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高三历史必修一第一轮复习专题八学案
专题八专题概述1、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两大阶段:①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创立到实践成功②1917年---今:社会主义从一国到世界多国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的特点:①从空想到科学;②由理论到实践;③由一国实践到世界多国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标学习要求: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3.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品质和奋斗精神,感受人类先进思想的精神感召力。
二、知识梳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概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她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主义和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它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其中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1)经济前提:----根本条件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贫富差距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固有矛盾日益暴露。
(第(2)阶级基础:欧洲的爆发,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法国工人起义、英国运动、德意志工人起义)(3)理论基础:19世纪早期人类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国的:提出了学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德国学:建立了主义和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国: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借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2、主观条件;(伟大的友谊)(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①理论研究与改造;②参与和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1,标志:1842年《共产党宣言》——国际工人运动的2,主要内容:1)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指明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3)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4)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5)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3、意义:①标志着的诞生;②从此国际工运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学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试说明】学测说明: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说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
【知识体系】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在地方设,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2.经过: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的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1.形成原因:帮助皇帝。
2.形成过程:(1)明太祖设立,作为侍从顾问;(2)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内阁性质、地位: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设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和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目的:(1)根本目的:加强。
(2)直接目的:办理军务。
3.时间:年间。
4.职权: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执行。
(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
(2)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手中,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中国近代史(7)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楚天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中国近代史(通史版)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第七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楚天【课程标准】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探究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特及影响,分析民族工业发展受阻原因。
【自主学习】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1)革命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外部条件: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化工、皮革、卷烟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结果: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影响(1)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2)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3)经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
【知识拓展】1.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启示(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政治前提。
(2)宽松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社会前提。
(3)善于抓住国际机遇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
(4)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科技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实业救国”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议论。
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1911年)前后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
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
在国内以张謇、汤震等为代表,在国外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
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二)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课前预习学案【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的到来)1、条件(1)政治前提: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政府支持和重视科技革新.(2)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
(3)原料——国内煤、铁等资源丰富;海外掠夺.(4)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积累。
(5)劳动力——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6)市场—- 圈地运动;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2、主要发明误区警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而不是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
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3、完成:19 世纪中期,_____________诞生,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4、特点(1)科学和技术尚未结合,发明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2)首发于英国,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
(3)以轻工业为主导5、影响(1)人类进入“时代”。
(2)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英国成为“"。
(3)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4)阶级关系: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和无产阶级。
(5)生活方式: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但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6)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7)世界市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知识阅读》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1) 根本动力:英国最先进行和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国家实力大大增强。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大纲版)
知识梳理班别座号姓名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主要表现(财政、政治、边疆等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矛盾激化:北宋统治者实行兼并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2、冗官、冗兵、冗费:①冗官:分化事权的办法,造成宋初机构重叠,科举录人太多,官员过多.②冗兵: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目的:;结果:兵源激增,素质低下形成积弱。
③冗费:官俸、军费开支大增,岁币加重了负担,财政入不敷出,导致“”局面的形成。
3、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
二、庆历新政1、时间:1043年,宋仁宗任用为。
2、目的: ,。
3、内容:核心是—-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4、结果:。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困难,辽、西夏的威胁等。
