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案例2陈全达

合集下载

陈教学案例

陈教学案例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案例分析背景:现在的美术教学,特别是高中的美术教学,难度大。

普通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必修课的高中美术欣赏也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与新课程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走出局外,可以看到几点客观原因。

1.“升学率”因素: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高考不考的学科就不学,或者只是零零散散的学一些以应付了事。

“升学率”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的“硬道理”,学校要发展靠的就是这个“硬道理”了。

自然,美术课程做为“副科”的身份,跟“升学率”的“主角”根本沾不上边。

2.教材本身因素:虽然,近些年来,国家教委投入课改的精力加大,教材更具人性和深度了,但并不完全顾及“因材施教”教育环境的理念。

许多不同层次的学校用起来自然力不从心,起到相反的效果。

此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存在课程实施不很稳定、美术学科及美术教师地位低下、教学设备条件落后、美术教学评价不科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等问题。

案例:案例描述:直到有一天上《我们怎么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时,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转变为与学生具有相同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的平等关系,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不强求完美,也不再强求教学目标的完整,只求课堂的一两个亮点即可。

上课前,我就先与学生聊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一上课,我提问一位学生:“美术作品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学生很快就回答:“是静态的。

”我接着问:“美术欣赏过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学生也很快的回答:“是动态的。

浙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2 盛开的鲜花》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2 盛开的鲜花》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2 盛开的鲜花》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2 盛开的鲜花》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描绘盛开的花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盛开的花朵图片,供学生参考和描绘。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色彩的搭配和使用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如何描绘细节丰富、生动的花朵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花朵的细节,指导他们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出美丽的花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描绘花朵的基本技巧,能够画出细节丰富、生动的花朵。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花朵的美丽。

3.引导学生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绘画表现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描绘花朵的基本技巧,能够画出细节丰富、生动的花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绘画表现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教师展示盛开的花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朵的形状、色彩、细节等,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如何描绘花朵,让学生跟随教师步骤进行绘画。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讨论如何改进和提高绘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盛开的花朵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彩色花朵的范例作品,用于学生参考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盛开的花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朵的形状、色彩、细节等。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花朵的欣赏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彩色花朵的范例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中的色彩搭配和绘画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花朵的细节描绘,如花瓣的纹路、花蕊的颜色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描绘花朵,边示范边讲解绘画技巧。

二年级美术下册《会变的花、树、叶》教案分析

二年级美术下册《会变的花、树、叶》教案分析

二年级美术下册《会变的花、树、叶》教案分析第13会变的花、树、叶教学目标:了解各种花、树木的大致生长规律以及它们的基本外形特征。

尝试比较树木的原始形状与树木变化形状之间的不同,体会对称式花卉图案和均衡式花卉图案的装饰性形式美。

运用点、线、面元素,采用夸张和变形的方法、对树木原形进行简化和添加的艺术处理。

重点难点:先简化树木的原有外形,再在外形轮廓的基础上作个性化的艺术加工,完成创作。

图案变形的创作过程中注意保持并突出树木的原形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树木原形图片、树木图案图片等。

教学过程:感知与体验:、观看图片。

(1)教师展示一组树木的图片,学生观看并指认图中各种树木的名称,如松树、银杏、梧桐、桂树、柳树等;同桌同学再彼此说说自己知道的树木常识,如:树的外形、颜色、作用怎样,树的生长、栽培、分类如何等。

(2)教师展示一组树木图案的图片,同学指认图中的树木,说出其名称。

2、比较两次观看到的树木图片的不同。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将图一的此树木原形与图二的彼树木图案一一对应。

(2)看图一的此树木原形与图二的彼树木图案异同之处。

3、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可围绕以下话题展开:(1)图二的彼树木图案保留了图一的此树木原形的哪些方面?(2)为什么要如此保留?4、教师以一种树木为例,演示图案变形的方法。

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按大家的建议完成树木图案的创作。

、师生互动学习,探究创作表现的方法。

(1)教师按这一树木的原形设计一个与刚才所画树木图案不同的图案,如果刚才以线造型,那么现在以面造型;如果刚才直线为主,那么现在曲线为主;如果刚才彩色立像,那么现在单色立像。

