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博《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学常识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___________1、语音太行(h mg ) 万仞(r en ) 惩(ch eng ) 塞(s e ) 汝(r u ) 曾(c eng ) 诸(zh u ) 箕(j i )六、词类活用畚(b 缶)荷(h e ) ng )冀(j i )四、 通假字1 、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 、河曲智叟亡以应 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 无陇断焉 6、 指通豫南五、 古今异义词 孀(shu aig ) 龀(ch e )叟(s aj ) 惠通“慧”,聪明 反通“返”,往返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山 指通“直”,一直匮(ku 1)亡(w u )以应厝(cu b )雍(y o1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2 、达于汉阴3 、指通豫南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投诸渤海之尾诸: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北山愚公长息曰 9 、虽我之死 10、惧其不已也11 、无陇断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曾:古义:连 ........ 都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 ..... 停下2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 、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本节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愚公移山》。
教师在授课前构思了一节新颖、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掌握故事情节、感悟故事中的寓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师生互动,导入主题教师首先借助语文功底吟唱了一首与本课相关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引起学生注意,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课堂气氛。
教师随后神秘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故事。
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学生纷纷表态,“听过”,“看过”,“不知道是什么故事”等。
教师微笑着说:“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探究这个故事。
”二、呈现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表达教师从画出的山中央说道:“大家看看这座山,名叫太行。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愚公,他住在山的东边。
山高路远,不便出行,因此,愚公决心移山。
”说着,教师出示“沉睡太行”的照片,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
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山太高太陡,不可能一下就移走!”教师欣然回答:“没错!在众人的耳中,这个愚公的决定听起来十分愚蠢。
但他依旧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花费一生的时间把这座山移走。
”教师借鉴“石佛山记”的想象力,用掌声和欢呼声模拟大家为愚公的勇气和信念加油打气,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理解故事,感悟故事中的寓意教师继续说道:“就这样,愚公带着自己的儿子,开始了漫长的山移动之路。
后来有好心人特意前来劝解愚公,告诉他这样的事情不切实际,不值得浪费一生时间。
愚公却说:即使我们的子孙、子子孙孙,不断地下去一直奋斗到现在为止,最后终究会有一天将这座山移走。
”教师温柔地看着学生,问道:“大家听到这个愚公的话,有什么感受呀?”学生脸上展露出思考的表情,纷纷发言,表示愚公的信念和毅力令他们十分感动。
教师顿时感觉课堂带着饱满的力量,继续说道:“正是因为这个简单却极富感染力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只要我们怀着坚定的信仰和毅力,就一定可以达到目标,战胜困难和挑战,获得成功和成就。
《愚公移山》背诵技巧免费范文
《愚公移山》作为一篇典范的文言文,被选入人教社初语教材(第二册)由来已久。
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像这样的典范作品一般要求同学们能熟读成诵,以提高同学们的文言素养。
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的结果显示,有不少同学在背诵这篇古文时,常常是思维混乱,甚至把人物的语言张冠李戴。
例如,分不清“阴”、“阳”的含义,把“阴”当成“阳”,或把“阳”当成“阴”;把愚公妻子说的话与智叟说的话混为一谈;再就是混淆或颠倒愚公反驳智叟的话,或根本记不住,等等。
不过,不要紧,只有同学们看了的介绍后,你就再也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
不信,请你接着往下看。
1.对“阴”、“阳”含义的理解记忆。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此句中的“阳”教材是这样注释的:“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问题是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记忆,不至于混淆。
我们不妨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来推测。
原来,山的南面,太阳从东方一出来,就能照得到,人们站在山南就能看得到太阳,所以叫做“阳”。
那为什么水的北面也叫“阳”呢?而不是水的南面叫“阳”呢?因为水不同于山,水一般都有堤岸,水在堤岸的下面,太阳刚一出来,堤岸正好把水的南面遮住,所以叫“阴”;与之相反,水的北面却遮不到,所以叫“阳”。
看,这样一理解你还会混淆吗?2.对愚公之妻与智叟质疑语句的理解记忆。
第二段中,愚公充分发扬家庭民主,征求全家人的意见,要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从家门前移走。
大家都纷纷地表示赞同。
这时,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而在愚公挖山的过程中,自以为聪明的智叟也向愚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不少同学在背诵过程中,常常把这两个人的话张冠李戴。
其实,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这两个人的话还是可以分得清的。
首先我们看看愚公妻子的话,从语气上看,显然她担心的是愚公年老体弱,根本不能胜任这样庞大的工程;从内容上看,“魁父之丘”与“太行、王屋”对举,一个是小小的土堆子,一个是两座巍峨的大山。
《愚公移山》解析
《列子》
所无心面走望想 凭面任任听
以路中对走望起 着对凭凭起
后难祈着脚头来 是着那那来
来啊愿满下上不 一王脚扁是
人开
堂一天是 身屋板担奇
为路
儿马外奇 肝与把把闻
你更
孙平天闻 胆太木脊讲
感难
喔川
谈
行屐背起
叹
了
起
磨压来
却
来
穿弯是
了
不
笑
是谈笑谈来自学习目标1、掌握读准“仞、畚、孀、龀、厝、 陇”等字。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 象的现实意义,正视成长道路上的 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 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怕困难,有 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 于斗争的人。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 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 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 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 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 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 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 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 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 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 没有高山阻隔了。
