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对话著名教育家杨福家•大学培养杰出人才关键在于建立真正的现代大学制度。
•英国大学高明之处在于实行导师制,每个人从进大学起就有人关爱。
•现代大学四要素:有形资产、人力资源、文化内涵、良好办学机制。
•英国大学可以与美国竞争,但是永远超不过美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培养出一位大师。
•大学可以抚育公司,却不应占有公司。
•教授不一定当官,但要有发言权,受人尊敬。
什么是大学?【《财经》记者马国川】记者:这些年许多人都在批评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温家宝总理也在一些场合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直言对我国教育现状有一种危机感。
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杨福家:其实温总理已经回答了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2007年5月14号,温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于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
要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氛围,并不断完善和发扬,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这样,真正的大学就形成了,就会有一批有智慧的杰出人才出现,整个国家就有了希望。
”这段话在本质上回答了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记者:如何具体化呢?杨福家:关键在于建立真正的现代大学制度。
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们首先要回到基本问题上来,即弄清楚什么是大学,或者说一所大学要有哪些基本要素?第一,要有“有型资产”,它比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楼”的含义更全面,还包括设备、图书等等;第二,要有“人力资源”,包括“大师”。
“大楼”、“大师”的说法来自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他说过:“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这个说法不完整,并不是梅贻琦先生讲得不完整,因为他不是回答“什么是大学”这个问题的,梅贻琦讲这句话的背景,1931年清华大学在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学校已把重点放在引进大师上,而不是过多地关注房子,于是他强调大师的重要性。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导言:现代大学制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机构,其功能涵盖教育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本文将从大学的历史沿革、现代大学制度的定义与特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意义以及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要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的历史沿革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的欧洲,最早的大学被称为“藤校”,主要提供神学和哲学的教育。
随着时间推移,大学开始提供更多种类的学科,比如法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
16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大学制度的发展,大学不再是为了教授传统知识,而是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普鲁士王国推出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以促进自由思想和学术研究。
20世纪初,美国成为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领导者,其强调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成为了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定义与特点现代大学制度是指以培养高等教育人才为核心,通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来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种机构体系。
现代大学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现代大学制度不再局限于一种学科或职业的培养,而是提供多种学科和多层次的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研究导向:现代大学制度注重研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3. 国际化:现代大学制度积极面向国际,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招收国际学生和教师,推动文化交流与知识共享。
4. 社会服务:现代大学制度不仅培养人才,还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推动地方和国家的社会进步。
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意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社会进步: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提供各种专业人才,推动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
2. 推动科技创新:现代大学制度注重科研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阶段性总结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阶段性总结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基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在这个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框架被建立起来。
学校开始按照科学管理的原则进行组织,推行义务教育,建立班级、学期和课程体系等基本制度。
2.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这个阶段,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始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管理也逐渐转向民主和参与式的模式。
3. 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在这个阶段,学校制度的创新成为主要目标。
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行多元评价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中。
4. 提高阶段(21世纪以后):在这个阶段,学校制度继续完善和提高。
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主体性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多元评价和个性化教学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此外,学校对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也更加重视。
总的来说,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演变,学校制度将继续朝着更为科学、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为了保证大学的良好运作和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大学管理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分析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机制,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一、概念和特点1. 概念大学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大学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的总称。
它是大学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框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组织结构、权责关系、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
大学管理制度是大学管理者对大学运作的规范和约束,是保证大学内部秩序和效率的重要工具。
2. 特点(1)多层次性。
大学管理制度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和环节的系统,涵盖了从高层决策到基层执行的各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管理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2)科学性。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需要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和惯例。
