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高考历史中如何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
高考历史中如何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在高考历史的学习和考试中,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答题技巧。
那么,究竟该如何有效地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比较的目的和方向。
在面对不同的历史事件时,不能盲目地进行对比,而是要有一个清晰的比较点。
比如,我们可以比较两个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
以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比较它们的背景时,我们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科技水平、政治制度等因素。
工业革命发生在 18 世纪中后期,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科学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发生在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确立,市场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
在比较历史事件的原因时,要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重要的推动因素。
还是以这两次工业革命为例,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市场需求的扩大。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同样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其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如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等。
比较历史事件的经过时,要关注事件的发展阶段、主要的参与者和重要的行动。
例如,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随后扩展到其他行业,如采煤、冶金等。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多个领域同时展开,电力、化学、石油等行业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对于历史事件的结果,我们要考察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剧了列强对世界的瓜分。
比较历史事件的影响时,要从短期和长期、局部和整体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工业革命在短期内提高了生产效率,长期来看则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工人劳动条件的恶化、环境污染等。
高考历史 二战原因综述gk
美国高调纪念珍珠港事件70周年
全美降半旗
• 夏威夷出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一份总统公 告他在公告中表示,“对珍珠港的致命攻击并没 有完成其破坏美国精神的使命,反而增强了我们 的意志,促使美国人以团结和勇气奋起应对这场 悲剧。”国防部长帕内塔出席了美国海军纪念馆 当日的纪念仪式并敬献了花圈。帕内塔当天在纪 念这起轰动世界的事件时说:“我们的敌人认为, 通过这次突然、蓄意的袭击,可能会削弱美国。 但相反,这只会使美国变得更强大,那一天真正 ‘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
合作探究3—解析绥靖政策
(1)材料中的狗代表哪一个国家?这只狗为何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吠叫? (1)英国。德意的侵略扩张行径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那只“狗”不会咬人的原因。 (1)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一战受到极大的削弱。 (2)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3)因一战而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4)法西斯利用了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了“反共产国际”的旗号, 欺骗英法等国。 (5)英国资产阶级企图牺牲苏联和小国利益避战自保、维护自身的安全。 (3)请你对这只“狗”的行为作一评述。
3.“分赃”说。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桩大国之间带有分赃性质的秘 密交易”。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 赃合同”。 4.“同盟”说。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成了事实上的同盟条约”
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一、二战前法西斯兴起与发展 1.法西斯的兴起 2.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3.法西斯的局部侵略扩张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 2、亚非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的抗日战争 (2)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 (3)西班牙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三、英法美苏等国纵容侵略 1.英法的绥靖政策 2.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3.苏联的避战自保政策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宋景田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3(000)012
【总页数】12页(P33-44)
【作者】宋景田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市教育局教研室27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十一年高考历史比较型问答题研究
2.聚焦专题复习,提高高考复习实效性--《“铁和铁的化合物”高考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3.高考备考专题复习中对模块式专题复习的有效补充--果蝇专题设计的解读
4.新课程下学生历史比较能力的培养——从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谈起
5.高考历史比较类题满分妙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历史知识点回顾提要
高考历史知识点回顾提要一、古代社会与文明起源1. 旧石器时代- 人类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2. 新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文化特点3. 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水利农业的出现- 文明城市的兴起- 初步形成的文字系统二、古代社会的演进与文明交融1. 前四大文明古国- 埃及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 黄河流域文明2. 文明交融与文化输出-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输出与吸收3. 世界三大古代文明古国- 罗马帝国- 希腊城邦- 古代中国三、古代帝国与中世纪封建生活1. 帝国的兴起与坍塌- 古希腊的兴起与衰落- 罗马帝国的辉煌与分裂- 拜占庭帝国的崛起2. 中世纪封建生活与权力结构- 封建制度及其特点-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力- 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四、近代欧洲与世界大航海时代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兴起与影响- 宗教改革的背景与推动力- 新教的产生和发展2. 大航海时代与殖民帝国的建立-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与动力- 欧洲殖民帝国的兴起- 殖民地与欧洲的经济联系五、工业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1.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农业革命及其对工业革命的推动- 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2.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商业与金融的崛起-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六、近代世界格局的变化1. 殖民主义与世界大战的爆发- 殖民地的争夺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世界秩序的变化与国际组织的兴起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战争结果- 冷战时期的特点与冲突- 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七、当代世界的挑战与发展1.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挑战-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2. 反恐与国际关系重塑- 恐怖主义的威胁与打击- 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与重塑3.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与互联网时代- 亚洲经济的崛起与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与挑战-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上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回顾提要,涵盖了古代社会与文明起源、古代社会的演进与文明交融、古代帝国与中世纪封建生活、近代欧洲与世界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近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代世界的挑战与发展等内容。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高考历史是中国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同时也是许多考生所关注和备考的重点之一。