为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在理财、军事、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⑵军事措施:强兵①保甲法(特点:;作用:加强对控制,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军费)②将兵法(内容: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将官训练;作用:充实了边防力量,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
)⑶教育措施:①科举改革:原则——通经致用考试科目-—废明经诸科、设明法科.考试内容——进士科不考,专考经义(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和时务策(相当于时事政治,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②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学校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
4、改革的作用:财政收入大为增加,水利兴修、荒地开垦,军事力量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积贫积弱局面。
5、失败原因:①用人不当,变法本身被贪官污吏利用,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关键)②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地主、官僚的反对。
(主要、根本)③地方官拒绝执行。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综合提升学案(部编版)板块四世界古代史
综合提升(四)世界古代史纵横关联一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点1.多样性的表现(1)古代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凭借大河流域灌溉之利,发展农业生产,产生了国家,创造了文字,形成各具魅力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明的源头。
(2)美洲大陆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形成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个印第安文化中心,丰富了人类文明。
(3)希腊城邦民主制、精彩纷呈的艺术文化成果以及罗马法制为欧洲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孕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4)随着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形成以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和基督教信仰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社会。
(5)古代世界基本上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为主的区域文明阶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发展多样性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2.统一性(1)这个统一性是指具有共同的本质。
如不同地区的人类,都有基本的物质(衣、食、住、行等)、精神生活(文字、文学、思想、艺术等)的需要,但是,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中是有差异的,即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是多样性的本质和依据。
(2)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自身的文明特点,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针对训练1.(2022·惠州模考)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D.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答案B解析“独立发展”不是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条件,排除。
2.(2023·淄博质量检测)古希腊人经常遇到人多地少的挑战,这迫使他们一方面不断向海外移民,一方面因地制宜,利用山区矿藏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建筑、美术、日用陶器等工商业;而生活在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为解决人地矛盾则发明了“浮动园地”,至今还在使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结构:西学东渐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器物制度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科技文化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科技)②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③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知识梳理】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⑴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官僚妄自尊大。
⑵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⑷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西方外来侵略。
3、概况:⑴林则徐学习西方的主要活动:在广东主持禁烟斗争时,开始注意了解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
设立,组织人员编译,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地位和影响:开了近代有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⑵魏源的著作及思想:根据编成一书,提出思想。
4、意义:①以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思想的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而研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潮流。
二、体用之争(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围绕2、概况:⑴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___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__,才能“自强”、“求富”。
是对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顽固派的思想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⑵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比较:同:都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伦理,即“中学为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宋朝的经济(有答案)
一、知识梳理一、基础练习1.(2018.11朝阳高三期中8)宋代有大量农户脱离单纯的粮食生产,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市场。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②广泛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③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④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 2017.11海淀区期中14).宋仁宗(1022 - 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
”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B.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C.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D.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3.( 2017.11西城区5校联盟期中9).在王安石变法中,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经济效益的措施是A.市易法B.青苗法C.均输法D.免役法4.( 2018.1东城区期末6).宋朝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
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A. “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 “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宣”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5.(2018.3海淀区高三高三零模14)两宋时期,江南地区修筑圩田相当普遍。
圩田就是筑堤拦水,开发低湿地块作为耕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水稻种植技术传人江南地区 B.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形成C.人口的大量南迁和自然增长 D.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方的交流三、巩固练习1.(2018.3丰台区高三零模1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下列描述与此相符的是A.,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B.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C.风云独享三百年,信义生得晋商人 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2.(2018.4东城一模14)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
第8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必融合通史体例讲练学案(新教材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第8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点一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1.日本局部侵华(1)背景①1927年6月,日本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
②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日本。
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表现2.国共两党对日政策(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中国共产党①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中国局部抗战(1)在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2)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4)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牵制了大量日军。
(5)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表示准备抗战。
(2)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日军的侵华暴行(1)制造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殖民统治(3)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4)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5)推行“慰安妇”制度。