要根据大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管理学、组织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
(3)灵活性。
大学管理制度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需求的调整。
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制度的设计上,还需在执行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和问题。
(4)规范性。
大学管理制度需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能够规范大学成员的行为和活动,维护大学内部秩序和稳定。
规范性是制度的基本属性,也是其有效执行的基础。
二、构建与运行机制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的特点和需求,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
下面从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执行和监督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构建与运行机制。
1. 建设(1)制度设计。
大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从大学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战略出发,结合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设置,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包括组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相互配套、相互促进。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设立适当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职责等,确保大学具有合法的地位和运行方式。
2. 独立的学术自治:大学应具有学术自治的权力,即对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决策具有自主权,不受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干扰。
这种自治应通过内部制度来实现,比如学术委员会、教职员工参与决策等。
3. 学术自由和开放:大学应保护学术自由,即师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开展研究。
此外,大学也应开放接受各种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形成多元化的学术环境。
4.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应既注重教学又注重科研,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大学应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研究动态。
5. 高质量的教育:大学应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此,大学应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注重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评估等环节。
6.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现代大学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这包括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7. 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大学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合理设置多样化的学科专业。
相应的,也要为不同学科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
8. 服务社会和地方发展:大学应与社会和地方紧密结合,为社会和地方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这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承担社会服务项目、设立产学研结合的基地等方式实现。
9. 公正和透明的评价机制:大学应建立公正和透明的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应涵盖教学、科研、社会贡献等方面,为师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以上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考虑的一些方面,具体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范文(二篇)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范文一、引言学校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学生评价四个方面,探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校课程设置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首先要关注学校课程设置。
学校应该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且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学校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管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教学管理。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制定教师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和培训,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学校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师资培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师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和研讨会,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师资培训,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发展。
五、学生评价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学生评价。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
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测验、作业、实验、口头答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结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_张建奇(1)
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Ξ张建奇1,杜 驰2(1.中山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75;2.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00) [摘 要]清末中国虽出现了新式高等教育机构,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才在宏观法令与办学实践两个层面得以基本确立,并带有强烈的美国色彩。
中国近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的成长,是现代大学产生与发展的深层根源。
反思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可以对目前的中国大学制度创新提供不少启示。
[关键词]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9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717(2005)0620063203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清末中国出现了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等新式高等教育机构。
但它们只是“现代”大学的雏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出现真正把握西方大学精神实质、恪守“学术独立、学术自由”等核心理念的现代大学。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有待民国前期政体的根本转换以及社会急剧转型所提供的机遇和条件。
对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进行分析研究,必将有助于当前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
一、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确立民国的创立,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确立的起点。
中国大学教育在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的混乱状态下,历经民初教育改革、复古教育回流和新文化与新教育运动,沿着宏观法令框架与具体办学实践两个层面演进,开始步入现代化发展轨道。
