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代建筑地域化探索

合集下载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基金课题地域文化是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建筑设计是文化传播和表现的方式之一,因此建筑应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

而全球化所带来的交互网络迅速崛起,将社会、经济、文化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卷入现代化交融的浪潮,城市建设的同质化现象日益显现,造成城市建筑的风格、形态无地域之分,缺乏地方文化内核,丢失了地域文化脉络,居民的归属感不断削弱,使人们逐渐忘记“从何而来,将去往何处”。

日本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提到过“新世纪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际化’的建筑正轰轰烈烈地登上建筑舞台,用任何地方都能生产获得的混凝土、钢铁、玻璃等材料开发出了具有良好物理性能和符合经济条件的标准化建筑模式,其结果是无视建筑体所在地域的特殊性,使方盒子建筑在各地的城市建设中蔓延,使居民的生活、工作空间千篇一律,单调且乏味”[1]。

因此建筑设计应传承土生土长的文化DNA,并思考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全面分析地域环境,找到与气候特征、自然肌理、地貌地形各方面相匹配的空间环境组织形式,掌握有机融合的机制和方法。

1…地域文化在建筑中的内涵特征地域文化是一种地缘文明的综合呈现,展现了人们在某一地理环境区域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中孕育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它包含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社会风俗及地域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饮食、着装、音乐、饰品等,在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存在较大差异。

建筑设计是传播和传承地域文化的最宏观的载体,不同的地域会形成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这既是因为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求,也是对精神向往的艺术化处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筑最基础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这种需求要符合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环境特点等方面的条件,因此不同区域的建筑在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

建筑常被诠释为“凝固的艺术”,体现了建筑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而这种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根植于地方文化,从《营造法式》到“样式雷”,从苏州园林、徽派民居到陕北窑洞的窗棂窗花,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精神的无限追求,而建筑在成长的过程中将地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承与交融——浅析中国建筑师对建筑地域性的探索与研究

传承与交融——浅析中国建筑师对建筑地域性的探索与研究

索性 高 潮 , 历 了 中西 建 筑 的 文 化碰 撞 , 经 历 了近 、 经 也 现代 建 筑 的 历 史 承 接 。 大部 分 近 代 建 筑 至今 仍 保 留 着 , 为今 天 城 市 建 筑 的 重 要 构 成 , 成 并 对 当代 中 国的城 市 生 活 和 建 筑 活 动 产 生 了 巨大 影 响 。 作 为 当代 的 中 国建 筑 师 , 当 以继 承 、 扬 中华 传 统 建 筑 文 化 为 己任 , 造 出统和地方特色 建筑 的大讨论 , 并进行 了一些建 筑方 面的
研究和实践。 中 国近 现 代 建 筑 的发 展 历 程


张嘉德 , 张开济等 。 () 3 创作方法与典型实例。2 0世 纪 5 0年代 , 由张嘉德设 计的重 庆 西南人 民大礼 堂 , 以唯一 的古典 式方案在众 多现代 主义 建筑 方案 中因 其雄伟 、 派而被选 中。大礼堂 采用了明清两代的建筑 特色 , 主要特 气 其
1 第一 阶 段 — — 中 国 固 有 形 式 的 模 仿 时 期 (0世 纪 2 、 2 O年 代 末 至
4 O年 代 )
点 是采用中轴线 对称 的传统办 法 , 以柱廊式 的双 翼, 以塔楼 收尾 , 配 并 立 面比例匀称 。这类建筑华 丽、 庄严 , 虽不 完全 实用 , 它给人 一种 精 但
族 风 格 和地 域 特 色 的 现代 建 筑 。
【 关键词 】 中国近现代建筑 ; 地域性建筑 ; 创作方 法; 索 探 建筑反映 了一个 民族 的科技水平和 审美态度 。中 国古代建筑在 技 潮的成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 主导的 苏联创作 思想 的要求 , 另一 方面是 在 9 2年 前后 , 术 上曾达 到过 很高水平 , 在建筑样 式上独 具特色。千 百余 年 以来 , 成 由于梁思成等中国建筑 师对 民族形 式的理 解。于是 , 15 形 了相对独 特的风 格和独 到的体 系。虽然从 清末开始 受到域外建筑文 化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上出现了 民族主义与西方文化共融的局面。 的影响 , 却总 是在不 同的建筑发 展时期 以各种形 式再 现。在 中国现 代 () 2 建筑 师思想 及代表人 物。中 国第 二代建筑 师是 指 2 0世 纪 3 0 建 筑 史 上 , 出 现 过 三 次 大 规 模 全 国 性 的 建 筑 探 索 高 潮 :O世 纪 2 曾 2 O年 年代初至 4 O年代末受过正规建筑教育的建筑 师 , 他们多数 毕业于 国内 代末至 4 0年代 , 建筑 学派 中的 “ 中国 固有形 式” 当作 扬内抑 外 的象 大学 , 被 在留学欧美的第一代 建筑师 创办的 中国早期 的建筑 科 系中接 受 征 ;O世 纪 5 2 O年代 , 中国受前苏 联影 响 , 在社 会主义 内容 “ 民族形 式 ” 了严格 的古典主义教育 , 并成为新 中国建筑事业 的中坚力 量。 中国第 民 的口号下 , 用传统风格的复古建筑来表达民族凝聚 力与自信 心 , 并借此 二代建筑师深 受学院派教育体 系的影响 以及苏联 即 社 会主义 内容 , 的影响 , 使得他们的创作思想具有自身特色 。其 中代表人物 有 来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0世纪 8 2 0年 代 , 跟随 改革开放 的浪 族形式 ” 潮, 为应对建筑低标准 、 教条 化所造成 的单一 现象 , 全 国范围 内展开 在

