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第八节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8张)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8张)

二、东晋与南朝
3.东晋与南朝的交替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 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4.江南开发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
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二、东晋与南朝
4.江南开发
(1)开发原因: ①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迁至江南,为江南地区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秩序安定。 (2)开发成果:


陶 瓷 ( 白 瓷 )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概况
虽然向汉族学习,民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 在。各民族呈现逐渐交融的趋势。
4.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魏 孝 文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族联姻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 卢、崔、郑、王4家女 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 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 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 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宋齐梁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课堂总结

中国兵法大典——晋·南北朝《八阵总述》

中国兵法大典——晋·南北朝《八阵总述》

中国兵法大典——晋·南北朝《八阵总述》八阵总述晋·马隆撰治兵以信,求圣以奇。

信不可易,战无常规。

可握则握,可施则施。

千变万化,敌莫能知。

匹陈赞动则为奇,静则为阵。

陈者阵列,战则不尽。

分苦均劳,佚轮辄定。

有兵前守,后队勿进。

天陈赞天陈十六,内方外圆。

四面风冲,其形象天。

为陈之主,为兵之先。

潜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陈赞地陈十二,其形正方。

云生四角,冲轴相当。

其体莫测,动用无疆。

独立不可,配之于阳。

风陈赞风无正形,附之于天。

变而为蛇,其意渐玄。

风能鼓动,万物惊焉;蛇能围绕,三军惧焉。

云陈赞云附于地,则知无形。

变为翔鸟,其状乃成。

鸟能突击,云能晦冥。

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飞龙天地后冲,龙变其中。

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潜则不测,动则无穷。

阵形亦然,象名其龙。

翔鸟鸷鸟击搏,必先翱翔。

势凌霄汉,飞禽伏藏。

审而下之,下必有伤。

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风为蛇蟠,蛇吞天真。

势欲围绕,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与虎为邻。

后变常山,首尾相因。

虎翼天地前冲,变为虎翼。

伏虎将搏,盛其威力。

淮阴用之,变化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奇兵赞古之奇兵,兵在孙内。

今人奇兵,兵在孙外。

兵体无形,形露必溃。

审而为之,百战不昧。

合而为一,离而为八合而为一,平川如城。

散而为八,逐地之形。

混混沌沌,如环无穷。

纷纷纭纭,莫知所终。

合则天居两端,地居其中。

散则一阴一阳,两两相冲。

勿为事先,动而辄从。

游军游军之形,乍动乍静。

避实击虚,视羸挠盛。

结陈趋地,断绕四径。

后贤审之,势无常定。

金革金有五、革有五。

退则听金,进则听鼓。

鼓以增气,金以抑怒。

握其机关,战不失度。

鞉鼓红尘战深,向刃相临。

胜负未决,人怀惧心。

乍奔乍背,或纵或擒。

行伍交错,整在鞉音。

麾角麾法有五,光目条流。

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挥,角者警觉。

临机变化,慎勿交错。

兵体上兵伐谋,其下用师。

弃本逐末,圣人不为。

利物禁暴,随时禁衰,盖不得已。

圣人用之,英雄为将,夕惕干干,其形不偏;乐与身后,劳与身先。

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第8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的第8课,我们学习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五个较强大的胡族政权,而南方则形成了数个相对稳定的朝代。

本文将围绕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分别从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指三国之后,五胡族群内部的争斗,导致北方地区政权频繁更迭。

具体来讲,分为以下五个时期:1.鲜卑时期(公元386年-439年)鲜卑族是五胡中最早崛起和最强大的一支,他们先后建立了若干个政权,最后由北魏取代。

2.东胡时期(公元386年-534年)东胡族包括有鄂温克、契丹、室韦、室骨、靺鞨等,他们曾破坏了北魏,后来被北魏统一。

3.羯族时期(公元384年-439年)羯族包括有九姓、匈奴、氐、羌等,在这一时期大规模进入中国北部地区形成政权,后被魏统一。

4.氐族时期(公元304年-376年)氐族在中国西部的川滇一带形成了一个相对分裂的政权,直到赵武统一。

5.南蛮时期(公元304年-439年)南蛮时期主要指中国南方的蛮族部落,他们先后建立了荆州政权、桂阳政权、丹阳政权等。

二、南北朝南北朝是指420年至589年间,中国南北分裂成数个朝代的时期,受到胡族和契丹族的不断侵扰和骚扰,南北文化交流有了很多新的成果。

1.南朝南朝分为刘宋、南齐、南梁、陈四个朝代。

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献、顾恺之的山水画等都是南朝时期的杰作。

2.北朝北朝分为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赵五个朝代。

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对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朝时期的文学也颇具特色,代表作有《梁书》、《魏书》、《北史》等。