以1922年的“壬戌学制”和1924年《国立大学校条例》的颁行,及经由蔡元培革新后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等一批真正意义上现代大学的出现为标志,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在宏观法令与具体办学实践两个层面基本得以确立。
民国元年7月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将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确定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governance,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回荡。
大学治理,它不仅仅是管理,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我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眼前的一堆资料,心中构思着这个方案的大概。
一、背景与目标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治理结构的完善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在治理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这个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旨在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治理之路。
1.1背景分析1.学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2.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不够清晰,行政化倾向明显。
3.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尚未理顺,学术氛围受到影响。
1.2目标设定1.建立起权责清晰、管理科学、监督有力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2.优化学校内部权力配置,提高治理效率。
3.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联系,促进资源共享。
二、改革措施2.1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2.1.1完善学校决策机制建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由校长、副校长、各学院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
校务委员会负责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1.2强化学术委员会作用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进行监督和指导。
同时,学术委员会要独立于行政体系,保障学术自由。
2.1.3建立校院两级治理体系学校层面设立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学院层面设立院务委员会、学术分委员会、教职工大会等机构。
通过校院两级治理,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监督。
2.2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联系2.2.1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协调机制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要建立紧密的协调机制,共同参与学校治理。
政府要转变职能,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为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学校要主动与社会对接,争取社会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2.2.2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学校制度的确立(1902-191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废除旧有的科举制度,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体系。
1902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1905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年限等。
2.学制改革(1912-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清代学制,并于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学制改革。
193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中学由7年改为6年。
3.全面推行新学制(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
1958年,又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两条教育渠道。
4.学制调整(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
制度。
此后,学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现行的"3+"(3年学前教育+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由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设立合适的学术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包括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培养各类人才需求。
建立相应的学科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2. 强化本科教育:制定现代化的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作用。
3. 加强研究与科研: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活动。
投入资金和资源,支持前沿科学研究,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建立学术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质量和影响力。
4. 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学者,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建立职称评聘和任职制度,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
建立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学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
建立国际化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平台,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和教师。
6. 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经济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注重学生
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7.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建立校友网络和社会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机会。
以上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些建议,具体的实施细节和方案需要针对具体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进步。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
下面将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学校管理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应注重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科学化的管理包括制定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实施科学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
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学校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方便管理人员获取和分析数据,及时做出决策。
规范化的管理则是要求学校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规范,确保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遵守管理程序和职责。
此外,学校管理还应注重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教育教学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现代教育教学应注重个性化、社会化和创新化。