(2)师生共同观看、交流几种不同形式、不同效果的图案,比较它们不同态势的形式美。

(3)注意叶子的不同特点。

创作与表现:、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表现形式进行作业练习。

方法一:(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木作为创作的原形。

(2)根据树木原形做简洁的概括性轮廓处理。

浙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2 盛开的鲜花》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2 盛开的鲜花》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2 盛开的鲜花》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2 盛开的鲜花》是浙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描绘盛开的花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盛开的花朵的图片,以及绘画的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如线条、色彩的基本运用,但对花朵的观察和描绘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盛开的花朵的形态、色彩等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描绘花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观察花朵的形态、色彩,并能准确描绘。

2.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花朵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示范演示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盛开的花朵图片或实物,用于展示和观察。

2.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画纸等。

3.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绘画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盛开的花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朵的形态、色彩等特点。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盛开的花朵?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教材中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描绘盛开的花朵,边示范边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要求他们运用所学技巧描绘盛开的花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鼓励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邀请几名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其他学生评价和改进。

教师总结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再次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其他方式表现盛开的花朵,如剪纸、手工等。

学生自由选择方式,进行创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描绘盛开花朵的重要性。

让学生成为美术大师——七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二教案

让学生成为美术大师——七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二教案

让学生成为美术大师——七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二教案。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单元的具体活动安排为:学生观察、分析并模仿一幅经典油画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向学生展示一幅经典油画作品,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画家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构成原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但是,通过认真观察和模仿,他们可以逐渐体会到画家的杰出之处,并从中学习到一些绘画技巧和基本原则,这对于他们成为一名出色的美术大师是非常有益的。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了解画家对每个细节的处理方式以及色彩运用的技巧,从而推测出画家的绘画手法和构图意图。

同时,学生还要熟练掌握绘画中的基本原理和构思方法,如线条、形状、质感和透视等,从而能够更好地模仿画家的作品。

当学生完成模仿后,教师要认真评估学生的作品,帮助他们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逐渐掌握美术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具备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与此同时,由于美术学科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主观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当然,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适宜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家长则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潜力,促进他们在美术领域的发展。

通过《让学生成为美术大师》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艺术素养,促进他们的美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可以协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美术基本原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造美术作品,并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美术大师。

美术鉴赏《变幻的自然万象》优秀教学案例

美术鉴赏《变幻的自然万象》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季节、时间、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如春天的花海、夏天的海滩、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景等,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真实的自然场景,如布置教室环境、播放自然声音等,使学生在课堂上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增强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感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思考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3.针对学生的反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自然景观的奥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现场写生、模拟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绘画技法,提高创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自然相关的经历和故事,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为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能从这幅画中感受到哪些季节变化?”“在不同时间、天气下,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2.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耐心解答,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自然景观的奥秘。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案例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自然情境,使他们在课堂上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这种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美术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美术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美术教学案例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深入的美术教学案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美术教学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案例1:探索印象派画作印象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艺术流派,其以突破传统绘画观念而闻名。

通过教授印象派画作,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鉴赏当时的艺术创作风格。

以下是实施该案例的步骤:1. 概述印象派:向学生解释印象派的起源和主要特点,例如强调光线、色彩和观者感受。

2. 展示经典作品:选择几幅代表性的印象派画作,例如莫奈的《印象·日出》和雷诺阿的《午后的船上的女人们》等。

通过展示这些作品,让学生感知印象派艺术家对光线和色彩的独特处理。

3. 艺术作品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对画作的分析,包括构图、色彩运用和对光线的刻画等。

通过细致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4. 艺术品创作:鼓励学生尝试用印象派的风格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可以提供一些基础的绘画技巧指导,并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色彩和光线表现个人的感受。

5. 展示和交流: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展示和互动,学生可以从彼此的作品中学习并共同进步。

