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合集下载

语文初中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语文初中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语文初中辩证法知识点整理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它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归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语文学科。

在初中阶段,学生初步接触到辩证法,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中的几个重要的辩证法知识点,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辩证思维。

一、整体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整体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辩证法知识点之一。

在语文学科中,这一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对于文本整体与个别细节的关注和理解上。

在阅读和分析文本时,我们既要全面把握整体的思想和情感,又要关注个别的细节和描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深入理解和领会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同样,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整体谋篇布局和个别细节的呼应,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密和有机。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法的又一重要原理。

在初中语文学科中,这一原理主要体现在对于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的理解上。

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是作品发展和情节推动的重要因素,它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具有张力。

这些矛盾冲突既可以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也可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个别矛盾。

我们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时,要通过对矛盾的把握,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构思。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

通过合理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创造矛盾冲突,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是指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辩证统一。

在初中语文学科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主客观关系,既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注重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应该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把握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客观事物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立的主观判断与看法。

同时,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辩论,接受不同观点的挑战和启发。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则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时注重事实依据和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当前语文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

当前语文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

当前语文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作者:谢建平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8年第03期在中等教育的视野内,语文学科要算是最尴尬的了。

一边说“误尽苍生是语文”,一边大唱语文教改赞歌;一边说语文成了英语的战俘,一边说咱们人文传统根基深着呢;一边说课堂应是生成性的,一边说没有预设岂不乱套;一边说师生互动最重要,一边说“乱动”只能降低效率……这类对台戏唱得挺热鬧,但过于凶猛,便有些“闹心”。

有些人就是喜欢剑走偏锋,图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有些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难免有投机之嫌。

大凡冷静思考、认真实践者,都不会同意让语文教学“走向两极”。

眼下,新课标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如果不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语文教学恐怕是有点危机。

一、理念更新与操作务实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实需要转变观念,新理念的应运而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但应时顺势地高呼理念的口号是容易的,真正困难的是实践,是具体的教学操作。

比方说,新的师生角色理念绝对先进,可假如我们在操作时总喜欢扮演“教师爷”的角色,“表演示范”的积极性和耗时长度总是大大超过“导演”的积极性和耗时长度,那么,新的角色理论还有意义吗?一边是理念不断翻新,一边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

再比方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本来也是好的,可将语文课上成大杂烩、四不像,对本很简单、清楚的作品无分巨细地大钻牛角尖,浪费了宝贵时光,岂不可惜?其实,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理念上的伪争论,而是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探索和尝试、调整和提高。

比方说,课堂民主是个新好理念,但如何防止失控,防止多中心导致的无中心?课堂教学的非预设性有其存在的理由,但预设和非预设的比例控制在什么程度上为宜?这里还得涉及一个敏感区,就是观摩课和公开形式的研究课,是为了阐释或印证理念,还是考虑“这班学生”实际的语文学习的需要和实效?我以为,理念的“新”和操作的“实”都是需要的,二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割裂。

言语理解中的辩证关系

言语理解中的辩证关系

言语理解中的辩证关系言语理解中的辩证关系表现在语言的多义性上。

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别人的话语时要考虑到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对方可能的意图和目的。

例如,当别人说“我很好”时,这句话可以是表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心情愉快。

只有在考虑到具体的语境和对方的表情、语气等非语言因素后,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言语理解中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信息的隐藏与揭示之间的矛盾。

有时候,人们在言语表达中会有意或无意地隐藏一些信息,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推理和分析来揭示其中的真实含义。

例如,当别人说“我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地方”时,实际上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对这个地方的不满,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推测和对上下文的细致分析来揭示隐藏的信息。

言语理解中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表面和深层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有时候,一个人的表面言语和行为可能与其真实想法和动机存在着差异。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

例如,当别人说“我没事”时,可能是在掩饰自己的情绪或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其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来判断其真实的状态。