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社会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化的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学生评价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学生评价应注重多元化、客观性和个性化。
多元化的评价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客观性的评价要求评价过程公平公正,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个性化的评价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
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和完善,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
现代大学发展趋势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现代大学发展趋势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作者:唐海燕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03期我国大学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准确把握现代大学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大学发展趋势从国际范围来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转轨,现代大学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大学的基本功能从培养人才转变到培养人。
“培养人才”强调大学要使受教育者具备某种为社会服务的技能,能够给社会带来价值;“培养人”则更注重通过教育促进人本身的发展。
为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大学不能完全拘泥于为现实社会所用,因为大学承担着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使命,这种使命要求大学要相对“超脱”。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著名学者提出,大学存在的更高价值是为了探究真理、发现和认识真理,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大学既要为社会服务,又要与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保持大学的独立性和对现实进行审视和批判的能力是大学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
因此,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正如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所言:21世纪的大学要能够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领导能力、毅力、社会意识、热情等所有成功所必需的社会和个人品质。
与此对应,很多专家学者强调本科阶段要淡化专业,加强通识教育,要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来培养,而不能单纯地作为一个专门性的人才来培养。
2.大学的学术活动始终适应大学的发展环境,大学始终在根据自身的发展环境调整发展战略目标。
大学一直处在与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大学的课程安排、学科专业结构设置、科研项目等学术活动和合理调整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及其社会功能探析
(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范式是高等教育发展 的大势 二)
所趋
大学发展的历史表 明, 大学制 度与大学组织是相伴而 生 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下 . 大学面临着许多新 的 问题。 如高等教育大 众化 的过程 中. 大学 如何 解决 量的扩 张 与质 的保证之间的矛盾。 大学 如何 调整其组织机构与 合理 配 置资源 以适应这种量 的扩 张等。 同时 . 伴随着市 场经 济的发 展. 大学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 精神价值与经济 价值的 如“ 矛盾 . 教育理念 与市场理 念的矛 盾, 文导 向与 职业导 向的 人
育产出力 , 包括优秀 的毕 业生 、 高层 次 的科研 成果等 。事实 上. 社会资源的争夺力和大学产出力都取决于大 学 自身的竞 争力和对社会需求 的适应 力。而这 种竞争 能力 的增 强离不 开现代大学制度建 设的保 障, 立 系统的、 建 真正 有效 的平衡 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
时代呼唤现代大学制度文化
方 面要具有市场 资源的争 夺力. 包括 优秀 的学生 资源 、 优
( 建 立现代 大学制度范式是 时代 的紧迫要求 一)
20 0 5年 6月 。 在南京参加 中国 “ 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
会” 的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 浙江大学、 上海 交通大
秀的师资、 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 另一方对矛盾与 问题. 等 各
有 的权力和责任的 系列管 理制度。 目前. 中国高校 而言, 对
“ 现代大学制度” 还不是一个耳熟能 详的概念 。客观 地说, 我 国现行的大学制度距 离理想 之 中的现代大 学制度 还有不 小
的距离。长期 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是 以国家行政 控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背景、必要性、目标和具体举措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背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校整体素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成为当务之急。
二、必要性1.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必须不断完善教育制度。
2. 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制度是教育质量的基础,只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3. 促进教育公平。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公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4. 增强学校竞争力。
优质教育制度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声誉。
三、目标1. 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建立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强化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2.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3.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推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 健全学生评价制度。
建立全面客观的学生评价制度,注重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自我提升。
5.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四、具体举措1. 建立健全的学校管理机制。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2. 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工作。
现代高校制度体系
现代高校制度体系摘要:一、现代高校制度的概述二、高校制度的组成部分1.高校管理体制2.高校教学体制3.高校科研体制三、现代高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四、现代高校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五、现代高校制度的挑战与未来展望正文:现代高校制度体系是一套涵盖了高校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旨在为高校提供一个高效、公平、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环境。
一、现代高校制度的概述现代高校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为代表的现代高校制度体系。
这一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学术自由、自治管理、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等。
二、高校制度的组成部分1.高校管理体制:包括高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架构、人事制度、资源配置等方面,旨在保障高校的运行高效、科学。
2.高校教学体制: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旨在保障高校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3.高校科研体制: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科研资源配置等方面,旨在推动高校进行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
