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第六讲+信息加工理论
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人们有可能分析 人的内部心理状态和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加工理论逐 渐成为学习和记忆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一 种理论。
一. 信息加工的基本模式
几乎所有信息加工论者都认为,学习实 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 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 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 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 种信息流;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 内部过程。
发现,在具体性文字中的信息,比用抽象性文字 传递的信息,学起来更容易一些。
研究表明,想象力(容易产生视觉映 象的能力)和文字的具体性,影响学生对 言语信息的记忆。 佩维奥用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 theory)来解释上述研究结果。 该理论认为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有两种 贮存方式:表象的和言语的。
加工系统
图6-1 加涅的学习模式
二.学习活动的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
回忆阶段
概括阶段 操作阶段
了解阶段
获得阶段 保持阶段
反馈阶段
三.信息贮存的方式
1.双重编码模式
许多记忆研究工作者都一致认为,心理映象
是把信息引入记忆中去的基本途径之一。日益增
多的研究也反复表明,图片比文字更容易记忆。
心理学家佩维奥(Paivio,1971)在研究中
的长时记忆其大脑的定位是不同的。
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事件的各种表象,这些表象按照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组织起来。
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
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通之处,以下就是我有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
首先,是皮亚杰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即“相互作用论”,他指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同化和顺应。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平面到同化到顺应再到组织。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他把儿童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在阶段末期出现心理表征,此阶段特点是守恒性和可逆性;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6岁),此时儿童有心理表征,例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但他们缺乏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势,此阶段特点是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儿童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从三座山实验可以看出;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可逆,能够去中心化,也能够使用逻辑原则。此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获得了守恒性;二,群集结构的形成;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表现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还能实现与可能之间的逆转,进行演绎假设,对具体现实有心理表征。
通过上述的材料,我从中总结了皮亚杰理论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①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②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③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识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皮亚杰创造性的临床法是对儿童心理学的更深理解。
认知加工心理学整理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16 更新时间:2007-6-21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集中于认知过程的研究,与认知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也和其他心理学思想一样源远流长。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对认识的起源及其性质的探讨,并针对记忆和思维等问题阐发的不同观点,是认知问题研究的哲学渊源。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但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却是近三十余年的事情:一般认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所著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正式作为一个学派而立足于西方心理学界,成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主流(另一个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既有心理学的内部原因,也有相邻学科影响和促进的外部原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以往各心理学派别有着广泛的联系。具体如下:
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早期实验心理学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冯特时代的德国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冯特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对感知觉、反应、注意等问题进行了卓越的实验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这一研究传统,例如,反应时的实验便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因此,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在推翻行为主义的统治后向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
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
2.有时也将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都统称认知。
3.产生的标志——1967年,【美】纳赛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发表
4.信息加工系统组成: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其中,感受器接收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信息加工系统都以符号结构来标志其输入和输出;记忆可以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
5.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
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AA对与Aa】结果描述: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差别也逐渐缩小,当两个字母呈现的时间间隔达到2s,这个差别就很小了。即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这样,随着两个字母呈现的时间间隔增大,AA对的视觉编码的效应逐渐消失,听觉编码的作用增大,其反应时也随之增加,并与依赖听觉编码的Aa对的反应时的差别逐步减小。
