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

合集下载

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

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

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高考是指高中阶段学生毕业的考试,也是中国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途径。

自1952年开始,高考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本文将会对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初期探索(1952-1977年)中国高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这一年中国推出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其目的是选拔出才华横溢的人才来推动国家建设。

该时期的高考考试内容主要以文科为主,考题主要是国内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期的高考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考试科目和考试形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阶段:文科与理科的区分(1977-1999年)从1977年开始,高考迎来了第一次重大的改革。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

在这个阶段,高考的考试内容逐渐分化为文科和理科两个主要的科目类别,考试题型和难度也有所变化。

此外,高考改革还引进了分数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公平的评价方式。

第三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2000-2013年)2000年,中国高考经历了又一次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考试外,学生还需参加体育、艺术、实践等方面的考试。

这一改革对于高考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引起了人们对于高考改革方向的关注和争议。

第四阶段:多元化选拔与综合评价(2014年至今)从2014年开始,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改革中,高等教育部门开始试行多元化选拔的政策,即通过特别单独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方式来选拔学生。

这种改革旨在从更多的角度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结:高考改革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目标是通过选拔考试选出优秀的人才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几十年来,高考改革不断创新,逐步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考改革将继续进行,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历年高考制度

历年高考制度

历年高考制度近年来,高考制度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作为中国教育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高考涉及到千千万万考生的未来命运。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历年高考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一、早期高考制度中国高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建立时期。

最早的高考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与现在的高考有很大的不同。

1949年至1951年间,高考仅在部分省市进行,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历史等。

高考成绩对入学录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成绩优异者可以进入大学深造,而其他人则只能学习技术或去农村劳动。

二、文化大革命对高考制度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暂停了近十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被打成“走资派”的代表,受到严重的迫害和压制。

大学教育被停止,高中教育也几乎完全瘫痪。

这段时间里,取得高中文凭的价值以及高考录取制度的存在都被摒弃了。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考制度在1977年得到恢复。

现代高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和统一录取。

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生物等文科和理科科目。

高考成绩被用于评判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录取结果。

考生通过高考成绩的高低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及专业。

四、高考制度的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从最早的单一考试制度到如今的综合评价制度,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改革。

在1999年,高考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革进一步缩小了高考对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这次改革引入了综合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五、高考制度对社会的影响高考制度的存在和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高考制度鼓励和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在高考制度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高考制度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焦虑感。

为了高考而奋斗成为了许多学生和家庭的主要任务,给了他们巨大的心理负担。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而作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前身和基石,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本文将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古代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与现行高考制度类似,古代科举制度也有严格的考试科目和评价标准,通过公平竞争选取人才。

古代科举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培养人才的作用,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古代科举制度鼓励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观念值得借鉴。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经义、法律、文学等多个领域。

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的素质。

古代科举制度的这一特点可以启示现行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核,也应考虑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古代科举制度强调选拔有志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有深远的意义。

古代科举制度要求考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态,这种精神是对人才选拔的重要要求。

在现实中,很多高考生因为关注分数和升学压力过大,而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追求。

因此,在高考制度改革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术追求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古代科举制度的另一个值得借鉴之处是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科举考试的评判上有着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多是客观的。

这一原则为输赢都要公平竞争的思维方式构建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正性。

可以说,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人才选拔中的不公平问题。

现行高考制度改革中,也需要强调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减少不公平因素的干扰,使人才选拔更加科学合理。

古代科举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即选拔和教育的关系。

中国古代取士制度的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中国古代取士制度的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传统科考对当今高考改革的启示童寺中心校黄纯亚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演变到隋唐时期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即自先秦以来的世袭、荐举等选士选官制度逐渐被以“投牒自进”为特征的科举考试所取代。

