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普遍共识与中国特色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对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特征、内容及其推进策略,以期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明确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大学制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包括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治理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

在治理结构方面,强调大学自主办学、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鼓励原创性研究和跨学科合作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大学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推动大学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

本文将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策略,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评估监督等方面。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大学得到全面贯彻。

同时,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术权力的有效配置和运行。

是完善大学内部管理机制。

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大学内部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设立适当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职责等,确保大学具有合法的地位和运行方式。

2. 独立的学术自治:大学应具有学术自治的权力,即对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决策具有自主权,不受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干扰。

这种自治应通过内部制度来实现,比如学术委员会、教职员工参与决策等。

3. 学术自由和开放:大学应保护学术自由,即师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开展研究。

此外,大学也应开放接受各种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形成多元化的学术环境。

4.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应既注重教学又注重科研,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大学应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研究动态。

5. 高质量的教育:大学应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此,大学应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注重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评估等环节。

6.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现代大学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这包括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7. 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大学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合理设置多样化的学科专业。

相应的,也要为不同学科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

8. 服务社会和地方发展:大学应与社会和地方紧密结合,为社会和地方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这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承担社会服务项目、设立产学研结合的基地等方式实现。

9. 公正和透明的评价机制:大学应建立公正和透明的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应涵盖教学、科研、社会贡献等方面,为师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以上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考虑的一些方面,具体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设立合适的学术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包括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培养各类人才需求。

建立相应的学科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2. 强化本科教育:制定现代化的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作用。

3. 加强研究与科研: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活动。

投入资金和资源,支持前沿科学研究,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建立学术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质量和影响力。

4. 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学者,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建立职称评聘和任职制度,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

建立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学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

建立国际化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平台,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和教师。

6. 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经济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注重学生
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7.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建立校友网络和社会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机会。

以上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些建议,具体的实施细节和方案需要针对具体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作者:刘向兵陈蓝蓝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9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注,也使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按照《纲要》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加快推进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的建设,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方面大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发展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源于西方,传统上认为是以“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为特征的西方大学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和知识的依赖日益提高,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然而,现代化的大学不仅仅是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界定的,而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上进行考量,以现代化的制度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应当是能够促进学术自由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套维持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

在这套规则体系中,从内部要求大学的普遍价值得到维持和发展,从外部要求大学的组织运行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顺应时代的需求。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普适价值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诞生在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适价值伴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而逐步形成,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在其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与国情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中国特色。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既要借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普遍共识,又要立足中国国情、融入中国特色。

1.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体现高等教育的普适价值。

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并且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史。

尽管每个国家因为政治、历史、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每个国家的大学都会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人们对于大学制度的国家特色维护并不会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大学的普适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需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措施。

一、重大背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和支撑作用。

2. 人才竞争的加剧。

世界大国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竞争,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提高人才竞争实力的必要举措。

3.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仍然存在着城乡教育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有些地区的高等教育仍显得落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地区差距。

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领域1. 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

应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综合实力的提升,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效力。

2. 校企合作。

现代大学制度更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国际化。

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积极承担国际职责。

大力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4. 质量评估。

教育质量的评估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

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常态化、全方位的评估,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推动和反馈。

三、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措施1. 加大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政府应该逐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2. 加强管理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科学合理、有序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支撑运作,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创新,灵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制度和技术手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

关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架构、机制与观念

关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架构、机制与观念

办 高等教 育 的整 体发 展 。 经 济结 构上 看 , 立学 从 独 院是 介 于“ 有 ” “ 公 与 民办 ” 间 的 第 三 种 混 合 型 结 之
的 构 建 , 方 面 要 注 意 总 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 高 等 教 育 创 建 至 一 今 , 其是 上世 纪 七 十年 代 末 改革 开 放 以来 的经 尤 验 教 训 , 一 方 面 又 要 特 别 关 注 当 今 条 件 下 我 国 另
招 , 名 定位于 2 0 命 0 3年 教 育 部 8号文 件 的颁 布 1 。
生 的 一 公 办 高 等 学 院 内部 以 民 办 机 制 运 行 的 二
级 学 院 , 成 规 模 于 19 形 9 9年 高 等 学 校 的 持 续 扩
积 累 , 谋 求 更 好 发 展 的 自身 需 求 。 种 时 代 背 为 这
景 与 自身需 求 的交 织 决定 了我 国 现代 大学 制 度
济 体 制 下 的 传 统 大 学 制 度 而 占 的 , 所 指 的 是 与 它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相 适 应 , 合 高 等 教 育 规 符
律 , 政 府宏 观 调控 , 等 学 校依 法 自主办 学 , 由 高 管
的 独 立 学 院 的 发 展 、 义 层 面 的 行 政 权 力 和 学 术 狭 权 力 的 和 谐 互 动 以 及 观 念 层 面 以 人 为 本 思 想 在 当
维普资讯
教育学研究
关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 架构 、 机制与观念
任 利 剑
内容 提 要 本 文 从 我 国 当 前 高等 教 育 发 展 的 实 际 出发 , 为 独 立 学 院 的 崛 起 是 构 建 现 代 认