知识点二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1.正面战场的抗战2.敌后战场的抗战(1)抗战初期①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八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案
第十八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学案34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及“美德即知识” 1.“人是万物的尺度”(1)背景⎩⎪⎨⎪⎧①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② 的发展。
③人的地位的提高。
(2)出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出现了智者学派。
(3)主张⎩⎪⎨⎪⎧①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②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③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④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 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4)评价⎩⎪⎨⎪⎧①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②思想启蒙和解放作用。
③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给随意性和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
(2)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3)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____________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1)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2)评价: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______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____________,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评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问题思考】想一想智者学派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它反映了希腊学者研究的重点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说一说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大纲版)
城 城【学习目标】【自主复习】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是什么原因促使经济的发展?)2、特点① 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农产品 趋势,农业 发生显著变化。
②手工业出现了 。
③商业 ,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 ④明清的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二、明清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调整封建生产关系)1、明:一条鞭法⑴背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 高三历史教学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三年级文科 班级: 姓名: 日期: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被迫逃亡或起义.(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原因)②政府财政困难,出现财政危机。
③商品经济的活跃,而旧的赋役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⑵时间:⑶目的:⑷内容:将原来的合并,折成银两,与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一起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田亩多少来分担。
⑸特点: 合并;依据;赋役。
⑹评价(影响):①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④简化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的弊端;政府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⑤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货币地租的产生、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⑺结果:2、清:“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背景:(1)更名田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 摊丁入亩:目的:.内容:将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并不是不征人头税,而是把人头税摊入田亩中征收)意义:三、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⑴作物推广:①棉花: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元朝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种植遍及南方。
)②新品种:玉米(美洲)、甘薯(明朝从越南交趾国引进)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题7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
课题7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课程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严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爆发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全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
①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北魏孝文帝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讲北魏孝文帝[考纲] 北魏孝文帝。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推行宗主督护制,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二、进程1.冯太后主持实行新制(1)实行俸禄制,以此吏治。
(2)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按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
(3)设立三长制,加强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
2.孝文帝的(1)设巧计迁都洛阳:495年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为孝文帝深化创造了条件。
(2)移风易俗:接受汉族文化,易服装、改汉姓、讲汉语、通婚姻、改籍贯。
三、历史意义1.促进了经济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误区提醒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民族融合不是民族同化。
孝文帝的措施主题1 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衡中学案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衡中学案高中一轮复习历史衡中学案虽然我们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为高中一轮复习历史而做出准备,但是学习历史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过去,从而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
为此,本文讨论了高中一轮复习历史衡中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概念。
一、准备阶段1. 了解基本概念:首先,学生要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概念,如先秦、秦汉到清朝,以及衡中校本课程《历史》的章节内容。
2. 熟悉历史资料:其次,学生要熟悉和了解历史学习的资料来源,如《山海经》《史记》《春秋》等中国传统历史文献,以及《历史》这门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籍等。
二、学习阶段1. 正确地阅读历史文献:学生应仔细阅读历史文献,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以及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在认识历史中如何看待不同的历史年代和历史社会的不同文化现象方面。
2. 掌握历史知识:同时关注历史知识的学习,熟悉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势、文化精神、科学传播等;学习会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历史。
3. 思考历史问题:考虑历史问题,深入地了解为什么会发生某一历史事件,思考不同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三、考试阶段1. 熟悉考试形式:学生要搞清楚考试的形式,比如是什么样的选择题,填空题,是否有简答题等。
2. 查看参考书:再查看一些参考书,熟悉这种考试形式下历史学习可能用到的文献和历史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老师或朋友的指导,熟悉考试时可能遇到的考点和重要问题。
3. 复习要点:最后,根据历史要点,复习历史知识,梳理自己的思路,全面梳理历史知识,根据衡中校本《历史》课程的视频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要点。
本文讨论了高中一轮复习历史衡中学案. 要想充分备考,学生应该从准备阶段先了解基本概念,熟悉历史资料,然后到学习阶段正确地阅读历史文献,掌握历史知识,思考历史问题,最后进入考试阶段,熟悉考试形式,查看参考书,复习要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概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公开课: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潮流学生的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公开课:明清时期的进
步思想潮流学生的学案
本次公开课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潮流。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新的思想不断涌现,尤其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思
想得到了发展。
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学生的学案,帮助学生透彻了解
这一历史时期的进步思想潮流。
学案一:明清时期思想思潮的概述
1. 研究目标:了解明清时期思想思潮的概述
2. 研究内容:
- 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氛围
- 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潮和思潮
-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思潮和文化思想