历史考试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本文将总结一些高考历史的重点知识。
下面我们将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时期进行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这个时期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与社会秩序,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刘邦的建立汉朝。
这一时期的统一和建设为后来的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改革和制度的变革。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动荡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文化思想和艺术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是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唐代的辉煌文化和宋代的科技进步,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更迭。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朝的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和清朝的改革开放。
这一时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的败局,也标志着中国濒临半殖民地化。
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内改革的必要性。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团结起来,反对封建和帝制,追求民主和科学。
这场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实用5篇)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第1篇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
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二选择。
高中历史教师获取史料的途径或许相对偏少,但是我们应该给予史料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真正上好历史课。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印证历史,还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和意识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必须通过史料才能再现历史。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可见史料是从事历史教学的基础。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些内容和直接的历史结论,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形象生动,也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用合适精彩的史料,将史料和课本中历史结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凭借史料的总结整理,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增强其历史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充满情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最好的老师。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造成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困境。
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史料展示给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一些生动的、有内涵的史料的呈现,会给他们以内心的触动,给他们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高考历史知识点异同点对比
高考历史知识点异同点对比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历史考试在学生中间常常引起一些焦虑和困扰。
历史的知识点繁多,包罗万象,在备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混淆和模糊。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比较一些历史知识点的异同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
1.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是高考历史中的两个重要内容。
他们都记录了远古时期至近代之间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代史主要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中心,世界古代史则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和文明。
同时,中国古代史更注重于国家和政治制度的演变,而世界古代史则更加关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互动。
2. 中国古代史中的朝代比较在中国古代史中,同学们需要对各个朝代的特点和历史意义进行比较。
例如,比较汉朝和唐朝,我们可以发现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时期,但汉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而唐朝则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作。
此外,比较两个朝代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3. 世界古代史中的不同文明世界古代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明和文化,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等。
这些文明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比较这些文明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历史进程。
例如,古埃及文明以其庞大的金字塔和优秀的工程技术而闻名,古希腊文明则以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为特点。
4. 不同历史事件间的关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过程。
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例如,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可以发现两次大战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延续和反思。
5. 内外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历史发展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比较内外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例如,比较中国受到外来文化入侵的影响以及外国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多元性和变迁性。
高三历史备考例说历史高考比较题复习
高三历史备考例说历史高考比较题复习近几年高考加强了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考查。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相关的历史概念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通过比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因此,近年来,在历史高考试卷中,比较型题目频频出现,如2005年江苏卷对“二十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2005年广东卷对“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的相同点”;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的“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比较题”;2007年江苏卷中要求“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2007这里就对历史学科中涉及到的几组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个比较探讨。
1、17-18世纪中西方状况的比较17-18世纪的东方(主要是中国)与同时期的西方比较,可以得出西方的优势已经形成,东、西方的均势被打破的结论。
(1)政治上:西方出现了荷、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中国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对外关系上: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中国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3)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解除了精神枷锁;中国维护、加强传统的儒教,大兴文字狱,束缚了思想,遏制了进步。
总之,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逐步走向衰落。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当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比较(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有人称之为第一次“入世”。
第一次“入世”的含义是指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高考历史大题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大题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历史的学习和掌握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高考历史大题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和消亡:夏代建立了最早的中国王朝,商代兴起于中原地区,周代以封建制度取代了早期的祭祀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战国时期处于相互争霸的局面。
