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吸收塔的计算
2.5.吸收塔的计算
(1) 对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溶解度,溶剂用量,溶剂再 生费用;溶解度,对一定的液气比,吸收推动力, 吸收传质速率,完成一定的传质任务所需设备尺寸; (2) 良好的选择性,即对待吸收组分的溶解度大,其余组分 溶解度小;
(3) 稳定不易挥发,以减少溶剂损失; (4) 粘度低,有利于气液接触与分散,提高吸收速率; (5) 无毒、腐蚀性小、不易燃、价廉等。
线上任一点的坐标(Y,X) 代表了塔内该截面上气、 液两相的组成。
Y
A Y1 P B X*-X Y- Y*
Y*=f(X)
Y
Y2 Y* o X2
X
X1 X*
X
操作线上任一点 P 与平衡线间的垂直距离 (Y-Y*) 为塔内该 截面上以气相为基准的吸收传质推动力;与平衡线的水平 距离 (X*-X) 为该截面上以液相为基准的吸收传质推动力。 两线间垂直距离(Y-Y*)或水平距离(X*-X)的变化显示了 吸收过程推动力沿塔高的变化规律。
上两式均称为吸收操作线方程,代表逆流操作时塔内任一截 面上的气、液两相组成 Y 和 X 之间的关系。 (L/V)称为吸收塔操作的液气比。
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
当 L/V 一定,操作线方程 在 Y-X 图上为以液气比 L/V 为斜率,过塔进、出 口的气、液两相组成点(Y1, X1) 和 (Y2 , X2) 的直线,称 为吸收操作线。
V X 1 Y1 Y2 X 2 L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不同液气比 L/V 下的操作线 图直观反映了这一关系。
Y
L/V (L/V)’ (L/V)min A A’ C
Y1
Y2
B
Y- Y* Y*=f(X) X
最小液气比(L/V)min
o
X2
X1
吸收塔基础设计计算书
1.设计基本参
1 吸收塔高度H=
36.52 m
(提资)
2 3 4
吸收塔直径D= 基本风 压恒:总重量
15.3 m Wo= 0.35 kn/㎡
4.1石灰石浆液重量mL 2796760 KG
4.2吸收塔壳体重量
378655 KG
(提资) 风速2/1600(地勘资料)
(提资) (提资)
构造配筋,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基础上下配筋分别为Ψ25@110(p=0.194%)双层双向,经验算满 足要求。
KN
地震第一组
kN m2 m3 2=173.46Kpa≤fEak 1794)/441.1367=277 双层双向,经验算满
(抗规5.2.1-1)
FEK= [h=
2307.69 kN 11.00
M= 25384.55086 kN.m
2.3烟气产生内压推力
进烟道
F
=
233
kN (提资)
h
=
17.75
m
M
=
4135.8 kN.m
出烟道
F
=
106
kN (提资)
h
=
32.01
m
M
=
3383.5 kN.m
2.4浆液管产生内力
C1(循环泵入口)
各段作1.用04 于壳2顶3.各24
1.15 26.66
1.26 33.43
1.38 40.13
1.53 1.61
Fi=D*5.8*βz*μs*μz *Wo
47.81 53.86
∑= 225.13
[h=
18.26 注:基础高度1.8(基础高1.5+0.3)]
吸收塔的计算
吸收塔的计算1.全塔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1.全塔物料衡算对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作全塔溶质组分的物料衡算,可得:吸收塔的分离效果,通常用溶质的回收率来衡量,回收率定义为:吸收过程中,回收率恒低于100%。
一般情况下,进塔混合气的组成和流量是已知的,如果吸收剂的组成和流量已经确定,则V、Y1、L 和X2皆为已知数,又根据吸收任务所规定的回收率,可得知气体出塔时应有的浓度Y2,如此,通过全塔物料衡算便可求得塔底排除的吸收液的浓度X1,于是,在填料层底部和顶部两个端面上液气组成都为已知。
2 吸收操作线方程和操作线在塔底或塔顶与踏中任意截面间列溶质的物料衡算,可整理得:或上两式是等效的,皆称为吸收塔操作线。
该方程在X-Y图上为一直线,称为吸收塔操作线。
操作线位置仅决定于塔顶、塔底两端的气、液相组成,该直线的斜率为液气比L/V。
操作线上任何一点代表塔内任一截面上的气、液相组成已被确定。
吸收过程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曲线的上方,两线相距愈远,表示吸收推动力愈大,有利于吸收过程。
应注意,操作线是由物料衡算决定的,仅与V、L及二相组成有关,而与塔型及压强、温度等无关。
对并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或其它组合操作的吸收塔,读者应能依据上述原则作出它们的操作线。
3-2.吸收剂最小用量和适宜用量在极限情况下,操作线和平衡线相交(有特殊平衡线时为相切),此点推动力为零,所需填料层为无限高,对应的吸收剂用量即为最小用量。
该操作线斜率为最小液气比(等)。
因此最小吸,因此最小吸收剂用量可用下式求得:若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则式中可由亨利定律算出,否则可由平衡曲线读出。
适宜的吸收剂用量应通过经济衡算确定,但一般在设计中可取经验值,即:应注意,对填料塔选定吸收剂用量时,还应保证能充分润湿填料,一般喷淋密度不应低于5m3/(m2·h)。
可见待设计确定塔径后,还应校验喷淋密度。
3.塔径的计算计算塔径的关键在于确定适宜的空塔气速,其选定方法见“塔设备”章。
吸收塔的计算
(7-40)便可求出塔底排出的吸收液的组成X1,即
吸收塔的计算
2. 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式