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一、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纵观世界各国的大学,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每一个国家的大学制度无不依赖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

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了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相对于欧美悠久的大学历史和大学传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展至今也不过百余年时间;而国外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决定了我们在建设现代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国外经验。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制度创新全局;坚持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坚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据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为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涵和任务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始终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符合国情、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健全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沟通协调和监督机制,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保障体系,实现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

坚持教授治学。

发挥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探索实现“教授治学”的有效形式,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健全议事规则;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确保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充分尊重学术权力、发扬学术民主,切实维护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现代化大学制度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要环节。

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例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引起了大学结构和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资源分配不合理,优势学科脱离国家战略,高校与产业结合度不高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在制度结构上,应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强化名校建设。

其次,在师资队伍上,应建立职称晋升机制,强化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在管理机制上,提倡大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

最后,在学科设置上,应强化学科整合与创新,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联动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思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

因此,在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全面,系统的措施,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为目标,具体如下:1.加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法制化和规范化。

强化高等教育的设置和管理,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行评估与监管。

2.重视与产业的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高等学校和产业的创新联合体,优化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职称晋升机制。

强化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确立教师评价的多元化和科学化。

4.加强学术建设与学科管理。

学校应该破除教学与科研的二元结构,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联动机制,优化学科设置与整合。

四、结论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刍议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思路

刍议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思路

刍议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思路作者:胡伟力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6期一、对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内涵的认识首先,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发挥着协调、规范大学组织各种行为的功能,使大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能够有效适应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

其次,现代大学制度既是大学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在实践层面所形成的习惯、风俗、观念、道德、文化等,同时又是保障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规则或者行为规范。

最后,现代大学制度一方面为大学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自由活动的范围和空间,同时又有效地限制了大学的行为,使大学的发展具有约束性。

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在不同层级均有所体现,它包含了实施机构、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这三种体系的有机统一。

现代大学制度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不同层面进行考察。

微观层面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指现代大学内部的运行体制机制和组织架构,包含了内部权力运行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层级等。

宏观层面的现代大学制度内涵更加丰富,可以概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含大学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等。

[1]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路(一)转变政府职能,确保大学办学自主权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进程中,要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政府应转变职能,明确自身的服务职能,逐步下发管理权限,强化服务功能,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应拓展教育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创新高等教育融资机制,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

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分级管理调控机制,调整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逐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2](二)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的成功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制度。

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梳理清晰高校内部党政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能划分,坚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同时也要注意发挥行政职能,不能搞两个中心或者党政不分。

浅议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浅议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浅议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2012年10月31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祚桥(武汉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注,也使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实现高等教育战略重点转移、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包括六大要素,即“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自主办学、学生参与”,并同时处理好五大关系,即高校党委与行政、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高校内部管理与教职工民主参与、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学生等关系。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确处理高校党委与行政的关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包含两个方面,即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中国特色和高等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党委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领导核心,是学校组织系统的决策中心,实行以集体领导为特征的民主集中制。

党委领导既表现为对人的领导——管干部、管人才,又体现为对事的领导——领导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指导一般事项和日常工作。

党委主要职责体现在管方向、谋全局、抓大事、用干部、保稳定、促发展。

重大问题由党委集体决策,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决策的慎重性与合理性。

校长负责是指校长在法定范围内,独立负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

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指挥中心和管理中心,是学校组织系统的执行中心,主要是落实党委领导,执行党委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争取政府和社会资源以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这种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的结合,是管理过程最优化的有效形式,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

同时,议行相对分离的权力运行机制,可以形成权力制衡,减少腐败的滋生。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 基础在大学, 关键 在政府, 根本 在法
制。近两年来。 在进 行的高教办学 体制改革和大学布局结 正 构调整。 际上是 建设 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大 实 举措和成功实践。我 国是社会 主义 国家 。 当实行在政府 的 应 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 领导下 的 以学 校 自治 、 教授 治学 、 长 校 办者、 办学者与管理者 为一 身的角色。 为协调者、 量控制 成 质 者、 宏观调控者和发 展咨询 者。政府 要放 权, 赋予 学校 更多 的办学 自主权。 使学校 成为 面向社会 依法 自主办学 和有效 自 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政府要转变对大学 的管理方式。 从指令
的积极性。要转换大学运行机制 , 自主办学。大学必须 在政