经济上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兵器和冶铸的重要革新。
文化上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荀子提出了法家思想,墨子提出了墨家思想等。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推行土地改革和交通建设,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秩序。
同时,焚书坑儒削藩等一系列措施,限制了知识分子的发展。
4. 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汉朝建立后实行征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史称“永平之治”的东汉时期,社会风气宽松,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
5. 隋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隋朝统一南北后,杨广设立了科举制度,实行了均田制等一系列改革。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文化上出现了大量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
6. 五代十国和宋辽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经济萧条。
北宋时期,出现了市舶司和豪商阶层的崛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明朝建立后,实行“洪武新政”,废除了世袭制,推行士大夫文化。
经济上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2. 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清朝建立后实行封建专制制度,推行八旗制度,限制汉人的社会地位。
经济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知识点综述与解析
高三历史知识点综述与解析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2.奴隶社会:夏商周的更迭,西周的分封制。
3.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的形势。
重点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1.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
2.汉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丝绸之路的开通。
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三国鼎立、南北朝的并立。
重点内容•汉朝的农耕经济和对外交流。
隋唐五代十国1.隋唐的统一和繁荣:隋朝的统一、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五代十国的更替、辽宋夏金的对峙。
重点内容•隋唐的文化成就,如唐诗、书法、绘画等。
1.宋朝的局部统一和民族关系:北宋南宋的更替、宋元战争。
2.辽西夏金元的并立和民族融合: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金灭北宋、元朝的统一。
重点内容•宋朝的经济发展,如市舶司、纸币等。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废除丞相、清朝的军机处。
2.农耕经济的繁荣和衰落:明朝的倭寇、清朝的闭关锁国。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疆域的扩展:明清的对外交往、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
重点内容•明清的文化成就,如小说、戏剧、科技等。
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内容•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北洋军阀的统治:袁世凯的统治、北洋军阀的分裂。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爆发。
重点内容•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国共十年对峙:国民政府的建立、围剿与反围剿、长征。
高考历史发展分析总结汇报
高考历史发展分析总结汇报高考历史是中国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文科科目,其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变化和不断的完善。
本文将对高考历史的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高考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高中教育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早期的高考历史主要是以政治为中心的,重点考察学生对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了解。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变化,高考历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从政治导向逐渐转向历史导向,注重历史的综合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培养。
其次,高考历史的内容和考察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过去的重点考察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转变为注重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历史思想等方面的考察。
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此外,在考察方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纸质试卷考察,向电子试卷和在线主观题考察过渡,逐渐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目标。
再次,高考历史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从过去的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学习的转变。
教师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此外,高考历史的发展还受到了国内外历史研究的影响。
国内外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高考历史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使其不断地与时代接轨,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
在高考历史的今后发展中,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首先,应该注重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其次,应该注重历史教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而言之,高考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变化和调整,其内容、考察方式、教学方法和资源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高考历史比拟专题综述宋景田一、理论阐述比拟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
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比拟方法对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对照,归纳其异同,分析其成因,概括其开展规律,揭示其本质,就是比拟思维能力。
波兰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认为:“一、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不运用比拟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
二、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与其他过程进行比拟,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三、要写出一部综合性的著作,不进行比拟研究,是难以成书的。
四、在我们进行所谓‘结构解释’时,必须把该事物的内涵物与一个更为普遍的过程加以比拟。
〞马克思也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果把这些开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拟,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
〞比拟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教学根本的常用的方法。
因此,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比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来;现行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比拟类型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拟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表达在各种题型中。
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拟教学。
科学地运用比拟法进行教学,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开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
二、根本类型在历史教学中,比拟的具体方式有很多。
历史教师应熟悉、掌握以下各种方式,并能根据教学需要,单独或综合自如运用。
1.纵向比拟和横向比拟。
这是从比拟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进行分类,是两种最常用的比拟方式。
纵向比拟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开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拟。
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拟,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拟,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比拟,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拟,两次世界大战的比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拟等。