言语理解中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正面和反面观点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在对话和辩论中,人们往往会表达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别人的话语时要注意到这种对立关系,并通过分析和辨别来寻找其背后的共同点和一致之处。

例如,在一场辩论中,对方可能提出一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论据,但通过分析和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找到对方观点中的一些合理之处,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沟通。

言语理解中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上。

人们在言语表达中往往会受到自身主观意识和情感的影响,而这种主观性又会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理解别人的话语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客观、公正的态度,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和对方的陈述的客观性评估来达到准确理解。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自身主观意识对理解的影响,并主动寻求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以避免片面和偏颇的理解。

语言的逻辑与辩证

语言的逻辑与辩证

语言的逻辑与辩证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传达信息。

然而,语言的使用并非简单地将思维转化为文字或口语,它涉及到逻辑和辩证的运用。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逻辑与辩证,并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

一、语言的逻辑语言的逻辑是指对思维的规范和整理,让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和清晰。

逻辑在语言中体现为语句的结构与组织,能够使说话人的观点更为明确和连贯。

在逻辑上,语言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要素:1.主题陈述:每个语句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陈述,即表达清楚该语句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论证与事实支持:语句中的论证应该合理,并有足够的事实支持。

这样可以增加语句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结构与排比:语句应该有良好的结构和排比,以确保逻辑的连贯性和语句的流畅性。

4.概括与总结:一篇文章的逻辑思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概括和总结,这样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二、语言的辩证语言的辩证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考虑不同观点和看法,并通过论证或反驳实现辩证的思维方式。

语言的辩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多元观点:在语言交流中,应该充分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要愿意倾听并思考不同的观点。

2.论证与反驳:通过论证与反驳的方式,可以使语言交流更加丰富和深入,促使双方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并更好地激发思维的火花。

3.综合与折中:在辩证思维中,往往需要综合各种观点,并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

这样既能够保持多元,又能够达到双方的共识。

4.语气与立场:在语言交流中,应该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和立场,以确保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和完整。

三、语言的逻辑与辩证的运用语言的逻辑与辩证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运用方式。

下面以演讲和辩论为例进行说明:1.演讲:在演讲中,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陈述应该简洁明了。

通过结构的安排和事实的支持,使演讲更具逻辑性。

同时,演讲者应该注重辩证思维,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并通过演讲的论证和语气展示自己的立场。

略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

略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

略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本体应该是言语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明确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在前言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实用性语言文字运用和审美性语言文字运用,属于一种能力。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为语文教学最终回归本真指明了方向。

然而,我们观察课堂发现,不少教师在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实践中,未能正确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及儿童的认知特点,教与学都出现了走偏现象,使得语文教学走入另一个误区。

本文针对这些走偏现象,提出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语言文字知识过程性与结论性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条件。

语言文字运用,必须建立在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上。

什么是语言文字知识?语文界比较认可的是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所列的3类57项,包括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等。

2011年版课标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就涉及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