宏观 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 一个复 杂的 系统, 中, 其 政府 往往看 重
管理 的干预性与控制性 , 大学则偏重于管理 的合理性 与科 学 性。 而市场则更关心管理 的效率 与产 品的质量 。没有 干预和
控制。 管理便不存在。 但不 合理 的 、 过多 的主 观干预, 然会 必 降低 管理 的有效性 。要使宏 观管理 更好地遵 循 高等教 育发

2 ・ 0
维普资讯
部 事务 、 最大 限度地选择与外 部环境的互动方式 。其 核心是
国办大教 育的基本 国情 出发, 建立 既适应市 场经济规 律又 符
自主地配置大学所拥有的资源, 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
务. 以此获得 生存与 发展。这 就要 求大 学走 出“ 象牙 塔” 根 , 据社会经济发 展的需 要, 自主地设置专业 、 课程 , 提高教学质 量. 尊重 学生的选择 , 为学生提供 有效 的高等教育服务 ; 自主 地选择学术方 向、 研究 重 点; 可 以将 原创 知识 转化 为适 用 还 知识. 如将专利技术 提供 给社 会。高校 在 国际 交流 与合作 、 机构设置 、 人员配备 、 职称评聘 、 财产管 理使用等方面拥 有 自 主权 。这些 自主. 不是 政府 强加 的, 应是 大 学与社 会相 互 而

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长 负 责制 ” , 为 高 校 领导 管 理 体制 提 决 策 的慎重 性 与 合理 性 。校长 负 责是 指 校 长 在法 定范 围内 , 独 立负 责地 行使 行政 管理 职权 。校 长 是学 校行 政 系统 的指挥 中心 和管 理 中心 , 是学 校组
法律保 障。 因此 , 坚持 和完 善党 委领 导下 的校 长负 责 制不 仅 是 政 治要 求 , 也 是 依 法治 校 、 依 法 行政 的重要
标志 和必 然要 求 。 党 委领 导 下 的校长 负责 制将 中 国特 色 和高 等 教 育 管理 的普 遍规 律 进 行 了很 好 的结 合 。在高 校 实行 党委 领导 , 是 由中 国历 史 和 国情 决定 的 ; 校长 负责 , 是

党委领导、 校 长 负 责—— 正确 处 理 高 校 党 委
方法 。党 委作 为 学校 改革 发展 稳定 的领 导核 心 , 是 学
校组 织 系统 的决 策 中心 , 实行 的是集 体 领导 为特征 的 民主集 中制 。党 委领 导 既 表 现为 对 人 的领 导— — 管 干部 、 管人才 , 又 体 现为 对 事 的领 导 —— 领 导重 大 事
由高 校特 点 和性质 决 定 的。这 两种体 制 的结合 , 实 质
大 学 制度 作为 整个 社会 的制 度安 排 之一 , 与 整个 国家 的制度 体 系和 制度 文 化 密 切相 关 。 由于各 国历
史 和 文 化传 统 不 同 ,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水平 不 同 , 经 济
和政 治 制度 不 同 , 决 定 了高 等教 育 改 革发 展 模 式 、 发 展 水 平 等方 面 的不 同。 中 国特 色 的现 代 大 学制 度 应 该 包括 六 大要 素 , 即“ 党 委领 导 、 校长 负 责 、 教 授治 学 、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体系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体系

教育视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体系■田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专门研讨部署,深刻阐明了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 要求、总体目标,主题重大、事关根本、影响深远。

高 校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 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托,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 问题。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 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摆在高 等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找准 问题、破解难题,以一流意识和担当精神,大力推进 学校的治理能力建设。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 会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学校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要进一步领会和把握三个关键词: 一是“坚持”,二是“完善”,三是“发展”。

―、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 导”,这就明确了我们教育事业是党领导下的教育事 业,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是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学校。

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办 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提高政治站位。