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3、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愚公移山》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愚公移山》【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0.C)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1.B)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2.C)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答案《愚公移山》阅读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题目2.解释加点的词(1)且(2)惩(3)迂(4)诸(5)焉(6)反3.用原文填空(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5)反映移山辛苦的是:(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2)()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5.翻译下列句子(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愚公移山》阅读答案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2.1)将近况且2)苦于3)绕远4)"之于" 5)哪里6)同"返"往返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4.1)B 2)C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愚公移出文言文翻译
愚公谓其子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子曰:“善。
”于是愚公举匕,决然曰:“吾将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之妻,曰:“汝何遽不归,而为此大劳?”愚公答曰:“吾闻之,世上有志者,事竟成。
虽吾老,尚能为之。
况吾子孙,累世尚可,何忧其无成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笑而曰:“北山愚公,年已九十,而欲平二山,岂非痴人哉?”愚公怒曰:“吾固知愚,故自号愚公。
若不愚,何以能成大事?”愚公于是率子孙,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之子,共担土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之子,亦助之,作《愚公移山》之诗,以记其事。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之子,诗曰:“愚公移山,子孙相继,虽九折其志,而不改其初。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故事传至晋文公,文公曰:“此诚愚也,然亦有大智。
”遂发卒万人,备箕畚,属予北山愚公。
愚公乃率子孙,与卒万人,共凿二山。
余卒,亦作诗以记其事。
诗曰:“愚公移山,功在千秋。
虽世易时移,其志不改。
”经数载,二山终平。
愚公之志,遂成。
其后,行人往来,皆称便。
愚公移山,故事虽短,然寓意深远。
愚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终成大业。
此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象征。
今译如下:愚公居住在太行、王屋二山之北,年已九十。
面对北山,愚公深感二山阻碍了出行,于是心生一计,想要把这两座山凿通,以便通行。
愚公对他的儿子说:“我和你一起努力,把这两座险峻的山凿通,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儿子回答:“好。
”于是愚公拿起匕首,决然地说:“我将带领子孙,带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壮夫,凿石头,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尽头。
”愚公的妻子说:“你为何不回去,却要干这样繁重的劳动?”愚公回答:“我听说,世上有志者,事竟成。
虽然我年纪已大,还能这样做。
何况我的子孙,世代都可以这样做,有什么可担忧的呢?”邻居京城氏的寡妇,笑着对愚公说:“北山的愚公,年纪已九十,还想凿通两座山,岂不是疯子吗?”愚公愤怒地说:“我固然知道自己是愚蠢的,所以自称愚公。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将近。
2、【惩】苦于。
3、【塞】阻塞。
4、【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6、【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7、【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8、【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9、【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4、【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
16、【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17、【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18、【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19、【霜妻】寡妇。
20、【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23、【叟】老人。
24、【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25、【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26、【毛】指草木。
27、【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8、【长息】长叹。
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0、【不若】不如、比不上。
31、【弱】幼儿,小孩。
32、【虽】即使。
愚公移山诵读原文
愚公移山诵读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如下:
先秦・列御寇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PPT课件
愚公决定移开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后,他的家人和村民们纷纷加入到这个工程中来 。他们共同挖土、挑石,团结一心,最终成功地将两座大山移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时,就能够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总结词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 关系的理解,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
寓言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达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 愚公移山》正是运用了寓言的创作手法,通过讲述愚公不畏 艰险、坚持不懈地移开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的故事,传 达出持之以恒、毅力不凡的精神。
寓言的创作手法使得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哲理, 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 。
VS
详细描述
愚公在决定移开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 时,并没有采取破坏自然的方式,而是尽 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他带领家人和村民 们挖土挑石,同时也种植树木、恢复土地 ,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 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04
《愚公移山》的艺术特色
寓言的创作手法
这个故事在后世被广泛传播,成为中 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一代又 一代的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 信念和毅力。
02
《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故事开篇
01
02
03
故事背景