总之,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通过学习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不仅增加了知识储备,更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的千差万别。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东汉末年分三国,历史又进入了分裂时期.在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那么同学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一1三国历史事件1.黄巾之乱2.董卓乱政:汉献帝3.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汉献帝4.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统一北方5.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胜曹操6.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222年孙权在南京称帝,国号吴国。

蔡金龙注:注意三者顺序。

7.魏灭蜀之战:司马昭(钟会邓艾诸葛绪)胜姜维降刘婵8.三分归晋:司马炎称帝晋灭吴之战科技文化1.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2.三曹: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丕(《典论》) 曹植(《洛神赋》)3.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4.蔡琰:蔡文姬《胡笳十八拍》5.华佗:外科圣手麻沸散五禽戏2两晋历史事件1.晋统三分:魏灭蜀,晋灭吴2.士族兴起3.贾后乱政:晋惠帝贾南风赵王司马伦专政4.八王之乱5.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6.五马渡江:司马睿等司马五王南京建立东晋7.世族扰政:王导王与马共天下8.东晋北伐9.淝水之战:谢安胜苻坚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0.朋党之乱:11.刘裕篡晋:东晋灭亡建立南朝宋科技文化1.小说:张华《博物志》、甘宝《搜神记》、葛洪《神仙传》2.史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3.诗文:左思《三都赋》、陶渊明《桃花源记》4.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晋)5.绘画:顾恺之东晋《洛神赋图》画圣飘带精神6.书法:草书(章草):西晋索靖的《月仪帖》;草书(今草):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行书:东晋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兰亭序》。

7.宗教: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东晋慧远是净土宗祖师;法显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概况2.反佛(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影响劳动力生产和政府财政收入。

(2)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结果: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3.复兴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他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知识点二文学艺术1.文学2.艺术知识点三 科技 1.魏晋南北朝(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外国早近一千年(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科技⎩⎨⎧①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②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4)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2.其他中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重难探析】一、历史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

魏晋南北朝(上):解读369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触目惊心01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云:“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衣冠南渡,刘知几原仅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相随司马睿南逃,中原文明及政权南迁。

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中原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迁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宋高宗赵构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

本篇章即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分上、下两章)。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始,至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前后长达369年。

以“衣冠南渡”为标志,在此之前中国的“汉文化”以儒家汉人为正统,朝廷及地方(贵族)世家大族(即门阀政治)占据着统治阶级主体。

在此之后,四方“蛮夷”悉数登场。

即,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乱”衰弱之际,陆续建立北方政权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

及至南北朝,造成了数百年的“大内斗”、“大屠杀”、“大分裂”。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三百余年混乱无比的也可谓触目惊心的历史。

02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

在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开始了他十二年的执政生涯。

曹叡,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魏明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大兴土木,广采众女,据《魏略》记载,魏明帝后宫甚众,嫔嫱共达数万人。

《三国志》记载至齐王曹芳时期,魏明帝所留嫔妃仅才人就有至少六十四位。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八王之乱、北方民族的入侵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八王之乱、北方民族的入侵

匈奴的起源: 古代中国北方
的游牧民族
匈奴的战争: 与汉朝的战
争和和平
匈奴的扩张: 向南入侵中
原地区
匈奴的影响: 对中原文化的
影响和融合
鲜卑族起源: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鲜卑族发展:逐渐壮大,成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 鲜卑族入侵:对中原地区进行多次入侵和掠夺 鲜卑族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影响
这个时期的动乱和分裂,为后 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的土 地权益
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 量增加
手工业:纺织、陶瓷、冶炼等手工业发 展迅速
商业: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 城市
税收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 担
货币:铜钱成为主要货币,促进了商品 流通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 注重门第和品德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X

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 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 到公元589年结束,历时近 40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 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
曹操、孙权、刘备等势 力崛起,形成三国鼎立 局面
西晋短暂统一后,八王 之乱爆发,地方割据再 次出现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 地方割据持续存在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崛起 北方地区的割据和混战 南方地区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民族融合和交流的加强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注重门第和 出身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门第限 制