成都环球中心简介

成都环球中心简介

05
成都环球中心的经济影响与价值
成都环球中心对当地经济的带动
税收贡献
• 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来源 •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就业机会
•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 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பைடு நூலகம்
成都环球中心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城市形象
• 提升了成都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 • 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功能
• 提供了丰富的购物、休闲、娱乐和办公空间 • 满足了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成都环球中心简介
01
成都环球中心概述及地理位置
成都环球中心的发展历程
2008年启动项目
• 2008年12月,项目奠基仪式举行 • 2009年3月,项目正式开工
2013年竣工
• 2013年10月,主体结构封顶 • 2013年12月,项目全面竣工
2014年开业
• 2014年4月,购物中心正式开业 • 2014年5月,酒店正式开业
成都环球中心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地理位置
• 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天府大道北段1700号 • 毗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南站
交通便利
• 乘坐地铁1号线、18号线和机场专线10号线可直达 • 周边有多条公交线路和长途汽车站
成都环球中心的建设规模与特点
建设规模
• 总建筑面积约176万平方米 • 高度188米,共51层
特点
• 集购物中心、酒店、办公、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 设计灵感来源于“水晶晶体”和“环球飞船”
02
成都环球中心的功能分区
成都环球中心的商业功能区
购物中心 -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摘要】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对当地的建筑学会提出不同的社会要求,而建筑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学更应当重视建筑地域性设计理念的培养,从而让我们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续。

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则需要从学生起开始灌输,应当使学生在进入这一学科的初始阶段就认识到只有重视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文化特征建筑地域性建筑创作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

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

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

这些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

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民居建筑的保护建筑是人类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整个文化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石头的史书”“文化的载体”。

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反映出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

而居住建筑形态往往则是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无疑,传统文化绝对需要保存,但是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全面地保持传统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谓保护,重要的是保留形成区域性和文化意义的氛围,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富有时代感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进则退,原地踏步意味着落后。

在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吸收营养,提取精髓,为当代生活再创辉煌,才是“保护”的本质。

民居保护不应该被视为是纯建筑形象和环境的“标本式”保护,更不是尘封一段历史的回忆,而应该在保存其建筑外部形象的同时,尽量探索其开发的可能性,使业主在保护中得到一定的利益。

浅析现代本土建筑中模糊空间的运用——以成都青城山石头院为例

浅析现代本土建筑中模糊空间的运用——以成都青城山石头院为例
们 体现地域传统 文化 , 更加 宜人 且丰富多彩 的生活空间提供一些参考 。
【 关键词】 模糊空间; 四川本土建筑; 青城山石头院; 地域传统文化
【 中图分 类号】 T 8 u一 6
客观事物在相互发生关 系时所呈现 出来 的“ 亦此 亦彼 ”
【 文献标识码 】 A
间 。 人 们 处
于 该 空 间 内,
既 可 以 感 受 与 自 然 的 联
系, 又不 完 全
与 室 内 空 间
割 裂 。 檐 廊 在 川 南 建 筑 运 用 比较 多。 其 中 位 于 乐 山 市 犍 为 县 东 北 面 的 罗
图1 “ 凉亭街” 的檐廊
外相联 系又独立 , 内和外 的一个 结合 区域 。模糊空 间反映 是 了建筑 的复杂性 , 考虑 了人们需 求 的多样性 , 而其 展现 出来
图 2 没 有
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空间形式 , 运用非 常广泛 , 比如说檐廊 、 寺
院中的“ 山门” 园林建筑 , , 传统 民居 中的厅堂 、 院等 等。 庭
12 模 糊 空 间在 本 土 传 统 建 筑 中的 体 现 .
早 在上世纪 7 O年代 , 日本 建筑 师黑川 纪章 就提 出了变
[ 收稿 日期 ]0 9— 8— 5 20 0 2 [ 作者 简介 ] 钟雪 (9 3~) 女, 究生 ; 18 , 研 周波 , 教 授 , 男, 博士生导师。
1 模 糊 空间 的运用
1 1 中 国传 统 哲 学思 想 与 模 糊 空 间 .
序的一部分 , 以用餐 、 喝茶 、 纳凉的形 式渗透到街道 这一公共 的外部秩序之 中, 满足居 民们各 种 日常娱乐 休 闲的需要 , 也
创造 出极富人情味的景观 。分隔与沟通建筑 内外部空 间, 檐 廊这种模糊空间 阐述 了空 间的一种 中介和过渡 。 在 四川传统 民居 中, 出现最多 的也 是最主要 的模糊 空间 是天井 。由于 四川 的气候 条件 以闷热潮 湿为 主 , 如何 遮 阳、

