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河南湿封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月试题(含答案)
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绵阳中学高2015级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试题拟题袁先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精选】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四主体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有学者撰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一一《水浒传》讲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宣扬虚无主义,《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
这个观点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撰文反驳:学者所指的负面内容并非四大名著的主旨,在整体上,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相比之下,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胜四大名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莫让灰尘掩住名著之光日前,有学校撰文称四大名著有太多负面影响,因此不适合儿童阅读。
这一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讨论。
诚然,四大名著中确实有负面的内容:毕竟《水浒》中有血腥场景,毕竟《西游记》单调乏味,毕竟《三国演义》有阴谋诡计,毕竟《红楼梦》悲剧收场。
但这只不过是一些“缺点”,是一些灰尘罢了。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被灰尘迷住双眼,而是“拂其尘,彰其光”,看到四大名著的美。
因为,从《水浒》我们学到了忠义,从《三国演义》我们学到了胆识与谋略,从《西游记》我们学到了坚韧,从《红楼梦》我们学到了世事无常。
儿童是一张不谙世事的白纸,用纯洁无瑕的白色映射着世界的斑斓。
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永远呵护这一片白色,而应当拿起画笔,小心翼翼地勾线、上色,直到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美丽画作。
因此,处于成长初期,懵懂无知的儿童,正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正需要价值理念和文化素养的建立和积累。
为此,“四大名著”不失为一个最佳选项。
但我们不能一味要求阅读而忽视了指导。
因为儿童全凭兴趣阅读,难免会“跑偏”,受到负面内容的误导。
这时,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便凸显了出来。
“拂其臣,彰其光”,教育者们此时便应充当“向导”的角色,使儿童们避开负面内容的险沟,绕开“封建思想”的暗石,同时,看到“忠义智勇”的光芒,学到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积累起传统文化的因子,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传统文化的基础。
九师联盟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江西,河南,山西等)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高温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即可定义为高温天气,而连续多日的高温则构成高温热浪。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国都度过了热浪袭人的夏季,如2022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点,2023年夏季次之。
更需注意的是,2023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于6月22日18时,2022年则是在6月17日18时。
2024年的高温橙色预警,比前些年来得更早,甚至更加猛烈。
②极端高温天气不仅出现在我国,其他地方的高温同样来得更早更强,这几乎波及到北半球所有地区。
今年6月初,美国西南部多州最高气温超过38℃,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6日最高气温达45℃,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7日最高温达48.3℃,均创历史纪录,且高温出现时间比往年早约两周。
极端高温不但直接危及人体健康,还会加剧干旱、引发山火,给农业生产和城市供电系统带来冲击,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5月下旬,巴基斯坦许多城市面临热浪天气,一些地方的气温接近50℃,该国采取紧急措施,一半学生停课一周以减轻热浪的影响。
③极端高温频发,特殊天气形势的影响是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高温天气多与大气高压系统密切相关。
当强大的高压系统滞留时,会形成持续性晴好天气,使得高温持续。
常见的高压系统为副热带高压和中纬度西风带上的阻塞高压。
河南省2024_2025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入学摸底联考试题
河南省2025届高三部分名校联考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考生留意:1.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中心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看法》(以下简称《看法》),《看法》特别指出,要发扬学术民主,敬重艺术规律,敬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激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
这里的“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既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应有属性而言,也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当下现状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指责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气。
在这里,无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还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都旨在“引导性”,内含“建设性”。
因此,担负着如此重任与使命的文艺指责,须要增加自身的战斗力、劝服力和影响力,须要在指责实践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这一切都使得“建设性”成为当代文艺指责最为基本的要务,也是最为重要的特性。
建设性的文艺指责,既涉及文艺指责的目的与看法,也关乎文艺指责的实力与功效。
文艺指责的根本意义,在于以精确的阅读感受和深切的审美推断,与作者对话,与读者沟通。
这种相互砥砺、彼此互动的目的与初心,必定要求指责看法的与人为善、以文会友。
文艺指责的作用在于促进创作、对读者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文艺指责必需切中肯綮、研精阐微,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取其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特别分明,扩大。
”而要做到这些,也须要指责家“真懂得社会科学及文艺理论”。