从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主要的选官选士制度。

直至1905年才被彻底废除,而其影响形式和框架至今保存着。

大家都学过《范进中举》一文。

这种传统的科考对当今“3+X”的高考改革有较大的启示。

“科举”就是分科举人,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拔、录用官吏。

隋朝科举制度的开端,隋炀帝杨广先后下诏诸群分“十科举人”、“四科举人”,分科举人中曾创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录取依据。

唐朝是科举制度形成时期,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

每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就是“常举”;皇帝为选择杰出人才而临时举行的科举考试则为“制举”。

“常举”考试中有“初试”“再试”“三试”和“省试”等考试。

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

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走向成熟的时代,同唐朝相比,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主要表现为变选士制为选官,三级考试办法的定型,防止作弊有规章(锁宿制、糊名法、誊录法、别试法),特奏名制,类省试等方面。

其中不以体制有所损益地沿用至今。

元、明、清科举制的演变时期。

元朝科举考试每三年一届,实行乡试(行省)、会试(礼部)、御试(翰林国史院)三级考试法;明朝科举考试制的演变,实行“三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和“八股文”考试;清朝科考制的变化实行“小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纵观传统科考,不外乎有几个层次的考试,但存在有“时文”死板的形式内容,束缚了举子的思想和能力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殿试随意性越来越大,名词与学问不称这些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考制度经历了几次比较重大的改革,先是在全国统一实行文理分科制,然后在某些基础上实行了“3+2”考试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与外国的不断交往,我国要赶上世界上中等发达的国家,必须对原高考制度实行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当时中国建国后,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高考制度开始被全面实行。

1952年,全国进行了第一次全民普及升学考试。

1957年,高考正式被命名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考在1966年到1976年期间中断。

1977年,高考恢复,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规定和变化。

例如,取消了种族和出生地的限制,增加了对体育和其他方面的笔试内容,调整了分数线和招生计划。

1991年,高考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调整了科目设置和考试形式。

1999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取消了语文、数学、外语的统一命题,恢复了开放性问题,重视综合素质评价。

2005年,实行高考统一命题,将外语考试分数纳入总分,取消了所有加分项目,并开始了网上报名和信息管理。

2014年,全国实行高考“3+X”方案,即学生可从3门必修科目和X门选修科目中任选X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

在这40年里,高考改革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高考改革40年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与比较分析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高考改革40年来,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

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通过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网上阅卷、面试等多元化评价方式,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高考的考试内容逐渐贴近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考的考试制度逐步完善,考试纪律得到了加强,有效减少了作弊和舞弊现象的发生。

然而,高考改革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高考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导致一些学校和家长过分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考的改革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如考试内容的适切性、考试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等问题。

高考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改革主要是针对考试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改革的重点逐渐转向了考试制度的改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在高考改革的40年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历史与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考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其是否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密切相关。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考的改革重点是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考改革逐步转向了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近年来,高考改革的重点开始注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变化体现了高考改革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对高考改革40年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历史与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改革考试内容:高考应该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灵活运用的题目。

应该将考试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起来,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考试制度:应该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应用,减少单一的纸笔考试形式。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

2011年第3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范光基(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收稿日期:2011-05-29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2011年资助课题(2011YB-06)作者简介:范光基(1971-),男,福建永定人,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硕士。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

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回顾和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变迁,总结和借鉴我国高考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4年清朝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后,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堂是1895年由盛宣怀先生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它也成为我国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

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

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1911年—1949年)在民国时代,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3万人。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导读"高考"的确是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从邓小平拍案恢复高考的1977年开始,大学之门成为很多青年命运的分水岭。

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逐步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

[评论]一、中国高考:承担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就表面现象或一般作用而言,高考不过是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一种手段。

然而,高考与升学、就业紧密联系,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指挥棒"作用,同时,高考已经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教育牵扯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它不仅仅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高考不仅是一个技术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事业。

从外延看,高考改革涉及到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从国家民族到个人家庭利益,从内涵看,高考改革涉及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等方面。