但学了语文知识,不代表学会了语言文字运用。

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这就涉及到知识的过程性与结论性问题。

过程性知识指的是学习活动的具体过程及步骤,指向“做什么”与“怎么做”。

结论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指向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样”。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生 的关 系。从小学作文教学 的现状看 , 存在着两 自于 学生 的 生活 , 活是 学生 作 文 内容 的源 写作 的 内容 越充实 。 种倾 向。一是过多地强 调教 师的“ , 训” 以教师 泉 。学生 的生活 越丰 富 , 的“ ” 训 代替学生 的“ , 练” 具体 表现为教师重作 学生 写作的 内容从哪 里来? 当然从生活 中来 ,
除 了引 导学 生通 过观察 积 累作文 的素材 第一, 正确把握作文训练 的整体训练 目标 我们还 要重视指导学 生从阅读中积 累语言 与各年 段训 练 目标 、 册训 练 目标 、 次训练 外 , 各 各 目标之间 的关 系 , 使这些 训练 目标形成一 个呈 和写作 的知识 。课 内 阅读 主要 教会学 生理解 以及有关写人 、 记事 、 螺旋 上升 的结构体 系 。这样做 可 以克服小 学 和品味语言文字 的方法 , 状物 的写作 知识。课外阅读着力培养学 作文教学 的盲 目性和随意性 , 以使作 文训练 写景 、 可 生 良好 的阅读 习惯 。我 们要 引导学生 将 自己 由无序走向有序 。 片段 、 写作 知 第二 , 正确处理作 文整体训练 目标 与训练 在课 外 阅读 中看 到的优 美词句 、
前指 导 , 师讲 得 口干舌燥 :开头要注意 …… 从体验 中得来 。 教 “ 结 尾要 强调 ……” 然一 二三 四条理 清晰 , 虽 重
第三, 正确处理 作文整体训 练 目标与训练 拟 确 点突出 , 生还 是一头雾水 。二是过分强调学 形 式 的关 系 。必 须把 审题 、 题 、 定 中心 、 学 系 生 的 “ ” 不 管 课 本 上 的 、 卷 中 的 , 是 自己 搜 集 材料 、 统地 组 织材 料 等各 种基 本 的作 练 , 试 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时需要关注的几个辨证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时需要关注的几个辨证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时需要关注的几个辨证关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者需要艺术地处理好几个辨证关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文学,增长才干、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做一个现代文明人。

一、主与导“主”,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导”,是强调“教师科学指导”。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

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自由过多而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

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学生说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老师就夸你真聪明;学生欣赏智叟的明智,老师说确实如此你很有见地;争论了半天没结果,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表现不错,有兴趣的课后可继续辩论……却疏忽了文本的核心:古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为了让学生自主,有的教师没了主见,教学失了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这种打着新课程尊重学生主体的旗号的做法,实属新版的“放羊式”。

试看下面一个教学片段:师:我们学习了《孔乙已》与《范进中举》两篇课文,同学们对比一下,看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生:范进是在逆境中苦苦追寻自己人生目标,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孔乙已是堕落、无骨气、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弱者。

师:你说的真好,有独到的见解。

其实,在这里,明显的,学生误读了文本,而老师未加纠正,反而给予表扬。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句子,点拨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范进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的虚伪、圆滑,认识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个人飞黄腾达的人生目标的。

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共4页

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共4页

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偏低等问题。

为此,语文教学做出了深刻的变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客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堵养学牛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但当前似乎又现出另一种倾向:语文教学中重要文性而轻工具性理解和训练等。

我想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在语文教宇中缺失了辩证观点的指导,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捡芝麻,失去了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平衡与和谐。

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是人们用来交际、传承、积累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语文的人文性,正是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在传承文明、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展观出来的。

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在心灵碰撞、情感的激荡、生命的呐喊中,在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的。

这既体现了语文的价值,也体现了人的价值。

可以说由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更强调血肉交融、心灵沟通、精神感悟和情感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目标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评价语文教学主要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了没有,统一得怎么样。

审视教学过程,主要看是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看学生掌握工具性的过程是否体现了人文性,同时也要看在体现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促进学生更好地拿握语文工具,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感悟与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感受.、“体会”、“感悟”、“理解”、“领悟”、“体验”、“品味”、“推想”、“探究”等等。

散文写作要处理好五种辩证关系

散文写作要处理好五种辩证关系

散文写作要处理好五种辩证关系散文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一种文学体裁。

有人说散文是文学的第一关,也有人说散文是语言艺术的基础。

余光中就说:“散文是一切文体之根。

”可见,练习写散文是提高文学修养、提高文学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散文写作练习中,要理解和处理好五种辩证关系。

一、“散”与“不散”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方面散文贵散,另一方面散文忌散。

所谓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法散。

鲁迅《怎么写》中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

”冰心《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

”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中说:“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

”“随便的涂鸦”即指的是写法自由灵活。

李广田《谈散文》中则把散文的写作比喻为一个人随意散步,“散步完了,于是回家去”。

所以,散文是“自由的艺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

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嬉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二是题材散。