因此,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艺指责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就成为当代文艺指责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
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
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的。
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联考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慢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开封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者是南北朝梁代的钟嵘。
他模仿班固品评人物高下的《汉书·古今人表》,把五言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又模仿刘敌按照学术流派把书分类的《七略》,分别五言诗人的渊源流派,即所谓“九品论人,《七略》裁士”。
他结合分品和分流派来品评五言诗人,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
《诗品》的价值不在于分品和分流派,在于发表的论诗见解。
当时有一派诗喜欢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
钟嵘竭力反对这派诗,称为“蠢文已甚”。
他提倡“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要求作者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达到“自然英旨”。
这是他要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一。
从刘宋以来,清谈风气影响到诗歌创作。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孙绰、许询、桓(温)、庚(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这派诗人把诗写得像理论文,是概念化的诗,钟嵘也反对,这是他要纠正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二。
当时学诗的人,“庸音杂体,人各为容”,“次有轻薄之徒,笑曹植刘祯为古拙”。
他们不分好坏,不辨真伪,“喧议竞起,准的无依”。
针对这种使诗歌庸俗化的趋向,这是钟嵘要纠正当时诗歌的流弊之三。
就这三点说,钟嵘在诗歌理论上确实有卓越见解。
他又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观点指出四言诗在当时作者“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诗歌的形式发展到汉魏六朝,五言诗已经取四言诗的地位而代之,比起李白说的“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的复古观点来,就显得高明多了。
江苏常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
江苏常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____________,随时随地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________地惦念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A.朝思暮想触景生情身不由己B.魂牵梦萦触景生情情不自禁C.朝思暮想感同身受情不自禁D.魂牵梦萦感同身受身不由己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百年校庆活动中各届校友的捐赠近800万元,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
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
C.中国文化史上,正襟危坐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了出来。
D.赛前,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就像记者所说,孙杨、徐嘉余、李朱濠,把队员的名单一列,就能把对手吓一跳。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C.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和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D.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________因为,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江苏省苏北四市(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
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文艺生态与产业经济协同效应,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进入新境界。
文艺创造、文化传承常常与经济发展相伴而行。
如果没有元明清市民社会的繁盛,我们今天很可能看不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等文学经典。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使我们更有能力、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
借助现代传播力量,诗词雅韵融入中国人时尚生活。
越来越多蕴含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派的文艺新作问世,以文字、声音、影像、多媒体全息等方式生动呈现并广泛传播。
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能量,文化产业已经发展为许多发达经济体的支柱产业。
在我国,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
尤其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日益凸显,文艺经典不断被重新品牌化和产权化。
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等各类改编再创作层出不穷。
亿万“用户”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文艺创造的主体,其作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日益凸显。
亲情孝道、田园风光、中华美食、文房四宝等通过喜闻乐见的网络短视频深入人心。
当前,在做好文化传承与艺术创造的公共保障基础上,我国正积极发挥文化与经济协同效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同时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建立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行稳致远的长效机制。
2018届高三古诗鉴赏试题24道题(含答案)
2018届高三古诗鉴赏试题高三语文备课组吴国秀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3.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2023届高三上学期1月线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1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陶渊明的《旧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
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