在稳态操作的情况下,操作线方程可通过对吸收塔 内任一横截面M-N与塔底端面之间进行对溶质A作物料衡 算获得,即
VY+LX1=VY1+LX
吸收塔的计算
式(7-43)和式(7-44)称为逆流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两式 可相互转化。它们表明了在吸收塔内任一截面上气相组成Y与液相组 成X的关系。
吸收塔的计算
1. 物料衡算
图7-7所示为一处于稳定操作状态下,逆流操作吸收塔 内气、液两相流量与组成的变化情况。混合气体通过吸收塔 的过程中,可溶组分不断被吸收,故气体的总量沿塔高而变, 液体也因其中不断溶入可溶组分,其量也沿塔高而变。但是, 通过吸收塔的惰性气体量和吸收剂量是不变的。因此,在进 行物料衡算时,以不变的惰性气体流量V和吸收剂量L作为计 算基准。现对全塔作物料衡算,可得
(2)坐标X、Y代表吸收塔内某一截面的液相和气相组成。 (3)当进行吸收操作时,因塔内任一截面处的 Y > Y*或X* > X, 故吸收操作线位于平衡线的上方。反之,如果操作线位于平衡线的下方, 则为解吸操作。 (4)操作线上的任一点A与平衡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表 示塔内某一截面的气相和液相传质推动力。操作线离平衡线愈远,吸收 的推动力愈大。
吸收塔的计算
通常,进塔混合气的组成与流量是由吸收任务规定了的,如
果吸收剂的进塔组成和流量确定。同时又规定了吸收率η,则气体
出塔时的组成Y2为
Y2=Y1(1-η)
(7-42)
式中,η为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的溶质量V(Y1-Y2)占总的溶质量
VY1的百分率,称为吸收率或回收率。
吸收塔的计算
m,一般取Hb=1.2~1.5m;
Hb
n——填料层分层数
2020/10/22
【填料塔高度的近似计算】
【说明】由于液体再分布器、喷淋装置、支承装置、捕沫器等的结构不同时其高 度不同,当一时无法准确确定时,也可采用下式近似计算塔高:
H=1.2Z+Hd+Hb
Hd——塔顶空间高(不包括封头部分),m; Hb——塔底空间高(不包括封头部分),m。
∵
G 1000 273 (1-0.09)=37.85(mol / s)
22.4 293
故吸收用水量为: L=35.5G=35.5×37.85=1343(mol/s)=1.343(kmol/s)
2020/10/22
三、吸收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填料塔的高度
【说明】填料塔的高度 主要决定于填料层高度。
(2) HOG愈小,吸收设备的传质阻力愈小,传质效能愈高,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 需填料层高度愈小。
2020/10/22
【体积传质系数( KY a )——参数归并法】
(1)有效比表面积(a)与填料的类型、形状、尺寸、填充情况有关,还随流体 物性、流动状况而变化,其数值不易直接测定; (2)通常将a与传质系数(KY)的乘积合并为一个物理量KY a ( 单位kmol/m3·s), 称为体积传质系数,通过实验测定其数值; (3)在低浓度吸收的情况下,体积传质系数在全塔范围内为常数,或可取平均值。
2020/10/22
【解】已知 y1=0.09 η=95%=0.95
∴
Y1
y1 1 y1
0.09 1 0.09
0.099
Y2=(1-η)Y1=(1-0.95)×0.099=0.00495 据 Y*=31.13X 知: m=31.13
化工原理吸收塔的计算共25页PPT
Y
* 2
Y
* 2
mG L
S mG —解吸因数(脱吸因数)
L
影响NOG的因素: L、G、m、X2、Y1、Y2
(1) L、G、m
L
, G
, m
L mG
N OG
m不变, L 操作线斜率 远离平衡线 G
推动力Ym NOG m 平衡线斜率 远离操作线
推动力Ym NOG
(2) X2、Y1、Y2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1)传质单元数(以NOG为例)
•定义:NOG
Y1 dY Y2 YY*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O
G
Y1 d Y Y2YY*
(YY1YY*2)m平 气均 相传 组质 成推 变
• 传质单元数的意义:
反映了取得一定吸收效果的难易程度。
当所要求的(Y1-Y2)为一定值时,平均吸收推动力(YY*)m越大,NOG就越小,所需的填料层高度就越小。
化工原理吸收塔的计算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当 Y 1或 Y 2 Y Y 1 2 m m2 2X X N O G
当X2增大:
操作线下移,吸收推动 力减小,达到同样的吸 收效果,NOG加大。
【例4-1】空气和氨的混合气体在直径为0.8m的填料吸收 塔中用清水吸收其中的氨 。已知送入的空气量为 1390 kg/h,混合气体中氨的分压为1.33kPa,经过吸收后混合 气中有99.5%的氨被吸收下来。操作温度为20℃,压力为 101.325kPa。在操作条件下,平衡关系为Y*=0.75X。若 吸收剂(水)用量为52kmol/h。已知氨的气相体积吸收 总系数KYa=314 kmol/(m3h)。试求所需填料层高度。
吸收塔的计算
最小液气比的求法
图解法 •正常的平衡线
(L V
)min
Y1 Y2 X1* X 2
Lmin
V
Y1 Y2
X
* 1
X
2
•平衡线为上凸形时
(L V
)
min
Y1 Y2
X
1
X
2
Lmin
V
Y1 Y2
X
1
X
2
计算法
适用条件:平衡线符合亨利定律,可用 Y * mX 表示
(L V
) m in
Y1 Y2
1、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
对组分A作物料衡算 单位时间内由气相转入液相的 A的物质量为:
dGA VdY LdX
dGA NAdA N A (adZ)
微元填料层内的吸收速率方程式为:
N A KY (Y Y * )及N A K X ( X * X )
dGA KY (Y Y * )adz dGA K X ( X * X )adz
试写出用膜系数及相应的推动力表示的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式。
Z HG NG
HG
V k y a
—气膜传质单元高度,m
NG
Y1
Y2
Y
dY Yi
—气膜传质单元数
Z HL NL
HL
L k x a
—液膜传质单元高度,m
NL
X1
X2
dX Xi X
—液膜传质单元数
2)传质单元高度的物理意义
NOG
Y1
Y2
Lmin
V (Y1 Y2 )
Y1 m
X
2
34.5(0.0133 0.000133) 0.0133 0
0.757
2.5.吸收塔的计算
吸收因子法 N OG 将 NOG 表示为两个无因次数群为了计算方便,将此式绘制成以 1/A 为参数的曲线图
吸收因子 L/(mV 是操作线斜率与平衡线斜率的比值。
A 值越大,两线相距越远,传质推动力越大,越有利于吸收过程,NOG 越小。
A 的倒数 (mV/L 称为解吸因子S,其值越大,对吸收越不利,由图可知,NOG 越大。
平衡线为直线时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当用(X*-X)作传质推动力时,对平衡线为直线的情况,用完全类似的方法可导出与 NOG 计算式并列的 NOL 计算式 N
5.5 塔径的计算气体沿塔上升可视为通过一个空管,按流量公式计算塔径 VS
--塔径(m Vs--在操作条件下混合气体的体积流量(m/s u-- 混合气体的空塔速度(m3/s 塔径设计要做多方案比较以求经济上既是优化的,操作上也是可行的。
一般适宜操作气速通常取泛点气速的50%∽85%。
算出的塔径还要按压力容器公称直径标准圆整。
某生产车间使用一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中有害组分A,已知操作条件下,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为1.5m,进料混合气组成为0.04(组分A的mol分率,下同),出塔尾气组成为0.0053,出塔水溶液浓度为0.0128,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2.5X(X、Y均为摩尔比),试求: 1)L/V 为(L/Vmin 的多少倍?2)所需填料层高度。
3)若气液流量和初始组成均不变,要求最终的尾气排放浓度降至0.0033,求此时所需填料层高度为若干米?。
化工原理吸收塔的计算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1)传质单元数(以NOG为例)
•定义:NOG
Y1 dY Y2 Y Y *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OG
Y1 dY Y2 Y Y *
Y1 Y2 (Y Y *)m
气相组成变化 平均传质推动力
• 传质单元数的意义:
反映了取得一定吸收效果的难易程度。
当所要求的(Y1-Y2)为一定值时,平均吸收推动力(YY*)m越大,NOG就越小,所需的填料层高度就越小。
(2)传质单元高度
•定义:
H OG
G Kya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传质单元高度的意义:
完成一个传质单元分离效果所需的填料层高度,
反映了吸收设备效能的高低。
•传质单元高度影响因素:
填料性能、流动状况
四、吸收塔的操作计算 1.吸收过程的强化
Y1
Y*1
Y2
T △Y2
Y*2
O X2
B △Y1
X1
吸收推动力 NA 吸收阻力
目标:提高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降低吸收过程的阻力。
从L、G、m、X2、Y1、Y2着手。
其它因素: 1)降低吸收剂入口温度; 2)提高吸收的压力; 3)提高流体流动的湍动程度; 4)改善填料的性能。
Y1 dY Y2 Y
NOG
Y1 Y1
Y2 Y2
ln
Y1 Y2
X1
NOG
Y1 Y2 Ym
Ym (Y1 Y2)/ ln Y1 / Y2
注意: •平均推动力法适用于平衡线为直线,逆流、并流 吸收皆可。 •平衡线与操作线平行时,
Ym Y1 Y2 X m X1 X 2
吸收塔的相关设计计算
烟气脱硫工艺主要设备吸收塔设计和选型(2) 喷淋塔吸收区高度设计(二)对于喷淋塔,液气比范围在8L/m 3-25 L/m 3之间[5],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液气比选择12.2 L/m 3是最佳的数值。
逆流式吸收塔的烟气速度一般在2.5-5m/s 范围内[5][6],本设计方案选择烟气速度为3.5m/s 。
湿法脱硫反应是在气体、液体、固体三相中进行的,反应条件比较理想,在脱硫效率为90%以上时(本设计反案尾5%),钠硫比(Na/S)一般略微大于1,本次选择的钠硫比(Na/S)为1.02。
(3)喷淋塔吸收区高度的计算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通过喷淋塔将此过程中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平均到吸收区高度内的塔内容积中,即为吸收塔的平均容积负荷――平均容积吸收率,以ζ表示。
首先给出定义,喷淋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除于吸收容积,得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二氧化硫吸收量ζ=hC K V Q η0= (3) 其中 C 为标准状态下进口烟气的质量浓度,kg/m 3η为给定的二氧化硫吸收率,%;本设计方案为95% h 为吸收塔内吸收区高度,mK 0为常数,其数值取决于烟气流速u(m/s)和操作温度(℃) ;K 0=3600u ×273/(273+t) 按照排放标准,要求脱硫效率至少95%。