天文、地理、伦理、人情、甲地、乙地……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皆可入文。

题材散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后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所谓不散,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不散。

散文的写作要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主题写作不仅仅是写散文的要求,其实,所有文章的写作都是要围绕中心写作的。

二是结构不散。

散文总有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将材料连成一个结构完整严密的整体。

关于散与不散的问题,通常有一句话叫“形散神不散”。

仅仅从“形”和“神”两个方面来理解,通常是对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散文写作都要遵守所谓的“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散神不散”通常适用于那些选材广泛的“百衲衣”式的散文,至于写一件事、描述一个场景的散文,一般不存在散与不散的问题。

二、“实”与“虚”“实”是指真实,“虚”是指虚构。

试论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试论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试论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几个辩证关系作者:郭根福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年第05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明了,实质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实践难题。

因为语言文字训练是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进行的,这就涉及如何认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编者的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训练过程等许多问题。

我认为,要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一篇具体的课文或一个语段时,既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即语文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即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在处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请看A、B两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段时各自设计的训练程序。

A老师的教学着力于“言语内容”,其训练程序为:1读出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思想内容)2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大娘是亲人?画出有关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

(语言文字)3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思想内容)以上教学模式,目前在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

这种教学模式用繁琐的提问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层层引向抽象概念,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他们最终得到的仅仅是关于课文思想内容(即中心思想)的概念,违背了学生学习语言必须遵循“语言——思想——语言”的认识规律,这是造成目前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B老师的教学着力于“言语形式”,其训练的程序为:1初读第一段,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语言文字)2细读第一段,想一想:哪些词句能概括这一段的段意?哪些词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这些词句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3再读第一段,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并选择带点的词语造句。

语文表达训练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语文表达训练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语文表达训练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张志公
表达训练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口头与书面的关系;二、模仿与创作的关系;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这几个方面都有阶段性。

口头能力发展在前,书面能力发展在后;开始学习时模仿较多,幼儿学习语言纯粹是模仿,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逐步自己创作;先掌握局部,逐渐掌握整体。

但是三者又都有反复性,不是一次完成的。

口头语言成型早,但是语言的内容、语言的组织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口头和书面一直在互相起着作用。

会说──会写──会说得更多一些──会写得更多一些,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高。

学前期的儿童阶段,要把口头语言训练作为主要的训练,在口头语言的训练中渗透进去必要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

进入小学以后,逐渐增加书面训练,但是口头训练在整个普通教育中要一直受到重视。

模仿与创作的训练,局部与整体的训练,也是这样。

三种关系,每组之间的两个方面既是有区别的,又是互相作用、互相包容的。

口头语言里有书面语言,书面语言里有口头语言;模仿中包含创造(大家对着一只杯子写生,画出来的各不相同,每个人画的都包含着他的个性在内),创造中包含着模仿(所谓创造常常是某种过去见过的东西的再现);局部组成了整体,局部又有它的完整性。

口头、书面,模仿、创造,局部、整体──六者互相结合,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

当然,某一个阶段要有适当的重点,着重进行某一种或某几
种训练;但是,几个方面要一直有计划地配搭好,不应抓住一个方面,偏废其他方面。

没有重点或者有所偏废,都会影响训练的效果。

学习学习啊
三种关系中的第一种,口头和书面语的关系在学习中表现的狠明显!。

辩证地看待语言研究中的几对关系──从有标假设复句的研究说起

辩证地看待语言研究中的几对关系──从有标假设复句的研究说起
湖北 社 会科 学 2 1 0 1年 第 3期
辩证地看待语言研究中的几对关系
从 有 标 假 设 复 句的研 究说 起
罗进 军 , 蔚 尹
( 中师 范大学 语言与语 言教育研究 中心 , 华 湖北 武汉 4 0 7 ) 309
摘 要 : 有标 假 设 复 句研 究 ” 理 论 思辨 主要 包括 这 么 几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言 研 究 既 需 要 理 论 意 识 , 需要 实 “ 的 1 语 更
精心选择某种或某些理论作 为指 导 , 从而使研究工作进展得 更顺利。联系本课题 的研究实践 . 不管是 对有标假 设复句的 宏观考察 。 还是对有 标假设复 句的微观辨察 , 都始终 以小句 中枢说理论 、 句管控理论 和两个“ 三角” 的理论为 指导思想 ,
同时 还 吸取 了潜 显 理 论 的思 想 精 髓 . 运用 了类 型学 理论 的 相

