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一篇山水美文,是浅易文言文。
内容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
语言美。
文字精炼,毫不雕琢。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结构美。
结构清晰,首尾呼应。
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难易适度,适合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创造性学习。
意境美。
意境某某,秀美如画,流动着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忘情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作者善于多角度、灵活有序写景。
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写出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情感美。
作品融情于景,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兼有形象性与情感性强的特点。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后,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语言、意境、结构、情感价值等方面都符合践行综合性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语文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与模仿力,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
初一阶段已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有粗浅的认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积累文言知识,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
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分析作品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教学设计为探究式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主要学习资源为《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借助多媒体以画面导入,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教学。
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3.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法学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第 27 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说课稿
第 27 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采用余映潮老师首创的板块式思路,充分地朗读,诗意地分析。
同时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
以一两篇课文为典范,扎实地指导学生“读”书,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读书的习惯。
〔教学步骤〕第一板块读课文一读字正腔圆。
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弘与相与藻荇柏二读通顺流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得通顺流畅。
三读节奏分明。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在读得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课文的节奏:《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时要放慢速度,有足够的时间感受文中意境。
每读完一小层,作稍长停顿,使景物画面有鲜明的层次感。
四读抑扬顿挫。
读《答谢中书书》一文要自然愉悦。
轻松流畅之中,读出那种飘飘欲仙的自得之志、自豪之感、自娱之情。
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要缓慢低沉。
要读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淡淡深长的忧伤。
注意读音的轻重,声韵的抑扬,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读琅琅上口。
第二板块析课文一、析作者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课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定稿主备教师杨红仙第周课时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短文两篇》是两篇文言文,指的是对文言散文的学习。
其核心是文章的内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学生学过一定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知识有一定掌握,上学期学过的《口技》、《狼》、《木兰诗》都是文言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对文言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兵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一课是本册书中的主要内容,学好它有利于今后的文言文教学。
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目标定位: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初步分析课文。
3、品味作者情感,理解作者胸襟。
目标分析:1、小组讨论、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组内或组间解决。
当堂掌握重点词语:“(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
(7)欲界、(8)康、(9)与、(10)奇”的意思。
2、深入分析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山川美景,抒发自己欣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3、研读赏析,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抒发自己欣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三、问题诊断及其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主旨理解掌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这篇课文虽篇幅较短、。
且采用平实语言来写,文中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多读,熟悉课文内容并深入品味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其中关键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感情,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主旨,巩固记叙文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例题和变式训练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展示例题,节约时间,更好的进行教学。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
答谢中书书教案(附原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附原文)答谢中书书教案(附原文)《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3.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写好一篇好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记忆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要点;2. 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引导学生发表言论;2. 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3. 组内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引发整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课1)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3)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巩固练习1)组内练习,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小组练习;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短文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4. 课堂总结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短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好的文章来展示自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法、集体讨论、组内合作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学会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和分析短文,掌握了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表达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
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豪放旷达,很快调整了心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通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整体理解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月夜访张,步于中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摘要:、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导语设计激趣导入,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思想容3、掌握重实词能力目标、重视诵程把握逐步提高学生朗能力、提高感悟境能力3、品味语言精练及布局匠心所提高学生初步鉴赏学作品能力? 、背诵短德育目标.学习《答谢》感受作品然纯净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感情●教学重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境体会作品流露思想感情●教学难习得《答谢》布局巧妙●教学方法诵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朗准音通句出节奏、韵律、情调诵仔细品味语言境获得美享受●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程、导语设计激趣导入二、整体把握题答回复答复即信古人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种应用性体陶弘景(5~536)通明南朝梁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担任诸王侍因看透了混浊人世隐居句曲山可是“国每有吉凶征讨事无不前以咨询月常有数信人谓‘山宰相’”谢即谢征元陈郡阳夏人曾作鸿胪所以称谢陶弘景给谢征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美笔笼山川纸纳四辞清丽六朝山水品名作南北朝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人往往遁迹山林从然美寻精神上脱因而他们信常常描山绘水表明己所并作对友人安慰、朗课感知 ) 、教师配乐朗诵(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听识记生词夕日欲颓(í)沉鳞竞跃(lí)复有能与其奇者(ù) ) 、重实词提示(投影)感知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正色交辉交相辉映四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水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水鱼欲界仙都人天堂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山川景色美丽古以就是人雅士共欣赏赞叹巍峨山峰耸入云端明净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林木翠绿竹丛四季长存清晨薄雾将要消散候传猿、鸟起彼伏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候潜游水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是人仙境啊从南朝谢灵运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考考释下列句加词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消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 、教师提示朗节奏学生再课(投影)山川美古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仙都康乐以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学生合作交流品课思考以下问题 ) 全围绕哪句话写? ) 哪概括了全心? 3) 《答谢》可以分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系?