2010园林史与园林艺术原理- 03 魏晋南北朝

2010园林史与园林艺术原理- 03 魏晋南北朝
伴随佛教而来的信奉宗教的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出现 了繁荣的新面目,雕刻艺术就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北 魏开始开凿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 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东晋 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都有极高的成就,现有顾恺 之的摹本《女史箴图》,是我国文化的珍品。王羲之父子 的书法以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都有很大的成就。
第三节 私家园林
• 门阀士族的官僚、文人纷纷造园,有权势的庄园 主也竟相效尤,私家园林应运而生。
• 有建在城市里的城市私园,也有建在郊外与庄园 结合的别墅园。
• 洛阳造园之风极盛。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与园 也有分工,“后园”是专供游憩的地方。叠假山, 绿化的树木品种多了。
•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多讲 究造园的意境。
• 四、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靠自然景观构景,在造园上积累 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设计手法:1、善于 把建筑人工美和自然山水美天趣的融合——顺应地形之基 架屋;善于因山就势,建筑营造;2、善于控制建筑尺度, 掌握合宜体量;3、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净净的色彩, 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5、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
北 魏 洛 阳 城 平 面 图
• 芳林苑可以说是仿写自然,人工为主的一个皇家园林,园 内的西北面以各色文石堆筑为土石山,东南面开凿水池, 名为“天渊池”,引来谷水绕过主要殿堂前,形成园内完 整的水系。沿水系有雕刻精致的小品,形成很好的景况。 又有各种动物充其中和种树木花草,还有供演出活动的场 所。从布局和使用内容来看,既继承了汉代苑囿的某些特 点,而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为以后的皇家园林所模仿。
第七节 皇家园林 之 建康
• 建康:六朝古都,从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 320年,史称:“六朝”。建康城位于长江边丘陵 起伏的地区,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 宫城按一定规矩筑成。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
成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人迈入先进民族经济、 政治、文化体系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 安定、文化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1)两个主要的人口迁徙: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北民南 迁。 (2)三个阶段的民族交融:东汉至西晋初,北方游牧民 族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东晋十 六国时期,民族交融步伐加快;北朝后期,民族交 融出现高潮。
A. 发迹之地 C. 宗教信仰
都城 殷
长安 洛阳
定都的主要原因 土地肥沃 易守难攻 ▲
B. 军事需要 D. 推行改革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6. (2023·湖北恩施中考)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
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
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我国古代统一和分裂局面相互交替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民族
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 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可知,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
秦帝国的建立和大一统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 融为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民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历史 背景。(4分) 【答案】背景: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孝文帝
深受汉文化熏陶。(4分)
任务二【改革措施】
材料二
(魏主)今欲断(禁止) 魏主下诏:“魏之先
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 (祖先)出于黄帝,以土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八五胡乱华、新亭对泣、八王之乱终)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八五胡乱华、新亭对泣、八王之乱终)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八五胡乱华、新亭对泣、八王之乱终)公元306年五胡乱华:成汉政权建立八王之乱引发了西晋流民起义。

公元306年,流民起义领袖李特之子李雄迎青城山道士范长生入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

同年六月,李雄正式称帝,取国号为大成,成汉政权就此确立。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一直是让司马家族头疼的问题。

李氏父子是巴蜀流民中势力最大的一支。

李氏是陕西略阳县的望族。

晋惠帝永宁年间,汉中大旱,连年饥荒,数万流民希望进入蜀地求生,李氏就在其中。

流民还经常与当地的巴蜀百姓发生冲突,李氏家族的李特在流民群体中很有声望,被推为流民首领。

此时,中原地区正因为皇族内斗而乱成一锅粥,益州刺史赵廞打算借机谋反,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特。