1 3・ 1
据研 究 对 象 的 特 点 以 及 自身 的 喜 好 选 择 某 种 (究 。计 算 机 处 理 语 言 的一 个 显 著特 征 就 是 量 大 、 度 速
作 为指导思想 。 我们认为 , 不管是什么理论 , 都不可能尽善尽
美 , 需 要 在 研 究 实 践 中做 进 一 步 的考 察 和 验证 需 要 通 都 都
过各种各样新的研究实践使其不断地趋于完善 。


语 言 研 究 既 需 要 理 论 意 识 。 需 要 实 践 意 识 更
而语 言研 究中的实践 意识则是指 : 不管 以何种理论作为 指导 思想 , 都必 须接受实践 的检验 . 因为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 中国的语言理论 , 诚如邢福义先生所 说的那样 , 途 径有 两条 : 一条 是从 国外 引进 , 经过 消化 、 吸收 、 高后 用来 提

也谈观摩课的表演性——读曹文轩《语文课的几个辩证关系》有感

也谈观摩课的表演性——读曹文轩《语文课的几个辩证关系》有感

观摩课 的表演性 中体现 的是 教师厚 实的素养 和鲜 明的教学 个性 , 体 现 的是 对教 学 问题 的
探索尝试还好 , 就怕这种 观摩课 只是 追求“ 可 看性 ” , 那么 , 教师 的才华 、 教学 的内容乃至学
生的学 习 , 便全 都奉献 给 了一 场“ 完美 ” 供 观
赏的课 。
带有 善意和理解 , 指 出 了语文 教学 值得 反思
的地 方 , 期 望在语 文 课堂 上更 多看 到 的是 教
育的魅力 、 阅读 的趣 味、 教学 的艺 术和教师 的
智慧 , 从 而展示真正 意义上 的现代课堂 , 走 进
“ 语文课 的理想 国” 。在 剖析观摩 课与常态课
时, 曹教授 问道 : “ 观 摩课 为什 么 就不 能是 表 演性质 呢?我 们 为 什 么 贬 义地 去 看 表 演 性 呢?没有表 演可能 吗? ” 他借用 时装表演来 比 方观摩课 , 认为“ 观摩 课 是 一 种 特殊 方 式 的 课, 我们评价它的价值 , 大概不 能从它 能否复 制去考量” , 并说 : “ 如果我们 以一节常态课 的 形式讲一 节观 摩课 , 你会 坐在 这 里 吗?你 会 给予高度 的评价吗? ”
怕也是此类教学活动让人 心情复 杂的一个 原
因吧 。
出 民主 开 放 的 姿 态 , 但“ 谈笑 风生、 淡定 自 若” 的风采 实在很 难在 这样 用 心 良苦 的课 堂
上 出现 。
如果把观摩课 的表演 性仅理解 为一 场表 演, 有 时还会让一 些表现 欲强 的教师 , 更看 重 自己在课 堂上 的越 界 表演 , 自觉不 自觉地 侵
观摩课 往 往 是 一 些赛 课 、 展示 课 , 本 身 的功 利性 使 这 样 的 一 节 课 变 得 不 那 么 “ 单

申论 常见的辩证关系类型

申论 常见的辩证关系类型

申论常见的辩证关系类型
申论中常见的辩证关系类型包括:
1. 因果关系: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事物的结果。

2. 对比关系: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转折关系: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变化或转折,从一个事物转变为另一个事物。

