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为障碍的心理学观点 (2).

合集下载

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

5.恐怖症(心理障碍) 是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的异 常恐惧情绪。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 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 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并且已有上述表现至少 1个月。
5.恐怖症(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
1.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 存在持久的焦虑,有社交回避行为。 2.与陌生人交往时,患儿对其行为有 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
姚姚的行为障碍分析: ①语言表达的能力差 ②脾气暴躁、情绪易激动;有攻击 性行为 ③自控能力差;不合群,对集体活 动不感兴趣 ④智力轻度落后
矫正行为障碍的策略和方法
1.促进家园合作,让家长和孩子多互 动。 2.改善伙伴关系,减少幼儿焦虑情绪。 3.多安静活动,稳定其情绪。 4.强化正确行为,增强其自控能力 5.多个别引导,丰富其知识经验
3.对新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 不语或退出 4.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 社交关系良好,并且以上表现至少已 1个月。
6.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 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患病率在1%~ 10%之间。表现为在认知参与的活动中,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活动 量多且经常变换内容,行为冲动、唐突、 不顾及后果。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 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 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 。
特征
1.啃指甲癖 病因: 心因性—家庭不和、精 神紧张、学习压力
治疗: ①改善紧张②涂苦味剂 ③行为治疗
2.交叉擦腿综合症
特征:
发作时双下肢内收夹紧,擦腿,两 手握拳,双眼凝视,面颊潮红,头 上出汗,憋气,神志清楚。多于睡 前、醒后发作,每次发作约1分钟到 几分钟不等,呼之可停止。大小便、 血常规均正常。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心理异常概述第一节心理异常及其病理学模式一、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为,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异常的类型心理异常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等几大类。

1、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失调或心理失衡〕一般心理问题是指轻微的心理异常,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

在脱离诱发情景的条件下,心理活动那么可完全正常。

2、心理障碍狭义:是心理异常的一种表现类型,又叫心理失常。

广义:就是心理异常。

心理障碍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持久性和特异性,与一定的情景无必然的联系,即心理障碍并非由一定的情景直接诱发,但在一定的情景下可以加重。

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累积、迁延、演变的表现和结果。

3、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比拟严重或严重的心理异常,是多种心理障碍集中或综合的表现。

轻性心理疾病指非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通常具有自知力或自知力稍有缺乏,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其中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性变异。

重性心理疾病指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通常自知力严重缺乏,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其中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功能性精神病。

4、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功能失调,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也无明显精神活动障碍的躯体功能障碍。

心身疾病是指主要或完全地由心理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表现为躯体病症,且有病理形态学变化的那些躯体疾病。

三、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心理异常的病因模式是以各种心理学理论为根底来解释心理异常致病原因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生物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病因,各种精神病症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大脑构造示意图2、心理动力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冲突的结果,即本能、欲望等在意识中,或者说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实现和满足的结果。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2.大脑机能状况与脑损伤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正常的心理是人脑机能正 常的表现,而心理的异常则与脑机能的异常有关。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显示,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不仅 结构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如果某一区域受到损害 就会出现相应的机能障碍。比如,额下回后部的局 限性病变,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左脑颞上回后部 的病变,会引起言语感觉的障碍。至于其他的机能 部位受损,比如情绪体验中枢、意志中枢等部位的 受损,更是与心理异常密切相关。
随着遗传学、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科
学的发展,有关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因素的研究也取 得了较大的进展。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心理异常的 原因主要与遗传、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生理生化 因素及病菌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P17) 在病因学探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遗传问题:人的心 理(正常或异常)能否遗传? 历史上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高尔顿,他认 为人在特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 面的影响。他所提出的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 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决定心理特点中的相对作用 的方法,直到现在仍被沿用。
但事业、人生遭遇、经济地位、男女情感等生活事
件所引发的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感刺激,会影响 人体的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 生。人的情感体验是以五脏为物质基础的,同样, 脏腑气血病变也会产生心理上的异常现象,如《素 问· 调经论》认为,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并于上,气并于 下,心烦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一、西方生物医学理论的发展
1、早在古希腊时期,医学家希波克利特就认为, 心理异常的产生是由于体内的四种体液不平 衡所致,而稍后时期的盖伦则提出大脑发育 不完善是心理异常的原因。 2、到了19世纪,德国医生克雷丕林在系统考察 前人的许多研究成果并亲自对许多病人做了 长期的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最早、最系统地 应用生物医学观点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与辅导学习重点:儿童品行障碍的特征、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