因为流民在蜀中无根基,与巴蜀地区的大姓势力相比,更容易拉拢。

不想朝廷先一步觉察了他的意图,任命成都内史耿滕为益州刺史,命赵廞回京。

耿滕任职后,上表朝廷,希望让流民返还原籍,恢复蜀中秩序。

流民不愿被遣返,而赵廞想在蜀中称王。

于是流民大军在赵廞带领下攻打成都,耿滕战败自杀。

但赵廠心胸狭窄,占据成都后,他看谁都像是要跟他争权的对手。

李特的三弟李庠统领军队军纪严明,很能服众,因此遭到赵廞猜忌,被设计杀害。

为给弟弟报仇,李特反戈相击,大败赵廞部队。

赵廞带着妻儿乘船夜奔,在途中被下人杀死。

朝廷嘉奖李特等人平定赵廞之乱有功,拜李特为宣威将军、长乐乡侯,李特之弟李流为奋威将军、武阳侯。

李氏兄弟满以为自己终于能在蜀中站稳脚跟了,西晋朝廷却又任命了新的益州刺史罗尚。

李特得知罗尚即将入蜀,一方面不甘心被罗尚压制,一方面又担心朝廷下令遣返流民。

思前想后,李氏兄弟决定揭竿而起,割据巴蜀。

303年李特相继占据广汉郡、梓潼郡、巴西郡,同年欲进驻成都,但被罗尚施计偷袭而死。

李特战死后,李雄扛起了起义大旗,他下决心完成亡父遗志,不占成都不罢休。

303年10月,李雄带领流民大军攻占成都卫城郫城。

入主郫城后,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

杜斗成 河西佛教史

杜斗成 河西佛教史

河西佛教史本书目录第一章两晋时期第一节敦煌菩萨——竺法护第二节帛法祖在陇上第三节前凉张天锡时期的译经第四节敦煌本前凉净明所诵《法句经》第五节竺佛念与慧常第六节道安的《凉土异经录》第七节东晋时期敦煌高僧的南巡及游巡于敦煌的僧人第八节鸠摩罗什滞留凉州及僧肇的西来第二章后秦西秦第一节麦积山早期三佛窟与姚兴的《通三世论》第二节圣坚与西秦译经第三节玄高、昙无毗诸僧与西秦禅学第四节炳灵寺石窟与西秦佛教第五节法显西行与智严、宝云的南下第三章北凉时期第一节北凉译经一昙无谶的译经二浮陀跋摩与道泰等人的译经三沮渠京声的译经四北凉译经的意义第二节北凉石窟一张掖地区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千佛洞、马蹄寺南北二窟、观音洞等二武威地区天梯山第1、第10等窟三酒泉文殊山石窟群的千佛洞,万佛洞等石窟四玉门昌马石窟群五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洞窟第三节北凉石塔一石塔简述二建造年代和造像特征三早期佛教石塔风格四石塔雕刻所反映的佛教思想五石塔的用途第四节北凉佛教的影响一北凉佛教对北魏的影响二北凉佛教对高昌等地的影响三北凉佛教对南朝的影响第四章北朝时期第一节陇山左右的北魏石窟及其向西的影响第二节奚康生与南、北石窟寺第三节元太荣与敦煌莫高窟一元太荣的西来与莫高窟的“中原风格”的形成二元荣在敦煌的写经三元荣造经及其有关问题第四节尉迟迥与拉梢寺大佛第五节李充信开凿及庾信作铭的麦积山七佛阁第六节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第七节李贤与莫高窟第290窟及其相关问题第八节于义与莫高窟北周石窟第九节敦煌北朝晚期的写经活动第十节敦煌高僧法颖与南朝律学第十一节活动于南朝的陇右河西僧人第五章隋唐时期第一节寺院石窟的分布状况一寺院与石窟的数量二地方志中所见隋及唐前期河西寺院资料三国家寺塔的分布状况第二节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一达摩笈多、玄奘等高僧在河西的佛教活动二河西本地僧人及其佛教活动三外出游历弘法的河西僧人四隋及唐前期河西籍僧人与华严宗第三节民众佛教生活一民众写经活动二民众修窟活动三民众佛教信仰的民间信仰化——以刘萨诃信仰为例第四节高昌王国的民寺寺主附录杜斗城:《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跋第六章吐蕃时期第一节吐蕃占领河西之前的河西与吐蕃一吐蕃占领之前的河西佛教二占领河西前的吐蕃佛教三吐蕃对河西的占领第二节吐蕃占领时期的河西佛教一吐蕃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界的合作二昙旷——从唯识宗的禅宗倾向看河西佛教与吐蕃佛教趋同的一次契机三摩诃衍——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在吐蕃的大决战四法成——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的融合五吐蕃占领河西时期的其他佛教人物六吐蕃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第三节吐蕃时期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一促进了汉文化与吐蕃文化之间的交流二促进了吐蕃佛教的发展三继续保持了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四相对保持了河西社会的稳定第七章归义军时期第一节概要第二节归义军前期的河西佛教一法成及其弟子的讲经活动二张议潮对教团的整顿改革三从吴洪辩到唐悟真第三节归义军中后期河西佛教的发展一张承奉时期的佛教状况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佛教状况三归义军中后期的开窟活动四归义军中后期佛教的特点第四节归义军时期佛教的世俗化一佛教教学的终结和佛教的社会功能化二从佛教经典的流行看佛教信仰的世俗化三教团地位的低落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四佛教宗教活动的习俗化与僧尼大众的俗人化和职业化五佛教宗派的调和化与民众信仰的兴起第八章回鹘时期第一节回鹘佛教与回鹘政权一甘州回鹘与佛教二沙州回鹘与佛教三高昌回鹘王国与佛教第二节回鹘佛教的世俗化一从佛教功德思想的流行看回鹘佛教的世俗化二僧人参与世俗政治、经济生活三回鹘佛教寺院经济中的世俗化倾向第三节回鹘佛教对其他政权的影响一回鹘佛教对曹氏归义军的影响二回鹘佛教对西夏的影响三回鹘佛教对辽朝的影响四回鹘佛教对金朝的影响五回鹘佛教对蒙元的影响附录杜斗城:《从考古文物的发现看陇山左右的金代佛教》第九章西夏时期第一节西夏佛教的传播背景一原有的佛教基础二周边民族的影响三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四西夏民众的精神寄托第二节李德明一李乾顺时期的西夏佛教一西夏佛教的奠基二西夏佛教的成熟第三节李仁孝一李德旺时期的西夏佛教一西夏后期佛教的繁荣二西夏晚期佛教的衰落第四节西夏佛教和皇权的结合及其世俗化一西夏佛教与皇权的结合二西夏佛教的世俗化第五节西夏佛教的社会影响一有利于维护西夏王朝的统治二促进了西夏文化的发展三促进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事交流四西夏佛教促进了我国佛教的发展附录杜斗城:《西夏的转轮王塔——宁夏拜寺口西塔之建造背景》第十章蒙元时期第一节蒙元时期河西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一汉至西夏时期河西佛教概述二蒙元河西佛教发展的背景第二节蒙古人的早期信仰一蒙古民族与萨满教二蒙古诸王与藏传佛教各派第三节阔端与萨班的“凉州会谈”一“凉州会谈”前的阔端与萨班二“凉州会谈”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萨班在凉州的活动第四节忽必烈与八思巴对河西佛教发展的影响一八思巴和忽必烈之间的关系二八思巴在河西的活动三元朝的帝师制度及其对河西佛教的影响第五节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一在河西活动过的僧人二寺院经济与僧人第六节河西各地石窟和寺院的修建与分布一石窟的修建和分布二寺院的修建和分布三蒙元时期河西佛教的功利化和民族性附录《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第十一章明清时期第一节明清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第二节明清时期河西佛教发展概况一凉州二甘州三肃州第三节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一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二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参考文献后记河西佛教史文章节选《河西佛教史》,古代“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与“河东”(约今山西)相对而言,其地理范围大致为今陕北、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课件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课件