通过以上案例实践,学生能够从印象派艺术作品中学习并借鉴其中的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这种实践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CASE 2:雕塑艺术探索雕塑艺术是艺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雕塑创作,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对立体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以下是一个雕塑艺术教学案例的实施步骤:1. 了解雕塑艺术:向学生介绍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例如不同的材料和雕塑形式。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辅助,让学生对雕塑艺术有初步认识。

2. 雕塑作品欣赏:选择一些雕塑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雕塑作品,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和罗丹的《思考者》等。

六年级下册美术 (2)

六年级下册美术 (2)

清源镇学区2014至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教者:清源镇学区集体备课组清源镇学区小学美术集体备课组成员名单组长:范军成员:刘佰财陈全德丁全年史琳李丽霞李向东周丽霞李玉娜王国俄杨举山王天有陈素珍张文官备课要求:1.组长每周四组织备课组成员,对下周所备教案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后于本周五将教案下传各校。

2各校教导处将教案打印下发上课教师,学校教研组必须督促教师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后,经学校教导处或教研组审批后,方可进行课堂教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一、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艺术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美术教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着以促进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六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形成了新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12课,包括有素描、雕刻、设计、想象、电脑美术、古代建筑艺术等内容,因而均分配在各课之中。

由于实际情况和授课条件的关系,完成有一定困难,根据实际情况选学。

其它的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完成。

三、学情分析学生分析:该年级学生美术基础较好,在绘画中构图饱满,色彩运用大胆,想象丰富,工艺制作一般,并且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上课师生双向教学开展较好。

存在问题:1、同学间绘画、工艺技能差异较大。

2、学生虽然想象丰富,表现欲望较强烈,但缺乏表现力。

3、部分学生绘画创作内容单一。

四、教学主要目标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三年级美术下册《放大镜下》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美术下册《放大镜下》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以一个趣味性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蚂蚁搬家’的故事吗?蚂蚁是如何搬运比它们身体还大的食物的呢?”引发学生对细微事物的关注。
2. 通过展示放大镜下的蚂蚁搬运食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放大镜下的奇妙世界。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细微的事物值得我们关注?如何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它们?”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物体细节的技巧等。
3.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关注自然。
4. 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全体学生继续努力。
4. 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美术创作的氛围,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放大镜下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如何将观察到的细节用绘画表现出来?”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其问题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性。
3.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并示范如何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
2. 讲解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元素在绘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元素表现物体细节。
3. 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观察、描绘、表现等技巧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 强调观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美术一年级第五单元案例分析

美术一年级第五单元案例分析

美术一年级第五单元案例分析本文将对美术一年级第五单元的案例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学生的表现和教学策略。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美术一年级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案例一:绘画大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绘画大象。

在学生的作品中,有些学生能够将大象的形状表现得很好,细节也较为丰富,而有些学生则显得笨拙,无法准确描绘大象的形体和细节。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绘画水平存在差异。

这可能与学生的绘画经验、观察力和细致程度有关。

对于那些表现较好的学生,他们可能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力,能够准确捕捉大象形体的特点,并添加细节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

而对于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或许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不同的绘画水平,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提供观察素材:在引导学生绘画大象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真实图片或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象的形体特征。

2. 启发思考:在学生开始绘画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大象的身体是什么形状?”“大象的耳朵怎么画?”等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象的形态,并激发他们去观察和表达。

3. 分步指导:教师可以将绘画过程分解为几个关键步骤,并逐步指导学生完成。

例如,可以先画出大象的轮廓,再逐渐填充细节,最后强调阴影和质感。

案例二:造型活动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造型活动,让学生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创作,例如纸板、颜料和纸张。

在学生的作品中,有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材料,创造出各种有趣的形状和结构,而有些学生则表现得较为保守,创作出的作品相对单一和刻板。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存在差异。

对于那些表现较好的学生,他们可能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能够灵活运用材料进行创作,展现出多样性的造型。

而对于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他们或许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和探索,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改故事陈全达

课改故事陈全达

美术课改故事
——美术欣赏课教学
市第八小学陈全达
我校实施课改使课堂教学发生很大变化,改变更新了教学思想,作为美术学科教师我谈谈实施课改后课堂发生的变化,在以往美术课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