该实验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6.相加因素法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双)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第十六讲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教学课件
吸收了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并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综合 地研究认知过程的复杂心理活动,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和工具的现代最高水平,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起到决定性作用。用
计算机模拟来探讨人脑的内部认知过程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 学的精髓。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论区分了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 构,语言能力和语言操作。行为主义只注意到表层结构和语 言操作。语言是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影响。 系统论:人是物质、生命和社会三大系统的要素。具有开放 性、动态特征和主动性。这决定了人的内部世界的复杂性。 信息论:人也可以视为信息处理器。导致心理学家用信息加 工观点处理人的知觉和注意以及信息通道等心理学问题。 控制论:控制论是对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启 发认知心理学家把人脑视为一个伺服机制系统,它可以把输 入的信息与某个标准进行比较,如有偏差则进行纠正。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有关记忆的研究 记忆的结构: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 语义记忆的理论模型: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
第1讲 认知心理学
2.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 笛卡儿( 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 ~ ) 霍布斯(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 ~ 1679) ) 贝克尔( 贝克尔(George Berkeley,1685 ~ 1753) ) 休谟( 休谟(David Hume,1711 ~ 1776) )
2.认知心理学与信息科学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的影 响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理论思维的方法,启示认知 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和控制的角度考虑人脑内部的信息加 工过程 另一方面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家借用这些理论中的一些 科学术语,如开放式系统、反馈系统、信息控制、信息过滤 等来描述人的信息加工
四)认知心理学近代的发展 战后,尤其是20实际 年代以来, 实际60年代以来 战后,尤其是 实际 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出现了 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热潮,在知觉、记忆、 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热潮,在知觉、记忆、言语和 问题解决等领域,出现了一些理论, 问题解决等领域,出现了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对内 部活动影响外部行为的方式提出了有力的设想。 部活动影响外部行为的方式提出了有力的设想。
1.认知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 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 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 系统发挥作用, 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 识和能力。 识和能力。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言语交往中 的编码和译码过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 的编码和译码过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它与许多学科有 密切关系,除心理学和语言学外,还有信息论、人类学等。 密切关系,除心理学和语言学外,还有信息论、人类学等。 但在方法上,它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但在方法上,它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与信息处理模型
认知心理学与信息处理模型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致力于探
索人们是如何从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在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处理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阐述人类认
知的基本过程。
信息处理模型主要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基本步骤。从输入到
输出,信息处理模型描述了信息是如何被接收、加工和转化的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认知心理学家通常使用计算机类比,将人类认知系统
比喻为信息处理系统,以便更好地理解认知的机制。
在信息处理模型中,输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外界的信息。人类
感官系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渠道接收到的外部刺激被转化为内
部的神经信号,然后被送到大脑进行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
会注意到某些特定的信息,而忽视其他无关的信息。
接下来是加工阶段,其中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感知
是指基于感官输入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通过感知,人们能够识
别外部刺激的特征,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匹配。记忆是指
将信息加工、存储和检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连接和激
活不同的记忆单元,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以便于后续
的使用。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推理的过程。人们通过思维能力,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信息进行结合,进行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新
等活动。
最后是输出阶段,即将经过加工的信息转化为行为或反馈。在这个
阶段,人们将经过加工的信息转化为言语、行为或其他形式的表达,
以便将内部的思想、意图传达给他人。输出阶段的效果又会通过外界
的反馈影响到认知过程的后续发展。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下)
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阅读563次(三)记忆的研究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
的过程,它能更全面地体现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流程,所以它也是信息
加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到目前为止,有关记忆的信息加工研
究集中在三方面:记忆的结构、表征和容量,主要是记忆的结构和信息
表征。
1.关于记忆结构的研究
关于记忆结构的研究是从两种记忆说开始的。早在1890年美国