历史高考必背重要知识点归纳与历史事件考点分析
历史高考必背重要知识点归纳与历史事件考点分析历史高考是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考试。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高考,本文将对历史高考必背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历史事件考点,以便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一、历史高考重要知识点归纳1. 中国古代社会- 殷商时期:夏商周三代的交替,商纣王的暴虐,周武王的西周建立。
-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孔子思想的兴起,孟子的仁义道德思想等。
-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一统制度的建立,汉武帝的边疆拓展等。
2. 中国古代文化- 诗经和楚辞: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诗歌形式,表达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想。
- 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这些学派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孔子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推崇仁义道德,提倡孝敬和礼仪等。
3. 中国古代优秀历史人物- 唐朝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统一了中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 宋朝文天祥:抗金名将,坚持抵抗金国统治,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壮丽的篇章。
- 清朝康熙皇帝:扩大领土,推行康乾盛世,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历史事件考点分析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年-1842年)该事件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
英国的贸易孱弱导致他们向中国推销鸦片,而中国政府的禁烟令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结果是中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等地,开放了五个沿海口岸。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革命的中心人物是孙中山,他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运动。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这一运动最初由学生发起,反对巴黎和约割让山东给日本。
运动的结果是中国开始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主观题之比较题
主观题之比较题题型综述1、比较题: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和鉴别,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2、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应对方法①、审题:包括各种限定:范围、重点、角度、字句、标点。
②、找对比点:可作为比点的有:背景、经过(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意义、特点、影响、性质、作用等。
③、作答:问答题答案应具备六性: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史论的统一性;语言的简洁性4、解答比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比较需明确宗旨。
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比较宗旨是比较题的灵魂,有的题目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有的则需要自己判断。
怎样判断比较宗旨呢?首先,要考虑所比较的问题是否与现实存在联系,如有,通过比较得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意义的结论就是宗旨。
其次,如感到所比较内容确实与现实无联系,那就应从相关内容本身着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结论或规律,这就是宗旨。
当然,有些题目的命题宗旨是明确的,如“比较说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这样,就不存在确定命题宗旨的问题了。
2、比较需求同存异。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如比较康有为与孙中山,如从其具体主张看,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一个主张民族共和,一个要保留清政府,一个要推翻清政府,这就难以找到相同点。
但将条件放宽到阶级属性、基本追求,他们的相同点就出现了: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都主张兴民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中国高考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高考问题研究现状综述对国内关于高考问题研究进行综述,概括了现阶段取得的成果,以期能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建议;并对国内文献进行收集与分析;从高考历史演变、内容改革、典型问题对策与建议进行综述,同时也提出了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高考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标签:高考改革;综述;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对于高考的研究,许多学者从很多方面对高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比如发展历程方面、内容革新方面、公平问题研究方面、高考作弊成因分析及对策方面等等。
这些研究与分析获得了很多有重要实践及科研意义的成果,但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本文意在对这些文献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并提出一些研究不足与改进的内容与方面,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考历史变迁1905年满清政府下令停止实行科举取士。
该诏书标志着封建科举考试制度退出历史的舞台。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但当时的高校大多实行自主招生。
20世纪30年代,虽然当时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混战,但高等学校大致仍然采用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方法[1]。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这意味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彻底宣告结束。
1966年“文革”开始,高考被废除,高校停止招生。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恢复高考的文件。
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新生于1978年春入学。
高考就这样恢复了[2]。
二、高考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研究现阶段,高考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高考移民”、“考试作弊”等。
针对以上问题,很多学者做了很多努力。
有学者试图从个人诚信、法律制度、社会控制等方面努力,来保障教育公平、捍卫社会正义。
李瑞提出:在个人诚信层面实施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在法律制度层面出台《考试法》,推行教师“异地监考”制度;在社会控制层面加强技术监督,变革考试观念[3]。
高考历史比较变化类选择题解法剖析--2023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解题指导
2023届高考历史解题指导:高考历史比较变化类选择题解法剖析近年来,新课标全国文综高考历史卷和地方高考历史卷在选择题的命题形式上,有背景原因类、表明说明类、反映体现类、比较变化类、图表数据类、推理判断类等多种类型。
其中,比较变化类选择题在全国和各地高考试卷选择题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值得同学们去关注与研究。
概念解读所谓比较变化类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具有可比性的同一历史事件(事物)放在不同时空阶段或把同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事物)进行对比,从原因、过程、特点、趋向等不同角度找出其异同点。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从形式上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比较选择题在题干中的提示语有“都”“相同(似)”“共同”“一致”“不同”“新变化”“新发展”,或者是“反映”“体现”“说明”“表明”等,隐性比较选择题则没有明显提示语。
高考历史比较变化类选择题通常命题情况复杂(以文字、表格、图片材料等形式呈现),因信息容量比较大,需要考生根据题干材料对备选项逐一进行分析推导、判断的难度也相对加大。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能够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同时也可以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还可以考查考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把握程度和判断、推理等综合能力。
方法指要解答比较变化类选择题,我们通常可以运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步骤一:分解题干材料信息由于比较变化类选择题文字信息量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大,所以分解题干材料信息十分重要。
在分解过程中,我们要从题干材料所呈现出的复杂信息中,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推敲分析,重点划分梳理出题干材料是一个事物还是多个事物比较,比较的项目是什么,每个项目都有什么信息点,明确题干材料对比较项是“求同存异”还是“发展变化”。
