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及突破

合集下载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东欧各国教育社会学研究
1. 微观环境和教育的目的定向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2. 家庭结构、物质条件、教育水平等对儿童社会观念形成的影 响 3. 中学毕业生的社会化准备水平 4. 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教师职能的变化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1. 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2. 出版了一些教育社会学专著和研究论文 3. 1989年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
4
1、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创建时期
创建 时期
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 1907年苏则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教育社 会学讲座”,这时世界上第一个以“教育社会
学”命名的讲座。 1916年,斯奈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教
育社会系。 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教
育社会学”命名的教科书《教育社会学概论》。 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
更多地将目光转向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等》、《国家精 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2 阿尔杜塞
其新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论述对教育 社会学影响极大。
3 米歇尔.福柯
他认为个体是被“规训”集团中的那些人文科学 的人士用考试、测量和分类技术构建起来的。
日本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传统的教育社会学
证验性研究
实证主义社会学者倡导,重在社会学理论的建立,着眼于教育 系统与过程里面的群体关系 研究领域: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关系
学校内的人际关系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学校与其组成分子行为与人格的影响
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新兴教育社会学
参考文献
•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 杨昌勇: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教育理

2017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2017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二)组织与制度建设
1989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 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专业委员会” 在杭州城里,现更名为“中国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991年,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 会会刊《教育社会学简讯》出版并发行。 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讨论教 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及专题研究。
ONE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迪尔凯姆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教育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法国,创始 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弥尔.迪尔凯姆, 被誉为“教育社会学之父”。
为何迪尔凯姆,被誉为“教育社会学之父”?
1 创设教育社会学学科
1913年,迪尔凯姆获任“教育学与社会学”教授 之时,教育社会学才得以产生。
研究的方法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 规范性的方法研究; 新兴教育社会学 则以验证性的方法进 行研究。
研究的内容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教育为中 心,主要研究与学校教育相关的 社会因素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新兴教育社会学则以社会为 中心,主要探讨教育对社会流动、 社会变迁等过程的影响。
法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TWO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时期
1
陶孟和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1922年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陶孟和的《社会 与教育》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社会学在中 国的创建。
创建时期的学科建设概况
1、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2、译介西方教育社会学著作 3、尝试创建中国的教育社会学
2
二、教育社会学的停滞时期
1.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2. 学科理论自身的建设 3. 针对地区热点的研究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1. 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 2. 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 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 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读《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有感

读《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有感

冲突与变动——读《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有感教育学院应用心理033班李岩军03156161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学者们对历史的看法,使人清醒,使人明目。

杨昌勇先生已学者的严谨态度,认真是的思考了教育社会学在国内的历史过程,尤其是这让人遗憾的三十年,这让人沉默但蕴涵力量的三十年。

杨昌勇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分了四个方面阐述:1.笔者通过对先阶段的研究情的了解,说明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或者说选择这样的课题的出发点.并且提出“把本学科三十年的停滞纳入我们研究者的视野中”.2.在第二部分,笔者对“三十年的停滞”进行了历史时间的界定---1949-1979年,并且对“停滞”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教育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研究中断, “学科失去了原来应有的连贯性和宝贵的知识积累”.3.笔者对“这种停滞现象做了原因分析,⑴教育社会学观的冲突,非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社会学的对立共存.⑵历史革命的原因, “包括教育社会学在内的社会学必须彻底融入到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中”.4.在第四部分中,笔者呼吁学者界“以研究的态度看学科史”,再一次提出要一学者的“学科责任与历史责任”,将这段历史纳入到研究内容中,而不是单纯的遗忘,批判.更是提出对“文化大革命式的教育革命”进行深成面细致的思考.全文中,笔者始终抓住冲突与变动的主题,线条般的描述该过程,却不失对读者的深度思考的提醒.从社会动学,既探究社会“前进”中的学科发展,又从社会静学,既一种社会状态下的学科存在方式.冲突与变动永远是社会的主题,而如何去看待这样的问题将更为重要,就想现在的研究学界,看待这三十年的历史也存在着冲突与变动,历史就是这样进步着,学科也在这样的完善着.从本文中我还看到,还有学多的东西需要我们继续的思考,如“在当时的历史层面上,教育是如何存在的?教育应该如何存在呢?”; “教育与社会的进步有多少的贡献,教育实际能解决多少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当时是如何体现的?”。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培育人文社会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消费不足、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和社会矛盾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持。