当代建筑设计与地域历史文化的结合应用

当代建筑设计与地域历史文化的结合应用
关键词:建设计;特色;地域文化创新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有随着经济的大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进步,因此人们对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建筑质量达到郭佳标准和要求已经是基本水准,相应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新的追求,并且由于过去建筑设计的千篇一律导致地域特色也是人们的最新要求。基于以上情况,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有着极为突出的实在意义,对提升城市建设风格,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2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案例分析
2.1确定地域文化主题
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建设设计,所以设计之初就应当确定整个城市的建设主题,一个文化主题含义较为广泛,其中包含含义较为丰富,可以有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城市未来或者过去的城市精神等,恰恰是通过这些主题的选定和执行才能让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神文化产生化学反应,物质建设和文化精神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现实中已经有很多建成的的经典案例,就像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主持设计的延安大学新校区,就是将延安地区优秀的红色文化充分的体现在校园建筑当中。武汉市的近代历史中辛亥革命的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也在在辛亥革命历史文化遗迹设计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因此建筑的文化主题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2.2注重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方特色
建筑设计中,当地材料的使用是将地域文化渗透进建筑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当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应该提高到非常靠前的成都。平常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建筑材料的本地化,这样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极大的降低工程造价,在体现当地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继承和发扬。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极为快速,混凝土作为一种主要的现代建筑结构首选材料,在建筑中不可避免的大量使用,这样虽然有着时代特性,但是极易形成千篇一律的现象,当地独有的建筑风格就在不知不觉消亡在混凝土森林之中,长此以往将会对我们国家的建筑文化发展起到极为不良的负面作用。为此我们呼吁应该在建筑设计当中将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历史文化特色,要注重材料和建筑类型与当地的风俗特色的结合,体现当地独有的建筑文化特色。西北地区的窑洞就可以将其外形轮廓提炼放大作为现代建筑的外形,局部细节纹理也可以从当地常用形式中进行选取。例如,广州的增城畲族民俗馆在设计中,将当地竹子和山寨中特有的砾石进行了有效利用,在确保建筑物有着独特风格的同时,还使建筑呈现了民俗韵味,从根本上提升了设计效果。

建筑设计地域化倾向的初步探索

建筑设计地域化倾向的初步探索
第3 6卷 第 7期

1 ・ 0
2010年 3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 URE
Vl . 6 No. 0 3 J 7 Ma. 2 1 r 00
文章编号 :0 96 2 (0 00 .0 00 1 0 —8 5 2 1 )70 1 —2

新 的趋势 , 正是 在这个要求 的背景下所提出 的。
基于 以上的思路和想法 , 在户型 的平 面设计 中, 引入 了“ 共享
1 关于 吊脚楼
空 中花园” 一想法 , 这 把绿 化带 入共 享空 间 , 既包 含 了邻近 的绿
又能够有休 闲 的空 问。根据地基 的地形条 件 , 在平 面上每一 吊脚楼 又称 高脚 楼 , 过去称竹 楼。房子 盖两层 或两层 以上 , 化 , 半个单元 ) 高差 为半层层高 。户型的选 , 第一层用柱子撑起 , 无墙 , 不住人。二层 以上有墙 , 供人居 住。吊 层会有两个不同的标 高( 每半个单元 , 包括复式 ( 两户 ) 和单式 ( 两户) 这样每半个 , 脚楼 的形式适用于热带地 区民居 , 因为热 带地 区雨 水较多 , 由于 择方 面 , 单元所包含 的“ 共享空间” 由这 四户共 享 , 形成 一个小的集体。并 雨水热气 的蒸发 以及毒蛇 、 猛虫 、 兽较多等等 , 野 人们不适合在 一 由于“ 共享空间” 的双层 通高 和双层 入户方式 的多样 性 , 使得 层居住 。为 了通风 、 散热 、 防毒蛇 、 毒虫 、 猛兽 等等 , 以第 一层用 且 , 所
件和家庭需要而定 , 它们 常常共处 一地。3 四合水式 : ) 这种 形式 结构形式完成大进 深、 大面积 的出挑 。这样 , 吊脚 ” 种传统 的 “ 这 又是在双 吊式 的基 础上 发展起来 的 , 它的特点 是 : 将正房 两头厢 构筑方式 , 与现代新 的设计理念产生 了结合的可能性。 房 吊脚楼部分 的上部连成一体 , 形成一个 四合 院。两 厢房 的楼下

