:泥.泞()泥.古()载:记载.()载.客()别:别.离()别.扭()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了对康桥的二、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概括各节诗意,完成下列填空:1、;2、;3、;4、;5、;6、;7、。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

三、欣赏诗歌感受本诗中的“三美”(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

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

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第⼀单元2诗两⾸再别康桥学习⽬标.了解徐志摩诗歌三美的内涵。

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解读⽂本,分析意象2. :体会作者在其诗歌中表现出的轻烟似的离别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认知⼀、整体感知读对节奏。

,⼀)读准字⾳(查阅徐志摩的⽣平资料。

(⼆)⼆、⾃练⾃测给下⾯加点的字注⾳。

1.) 沉淀()荡漾()青荇(...) (() 斑斓长篙() 漫溯...) () 笙箫满载(...浙江海宁⼈。

作笔名南湖、云中鹤等,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散⽂家。

名章垿,2. 》等。

》《品有《》《补出下⾯的诗句。

3. (李⽩《赠汪伦》)。

桃花潭⽔深千尺(1),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唯见长江天际流。

((2)),西出阳关⽆故⼈。

(王维《送元⼆使安西》(3)!(⾼适《别董⼤》)(4),天下谁⼈不识君三、质疑问难,请写在下⾯。

你有什么疑问通过预习本⽂,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找出本⽂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本⽂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1请以你喜欢的⼀种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分别构成了⼀种什么样的意境.2为例进⾏分析。

3.选择的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如何读出你所体会到的美?读⼀读,总结⼀下。

5.下⾯是《康桥再会吧》的⽚段,⽐较本诗,你能看出《再别康桥》的形式上的特点吗?“我但⾃喜楼⾼车快的⽂明,不曾将我的⼼灵污抹,今⽇我对此古风古⾊,桥影藻密,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年中我⼼灵⾰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的两岸,此后清风明⽉夜,当照见我情热……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课堂练习⼀、基础知识积累运⽤1.下列各组中注⾳⽆误的⼀项是()A.撑着(zhǎng)彷徨(páng) ..凄清(qī)寂寥(liáo) ..B.踟蹰(chìchù)漫溯(s ù)...) ng迷茫(má满载(zǎi)..ng)荡漾pàn)(yà河畔C.(..) ((青荇xìng) gāo长篙..)沉淀(dì(D.斑斓lán)ng..似的(sì)笙箫(shēng)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项是()A.陷井哀怨轻⼿蹑脚⽔波荡漾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C.回溯太息⼒挽狂澜招摇过市D.沉淀迷茫悄⽆⽣息沉默寡⾔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恰当的⼀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诗⼈”,⼜是“末代诗⼈”,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

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

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

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

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

《在桥边》导学案

《在桥边》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导学案主备人:卢红林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2、把握小说深层的主旨3、体会小说中反讽手法的运用学习重点: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学习难点:考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学习方法:引导阅读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第五周第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还记得海明威笔下那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桥边老人吗?他为什么坐在桥边呢?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二战后德国一座新桥边的一幕吧!二、作者作品简介(校本教材P42)一、作者介绍2、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3、故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伯尔感触甚深。

战后初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20世纪50、60年代伯尔的创作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揭露和批判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

(不顺从文学) 60年代以后伯尔的作品着重表现了西德社会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对“小人物”的迫害,其中“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已由“一声不吭”发展到奋力抗争。

三、检查学案练习1、完成校本教材P43四、基础积累练习2、他为什么坐在桥边?他的腿怎么啦?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明确: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4、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运行流程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结合校本教材P43五、文本预习)(1-3)发生: (4-5)发展:(6-7)高潮: 8-9)结局:发生:现实生活乏味 (1-3) 发展:暗恋过桥姑娘 (4-5)高潮:逃过突击检查 (6-7) 结局:数马车,交鸿运 (8-9)四、作业布置阅读校本教材P43课堂互动研讨把握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第五周第课时总第课时学习要点研读课文,分析小说情节,把握文章主旨一、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二、重点赏析讨论问题(一)开端1、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故事发生在战争之后(二战之后)②新桥——代表德国战后重建③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代表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荒诞和盲目的乐观。

再别来康桥教案

再别来康桥教案

再别来康桥教案再别来康桥教案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评价: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2《再别康桥》导学案【研究目标】1、通过吟诵、咀嚼,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2、通过意象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3、能够背诵《再别康桥》。

【研究重难点】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味“三美”,感受诗的艺术性。

难点:能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

【研究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研究】一、《再别康桥》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XXX、XXX,成员有XXX、XXX、XXX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格式,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生动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XXX(1897—1931)现代墨客、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XXX、先后就读于XXX、XXX和XXX。