学习难点: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

学习时数:4课时学习内容:1、儿童品行障碍有关概念及表现特征。

2、儿童品行障碍的原因。

3、儿童品行障碍的治疗和教育辅导方法。

考核内容: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特征;根据教师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辅导方案。

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实际思考分析。

2、对照相关特征标准,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鉴别。

3、先对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再对本班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查找原因并制定简单辅导方案,尝试进行辅导实践。

4、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分享大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基础理论、案例分析、游戏辅导、拓展阅读、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自基础理论一、何谓儿童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经常过分地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一)反社会性行为指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

如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钱财;强奸或猥亵行为;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经常不顾父母禁令在外过夜;参与社会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

(二)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挑起或参与斗殴、打骂,用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物;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攻击性方式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

(三)对立违抗性行为多见于10岁以下的孩子,对成人特别是家长采取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如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发脾气、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园(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情绪与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与发生率【案例一】小华为小学六年级男生,从一年级开始,经常跑出教室、很难安静坐在位置上;他常打架、咒骂同学,一旦玩耍受到拒绝,就会向人吐口水,甚至曾用利器伤人,在学校人际关系很差.父母表示从小在家里就十分任性,拒绝其要求时,会大发脾气、摔东西、用脏话漫骂。

【案例二】小斯是一位个子较小、文静的幼儿园大班学生.她是领养女,母亲是护士,父亲是医生。

起初,老师没有特别注意小斯的文静性格,反而认为这是她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觉得她个好孩子.但是某日,老师注意到,小斯在自由活动时一个人蜷缩在教室的角落里,接近她时,她慢慢地跑开,不愿意和老师讲话。

老师开始更多注意小斯,发现小斯在课内和课外活动时都不跟小朋友说话。

她从不主动和大人说话,别人和她说话时,都是用单词和短语回答。

她经常搓自己的手,咬指甲,低着头,凝视前方。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类学生,如:严重情绪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严重情绪困扰、性格及行为异常、情绪及行为异常、情绪障碍、情绪及行为困难、行为障碍、道德行为偏差、思想行为与心理偏差、适应困难、行为问题等。

这类学生泛指持续地表现外向性的攻击、反抗、冲动、过动等行为,或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郁等行为,或其它的行为问题,以至于造成个人在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提供特殊教育或相关服务协助者。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

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

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近十多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矫治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学生,强调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体现可教育性。

(一)美国的定义美国在2004障碍者教育法(PL101—476,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简称IDEA,2004)中对这类儿童和青少年作了以下的定义:1. 无法学习又不能以智力、知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说明者。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 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爵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第三单元 神经症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第一单元 常模团体
第二单元 常模的类型
第三单元 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 测验的信度
第一单元 信度的概念
第二单元 信度评估的方法
第三单元 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第四单元 影响信度的因素
第四节 测验的效度
第一单元 效度的概念
第二单元 效度评估的方法
第三单元 效度的功能
第四单元 影响效度的因素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四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第二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行为障碍儿童教育与行为管理培训ppt

行为障碍儿童教育与行为管理培训ppt

音乐疗法
利用音乐和音乐活动,促 进行为障碍儿童的情感表 达、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 能力的发展。
家庭和社区的参与
加强家庭支持
为行为障碍儿童的家庭提 供心理、教育和资源等方 面的支持,提高家庭的教 育能力和环境适应性。
社区资源整合
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 为行为障碍儿童提供多样 化的教育和康复服务,促 进儿童的社会融入。
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与支持
1 2
家校合作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关注行为障碍儿童 的教育问题,促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
社区资源整合
整合社区资源,为行为障碍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 机会和活动场所,促进其社会融入。
3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和完善针对行为障碍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为其提供心理、医疗、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支持和 服务。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 质量。
03
行为管理策略与实践
预防和应对行为问题的策略
预防策略
通过观察和评估,提前识别可能的行为问题,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如提供适 当的刺激和环境调整,以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应对策略
对于已经发生的行为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奖励、惩罚、消退等,以 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需求
个性化教育计划
根据每个行为障碍儿童的特点 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 划,以满足其特殊的学习和发
展需求。
心理干预与支持
提供心理干预和支持服务,如 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帮助行为障碍儿童及其家庭应 对挑战。
特殊教育资源
提供特殊教育资源和服务,如 教师培训、教育软件和辅助设 备等,以支持行为障碍儿童的 学习和发展。Biblioteka 提高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第三章心理障碍