心理学家詹姆士就提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概念,前者就是指短时记
忆、后者就是指长时记忆。阿特金森和希夫瑞(1968)提出了记忆的三
级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记忆结构是固定的,而控制过程是可变
的,记忆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存贮系统组成。在信息
加工过程中,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这里对信息保
持的时间非常短,只有1秒钟左右,然后受到注意的信息获得识别进入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缓冲器,其中的信息处在意识活
动的中心,但是这里的容量有限,只能保留7±2个信息组块,而且信
息保留的时间也只有1分钟左右,除非不断对信息进行复述。复述可以
使短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对信
息保留的时间也可以很长,它是我们的信息库,我们积累的大量知识经
验都贮存在这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在激活信号的作用下回到意识状态,供认知系统应用。
对于记忆的多存贮理论也有不同意见,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克雷克的加工水平说。加工水平说认为,多存贮结构是不存在的,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不是由于所处系统的不同,而只是由于其受到了不同水平的加工。信息加工会留下记忆痕迹,所以记忆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 年代中期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1.研究范围: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
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2.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Newell 和Simon 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是
模式,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符
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信息加工
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系统。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
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包含 3 个因
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1.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
加工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
的。
3.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被称作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抽象分析法: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心智处理(包括思维、决定、推理和一些动机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学。这门科学包括了广泛的研究领域,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
认知心理学与从前心理研究取向有两个关键的不同:
使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拒绝接受内省的研究方式。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不同。
认定内在心理状态的存在(如信仰、欲望和动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同。
这种理解心智运作的方式在过去数十年变得非常普遍。这些比喻常见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中。认知理论的应用在最近并广及许多动物认知研究的比较心理学领域。
心理学史之第十四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
符号主义从宏观层次上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和机 制,符号加工理论以物理符号假设为基础,将大 脑和计算机相类比,把心智看作是符号的计算和 串行加工。 联结主义以大脑的神经活动作为理论启示,联结 主义受大脑神经网络研究的启发,认为认知的基 本元素就是神经元,认为人类的一切认知可完全 归结为大脑神经元的活动。联结主义把认知看作 是神经网络的动态活动过程,认为认知过程就是 大量神经元的联接以及这种联接所引起的神经元 的不同兴奋状态和系统所表现出的总体行为。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 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 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计算机模拟)。 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可以看出, 其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 和知识的表征。
二、人的认知活动
第三节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二、关于加工方式
外部原因:临近学科的发展对心理学的冲击和影 响 1、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2、信息论思想的渗透 3、计算机科学的启发 4、控制论
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 • • •
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 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 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导语: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它通过
研究人类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探索人类思维与认知的基本特点和机制。本文将围绕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展开探讨,深入解
析人类认知的奥秘。
1. 认知过程的基本观点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基于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1)信息处理的连续性:认知过程被视为一系列连续的信息处理步骤,每个步骤接收来自环境的输入并进行特定的信息加工,最终形成输出
结果。
(2)并行加工和串行加工:人类认知过程中同时进行着并行加工和串行加工。并行加工指的是同时处理多个信息,而串行加工则是按顺序
逐一处理不同信息。
(3)有限容量的工作记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工作记忆
容量有限。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需要对输入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和整合,以适应记忆容量的限制。
2. 信息加工的方法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认知过程。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设计精细的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控制不同变量,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认知表现。通过测量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指标,探索人类对不同类型任务的认知处理方式。
(2)脑成像技术:脑成像技术(如fMRI和EEG)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研究中。这些技术能够观察到大脑在进行认知任务时的活动模式,从而揭示认知过程在神经层面的机制。通过研究脑成像数据,可以了解特定认知任务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路径和激活区域。
