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不分版本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不分版本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一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明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
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
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郭沫假设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时间概念。
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
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1.以下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剧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开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AKnHUK
福建省闽侯县第六中学 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
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
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
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
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
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
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
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
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
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
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闽侯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解斩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 2018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关于唐赋的价值与地位,一向有“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之说。
两极之间,多有争议。
这些争议,不无道理,也不无局限.这些局限往往与时代思潮和著述体例有关.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唐以后赋研究的深入,重新估量唐赋的价值与地位,我们心气会更加平和,心态更加开放。
②唐赋的题材承旧而出新、因时而变。
大唐开国,充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颂美王朝君国的作品为数不少,讽谏的成分也有所加强,士人的报国之志与不平之气在赋体创作中开始振发,君臣唱和的风气殊为显盛。
到了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突破题材的拘束,达到无人、无物、无情、无事不可以入赋的程度。
中唐因古、律之分而有所侧重,古体多见科考失意、贬谪愤懑、社会批判,律赋则多写礼乐刑政、典章制度、祥瑞献奉;命题出入经史,意在探究治乱、推行教化、颂赞君国.晚唐赋作,一面吊古伤今,一面讽时刺世,更多末世景象与情怀。
③赋经汉魏六朝,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唐人还是尽量在传统的题材上寻求突破并致力于新题材的开创,直到晚唐,赋的题材内容还在因时、因人而变,而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④唐代有散体大赋、骈赋、诗体赋、骚体赋等传统赋体,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唐赋体裁不仅多样而且多变,赋体流动不居的品格在唐代展示得最为明显。
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其中每类手法又自有其细致的技巧与演革的过程。
⑤唐代辞赋大家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
汉世赋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身份类同俳优,魏晋文学自觉,激发了个体意识,不过赋家仍以高门士族居多.唐赋作家,身份既多,意识也更复杂。
不同的身份意识影响及于赋作,形成不同视角与话语。
⑥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以后基本处于停滞。
赋体演革的停滞让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而对于唐人来说,恰恰是一种幸运。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
A. 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
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
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 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
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
服。
C. 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
杰作名篇。
D. 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
思神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3)《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25 分)
6
水仙 高璨
①水仙在我心中的位置与腊梅相当,甚至觉得比腊梅更容易亲近。因为我总是不忍将任何一 株腊梅花摘下,让它陪在身边。它是那么的美丽,蜡质的容颜却没有人类制作的蜡像那种苍白、虚 拟感,它们开在没有一片叶子的树枝,具有一种安静的气质。水仙花却可以买来,摆在家里,想它 时就可以清晰地观赏到。
4
C.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 孔子修订而成。后来出现了三部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的传记,即被称为“春秋三传” 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以来的各种思想流派,后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讲究礼仪,出入仪容举止无不合礼度, 学生们 都很尊重他。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子,认 为书中有指责讽朝政之。 C.董仲舒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担当狠毒暴戾的繆西王之 相。 D.董仲舒弟子吕步舒成就较高,官至长史。他学以致用,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 很对。]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本卷共22小题(共10页;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
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如图所示):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
“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
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
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
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
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
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富于启迪。
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说: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和谐。
福建省闽侯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7-2018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村落是由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社会单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时空中悠久和稳定的坐落。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
其原住民的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特质,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村落成员的生产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从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现,到隐性化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秩序与结构、内涵,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体现着“社会人”由单一的个体到家庭、家族,进而到氏族,最后归属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范畴。
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村落正以每天1.6 个的惊人速度消亡,以致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 个。
与此伴生的是传统村落所具有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毁掉了传统村落,就有毁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危险。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具有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文化消亡,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心必将涣散,最终“国将不国”。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相对于经典文献和古物史料,它所承载的有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更具鲜活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实证”,是中华文明渊源有自的“活证”。
它比文字、古物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民族习俗风情。
不仅如此,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消失,还意味着千年以来的田园风景及其人文内涵面临危险。
中华民族在山水田园之中,孕育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观念、哲学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等。
山水田园之于人,已不仅仅囿于其所产之物可以养身养命的物化层面,更已升华为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福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考试)
福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8高二上·台州期中) 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将我们国家刺耳的争吵声,转化为歌诵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乐章;凭借这信心,我们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挣(zhēng)扎、一起为自由奋斗。
B . 当这种内心的悦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悦乐为阳光所萦(yíng)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怎样的情景呢?C . 他蜷(juǎn)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经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叮过的公牛。
D .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搞清事实的真相,才有可能不辱于祖国所赋于我们的伟大使命。
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各位的尊严而缄(jiān)口不言,我将认为自己是对祖国的背叛。
2.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 .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B . 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C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不乏充满希望的人。
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D .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作品,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B . 我区药品食品监督部门已着手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诚信度等级进行分类管理,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诚信等级。
福建版最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福建版】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ﻩ(1砾珠块金), .(杜牧《阿房宫赋》)(2)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3)商旅不行, 。
(范仲淹《岳阳楼记》) ﻩ(4) 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ﻩ(5,也师从之余当)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ﻩ(6)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①,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
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③,母后仍归我,于则为君助灯火,可平?"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④,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速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
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言。
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义、《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精品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福建省闽侯县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
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
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
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
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
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
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
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
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
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
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8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网络文学的新贡献桫椤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