由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作用;挑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道路中每次重大理论突破和发展道路抉择的关键时刻,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全国迎来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进行了思想准备;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与改革前期相比,总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地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2007年爆发的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

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武器,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答案1、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1.1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者苏则罗(Henry Suzzalo)认为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加以系统的研究,阐明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现代社会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1.2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史密斯、韦伯等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非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1.3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这种学科性质由上述两种学科性质推导而来。

因此,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建立起动态积极的开放式学科对话和交流机制。

2、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2.1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教育社会学以教育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现象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是指有社会学因素的教育现象。

2.2 从目的论角度讲,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走向精细化、学科化;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现今未被充分重视的或重视不够的社科领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中出现。

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指导方针的确立、学科性质的选择、研究层面的贯通。

这三个基本问题不解决,我国教育社会学很难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总体上的高效、有深度的发展。

为此,本文提出:应确立"建设适合于中国的教育社会学"的指导方针,选择"基于现实、揭示事实、通向实践"的学科性质,贯通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层面。

3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 )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社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第29卷第6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9,No.6 2008年12月T 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ION Dec.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刘精明1张丽2(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0、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6-0001-09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源流久远而古老,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关联着教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确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哲学观点。

到19世纪末,一些教育思想家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教育目标置于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予以考察。

随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产生,这一观点进入了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动发展视野。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5动态社会学6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学0概念,并系统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的正式产生。

此后该学科经历了传统或古典教育社会学(Ed2 ucational Sociology)、新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在古典教育社会学时期,人们着重于讨论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对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新教育社会学则转向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选择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法上重视学理性假设的实证研究与验证,理论范式和学术风格也多秉持社会学研究的理路。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着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对立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对立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本文还论述了随着人们对实证主义的不断质疑,对社会学本身的不断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超越社会学自孔德提出,得以建立并且发展至今,其理论与方法取向一直存在着分离与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这两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它们的矛盾冲突导致的二元对立主要体现在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的对立。

这三种对立中,整体论与个体论的对立是后两种对立的基础。

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欧美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兴起,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消除社会学方法论二元性的主张,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许多强调多元综合的全新理论范畴。

著名的有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理论。

尽管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基于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试图通过对存在于社会学领域内部各种二元论式思考方式的批判,打破迄今为止相互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克服并超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

一、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唯名论与唯实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在有关“一般”(共相)与“个别”(殊相)关系的看法上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别的长期对立和斗争。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

”[1]唯实论则与唯名论的观点相反。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一般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不过是一般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并不真实存在。

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及突破

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及突破
成 为制 约 我国教 育社 会学学 科 发展 的一个 瓶颈 。


阻 碍 教 育 社 会学 理论 创 新 的 认识 论 困境
阻 碍 教育社 会学 理论创 新 的认识 论 困境主要 表
[ 者 简 介 徐 瑞 ( 9 o ) 1尔 测 水 人 . 早师 范 大 学 副 敦 授 , 育 学 博 士 , 作 17 - .I 1 陶 教 硕士 生 导 师 . 要 从 事 教 育学 原 理 研 究 。 主
V 14 N,0 er ay 2 1 1
我 国教 育 社会 学 理 论 创 新 的认 识 论 困境 及 突破
徐 瑞
( 曲阜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 东 曲 阜 2 3 6 ) 山 7 15
[ 摘 要 ] 前, 目 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普遍缺乏理论创新, 其造成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缺乏理论创新
成 立 于杭 州而 被称 为“ 派 ” 育社 会 学 会 ; 南 教 一个 归
会学学 科 以来 , 国教育社 会学 在课程设 置 、 科 建 我 学
设 、 题 研 究 以及 对 国外 教 育社 会学 研 究成 果 的 翻 专
属 于 中 国社 会学 会 , 其于 同年 成 立于 天 津 而被 称 因
第4卷 第1 7 期
2 1 年 2月 0 1
广 西师范 大学 学报 : 哲学 社 会科 学版
Jun l f a g i oma Unvri : hlsp ya dS c l c ne dt n o ra o n x N r l i st P i o h n oi i cs io Gu e y o aS e E i
译 、 绍等较 浅 层次 上 。 介
造成我 国 教育社 会学 研究缺 乏理论 创 新的原 因

