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递送到体内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的药物输送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可以是贴剂、凝胶、乳霜、喷雾剂、液体、脂质体等形式。
经皮给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药物在经皮递送过程中避免了肠道和肝脏的首过代谢,药物可以连续缓慢地释放到体内,减少了剂量波动,同时也减少了肠道和胃肠道的副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病、疼痛管理、替代疗法等方面。
经皮给药系统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分子的大小、脂溶性、溶解度等因素,以及皮肤的屏障功能。
为了增强经皮递送效果,一些经皮给药系统会使用促透剂、渗透增强剂等辅助剂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
虽然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如方便、易用、可避免注射等,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只适用于一些小分子药物、需要克服皮肤屏障以及对患者的皮肤敏感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经皮给药系统之前,需要对药物的合适性、适应症、适应症外等进行评估和调整。
经皮水分散失量
经皮水分散失量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具有保护内部器官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体与外界交流的桥梁,通过皮肤,人体可以感受到外界的温度、湿度、压力等信息。
皮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其中表皮是最外层,也是功能最为丰富的一层。
表皮由角质层、颗粒层、透明层和基底层组成,其中角质层是最外层,它具有防止水分流失的功能。
皮肤水分散失量是指皮肤表面水分向外排泄的速率,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和皮肤本身的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气温、湿度、风速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速率。
内部因素包括人体代谢、体温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汗腺分泌。
皮肤本身的因素包括角质层的厚度、皮肤的湿度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皮肤的保水能力。
皮肤水分散失量的测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例如蒸发测量法、电容测量法、皮肤电导率测量法等。
其中,蒸发测量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测量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速率来计算皮肤水分散失量。
蒸发测量法可以通过一些商业化的设备进行,如TEWL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仪器。
经皮水分散失量的变化与多种皮肤疾病有关。
例如,皮肤干燥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会导致皮肤表面的水分流失,使皮肤变得干燥、粗糙。
另外,湿疹也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会导致皮肤表面的水分散失增加,使皮肤变得红肿、瘙痒。
因此,了解皮肤水分散失量的变化对于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持皮肤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皮肤水分散失量。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室内的湿度,尽量避免在干燥的环境中待太久。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保湿产品来保持皮肤的湿润,如保湿霜、乳液等。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健康,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以提高皮肤的保水能力。
经皮水分散失量是皮肤健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多种皮肤疾病有关。
通过了解皮肤水分散失量的变化,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皮肤的健康。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包括:
1. 使用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这些化合物可以改变
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药物的渗透。
常用的促渗剂包括二甲亚砜(DMSO)、乙醇、胺类化合物等。
2. 使用物理增透方法:如超声波、热疗、电穿孔等,可以通过改变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促进药物渗透。
3. 使用微针:微针可以在皮肤表面刺激出微小通道,增加药物通过皮肤的量。
4. 载体体系:选择适当的载体或基质,可以提高药物经皮吸收。
例如,使用适当的有机溶剂、凝胶、脂质体等作为药物的载体。
5. 载体辅助技术:如电泳、离子导入、电场增透等技术可以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6. 使用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可以制备纳米颗粒、纳米凝胶等纳米载体,提高药物的穿透和渗透性。
需要注意的是,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需根据具体药物和目标治疗效果来选择,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监测和控制,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名词解释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名词解释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是一种以改善因血管病变(或血管狭窄或堵塞)而造成的血液供应不足的治疗方法,也被称为血管通路恢复术。
它可以帮助恢复被堵塞的血管以改善血液流量。
此外,血管成形术可用于治疗脑梗死,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血管病变等疾病。
血管成形术可以行为传统手术,也可以在体外完成。