3. 研究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及时复
学案二:思想启蒙运动
1. 研究目标:了解思想启蒙运动对于明清时期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 思想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历史进程
- 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 思想启蒙运动给社会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3. 研究要求:学生要充分思考和讨论,结合实际例子加深理解
学案三: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1. 研究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2. 研究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 研究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通过本次公开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潮流,同时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10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案10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标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时间:1848年(2)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 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 的客观规律。
揭示了 的历史使命。
号召 ,同 进行斗争。
(3)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________________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 1.背景(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____________________对外投降,对内准备以武力解散____________的武装。
2.成立(1)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国民自卫军占领城内战略要地。
(2)3月28日,巴黎人民通过选举建立了____________。
3.措施(1)时间:1871年5月下旬。
(2)原因⎩⎪⎨⎪⎧主观上: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 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客观上:临时政府利用法兰西银行的财政支持,反动力量强大。
5.意义(1)巴黎公社是____________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丰富了____________学说。
(3)其经验教训是______________运动的宝贵财富。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1)经济: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____________十分尖锐。
(3)国际:________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
(4)现实:__________后出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高效复习专题三本专题围绕一个革命,两个阶段,三条线索展开。
(1)一个革命: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2)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三条线索:太平天国为民主革命的先声,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解放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
纵向贯通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看待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1.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判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1)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2)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评价。
【思维训练】(2021年湖北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
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
”这一革命纲领 (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反映了农民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农民反封建的愿望,故选A;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实施,故排除B、C;该纲领体现的是农民阶级的要求,故排除D。
纵向贯通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演变过程:2.演变特点: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阻 碍 ( )发 展
根 本 原 因 : 天 主 教 会
,激起愤慨 ⑷导火线——1517,教皇出售“赎罪券” 导火线 2. 概 况 : ) ⑴开 始:公元 16 世纪,开始于德国(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 ⑵扩 展:欧洲(瑞士卡尔文改革、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尼德兰宗教改革) ⑶矛 头:_____ _____ 路德主要思想: ⑷路德主要思想: ①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因_称义、____ ____得救,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 _ ____ 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 《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 ③《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 ④简化宗教仪式 ⑤呼吁世俗君主建立民族教会,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 宗教改革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⑸宗教改革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反对_____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_____宗教特权 反对_____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⑹实 质:用_____ _____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_____ 3.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 3.历史影响: ⑴政 治: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民族国家教会,促进民族国家的成长 ⑵经 济:大量教会财产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文化: ⑶思想文化: ①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___ ___精神,为__ __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___ __ ②形成了路德教等新教,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 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知识清单】 考点知识清单】 文艺复兴(14— 世纪) 一、文艺复兴(14—17 世纪) 1.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1.历史背景: 政治: ⑴政治: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经济: ⑵经济:西欧经济复苏和城市兴起,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思想: ⑶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与基督教禁欲主张相矛盾) 文化: ⑷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2.概 况: 2.概 ⑴发 源 地: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 ⑵矛 头:_____ 表达形式: _____文化 ⑶表达形式:借助复兴_____ _____ 核心思想: _____ ⑷核心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 ⑸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_____的价值 崇尚个性,要求把人从_____ 的价值, _____束缚中解放出来 重视_____的价值,崇尚个性,要求把人从_____束缚中解放出来 _____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⑹实 质: _____ 3.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及作品: 3.代表人物及作品: 国家 代表 代表作品 地位 特 点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意大利 达•芬奇 米开朗琪 拉斐尔 英国 莎士比亚 《神曲》 《歌集》 《十日谈》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雕刻大卫、摩西 《西斯廷圣母》 《哈姆雷特》 杰出代表 美术三杰 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 人的思想感情 雕像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 神气质 擅长画圣母,通过宗教题材展现 人性的美 热情讴歌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初期三杰 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 性,批判教会的腐败 课堂随笔区
4.历史影响: 4.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 经济: ⑴经济: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追求现世幸福和冒险的精神推动新航路开辟 政治: ⑵政治: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思想文化:推动了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兴起 ⑶思想文化 启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⑷社会风俗:标志着市民文化时代的到来 社会风俗:
第1页
二、宗教改革(16—17 世纪) 宗教改革(16— 世纪) 1.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1.历史背景: ⑴政治矛盾: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 政治矛盾: 天主教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 经济矛盾:专制君主需要财富 ⑵经济矛盾 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壮大经济实力 天主教的经济特权 下层贫民企盼教会减轻剥削 天主教的陈旧思想 思想矛盾:文艺复兴宣传的人文精神 ⑶思想矛盾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