社会学中的社会创新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社会学中的社会创新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社会学中的社会创新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社会创新是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

社会创新理论指探讨社会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其在社会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上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将从社会创新理论的内涵出发,探讨其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一、社会创新理论的内涵社会创新理论被广泛认定为是社会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理论核心。

它是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变革的思想之一,旨在解决如何创造和实现社会变革的问题。

社会创新理论即关注社会被创新引领的过程,又关注社会的创新引领过程。

其内涵包括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创新的形成机制、创新与传统的关系等。

1、社会创新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创新是指在现有资源和基础上,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活动、新的事物、新的形式等产生改变并满足了社会需求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体现了创新性、可持续性、适应性等特点。

2、社会创新的形成机制社会创新的形成机制包括社会需求驱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

社会需求属于社会的客观存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则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基础。

3、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创新与传统是紧密相关的。

传统给创新提供了文化、资源、思想、技术等各种资源和支持;创新则进一步优化和改造了传统,从而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支持。

二、社会创新理论的应用价值1、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创新理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社会创新理论,社会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并预测社会发展方向,为未来社会变革提供基础和支持。

2、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创新综合性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比较强的创新性、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提升社会完善性、发展性;展现出改变传统观念的力量,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3、促进社会技术创新社会技术创新是社会创新中重要部分。

利用社会创新理论,社会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社会需求的驱动以及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形成有效的社会技术创新模式,实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指出了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是一个整体系统,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需要考虑出路。

一方面,中国的风险管理和治理依然面临着制度、机制和理念上的不足。

现阶段,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竞争性和权力性的,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和社会组织自治的模式并未得到有效整合。

因此,在面对风险问题时,不能够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动员和资源调配能力。

此外,社会治理的理念和观念上欠缺风险思维,往往在面对危机时缺乏预防和管理意识,属于“事后诸葛亮”。

另一方面,中国的风险防范和治理体系尚未完善,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首先,需要加强识别和预警机制,建立实时监测和数据有机集成的网络平台,以及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和治理体系。

其次,需要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全民防灾和安全意识生态的协同作用。

此外,应该建立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社会治理服务机制和政治风险监测机制,推动组织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变革,优化治理结构,加强协同治理。

总之,在风险社会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深刻认识和应对风险问题,建立更加灵活多样化、全方位、协同特征的风险管理和治理体系,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社会学前沿话题

教育社会学前沿话题

教育社会学前沿话题教育的社会化使得这一领域成为了关注社会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讨论当前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话题。

一、教育背景下的身份认同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学生的身份认同。

教育传递的价值观和信仰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身份认同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研究表明,教育背景对身份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身份认同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

因此,加强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球化下的教育流动性与教育格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教育交流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

教育流动性成为了当前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交流可以带来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但也可能面临文化冲突和接受挑战的问题。

同时,在教育格局上,全球化使得教育不再是国家单一责任,而是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合作。

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教育流动性和教育格局变化,成为了当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重点。

三、技术应用与教育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内的突出特点。

新的技术手段能够革新传统教育方式,实现更加个性化和互动式的教学。

然而,技术应用也会对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适应技术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创新,是当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难点。

同时,教育还需要关注技术应用的公平性和效率,保障让更多人从技术应用中受益。

四、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化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领域内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领域,教育公平成为了当前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面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和民族少数人群,教育机会均等化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和教育行业的全面协力开展。

如何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化,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体制,成为当前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就教育社会学前沿话题进行了探讨。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

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

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在社会学领域,论文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研究的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