第三章心理障碍

4、似曾相识感 似曾相识感是指感知新事物时,有一种似乎早已感 知过的熟悉感。 5、旧事如新感 旧事如新感是指在感受早已熟知的旧事物时,有一 种从未感知和体验过的生疏感。 6、记忆歪曲 又称潜隐记忆,把过去看到过、听到过或梦见过的情 景当作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情景,并深信不疑。 五、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性质、波动性、协调性改变的异 常。
4、逆行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内所 经历的事件。
5、近事遗忘 近事遗忘是指不能回忆新近发生的事情,越是新近 的事情忘得就越彻底,但对以往发生的甚至很早以 前发生的事情却能回忆。
6、远事遗忘 远事遗忘是指不能回忆过去数月或数年前发生的事 情,而这些事情在疾病前是能够回忆的。 (二)记忆“质”上的障碍
(三)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异常。具体表现有: 1、失眠 表现为入睡困难、睡梦过多、睡眠浅、易醒、睡眠 时间过少等。 2、发作性睡眠 表现为难以克制的睡眠感和睡眠发作,睡眠时间短, 极易叫醒,但睡眠时常伴有意识模糊。 3、睡眠麻痹 表现为将醒未醒时感到既发不出声也不能动,因而 十分焦急,但稍加刺激即可使此症消失。 4、睡行 即梦游。
3、感知缺失 感知缺失也称不识症。是指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 名称,不能识别物体的整体而只能识别物体的部分。 其中视觉不识症最为突出,多见于脑器官疾患。
4、病理性错觉

病理性错觉是指在意识异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对客观 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事物顽固地感知为性质 完全不同的另一事物,自己不能察觉和认识,不能 加以纠正,常可激起惊恐、焦虑等情绪反应,甚至 能导致杀人、放火、伤人、自杀等冲动行为而不能 自控。多见于精神病患者或意识障碍者,也可见于 癔症患者。
思维奔逸主要有四种表现: ①思维挤压 ②随境转移 ③音联 ④意联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讲义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讲义 第三章

第三章托管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第一节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一、精神压力状态与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一)精神压力状态的概念(识记)1.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对精神压力状态的定义,常因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差异。

塞里、阿克斯。

2.交互作用理论(1)拉扎鲁斯的定义拉扎鲁斯等人从交互作用理论出发,曾给精神压力状态下了这样的定义:“精神压力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它取决于人对加重或超出其负荷的危机及其完好状态的评估。

(2)交互作用理论的核心人对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的知觉,以及对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的知觉,是形成精神压力状态的根源,知觉到的要求同人对自己满足要求能力之间出现不平衡,就会产生精神压力。

(二)精神压力与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领会)1.生理指标的变化(1)梅耶的链球菌感染的研究儿童对链球菌感染的情况与情绪紧张事件的增加的水平明显相关,并与上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表现明显相关。

(2)与精神压力有关的其他疾病精神压力与儿童期的许多躯体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联系。

2.心身疾病是躯体疾病或一种综合症,它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可能有器质的倾向,与也个体特征和其所处的环境有关,但更多的是与个体遭受过过度或过强的精神压力刺激有关。

(三)精神压力与学前儿童的心理适应1.适应的定义适应,指的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既包括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也包括个体作用于环境。

心理适应不良的学前儿童,其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及生活能力都会出现障碍,行为表现超出了对心理刺激的正常和应有的反应范围。

2.科温的研究科温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精神压力与儿童的一般心理适应与情绪失调和与行为障碍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说,学前儿童经历较多的心理紧张,可能会导致其心理适应不良。