211093500_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域美学表达——以成都西村大院为例

211093500_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域美学表达——以成都西村大院为例
设计,在更新改造的 过 程 当 中 被 要 求 保 持 体 育 用 地 性
质的同时,又能够 带 来 一 定 的 商 业 价 值。 设 计 师 利 用
低矮的体量,设置一个反中心式的围合式大院布局(见
图2),更新后结构体量与庭院呼应四川盆地内低外高
图 2 周边街区之间的关系
主入口区域
慢跑廊桥
折线楼梯
变形缝
建筑中布置商业、艺 术 的 功 能,现 代 与 传 统 交 汇,激 发
产生呼应。建筑依据 规 范 设 置 的 变 形 缝,在 此 也 产 生
城市街区活力。
了另一种意义,设计 师 将 其 扩 大 至 能 够 隐 藏 一 定 的 设
3 成都西村大院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美
学分析
备管道,同时能够 呈 现 建 筑 生 长 的 断 层 式 痕 迹。 建 筑
t
i)等。改革开放后,我
g
国受到现代主义建筑 浪 潮 的 影 响,国 际 式 风 格 被 认 为
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标 志,城 乡 建 筑 迷 离 于 钢 筋 混 凝 土
建造的森林当中,失去原本的历史性格。近些年,许多
施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城市中交通拥堵、绿
化少及城市街区风貌 混 乱 等 问 题 凸 显,城 市 向 扁 平 化
高的住宅也形成了对 话,大 院 也 成 为 了 一 个 汇 聚 多 种
功能的“火锅建筑”,无 论 在 结 构、材 料、空 间 布 局 及 植
物景观等 方 面 对 应 着 四 川 城 乡 的 构 造 技 艺 及 美 学 表
· 161 ·
Ce
r
ami
c
s
代旧,而是从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等角度唤起人们集
体记忆的一种延续,进而才能体现其地域美学特点,成

成都太古里建筑方案

成都太古里建筑方案

成都太古里建筑方案成都太古里是一座时尚商业综合体,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是成都市中心地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成都太古里的建筑方案展现了成都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形象,并将古典和现代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以下是对成都太古里建筑方案的1000字描述。

成都太古里的建筑方案是由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主要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通过精心的规划和布局,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时尚氛围的城市空间。

整个建筑群由多栋建筑组成,建筑外立面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金属结构,并融入了当地传统文化元素,如川剧脸谱和四川民间艺术。

这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使建筑群在繁华的商业区中显得与众不同。

成都太古里的设计思想注重塑造一个具有活力和创意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购物体验和娱乐场所。

整个建筑群内部布局紧凑而宽敞,小巧而富有层次感。

购物中心和餐饮区域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功能区域,使人们在购物和用餐之间能够自由流动。

建筑内部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购物广场配备了现代化的空调和照明系统,使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舒适的环境。

商店和餐厅的摆设和装饰都精心设计,各种时尚品牌和美食汇聚在此,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成都太古里的建筑方案还注重营造一个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

建筑群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措施和技术,如太阳能板和雨水收集系统,有效地降低能耗和环境影响。

此外,建筑群周围的室外空间也被设计成绿化和花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和放松的场所。

总之,成都太古里的建筑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建筑设计,充分融合了古典和现代的风格,并注重营造一个活力、创意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这个建筑群不仅为成都市中心地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吸引力,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购物、娱乐和休闲场所。

成都太古里的建筑方案展现了成都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形象,成为了成都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成都太古里调研报告

成都太古里调研报告

成都太古里调研报告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调研背景与目的 (3)1.2 成都太古里概述 (4)二、地理与交通分析 (5)2.1 地理位置 (6)2.2 交通便捷性 (7)三、商业环境与业态分布 (8)3.1 商业布局 (8)3.2 主要商业业态 (9)四、品牌与消费者分析 (10)4.1 品牌构成 (11)4.2 消费者行为分析 (13)五、经营状况与市场表现 (14)5.1 经营状况 (16)5.2 市场表现 (17)六、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 (18)6.1 存在问题 (19)6.2 发展建议 (21)七、结论 (22)7.1 调研总结 (23)7.2 调研展望 (24)一、内容概括本调研报告主要对成都太古里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与深入研究,旨在展现其作为成都市核心商圈的独特魅力和商业价值。

通过对该地区的细致观察,我们详细分析了太古里的人流量、消费水平、商业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文化特色等多个方面。

在人流量方面,太古里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商业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前来。

无论是日常休闲购物,还是节假日出游,这里总是人流如织,展现出强大的商业活力。

消费水平方面,太古里展现了中高端的消费趋势。

店内商品琳琅满目,涵盖了服装、餐饮、娱乐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支付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

在商业布局上,太古里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整体美感。

建筑风格现代与传统相融合,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时尚的气息。

各商铺之间布局合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空间。

太古里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完美融合,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无论是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还是打造独具特色的主题街区,都体现了太古里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创新。

成都太古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时尚潮流的商业模式、丰富多样的消费选择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商业地标之一。