本文将就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展开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一、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趋势1. 数字化社会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数字化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影响,探讨数字化时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模式、信息传播方式以及社会变革的路径。

数字化社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 全球化与跨国研究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跨国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研究者们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经济联系、政治互动以及社会问题的跨国性质,探讨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寻求跨国合作与交流的新模式。

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社会不平等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凸显,社会不平等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促进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政策建议和社会改革方案。

4. 社会变革与社会风险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而社会风险则伴随着社会变革而来。

研究者们关注社会变革对个体和群体生活的影响,探讨社会风险的产生机制、扩散路径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在社会变革与社会风险的交织中,社会学研究展现出了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1. 社会网络与社交媒体社会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者们关注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社会互动和信息传播的影响,探讨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以及网络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致力于揭示数字化时代社会网络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教育社会学》要点

《教育社会学》要点

第三节 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 文化传递是文化世代相接,是文化在世界
上的延续。 • 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
域的扩散,使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二、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 教育的文化选择具有两种取向,一是按
照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照教育的 需要选择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变迁
①属于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或具体学科 ②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或具体学科 ③中介学科
学科功能及学科边界
1. 学科功能 ①描述功能 ②解释功能 ③咨询功能 2.学科边界
所谓学科边界,是指的一门学科在功能 上的限制。
研究对象
• 社会化过程说 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
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涂尔干:“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
二、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 经济结构与教育 • 政治结构与教育 • 文化结构与教育 • 人口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变迁、社会流动
—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1. 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2. 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3. 进化的社会变迁与革命的社会变迁 4. 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9世纪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孔德、斯宾塞、涂尔干以及 后来的默顿、帕森斯等人 。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 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 构得到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 教育社会学的冲突取向
3、社会流动
•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从一 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 系 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 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 流 动。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问题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至今已经有三十几年的发展,在新环境下,为促进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健康发展,相关学者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及回顾,从中找出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矫正,以期为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下面就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中存在的困境(1)教育社会学研究战略问题在新环境下,教育社会学面临着战略性抉择问题,如果要想保证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成熟,就需要从体系取向角度进行研究,如果要想提高教育社会学的实践性要求,就需要从问题取向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新环境下,对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人们更加倾向于教育社会学的实践性,也就是问题取向的方向,但是为确保教育社会学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加大对体系取向方向的研究,因此,当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战略应该是考虑如何实现体系取向和问题取向的全面发展。

(2)教育社会学功能问题教育社会学承载着社会各界的压力,人们都希望通过教育社会学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实际中,教育社会学往往会令人失望,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并不是针对教育实践的问题对症下药,而是科学的阐述教育实践的内涵,真实的还原教育现象,并从因果的角度分析教育实践活动。

由于人们对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解不全面,导致实践中,教育社会学没有取得想象中的作用。

(3)教育社会学方法论问题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有多种方法论,最显着的就是教育社会学的规范性研究和教育社会学的验证性研究。

其中教育社会学规范性研究是指,根据人们生活中建立的规范,对教育、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强调教育社会学的价值及具体应用。

教育社会学的验证性研究是指,利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对比等对教育、社会进行研究。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理论是探讨和分析教育本质、规律和实践的系统性的学术领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消费的规模和倍率的增长,教育的社会属性也愈加明显,逐渐成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着眼于教育行为在社会中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以及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特点。

一、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等国家。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关注教育制度、社会阶层、文化背景以及教育对经济和政治进程的影响等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

学者们逐渐关注对教育制度与社会更深入的批判性研究,讨论权力、阶级、种族、性别、差异和多元化等问题,研究重点转向了教育的社会维度。

20世纪80年代,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出现了一次颠覆性的变革,学者们更加关注教育的文化维度,研究文化差异、文化认同、语义构造以及对多元文化的接纳等问题。

二、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制度和政策、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与社会变迁等方面。

教育制度和政策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政策的制定、演变、实施和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的组织、管理和评估等问题。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教育对不同社会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包括阶级、种族、性别、文化背景等。