(四)对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状态的评估1.社会性重新调整计量表50-60年代,以霍姆斯等人为首的一批学者精心修订了能直接和定量地测定人的精神压力的“社会性重新调整计量表”(识记)2.科亭顿生活事件计量表70年代,科亭顿依据了“社会性重新调整计量表”的样式和计分方法发展了适用儿童的“科亭顿生活事件记录表”,用以直接和定量地测定儿童的精神压力状态。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名词解释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名词解释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名词解释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名词解释1. 引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情绪和行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一部分儿童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存在困扰和异常,这就是情绪行为障碍(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EBD)的一个特定子群体。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往往表现出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社交困难等问题,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挑战。

2.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定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通常被定义为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存在持续、严重和异常的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正常儿童的范畴。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激动不安、情绪波动、攻击倾向、情绪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等。

这些问题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给儿童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

3.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PA)制定的《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3.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这是一种常见的情绪行为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

3.2 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s):这种情况下,儿童表现出长期的低落心情、疲劳和对日常活动的丧失兴趣。

3.3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儿童可能表现出过度担忧、恐惧和害怕,对平常的事物产生过度的反应。

3.4 反社会行为障碍(Conduct Disorders):这种情况下,儿童可能表现出憎恨、暴力和反社会行为的倾向。

3.5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这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特征是社交和沟通能力的受损。

4. 影响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原因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产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生物化学因素等。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ppt课件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ppt课件

五类标准
4、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 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 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 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 事人是不是有问题,专家对症状的分析就形 成症状学分类标准,目前的ccmd-3 中国精神 疾病诊断标准主要是按照症状学分类的。
五类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偏执型人格障碍:
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自 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情感不稳,易冲 动,善诡辩,富有攻击性,服饰、仪表常不 顾习俗等。
(3)回避型人格障碍:
行为退缩、自卑,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 无能力应付,受到批评指责后常觉得自尊心 受创伤而十分痛苦,羞怯,害怕社交活动等。
神经症常见类型
焦虑症:患者的焦虑与正常人不同,它往往 指向未来实际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或危险, 焦虑紧张之程度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称。 A、 急性焦虑症:(惊恐障碍)发作时有明显 的植物神经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闷、 胸痛、四肢发麻、出汗、发抖,患者惊恐万 分,似乎死亡迫近,大声呼救。 B、 慢性焦虑症状:对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某种 威胁、危险和坏结局总感到担心、不安和害 怕。(杞人忧天)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惑
影响恋爱能否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外貌、品行、 性格、文化、职业、兴趣、爱好、经济状况、民族、宗教信仰、 政治态度等。 1.认知上的偏差 (1)自我评价出现偏差 (2)对恋爱的吸引力的误解与缺乏科学的认知 2.单恋与爱情错觉 3.自恋 4.多角恋 产生原因:(1)择偶标准不明确;(2)择偶动机不良;(3) 虚荣心强;(4)盲目崇拜。 5.失恋 最严重挫折之一,易引起如难堪、羞辱、失落、悲伤、孤独、 虚无、绝望和报复等心理反应。失恋者的心理表现: (1)自卑心理 (2)报复心理 (3)渺茫心理

讲义:变态心理学--行为障碍的心理学观点

讲义:变态心理学--行为障碍的心理学观点
“自我概念”:是在人自我发展过程中,在与环境 和别人的解除与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 心理异常产生原因:自我概念的歪曲 心理异常产生途径:在违反人的本性和人际交往过 程中产生



病因:
◦ 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 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潜能

治疗:
◦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设性和 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二)创始人:华生 :刺激(S) (三)行为理论模型

反应(R)
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原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原理 模仿学习(Modeling)原理
反射:
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 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如瞳孔遇光变化)
压抑:是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思想观念、情感和冲动进入
意识领域的方法。
否认:是指个人潜意识的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
识。如,否认周围发生的事。
替代:通过不那么危险的,不那么容易让人觉察到自己真
实意图的行为取代自己真实的目标。如:妻管严打孩子!
合理化: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