传统血管成形术要求将患者的血管做出改变,而体外血管成形术则可以通过使用一个叫做球囊的设备来改变血管,以重新连接血管和组织。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的优点是,它可以减少手术的风险,并减少住院的时间。
缺点是,它是一种昂贵的术式,而且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潜在的影响。
- 1 -。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给药方法的一种新方法,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通常文献上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简称TTS)或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一般是指皮肤贴片(patch),而广义的经皮给药系统可以包括以上这些经皮给药制剂。
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血管药物、抗组织胺药、平喘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激素类药物,除了已上市的药物之外,正在研究开发的有噻吗洛尔、布拉洛尔、氯苯那敏、阿扎他定、曲普立啶、普萘洛尔、沙丁胺醇、丙咪嗪和氯硝西泮等。
二、皮肤的结构特点皮肤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三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汗腺、皮脂腺、毛囊等附属器。
表皮由内向外可分为五层,即基层(stratum germinativum)、棘层(stratum spinosum,prickle cell layer)、粒层(stratum granulosum,granular layer)、透明层(stratum lucidum)和角质层(stratum corneum),如图2所示,其中表皮中的角质层性质与其它各层有较大差异,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而表皮的其它四层统称为活性表皮。
图2 皮肤结构模式图(一)表皮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从基层发育而成,该层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新的细胞,逐渐向外推移分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这个过程即为角化过程。
角化过程的后一阶段,粒层细胞的细胞核趋向退化,其它结构消失,变为扁平角质细胞,最后脱离体表。
经皮给药制剂
第十三章经皮给药制剂第一节概述一、经皮给药制剂(de)概念与特点将药物应用于皮肤上,穿过角质层,进入真皮和皮下脂肪以达到局部治疗作用,或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de)过程成为经皮给药.广义(de)经皮给药制剂包括软膏剂、硬膏剂、贴剂,还可以是涂剂和气雾剂等.狭义(de)经皮给药制剂一般是指贴剂,通常起全身治疗作用,也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简称TDDS).TDDS发展很快,我国现有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乐定、雌二醇、芬太尼、尼古丁等经皮给药制剂.与常用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其具有以下优点:(1)可避免肝脏(de)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de)降解,减少了胃肠道给药(de)个体差异;(2)可以延长药物(de)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3)可以维持恒定(de)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de)峰谷现象,降低了不良反应;(4)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适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de)病人.TDDS虽然有上述优点,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由于皮肤(de)屏障作用,仅限于剂量小药理作用强(de)药物;(2)大面积给药,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3)存在皮肤(de)代谢与储库作用.二、TDDS(de)基本组成TDDS(de)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层、控释膜、黏附层和保护膜.背衬层药物贮库层控释膜1.背衬层一般是一层柔软(de)复合铝箔膜,厚度约为9μm,可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2.药物贮库层药物贮库既能提供释放(de)药物,又能供给释药(de)能量.其组成有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3.控释膜该膜多为由EVA和致孔剂组成(de)微孔膜.4.黏附层是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de)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5.保护层为附加(de)塑料薄膜,用时撕去.三、TDDS(de)类型TDDS基本可分为膜控释型和骨架型两类.膜控释型经皮给药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de)性质控制药物(de)释放速率.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是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de)组成成分控制药物(de)释放.目前在生产及临床普遍应用(de)有:充填封闭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型、微储库型、聚合物骨架型.(一)充填封闭型TDDS充填封闭型TDDS(de)释药速率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药物储库中(de)材料;②控释膜(de)结构、膜孔大小、组成、药物在其中(de)渗透系数、膜(de)厚度,如改变EVA膜中VA(de)含量,膜(de)渗透性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de)释放;③黏胶层(de)组成和厚度.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Nitro、雌二醇经皮给药制剂Estraderm、芬太尼经皮给药制剂Durogesic等均为膜控释型TDDS.(二)复合膜型TDDS东莨菪碱经皮给药制剂Transderm-V和可乐定经皮给药制剂(Catapres TDDS)都是这种类型.(三)黏胶分散型TDDS为了保证恒定(de)释药速率,可以将黏胶分散型系统(de)药物储库,按照适宜浓度梯度,制备成多层含不同药量及致孔剂(de)压敏胶层.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Deponit属此种类型.