建筑中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几点基本问题

建筑中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几点基本问题

建筑中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几点基本问题黄蔷薇(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2)摘要:结合建筑自身功能及建筑发展的本质,探讨了建筑中地域主义的内涵及外在表现,批判性的思考了建筑对文脉与地域的传承及创新,指出地域性与全球化并不冲突,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进步。

关键词:建筑,地域主义,全球化,批判的思考中图分类号:T U-023 文献标识码:A在建筑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从人类文明的初始就赋予了建筑其本身功能以外的含义,并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认识到建筑的本质和它的系统结构时,认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主要社会功能和它的演变规律,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地探索并且发掘出体现这个时代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只处于自己的地区的范围之内,远距离通讯旅行都是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范围以外,大家热爱着自己生存的土地。

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社会、工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和信息的发展影响了整个人类发展,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首先建筑是有自己的灵魂的,是建筑师和当时工匠们的全部灵魂的体现,建筑师和工匠们的思想,技艺,深深地在他们的作品上得到体现。

但是建筑师的成长过程深深的烙上了这个地域的文化背景。

其次人是精神的动物,拥有个体的世界观及人生观,也就是自己的哲学观。

在建筑设计的因素中,建筑师或者开发者对建筑的哲学观是影响建筑形态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技艺等其他方面仅仅是形式的表达,只有渗透出思想的建筑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比如说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即安藤的早期反映日本本土建筑与空间的哲学的作品),所以,今天讨论的问题就是客观因素的———地域主义和主观因素的———建筑的哲学观,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来主导文明发展中的建筑设计实践,让我们批判的思考当今建筑的设计发展。

对于建筑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就是批判的思考。

什么是批判的思考,通俗地讲,批判性思考就是:对一切不轻信、不盲从、不屈服、不武断、不虚骄、不固定、不保守。

关于新时期地域建筑的探索

关于新时期地域建筑的探索

关于新时期地域建筑的探索摘要:建筑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既包含着地域性文化向国际性文化的转化,也包含着国际性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建筑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与国际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拓展自己的视野,也扩大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创造出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建筑。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文化地域建筑“全球化”一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风行至今,“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它都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

中国加入wto和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以及今年主办世博会更使中国人感受到融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在加快,其中建筑的全球统一化成为发展趋势之一。

一.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在文中指符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运用当地的地方新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的建筑,并存在一定的经济性。

影响地域建筑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3点1.内在因素:由地域建筑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构成的环境因素;2.外在因素:由地域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所构成的社会文化因素;3.现实因素:由当时当地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经济技术因素。

这3个内在因素都不是孤立的,都要与其他因素互为补充,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建筑的发展。

二.地域建筑与全球化发展全球化发展给地域建筑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和影响。

一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国、各地区不同特色的建筑理沦和建筑技术成果成为全球建筑研究和创作的共同财富,促使建筑不断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各国的建筑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

雷同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的价值取向正在消蚀各地区珍贵的地域文化,在全球一体的系统化操作方式下吞噬了各个地域的文化差异性瓦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漠视了过去的一切。

在今天,无论是北京、上海,或是香港、新加坡,还是纽约、多伦多,许多城市都失去个性,彼此十分相似(图1)。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作者:卢全全来源:《建筑与文化》2013年第11期【摘要】地域性是城市的固有的属性,也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风格化过后,民众开始期待本土文化的回归,汹涌而来的“中国式”城市设计便是借着这样的契机进入了市场,然而究竟怎样才能合理地表达出地域性,这才是值得业内人士思考的问题。

本文对城市设计的地域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地域性;城市设计;方法1 引言近年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聚,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当代城市设计正逐步走向成熟.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符合地域性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小城镇之间的面貌趋于雷同化,城镇整体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相似的城镇面貌给居民带来陌生和难以认知感,小城镇特有的亲切氛围和城镇特色逐渐消失。

所有这些都是不重视环境效益和盲目模仿建设带来的不良结果。

2 地域性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在现代功能主义的学说的影响下,建筑设计和城市的设计区域雷同化,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使得城市具有较差可识别性,人们逐渐感觉到地域化与人性化对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缺乏城市地貌的可识别性,勾起人们对熟悉的过去的渴望,所以很多呼声都要求设计必须与历史和当地的背景有关联。

有时这样的愿望是用“地方化”的词汇来表达的。

我们需要创造地域性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密切相结合的城市生活环境。

包括地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人文要素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

3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地域性设计问题分析3.1 没有很好利用本地植物很多城市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本地植物多加利用,例如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中,大片的草坪中乔木数量不但稀少,而且没有遵循植物美学原则,加之没有大量运用本地植物,为景观设计增添了败笔。

如果在全面掌握本地植物种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植物配置知识,完全能够创造出宜人的植物景观,给人们带来极佳的感官享受。

论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

论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

论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作者:孙俊桥邓海纳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现代主义建筑和地域主义建筑的本身性质出发,以两个不同类型的建筑主义思想作为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建筑和地域主义建筑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在不同时期面对的问题,并试图从中提取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同时把他们之间的联系落实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实例之中。

关键词:全球化地域化梦想此时此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人类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正把世界推进到全球化的时代。