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应该低于580mg/m 3(标状态)ζ的单位换算成kg/( m 2.s),可以写成ζ=3600×h y u t /*273273*4.22641η+ (7) 在喷淋塔操作温度10050752C ︒+=下、烟气流速为 u=3.5m/s 、脱硫效率η=0.95 前面已经求得原来烟气二氧化硫SO 2质量浓度为 a (mg/3m )且 a=0.650×103mg/m 3而原来烟气的流量(200C ︒时)为标况20×103(m 3/h) (设为V a )换算成工况25360m3/h 时已经求得 V a =2×103 m 3/h=5.6 m 3/s故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立方米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质量为2SO m =5.6×650mg/m 3=3640mg=3.64gV 2SO = 3.6422.4 L/mol 64/g g mol ⨯=1.3L/s=0.0013 m 3/s 则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标准状况下,体积分数和摩尔分数比值相等 故 y 1=0.0013100%0.023%5.6⨯= 又 烟气流速u=3.5m/s, y 1=0.023%,C t ︒==75,95.0η总结已经有的经验,容积吸收率范围在5.5-6.5 Kg/(m 3﹒s )之间[7],取ζ=6 kg/(m 3﹒s )代入(7)式可得6=64273(3600 3.50.000230.95)/22.427375h ⨯⨯⨯⨯⨯+ 故吸收区高度h=6.17/6≈1.03m(4)喷淋塔除雾区高度(h 3)设计(含除雾器的计算和选型)吸收塔均应装备除雾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除雾器出口烟气中的雾滴浓度应该不大于75mg/m 3 [9] 。
吸收塔的计算
yb 0.02
xa 0
则
y y . 0 20 . 0 0 2 b a 0 L / G 2 x x x b a b
所以
xb 0.009
y 1 . 5 x 1 . 5 0 . 0 0 9 0 . 0 1 3 5 b b
* ( y y ) ( y y ) ( 0 . 0 20 . 0 1 3 5 ) 0 . 0 0 2 b b a a y 0 . 0 0 3 8 2 m * 0 . 0 20 . 0 1 3 5 y y b b l n l n 0 . 0 0 2 y y a a
L L 1.2 G G min
根据吸收过程基本方程 填料层高度计算式
G y d y b h H N 0 O G O G y a y K a y y
平均推动力法求传质单元数 y y y y y d y b b a b a N O G * * y ( y m x ) ( y m x ) a y ( y y) ( y y y b b a a b b a a) * y m x y y b b b b l n l n * y m x y y a a a a 因此需要求取出塔液相含氨摩尔分数xb
y y . 0 20 . 0 0 2 b a 0 N 4 . 7 1 O G y 0 . 0 0 3 8 2 m
' hH N 1 . 4 4 4 . 7 1 6 . 7 8 m 0 O G O G
所以
' h h 6 . 7 842 . 7 8 m 0 0
技 术 上 , x , y , h a m 0
经 济 上 , x , h , 设 备 费 a 0
吸收塔计算说明
吸收塔计算说明一.操作条件:操作温度 20℃操作压力 101.325KPa二.填料选型:选用DN50塑料鲍尔环三.物料衡算:混合气体的体积流量 Vs=10000m 3/h硫酸雾质量流量 W H2SO4=42Kg/h×38%=15.96Kg/h硫酸雾摩尔流量V H2SO4= =0.1629kmol/h kmolKg h Kg /98/96.15混合气体摩尔流量V MV = =446.43 kmol/h kmolm h m /4.22/1000033H 2SO 4气相摩尔分数 y= =0.00036hkmol h kmol /43.446/1629.0因酸雾浓度过大,故采用双塔串联逆流吸收。
设吸收率为η硫酸雾排放限值为45mg/ m 3硫酸雾进塔浓度C 硫酸= =1596 mg/ m 3hm h Kg /10000/96.1531596mg/ m 3×(1-η)2≤45mg/ m 3 η≥0.84取η=0.9 Y 1===0.00036 y y -100036.0100036.0-Y 2=Y 1×(1-η)=0.00036×(1-0.9)=0.000036G B =446.43 kmol/h此过程属低浓度吸收,平衡关系为直线,最小液气比可按下式计算: =min ⎪⎪⎭⎫ ⎝⎛B S G L 2121/X m Y Y Y --m 取值:该体系可近似看作是理想体系,想平衡常数可按下式计算:m=P P i0三氧化硫的饱和蒸气压依据安托因方程:CT BA P +-=0ln 安托因常数查表有:A=9.05085 B=1735.31 C=236.5计算得 P 0=6.3×105Pam=6.3对于纯溶剂吸收,进塔液相组成X 2=0= =5.67min⎪⎪⎭⎫ ⎝⎛B S G L 3.6/00036.0000036.000036.0-取操作液气比 =1.5 =1.5×5.67=8.51B S G L min⎪⎪⎭⎫ ⎝⎛B S G L L S = G B ×8.51=446.43 kmol/h×8.51=3799.12 kmol/hG B (Y 1-Y 2)= L S (X 1-X 2)X 1=0.000038四.