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即从追逐功利的入世生活回归纯朴自在的心灵生活。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就像池鱼返故渊。
乡土生活是在单纯的血缘、固定的地缘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相对固定。
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从血缘和地缘两个层面强化了居住者的归属感。
回归乡土,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
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为主体场景。
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
费孝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他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硫离的状况。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的状况。
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常恐” 与“但……愿”体现了在这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
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
”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
(精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平罗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三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
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
)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的政治学,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开始意识到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2018高考模拟卷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兴盛起来。
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此时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
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武官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旨在打破缙绅士大夫的文化垄断,以便拓展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在勋贵武官修建园林、邀饮雅集的背后,是一张綿密复杂的权力关系网。
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私密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园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
南京的魏国公子弟常招延南京文士至自家苑囿雅集,期间留下了不少咏景佳作。
勋贵武官开放私家园林,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带有展示与炫耀的意味。
他们一方面对文人的雅韵表示膺腹,以求得到文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宣杨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由文士垄断的话语权。
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不惜花费重金修造庄园,有“尽损其帑,凡十年而成”者,从而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唐顺之概言:“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缴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
”可见勋贵造园多有富丽雄奇之风,甚至带有一丝堆砌感,体现了贵胄之家的宏阔气魄。
锦衣卫军官在追求雅筑的豪奢方面丝毫不输勋臣,史继书在家乡溧阳郊外“疏泉架壑为楼观,极宏丽”,开山断流,耗费之巨可想而知。
镇将庄园则以雄浑奇诡的边塞风情见长,如榆林大将杜文焕所拥“五岳园”仿五岳山势而建,园中“怪石森列,或立或仆”。
这些将门花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颠復了文人审美下的小巧精雅的园林风格,使士大夫再也不敢轻视武官的品位。
王世贞以修造和品鉴园林为能,但南京魏国公诸园壮丽的景观还是给他以强烈触动。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4课 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旋九水里德警官这几天精神高度紧张。
副局长在特别会议上说,新局长马上就到任。
新局长曾经是一个神探,破获过许多疑案大案,正因为这样,新局长也是一个行踪不定的人。
这是他这种神探的特点。
副局长声色俱厉,要求大家这几天务必谨慎小心,不能出现任何岔子,“否则当心饭碗!”屡获嘉奖的里德被派到这个混乱的小城最繁华的黄金街当巡警,要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而且是一份不小的荣誉。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里德正在黄金街上巡视,突然一个怪异的红头发的男人出现在里德的视线里。
就在二人目光相对时,红头发转身就跑。
里德感到疑惑,急忙追了过去。
这个小个子没跑多远就被里德逮到了。
里德说:“先生,看来您要到警署吃午饭了。
”红头发耸了耸肩,表现出一种无奈。
红头发自称叫吉米,曾经是一名心理学硕士。
里德问道:“吉米先生,你见到我为什么跑?”吉米一脸冤枉:“警官,本国法律哪一条规定公民不准在街上跑步?”“可你是在见到我时才突然跑起来的。
”“就算是我见到你时才开始跑的,可是你看,这有什么问题吗?”里德听着吉米不怀好意的笑声十分气愤,但没有一点办法,只好把他放了。
第二天依旧阳光明媚,里德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中还残留着那个红头发不屑的表情,里德觉得深受侮辱。
突然,里德看到了一个红头发男人,那个小个子见到里德转身就跑。
里德犹豫了一下还是追了过去。
吉米又被带回了警署,询问的结果和昨天一样,里德只能又将吉米释放了。
他觉得吉米简直是个疯子。
里德咬着牙根冲着警署门口的一个穿灰色风衣的老人大声呵斥,他已经多次看到他看热闹时幸灾乐祸的嘲笑,就将在红头发那里受的气,一股脑撒向这个可恶的家伙。
灰风衣耸耸肩膀踱着步离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德总是能看到那撮令人生厌的红头发,红头发也一如既往地“逃跑”。
每次里德都想,最好让那红头发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倒。
现在的里德若是见不到红头发反倒觉着不正常了,甚至那个灰风衣不怀好意的嘲笑也变得像每天明媚的阳光一样寻常。
两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两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内容,红色和绿色在《红楼梦》中是互补色,作者通过这两种颜色的反差来强调宝黛二人性格的对立,但原文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不正确的。
相反,原文强调的是作者试图通过这两种颜色的统一来协调宝黛二人,寄托了对二人爱情的美好祝愿。
答案:D解析:原文中提到配饰在古代不仅是装饰,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反映了佩戴者的审美、身份和地位。