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
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
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
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
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
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
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
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
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 的规律才能永恒。
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 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
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 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 体大解时间概念。
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
对传统作僵滞的、 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 虑。
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已审阅)
福建省闽侯县第六中学 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
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
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
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
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
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
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
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
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
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
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 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 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B.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 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 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 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
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 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 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甲
【答案】 1.D 2.C 3.A 【解析】
2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并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分别 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D 项,“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 述理解错误,原文是“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 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所以选 D。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已纠错)
福建省闽侯县第六中学 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
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
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
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
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
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
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
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
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
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
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福建省六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
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
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
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
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
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
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
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
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
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
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
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
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
各种包揽,危害极大。
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
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
【月考试卷】福建省闽侯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2017-2018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9 分,每小题3分)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薛宝琨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
文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
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
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从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从情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
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
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物态文化源于性。
“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
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
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
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
《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中嘲弄、批判现实。
行为文化依于情。
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
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
情假意。
制度文化据于理。
“人理”就是“天理”。
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贼”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
精神文化归于心。
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论”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闽侯县第六中学 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
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
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
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
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
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
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
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
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
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
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关系。
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
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
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化,由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深厚根基。
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降,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治文化、宗教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
因此,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选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形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D.宗法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它是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结构并利用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来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宗法的亲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而不重权利,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D.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在西周开始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相比,古代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中国文化就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刚中,字时亨,饶州乐平人,博览强记。
绍兴十五年,进士第二人。
故事当召试,秦桧怒其不诣己,授洪州教授。
桧死,召见,擢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孝宗为普安郡王,刚中兼王府教授,每侍讲,极陈古今治乱之故,君子小人忠佞之辨。
迁中书舍人,言:“御敌今日先务,敌强则犯边,弱则请盟。
今勿计敌人之强弱,必先自治,择将帅,搜战士,实边储,备器械,国势富强,将良士勇,请盟则为汉文帝,犯边则为唐太宗。
”上韪其言。
会西蜀谋帅,上曰:“无以逾王刚中矣。
”以龙图阁待制知成都府、制置四川。
时吴璘累官阀至大帅,其下姚仲、王彦等亦建节雄一方。
惟刚中检身以法,示人以礼,不立崖堑,驭吏恩威并行,羽檄纷沓,从容裁决,皆中机会。
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又以蜡书抵张正彦济师。
西师大集,金兵败走。
方议奏捷,刚中倍道驰还,谓其属李焘曰:“将帅之功,吾何有焉。
”焘喑曰:“身督战而功成不居,过人远矣。
”成都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淀,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府学礼殿,东汉兴平中建,遭时多故,日就倾圮,属九县缮完,悉复其旧。
葺诸菖武侯祠,表贤以示民。
有女巫蓄蛇为妖,杀蛇,黥之。
孝宗受禅,金犯淮,有旨趣刚中入见,陈战守之策。
刚中曰:“战守者实事,和议者虚名,不可恃虚名害实事。
”又奏四事:开屯田、省浮费、选将帅、汰冗兵。
居政府,属疾卒,年六十三,赠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谥恭简。
建炎间,诏阶、成、岷、凤四州刺壮丁为兵,众以为忧。
刚中建言五害罢之,免符下,民欢呼,声震山谷。
比去,蜀父老遮道,有追送数百里者。
繇布衣至公卿,无他嗜好,公退惟读书著文为乐。
有《易说》《春秋通义》《东溪集》《应斋笔录》等,凡百余卷。
(节选自《宋史•王刚中传》)4.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B.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C.敌骑渡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D.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绍兴,意为“承继前业,振兴昌盛”,是宋高宗赵构的尊号。
当年为金人所逼的赵构逃至绍兴,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意思就是说国家的命运会繁荣昌盛起来。
B.建节即执持符节,古代使臣受帝王之命,必建节以为凭信,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天子)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
”后来也指大将受朝廷之命出镇边关。
C.羽檄,又称“羽书”,古代军中的紧急文书会插上鸟羽,要求迅速传递。
后即以“羽檄”指代军中文书。
D.黥,在人脸上剌字并涂墨的刑罚,是古代肉刑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肉刑还有劓、刖、宫、大辟等。
其中,劓为割鼻子;大辟,即死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刚中刚直不阿。
他刚中进士时,就因为不肯拜见秦桧而为其挟私报复;但他性情不改,任成都知府时,敢于斥责大帅吴璘,并帮助调集军队,最终击退金兵。
B.王刚中兼具文武之才。
孝宗初即位时,王刚中曾多次向他讲述天下治乱的道理、御敌戍边的方略;后来孝宗再次召见,他又一一陈明了开屯田、选将帅等战守之策。
C.王刚中体恤百姓,深得民心。
高宗曾下诏让四州壮丁充军,后因刚中建言而得免;任成都知府时,他修葺武侯祠,打击女妖,做了许多好事。
D.王刚中淡泊名利,谦冲自牧,清廉自守。
胜敌之后,正商议奏捷报功时,他却连夜回到自己军中,令部属深为叹服;办完公事之余没有别的嗜好,只以读书著文为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5分)译文:(2)府学礼殿,东汉兴平中建,遭时多故,日就倾圮,属九县缮完,悉复其旧。
(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柳枝词[唐]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柳枝词[北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8.两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图景?抒发的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6分)答:9.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什么相同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5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