塔径计算:混合气体的密度取20℃时空气的密度,查表ρV =1.205 Kg/ m 3 W v =ρV ×Vs=1.205 Kg/ m 3×10000m 3/h=12050 Kg/h 吸收液体的质量流量:W L =18 Kg/kmol×3799.12 kmol/h=68384.16 Kg/h 计算 ==0.197L V V LW W ρρ33/1000/205.1/12050/16.68384m Kg m Kg h Kg h Kg 查压降与泛点气速关联图: =0.11LV L Bg G ρρψϕμ2.02取μL =1Pa.s 查表 φ=140m -1 u f ==2.529m/s 133140/205.1/100081.911.0-⨯⨯⨯m m Kg m Kg u=0.6 u f =0.6×2.529 m/s=1.52 m/sD===1.526m u V S π4sm h m /52.1360014.3/1000043⨯⨯⨯圆整取1.6m(1).泛点率校核:u==1.18m/s 23)8.0(14.33600/10000m h m ⨯÷==0.46 (在允许范围内)f u u s m s m /529.2/18.1(2)填料规格核算:==32>15d D mmmm 501600(3)液体喷淋密度校核:液体喷淋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塔截面积上的喷淋量,计算式为:u=。
吸收塔的计算
吸收过程既可在板式塔内进行,也可在填料塔内进行。
在板式塔中气液逐级接触,而在填料塔中气液则呈连续接触。
本章对于吸收操作的分析和计算主要结合连续接触方式进行。
填料塔内充以某种特定形状的固体填料以构成填料层。
填料层是塔实现气、液接触的主要部位。
填料的主要作用是:①填料层内空隙体积所占比例很大,填料间隙形成不规则的弯曲通道,气体通过时可达到很高的湍动程度;②单位体积填料层内提供很大的固体表面,液体分布于填料表面呈膜状流下,增大了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
通常填料塔的工艺计算包括如下项目:(1)在选定吸收剂的基础上确定吸收剂的用量;(2)计算塔的主要工艺尺寸,包括塔径和塔的有效高度,对填料塔,有效高度是填料层高度,而对板式塔,则是实际板层数与板间距的乘积。
计算的基本依据是物料衡算,气、液平衡关系及速率关系。
下面的讨论限于如下假设条件:(1)吸收为低浓度等温物理吸收,总吸收系数为常数;(2)惰性组分B在溶剂中完全不溶解,溶剂在操作条件下完全不挥发,惰性气体和吸收剂在整个吸收塔中均为常量;(3)吸收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流动。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式全塔物料衡算图2-12所示是一个定态操作逆流接触的吸收塔,图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下:V-惰性气体的流量,kmol(B)/s;L—纯吸收剂的流量,kmol(S)/S;Y 1;、Y2—分别为进出吸收塔气体中溶质物质量的比,kmol(A)/kmol(B);X 1、X2——分别为出塔及进塔液体中溶质物质量的比,kmol(A)/kmol(S)。
注意,本章中塔底截面一律以下标“l”表示,塔顶截面一律以下标“2”表示。
在全塔范围内作溶质的物料衡算,得:VY1+LX2=VY2+LX1或V(Y1-Y2)=L(X1-X2)(2-38)一般情况下,进塔混合气体的流量和组成是吸收任务所规定的,若吸收剂的流量与组成已被确定,则V、Y、L及X2。
为已知数,再根据规定的溶质回收率,便可求得气体出塔时的溶质含量,即:Y 2=Yl(1-фA)(2-39)式中фA为溶质的吸收率或回收率。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塔的计算)
【特点】任一截面上的吸收的 推动力均沿塔高连续变化。
NA KY (YA YA*)
NA
KX
(
X
* A
X
A)
2020/3/23
逆流吸收塔内的吸收推动力
【吸收塔填料层高度微分计算式】
微分填料层的传质面积为:
dA adZ
其中 a ——单位体积填料所具有 的相际传质面积,m2/m3;称为有 效比表面积。(被吸收剂湿润的填 料表面积) Ω ——填料塔的塔截面积,m2。
——全塔的物料衡算式
2020/3/23
G, Y1
L, X1
物料衡算示意图
【有关计算】
【吸收液的浓度】
X1
X
2
G L
(Y1
Y2 )
【溶质的回收率】
G, Y2
L, X2
【定义】
被吸收的溶质量
进塔气体中的溶质量
【计算公式】 G(Y1 Y2 ) Y1 Y2
GY1
Y1
Y2 Y1(1)
G, Y1
2020/3/23
3、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确定原则】应选择适宜的液气比,使设备费和操 作费之和最小。 【确定方法】根据生产实践经验,通常吸收剂用量 为最小用量的1.1~2.0倍,即:
L适宜=(1.1~2.0)Lmin
或 L (1.1 ~ 2.0) L
G 适宜
G min
2020/3/23
费 用
2020/3/23
【体积传质系数( KY a )——参数归并法】 (1)有效比表面积(a)与填料的类型、形状、尺 寸、填充情况有关,还随流体物性、流动状况而变 化,其数值不易直接测定; (2)通常将a与传质系数(KY)的乘积合并为一个 物理量KY a ( 单位kmol/m3·s),称为体积传质系数 ,通过实验测定其数值; (3)在低浓度吸收的情况下,体积传质系数在全塔 范围内为常数,或可取平均值。
第二讲 吸收塔的计算
Y1
Y2
Y1
Y2
mV 令S L
NOG
Y2
dY 1 S Y SY2 Y2*) (
N OG
* ( ] 1 Y1 d[1 S Y SY2 Y2 ) 1 S Y2 1 S Y SY2 Y2*) (
NOG
Y1 Y2* 1 ln[1 S S] * 1 S Y2 Y2
2.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塔顶推动力:Y2 Y2 -Y2* 塔底推动力:Y1 Y1 -Y1*
塔内任一截面推动力:Y Y -Y * V Y (mX b) Y m[ (Y Y2 ) X 2 ] b L mV mV (1 )Y ( Y2 mX 2 b) L L
X2
X1*
X
(2) 平衡线为凸形
Y Y1 C
(L/V)min B
X2
Y*=f(X)
Y2
o
X1,max X1*