认知心理学第1章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在认知心理学领域 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 型“”串行处理模型“等。在计算机科学 领域,大多称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和”符号人工智能”,在哲学领域,被 称为”认知主义“或”心智的计算理论“ 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 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
2、信息论思想的渗透 3、计算机科学的启发
三、认知心理学的隐喻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关于 人与计算机的类比,二是关于加工方式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
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
(一)符号操作系统范式
计算机隐喻是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确立的前 提和基石 计算机隐是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 心理学模型,认知心理学假设,计算机既 然能够处理符号,那么,研究人脑处理信 息的过程就可以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因 为计算机能够执行逻辑运算和算法运算, 理所当然它可以成为起作用的人脑模型, 并以此作为人的心知功能活动的类比。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 激活状态。 联结模式。 节点激活规则。 节点输出功能。 学习规则。 根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 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 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性。
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加工和认知活动的学科,主要探索人类如何接受、处理和存储各种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本文将介绍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以及其在教育、交流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基本概念
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从认知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理论是“信息处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可以类比于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接收外界的刺激,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并根据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意图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产生输出的行为或反应。
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方法
1.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实验者通过设计特定的任务和操作来观察参与者的反应和表现,并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行为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记忆机制以及注意力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2. 神经影像研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神经影像研究逐渐成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人类大脑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活动,揭示认知功能与神经机制的关系。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1. 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输出过程。其中最著名的模
型是所罗门·希克斯(George A. Miller)提出的“短时记忆理论”,他认
为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约为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学科。它主
要关注我们如何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信息加工
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描述了我们如何通过感觉
系统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维、感知、记忆、注意和判断等心
理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揭示思维的本质和规律。它是
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思维的机制和过程有着重
要意义。
二、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
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人类对外界信
息的感知和加工过程,并通过研究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来了解人类的
认知能力。信息加工理论由三个基本阶段组成,即感知、加工和响应。
1. 感知阶段
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
朵等)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形式。感知阶
段涉及到注意、感知和知觉等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起点和基础。
2. 加工阶段
加工是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和编码的过程。这
一阶段中,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
认知结构相匹配,进而识别、理解和记忆所接收的信息。
3. 响应阶段
响应是指基于感知和加工之后,人们做出的相应行动或产生的内在
心理活动。响应阶段可以是外部反应,如运动、言语等;也可以是内
部反应,如思考、判断等。不同的认知任务会产生不同的响应方式。
三、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
为了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认知心理学采用了大量的实
证研究方法。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
信息加工心理学
五、优缺点: 优缺点:
优点:采用现代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去关注高级认知
过程的研究,并且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试图统合心 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因此开辟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方 向。
缺点:把人仅看做湘计算机一样的符号系统,忽视心理
活动的整体性,且从整体上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由 于它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不能模拟人的全部心理。
实验法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法,尤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 的实验受到重视。主要包括减法反应时法和加因素法。 减法反应时法是指当两个信息加工系列具有包含和被 包含关系时,即其中一个信息加工系列除含有另一个信息 加工系列的所有过程以外,还存在一个独特的信息加工阶 段或过程,这两个加工系列需要的时间差就是这个独特的 信息加工阶段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就如辨别反应包含简 单反应的全部加工阶段,同时它还有一个信号分辨的心理 加工阶段是简单反应所没有的,那么通过反应时间的相减 就可以得到辨别的心理加工所需要的时间。很明显,心理 加工越复杂,需要的加工时间就越长。 加法反应时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 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