而D选项仅提到了展示人物的财富和奢华生活,这是不全面的。
答案:C解析:选项C指出在文学作品中,服饰色彩的运用往往带有象征意义,这与原文中提到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服饰色彩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是一致的。
答案: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色彩以红色为主,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贾府贵公子的身份,也符合他热情、活力的性格特质。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热烈和高贵。
林黛玉则以绿色为色彩符号,反映了她文静、内敛的性格和周围绿色的氛围。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常与自然、生命和春天相关联。
答案:王熙凤的服装设计手稿应体现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她作为贾府的实权人物,设计应展现出她的华贵与威仪。
颜色上,红绿互补色可以体现她复杂的性格和内在的对比。
面料上,主体以綱垠为主,搭配珍贵裘皮,展现出其奢华。
纹饰上,百穿花搭配金丝银线勾勒,风格上奢修华贵、活跃而不失威仪。
答案:D解析:选项D中“对历史的坚守"并不准确。
根据文本内容,村长和其他人维护高塔,更多是出于等待与外界重新建立联系的希望,并非单纯的对传统遗产的尊重。
他们并不知道高塔的具体功能,直到故事的最后才意识到其真正的意义。
答案:D解析:选项D中“对未来绝望的表达”并不准确。
阿璃的眼泪更多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徒劳的,以及她对过去错误选择的悔恨,而不是对未来的绝望。
她对高科技的了解,表明她并非普通村民。
她对高塔的破坏行为,暗示她有更深的动机和背景。
她与机器人叛军的联系,以及她活了七千年的事实,揭示了她的真实身份。
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A项“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扩大范围。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他要求学生在读指定的读物“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时要读实体书,而不是要求所有读物都必须读实体书。
C项“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不当,从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作者认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
D项“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无中生有。
综观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位作者的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发,没有充分的依据判定哪一个更有价值。
)2.(3分)C(“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表述绝对。
由材料一第七自然段的“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知,纸质书籍中有一部分是浅层读物;而且文中也没有信息表明“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
)3.(3分)D(“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不当,材料一没有剖析纸上阅读的弊端。
)4.(4分)①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阅读书籍提供依据。
②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引出下文“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论断并进而作深入辨析。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首先用类比论证反驳,指出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注意力无法集中。
②接着用因果论证反驳,指出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思维的基本构架无法彻底重建,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不会出现。
③然后用反证法(假设论证)反驳,假设已经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这种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这必然导致阅读较长文本、数学成就等许多高级认知能力下降,而这些现象并未出现,因此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
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习题(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总分:150卷I 总分100分一、语言运用。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坍圮.(pǐ)窸窸窣.窣(sū) 熨.帖(yùn) 隽.永(juàn)B. 田凫.(fú) 慰藉.(jiè) 老饕.(tāo) 椋.鸟(liáng)C. 跌宕.(dàng) 锡镴.(là) 玉墀.(xī) 狙.击(zǔ)D. 湔.雪(qián) 蓊蓊.郁郁(wěng) 倩.影(qiàn) 敛裾.(j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熨yù;C.墀chí,狙jū;D.湔jiā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朱拓顿响寒喧百无聊赖B. 桌帷蹙缩炮烙泅水C. 拮据糍粑剌造纨绔子弟D. 踌躇谬种俨然沸反盈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钝响,寒暄;B.桌帏;C.敕造。
3.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游客不仅可以游走在清新可人的桂花树下,还可以到本土明星献上的文艺表演。
②精彩绝伦的文博会既让我们领略了文化的博大,也把一大批民间艺人推到了前台。
③对不少新生而言,大学生教官的出现让军训的和可怕一扫而光。
A. 欣赏精妙苍白B. 鉴赏精深苍白C. 欣赏精深枯燥D. 鉴赏精妙枯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开放古老的房屋供旅游者鉴赏;欣赏则是对一个人的人品或者才能很是满意和赞同,也可以是对一部电影和戏曲的满意。
二者的主要区别就是鉴赏一般是物而不针对人,而欣赏不仅包括人,也包括物。
所以第一空选“欣赏”,排除BD。
精妙:主要指思想或者想法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寓意是恰到好处。
精深,是一个形容词,释义有精熟深通、精微深奥。
河南省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规民约作为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独特载体和传统乡村治理的独特方案,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被作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而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证明其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
然而,在汲取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精华时,如若打开方式不正确,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及功效。