X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L L 1.1 ~ 2.0 V V min
L 1.1~ 2.0 Lmin
在常压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中的氨气。已 知入塔混合气体中含有氨气为1%(体积%),要求氨气的回收
高度为 dZ 的微元填料层
dGA VdY LdX
NA取为定值
dGA =NAdA=NA (adZ )
NA=KY(Y-Y*) NA=KX(X*-X)
dGA VdY K Y Y Y * adZ
dGA LdX K X X * X adZ
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4.计算依据
物系的物料衡算、相平衡关系和传质速率方程式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二、物料衡算与吸收操作线方程
1.全塔物料衡算
全塔物料衡算目的:计算吸收剂出口浓度。 对稳定吸收过程,全塔物料衡算为:
L, Xa
VYb LX a VYa LX b
下标“a”代表填料层上顶截面; 进塔惰性气体流量V和组成Yb由吸收 下标“b”代表塔内填料层下底截面。 任务规定的,进塔吸收剂温度和组成 Xa V —— 惰性气体B的摩尔流率kmol/s; 一般由工艺条件确定,吸收剂用量由设 计者给出,出塔气体组成 Ya则由任务给 L —— 吸收剂S的摩尔流率 kmol/s; 定或由给定的吸收率求出,由上式可求 Y —— 溶质A在气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算出吸收剂出口浓度Xb。 X —— 溶质A在液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2. 传质单元数与传质单元高度
对气相总传质系数和推动力:
Y V dY h K Y a Y Y Ye
b a
Yb dY V H OG NO G 若令 Ya Y Y KY a e HOG —— 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 NOG ——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2.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 吸收剂的选择及用量的计算; (2) 设备类型的选择;
(3) 塔径计算;
(4) 填料层高度或塔板数的计算; (5) 确定塔的高度; (6) 塔的流体力学计算及校核; (7) 塔的附件设计。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3.校核计算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 吸收率的计算 (2) 吸收剂用量、组成及操作温度对吸收塔的影响
第四节 吸收(或解吸)塔的计算
V KY a HOL L K X a
吸收塔设计计算(30页)
问题的提出 二. 计算依据 三. 设计型问题中参数的选择
.理论塔板与理论塔板数--板式塔
五. 解吸塔的设计计算 六. 吸收操作中的特殊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给定工艺条件及分离要求下,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 计算 吸收剂用量、出口浓度及必须的塔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般需要通过如下步骤: 1. 明确工艺要求,选定合理的参数与条件。
气液流动方式:逆流、并流>
吸收剂的种类:气体易溶 I
入塔浓度:经济优化与工艺要求I 元数
液气比:1.1〜1.5倍最小液气比J
1
2. 测定或査得体积传质系数,计算H
最小液气比(教材47页): 'A)二 乂 _人
IG J— < - x2
注意:
严格的讲,操作线方 程 的气液流量应该为 惰性 气体流量GB和纯 溶剂流 量Ls,浓度也 应该为摩 尔比。这里 进行了简化, (低浓 度)。
达到一块理论板分离效果所需要的填料层髙度,为填料 的等板 髙度,由表示。其大小反映了传质的动力学特 性,通常由实验 测定。 填料层髙度表示为:
H ^N He
当操作线与平衡线均为直线且4=/时,有N=N贝L = HOG
常用解吸方法: 1. 气提法:通入惰性气体。 2. 汽提法:通入水蒸气 水蒸气既可作惰性气体,又可作加热介质
最大液气比(或最小气液比):
=AlzZi
VGJ max
x2 — xl
G
]
L)
yl
coy
(G、
H2
实际气液比,
L> L
六.吸收操作中的特殊问题 1.多组分吸收
存在范围广
处理办法:简化为单组分吸收 1) 根据工艺要求,保证关键组分的吸收要求 2) 计算其它组分吸收的程度
吸收塔计算
可用算术平均值 代替对数平均值
第八章 气体吸收
8.1 吸收过程概述 8.2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8.3 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 8.4 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 8.5 吸收系数
吸收系数的获取途径
吸收系数是吸收过程计算的关键。吸收系数不 仅与物性、设备类型、填料形状和规格等有关,而且 还与塔内流体流动状况、操作条件密切相关。
G
Y1 dY Y2 YY*
代入得
NOGYY21Ymq qn n,,V LdY YY2
X2
一、传质单元数法
令 S mqn,V qn,L
脱吸 因数
脱吸因数为平衡线斜率 与操作线斜率的比值 。
则 N OG Y Y 2 11SY d(SY 2Y Y 2 *)
一、传质单元数法
积分并化简,可得
N OG 1 1Sln 1SY Y 1 2 Y Y 2 2 * *S
3 球形填料与花环填料
球形填料
❖ 多面球填料 ❖ TRI球形填料
微元填料层的物料衡算