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பைடு நூலகம்2.
3. 4.
人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 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 加工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改进,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生活经验和心理实验的支
持。
3.特征分析模型
• 特征分析模型认为,主体首先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特 征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各事 物的特征表进行比较,最佳匹配将获得识别。该理论 认为,每个知觉对象或模式都是由若干元素或基本特 征按照一定关系结合而成的。同时,在长时记忆中贮 存的是各种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名称。 • 特征分析模型是前两种假说的发展,具有更高的抽象 性,也更为灵活和经济,体现了符号加工意义的模式 识别理论的主导观点。其优点在于: • ①、特征比较简单,较容易看到; • ②、可说明模式至关重要的特征间的关系; • ③、使用特征可减少所需要的模板的数量。
(二)注意的研究
• 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 一,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
• 注意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
• ——双耳分听技术:双声道放音设备或两个不同的放 声设备同时分别给两个耳朵播放不同的听觉材料,要 求被试按照相应的指示语操作,以探明不同条件下被 试分别对两耳信息的检测及加工特征。自布鲁德本特 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又先后提 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等 不同观点。
(三)口语报告分析法
• 1、口语报告分析法,也称出声思考法, 是一种由被试大声报告自己在进行某项 操作时的想法,使内部的思维过程外部 言语化,来探讨内部认知过程的方法。 • 2、口语报告多半在操作时进行,也可以 在操作后通过回忆来叙述。 • 3、口语报告分析法是对传统内省法的批 判与继承,该方法已经被许多信息加工 心理学家所接受和采用。
• 模板匹配模型是根据机器的识别模式提出来的。它 的中心思想是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储存着各式各样 的刺激物的模板,当输入的刺激信息正好与某一储 存的模板相匹配,该刺激信息就得到破译和识别。 按照生理机制来看,这些模板是由各种具有不同结 构和功能特点的细胞组成的。模板匹配模型得到一 些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可能是人的多种模式识别方 式中的一种或其中的一个环节。
2、原型匹配模型
• 原型匹配模型认为在记忆系统储存的不是与外部刺激 严格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物的概括性表征——
原型,所谓原型是指一类事物综合、抽象的产物。一
般信息加工系统会根据输入信息与原型的匹配程度来 识别信息,寻找与其最佳匹配的原型,并赋予其一定 的意义,从而使之获得理解。显然,原型匹配模型克 服了模板匹配模型不灵活、不经济的缺点,对其进行
1.过滤器模型
•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注 意的过滤器理论,又称单通道理论或早期选择模 型,这种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该 理论认为,人的大脑皮层的加工能力非常有限,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 择出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中枢的分析阶段,于是 在信息输入通道出现了瓶颈口式的过滤器。通过 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 其余信息则被阻止在高级中枢之外。
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局限
• 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面临着人机类比和模拟研究的 局限性。
•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计算机模拟探讨高级心理过程,这
的确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途径,促进了心理学的发 展。但人心理的复杂性决不是任何复杂的机器可以比 拟的。 • 2、它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 3、依然未能把心理学统一到完整的理论体系上来。
第四节 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贡献 • 1、实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回归。 •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这是一种 历史性进步。 • 2、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 • 它吸收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的成果,把 人的认知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引入了计算机模 拟技术,这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 3、初步形成了认知研究中的整体观,强调了心理活 动的动态性。
第十六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 第一节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与传统心理学 1、与早期实验心理学 2、与格式塔学派 3、与行为主义 4、与皮亚杰学派 二、与邻近学科 1、计算机科学 2、心理语言学 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第二节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观点 • 1、心理学可以从不同途径进行研究 • 2、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命的计算机,其信息 加工系统都是符号操作系统。 • 3、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 过程,从心理物理研究转向心里内部机制的研究, • 4、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进 行信息编码,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 5、人的心理不仅是在认知系统中的信息加工,而且是 在人格结构中的信息加工。 • 6、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 研究。
(二)眼动研究方法
• 1、眼动的实验研究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又一先进技术,它可 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具 有重要意义。 • 眼动即眼球运动,它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眼跳和追随运动。 • 眼动实验依赖于眼动仪,眼动仪就是记录眼球运动信息的仪器。 • 2、眼动实验研究: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使用简单的眼动记录技术 考察人在图形扫描和文字阅读中的眼动轨迹,以及这些眼动轨 迹与视觉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 • 20世纪中期以前的眼动记录技术存在误差大、操作难和被试 眼动负担较大等缺点。 • 20世纪中期以后,摄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推动了高精 度眼动仪的研发,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 用。
2、记忆信息表征的研究