因此,我国的高考的社会本质不是单纯的大学招生考试,也从来都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事情,而首先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这也是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教育领域的高考都成为社会转型的"突破口"的重要原因。

毫不讳言,我国的高考承载了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

全国高考二、公平还是效率:尚未停止的争论既公平客观又不导致片面应试,这是一个人才选拔中的千古难题。

高考中的公平是指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效率是指综合各方面因素,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

高考 基本教育制度

高考 基本教育制度

高考基本教育制度摘要:一、引言1.高考的定义和作用2.高考在我国教育制度中的地位二、高考的历史与现状1.高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现行高考制度的特点和问题三、高考改革的方向与挑战1.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2.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四、国际高考制度的比较与启示1.国外高考制度的特点2.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五、结论1.高考改革的意义2.对未来高考制度的展望正文:一、引言高考,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是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行高考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进行改革。

二、高考的历史与现状1.高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当时的考试主要分为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毕业考试。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从此,高考成为选拔高校新生的一项重要手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考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目前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多个科目的考试体系。

2.现行高考制度的特点和问题现行高考制度具有以下特点:选拔性、标准化、一次性。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地区间录取名额分配不均等。

三、高考改革的方向与挑战1.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减轻应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

2.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高考改革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平衡选拔人才与社会公平、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等。

四、国际高考制度的比较与启示1.国外高考制度的特点国外高考制度各具特点,如美国SAT、日本中心试验、英国A-level等。

这些制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多次考试机会,以及多元化的录取方式。

2.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国外高考制度中得到启示:提高综合素质评价权重、引入多次考试机会、实行多元化录取方式等。

高考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高考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高考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启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的高考制度逐渐成熟,这一制度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考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考试,其影响甚至超过了汉语水平考试。

那么,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高考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1. 教育机会的平等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教育机会的平等。

在高考制度开启初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因为来自当时贫困的家庭,无法承担高额的学杂费用而失去了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

而通过改革,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负担,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平等的教育。

这样的举措为更多人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社会的公正性。

2. 考试内容的灵活性与质量控制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考的考试内容也不断地进行更新。

传统的高考科目只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这显然已经不能够深入贯彻教育的核心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全面改革,高考的科目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包括文化、艺术、历史、哲学、法律等各个领域。

同时,对于高考的考试质量也得到了更加严格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提高监管部门的教育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确保考试题目的专业性和真实性,达到了改善考试质量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能够评估学生整体水平的考试,高考往往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考察,但是这方面一直被争议较多。

都说高考决定命运,但是要是学生们只是为了追求成绩而精通了高考考试技巧却没有创新能力的话,那他们的心智成长是不够的。

因此,高考制度不只考虑理论考核,更加偏向于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总览以上几个方面的基础上,高考的改革已经形成为了一个全面的、多元化的、成熟的教育体系。

除了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外,这个体系更是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启示作用。

例如,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开始采用类似的考试模式以及降低教育门槛等手段,以便更多的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高考教育制度

高考教育制度

高考教育制度引言:高考教育制度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选拔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重要途径,高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科水平以及综合素养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考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旨在为高考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考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高考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起步阶段,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完善。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渐取代了旧的选拔制度,成为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唯一途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高考教育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和规范。

二、高考教育制度的现状目前,高考教育制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是中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科水平都有较大的影响。

高考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大类,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以及专业选修科目等。

高考考试内容涵盖了学生所学的全部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考教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高考教育制度的公平性不断提升。

各地方的高考考题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抽签程序,确保各科目的难易程度大致相等。

同时,高考的阅卷和授分环节都由专业人员进行,保证了评分的公正和客观性。

然而,高考教育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高考过程中的应试教育倾向明显,学生过分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视了广泛、深入的知识学习。

其次,高考选拔制度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查不足,过于依赖传统的知识记忆和应试技巧。

此外,高考教育制度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如过度竞争、培训班泛滥等。

三、改进高考教育制度的措施为了改进高考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优化考试内容:适度减少单一的知识记忆性考题,增加对学生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考验。