一、传质单元数法
在微元填料层内对组分A作物料衡算:
dn,q G A qn,Vd Y qn,L dX
d n ,G A q N A d N A A a d Z
填料有效比表面积 m2/m3
吸收塔截面积 m2
填料有效比
表面积a
<
填料润湿比
表面积aW
<
填料总比
表面积 at
一、传质单元数法
~ q n , L
q n,L q n ,V
~ 动力
消耗
操作 费用
~ ~ 推动 力
填料层 高度
设备 费用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一般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X2 V, Y2 V, Y
G A = V (Y1 Y2 ) = L( X 1 X 2 )
是吸收任务规定的, 进塔气量 V 和组成 Y1 是吸收任务规定的, 进塔吸收剂温度和组成 X2 一般由工艺条 件所确定, 件所确定,出塔气体组成 Y2 则由任务给 定的吸收率 η 求出
Y2 = Y1 (1 η )
L L Y = X + Y2 X2 V V
L, X V, Y1 L, X1
上两式均称为吸收操作线方程, 上两式均称为吸收操作线方程,代表逆流操作时塔内任一截 吸收操作线方程 面上的气, 之间的关系. 面上的气,液两相组成 Y 和 X 之间的关系. 液气比. (L/V)称为吸收塔操作的液气比. )称为吸收塔操作的液气比
X2 A Y2 Y4 Y1
X4 C
Y3
B X1
D X3
Y3
X3
X2 A Y2 Y4 Y1
X4 C
X2 A
Y2
X4 C Y4
B X1
D X3
Y3
Y1
B Y3 X1
D X3
5.2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吸收剂的选择 选择良好的吸收剂对吸收过程至关重要. 选择良好的吸收剂对吸收过程至关重要 . 但受多种因 素制约,工业吸收过程吸收剂的选择范围也是很有限的, 素制约,工业吸收过程吸收剂的选择范围也是很有限的,一 般视具体情况按下列原则选择. 般视具体情况按下列原则选择. (1) 对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溶解度↑,溶剂用量↓,溶剂再 对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溶解度↑ 溶剂用量↓ 生费用↓ 溶解度↑ 对一定的液气比,吸收推动力↑ 生费用↓;溶解度↑,对一定的液气比,吸收推动力↑, 吸收传质速率↑ 完成一定的传质任务所需设备尺寸↓ 吸收传质速率↑,完成一定的传质任务所需设备尺寸↓; (2) 良好的选择性,即对待吸收组分的溶解度大,其余组分 良好的选择性,即对待吸收组分的溶解度大, 溶解度小; 溶解度小; (3) 稳定不易挥发,以减少溶剂损失; 稳定不易挥发,以减少溶剂损失; (4) 粘度低,有利于气液接触与分散,提高吸收速率; 粘度低,有利于气液接触与分散,提高吸收速率; (5) 无毒,腐蚀性小,不易燃,价廉等. 无毒,腐蚀性小,不易燃,价廉等.
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 一定, 当 L/V 一定,操作线方程 图上 为以液气比 在 Y-X 图 上为以液气比 L/V 为斜率 , 过塔进 , 出 为斜率, 过塔进, 口的气,液两相组成点(Y 口的气,液两相组成点 1, X1)和 (Y2 , X2)的直线 , 称 的直线, 和 的直线 吸收操作线. 为吸收操作线. 线上任一点的坐标(Y,X) 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代表了塔内该截面上气, 代表了塔内该截面上气, 液两相的组成. 液两相的组成.
V, Y2 V, Y
2
L, X V, Y1
对稳定吸收过程, 对稳定吸收过程,单位时间内气相在 塔内被吸收的溶质 A 的量必须等于液 相吸收的量.全塔物料衡算为: 相吸收的量.全塔物料衡算为:
VY1 + LX 2 = VY2 + LX 1
L, X1
物料衡算 若 G 为吸收塔的传质负荷,即 A 为吸收塔的传质负荷, 气体通过填料塔时, 气体通过填料塔时 , 单位时间内溶质被吸 收剂吸收的量 kmol/s,则 ,
5.1物料衡算与吸收操作线方程 5.1物料衡算与吸收操作线方程
物料衡算 目的: 目的:计算给定吸收任务下所需的吸收 剂用量 L 或吸收剂出口浓度 X1. 以逆流操作的填料塔为例: 以逆流操作的填料塔为例: L, X
下标" 代表塔内填料层下底截面 代表塔内填料层下底截面, 下标"1"代表塔内填料层下底截面, 下标" 代表填料层上顶截面 代表填料层上顶截面. 下标"2"代表填料层上顶截面. V —— 惰性气体 的摩尔流率 惰性气体B的摩尔流率 的摩尔流率kmol/s; ; L —— 吸收剂 的摩尔流率 吸收剂S的摩尔流率 的摩尔流率kmol/s; ; Y —— 溶质 在气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溶质A在气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在气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X —— 溶质 在液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溶质A在液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在液相中的摩尔比浓度.
逆流与并流操作线练习
Y3 X2
X1 Y1
Y1 Y2 Y3
C D A B
A
C
Y2 X3 X2
B
D
Y2 X1 X2 X3
逆流与并流操作线练习
X4 Y2
X2
Y1 Y4 Y2, , Y3 Y4
B A C D
A
C
Y1
B
X1 Y3
D
X3
X4(X3,X2)X1
X2 A Y2 Y4 Y1 B X1 D C
X4
最小液气比(L/V) 最小液气比(L/V)min 的减小, 随 L/V 的减小,操作线与平衡线是相交还是相切取决于平 衡线的形状. 衡线的形状.