从最近几十年来看,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带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凸显。

全球化带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地域主义建筑之间的话题成为了一个不得回避的问题。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一种简约的,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

虽然这种风格的构想形成于 20 世纪初期,并有很多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及其作品有大量的推广,但是很少有现代建筑是建于20世纪上半叶。

直到二战后,最终是透过成为各种机构和公司的建筑,才成为了居主导地位的建筑风格。

所谓地域主义建筑,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大多数建筑的基本风格和总体特征。

这样的建筑形式是建立在这一地域之内的人们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之中的积累而产生的。

各个地域的地域主义风格建筑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气候条件,技术水平,思维方式,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展现了各个地域内的不同的地域主义建筑的明显的差异。

地域主义建筑中能集中体现其地方特色的装饰细节与现在主义建筑的建筑风格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现在主义建筑对地域主义建筑占据巨大的优势地位,随之所带来的而是地域主义建筑背后所孕育的民族的长期积累形成的精神面临消失的危险。

1 现代主义建筑现代建筑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建筑的国际化首先是人类文化的全球化,而人类文化改变,必然带来建筑的转变。

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一种运用现代技术,适应社会需求“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们”(柯布西耶语)而建造的现代主义建筑迅速风行全球。

以建筑设计为例浅谈设计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以建筑设计为例浅谈设计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葛军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民族设计理念逐渐的被同化,我国的建筑设计在展示自己现代高科技水平的同时,还要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情,那么文章就以成都民族建筑设计为例,来具体的讨论一下该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地域性这些年以来,有关设计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建筑方面,一直都在进行着不断地研究和讨论,而且也诞生了很多具有强烈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优秀建筑。

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建设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建筑。

1 建筑设计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概念中国文化是要防止世界大同文化的“侵占”,不过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太过强烈,让所谓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逐渐演变成了满足自身价值的自我表演。

不过真正具有价值的地域民族特色建筑更应该是眼于现在和将来。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地域文化要具有固定的地点和文化,设计者要时刻留意平时的生活,并从生活中搜集有价值的素材,以便用于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

因为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限制的原因,让地域性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因此可以说,成都的建筑设计专家一定通过和国际设计的比较,然后再结合本国某地域的文化特点,来设计出具有该地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筑,从而将当地人民最朴实、最纯真的生活气息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利用这种比较接地气的建筑设计形式,还可以让欣赏者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2 成都地区民族特色建筑的艺术风格2.1 成都地区民族特色建筑典型平面。

在建筑平面布局方面看,第一,成都的民族建筑和我国其他地区的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根据实验建筑的特点所构成的聚合单元,以此形成了古镇监护群形态。

第二,成都人民由于受当地文化、地理环境等影响较深,因此建筑风格都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而这两点对成都民族特色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成都的民族建筑更多的使用院落式的布局,在建筑设计期间不墨守成规,坚持简洁实用的理念,并通过对地形的调查,系统的对建筑进深进行布局,以便让成都当地人能够尽快的适应民族建筑的风格。

成都金融城双子塔设计理念

成都金融城双子塔设计理念

成都金融城双子塔设计理念
成都金融城双子塔是成都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其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都市建筑
的创新与发展。

双子塔的设计灵感源自于成都的双流文化,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了成都这座古老城市的活力与创新。

双子塔的外观设计采用了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呈现出现代都市建筑的
时尚感和高科技感。

同时,设计师们在建筑外观上融入了成都的传统元素,如蜀锦、蜀绣等,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在建筑结构上,双子塔采用了高效的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理念,充分利用自然
光和自然通风,减少能源消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同时,双子塔的设计还考虑了地震安全和抗风能力,保障了建筑的稳固和安全。

双子塔的内部空间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人们的舒适感和便利性,采用了现代化的
办公设施和便利设施,为办公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总的来说,成都金融城双子塔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都市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了成都这座古老城市的活力与创新。

双子塔的建成将为成都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成都的新地标和城市名片。

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探索

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探索

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探索摘要:它不仅体现在56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生活习惯中,而且体现在建筑环境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建筑逐渐取代了传统建筑,但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以现代建筑设计为基础,融合传统建筑风格,地域现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现代城市建筑具有“千篇一律”的特点,逐渐失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极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

在此基础上,以区域现代建筑为例,分析了这类建筑设计的总体思路,为推动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实践探索1文化文化是随着人的发展而产生的。

文化是在人们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对文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文化也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历史学家看来,文化是社会遗产和文物;在文化人看来,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由于不同的地理和历史条件,文化有许多差异,因此文化具有历史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具有一定的发展特点。

2文化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几千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建筑的功能和材料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民族的不同和审美的不同,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古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也有一定的交融和碰撞,从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典型建筑风格。

在古建筑风格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商周以后形成的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秦汉风格、隋唐风格、明清风格。

他们是前、中、后封建社会的代表朝代,也是民族团结稳定的三个时代。

由此可见,建筑是历史的载体,是时代的产物。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不重视,世界各地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城市之间的可识别性太差,没有任何民族特色。