研究重点包括社会结构对教育取向、教育生产、教育机会和成果的影响等问题。

教育和文化认同研究主要探讨个体和社会群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认同,及其在教育中的表现。

研究范围包括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变迁、文化认同在各类教育中的作用、文化认同的改变和多元化等问题。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研究着眼于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主要包括教育在社会进步和差异化、社会变迁和教育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教育与社会变迁的新趋势等问题。

社会学专业实践教研不足与创新

社会学专业实践教研不足与创新

社会学专业实践教研不足与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

因此,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和方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

而社会学专业正是一个可以为这一问题作出贡献的专业。

然而,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研却存在着不足和创新的问题。

一、社会学专业实践教研不足的表现1、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单一。

社会学专业本来就是一门广泛涉及的学科,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的课程设置却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广泛需求。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社会问题关注点,而现有的社会学专业课程往往无法涵盖这些关注点。

2、社会学实践教研时间不足。

社会学专业是注重实践磨练的,在课程结束后,实践教研应该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然而,在一些高校中,社会学专业实践教研时间总是不够,有些学生甚至在实践环节中仅仅上了一两次课。

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从实践中获取应有的经验和知识。

3、社会学专业实践教研的管控不足。

有些社会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研往往是大家认为“不必要”的内容,容易导致学生们的浏览和投入度不够,而有些教师不能够进行实际的教研监控,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这样就会出现实践教研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差异很大的情况。

二、应对社会学专业实践教研不足的创新1、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教研的整合。

对于不同的学生,社会问题关注点不同,因此,各大高校可以加强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教研方案,形成“实践≠课程”的态势,增加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切身关注和对实践教研的热情投入。

2、实践教研的驱动与竞争。

再者,高校社会学专业可以采用实践教研竞赛的形式,以驱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实践教研中去。

在面对复杂而多样的社会问题时,学生可以以竞赛为名,把课堂上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辨能力。

3、社会学教研的全面突破与进阶。

在教师方面,高校可以有效分配时间,精心规划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研计划和规划,加强监控和指导力度,规定教师对实践教研的参与和引导程度,提升社会学专业教学的专业性和效果性,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论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论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在中国改革开放、重建社会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学工作者对社会学理论的兴趣和自觉意识都不是很强。

这种状况导致中国社会学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实用品格”。

毋庸置疑,这种“实用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社会学学术水平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对中国社会学实用品格的批评,推动了社会学对自身研究实践的反思,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工作者开始形成比较自觉的理论意识,许多从事经验研究的学者也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自觉地置于某种理论框架之下,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对该理论做进一步的修正和推进;同时,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人员也开始对所引进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做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术积累,中国社会学界在社会学理论建构方面的努力收到了初步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的理论雏形。

1.“社会运行学派”。

这是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由中国社会学家自觉提出来的最早的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它强调“从社会运行的角度研究社会”,并试图综合东西方社会思想和社会学理论资源来达成这一理论目标。

主要倡导者为郑杭生等人。

2.理性选择(与社会交换)学派。

其基本特征是将社会交换和理性选择学派的主要概念和观点运用于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并试图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修正和推进这一学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命题。

主要倡导者为李培林、刘少杰、周长城等人。

3.结构—制度分析。

这是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绝大多数社会学者所采用的一种研究视角,基本特征是试图将社会学者以往较熟悉的侧重于从社会结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视角,同近年来兴起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侧重于从制度方面来观察与解释社会现象这两种宏观的社会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从宏观的结构与制度方面来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分析方法;强调结构和制度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刺激、引导与约束作用”。

主要倡导者为李路路、李汉林、张静等人。

4.过程—事件分析。

其基本特征是试图将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学和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可以摆脱传统的、静态的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从人们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具体事件与动态过程之中(或社会现象的实践形态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研究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经验研究,以揭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实践逻辑”。

教育社会学的关键问题探讨

教育社会学的关键问题探讨

教育社会学关键问题探讨一、引言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教育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教育社会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教育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每个地区都有足够的师资和设施。

其次,学校应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教育的社会环境。

三、教育创新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也面临着创新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例如,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灵活、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将游戏化思维引入教育中,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