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

通过实施美术课堂改革后,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

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

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优秀教学案例教案:成功案例分析及启示——二方连续小学美术教学2

优秀教学案例教案:成功案例分析及启示——二方连续小学美术教学2

优秀教学案例教案:成功案例分析及启示——二方连续小学美术教学2二方连续小学美术教学教育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而教案就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好的教学案例教案不仅是一堂好课的保证,也是优秀教师创造的精品。

在二方连续小学,一份出色的美术教学案例教案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将对这份教案进行成功案例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色彩,并培养他们的文章构思能力和创造力。

但是,本次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教育,而是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二、教学内容与设计1.教学前的准备在教学前,老师先给学生介绍了古巴西摩尔人和阿兹特克人民创作的彩陶文化,让学生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了解并对其产生兴趣。

随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彩陶制作工具和材料,并进行分类和整理。

2.实施教案在本次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了“雪花公主与蜥蜴王子”这个故事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了“雪花公主诉苦”的创作。

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来制作与故事中所述情节相关的素材,还进行了多次的反复设计与纠错。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学生们不仅得到了创作的快乐,还养成了为创作而精细、严谨的态度。

3.教学后的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深入理解了艺术“理、技、体、性”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在创作中了解了不同颜色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同时,课程的更深含义还彰显了彩陶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在教学之后,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示学生要明白每一个细节都不可轻忽,只有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够做出优秀的作品。

三、启示1.教学案例教案的灵活性好的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的小步尝试、改进、输出和共同思考才能不断完善课程设计。

具体到教学案例教案,不但需要根据学生维度和内容进行斟酌,还要适合授课者的视角,根据授课者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

2.教学案例教案的多元化光靠形式变化带来的多元性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途径是掌握不同学科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学科性和跨学科性的融合,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素质有机统一。

小学美术综合素质培养第二年级第四十八单元案例分析

小学美术综合素质培养第二年级第四十八单元案例分析

小学美术综合素质培养第二年级第四十八单元案例分析在小学教育中,美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一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小学美术综合素质培养第二年级第四十八单元的案例,并探讨其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小学美术综合素质培养的第二年级第四十八单元,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通过绘画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案例分析: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首先,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艺术体验,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教师组织了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观察和表达的技巧,还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能。

另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创作,让他们分成小组,共同设计和完成一幅大型绘画作品。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和沟通,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除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在评价方面,教师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案例结果: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在艺术鉴赏上更加敏锐,能够表达自己对图片和作品的感受,并且具备一定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他们在绘画技能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和材料进行绘画创作。

同时,学生们在参与合作创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价值观念,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结论:小学美术综合素质培养第二年级第四十八单元的案例表明,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六年级美术下册《名家的画》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美术下册《名家的画》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提炼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名家画作的认识和理解。
3.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名家画作,进行分析和鉴赏,撰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简要介绍齐白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名家的代表作品,分析他们的绘画风格、技法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名家画作的形式、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我国绘画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年级美术下册《名家的画》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六年级美术下册的学习中,《名家的画》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们通过欣赏和了解我国历代名家的画作,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本案例以课程主要内容为依据,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实用性,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名家的画作,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探讨名家画作的艺术魅力。
2.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模拟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名家画作的高清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
4.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等,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我国历代名家绘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名家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感性铺陈绘画教学案例分享

感性铺陈绘画教学案例分享

感性铺陈绘画教学案例分享。

我建议在授课中注重情感表达和教学反思。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教学作为简单的技巧传授,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探索和发现。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便将来的教学更加精细和有针对性。

我建议采用多种绘画媒介进行教学。

绘画技法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尝试多种绘画媒介,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素描、水彩、油画、水粉画等多种绘画材料。

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效果,给予学生更多尝试和探索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感。

我认为学生的专注力是绘画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干扰和诱惑,例如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这些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例如,我们可以安排绘画时间,要求学生在这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不能干扰他人。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技巧,例如音乐、气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绘画中,引导他们进入一个专注、平静、充满创造力的状态。