十 六前 国秦
东魏 魏 北周


383年淝水之战
316)
东晋
南朝(420—589)
(317— 420)
宋 齐 梁陈
中考真题
1.“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 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
C 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材料1:“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 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材料2: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 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 较轻……
——陈寅恪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 影响:
材料: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 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 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 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D 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中考真题
4.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 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 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
背景 北魏建立与统一;统治出现危机
措施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影响
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了当时( B )
A. 南北文化的交流
B. 民族交融的趋势
C. 阶级矛盾的绶和
D. 传统科技的转型
123456789
7.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石窟内的图像雕刻展现了一千五百 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宫廷、世俗的音乐生活,蕴含了丰富的 历史信息。下面两幅作品体现出北魏雕刻艺术( B ) A. 传承秦汉以来的雕塑艺术 B. 见证了民族文化的交融 C. 凸显社会风气开放与进取 D. 代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
论从史出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三国鼎立、西 体现了由分裂到统
晋、十六国、东 一,由局部统一到
晋、北朝、南 全国统一的趋势
朝、隋朝
观点/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主流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都是古代著名的改

商鞅变法、北魏 孝文帝改革
都顺应了当时历史 发展的潮流 都增强了政权的实
力,推动了社会转

观点/认识
123456789
3. 【2024年1月临汾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 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B ) A. 丝绸之路开通 B. 北方人南迁 C. 孝文帝改革 D. 经济重心南移
123456789
点拨:根据图示信息中“三国鼎立”“短暂统一”“政权 分立”可知,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①推动了江南地区 的开发,①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合所学江南地区开 发的原因可知,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 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正确。丝绸之路开 通、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关系不大,排除A、 C;此时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D。
123456789