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中国寓 言故事,发生在山西省的 太行山地区。
人物介绍
主人公愚公,年龄90岁, 受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的阻挡,出行不便。
《愚公移山》ppt 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 《愚公移山》的背景与作者 • 《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 《愚公移山》的主题思想 • 《愚公移山》的艺术特色 • 《愚公移山》的影响与评价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愚公移山》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愚公移山》课堂笔记【导语】《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修路而大力移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坚韧不拔和毅力的重要性。
【课堂笔记】一、课文简介本课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在他一家人的坚持不懈下,终于移除了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课文分析1.故事情节愚公和家人家坐山下,但却面对了妨碍长途移动的两座巨大的山。
他决心将山挖掉,进行开山工程,一步步开始挖山。
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并没有因临时的暴雨而放弃,继续坚持下去。
在山神的帮助下,愚公的计划得以实现。
他的坚持让两座巨大的山变得微小起来。
2.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本文以愚公的清醒与努力来宣扬“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不管做什么都要有坚定的信仰,就像愚公那样,不论别人怎么说,一口就断地说:“只要有志,就能成功!”三、思考拓展1.愚公移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它和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2.寓言故事深受欢迎,而寓言故事的智慧又使人们倍感温暖。
你能为我们讲几个深受人们喜欢的寓言故事吗?四、平时注意点1.认真掌握生字词汇,以及课文背景和情节。
2.注重讲解文化,在讲解寓言故事的过程当中,感受故事内涵中蕴含的智慧。
3.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化内涵。
五、点滴启示1.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愚公的坚持与信念展现了人类的毅力和决心,而那种决心在人的心灵深处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2.永不言败,勇敢翻越困难。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超越性和勇气。
在困难等待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并勇敢地冲破困境。
3.认真总结,不断进步。
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不仅仅只是一则寓言故事,它更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堂重要的课。
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不断进步,不断地寻找办法去解决困难和问题。
六、教学反思1.在讲解寓言故事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巧妙联系,将学生带入到历史上的人物生活体验当中。
《愚公移山》ppt课件完美版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环保意识
愚公移山的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 护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创新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勇于创新,寻找解决问题 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对个人的启示
目标明确
01
我们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不畏艰难险阻。
详细描述
愚公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定地选择了坚持。他每天挖山不止,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尽管进度缓慢,但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这种精神是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习的,无论 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毅力与恒心
总结词
愚公移山的故事强调了毅力和恒心的重 要性,这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关键 因素。
力和信念所感动。
性格分析
智叟的性格特点是理智冷静、现 实主义。他代表了那些只看到表 面现象,缺乏远见和勇气去追求
梦想的人。
天帝
形象特点
天帝是故事中的一个神秘角色, 他出现并帮助愚公完成移山的壮
举。
行为描述
当愚公的努力感动了天帝时,天帝 派遣神力帮助愚公将两座大山搬走 。这个神力的出现突显了故事中的 神秘和超自然元素。
目录
CONTENTS
01
《愚公移山》的背景与简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背景介绍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 事,源自《列子·汤问》。
故事背景设定在春秋战国时期, 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关
系的思考。
故事通过愚公决定移开阻挡他们 通路的两座大山,展现了人类不
愚公移山文言文速记法
《愚公移山》是一篇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一家代代努力,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背走两座大山的故事。
以下是对《愚公移山》文言文速记法的简要概述:
1. 关键词记忆:
-愚公:代表坚持不懈的精神。
-移山:指代改变环境的行动。
-天帝:象征权威和力量。
-夸娥氏二子:代表帮助和支持。
2. 关键情节记忆:
-愚公一家代代挖山,表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河曲智叟的嘲笑和愚公的回应,展现了愚公的坚定和智叟的短视。
-天帝派夸娥氏二子背走两座大山,解决了愚公的困境。
3. 寓意理解:
-故事寓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战胜看似不可能的困难。
-强调了集体的力量和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4. 文言文特点记忆: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古代地名、人名、官职等的记忆。
5. 速记技巧:
-利用记忆曲线,定时复习。
-制作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关键点和情节。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文言文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记忆。
6. 实践应用:
-将《愚公移山》的故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您快速记忆和理解《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记住,速记不仅仅是快速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
《愚公移山》PPT课件
详细描述
愚公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定地选择了坚持。他相信只要 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是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学 习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毅力与恒心
总结词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不轻易放弃或抱怨。同时,要学会从困难中汲取经验和教 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此外,积极的心态和乐观 的态度也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词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 的责任和使命,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 凝聚力。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设定 在古代中国,一个交通不便、 山峦叠嶂的地区。