在当今时代,建筑设计更应注重本土文化的传统特色,避免“民族风格”的建筑。

建筑设计鼓励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促进建筑设计实践的创新。

但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本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第31期山西建筑Vol.42No.312 0 1 6 年 1 1 月SHANXI ARCHITECTURE Nov. 2016 • 35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31-0035-02成都现代建筑地域化探索毛文颜(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结合现代建筑在成都地域化的几个代表作,探讨了现代建筑成都地域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按照形式主义创作手 法来实现现代建筑地域化是行不通的,对待现代建筑地域化要有新理念,应从建筑形态、内部空间、建筑材料、场所营造等方面实 现现代建筑地域化。

关键词:现代建筑,地域化,历史文化,建筑元素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先进的设计 理念不断涌人发展中国家,在促进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对 各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 性越来越小,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同化,地域传统 建筑文化逐步被现代商业文化淹没,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有逐 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

以成都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现 代建筑的发展中探索、营建了不少以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为载体 的现代化地域性建筑,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 反响和价值。

1现代建筑与建筑地域化1.1 现代建筑的定义及特点广义的现代建筑指折衷主义之后出现的以新结构、新材料、新形式为核心的建筑,主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发展,应同工业化 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 题;在新材料、新结构方面,主张积极采用,并在建筑设计中发挥 其特性;建筑样式上,主张坚决摆脱过时样式的束缚,创造新的风 格,发展新的建筑美学。

简单来讲,现代建筑的特点是外部造型 简洁、明朗、清新、大方,多采用高层的形式。

1.2 建筑地域化从一定角度来讲,建筑地域化应该是建筑的物质形态和空间 功能上的体现,能够展现一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民俗文化、宗 教信仰、艺术欣赏和生活方式。

所以地域建筑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特定地区的建筑,只要有其特定的历史、自然环境,都 可以称为地域建筑;二是指某一地区中有地区特色的传统建筑。

建筑师梁思成曾经说过: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 所谓一定派别,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气候物产。

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建筑与其周围自然、历史环境的关系,各地 的建筑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无论形态、构造和功能,都和当地 的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

2成都现代建筑根据2005年对成都市近现代建筑进行的大规模调查,发现 成都最老的建筑是建于乾隆年间的光大巷37号高家大院。

当时 实地调查了 128处,选了 33处为优秀近现代建筑。

根据那次调 查,成都市区除保留了几处清末民居外,欧美各宗教教会先后在 成都修建的平安桥天主堂、华西协合大学、四圣祠恩光堂、医院等 等,现都保存完好。

之前成都有丁宝桢1877年创办的四川机器 局,老厂是中国人设计的传统抬梁式结构,后来的新厂由德国人 设计。

这是洋务运动在四川建立的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现在只留下当年的一座碉楼。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管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明显受苏 联风格的影响。

比如砖红色调,最典型的是东郊刃具厂办公楼,就是使用苏联人的一套图纸。

建设北路的国光厂,也是苏联人设 计的。

成都的公用建筑,包括徐尚志先生设计的锦江宾馆、锦江 大礼堂,米黄色调、线脚装饰,都是苏联风格,建筑体系主要是砖 构、砖木,有了混凝土,这就和我们传统建筑不一样,出现了大跨 度,建筑的高度。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标是锦江宾馆、锦江大 礼堂,还有人民南路。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各种大体量、大 跨度、新高度的建筑不断涌现,如高新区、天府广场周边建筑等等。

3成都地域化建筑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而一些老建筑往往是城市风格最 直观的体现,是我们可以触摸的历史。

虽然成都有2300年的建 城史,但地面上能够看到的东西,也就是1〇〇多年的历史。

能体 现成都历史、文化的建筑元素包括小青瓦、白墙、青砖、花窗等,这 是建筑中最成都的特色。

但成都本身是移民城市,最正宗的四川 建筑是什么风格,现在都很难说。

因为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各 省来的移民都要建造迁出地的会馆,那时的建筑就有多地域文化 交融的特点。

到了近代,西方文化进来了,西方的建筑师也来了,成都的建筑又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

4成都现代地域化建筑随着现代建筑的大量建造,城市的区分度越来越小,人们在 现代生活中越来越怀念属于自己城市的建筑风格。

目前成都的 地域化建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过翻修、改造满足现代使 用功能的建筑,如琴台路、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等街区的建筑; 另一类是使用地域化建筑元素、符号的现代新建建筑。

我们主要探 讨、分析第二类建筑。

这类建筑以西村大院和远洋太古里为代表。

西村大院四边临街,由住宅环绕,是一块社区体育服务用地。

建筑东、南、西三边连续围合,沿街布置,内部为社区体育活动场 地和景观布置。

建筑临街外立面为开敞悬挑公共外廊,水平延伸 的外廊形成明确的公共领域。

建筑临院内立面为连续的阳台,每 家用户都可共享大院景观。

远观大院,既像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居 住的筒子楼,又有点像戒备森严的监狱建筑,充满了浓浓的怀旧 感。