感性铺陈绘画教学是一种非常具有个性和魅力的教育形式。

通过注重情感表达和教学反思、采用多种绘画媒介进行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掘和提高。

六年级美术下册《毕业演出》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美术下册《毕业演出》优秀教学案例
1.讲解色彩搭配知识,如对比色、互补色等,让学生能够运用到画作中,表现出毕业演出的氛围。
2.介间。
3.分析毕业演出场景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捕捉生动的瞬间。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鼓励学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探讨创作思路和技巧。
1.利用多媒体展示毕业演出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场景中的人物、氛围等元素。
2.学生分享自己对毕业演出的印象和感受,教师总结并提炼关键信息。
3.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毕业演出》,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结合课本内容,系统地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创作毕业演出画作的方法。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毕业演出中的有趣元素,激发创作灵感。
2.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思考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从而丰富画作内容。
3.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勇于尝试创新,运用不同的绘画手法,展现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一是热爱生活,珍惜友情,懂得感恩;二是尊重他人,关爱同伴,传递正能量;三是勇于表达,自信展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生互相评价,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炼关键知识点,强调创作方法。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布置作业:学生以《毕业演出》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运用所学知识,表现出毕业演出的氛围和情感。
二、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三、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分工合作、共同进步。小组合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年级美术下册《会变的花树叶》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美术下册《会变的花树叶》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特点,讨论如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明确创作思路和分工,为接下来的创作做好准备。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创作思路和心得,总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充分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3.合作交流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和创作树叶作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学生猜测谜底,教师揭示谜底为“树叶”,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会变的花树叶》。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校园内的树叶,让学生从形状、颜色、纹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美术手法表现树叶的美,介绍画、剪、贴等技巧,并现场演示。
3.教师讲解简单的色彩搭配原理,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色彩表现树叶的美丽。
3.小组合作与交流: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这种关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小组活动。
2.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的美术教学案例分享:小学二年级《乘着大象》

的美术教学案例分享:小学二年级《乘着大象》

本文将以小学二年级《乘着大象》美术教学案例作为主题展开,从选材、教学设计、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探究,主要旨在分享优秀的美术教学案例,希望对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一、选材《乘着大象》是一首活泼有趣、极具童真味道的儿歌,适合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学唱、学画。

这首儿歌的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的词曲搭配,加上歌词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很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和喜欢。

同时,歌词中的大象、竹林、小草等元素同样可以用来作为主题进行美术创作,充分展示小学二年级孩子们的绘画才能和想象力。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乘着大象游览的爱好,在了解大象形态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创意,发挥想象,自由画出大象。

2.教学重点理解大象的形态特点,以及如何自由创作大象形态。

3.教学难点如何发挥创意,确保画出的大象独特性。

4.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提问、指导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课堂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5.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通过唱《乘着大象》的歌曲,让学生进入乘着大象游览的主题。

(2)讲解大象形态特点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等,讲解大象的外形特点,例如大象身材庞大、鼻子长而灵活、耳朵大而圆、腿非常粗大等。

(3)自由创作提供适当的画纸和彩笔等材料,让学生自由创作大象形态,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大象形态。

(4)小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学生表现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学生们在认真聆听讲解后,迅速掌握了大象的形态特点,认真思考后,运用自己的创意,成功展示了自己个性化的作品。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积极、认真、配合度高,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四、结语本篇文章以小学二年级《乘着大象》的美术教学案例为背景,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案例的选材、教学设计、学生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总体来说,该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掌握知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绘画素养和想象力。

三年级美术上册《好大一场雪》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美术上册《好大一场雪》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情感,使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强调观察、想象、表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景?
-在创作雪景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总结雪景画创作的要点。
3.引导学生互相借鉴优秀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雪景的特点和绘画技巧。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视角和感受描绘雪景。
3.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4.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让他们在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借鉴优秀经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雪是什么形状的?”“雪景有哪些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2.鼓励学生提问,针对他们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表现雪的质感?”“如何运用色彩描绘雪景?”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4.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讲授新知
1.讲解雪的形成过程,介绍雪花的形状和结构,帮助学生了解雪的基本知识。