我国考试制度的演变和当前考试制度的改革

我国考试制度的演变和当前考试制度的改革
试 中装病 请 假不射


节奏 合 乎

,


,
就 能过 失 , 甚 至 还 可 以 在 考
,
君使 士 射
,
不 能则 辞 以 疾

也 能 混 过关 去
还美 其 名为
,
射以
,
观德


春秋 战 国 之 际
分 别 列各 国 去 做 官
,
诸 侯 纷争
,
学 下私 门



各派大 师纷 纷设 学 施教 弟 子 学成 之 后

,
并作 为 考 试 的 主 要 形
,
清朝 对八 股 文 的要 求 更 为 机 械 因 为 科 举 取 士 自 隋 唐 至 明清
,

,
,
一 千三百多年
严 重 地 窒 息 了 人才的培 养 制约 着 中 国 教 育 的发 展
, ,

对 中国 社

要 求应试 者
,

贯革 ”
否 则 师生 都要 受惩 罚
,
随 着 奴 隶制统

四 海 升平

学 校教 育 包括 考试 也 随 之 有 了 改 变

形 成 了 文 武并 厂 的

六艺

教育

考试 由
,

主皮 之射

,
变为

,

射侯

由要 求


贯革

射不 主 皮 ”


一 些 学无 成就 的人 只 要 姿势 合乎
湖 北 师 范 学院 学报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演变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演变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演变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王哲先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3)002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认为考试制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直线前进、健康发展的过程,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说体现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在
中国历史和世界范围内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由于古代考试制度颠
倒了"育才"与"选士"两种功能的关系,其教育功能沦为政治功能的附庸,因而失去了
生命力.当前改革考试制度,就要使考试回归其本质功能,真正成为促进学校教育发展、促进人才发展的制度,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工具.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王哲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厚黑教主论考试——李宗吾的考试思想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J], 李涛;陈玉玲
2.台湾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大陆新高考改革的启示 [J], 蔡培瑜
3.从单一考试到综合评价:韩国高考改革历程及启示 [J], 赖秀龙; 陈茜伊
4.基于标准的等级考试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J], 韩思思;罗莹
5.探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历史对当代高校育人的启示——评《中国考试制度史》 [J], 华桂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

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

文章标题: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一、1977年高考的历史背景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的重建和改革。

在这一年,我国政府决定恢复高考,为数以千计的年轻人打开了追求知识和学术的大门。

这一决定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1977年高考的影响1. 教育机会的平等化:1977年高考的恢复打破了阶级和地区的差异,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化,推动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2.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人才选拔更加客观公正,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

3. 社会风气的改变: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态度,使知识成为一种更加受人尊重和追求的品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1977年高考的现实启示1. 重视教育的重要性:1977年高考的恢复表明,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对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具有重大作用。

现代社会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 推进教育改革:深入思考1977年高考的历史意义,现实启示我们应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3. 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教育的观念,启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不仅重视分数和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我国教育体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应从中吸取教训,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启示告诉我们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70年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70年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70年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反思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选拔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在1952年启动了高考制度。

然而,这个制度也因其种种问题和争议,引起了无数的讨论和反思。

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步伐加快,各种探索和尝试显现出了一种新的势头。

因此,本文将回顾我国70年高考改革的历程,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反思。

回顾我国高考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其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争议。

最初的高考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相对较少。

这样的制度不仅容易导致教育过程的独立性丧失,也会让学生过分注重分数的取得,而忽略了素质的全面发展。

此外,高考的选拔标准存在不公平现象,更加激化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高考制度在其初期就备受争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考制度亟需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于是,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高考改革在一系列试点和探索中逐渐推进。

2001年,高考科目改革实施,文理科的分科考试被取消,改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