4. 并列关系: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平等或并列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5. 条件关系: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事物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

6. 递进关系: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层次或等级关系,一个比一个更深入或更重要。

7. 假设关系:基于一个假设的前提来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8. 目的关系:描述一个事物的目的或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或手段。

9. 解释关系:解释一个事物的含义、原因、影响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事物。

10. 对应关系: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匹配或对应关系,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或相似性。

以上是申论中常见的辩证关系类型,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申论材料,从而更好地回答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黑龙江省建三江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高珍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地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明确了以下几个辩证关系:一. 讲和练的辩证关系目前,许多教师还是喜欢尊崇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仍然落入“注入式”和“满堂灌”的窠臼。

凯洛夫的学生赞柯夫曾从微观上对这种模式提出三大缺点:一是教学内容太贫乏;二是教学进度太慢;三是单靠口语文字,缺乏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

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总是和动作、运算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活动的实际操作者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员。

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实践的重要性,也就是“讲”与“练”的辩证关系。

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用于实践,以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提高能力的方法。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践活动。

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而讲指的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一种接受性的方法。

一味的讲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应将讲和练有机的结合起来,精讲多练。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读书、理解、讨论研究,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再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教材,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新知识,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这样一方面检验了“讲”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一方面有利于新知识的巩固,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 主导与主体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教学相长。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学生的主动性调动的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的主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 要 让 学 生 掌 握 “ 语 形 式 ” 即语 言 ( 言运用 的方法 和技 巧 ) 在处 理 “ 。 言
序 ,注 意 了训 练 的
层次性 与渐进性 , 以上 这 种 教 学 模 式 ,始 终 以语 揭 示 了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与 语 言 文 字 训
语 内 容 ” “ 语 形 式 ” 者 之 间 的 与 言 两
和 学 习语 言 的过 程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呢?现 以《 石》 搭 第
二段(~ 2 4节 ) 学 教
的 关 系
我 们 在 教 学 一 篇 具 体 的 课 文 或

个语段 时 , 要让 学生 掌握 “ 语 既 言
为 例 :见 图 三 ) (
以 上 教 学 程
内 容 ” 即 语 文 所 负 载 的思 想 内 容 ) ( ,
考虑得 少 。 因此 , 们 在 设 计 语 言 训 我
练 时 , 充 分 发 掘教 材 中 “ 用 ” 应 运 训
“ 结 果 , 过 程 ” 当前 小 学 练 的因 素 , “ 解 ” “ 用 ” 机 重 轻 是 把 理 与 运 有
语 文 教 学 中 的一 大 误 区 。 学 生 学 习 地 结 合 起 来 。 以上 这 种 教 学 模 式 , 在 目前 的 语 文 的 过 程 ,也 是 理 解 语 言 和 运 用
一 一
“ 纳 段意 ” 训 练是 中高年 级 归 的 阅读 教学 的重 点 , 是 教学 的难 点 。 也
个重 要 原因 。
B老 师 的 教 学 着 力 于 “ 语 形 那 么 ,如 何 把 归 纳 段 意 的训 练 过 程 言