中国南北朝历史故事

中国南北朝历史故事

中国南北朝历史故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亦是北方少数民族融于我中华文明的一次历史时期。

下面是有中国南北朝历史故事,欢迎参阅。

中国南北朝历史故事南北朝六镇民变与北魏分裂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继任。

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

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太后执政。

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怿并宠信元叉、刘腾。

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

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后方平定乱党。

但胡太后依旧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

而后北方发生六镇民变,北魏走向灭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阴山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

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的高门子弟。

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

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

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视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

最后北方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

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

其中以镇守晋阳的尔朱荣的势力最大,他曾攻灭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

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

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及堂侄元钊为帝。

同年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史称河阴之变。

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杀死大臣两千余人,改立孝庄帝,于晋阳遥控朝政。

孝庄帝愤为傀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杀掉。

而后尔朱荣之子尔朱兆及从弟尔朱世隆拥长广王元晔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

同年军阀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

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杀贺拔岳。

孝武帝则任宇文泰代之,并与高欢决裂,投奔宇文泰。

高欢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

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所杀,改立南阳王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长安。

八年级历史上册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文化交融

八年级历史上册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文化交融

八年级历史上册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文化交融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文化交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动和复杂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南朝和北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从政权分裂和文化交融两个方面来探讨南北朝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权分裂1.1 南北政权的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分裂起因于东晋。

东晋朝廷的衰弱和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了中国政权的分裂。

南朝政权的形成始于刘宋的建立,北朝则始于北魏的建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朝又分裂为刘宋、南齐、梁和陈四个朝代,北朝也分裂为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四个朝代。

1.2 南北政权的对立南北政权之间的形成导致了南北两个政权的对立和冲突。

南北政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领土争夺、频繁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等方面。

南朝势力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而北朝则势力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1.3 南北政权的影响南北朝政权的分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政权的对立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社会稳定性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也受到了影响。

同时,南北朝政权的分裂也导致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分裂和多样化,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文化交融2.1 文化的多样性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和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和分化的趋势。

南朝和北朝在政权分裂后,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南朝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倡导文人以文化修养为重点,强调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北朝则受到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崇尚武功、骑射技艺和军事文化。

2.2 文化的交融与融合尽管南北朝政权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融和融合。

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和吸收,形成了新的文化风貌。

南方文人对忽视北方文化的抵触逐渐消解,而北方统治者也开始在南方推行政治措施,逐渐融入南方的文化环境。

2.3 文化交融的影响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中国文人的地位得到提升,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新的高峰。

百战风云--八王之乱(魏晋南北朝)

百战风云--八王之乱(魏晋南北朝)

百战风云--八王之乱(魏晋南北朝)八王之乱(魏晋南北朝)战争概述:西晋王朝建立后,大封同姓王掌握地方军事,从公元291年——公元306年。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发动了长达十六年的战乱,在战乱中消耗了内部力量,导致了五胡入侵西晋王朝的灭亡。

将星指数:★司马越精彩指数:★★政治影响指数:★★★战争深度解析:甲(忧愁状):“哎呀我的妈呀!,今年北方凝冻,南方洪水,西部旱灾,老百姓没粮食吃,可咋整。

”乙(天真状):“没粮食吃,大家可以一起来吃肉干啊,肉干多好吃呀”。

甲(被雷倒!捶胸顿足找面条勒脖子上吊)。

这不是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的台词,这是西晋王朝第二任皇帝司马衷在朝堂上与大臣的对话。

你会被雷倒吗?当然如果你知道一个事实的话,你就见怪不怪了。

西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司马衷,是个白痴。

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后宫美女无数,司马炎本人的繁殖生育能力也比较强,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但就在二十五个儿子中,他却选择了白痴司马衷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司马衷是司马炎第二子,司马炎的长子为司马轨,早逝。

白痴司马衷能够被扶立为太子,很大程度得益于自己的母亲杨皇后杨艳,司马轨死后杨皇后一再坚持立长子为皇储,于是就把九岁的司马衷扶立为太子,司马炎此举在众臣间引起很大争议,连太子傅当朝元老卫瓘都不愿袒护自己的学生,当着晋武帝的面指着皇帝的宝座说“此座可惜。