2.步骤二:比较项目信息总结在步骤一的基础上,对甄选的有效信息点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明晰比较类型,准确把握是比较异同还是比较变化,并认真思考比较项目可以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明确有什么趋势或变化,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而非一片茫然。
高考历史重要事件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重要事件归纳总结
一、辛亥革命
- 时间:1911年
- 事件概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革命,
推翻了清朝封建,建立了中华民国。
二、五四运动
- 时间:1919年
- 事件概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反对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倡导民主、科学、进步,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
影响。
三、抗日战争
- 时间:1937年-1945年
- 事件概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的全面抵抗战争,是二战中重要的东方战场,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时间:1949年
- 事件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中国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五、文化大革命
- 时间:1966年-1976年
- 事件概述: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
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和旧制度为目标,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冲
击和混乱。
六、改革开放
- 时间:1978年至今
- 事件概述: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以上是高考历史重要事件的归纳总结,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历史
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内容。
高考历史各类主观题方法指导:比较型
高考历史各类主观题方法指导:比较型比较型主观题在高考历史考试中经常出现,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以下是几个方法指导,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比较型主观题。
1. 确定比较的对象和范围:仔细阅读题目,确定需要比较的对象是哪些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确定范围。
通常情况下,题目会明确指定比较的范围,你可以按照题目要求进行思考。
2. 归纳历史背景与特征:分别对比较的对象进行归纳总结,理清其历史背景和特征。
分析各个对象的重要事件、发展趋势,明确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寻找共同点与差异:在归纳历史背景与特征的基础上,找出比较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逐一列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 寻找原因与影响:分析共同点和差异的产生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通过分析历史背景和特征,寻找导致共同点和差异的因素,同时考虑这些因素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5. 结论的归纳与总结:根据以上比较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和总结。
可以明确指出哪个对象更重要、更有影响力,或者指出它们的重要作用、相互关系等。
在归纳总结时,可以采用逐点比较或综合整体比较的方式。
6. 注意论述的连贯性与明确性:在撰写答案时,要注意论述的连贯性和明确性。
可以逐点论述,或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析。
同时,在表述观点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通过使用以上方法,你可以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分析比较型主观题。
同时,还可以在备考过程中多做一些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的练习,熟悉此类题目的常见考点和解题思路。
高考历史大题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大题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是对于了解过去还是理解现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考历史大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考生来说,合理总结和归纳历史大题的知识点,将有助于备考。
一、古代文明与帝国的崛起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古代文明和帝国的崛起是历史大题的重要内容。
从古代的埃及、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文明,到近代欧洲的工业革命,历史大题考察了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考生需要理解这些文明和帝国的特点,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点。
二、民主与革命运动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民主与革命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一环。
历史大题考察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事件,以及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运动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理解民主与革命运动的普遍性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问题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崛起和殖民地问题是国际关系的重要一环。
历史大题考察了帝国主义的原因、扩张和后果,以及殖民地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时期的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以及他们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殖民统治。
同时,还需了解帝国主义和殖民地问题对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各种抗争与反抗的历史事件。
四、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引发的冷战是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也是历史大题的热点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二战的爆发、战争动态和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此外,还需了解冷战的形成、发展和结束,理解冷战对国际关系、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经济全球化与发展问题近几十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历史大题的焦点。
考生需要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理解全球化对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和挑战。
此外,还需了解发展问题,包括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原则
1. 相关性原则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有可比性,才可能进行比较。
2. 对应性原则 :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较点,即比较项。一般对 历史人物 的比较要从 社会背景、思想主张、主要活动和评价等方面 进行;对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要从他们发生的 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诸方面去比较。
第二步:个案分析 。如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要先把两国统一运动的前因后果尽可能理清。
德意志统一。背景:( 1)分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2)普鲁士的优势;(3)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经过:(1)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2)1866年普奥战争;(3)1870年普法战争。评价:(1)作用;(2)局限性。
意大利统一。背景:( 1)分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2)撒丁王国的优势;(3)加富尔的富国强兵政策。经过:(1)1859年意法对奥战争;(2)1861年两西西里统一,意大利王国建立;(3)70年代初最终统一。评价:(1)作用;(2)局限性。
第三步:综合比较 。其思维过程大致是:( 1)明确比较对象;(2)确定比较项;(3)寻找异同点。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主要有 历史条件、原因、背景、导火线 等。 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方式等 。 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主要有结果、性质、意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 。这么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全部都进行比较,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几项即可。有些命题只要求比较相同点或相异点,有些兼而有之。没有明确要求的命题,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比较。
主要条件
第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第二,所比较的事物必须是可比的。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一般在以下的几种条件下是可比的:具有并列关系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对比关系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时间条件下有变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均田制可以从北魏、隋、唐等时期进行比较;不同空间条件下有变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如法家思想在韩国、楚国与秦国的变化可以进行比较。第三,必须有正确的观点进行指导。