实用有效的《乘着大象》美术教学案例专题

实用有效的《乘着大象》美术教学案例专题

实用有效的《乘着大象》美术教学案例专题《乘着大象》是一首国内经典的儿童歌曲,歌曲中的大象具有很强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可以针对这首歌曲开展一些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大象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同时进行有益的美术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一个实用有效的《乘着大象》美术教学案例专题的介绍。

一、目标与意义1. 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识别大象的形象和特征,了解大象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不同象征意义。

(2) 提高学生的绘画和造型能力、色彩组合能力、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感知和表现技能,培养其审美能力和美感鉴赏能力。

2. 意义(1)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象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象征意义,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2) 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绘画练习,提高其美术素养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表现自己。

(3)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合作、沟通和交流,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交际能力。

二、活动设计1. 学习大象的形象和象征意义(1) 听取《乘着大象》这首歌曲,并让学生通过歌词和曲调进一步了解大象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通过多媒体或展览等形式,呈现大象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不同象征意义,如印度神话中的大象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象舞等。

(3)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大象的模型或绘制大象的画作,从而更好地认知大象的形象和特征。

2. 创作大象主题画作(1) 指导学生在白纸上或画板上绘制一个大象主题的画作,可以结合自己的创意,表现大象的外貌、行为、场景等多个方面。

(2) 学生可以运用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艺术元素,进行创意编排和表达。

(3)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

3. 展示和评选作品(1) 让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画作,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作品的创意与表现。

(2) 班级将对所有作品进行评选,选出最佳作品和最具创意作品。

(3) 最佳作品和最具创意作品可以在班级内或校内进行展览,并发表获奖作品的心得体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趣味文字》教学案例
市第八小学陈全达
1、在了解美术字知识和汉字结构的基础上,了解笔画、笔顺与书写方法。

2、学习美术字的基本书写方法与美化方法。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字的兴趣。

教学实施建议
(一) 课前准备
1、写趣味文字用的材料、工具。

2、作为范画用的一些变形的文字。

(二) 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什么是美术字?
美术字是有图案意味或装饰意味的字体,其字体醒目、美观、
易认,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标语、黑板报、墙报、会场布置、展览会,以及商品包装和装潢。

各类广告、报刊杂志和书籍的装桢等离不开美术字。

美术字体特点:
宋体:端庄大方,笔画横细直粗,点上尖下圆,横画收笔有顿角,笔画转折是顿角明显。

仿宋体:挺直、秀丽,笔画横直较细,起笔、收笔都有明显的顿迹。

黑体:笔画方头方尾,醒目有力。

变体美术字:根据美术字的基本笔画,按照字的实际内容及含义,将笔画进行变形,使之更加夸张、突出、醒目。

2、发展阶段
(1)趣味文字的作用:
趣味文字能吸引人,生动性和趣味性很强,装饰效果很好。

有些美术字本身就是一幅图案。

(2)趣味文字的分类:
笔画变化:改变笔画的粗细求得变化;或者改变笔画的形状求得变化。

笔画的形状变化大致有尖、圆、方和曲线等。

字形变化:即改变字体的外形,可以写成长、扁、圆、梯形、菱形等。

结构变化:有意识地将某些笔画进行夸大、缩小、移位来求得新
颖的效果。

象形:根据某些事物的实际形象来装饰对应的字体。

立体:利用透视画出字的三维空间感。

(3)书写方法:
在讲解字体变化的方法时,为了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或让学生自己进行联想。

打格:根据应用场合的需要,确定字的大小和形状。

(强调学生注意)
布局:美术字的布局首先要了解字体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笔画的特点。

布局时应根据每个字的组合结构,划分各部分的比例。

定骨架:用单线画出字形,用笔要轻,笔迹宜淡。

双勾字形:笔画要统一,按骨架的位置画出笔画。

美化方法:
l 勾线。

l 填色。

(三)教学拓展
自己创作一幅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