Y Y*=f(X) C (L/V)min Y Y*=f(X)
要达到规定的分离要求,或完成必需的传质负荷量 GA=V(Y1-Y2),L/V 的减小是有限的. 的减小是有限的. 下降到某一值时,操作线将与平衡线相交或者相切, 当 L/V 下降到某一值时,操作线将与平衡线相交或者相切, 称为最小液气比 最小液气比, 表示, 此时对应的 L/V 称为最小液气比,用(L/V)min表示,而对应 表示. 的 X1 则用 X1,max 表示.
V X1 = (Y1 Y2 ) + X2 L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不同液气比 L/V 下的操作线 图直观反映了这一关系. 图直观反映了这一关系.
Y L/V (L/V)' (L/V)min A A' C
Y1
Y- Y*
Y2
B
Y*=f(X) X
最小液气比( 最小液气比(L/V)min
o
X2
X1
X1 '
X1,max
L, X V, Y1 L, X1
在填料塔内, 在填料塔内 , 对气体流量与液体流量一定的稳定的吸收操 液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 作,气,液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 在塔的任一截面接触的气,液两相组成是相互制约的; 在塔的任一截面接触的气,液两相组成是相互制约的; 全塔物料衡算式就代表L 一定, 全塔物料衡算式就代表 , V一定,塔内具有最高气,液浓 一定 塔内具有最高气, 度的截面" (浓端) 或具有最低气,液浓度的截面" 度的截面"1"(浓端),或具有最低气,液浓度的截面"2" 稀端)的气,液浓度关系. (稀端)的气,液浓度关系.
Y A Y1 P Y Y2 Y* o X2 X B Y- Y* X*-X
Y*=f(X)
X1 X*
X
操作线上任一点 P 与平衡线间的垂直距离 (Y-Y*) 为塔内该 截面上以气相为基准的吸收传质推动力; 截面上以气相为基准的吸收传质推动力 ; 与平衡线的水平 为该截面上以液相为基准的吸收传质推动力. 距离 (X*-X) 为该截面上以液相为基准的吸收传质推动力. 两线间垂直距离( 或水平距离( 两线间垂直距离(Y-Y*)或水平距离(X*-X)的变化显示了 ) 吸收过程推动力沿塔高的变化规律. 吸收过程推动力沿塔高的变化规律.
吸收塔的计算
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1) 吸收剂的选择及用量的计算; 吸收剂的选择及用量的计算; (2) 设备类型的选择; 设备类型的选择; (3) 塔径计算; 塔径计算; (4) 填料层高度或塔板数的计算; 填料层高度或塔板数的计算; (5) 确定塔的高度; 确定塔的高度; (6) 塔的流体力学计算及校核; 塔的流体力学计算及校核; (7) 塔的附件设计. 塔的附件设计. 计算依据: 计算依据:物系的相平衡关系和传质速率 以吸收为例说明填料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方法, 以吸收为例说明填料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方法 , 但在实际 操作中,填料塔和板式塔均为最常用的塔型. 操作中,填料塔和板式塔均为最常用的塔型.
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 对气, 液两相并流操作 的吸收塔, 并流操作的吸收塔 对气 , 液两相 并流操作 的吸收塔 , 取塔内填料层任一截面 与塔顶(浓端)构成的控制体作物料衡算, 与塔顶 ( 浓端 ) 构成的控制体作物料衡算 , 可得并流时的 操作线方程,其斜率为( 操作线方程,其斜率为(-L/V). ) L L Y = X + Y1 + X1 并流操作线方程 V V
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 若取填料层任一截面与塔的塔底端面之间 的填料层为物料衡算的控制体, 的填料层为物料衡算的控制体,则所得溶 质 A 的物料衡算式为
VY + LX 1 = VY1 + LX
V, Y2
L, X2பைடு நூலகம்
V, Y
L L Y = X + Y1 X1 V V 同理,若在任一截面与塔顶端面间作溶质A 同理,若在任一截面与塔顶端面间作溶质 的物料衡算, 的物料衡算,有
L, X1 V, Y1
Y A Y1 P Y X*-X B Y- Y*
Y*=f(X)
V, Y
L, X
Y2 Y*
V, Y2 L, X2
o
X1
X
X2
X*
X
吸收塔内流向的选择 在 Y1 至 Y2 范围内,两相逆流时沿塔高均能保持较大的 范围内, 传质推动力, 传质推动力,而两相并流时从塔顶到塔底沿塔高传质推 动力逐渐减小, 出塔两截面推动力相差较大. 动力逐渐减小,进,出塔两截面推动力相差较大. 在气,液两相进,出塔浓度相同的情况下, 在气,液两相进,出塔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逆流操作的 平均推动力大于并流,从提高吸收传质速率出发,逆流 平均推动力大于并流,从提高吸收传质速率出发, 优于并流. 优于并流. 工业吸收一般多采用逆流, 工业吸收一般多采用逆流,本章后面的讨论中如无特殊 说明,均为逆流吸收. 说明,均为逆流吸收. 与并流相比, 与并流相比,逆流操作时上升的气体将对借重力往下流 动的液体产生曳力,阻碍液体向下流动, 动的液体产生曳力,阻碍液体向下流动,因而限制了吸 收塔所允许的液体流率和气体流率, 收塔所允许的液体流率和气体流率,这是逆流操作不利 的一面. 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