这些创新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四、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社会中,许多家庭在教育方面存在误区。

一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另一些家长则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和社区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和研讨会,帮助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

此外,家长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五、教育评估问题教育评估是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统的教育评估方式过于单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这种评估方式不仅不公平,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评估方式。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在当今社会,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形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社区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机构,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如下:1. 资金不足:很多社区教育机构由政府或志愿者组成,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

这导致了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 教学内容陈旧:部分社区教育课程内容过时,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领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此外,有些地方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3. 缺乏整体规划:社区教育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分散、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社区教育与其他主流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资源无法优化利用。

二、社区教育的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对策: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支持,确保其基本运行和发展所需。

同时,建立健全长期资金保障机制,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创新课程设置:社区教育需要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设定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参与性的课程。

3. 健全管理体系:建立统一且科学规范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组织部门职责,在资金调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

同时可以推动社区教育机构与其他主流教育机构的合作,共享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4. 加强社区参与: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参与是保障其成功运行的重要环节。

通过广泛宣传和鼓励居民参与,可以形成积极的社会氛围,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质量和效果。

5. 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设备,拓展社区教育的学习渠道和方法。

通过在线课程、远程辅导等方式使学生可以灵活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卷 第1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7 N o .1 2011年2月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Febr uary ,2011[收稿日期]2010-09-28[作者简介]徐瑞(1970-),山东泗水人,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及突破徐 瑞(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普遍缺乏理论创新,其造成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缺乏理论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基于对学科性质误识而产生的教育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认识论困境,是导致教育社会学缺乏理论创新最为重要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在学科性质上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学科和社会学的纯应用型学科是制约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个认识论瓶颈。

突破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要求学界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予以正确定位,不仅要将教育社会学视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而且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特殊理论学科。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规范教育学;学科性质[中图分类号]G 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1)01-0128-04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专题研究以及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纵观已有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1]50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普遍缺乏理论创新,现有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对国外社会学理论以及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验证,翻译、介绍等较浅层次上。

造成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缺乏理论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专业队伍的学术素养与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研究起步较晚等方面原因。

即便从1979年重建算起,我国教育社会学至今也不过二十几年的历史,研究起步较晚确实是影响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个客观原因。

而研究队伍知识背景缺乏、研究视野狭窄、学术素养不高也确实是制约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各高校从事教育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人员绝大多数都“出身于”教育学,这与我国在1979年重建教育社会学以来主要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有着直接的关系。

虽然,自1979年教育社会学重建以来,我国大陆一直并存有两个教育社会学学会,一个归属于中国教育学会,因其于1989年成立于杭州而被称为“南派”教育社会学会;一个归属于中国社会学会,因其于同年成立于天津而被称为“北派”教育社会学会。

但是,目前在各高校从事教育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绝大多数出自“南派”,即便是“北派”之中也有不少学者的学科背景主要是教育学的。

这使得我国教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主要具备教育学的学科背景,而普遍缺乏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政治学等与教育社会学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造成教育社会学缺乏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因。

但是,与上述诸因素相比,基于对学科性质误识而产生的教育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认识论困境,可能是导致教育社会学缺乏理论创新最为重要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人员固然需要具备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素养,但是,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没有树立起教育社会学应有的学科意识,即使具备了多学科知识背景,教育社会学的学者们也很难有大的理论建树,因为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错误认识与定位会从观念层面和意识层面妨碍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阻碍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阻碍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主要表128现为对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行为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具体而言,教育社会学的认识论困境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学科。

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的学科范畴,是我国教育社会学界对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一大误识,也是在认识论基础上制约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大困境。

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服务,为教师的具体教育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与行为规范,是规范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特征。

作为这一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规范教育学特别重视对于各种“原则”的阐述、论证和强调,比如“德育原则”、“教学原则”、“教育管理原则”等。

规范教育学通过对这些教育“原则”的阐述、论证和强调,达到规范教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在学科性质的界定上,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的学科范畴,为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带来认识论上的障碍。