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摆在首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要全 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规划纲要的认识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规划纲要的认识
(毛入学率15-50%)
普及化阶段 培养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毛入学率50%以上)
表3:课程与教学形式的变化
阶段
量和质的变化
精英阶段
课程由专家制定,是具有高度严密 性和专门性的知识体系,个别指导
(毛入学率小于15%) 为主要教学形式
大众化阶段 课程为模块化的知识体系,教学形式 (毛入学率15-50%) 以演讲为主,辅之以讨论式教学
二、中国特色现代 大学制度建设:大学
治理结构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之五:完善校务公开制度
三、中国特色现代 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导语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
——党对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 ——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 证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中国特色现代 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导语
表8:入学与选拔方式的变化
阶段
量和质的变化
精英阶段 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考试成绩和中 (毛入学率小于15%) 等教育阶段的“英才成就”
大众化阶段
入学限制仍存在,但补偿性计划的实 施和非学术标准的引入,降低了高等学
(毛入学率15-50%) 校的入学门槛
普及化阶段 高等学校向所有愿意入学或有资格入 (毛入学率50%以上) 学的求学者开放
作为历史选择的中国大学领导制度
1949-1956:校长负责制 1956-1961: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1961-1966: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
员会负责制 1966-1968:党在高校的领导体制遭到全面破坏 1968-1978: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1978-1985: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5-1989:校长负责制试行 1989以来: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学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然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目前在世界上居于前列,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贡献有目共睹。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作为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个体细胞——大学,却缺乏应有的特色和活力,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突出表现在:第一,运行机制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封闭划一、等靠上级指令、缺乏办学活力的现象有很大转变,但是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大学改革仍然非常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管理模式僵化。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难以撼动,一次教育定终身的观念和现实依旧存在,对教学过程缺乏科学灵活的管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单一,制约了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价值取向错位。

多年来,大学的改革比较多地注重办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改善,而体制机制创新却踯躅不前。

把管理和教育截然分开,把“为了人的管理”变异成“人为了管理”。

制度建设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前提。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进行大学制度的创新,迫切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的大学,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每一个国家的大学制度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联。

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了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大学,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学科研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决定了一所大学的质量和声誉。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术自由与多样性:现代大学制度应当秉持学术自由的原则,允许教师和学生自由地探索、研究和表达观点。

同时,应该鼓励多样性,允许不同学科和观点的交叉与融合。

2. 科学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注重科学研究的推动和支持。

大学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原创性的研究,并积极促进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师生关系: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建立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教学素质和专业水平,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4. 标准化评估:现代大学制度应该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该公平公正,能够为学校的改进提供有力的参考。

5. 教育国际化:现代大学制度应该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吸引国际优秀学者来校任教或开展合作研究。

6. 高质量教育: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课程选择和实践机会。

7. 社会责任:现代大学制度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并通过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式做出贡献。

为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大学内部的改革和创新。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大学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同时鼓励大学自主创新和改革。

大学内部需要加强治理能力,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普遍共识与中国特色伴随着最早的现代大学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应运而生,传播并影响至今,对其研究和探讨也一直未曾停止。

从清末“西学东渐”之初到 21 世纪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并积极从滥觞于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推动着办学理念更新和大学治理创新。

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冲击影响和逐步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过程,是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先进思想和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既是相互碰撞、批判吸收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潜移默化的过程。

一、现代大学制度演变(一)现代大学制度在西方的发展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起源和发端。

在中世纪行会组织方式的影响下,中世纪大学内部管理组织和学术组织带有明显的制度性。

中世纪大学周旋于“皇权”与“王权” 之间,从教皇和国王处获得特许,享有广泛自主权,成为自由研究学问的场所,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学科教学以及学位等级等一系列制度,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大学作为学术研究、知识传播、探寻真理这一独特社会场所的内涵本质和运行规则,为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传承,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19 世纪中叶,在威廉•冯•洪堡的领导下,德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柏林大学“确立了彪炳世界高等教育史册的‘大学理念’——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①,不仅改变了大学人才培养方式,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进一步扩展大学职能。

正是柏林大学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适时回应了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呼唤,因而崛起为世界大学的中心,并影响了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现代大学制度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共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

1898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沿袭了日本东京大学的办学模式。

“五四”运动后,中国逐步从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美,中国大学方才追求建立具有自治权和学术精神的现代大学,推动了西方大学制度在中国的扎根和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生发。

著名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未公开发表的《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提出没有办学自主权、没有学术自由就不任校长的鲜明观点。

胡适则在他著名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中提出要建立“国家学术独立的根据地”。

②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先驱对学术自由与民主的执着。

1929 年 7 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组织法》明文规定:“大学校长不得由官员兼任”,明确倡导政、校分开,大学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由人民而办,为人民而办,获得了新的长足发展。

但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上高度集权,高等学校基本没有办学自主权。

所谓“大学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变成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制度,大学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而非独立的办学实体。