明确全围绕“山川美古共谈”这句话重突出“美”这特明确全分三部分“山川美古共谈”总领全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美先以感叹总括前复以名人证实说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主体部分更鲜明突出学生思考讨论山川美美明确作品首先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美(板)“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山峰耸入云端明净溪流清澈见底山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B、色彩配合美(板)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又有青林翠竹杂其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绚丽动人、晨昏变化美前面写了四俱备常景而四季每天早晚又不相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原潜游水底鱼飞跃而出静见动寂现响别具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情偕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美感受、动静相衬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散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动与静变幻与配搭是形体动与静高峰静流水动;二是光色动与静林青竹翠静五色交辉动;三是声响动与静日出雾歇静猿鸟乱鸣动;日落山暝静游鱼跃水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影响构成了幅怡神悦性山水画轴四、深入研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学生发言基础上拨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语句是直抒胸臆句子开头写道“山川美古共谈”这“美”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愉悦情“实欲界仙都”表露了山水飘飘欲仙得态“康乐以复有能与其奇者”从谢灵运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发现无尽乐趣里行与谢公比肩溢言表总言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愉悦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得感、学生背诵课 )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全可分三部分“山川美古共谈”总领全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分“晓”与“夕”两层写以感叹总括前)背诵再次品味作者思想感情3、比较比较与《与朱元思》选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有哪些不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势竞上相轩邈争高直指千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不穷猿则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纶世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昼犹昏;疏条交映有见日《答谢》热爱然娱情山水《与朱元思》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存文言词语,把握意义;二、在反复朗诵中体味文章优美的意境、琢磨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二)进程与方式:以朗诵贯穿教学始终,以朗诵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要紧教学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明白得前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一、反复朗诵,体会文章意境;二、抓住重点词语,琢磨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得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具预备Ppt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激趣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现),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窗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刻画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窗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列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究竟是如何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咱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简介文题“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能够抒情议事的文体。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己朗诵课文,用笔画出可不能读的字词。
2、听朗诵录音,专门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和朗诵的节拍、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诵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拍;③读出情感。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现自己的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诵要求进行评判,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把握以下字词的读音:猿(yuán)颓(tuí)与(yù)五、老师再次强调朗诵要求,全班同窗齐声朗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短文两篇》word教案(1)
句
话,意思
是:
,
为我们呈现了
美。”(提示:可从
山水、 色彩、晨昏、 动静、
角度等方面去发现。)
4.能
方法:先找出相关语 正确分析
句,然后翻译语句,再说 理解文章
读出了什么美。
内容
2. 总领全文的一句
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
字展开?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两个标准 : 字字
《答谢中书书》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 一封回信,他在信中以描山画水昭示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
3、中招考点 从近几年的河南省中招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中得知:主要考查解
释词语、翻译与停顿、主旨、内容与人物、感受与评价等。 4、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
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 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 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二、学习目标 ⒈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作者生平及背景
二.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
词
1.两岸石壁,五色(
): 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 ): ________________
3.( )竞跃: 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
)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敬重的领导和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日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有名的山水小品。
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
下面我就根据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学校语文教材八班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同学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抓住景物特征来写,留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改变,并且情景交融。
表达了能够品尝山水之美的骄傲感。
学好这篇短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根据依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育同学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观赏文学作品的力量,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达背诵课文和体会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重难点〕二、说学情八班级的同学已具有肯定的阅读力量。
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同学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同学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擅长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
适时的引导,是同学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同学,让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老师充当的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加者。
采纳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
对于学校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纳诵读法,主要有同学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同学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商量法。
对于八班级的同学,应当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习的力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同学的学习爱好更加深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陶弘景【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教案(新版)新⼈教版27 短⽂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的主体作⽤,学⽣通过注释和⼯具书,对⽂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的⽂⾔⽂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法1.诵读,体味语⾔的⾃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度⽐较两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扫清⽂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川,⽆数位⽂⼈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量的描写,但⽤书信这⼀⽂体进⾏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书信⽂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称他为“⼭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
著作甚多,⼤都亡佚,诗⽂今传《陶隐居集》辑本⼀卷。
陶弘景⽣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林,从⼤⾃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昭⽰⾃⼰所好,并作为对友⼈的安慰。
1.明确学习⽬标。
2.范读课⽂。
(1)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2)⾃由朗读两三遍课⽂,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意。
(1)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欲颓.:坠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
制作: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教学课时] 1
[教学设计]
素材:课文情景视频朗读
制作:PPT课件配套课件放在0826tp付费百度文库中
[教学步骤]
课前出示课题PPT
一、学习目标
1、读、译、背、默全文,积累文言词汇(基础知识目标,重点,涉及练习一,练习三
1、2)
2、理解主旨(阅读目标,难点,涉及练习二)
3、掌握本文理解性默写(基础知识目标)
二、作品·作家·背景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zhēng “征”字繁体),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三、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注意听准字音及朗读节奏
2、自由小声读课文,为蓝色字注意并划分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疏通文意
答谢中书书.(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耸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谰。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青.(青
葱)林翠竹,四时
..(长存)。
晓.(清晨)雾将歇.(消散),猿鸟乱.(指猿、..(四季)俱备
鸟的叫声此起彼伏)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
..(竞,争着;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
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
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自康乐
..(指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色)。
其奇者
..(奇丽的景
附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时,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随堂练习(练习三1、2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
四、结构·主旨
高峰
清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石壁实是欲界之仙都
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林、竹以感慨收束全文
雾、猿、鸟
日、鳞
总—————————分——————总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志趣。
(主旨)
五、老师寄语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信中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愿同学们能于精练而生动的语言中体悟作者酷爱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志趣。
六、后课作业:完成下列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从仰观、俯视的视角,描写山高水净,境界清新之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出了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色之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从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描写了朝、夕两个特定时段的生物活动的画面之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