这些力量呈现的形式受到童年经历,尤其是家庭内
部关系的深刻影响。
一、心理动力学模型
驱力理论
生本能(性本能):
驱力——本能促使人生存、成长。
死本能(攻击本能)
恨与破坏的力量,促使人 回归到无生命或生命解体 状态。
意识结构
无意识(潜意识):心理结构的深层,包括原始 本能与欲望 意识:心理结构的表层,面向外部世界,感知外 部世界,排除不合理的本能欲望和冲动。 前意识: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边缘部分,警 戒,控制无意识冲动进入意识层面

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关注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 快乐心情 健康行为
健康的定义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 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
⑴适应性指标——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 现都属于不健康。 △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 △焦虑 △逆反心理 △社交困难…
⑵发展性指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和人格的发 展出现受阻也属于不健康。 △智力发展得不到及时的促进 △社会化发展不够积极而稳定
ADHD对人生的不同阶段造成的损害
行为紊乱
学习问题 社会交往困难 自尊问题 法律问题,吸烟和外伤
职业失败
自尊问题 社会关系问题 外伤/事故 物质滥用
学龄前
学龄
青少年
成人
大学阶段
行为紊乱 学习问题 社交困难 自尊问题
学业失败 职业困难 自尊问题 物质滥用 外伤/事故
Barkley RA.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Handbook, Third edition. 2005.
儿童多动症筛查量表
项目

0
1、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打扰其他同学
4、做事有头无尾
5、坐不住
6、注意力只能短暂集中,容易随环 境转移
7、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
8、好大声叫喊
9、情绪改变快
10、脾气暴躁,有不可预料的行为
程度(以√表示)
有一点 较多 很多
1
2
3
治疗目标
近期目标
症状减轻或消失 学习成绩上升 人际关系改善
我国孙凌、苏林雁等于2000年对长沙市中小学 生调查显示ODD的患病率7.98%(男11%,女 5%)。以男孩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识和教育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识和教育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识和教育系别:教科院班级:124学号:14姓名:***摘要: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里面包含了两种障碍的内容,导致这些的原因的多种多样的,但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儿童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的与我国道德评价成人化、传统趋向有关,有的也是由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引起的。

当这些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自信心受挫时他们往往产生极度愤怒的情绪状态,无法控制这些消极情绪,可能会出现大哭大闹、攻击性行为、破坏纪律的行为。

面对这些特殊的儿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只有具备一定的特殊儿童知识,应用不同于常态儿童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并逐渐矫正他们的一些不好行为。

关键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类型心理特征原因特殊教育正文: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

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

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

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的条件作用的基本概念
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形成特定的S—R 关系的获得过程。 强化—— 是指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 的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的过程。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 间上反复结合呈现就起着强化的作用,促成了条件 作用的形成;
消退——只给予条件刺激物,而不给予强化 物的刺激时,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 不再出现条件反应。
获得领悟,从而摆脱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治疗体系: 催眠、释梦、错误分析、阻抗和移情分析等
对心理动力观点的评价
贡献:(1)第一次提出了人的内心矛盾冲突是造 成心理异常的原因;
(2)强调性本能冲动与欲望是人的基本动力;
(3)第一次提出了在人内心广泛存在的心理防御 机制的概念;
理论的局限性:(1)心理动力学理论缺乏科学、 客观的实证支持;
第三章 行为障碍的心理学观点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动力学观点
行为(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观点
认知心理学观点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
基本观点: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 突在造成心理异常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扰乱是精神 疾病的根源。

催眠术、自由联想到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惩罚


惩罚
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发 生的可能性减少甚至降低至零的过程。


阳性惩罚
呈现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能产生使行为发 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


阴性惩罚
移开或取消积极的、令人喜欢的刺激物,也能产生 使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


具体行为---反应:孩子在商店发脾气, 刺激结果:妈妈立即买糖,结论:将来 孩子更有可能在商店发脾气。(对孩 子——正强化) 当孩子在商店发脾气,妈妈立即买糖, 刺激结果: 孩子停止了发脾气,结论: 孩子一哭,妈妈更有可能买糖。(对妈 妈——负性强化)


1、无意识决定论
人的几乎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发生的。
无意识或潜意识,代表各种本能冲动、冲突、欲 望和被压抑的经验。
前意识,代表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到意识或容 易被回忆起来的经验。