作者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强 调了勤劳、毅力和不畏艰难的 精神。
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 的敬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理念。
02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故事开端
总结词
叙述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和事件
详细描述
故事以一位年迈的愚公为中心展开,他居住在两座大山之间,交通不便,生活 艰苦。为了改变现状,愚公决定移开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
04
《愚公移山》的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
01
02
03
愚公
坚韧不拔、毅力非凡的老 人,代表了人类不屈不挠 、持之以恒的精神。
智叟
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代 表了那些目光短浅、嘲笑 努力的人。
天神
作为超自然力量,对故事 情节起到推动作用,增强 了故事的传奇色彩。
语言特色
简洁明快
故事语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朴自然,无华 丽辞藻,却能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巧设计李维博一、导入语的设计1、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进入本文的学习。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2、采用问话的形式,由文章的题目切入。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的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师: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师: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师:同学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听过)现在我们就到语文书中,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100页,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3、由出处《列子》导入同学们谁能介绍一下《列子》这一部书。
又有谁能联系一下学过的《列子》中的文章。
同学们介绍: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学过的文章—《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这种导入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了文学常识,也由学过的课文加深了对《列子》这部书的了解。
二、重点问题研讨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
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
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
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
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
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
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预设: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
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
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
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教师预设: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
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五)研讨的问题之五: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教师预设: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
再则,“甚矣,汝之不惠。
”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
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
“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三、创作天地(一)写作指导在学习《愚公移山》后,我们一般会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读后感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教师范文: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小故事。
故事讲了一个老人移山的事情,这个老人就是愚公。
传说愚公因为觉得门前的两座大山挡住了路,碍于出行,所以决定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于是他就开始一筐筐地从山上挑土,不但是他们自己家,许多其他的人也过来帮忙。
这时,黄河边住着的一个叫智叟的人听到这件事,就嘲笑他们:“你看,你们这不是白费力吗?这山那么大,人移得走吗?”但是愚公没有听智叟的话。
最后,他们终于清除了那两座大山。
真是应了那句俗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只要我们学习认真,上帝是不会亏待我们的。
但是并非学习习惯差、成绩差;逃过学就没有出息,只要肯下功夫,照样能取得成功。
爱迪生是着名的发明大王,这是家喻户晓的,但是他小学都没有读完:爱迪生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嘲笑他,老师瞧不起他,并且,他还被认为是低能儿,只学习了三个月便退学了。
他的妈妈当过乡村教师,便在家中教他学习、认字……六年过去了,因为家中生活困难,十二岁的他不得不在列车上卖报,并且他还在列车上做实验。
有一次,他差点把“实验室”烧起来了,列车长毒打了他一顿,打得他一只耳朵失聪。
虽然他为做实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他锲而不舍,始终不放弃这个理想,终于在十六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随后,他又陆续发明了两千多项发明,这让他一生的价值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果这个事例不能打动你的话,那就再给你讲一个吧:李白,他是唐朝着名诗人,一生创作成百上千首诗歌,但是他小时候还逃过学:那时,李白整天都在读一些深奥难懂的文章,如果背不出来,就会被老师打手板。
李白觉得读书难,于是就逃学了。
李白独自来到小溪边,发现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棒,李白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说:“磨针。
”李白疑惑不解地问:“那要磨到什么呀?”老婆婆自信的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听了,心想:老婆婆年纪这么大,还决心把铁棒磨成针,我小小年纪却怕上学,还不如这位老婆婆。
从此以后,李白在也不逃学了,他刻苦学习,以至后来,他写的诗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成为了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诗仙”。
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李白逃学,在世人眼里,他们不是好孩子,但是,他们却十分有出息,是世人的榜样。
一个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成为了发明大王;一个因为怕读书而逃学的李白却被后人誉为“诗仙”,这是为什么呢?是上帝偏爱他们吗?不是。
是他们运气好吗?不是。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他们“后天”的努力;在“后天”下了功夫;在“后天”改掉了坏习惯和不足。
因为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