•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被称为知识,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关于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 • ——陈述性知识:关于事实的信息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有情景性 的和语义性的,其中语义记忆信息的表征理论主要包括网络模型 和特征分析模型两类。 • ①、网络模型:人脑对语义的记忆是以网络形式分层存贮的, 所有概念均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分若干层次,各层次的概念依 次有连线相通,由此构成一个层次网络,概念的特征附着于网络 的各个节点上。
2.衰减器模型
• 特瑞斯曼提出衰减器模型,又称中期选择模型。该模型 认为信息通道中的过滤装置是按照衰减方式工作的,它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对输入的感觉信息 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称为外周过滤器。一是在知觉分 析之后,由于长时记忆中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值, 输入信息(追随耳)未受衰减时能顺利激活有关记忆项 目而得到识别、输入信息(非追随耳)受到衰减时因强 度减弱而常常不能激活有关记忆项目,故不能被识别。 但特别有意义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限较低, 因此能被激活和识别,这一过滤装置被称为中枢过滤器。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
1961年《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出版。 1963年美国费城召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标志着人本心理 学的正式诞生。
3、眼动研究wk.baidu.com用的资料或参数:
• ③、眼动时间:将眼动信息与视景图象叠加后,利用分析软件提 取多方面眼动时间数据,包括注视时间、眼跳时间、回视时间、 眼跳潜伏期、追随运动时间,以及注视过程中的微动时间,包括 自发性高频眼球微颤、慢速漂移和微跳时间,同时可以提取各种 不同眼动的次数,主要是在不同视景位置或位置间的注视次数、 眼跳次数、回视次数等等,这些时间和位置信息可用于精细地分 析各种不同的眼动模式,进而揭示各种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 工模式; • ④、瞳孔大小与眨眼:瞳孔大小与眨眼也是视觉信息注意状态的 重要指标,而且与视景迭加可以解释不同条件下的知觉广度或注 意广度,也可以揭示不同刺激条件对注意状态的激发。
•
②、特征分析模型:概念的表征依赖于特征集,任何概念都包 括一个定义特征集和一个描述特征集,两个概念的特征交叉越多, 概念的重迭就越多。
(四)问题解决的研究
• 1、20世纪50年代《思维研究》和 《人类问题解决》的发表, 标志着信息加工理论对问题解决研究的开始。 • ——《思维研究》是Bruer等于1956出版的,主要是研究对 刺激信息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 • ——《人类问题解决》是纽威尔和西蒙等1972年发表的, 这本专著可以被称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研究的 经典之作。 • ——纽威尔和西蒙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可被称为产生式问 题解决理论,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不断进行启发 式搜索的过程。 • 2、关于问题解决的另一项主要研究是专家与新手的研究。 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方面主要表现为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 方法类型上的差异。
4.心理智源限制理论
• 卡尼曼提出心理智源限制理论。这种理论把注 意看作是心理智源,而人的心理智源在总量上 是有限的。人的心理智源可以在意识控制下进 行分配,努力程度较高的任务调用的心理智源 多,活动效率也高,但当把心理智源全部调用 时,努力程度提高也不能再提高活动效率了。 当人面临不止一项任务时,心理智源将在各任 务间进行分配。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注意分 配现象。
3.晚期选择模型
• 晚期选择模型认为,选择性注意发生在信息加工的 晚期,过滤装置位于知觉加工和工作记忆之间。该 模型假定所有输入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 其中的相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知觉 强度高的或意义较重大的信息获得进一步的系列加 工,然后做出反应。这个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 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 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贮 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限是很低的。但 是,这个模型不经济,它假设所有输入信息都被中 枢加工。
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信息加工心理学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包括:因素型实 验方法、眼动研究方法、口语报告分析法和计算机 模拟法。
(一)实验方法
•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 指标。 • 反应时法是其最有效的和最典型的实验方法,主要 包括减法反应时法和加因素法。 •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波德用减法反应时法 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 ——20世纪中期,斯腾伯格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法反 应时法,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四)计算机模拟法
• 计算机模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有代表 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心理过 程的计算机模拟来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过 程,即对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进行逻 辑分析。通常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 多从程序缩减、流程分析、程序模拟三 方面入手。
第三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一、关于感知觉的研究 • 1、模板匹配模型
(三)记忆的研究
• 1、关于记忆结构的研究
• 1965年,沃和诺尔曼正式提出两种记忆说,即在人的 长时记忆系统之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系统。 • 阿特金森和希夫瑞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记忆由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存贮系统组成。
• 克雷克的加工水平说: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是由于其 受到了不同水平的加工——感觉的、表层的、非语义 的浅加工,也可以受到结构性的、语义的深加工,信 息加工会留下记忆痕迹,所以记忆是信息加工的副产 品。
3、眼动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
• ①、眼动轨迹图:是将眼球运动信息叠加在视景图 象上所形成的注视点及其移动的路线图,能具体、 直观、全面地反映眼动的时空特征,由此判定不同 刺激情景下、不同任务条件下、不同个体间、同一 个体不同状态下的眼动模式及其差异性; • ②、眼动的方向和距离: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考察 眼动方向(角度),这方面的信息与视景迭加可以 揭示注意的对象及其转移过程,并可以结合时间因 素计算眼动速度;
第十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人本主义运动的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丧失。
战争的威胁给心理施加更大的压力。 反主流文化运动宣扬个人主义,把个人的欲望满足视为 价值中心。 教学改革中要求开发人的内在潜能。 二、哲学基础 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运动。 现象学与人本主义运动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狄尔泰、斯特恩、戈尔德斯坦、奥尔波特、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