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
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
而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等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
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的确立,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合理、适当的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
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贝。
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不悖性。
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信服。
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奖惩等功用于一体,为一定地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开封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12月)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
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
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
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
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
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
”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
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
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
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
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
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
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
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旷野中的诱惑肖复兴列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克拉姆斯科依是他的老师。
十九岁的列宾来到彼得堡,深夜拜访克拉姆斯科依。
走进克拉姆斯科依不大的画室,给列宾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幅基督画像,和一个画师笔下基督画像没有什么不同,列宾不明白像克拉姆斯科依为什么要画这样千篇一律的基督标准像?克拉姆斯科依老辣的眼睛,注意到了列宾看墙上基督像时瞥下的一丝讥讽的眼光。
他对列宾说:这是人家定购的一幅基督像。
列宾知道,即使再大画家的画也卖不出大价钱,都需要靠给有钱人画像谋生。
那天夜里,克拉姆斯科依兴致勃勃地对列宾聊起了基督。
令列宾没有想到的是,克拉姆斯科依说起了基督也曾经受到诱惑。
克拉姆斯科依对列宾说:你看,已经忍饥挨饿了四十天的基督,在旷野里,远处有繁华的城市灯火闪烁,人类各种欲望的呼声此起彼伏,纷纷在对基督呼喊:这一切都可以据为己有,变成你的财产,让你成为万能的主宰!呼喊声还在进一步对基督说:你,神的儿子,你可以试一试,如果你肚子饿了,只要吩咐这些石头,它们就会变成面包;如果你想穿得漂亮,只要吩咐这些树木花草,它们就会变成漂亮的衣服……最后,克拉姆斯科依对列宾说:这就是生活的诱惑。
这种诱惑,旷野上有,城市里也有;对普通人有,对基督也有。
晚年的列宾回忆起那一晚的交谈时,写道:我一生还没有听到过比这更有意义的谈话,特别是克拉姆斯科依讲到在旷野里诱惑的内容,设想出基督与人类天性中的黑暗进行的斗争。
正是受到那一夜克拉姆斯科依谈话的启发,列宾创作了《基督在旷野受诱惑》的油画。
他将基督画成了赤着脚,裸露着斑斑伤痕,置身于悬崖之上,面对的是一片遥远的城市;让痛苦而悲伤的基督,扭过头去不看诱惑他的大千世界;他画基督的一只手颤抖地按紧脑门儿,一只手伸向一旁,仿佛在使劲地推开已经如蛇一样缠裹的尘世的权力、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
他画出基督在面对诱惑时的痛苦,也画出了基督的抵抗与决绝。
克拉姆斯科依同样想创作一幅关于基督在旷野受诱惑的油画,从构思到完成,用了十年时间。
克拉姆斯科依每天清早起来,脸也不洗,饭也不吃,趿拉着拖鞋,到他的基督画像前挥笔作画,一画就画到了晚上。
那时,他正患有严重的气喘病,常常夜不成眠。
他的脑子里、他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基督痛苦焦虑的影子。
终于,他画完了这幅他最想画的画。
这幅题为《旷野中的基督》在巡回展览中,好评如潮。
和列宾画的一样衣衫褴褛赤脚的基督,孤独而凄婉地坐在荒凉的旷野中光秃秃的石头上,诱惑被象征地画成城市之光,在基督的背后,呈一片朦胧而颤动的光影。
逆光中的基督垂着头,双手交叉,目光痛苦,凝神沉思,将枯瘦的身影打在荒凉坚硬又尖利的石堆前。
声名日隆的克拉姆斯科依在创作《旷野中的基督》时,没有停下为他人定制画像的活儿。
贫穷的画家一直没有一间像样的画室。
于是,他拼命为有钱的财主、有势的将军、娇宠的贵妇画像,将赚来的钱购买了土地,建筑漂亮别墅和豪华画室,再画画时,穿着精致的长襟礼服,趿着款式最新的拖鞋,连袜子都是十八世纪的古典样式。
他不像一个画家,不像一个从底层乡村出来的经过奋斗成功的贫寒画家,而像一个庄园主。
大家都觉得克拉姆斯科依变了,唯一没变的是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为人画像。
如今,想起克拉姆斯科依,我就想起列宾,因为他们都曾画过旷野里被诱惑过的基督。
克拉姆斯科依的《旷野中的基督》、列宾的《基督在旷野受诱惑》都陈列在莫斯科的美术馆里。
面对两幅同样是基督受诱惑的作品,我心生感慨。
无论在克拉姆斯科依的笔下还是在列宾的笔下,基督都是他们自己。
其实,茫茫人生中,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旷野中受诱惑的基督。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较多篇幅写克拉姆斯科依和列宾关于基督的谈话,既说明对列宾的影响深刻,又引出两人创作同样主题的油画。
B.看到克拉姆斯科依的画室挂着一幅和普通画师一样水平的基督像,年轻的列宾甚为不解,流露出讥讽的眼神。
C.克拉姆斯科依靠给他人画像谋生,成名后也没有停止,作者既写出了他的痛苦无奈,也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
D.文章讲述了克拉姆斯科依和列宾两位画家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独到的生活感悟,意味隽永。
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6.作者为什么说无论在克拉姆斯科依的笔下还是在列宾的笔下,基督都是他们自己?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
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
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
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材料二: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年份新增出生人口(万人)总出生人口(万人)总和生育率2017 339.9 2019.9 1.972018 463.8 2188.6 2.092019 402.8 2077.3 2.042020 352.8 1935.8 1.96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