大院中的建筑元素和符号非常丰富。

建筑施工过程中,模板 采用的是当地常见的手工竹胶板,赋予清水混凝土竹席的质感;结构断缝表现夸张,在建筑中形成“一线天”式的人造景观。

在建 筑山墙、局部实墙、景观铺地、院墙等部位大量使用再生砖、大孔 砖、小孔砖,使贝森整个大院具有强烈的本真化的材料特征。

水刷收稿日期:2016-08-25作者简介:毛文颜(1983-),女,讲师第42卷第31期• 36 • 2 0 1 6 年 1 1 月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42 No. 31 Nov. 2016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31-0036-03基于空间布局调整的宁波大学校园建设指标分析王彦玲(宁波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处,浙江宁波315211)摘要:以宁波大学为例,在分析未来十五年宁波大学师生规模变化的基础上,对校园空间布局调整后的用地及校舍需求进行了 预测分析,得出了用地规模仍有不足、校舍需求基本满足的结论,最后从科学评估、校园绿化与美化、整体统一三方面,提出了未来 学校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校园建设,空间布局,用地指标,校舍需求中图分类号:TU984.14真正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崇高、快乐、成功,培养积极的人 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1],而高校校园建设是 保证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高校扩招、学院独 立、城市规划调整等社会大背景下,为应对高校资源需求的不断 扩大,诸多高校在校园建设中需要不断的扩大校园用地面积,新 建校舍面积,由此便带来了校园空间布局的调整。

校园空间布局 是高校校园建设中资源配置的呈现形式,它的调整促使校园资源 的重新整合。

如何应对校园空间布局调整下的校园建设,让每一 位受教育者在尺度适宜、资源合理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是我们教 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利用高等 学校建设相关标准,以宁波大学为例对空间布局调整后的高校校 园建设进行探究。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 大学,涵盖了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十一大学科 门类。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正在 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迈进。

近年来,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宁波大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严重不足,2015年双桥村 地块、梅山科教园区、慈溪校区的确认筹建,将带来宁波大学校园 空间布局的重大调整,也为宁波大学的土地面积带来了重要扩S O-S 9-O-S 9-O-S S O-S 9-O-S S O-S 9-O-S 9-O-S S O-S 9-O-S 9-O-S S O-S 9-O-S S O-S 9-O-S 9-O-S石和水磨石、断砖墙面、碎石铺地也大量使用。

远洋太古里位于成都市中心大慈寺外围,是开放式的低密度 街区购物中心。

整个街区有21座内外通透的单体建筑,以2层为 主、局部采用3层的退台策略,街巷宽窄不一,通过广场和庭院空 间进一步形成缩放的布局。

建筑材料与质感力求朴素,外墙纵向 布置浅咖色金属扁立柱,使建筑显得简洁、时尚。

坡屋顶使用灰 瓦,并且深出檐,以淡雅的深灰为主色调。

建筑山墙通过格栅组 合,比较抽象地回应四川当地的建筑意象。

西村大院和太古里在 不同的地段展示了不同的建筑风格,都能比较好地融合周围的建 筑和人文环境,体现成都地区的地域建筑特征,也对成都地区建文献标识码:A容。

利用相关指标分析扩容后的用地规模和校舍需求能否满足高校校园建设的需求,以指导未来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宁波大学校园建设概况截至2015年年底,宁波大学主要有校本部、西校区、北校区三个校区,都位于宁波市北高教园区。

其中,在校学生共计34 448人(见表1),校园用地面积约2 189亩(见表2),校舍面积 约80万m2(见表3)。

表1师生规模现状 人师生规模在校学生教职工本科生硕士博士留学生26 383 5 495193 2 377 2 522合计34 448 2 522注:不包含函授与业余学生人数表2宁波大学校园用地现状校区名称面积/亩备注本部1666西校区242含东西校区道路用地北校区281共计 2 189注:不包括其他零星校区(育才路校区、东钱湖校区、兴宁路和曙光路校区等)用地面积共计153亩筑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1]康静.现代建筑应具地域化特色[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3-24.[2]何兵•让建筑传承老成都的记忆[N].成都日报,2014-01-14.[3]朱涛.新集体—论刘家琨的成都西村大院[J].时代建筑,2016(2) :86-97.[4]张玲玲,周波.城市创意街区的新探索—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J]•四川建筑,2016(3):129-130.On localization of modern buildings in ChengduMao Wenyan(C hengdu Norm al C ollege,Chengdu 611130,C hina)Abstract :Combining with som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modem buildings in the localization of Chengdu, the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Chengdu modem buildings and some problems, points out the modem building localization with the formalism is not feasible, and in­dicates the new ideas for the modem buildingsJ localiz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ir localization from the architecture forms, inner space, architec­tural materials, and site establishment.Key words:modem building, localiz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rchitectural element收稿日期=2016-08-24作者简介:王彦玲(1989-),女,硕士,助理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