规范性的教育社会学将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对教师教育实践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上,更多地关注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而忽视了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的研究。

这一方面使得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色彩,研究成果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质和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社会学不可避免地忽视对理论创新的追求,因为它只是致力于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其实,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这种误识并非我国独有。

事实上,在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早期,国际教育社会学界普遍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

20世纪中叶以前美国和英国就是如此。

当时美英教育社会学的规范性倾向非常明显,教育社会学基本上是一个“教师手册”,主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则等方面对教师的教育实践予以指导和规范。

教育社会学教学只是在教育学系进行,社会学系并不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社会学家也不屑于进行教育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

这时的教育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主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教育社会学被排斥于主流社会学之外。

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学科极大地阻碍了美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受其影响,人们普遍对教育社会学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兴趣不高。

在194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大学和学院中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2]由于教育社会学这种规范性的学科性质与统帅美国社会学研究的价值中立原则相互冲突,因此,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社会学界开始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进行了反思。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阿切尔(Archer,M)在20世纪70年代指出,教育社会学之所以成为当时社会学学科中发展最缓慢的学科之一,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社会学在学科性质方面的规范性倾向。

这种规范性的学科性质“反映了教育家而非社会学家的兴趣和理论偏好”[3]349。

教育社会学家科温(Cor win,R.G.)也同样深刻地认识到美国早期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缺乏。

他曾明确地指出:“早期教育社会学的不足,并不在于缺乏结论,而在于缺乏富有创见的理论建树”[4]。

经过反思,人们逐步认识到廓清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对于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社会学更加有利于其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因此,在美国,教育社会学逐步被更多的人们归属于社会学学科,其重要标志就是创立于1927年归属美国教育学学会的美国《教育的社会学》杂志(Educational Sociolog y),1963年,它被美国社会学学会接管,并更名为《教育社会学》(Socio logy of Educatio n)。

可能是受早期英美教育社会学影响过深,在英美教育社会学界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已发生了重要突破和重大转变的今天,我国许多学者在认识上仍习惯于将教育社会学视为规范性教育学科,这就从认识论上阻碍了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使教育社会学研究难以有所建树,只能亦步亦趋地步社会学研究的后尘,成为社会学的一个纯应用型学科。

(二)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社会学的纯应用型学科。

将教育社会学仅仅看作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内的应用,是当前学界对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又一大误识。

这一错误认识在认识论层面上极大地阻碍了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一个瓶颈。

将教育社会学仅仅看作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或者将教育社会学简单地看作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都会在观念层面和意识层面上阻碍教育社会学研究者的理论创新。

试想,如果教育社会学仅仅是运用已有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教育研究,那么,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者就很难具备理论创新的意识,不可能积极地对其所运用的社会学理论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发展;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也就很难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其所谓的“研究”最多也只能是应用性研究。

这样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也就不可能为社会学及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滋养与学术129借鉴,这样的教育社会学也只能是社会学的一个应用学科。

在这样一种错误的学科性质和学科意识的钳制下,教育社会学将会丧失理论创新和建树的可能性。

这样的教育社会“学”只能名存实亡,很难具备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基础。

早期的教育社会学(educational sociolo gy)确实是社会学的一个纯粹应用型学科,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西方教育社会学研究基本上都是规范性的、应用性的,其研究的基本取向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以便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帮助。

也就是说,早期的教育社会学主要关注如何将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具体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便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直接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服务。

但是,自20世纪中叶开始,在国际范围内,教育社会学逐步由规范型、应用型的研究范式转向了理论创新型的研究范式。

从此,教育社会学便被改称为“sociolog y of education”。

20世纪中期以后的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 f education)在研究范式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逐步放弃了以应用性和规范性为主的研究范式,代之以理论创新的研究范式。

这就在认识论层面上为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教育社会学学科取得了较大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中最热门、最高产的领域之一。

不可否认,尽管我国多数教育社会学学者都承认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育社会学学者在潜意识中还是将教育社会学视为社会学的纯应用型学科,认为教育社会学不过是社会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这一错误认识成为制约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个认识论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