”群臣的非议也让司马炎渐渐觉得司马衷并不是合格的接班人,一度想改立太子。

杨皇后闻讯后勃然大怒,指责司马炎不遵“立长”的“古制”,说想废太子老娘就跟你拼命,司马炎虽然后宫美女如云,耳根子却很软很听这位杨皇后的话,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把白痴的儿子扶为储君的位置,还可以说是司马炎夫妇爱子心切,但司马炎夫妇给儿子找的儿媳妇,则只能说夫妻俩有眼无珠了。

司马炎夫妻给儿子找的老婆叫贾南风。

贾南风是尚书仆射贾充的女儿,倒也是名门之女,原本司马衷的候选老婆还有卫瓘的女儿,不过后来贾充的老婆郭槐给杨艳送了不少礼,拿人手软,杨皇后作主,选择了贾南风。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课件

北魏是北方政权 南宋时期才完成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创新设计》
明立意 以经济重心的转移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 南经济的发展。 抓关键 材料信息“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 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缩小了”体现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排干扰 准确获取材料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过程,到南 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超过北方。
@《创新设计》
信息解读:从“史料实证”角度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 “石室”祖庙。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创新设计》
探究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史论要点
多元视角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角度 内涵 原因
表现
内容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1)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2)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1)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迁居南方。 (2)东汉魏晋时,“五胡”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和汉族长期定居,互相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治者的重视。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
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
续发展的道路。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创新设计》

八王之乱的名词解释

八王之乱的名词解释

八王之乱的名词解释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一场剧烈政治动乱。

这一时期,曾经统一的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北方是北魏,南方则有多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晋。

而八王之乱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中,涉及的主要角色即为八位王公。

八王之乱发生在南朝梁代(502年-557年)的晚期,这个时期是南朝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和割据分裂的时期。

八王分别是:齐王萧颖之、楚王萧绎、湘东王萧与谌、梁王萧纲、陈王萧宝夤、南康王萧岿、长沙王萧纪和北海王萧宝卷。

之所以称为“八王之乱”,是因为这八位王公都是南朝梁皇室的成员,他们以权力的争夺为基础,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他们的目标是谋取南朝政权的控制权,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而,这场政治乱局也对南朝梁朝整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削弱。

八王之乱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武帝时期。

南朝梁武帝是南朝梁朝的创始人,他在位期间对于朝政的控制力很强。

然而,他在死后没有留下一个强而有力的继任者,这使得后来八位王公看到了自己夺取政权的机会。

在八王之乱中,每位王公都组织自己的势力,争夺对南朝梁朝的控制权。

他们之间的斗争并非只靠军事手段,还包括政治手段,如亲信的政治咨询、联合与分裂、交换利益等。

尽管这些王公之间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斗争和博弈,但最终,局势逐渐发展为北海王萧宝卷和梁王萧纲的争夺。

八王之乱对南朝梁朝和整个南方政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因为这场乱战导致了南方政权的削弱和混乱,给社会带来了恐慌和灾难。

土地被摧毁,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备受痛苦。

此外,一些外族对南朝梁朝的削弱也抓住了机会来侵略南方。

八王之乱最终以北海王萧宝卷的失败而结束,他被南陈朝(隋朝前身)的刘义隆击败。

随着南北朝的割据局势继续,隋朝最终将南方统一,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八王之乱是南朝历史上一段动荡和血腥的篇章。

这场乱战给南朝梁朝和南方政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对当时南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分裂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对于后来南北朝的统一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全部高中历史目录