在革命第一的年代,中国大学的职能被窄化为仅仅剩下政治职能,而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中国大学转而又依附于经济,独立性还是难以谈起,极大地束缚了大学独立、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大学的必由之路(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经济、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更加重视,需求更加迫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培养造就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需要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并以国际化视野主动接轨世界,在更加开放中向世界高等教育取长补短。

因应这一趋势,首要的就是借鉴全球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积极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大学制度。

(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交融科学人文精神的需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两面,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21 世纪是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世纪,只有对大学传统意义上的办学育人思想、内容、方法、手段开展新的革命,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教育与人文精神、人文艺术修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本质是弘扬大学求真务实的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传统,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精粹的同时,吸收融合世界文化的精粹,提升人才培养品质。

(三)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努力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是当前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十三章,对“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行前瞻式规划,其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一节从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等进行了极其精炼的阐述。

2010 年 12 月 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被确定为改革试点十大任务之一。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再次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热点。

三、现代大学制度和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至今仍然是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热衷的话题。

陈德敏、林勇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大学办学体制;二是形成符合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要求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

③前者是指大学外部,明确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与大学的关系;后者是指大学内部,规范其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张俊宗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籍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等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④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探讨,也是仁者见仁。

王冀生提出,学校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特征,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校长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标志,科学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

⑤张应强、高桂娟提出,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内协调”和“外协调”的集中体现。

⑥王洪才提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包括:开放性(大学不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搞所谓的纯科学研究,不搞象牙塔学问)、自主性(大学具有自主抉择能力,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参与性(大学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也指社会积极参与大学管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和自律性(大学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学术晋升制度、学术招聘制度、学术规范制度和学术审查制度,能够在行为上做到完全的自律,而不需要外部进行监督)。

⑦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这个概念需要从个体和整体两个角度进行关照:从个体角度,现代大学制度指一所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办学传统、思想积淀、组织结构、规章规则等;从整体角度,现代大学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办学、管理、发展的一整套体制系统。

而在内涵上,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大学所蕴涵和传承的共性理念和精神,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特征,包括前面提到的“大学自治”、“校长治校”、“学术自由”。

就中国高校而言,在大学制度上已有法律法规涉及。

1996 年,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8 年,《高等教育法》则以法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并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2007 年,中央召开的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高校实行“党委领导, 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非常贴近中国和中国大学的实际。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这个国情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中国化的产物。

因而,必定包括两个基础:一是从西方借鉴来的普遍共识,二是中国本土特色。

首先,从普遍共识的角度,中国大学需要处理好与自身相关的若干关系。

袁贵仁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大学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大学和教师、学生的关系,大学和大学的关系。

非常切合大学实际。

笔者则认为,大学应当处理好四种关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自主性),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独立性),大学与大学的关系(互补性),大学组织内部关系(协调性)。

其次,从中国特色的角度,中国大学与西方现代大学最大区别在于:不仅需要处理好“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 的问题,而且更加需要处理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这一大学办学的根本方向问题。

四、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从普遍共识和中国特色着眼。

在普遍共识方面,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对应着“办学自主”,需要回答好“自主性”问题;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对应着“学术自治”,需要回答好“独立性”问题;大学与大学的关系,对应着“竞争自发”,需要回答好“互补性”问题;大学组织内部关系,对应着“经营自觉”,需要回答好“协调性” 问题。

笔者认为,这“四自”是现代大学制度应有之义。

在中国特色方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当今中国大学为例进行深入观察,在“办学自主” 方面,大学自主权缺失,政府对高校具有直接的权威的限制作用,高校“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在“学术自治”方面,市场经济的规则、利益诉求的干扰,使得功利化的价值追求不同程度存在;在“竞争自发”方面,优质资源一味向传统名校、强校集聚,导致教育不公现象屡见不鲜;在“经营自觉”方面,行政化倾向严重,指令多、计划多,人事分配、资源配置制度呆板。

而在“办学方向”方面,也面临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课题。

(一)着眼普遍共识1.倡导办学自主。

“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是 2010 年 1 月 26 日,温家宝同志在听取科教文卫体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对中国大学现状深有感触的一个基本结论。

我们倡导办学自主,一是需要政府重视。

大学“婆婆”多、条条框框多,放不开手脚的不正常现象,围绕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给予大学在招生收费、专业设置、合作交流、机构设置、岗位设定、收入分配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通过统筹协调、评估监督、指导服务等方式,依法对大学实行宏观管理,让大学真正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自主办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和能力。

二是需要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利。

这绝不是照搬西方的“大学自治”,而是有其前提条件的。

《高等教育法》在表述大学办学自主权时,用了“根据自身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等限定性条件状语,说明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依照法律和国家规定,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进行。

2.倡导学术自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