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20.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0.古代诗歌五首
语言建构·能力练
【点拨】“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答案】D
语言建构·能力练
12. 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示例一:“钟”是“聚集”之意,表现了大自然
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形。 示例二:“割”是“分”的意思,描绘了泰山将
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 天蔽日的形象。
新知积累·基础练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达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的两句诗是:不__畏__浮___云__遮__望__眼_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_层______。
(4)当人生遭遇困境时,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__山__重__水__复__疑__无__路__,_柳__暗__花__明__又__一__村___”告诉我们总 会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语言建构·能力练
1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化用了名言“登泰山而 小天下”,用在这里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 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语言建构·能力练
(三)【中考•湖北襄阳】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语言建构·能力练
【点拨】第二句的意思是作者听别人说“在晨鸡 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答案】B
语言建构·能力练
15.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 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诗句寄寓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 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 物的假象迷惑。
【点拨】A项“层”应为“曾”;B项“浔”应为 “寻”;C项“萧”应为“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0 古代诗歌五首
5.默读《己亥杂诗》(其五),感受诗人的献身精神。 (1)这首诗第一、二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 定情境烘托“离愁”。 (2)诗人借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 途命运,仍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7.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你从五首诗中挑选其中的一首,品读一个 字,说说它的好。 示例:《游山西村》一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表达了农 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望岳》颔联中的“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 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自然景观的神奇景象,突出了泰山遮 天蔽日的形象。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说出理由。 A.“不畏”显示出诗人的自信,表达了诗人不怕一切邪恶 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 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 壮志,又表现出诗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0 古代诗歌五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反复吟咏并背诵、默写这五首古 诗。(重点)
2.欣赏诗歌精彩的词句,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重点) 3.比较阅读,在对诗歌画面充分想象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意境和
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1.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把握节奏,完成下列任务。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 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导入新课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 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 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 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 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 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 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讲授新课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
3.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 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 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 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
游 山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无喜 限庆
西 村
颈联:村内——民风古朴
向欢 往悦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 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 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 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这首七言律诗 结构严谨,主线突出。诗人紧扣“游”字, 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 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 来体现,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 写“游”,层次分明。
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 前的利益,应该放 眼大局和长远。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写景
登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飞
来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峰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胸高 怀瞻 抱远 负瞩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 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 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4.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4张ppt)
从诗中的“不畏” 我们读出了诗人自信向 上、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陆贾《新语》 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曹植《杂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中的“不是”, 我们读出了诗人甘愿奉 献的肝胆忠心。
小结:
我们从“不见”中读出了陈子昂怀才不遇的悲叹, 从“不畏”中读出了王安石不惧困难的远大抱负,从 “不是”中读出了龚自珍不甘沉沦、为国效力的执着奉 献。一样的“不”字,不一样的情怀。
3.读《望岳》和《游山西村》原文及注释,发现“不”字, 体会情感。
“未了”“无时” 《望岳》中“末了”即不尽,不尽的还有什么? 《游山西村》中“无时”即随时,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痴 迷,以至于要不定时而且晚上也要来拜访呢?
四、精读《望岳》《游山西村》
1.读诗有感情
音乐美: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读出重音、读好韵脚
诗情美:慷慨激昂、赞美之情\赞 美之情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 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 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古体诗:《登幽州台歌》
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 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富于变化。我们熟悉的有《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助读材料: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 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 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 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 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 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 幽州台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3.由“天地之悠悠”和“独”你品味出了什么? 明确: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慨叹人生 的短暂与渺小。 而一个“独”字想到了诗人不可名状的 孤独悲凉情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 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4.诗的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明确:读出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 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 想破灭的痛苦。
蓬的勇的描 望再笔却没 勃雄于气写 。到,紧有
向心攀象了 细由紧一
上壮登,泰 望远围个
的志,抒山 ,望绕“
朝,傲发雄 最到“望
气洋视了伟 后近望”
。
”
第二句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
出的答案。
三四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 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五六句 是写细望。见山中云 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 漾。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节 奏和韵味。
2.明确诗的节奏。 3.比赛朗读,再齐读。 4. 思考:作者登上飞来峰
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站得高才能看得 远的道理。
划分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品读诗歌,赏析作品
1.“千寻塔”“见日升”分别写出了什么内容?