三、现代高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初我国引入现代高校制度以来,我国高校制度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改革到发展的过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制度。
四、现代高校制度的意义和影响现代高校制度对于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既保障了高校的自主权,又促进了高校的竞争和创新。
此外,现代高校制度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五、现代高校制度的挑战与未来展望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等挑战,我国高校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民办大学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操作 阶段 。 有关 这方面的研究更应集 中在 实质性 、 操作性 、 建设 性 的内容上 。 民办大学作 为我 国大学 的一 个组织 类型 。 在未来 实现 现代 大学制度上将 比我国公立 大学 的转 型来得更 容易 , 因 而, 在现代大学 制度的架构下促进 民办 大学 的发展将是实现我
的身份, 而专 注 于大学本体 的研 究, 尤其 要进 行 战略思 维和 原 能与 国际接 轨, 与世界强 校对话 。 才能
以上 只是 中国高等教育强 国的主要 指标体系, 际上 , 实 这个 指标 体系是 一 个十分 复杂 的系统 , 有很 多方 面 , 还 比如高等教
目前 ,我 国高等 教育 的经费投入 仍然 是 以国家为主 ( 公 创性教 育理念 建设, 实现 向教育 家的转型 。 此, 惟 中国 的大学 才 办 ) 分高 校成立 了董 事会 、 , 部 校友 会, 并且 在 办学 中发 挥 了不
的4 《 %;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 了“ 三个增 长”各级政府教 (
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并使按 在校学 生人数平均 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保证教师工资 和学生平 均公用 经费逐步增长 )但是, 。 4 %的指标从未达到过, 并且 随着高校扩招,
使更多 的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 等教育, 也是为 了适应经 而且 济社 会发 展的需求 。 因此 , 等教育 大众 化 功不 可没 。 扩招 高 在 中, 科 比例逐渐 提高, 科 比例 逐渐 趋于合 理, 合世界 专 本专 这符 高等教育 大众化 的一般规律 。基础学科 的规模及 比例逐渐下
理念 。 教育理 念 是大学 之魂, 无此 , 大学 即无 根 。 国的大学要 中 想跻身世界 先进行列, 必须重视 大学理念 的建设 。 由于没 有在 国际上公认 的原创性教 育理念 、 先进 的管理 理 念, 因此 , 国后 也没有 产生具 有 国际影 响 的大 学校长 和教育 建 家。 从某种程度 上讲, 大学就是办校长 。 当下中 国的大学校 办 而
论大学内部治理制度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主要是 指大学内部的各种管理权 力的结合,一 般来讲包 括学 术
权 力和 行 政 权 力 两 部 分。
进入 2 0世 纪 ,特 别是 二 战 后 ,美 国 大学 的 兴起 ,大 学 的社 会职 样 ,大学作为社 会结构 中的一 个相对独 立的实体 ,已经直 接地
能充实 到大学 的观念之中,“ 教学 、研 究和为社会直接服务 ”成 感受 到了原有的制度性 障碍。 因此,大学 需要对 自身的制度 进 为现代大学 的三大社会功能。随着 经济全 球化和知 识经济 的发 行改革 并使 之完善 ,也 就是 要对 高校 内部 治理 制度进 行改革 。 展 ,又赋予 了大学在 国际化 进程 中的沟通和 交流功 能。西方现 现代大学制度 的建立最终 要落 实到大学 内部 的组织和权力结 构 代大学 制度正是在这样 一个观念 不断创新 的过 程 中逐步发展起 的调整上 。我国教育 部在 2 0 0 4年发布的 高等学校 中长期科学 来的, 期支撑 的核心理念是 “ 前 学术 自由, 学校 自治 , 授治校” 和技术 发展规 划纲要 中也提 出 “ 一 步加快 高等学校 的改革 教 。 进 从 西方 国家大学理念 和现代大学 制度建 立和发展历 程来 看,现 步伐 ,建 立现代大学 制度 。高 等学校要 找准 自已的位 置,优化 代 大学 制度促 进并保 障了大学持 续、快 速 发展 ,也极大地促 进 教育结 构和科技 工作结 构 ,创 新运 行机制和完善管理 制度,逐 了社会经济文化 的发展 。 正如捷克 的大教育家 夸美 纽斯所说 :制 步形成 同经 济社 会发 展相适 应并具有各 自优势特 色的教育、科 “ 度使学 校像钟表 的 自动装 置一样 ,是 学校一 切工作的灵魂 ,哪 技体 制 。 ” 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 ; 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 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 切松垮并陷入混乱状态 。 当然 ,制度 ” 是重要 的, 但不是万 能的。 它不是一种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或工具 , 否 合理,只有合理 的制度 安排 才能够有 效地配 置人 、财、物等 三 我 国高校内部治理制度存在的不足 西方大学 围绕学 术 自由、学者 治校的大学理 念在大学 内部
浅谈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及其原因分析
浅谈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及其原因分析作者:唐静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03期摘要: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宏观管理的指导下,市场适度调节,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等发生巨大变革,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
对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的反思能够为我国目前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原因【中图分类号】G649.29一、现代大学制度的概述现代大学制度,是反映现代大学本质和特征的制度。
主要有一下三种观点:(一)以德国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制度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中世纪大学而言的,在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的《现代大学论》来看,现代大学的理念是发展知识,而柏林大学成功的使教学和科学相结合,使大学由保存和解释知识转向发展知识。
当今的教育史家一般也认为中世纪大学是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
著名学者韩水法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由1810年在洪堡主导下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奠定的。
”(二)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制度1895年北洋大学成立,推动了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的产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便成立了教育部,而后在蔡元培先生的带领下,确立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
后来,在此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以及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1912-1913年学制。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
(三)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制度在克拉克.克尔看来,现代大学已经进入社会的中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学者潘懋元先生也提出了“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因此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王恒先生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学校和外部的关系)来说,包括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从微观层面(学校内部)来说,即大学的运行机制,包括大学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
2024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2024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大学则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
作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阵地,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因为就在这一年,我国成功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
本文将从背景、目标、重点措施等方面,详细探讨2024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和意义。