全部高中历史目录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古代史》目录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第四节夏、商、西周的代化第五节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代化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第五节两汉时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秦汉时期的代化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化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一节短暂的隋朝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繁荣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第八节隋唐时期的代化繁荣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第五节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代化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明清时期的代化[活动课•辩论会]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目录时的记忆术技法要点一、让记忆内容形象化的精力占训练记忆术全部时间的9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
第十一章 南北朝
第八节
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一、南北朝境内各民族的融合 二、北方边境主要少数民族 三、南北朝民族观念的新进展
一、南北朝境内各民族的融合
• 1.民族融合的相关概念: 民族融合的相关概念: 民族融合的相关概念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 相互影响和渗透。 相互影响和渗透。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 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和 融合
二、北方边境主要少数民族
• 1.柔然 . 1)族称和族源 ) 2)柔然的崛起与兴盛、 柔然的衰落 )柔然的崛起与兴盛、 北魏破柔然之战 3)柔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 )柔然社会经济、 • 2.突厥 . 1)突厥的族源 ) 2)突厥汗国的建立、突厥帝国图 )突厥汗国的建立、 3)木杆可汗 )
• 3.敕勒 敕勒
1)敕勒的族称和族源 )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又称赤勒、高车、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又称赤勒、高车、狄 铁勒、丁零(丁灵)。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 历、铁勒、丁零(丁灵)。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 加尔湖附近。匈奴人称其为丁零, 加尔湖附近。匈奴人称其为丁零,鲜卑人因其使 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 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 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 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 公元4 世纪末至6 世纪中叶,继匈奴、 往。公元4 世纪末至6 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 之后, 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 北广大地区。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 北广大地区。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 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世纪中叶, 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4 世纪中叶,生活在阴 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 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
• 2.南北朝各民族分布图 南北朝各民族分布图 1)宋与北魏对峙时期 ) 2)陈、齐、周时期 ) • 3.北朝民族融合 . 1)匈奴及其属部与鲜卑族、汉族的融合 )匈奴及其属部与鲜卑族、 匈奴历代疆域图 2)内迁氐羌的汉化 )
3)鲜卑族的汉化: )鲜卑族的汉化: 基本过程:分散迁徙到中国北方各地— —建立若干政权(十六国之五、北魏)— —政权灭亡后加速汉化和平民化
2)少数民族的民族观: )少数民族的民族观: 从本文化的自觉到学习汉族文化的转变 少数民族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主流方向 3)统一是大势所趋: )统一是大势所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一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魏晋南北朝民族观
?~572)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 木杆可汗 (?~572) ,南北朝时期,突厥汗国军事首 又作木汗可汗、术汗可汗, 领。又作木汗可汗、术汗可汗,突厥大伊泥温木汗或阿史 那木可汗。伊利可汗之子。智勇兼备,善于征战。 那木可汗。伊利可汗之子。智勇兼备,善于征战。西魏废 帝二年(553)继立为突厥可汗。恭帝二年(555) (553)继立为突厥可汗 (555), 帝二年(553)继立为突厥可汗。恭帝二年(555),消灭了柔 然汗国的残余势力,后又东败契丹,北并契骨, 然汗国的残余势力,后又东败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 诸国。三年,与西魏合力破吐谷浑。他连年征战, 诸国。三年,与西魏合力破吐谷浑。他连年征战,使其汗 国疆域东起辽海(今辽河上游),西至西海(今里海、 ),西至西海 国疆域东起辽海(今辽河上游),西至西海(今里海、一 说咸海) 南自今阿姆河,北到今贝加尔湖。 说咸海),南自今阿姆河,北到今贝加尔湖。建汗庭在于 都斤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之北山) 拥兵数十万, 都斤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之北山),拥兵数十万, 成为当时北方唯一强大的国家。北周保定三年(563) (563), 成为当时北方唯一强大的国家。北周保定三年(563),他 集结精骑十万,会合北周大将杨忠所率步骑一万, 集结精骑十万,会合北周大将杨忠所率步骑一万,进攻北 齐重镇晋阳(今太原西南)。时遇大雪, )。时遇大雪 齐重镇晋阳(今太原西南)。时遇大雪,至次年正月不克 遂纵兵大掠而还。北周建德元年卒,弟佗钵可汗继位。 ,遂纵兵大掠而还。北周建德元年卒,弟佗钵可汗继位。
2)敕勒的发展历程 、高车国的兴衰 ) 、 高车族名将斛律光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敕勒族名族源考 《敕勒歌》及其简析 敕勒歌》
三、南北朝民族观念的新进展
• 1.继承秦汉以来的民族思想 . • 2.民族观念的变化 . 1)汉族的民族观: )汉族的民族观: 华夏正统自居到承认少数民族政权 的转变 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4)内徙高车、柔然等族的鲜卑化和汉化 )1)南朝境内的少数民族:蛮、俚、僚、爨等 )南朝境内的少数民族: 2)南朝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 ) 东晋至刘宋元嘉前期( ①东晋至刘宋元嘉前期(424—453) :以抚 ) 为主, 为主,小规模讨伐 ②元嘉后期:大规模伐蛮、刘宋蛮变【链接 元嘉后期:大规模伐蛮、刘宋蛮变【 11】 】 元嘉末年至南朝末期: ③元嘉末年至南朝末期:对边境蛮以抚为主 ,加强对腹地蛮征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