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记忆应试的倾向,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高考分数线的动态调整和特殊类型招生的实施,也为一些特殊群体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然而,高考改革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考制度过分注重分数,考试成绩成了评价学生和学校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

这导致了教育过程的功利化,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以及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匮乏。

此外,高考改革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市场化,各种培训机构盛行,招生战争愈演愈烈。

而在这场招生竞争中,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更加凸显,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这些问题让人们开始反思高考的本质以及相应的改革方向。

为了走出这样的困境,高考改革需要全面深化,不仅仅是考试科目和形式的改变,更是要从内在机制和教育理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新中国高考制度史研究综述

新中国高考制度史研究综述

新中国高考制度史研究综述一、内容综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选拔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政府于1952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1965年,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实行“群众路线”,取消了原有的推荐制,改为统一招生考试。

此后的几十年里,我国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选拔模式。

高考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通过高考制度,可以实现教育公平,使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高考制度还具有促进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等多重功能。

高考制度的实施主要包括考试组织、考场管理、评卷录取等方面。

在管理层面,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高考制度实行严格的监管,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

此外为了保证高考制度的有效实施,我国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强基计划”、“双一流建设”等方面旨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同时各地也在探索多元化的招生选拔方式,如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

高考制度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然而高考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应试教育现象较为严重、升学压力较大等。

因此对于高考制度的评价应该是全面、客观、辩证的,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也要关注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高考制度的背景和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高考制度应运而生,成为选拔人才、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高考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略论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作用、现行弊端及改革路径

略论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作用、现行弊端及改革路径

机, 又是学生 的学 习 目的 ; 生学 习动机是在 高考 中获 得 好成 绩 , 学 而获 得好 成 绩 的 目的却 是赢 得更有 利 的学 习机会 , 并最终 获得 更 高 的社会 地 位 。 所 以 , ” 每年 的高考 , 关 系着 千 百 万学 都 子 的前 途和命 运 , 每年 高考结 束后 , 会 出现 几家 欢乐 几家 愁 的情景 。 由于 “ 都 高考 为每 位学 生 的成 功都提供 了相对平 等 的机 会 , 但越 是平等 的机 会所 产 生 的竞 争也 就越 是 激烈 。其 实 高考 本 来 只是 一个竞 争 的场 地 , 而学 生感受 到的高 考竞 争氛 围却 是 当今 社会 越来 越 激烈 的 社会 竞
力在 公平 竞争 中脱颖 而 出 , 现 了 自己上 大 学 的梦 想 , 而 改 变 了 自己 的命 运 , 不 必去 “ 实 从 而 走
后 门” “ 关系 ” 等 待“ 众推 荐 、 导批 准 ” 、跑 , 群 领 去上 大 学 , 正体 现 了在 “ 真 分数 面 前 人 人平 等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考 试观 。 同时 , 17 在 97年招 生制 度改 革 时 , 育 部 就 明 确提 出 “ 教 主要 看 本 人 的 政 治表 现 ” , 这就 打破 了长期 以来 牢牢 束缚 人们 思 想 的 封 建 血统 论 , 舆 论 称 为 “ 生 制 度进 行 重 大 改革 被 招 的一 项重要 内容” @ 此 , 大 学 子摆 脱 了 农 村 生 活 , 得 了 比较 平 等 和光 明正 大 的竞 争 机 。从 广 获
是一 种不 公平 的教育 , 教育公 平 是社会 公 平正 义 的重 要 基础 和保 证 。高 考 制度 的 直接 功 能 而

高考制度历史演变轨迹探析

高考制度历史演变轨迹探析

高考制度历史演变轨迹探析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选拔人才、进行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一种考试制度。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高考制度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与时俱进,逐渐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考试机构。

本文将对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轨迹进行探析,以期了解其发展脉络与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社会经历了解放战争与内战的洗礼,教育体制几乎崩溃,学校被关闭,文化教育事业陷入严重困境。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立即开始恢复和发展教育,高考制度也逐渐出现。