对比阅读
杜甫有三首《望岳》 旨趣、风格不同,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心态
咏泰山《望岳》
咏华山《望岳》
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
一种报国无门之情
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 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
积极进取的人生,全诗形成 动极思静的人生
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 全诗委婉曲折,
格
沉郁顿挫
咏衡山《望岳》 有所讽喻, 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 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共18张PPT)
目录 contents
三、登飞来峰
学习导航
文本背诵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 。 ,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飞来山上千寻塔, 在最高层。 闻说鸡鸣见日升。赏析:这两句诗意思是 说: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 不畏浮云遮望眼, 眼,就能看得远。它寓论 于景,用“不畏”“自缘”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两词化实为虚,借景抒情, 兼发议论。这两句诗表现 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 怀和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 与坚强意志。
目录 contents
二、望 岳
学习导航
文本背诵 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 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 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名句理解
二、望 岳 杜 甫
பைடு நூலகம்
默写自测
, 。 ,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 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赏析:从诗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 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 “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丰年留客足鸡豚
目录 contents
五、己亥杂诗 (其五)
学习导航
文本背诵
五、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名句理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 赏析:诗人此次遭受诽谤、辞 官离京正值暮春时节,万花 纷谢,残红满地。诗人触景 生情,以落花自比,甘愿化 作春泥,去滋润培育未来的 花。此句比喻新奇、自然而 又意蕴深刻。可见诗人不畏 惧挫折、不甘心沉沦、一片 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不改。 现多用于表达自己对心仪之 人执著不变的爱意,也以此 表明一种超脱的胸怀和默默 奉献的心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共21张PPT)
2、选用“九州”、“风雷”、“万马”、 “天公”的意象,具有怎样的寓意。
“风雷”喻指社会的变革;“天公”即指造物主,又指 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2《、己选亥用杂“九诗州·九”州、生“风气雷恃”、风“雷万》马是”、清“代天诗公人”的龚意自象珍,创具作有的怎一样首的七寓言意绝。句,是《己亥杂来诗》源中于的第人125材首。,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
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1、找出诗中的成语:
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
2、这是一首 诗,多用
,
想象丰富奇特。
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2、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的意象,具有怎样的寓意。
3、赏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这一传诵久远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 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 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 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 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 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 呼唤未来。
诗题:诗人经过江苏镇江镇时,恰逢举行祈祷玉皇、风神、雷神的庙会,有道士请他撰写文字,他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名诗。
清道光十九年,即己亥年,龚自珍往返京城和杭州老家之间时,共作诗305首,统称只为有己亥这杂诗样。,中国才有希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课堂·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满 一眼腔河君山国,,大草地堂早犹非 是唐杜李陵有春;。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 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新课·讲解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 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 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问题·探究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新课·讲解
赏析三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 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 景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 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 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2018年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逐一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二、学习《登幽州台歌》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讲解
赏析三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 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 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 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 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 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作者·简介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知识·链接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 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课堂·小结
1.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 慷慨悲凉的意境。 2. 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3.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 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草堂留后世
满眼河山 ,大地早非唐李有; 诗圣著千秋。 ★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 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 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 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 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 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 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 为“诗史”。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 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 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 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 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 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 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 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 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 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问题·探究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新课·讲解
赏析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 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 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 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 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4、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前不见古人,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 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 悲愁!
新课·讲解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 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 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知识·链接关于幽州台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 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 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 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 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字·词·音
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
大。
2、怆然:悲伤,凄恻。 3、涕:古时指眼泪。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五 单元
古代诗歌五首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 元700),唐代文学家,初 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 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 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 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 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 有力,有《陈伯玉集》传
作者·简介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 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
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
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 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
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 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 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 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 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新课·讲解
赏析四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 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 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 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