一、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传统的大学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培养模式陈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术研究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2024年,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决定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二、目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具体目标如下:1.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体系。
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2.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 加强学术研究。
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 加强社会服务。
大学应与社会紧密联系,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推动社会进步。
5. 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吸引国际高水平人才来我国学习和工作。
三、重点措施:1. 改革招生制度。
取消传统的高考制度,引入综合评价制度。
通过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力,选拔适合的学生进入大学。
2.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评价指标,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 改革教学模式。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线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大学不再是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是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许多不被人关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在公众的面前,其中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何为现代大学制度(1)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关于制度的解释有很多,包括体制层面、体系层面、规程层面、规则层面等。
我倾向把制度理解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社会整体或者某一方面的体制,以及要求成员共同遵循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基于这样一种对制度的理解,大学制度可以这样界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保障大学有效的运行而形成的大学体制、法规和内部规程的一个总称。
这是一个初步的看法。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观点至少有6种。
1第一种观点:德国柏林大学制度可以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模式。
第二种观点:欧美发达国家的“多元型大学制度”。
大学正在走向多元化,并形成相应多元型大学制度。
第三种观点: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制度。
第四种观点: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联系的大学制度。
主要是我们现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在我们的改革中处理好举办者、办学者以及处理好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处理好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等这样一些层面上建立大学制度。
第五种观点: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应大学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变化。
在这样的变化上建立起来的大学制度。
第六种观点:世界一流大学制度。
认为一流大学所需要的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等等。
上述六种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大学制度的。
张德祥的观点在这方面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现代大学制度。
(1)现代大学制度应该符合大学的基本特性。
大学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克拉克在他的书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基本的阐述,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基本观点,知识是高等学校的实质和核心。
这个知识不是普通的知识,是高深的知识。
什么是高深的知识?高深的知识具有4个特性,即:专业性、自主性、积累性和无限发展性。
把握这4个特性,对大学地理解会更深刻。
大学是围绕高深知识来进行活动的。
这种活动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高深知识的保存;二是高深知识的传播;三是高深知识的发现;四是高深知识的应用。
大学是高深知识的加工厂。
这种保存、传播、发现、应用和大学的职责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大学的三个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教学就是知识的传播,科研是知识的发现,服务是知识的应用。
大学的这些基本活动,应该有制度进行保障,大学的制度的建立,也是保障大学基本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因此大学制度建立应该符合大学的基本特性要求。
(2)现代大学制度应该体现现代大学理念。
理念与制度之间是有密切内在联系的。
理念应该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去实践,制度是在一定理念地指导下形成的。
因此,理念和制度是不可分割的。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缺不了现代大学理念,没有理念,这个制度是缺乏根基的。
谈到大学理念,很复杂。
大学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的理想追求、价值追求。
大学理念从代表人物来看,有美国纽曼的大学理念、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中国蔡元培的大学理念等等;从哲学角度来看,有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功利主义的大学理念;从时代维度来看,有传统大学理念(包括大学自治、大学学术自由等) 、现代大学理念(包括主动适应、产学研合作等理念)。
什么是现代大学理念,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特别是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把大学最基本的理念保持下来,又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现代大学理念。
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现代大学理念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新型大学治理制度。
(3)现代大学制度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制度的建立与法律和法规是密切相关的。
很多制度本身,是通过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的。
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对高等教育的很多活动都进行了规定,本身就是大学制度的组成部分,又是法律、法规。
同时我们国家的教育法规还很不健全,很多高等教育中的关系,法律法规还没有加以明确,需要我们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规程、规范。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要依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4)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有许多新的使命。
大学应该如何面对新的使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当前大学面临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一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挑战。
2以上四点可以带我们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认识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只是理论家们理想的蓝图和描述,我国现行的大学里,现代大学制度还没有完全的均建立起来,轮廓还不是很明晰,在建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缺失和误解。
二、中国大学制度的缺失大学制度从形成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可以辨认的基本特征。