最初的高考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的一次升学考试,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政治等科目。

考试的实施并不规范,未能真正发挥其公正公平的作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经过几次调整和改革,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期间,考试制度被撤销,全国高等教育停止招收新生。

这段时间,中国教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高等教育事业几乎崩溃。

直到1977年,高考制度才得以恢复。

此次恢复,不仅修复了考试制度,还重新确立了升学的程序和机制,使之更为科学合理。

从1977年起,高考制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试科目从最初的几门增加到了六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和化学),考试内容也更为科学。

这一时期的高考制度大大提高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稳定的人才储备。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高考制度再次进行了重大改革。

1992年,中国政府决定取消按照高考成绩分数录取的方式,而改为按照综合素质招生的方式。

这一改革是对高考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尝试。

新的高考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而不再仅仅看重分数。

这项改革进一步增强了高考制度的公正性和人性化。

虽然高考制度在不断完善和改革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例如,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庞大,导致考试压力巨大,容易引发一些恶性事件。

此外,高考模式注重考试结果,过分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全面评估。

高考改革历程及其影响

高考改革历程及其影响

高考改革历程及其影响一、高考改革的历程1.1 高考制度的创立(1952年)高考制度的创立始于1952年,当时的国家处于重建时期,教育事业也在逐步发展。

高考制度的建立旨在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各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高考制度的探索与改革(1952-1977年)在1952年至1977年间,高考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对高考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大跃进”时期,高考制度受到了冲击,考试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1.3 高考制度的恢复与发展(1977年至今)1977年,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趋于规范化、科学化。

二、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2.1 考试科目的调整高考改革过程中,考试科目经历了多次调整。

如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试科目仅有语文、数学、外语;后来逐渐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

近年来,部分地区还尝试了“3+X”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

2.2 考试形式的变化高考改革过程中,考试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最初的纸质考试,发展到计算机化考试;从单一的笔试,增加到面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2.3 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考改革中,招生制度也经历了重要变革。

如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增加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等。

三、高考改革的影响3.1 教育公平高考改革对教育公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得大量优秀人才得以选拔,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得更多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3.2 人才培养高考改革对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调整考试科目、考试形式等,高考制度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各类人才。

3.3 教育产业发展高考改革推动了教育产业的发展。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类教育机构、辅导班、教材出版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
院校增 至 2 。 14 8所 到 9 0年全 国统 考扩 大到 省立大 学
后, 10 年 ( 于 95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
士 考试 为止 , 历 了一千 三百 多年 。我 国 近代 第一 所 经
具 有高 等教 育性 质 的学 堂是 19 8 5年 由盛宣 怀 先生 仿
和独 立 大学 , 共有 4 所 高校 参加 。 战后 期 因形势紧 1 抗 急曾被 迫终 止 了统一考 试 。14 抗 战胜 利 后 , 95年 因受 内战等环 境 的 限制 , 大学 仍实行 单独 招考 。 各


我 国高 考制度 改 革 的历史 回顾
我 国是 考试 制度 的 发源地 。 国 的科 举考 试制 度 我 从 隋 朝 大 业 元年 (0 65年) 开始 实行 , 10 到 94年 清 朝 政 府在 张之 洞等 人 的主 持下颁 行 了 ( ( 学 堂章 程》 奏定
学) 、浙 江 大学 和 武 汉大 学 三 校试 办 联 合 招生 ,9 9 13 年 改 由教 育 部统 一 命题 、 一考 试 , 统 当年 参加 统 考 的
效 西 方模 式 在 天津 建 立 的 北 洋大 学 堂 ( 天津 大 学 前 身) 它 也成 为我 国近 现代 高考 制度 的发 端 。 考试 发 , 从 展 史 来看 , 代 高 考制 度 不 是 市场 经 济 的产 物 , 不 现 也 是计 划经 济 的标 签 , 一 高考是 招 生考试 发 展 到一 定 统
收 稿 日期 :0 1 0 — 9 2 1- 5 2
公、私立大学实行 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15 92年开 始 到 17 97年恢 复 高考 前 , 国的 高考 经历 我
基金项 目: 福建教育 学院 2 l 年 资助课题 (0 1 一 6 1 ) 男, 1 7一 , 福建永定人 , 福建教育学院 图书资料信 息中心副研 究员, 士。 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3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范光基(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收稿日期:2011-05-29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2011年资助课题(2011YB-06)作者简介:范光基(1971-),男,福建永定人,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硕士。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