1918年赴美国研究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XXX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陶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墨客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揭晓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XXX。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XXX、XXX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XXX教授。

XXX 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XXX、XXX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开展。

1927年参加创办XXX。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XXX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XXX与XXX任教。

1931年初,与XXX家、XXX创办《诗刊》季刊,被推举为笔会XXX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XXX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二十六课1、《水经注·江水》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quē zhàng xī xiāng sù bēn tuān yǎn xiào zhǔ zhuǎn3、(1)在(2)正午,中午半夜日光,这里指太阳(3)即使这里指飞奔的马快(4)顺流而下逆流而上(5)极高的山峰(6)早晨(7)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续接连。

引,延长。

4、(1)“阙”通“缺”,中断。

(2)“转”通“啭”,婉转发声。

5、(1)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也许(2)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略,古义:完全、全部。

今义:省略。

(4)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襄,古义:漫上。

今义:帮助。

(5)良,古义:的确。

今义:良好。

6、(1)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2)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3)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4)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5)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

(6)清、荣、峻、茂四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水清、木荣、山峻、草茂”。

7、(1)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

8、(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1)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0、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预习案】2、告别离别剑桥3、初读感受(略)金柳青荇潭水……淡淡的忧愁与伤感【探究案】探究一:第一节:轻轻招手,作别云彩。

不忍打破康桥之宁静,这也正是康桥给诗人最美的印象,突出了作者对康桥的爱与依恋。

第二节:金柳——比喻修辞,既是别离的象征,喻体“新娘”也显示出诗人对康桥的迷恋。

第三节:青荇(水草)——拟人修辞,显示其自由自在,映射出诗人曾经拥有的校园生活的特点。

意乱情迷之间,仿佛自己也化身水草。

显示出对康桥的深挚情思。

第四节:潭水——彩虹似的梦,美好但短暂易逝,对康桥的眷恋。

第五节:寻梦——美景引发的冲动。

在如此环境中,景不醉人人自醉。

第六节:不能放歌——如同呵护一个美梦,不忍打破康桥的静谧和谐,只能沉默作别。

有时候,沉默的情感最为深沉。

第七节:悄悄离去,挥挥衣袖——把爱与眷恋化作洒脱。

情感的变化:愁——喜——愁探究二: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

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导学案
【晨读在线】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

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

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阳却是老朋友的眷恋之情。

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

此诗写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

首联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颔联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尾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一、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与闻一多、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诗社,并形成了主张“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罹难。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原译“康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预习检查:
青荇.()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
泥:泥.泞()泥.古()载:记载.()载.客()
别:别.离()别.扭()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了对康桥的
二、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概括各节诗意,完成下列填空:
1、;
2、;
3、;
4、;
5、;
6、;
7、。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

三、欣赏诗歌感受本诗中的“三美”
(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
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②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
的美感。

(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美妙的曲子
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悄悄的”,这些_______的运用节奏轻快,带着细微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②《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到底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平静。

试抓出每一节的韵脚。

第2节:______第3节:______第4节:______
第6节:______ 第1节和第7节:______ ,可见每小节在第______句押韵。

音节和谐、回环复沓。

(三)绘画美——讲求辞藻的精心选用,其描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画面美感。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2、重点品味诗歌中“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第1节和第7节中的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只是将“轻轻地”换成了“悄悄地”,有无必要?为什么?
四、知识迁移
1、试补全下列与离别主题相关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赠汪伦》)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再别康桥》这首诗与传统的送别诗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参考答案
二、1、挥手作别云彩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三、
(一)① 7、4、6—8
②首尾呼应
(二)ang ;ao; ong/eng;iao;ai;2、4
(三) 1、①西天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选取这些康桥中所常见的自然景物,避开车水马龙的喧嚣、离人的哀切,
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同时借景抒情,抒发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与欢喜之情。

2、(1)金柳:“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离别的意象,“柳”谐音“留”,柳条柔长招人,寓意依依不舍的别情;“金柳”写出夕阳余晖浸染下的光辉美好;又用暗喻手法写出柳树之美犹如新娘般的娇羞,也流露出诗人对康桥深切的热爱与离别的不舍。

(2)甘心做一条水草:流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恩与热爱之情。

(3)“清泉”将其比喻成彩虹,在清泉中沉淀着诗人多彩的梦,表现出诗人对母校怀着美好的梦想和思念。

3、①“轻轻地”用于起节,暗含再临康桥的轻快愉悦之情。

②“悄悄地”用于末节,没了轻快之感,是在重逢后不知何时再见的难舍、不忍回首、不忍惊扰的离别哀情,“悄悄”写出离别时的悄然孤寂、黯然神伤。

四、
1、①劝君更尽一杯酒
②不及汪伦赠我情
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