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 2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1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讲解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赋诗”“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解析及诗文赏析(16套)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精析及诗文赏析一、(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3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资料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卷,含解析)声明:本答案为考试中心公布的标准答案,文言文、诗歌详解详析,转载请保留解析信息。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及解答
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及解答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海南省嘉积中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贾岛①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参考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
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2.(2011·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梁栋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
2011年、2012年部分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请用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 行解析。(4分)
【安徽卷】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 简易木桥。
(2012 四川卷)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 诗句简要赏析 。
“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 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 惆怅之情。
2011年、2012年部分全国各地 高考语文试题 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 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 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译文: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 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 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 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 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 世的岁月无情。 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 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 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 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 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止漂泊何 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 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2011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2011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 级。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周朴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为鉴赏材料。
周朴(?-878),字太朴,一作见素;吴兴(今属浙江)人,一说桐庐(今属浙江)人。
避地福州,寄食于乌石山僧寺,远尘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福建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他固辞不就。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黄)巢入闽,┄┄求处士周朴,得之,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巢怒斩朴。
”秦,西周时封国,范围相当今甘肃省渭河上游地区,后地域逐渐扩大,范围包括今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关中盆地;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国强盛至极。
北至阴山、辽东,东至会稽,南至象郡,西至陇西、昆明,都在秦国的版图之内,其都城咸阳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可以想见,古秦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
周朴生活在晚唐,为人高傲、纵逸。
春日的一天,他站在古秦国的遗址,放眼望去:泾水蜿蜒曲折,但水滨不见春草,田间只存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触发了某种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1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1【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x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1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2011年高考_新课标卷_语文答案详解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答案详解一、现代文阅读1.A 解析:“《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有误。
原文中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可见,诗经中的诗歌是有深刻含义的。
2.C解析:“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有误。
原文中说:“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人言可畏。
”可见,不是叫晋侯不要相信,他的意思是你晋侯有理由,但是大家不清楚,都就把他当做是叛臣了。
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B解析:“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有误。
原文中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由此可见,徒歌并不是没有进入诗三百的没有曲调的诗歌。
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文言文阅读(19 分)文言文阅读4.C 解析:本文的“敛”是“退却, 退缩,收缩5.D 解析:①说的是何灌的行动,而不是“有成”, 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说的是何灌箭法高超④说的是何灌关于运输改良的想法,是奏章的内容.6.D 解析:“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有误。
原文中说: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意思是皇帝没有给他命令,给他的命令是去守西边,而不是守京城。
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7.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帝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帝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散文及古典诗歌鉴赏】
(湖南卷)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徐志摩《想飞》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刺刺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完了,影子都没了!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豸虎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扁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吧,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春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土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到海,从海再看到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象,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4分)答:15. 答: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6分)16.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答:16. 答: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中的“大鹏”形象17.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答:17. 答: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想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答:18.答: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②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全国2卷(大纲卷)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针挑土芳菲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有删改)14.“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参考答案: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理解(4分):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一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的用意,明显是强调突出,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按扣“针挑土”,突出黑妮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也为下文写工作的细致和艰难作伏笔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答:(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答:参考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太阳有倦容明显是拟人,表面上写天色渐晚,实际上写太阳都疲倦了,人的工作更加辛苦,也反衬了黑妮等志愿者不知疲倦的奉献精神(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对亮了②按时“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解析:这句话描写了黑妮的淳朴,“我”不好意思的一点点支持就让黑妮眼前一亮,一天的工作终于有了一点点成效,表现了黑妮的湘援事业的乐观,也暗示了“湘援游”工作如针挑土般艰难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答: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比针推土”,“赚钱好比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解析:(1)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琐碎的事情做起; (2)黑妮的“湘援游”从事的是湘西苗族文化保护的事业,但进展如针推土一样艰难; (3)针挑土来自民间俗语,正体现了湘西人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文末“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正是点明了这一主题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答:第一问(2分)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意思答对即可)解析:从“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等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变化过程第二问(4分)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答对每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对针挑土的态度就是文章主题之所在,因此文中相关笔墨的作用也就是文中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新课标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血的故事林海音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结果认识了没有?”“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高&考%资(源网“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硬是要不得!”“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有删改)【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A项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喜剧,不是生动曲折,张医师让彭先生讲故事是为了劝大家验血型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外省人彭先生与台湾小姐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对话风趣而又细腻B、“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错,秀鸾说过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的话,但没有这样做,也没有牺牲亲情(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应考虑细节本身的内容,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细节与主题的关系(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上海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又见鹭鸶陈忠实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基础试题07-06 1810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卷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及解析(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 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 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 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 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 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 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 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 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 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 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 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 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 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 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 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 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 曲折变化。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 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 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 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 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 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 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 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 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 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 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 是壮观。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 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 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 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 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 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 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古典诗词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古典诗词鉴赏2011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答: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词自然浑成。
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
或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
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
一庭即满庭。
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
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
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
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
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
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提示读者,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
这无影的雁声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
词人善于以雁来表达思乡之亲,如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云缥缈(《氐州第一·秋景》)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风流子·秋怨》)此恨音驿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
(《解蹀躞》)不管是哀雁、征雁、雁声、雁形都起了很好的表情作用,因此雁这一意象,实是因情设景也。
下片写深夜的羁愁。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的推移。
地点已由庭院入室内,然而人还是那凄冷孤寂之人。
傍晚,一人伫立庭院,听寒声阵阵,雁鸣凄厉;夜深,只身独处室内,见孤灯熠熠,形影相吊。
在这难耐的羁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如何消磨这漫漫长夜呢?本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
故戈载评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
(《宋七家词选序》)【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简介】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
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
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
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
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12.(3分)B(4分)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10分)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
北宋诗人。
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
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
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
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他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三人一同被时人誉为苏门四学士。
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
张耒诗学理想倡导的肆口而成、不待雕琢而丽的自然美学思想,是道家哲学所倡导的自然无为观念在诗学中的体现。
宋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然,主张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在艺术创作上,平淡自然风格作为一种理想风格得到确立并形成了理论上的自觉。
这影响着张耒诗学理想体现出淡泊平易、至诚纯心的自然特点。
此观念分布和渗透在张耒诗学思想的各层面。
张耒自然诗学理想对南宋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柯山张文潜集书后》)。
《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
诗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
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
他作诗喜欢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
他注重炼句,吕本中《童蒙诗训》云: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一)。
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
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批评说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云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朱子语类》卷一四〇)。
【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引领:伸颈远望。
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1分)古体15.(3分)A.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补充注释】罗床帏:罗帐。
寐:入睡。
揽衣:犹言披衣,穿衣。
揽,取。
旋归;回归,归家。
旋,。
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裳衣:一作衣裳。
【赏析】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篇。
对于它的解说,文坛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说认为是思妇闺中思夫之辞;一说以为是游子他乡思归之作。
而我们从全诗的情调与意蕴来看,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及形象观察,前者似乎更为妥切,当是一首思妇辞。
首联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罗床帏,是用罗绮制作的床帐。
这种罗绮质地轻薄,因而睡在床上能清楚地看到窗外的明月。
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将它那银白色的辉光洒在思妇的床帐上。
浩月高悬,千里同照。
置身于宁静的月夜,眼望清冷的月光,最容易触动人的愁肠,更何况此时的思妇是一个人孤单单躺在床上。
缕缕的柔情涌上心头,倍感孤独与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越发不能抑制了。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望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作历代不少。
象人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的是月夜思乡。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憐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的是望月怀人。
在我国诗歌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并揭示了自然的月色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感应、触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