意识,代表着被人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2、三部人格结构说 (1)本我(id):是人格中最为原 始、最为隐秘和最不易把握的部 分,它处于无意识的深层。遵循 快乐原则。




经典的条件作用的基本概念

泛化——个体把习得的经验扩展运用到其他 过程。

分化——有机体面对环境中的信息包括 较为相似的信息,能把对自己有意义的 信息与其他信息区分开来,并只对前者 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箱内的 白老鼠
(情境)
压杆杠
(行为)
食物
(后果)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2)自我(ego) :是在本我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组织中专司管理 和执行的机构。遵循现实的原则 。 (3)超我(superego) :超我是从 自我中分离并发展而来的,是人格结构 中最为道德的部分。通过自我理想和良 心实现对自我的观察和监督。遵循道德 或至善的原则。
3、心理—性发展理论
(5)生殖欲期(12-15岁):相当 于青春期,力比多的发展再次进入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4、防御机制理论是自我为摆脱压力、防范危险、缓 解焦虑的心理手段。又称作自我防御 机制。
按对现实歪曲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严重:否认、投射、隔离和曲解等; 中等:压抑、倒退、转移、转换、反向形 成、理想化和合理化等; 轻度:补偿、升华和幽默等。


学习前: 食物 铃声 学习过程: 铃声+食物
(反复几次)
唾液分泌 注意,无唾液分泌 唾液分泌

学习后: 铃声
唾液分泌

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UCS
如:注射、疼痛 身体不舒服 拥挤的车厢
UCR
如:焦虑、恐惧 心情不佳 恐惧、出汗
CS
如:眼镜、穿白衣 的男性 车站
CR
如:焦虑、恐惧 心情不佳、恐 惧、出汗
5、梦的理论和错误心理学 梦是一种完全合理和富有深刻含义的心理现 象,梦是(受到抑制或压抑的)愿望的(伪 装的)满足。 显梦与隐梦:显梦指作梦者醒来时能够回忆 起来的梦的内容。隐梦指借助于外显的内容 而被隐匿地表达出来的梦的无意识内容和真 实的含义。 将隐梦变成显梦的过程,即伪装潜意识的愿 望混过稽查的过程。通过四种方式进行:凝 缩、置换、象征手法、润饰
(2) 许多理论带有明显的文化偏见和泛性论色彩; (3) 在人性问题上持过分悲观的看法。
二、行为(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类的适应不良行为是由 于错误的、不适当的学习获得的。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 1、基本观点 人的许多行为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这一简单的学习 过程的产物。 应答行为是在对特定刺激发生的自动或反射式的行 为。 2、基本概念: 强化 消退 泛化 分化
行为
结果
如:看电视 喝茶 与人交谈
行为增加
如:兴奋、有趣 解渴 对方有反应
图示:操作条件作用强化的过程
行为
如:看电视 喝茶 与人交谈
行为减弱
结果
如:没什么有趣 解不了渴 对方没有应答
图示:操作条件作用消退的过程
基本概念 一)强化
个体通过主动地操作行为以取得某种满意的结 果,这种行为称作“操作行为” 。 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有两种强化: 阳性强化 呈现的刺激物是积极的、令人喜欢的,能产 生使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的效果 阴性强化 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作为行为结果 即偶联事件是移开或取消这样的刺激物,使该行 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的效果。
心理或人格的发展大致分为如下阶段: (1)口欲期(0-1岁):口唇是兴奋贯注的 主要中心。 (2)肛欲期(1-3岁):兴奋和贯注的中心 是肛门。 (3)阳具欲期(3-6岁):动欲区是生殖 器。开始发展自我、独立和自主。男孩的 “俄狄普斯情结”与女孩的“爱勒克特拉情 结” 。
(4)潜伏期(6-12岁):性冲动似 乎处于平静、蛰伏状态。
通过分析错误可以进入一个人的潜 意识。错误代表了一个人的潜意识 愿望和冲动,是这些愿望和冲动赖 以表达的一种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错误:口误,笔 误,误读与误听,遗忘,丢失、误 置或误取物品,累积的错误与混合 的错误。

治疗主张:
揭示症状所代表的、被压抑在潜意识之中的精神
创伤、挫折和内心冲突,通过解释和贯通,使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