(二)秦、隋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大统一。秦统一前,是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局面,人民深受其害,渴望统一。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兴起,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为国家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民族融合,民族共同体形成。秦变法后的力量发展超过六国,因而在秦王赢政时,兼并六国,实现了第一次大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建立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北对峙分裂时期,人民经历长期战乱,要求统一;民族融合加快;北方力量超过南方;隋朝结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大统一。
(四)秦、隋都兴建了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秦的万里长城,隋开通了南北大运河。长城与大运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与军事目的,但在客观上对经济的交流和繁荣也起到促进作用。
(五)秦、隋都实行了残暴的统冶。秦的徭役和兵役、农民交纳的田租、田赋重。如阿房宫、骊山墓的修建。秦王朝刑法苛严。阶级矛盾更趋激化,最后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隋炀帝营建东都、开运河、伐木造船等,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
宏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 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的比较,其目的是获得对历史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较,鸦片战争前二百年中国和英国历史的比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等。
微观比较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 ,对各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或局部的、个别的历史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对具体历史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思想各个不同侧面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都属于微观比较。如孙中山、陈独秀两位思想家政治观点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比较等。
本例比较对象和比较要求都已明确,比较项未作规定,我们可以按前因后果的顺序确定比较项,得出异同点。相同点:( 1)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状态;(2)都有一个核心邦国;(3)都有一个杰出人物;(4)统一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5)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同点:(1)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统一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统一了意大利南部;(2)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初期具有反侵略的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还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基本类型
1.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这是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进行分类,是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式。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 时间角度 ,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比较,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等。
横向比较主要是从 空间角度 ,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 1857~1859年民族起义的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的比较,二战后德、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等。
2.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这是从比较对象所包含的 内容角度 进行分类。
4.一般比较和特殊比较 。这是从比较命题所提供条件的角度进行分类。命题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都是明确的,我们称之一般比较; 只有一个比较对象的,则为特殊比较 。
一般比较由比较对象、比较项、比较要求、比较目的四部分组成 。其标准模式是:从 XX方面,比象、主要参加者、领导力量、结果等方面(比较项),比较19世纪50年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要求),并指出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比较目的)。
第四步:揭示规律 。常见的命题有“谈谈你的认识”、比较“说明了什么”等。这种“下结论”、“谈认识”、“作说明”,要求论从史出,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从本例比较结果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不可忽视。(3)国情决定统一方式。
精典分析
秦、隋两个不同朝代的比较可以作为一对典型的范例。它们都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们二者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秦自秦始皇公元前 221年统一全国开始,到公元前206年,共存在16年时间;隋从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隋称帝开始,至618年李渊建唐,取隋而代之为止,共存在了38年。
特殊比较主要有三类 :( 1) 特点类 。如,中国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这类命题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粗看像分析题,其实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概括出特点。抗日战争的特点可从它与中国以前的反侵略斗争的比较中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也只能从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比较中得出。(2) 对比类 。如,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有哪些不同之处?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何变化?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有何变化?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这类命题实质是要求比较不同点。(3)“ 最”字类 。如,第一国际成立对国际工人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这类命题要求在同一历史现象内部诸因素中,通过比较,辨别主次,得出结论。
事例综合
1.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一, 从时间上看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 ·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第二, 从目的上看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第三, 从影响和后果来看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六)秦、隋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因之而灭亡。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刘邦和项羽继续坚持斗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隋王朝处于分崩离析之中,以李渊起兵反隋,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 ──唐朝。
(七)秦、隋灭亡之后,继其后建立的汉、唐两代之初的统治者都接受了它们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其后不久出现了盛世时期。秦、隋两代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到底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具体表现在:其一、秦在统一前,是七国争雄的割据局面,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超过东方六国,在秦王赢政时,消除了东西的对抗,灭掉六国,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隋在统一前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经济、军事实力超过南方。隋朝在建立后,灭掉南朝陈,结束南北对峙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大统一。其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的,主要是开国皇帝秦始皇,而隋朝实行残暴统治的,则主要是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其三、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压迫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而隋朝与炀帝的暴政同时存在的,还有三征高丽的对外战争和连年严重的天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