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回顾和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变迁,总结和借鉴我国高考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4年清朝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后,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堂是1895年由盛宣怀先生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它也成为我国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

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

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1911年—1949年)在民国时代,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3万人。

当时各高校都采取自主命题、单独招考、灵活录取方式,没有录取分数线问题,学生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有特别专长的学生可破格录取,如钱钟书先生考清华时虽然数学只有15分,因外语和国文很好而被破格录取,但是,这种高校独立命题招考的方式没有中学教学相衔接、文理专业也出现失衡问题。

1937年当时政府在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1939年改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当年参加统考的院校增至28所。

到1940年全国统考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大学,共有41所高校参加。

抗战后期因形势紧急曾被迫终止了统一考试。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各大学仍实行单独招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1949年—197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仍沿袭高校单独招生办法。

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1952年开始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我国的高考经历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

我国的现代高考制度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回顾和探索其历史演变,对新时期高考制度施行和改革具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高考;历史;启示中图分类号:G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11)03-0076-06第3期2011年6月福建教育学院学报FU JIAN JIAO YU XUE YUAN XUE BAO NO.3June ,20112011年第3期了探索统一招考生、停止招考和推荐入学的曲折阶段。

1.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探索时期(1952年—1965年)1952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中央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

招生日期、考试科目、考试命题、政审标准、健康检查、新生录取等事项由全国统一规定实施。

考试科目为统一科目,有政治常识、语文、数学、中外史地、外语、地理、化学、生物。

录取形式是由中央招生委员会根据考分统一录取,然后分配给各大学,即统一分配制。

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

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

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2.高考的停止时期(1966年—1971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教育部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高考,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废止,许多适龄学生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此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达六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3.推荐入学时期(1972年—1976年)1970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指示,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当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新生,高校招生人员直接跟学生见面确定录取。

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非实质意义的招生办法。

197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但取消了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即上大学“推荐制”。

“推荐制”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文化条件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即可。

当年全国有13.3万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

1973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要求进行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查,但考查由地方主持,采用开卷形式,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的一次。

1974年又恢复推荐入学的招生方法,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考,代之以注重出身成分不注重文化水平的“推荐”形式入学,实践证明是极端错误的,是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时间停滞和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改革(1977年开始)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百业待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建和不断深化成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高考的恢复和重建时期(1977年—1984年)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

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招生办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阐述了高校招生工作拨乱反正的巨大意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

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恢复。

由于当时准备时间短暂,1977年的高考工作安排在第四季度进行,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命题招生。

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是从1978年正式恢复的,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为4.73%。

恢复高考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

在此后的高考重建阶段(到1984年),我国一方面恢复和完善了文革前的一些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开始酝酿高考改革,体现在:(1)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

(2)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

1980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直至2000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3)在考试科目方面,1977年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四范光基: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772011年第3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科。

1978年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500分。

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

英语于1983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

(4)在考试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验和改革,比如:1980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取消预考);1983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1984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向农村(农场、林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实行定向招生。

2.高考的多元化改革时期(1985年—1998年)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1)实行招生多元化。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文件明确规定了“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即改变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双轨制”下的计划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

(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

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试点。

1988年后,浙江、海南、云南、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3)实行“3+2”方案。

1985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3+1”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7门、文科类6门得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了的政治、生物2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