, “ 语 内 容 ” “ 语 形 式 ” 式 ”其 训 练 的 模 式 为 : 言 与 言
弄 B老 师 的 训 练 程 序 为 :见 图二 ) 先 要 引 导 学 生 从 感 知 语 言 人 手 , 言 训 练 的 根 本 目的 。 语 言 训 练 既 不 ( 理 , 运 , 以 上 两 位 老 师 的 教 学 程 序 , 清 课 文 中字 词 句 的 意 思 ,然 后 让 学 能 忽 视 “ 解 ” 更 不 能 忽 视 “ 用 ” 集 中体 现 了 当 前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两 种 不 生 在 理 解 课 文 重 点 词 句 的 过 程 中 , 两 者 之 间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 理 解 语 言 同 的着 眼 点 。
指 导 学 生 正 确 地 理 解 和 运 用 祖 国 的语 言 文 字 ,是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根 本 目的 。 言 文 字 训 练 的 问 题 , 语 看 起 来 简 单 明 了 ,但 实 质 上 却 是 一 个 非 常 复 杂 的 理 论 问题 和 至 今 没 有 得
到 很 好 解 决 的实 践 难 题 。 因 为 语 言 文 字 训 练 是 在 具 体 的 课 文 教 学 中进
关 系 时 ,我 们 教 学 的 着 力 点 应 该 放 言 训 练 为 核 心 ,突 出 了语 言 训 练 程 练 、学 习 过 程 与 学 习 结 果 的整 体 联 在 什 么 地 方 呢 ?请 看 A、 B两 位 老 师 序 的 整 体 性 ,充 分 体 现 了 语 文 学 科 系 , 是 培 养 学 生 阅 读 能 力 、 高 阅 这 提 在 教 学 《 见 了 , 人 》 一 段 时 各 的工 具 性 与 思 想 性 的有 机 结 合 。 再 亲 第 自设 计 的训 练 程 序 。 A老师 的训 练 程 序为 :见 图一 ) ( 因此 , 们 在 处 理 “ 语 内容 ” 我 言 与 “ 语 形 式 ” 者 之 间 的关 系 时 , 言 两 读 教 学 质 量 的有 效 途 径 。 三 、 理 解 ” “ 用 ” 关 系 “ 与 运 的 “ 解语 言” “ 用语 言 ” 语 理 和 运 是
语 言 训 练 中 的 “ 用 ”, 包 括 运 既
阅读 教 学 中 具 有 普 遍 性 。 采 用 这 种 语 言 的 过 程 。学 生 对 学 习 结 果 的 掌 运 用 从 课 文 中 学 到 的 语 言 文 字 的基
模 式 教 学 只 得 用 繁 琐 的 提 问 牵 着 学 握 , 须 经 历 一 个 完 整 的 学 习 过 程 。 本 规 律 ,也 包 括 运 用 从 课 文 中 学 到 必 过 生 ,把 生 动 的 语 言 文 字 层 层 引 向 抽 那 么 ,如 何 处 理 语 言 训 练 中 的 “ 的语 言 运 用 的基 本 规 律 。 请 看 以 下 与 结 的 语 象 的概 念 ,即 使 对 语 言 文 字 的理 解 程 ” “ 果 ” 关 系 呢 ? 文 教 学 心 教 例 :
试论语言文字训练中的
@郭根福
行 的 ,这 就 涉 及 到 如 何 认 识 教 材 内 容 的 价 值 取 向 、如 何 把 握 编 者 的 意
图 以 及 如 何 根 据 学 生 学 习语 文 的 认 的 识 规 律 合 理 安 排 训 练 的 过 程 等 许 多 言 — — 思 想 — — 语 言 ” 认 识 规 律 , 的辩 证 统 一 的过 程 。 问 题 。 认 为 , 把 语 言 文 字 训 练 落 这 是 造 成 目前 阅读 教 学 效 率 不 高 的 我 要 到 实 处 ,必 须 正 确 处 理 好 以 下 几 个 着 力 于 “ 语 内 生 体 会 作 者 是 运 用 怎 样 的 言 语 形 式 不 上 运 用 , 之 , 过 运 用 可 以 加 深 言
容 ”, 训 练 的 模 式 为 : 其
使 语言 文字 的训练 真正落 到实 处 。
二 、 过 程 ” “ 果 ” 关 系 “ 与 结 的
体 会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最 后 引 导 学 是 运 用 语 言 的 前 提 , 有 理 解 , 谈 没 就 来 表 达 思 想 感 情 的 ,从 而 掌 握 语 言 理 解 。目前 的教 学 中 , 解 语 言 的训 理
运 用 的 方 法 和 技 巧 。 有 这 样 , 能 练 设 计 多 ,而 运 用 语 言 的 训 练 设 计 只 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