它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体现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上,主要是“大学自治”,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制度特征。
它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一种学术内行的自我管理,我们通常称之为“教授治校”。
它的教学模式则是“通才教育”。
因此,如果对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可以说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再加通才教育。
关于“大学自治”,实际上它讲的是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大学与社会和政府的关系,大学是一个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大学自治在早期主要是处理与神权、教权的关系,后来主要是处理与政府的关系,现在则更多的是处理与市场、产业界和商业界的关系。
关于“学术自由”,在西方大学,这是教师享有的一种特权,是教师的保障制度,大学的学术自由,不仅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也是一种制度环境。
我国现今的大学制度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行政化倾向过于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大学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的功能日益彰显,超越了对人文知识的继承和创造,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成了大学的职能。
二战以后,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大步迈向大众化,大学走向巨型化,大学功能也逐渐多元化、规模逐渐巨型化、动力市场化,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给管理上带来的最巨大变化就是日趋行政化。
大学中已经不是学术权力独大,而是行政权力越来越大,两种权力的纠结和博弈成为当今大学权利结构的一大特征。
杨移贻教授也指出现代大学越来越像一个行政机关,各国大学纷纷效仿马克斯.韦伯所描述和论证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国政府和经济部门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的投入和控制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现代大学已经日益趋于科层化,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必然。
换句话说,大学的行政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行政化不仅仅是大学管理的“中国特色”大学之“行政化”不独中国有。
外国也有。
当代高等教育就是在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市场力量三者的纠结博弈中发展的。
但是在中国,因为传统文化中缺乏学术自由的基因,因为数千年的封建集权统治,因为“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的文化传统,因为实用主义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主导,因为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滞后,使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更加突出,更为根深蒂固。
3第二,学术自由氛围不足。
学术自由既包括“外在自由”,又包括“内心自由”。
“外在的自由”就是权利层面的自由,“内心的自由”即是精神层面的自由。
“外在自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国家的外在制度,它主要指由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制定的政策法规。
法律是最常见的外在制度。
法律对学术自由的实现有巨大的影响,它既可以促进学术自由的实现,又可以阻碍学术自由的实现。
“内心自由”则意味着对主体自身限制的克服,故获得精神层面的学术自由的主要障碍不在主体之外,而恰恰在主体自身。
4三、二者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一、行政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孙和义教授认为,大学行政管理是一种实现大学组织目标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亘古有之。
5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国外大学也设有行政管理机,也分层级大学的行政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化。
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现代大学有它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规范,也有组织互动、组织控制等等。
任何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目标追求,有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有正式的权力体系。
这种权力体系是由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所构成的支配——服从的层级体系。
高校中的校长、副校长、处长、副处长、科长等等,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力链,同时又上下联3杨移贻.借学术自由之火,建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去行政化"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第2期4周光礼.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1月.第24卷第1期通左右交织,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权力网络6。
这些科层结构及其权力的存在和作用,对高校正常运转和总体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行政权力的运作既是高校适应越来越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学校管理的行政权力也是国家权力在高校的延伸。
因此,大学的行政权力是具有合理性的权力,但如果不加以限制,过度的使用,则会造成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的泛滥,过分的强调对权力的服从,则会造成人性的异化,并与大学的终极目标相冲突。
二、学术自由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学术自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学术自由的实现也应该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
学术自由的实现既包括“外在自由”的实现,又包括“内心自由”的实现。
前者意味着学术自由的实现是一种外向的诉求,即大学(或学者)外在地诉求自我以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为学术活动提供保障与不作为,后者意味着学术自由的实现是一种内在的要求,即要求大学(学者)适当地超越功利,与社会保持一段距离,以维护学术的独立与尊严。
而“外向的诉求”能否得到满足有赖于大学外在制度的建构,“内在的诉求”能否得到守护取决于大学内在制度的培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自由的实现问题实际上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问题。
如果说只有“外向的诉求”与“内在的要求”同时被满足,才意味着学术自由的真正实现,那么,学术自由的实现就应有两个尺度或标准:一是外在的标准,一是内在的标准。
外在的标准主要体现为保障学术自由的政策法规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完善;内在的标准则表现为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认同,就现代大学制度而言,前者对应于大学的外在制度,后者对应于大学的内在制度。
由此可见,学术自由的实现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
四、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一如上述,现代大学制度包含着似乎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必须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大学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7因此,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保持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均衡是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标志。
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最大障碍是:政府干预过多,大学自主性缺乏,学术自由精神不彰,学术自由价值的贬损致使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之间失却“必要的张力”,无法实现两者的冲突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