(四)聚合物骨架型TDDS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de)释药速率受聚合物骨架组成与药物浓度影响.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Nitro-Dur即是该类TDDS.(五)微储库型TDDS微储库型经皮给药制剂(de)释药速率受药物在亲水和疏水两项中(de)分配过程和药物在聚合物骨架中(de)扩散过程所控制.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Nitrodic属于此类型TDDS.第二节药物(de)经皮吸收一、皮肤(de)结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附属器构成.(一)表皮表皮具有类脂膜特性,是限制化学物质内外移动(de)主要屏障.表皮内无血管,故药物进入表皮不会产生吸收作用.(二)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药物进入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后易为血管和淋巴管所吸收,产生全身作用.(三)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包括汗腺、毛囊和皮脂腺.它们从皮肤表面一直到达真皮层底部,其总表面积占皮肤总表面积(de)1%左右.大分子药物以及离子型药物可能从这些途径转运.二、药物(de)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一)药物(de)经皮吸收过程药物(de)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而扩散到皮肤上;穿透指药物透入表皮内起局部作用;吸收指药物透过表皮后,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二)药物经皮吸收(de)途径药物经皮吸收(de)途径有2条:一是表皮途径,药物透过完整表皮进入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这是药物经皮吸收(de)主要途径;二是皮肤附属器途径,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要比表皮途径快,但由于其表面积小,因此它不是药物经皮吸收(de)主要途径.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过程(de)因素(一)药物(de)性质1.药物(de)溶解性与油/水分配系数(K)一般药物穿透皮肤(de)能力为:油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而既能油溶又能水溶者最大,如果药物在油、水中都难溶则很难透皮吸收,油溶性很大(de)药物可能聚集在角质层而难被吸收.2.药物(de)分子量药物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一般分子量3000以上者不能透入,故经皮给药宜选用分子量小、药理作用强(de)小剂量药物.3.药物(de)熔点与通过一般生物膜相似,低熔点(de)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4.药物在基质中(de)状态影响其吸收量溶液态药物>混悬态药物,微粉>细粒,一般完全溶解呈饱和状态(de)药液,透皮过程易于进行.(二)基质(de)性质基质对药物(de)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基质中越容易释放,则越有利于药物(de)经皮渗透.对于同一剂型(de)不同处方组成,药物(de)透皮速率可能有很大(de)不同.1.基质(de)特性与亲和力不同基质中药物(de)吸收速度为:乳剂型>动物油脂>羊毛脂>植物油>烃类.水溶性基质需视其与药物(de)亲和力而定,亲和力越大,越难释放,因而吸收也差.2.基质(de)pH能使药物分子型增多(de)pH,有利于药物(de)经皮吸收.当基质(de)pH<酸性药物(de)pKa,或基质(de)pH>碱性药物(de)pKa时,则药物(de)分子形式明显增加,因而药物易于穿透和吸收.(三)经皮促进剂(de)影响经皮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加速药物渗透穿过皮肤(de)物质.理想(de)经皮促进剂理化性质应稳定、无药理活性,对皮肤应无刺激和过敏性.1.二甲基亚砜及其同系物二甲基亚砜(DMSO)能促进甾体激素、灰黄霉素、水杨酸和一些镇痛药(de)透皮吸收.高浓度(de)二甲基亚砜能产生较强(de)透皮促进作用,但可引起较严重(de)皮肤刺激性.2.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艹卓)酮(Azone)(de)透皮促进作用很强,与其他经皮促进剂合用效果更佳,如与丙二醇、油酸等都可以配伍使用.3.醇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包括各种短链醇、脂肪醇及多元醇等.丙二醇、甘油及聚乙二醇等多元醇单独应用时,促渗效果不佳.往往与其他经皮促进剂合用,在起到增加药物及经皮促进剂溶解度(de)同时发挥协同作用.4.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用量1%~2%)可增溶药物,增加皮肤(de)润湿性,可改变皮肤(de)屏障性质,故也可增加皮肤(de)渗透性,通常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e)作用大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其他经皮促进剂萜类化合物、尿素、挥发油和氨基酸等.(四)皮肤因素(de)影响皮肤(de)渗透性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de)重要因素.存在着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用药部位和皮肤(de)状态等方面(de)不同.特别是对于有损伤(de)皮肤,由于其角质层被破坏,皮肤对药物(de)渗透性大大加强,会引起过敏与中毒等副作用.四、促进药物经皮吸收(de)新方法促进药物经皮吸收(de)方法有药剂学方法、化学方法与物理学方法,研究得最多(de)药剂学方法是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对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合成具有较大透皮速率(de)前体药物是可行(de)化学方法.近来离子导入、超声波和电致孔等物理学方法亦用来促进水溶性大分子药物(de)经皮吸收.(一)前体药物由于亲脂性高(de)药物易于透过皮肤角质层,因而应用前体药物(de)方法改善药物(de)极性,提高其渗透率.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de)溶解性与渗透量(de)关系方面.通过对药物(de)结构进行化学修饰制备前药,往往可以改变其某些理化性质.(二)离子导入离子导入是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de)过程.影响药物经皮离子导入转运(de)因素是多样(de),主要有电流、应用时间、药物性质、剂型因素、生理因素和渗透促进剂等(de)影响.一般来说,电流强度越大,药物透过量越多(皮肤(de)最大可耐受(de)电流密度不超过 mA/cm2);电流应用时间越长,离子导入效果越好;药物分子质量越小、浓度越高、表面电荷越多,离子导入量越大.第三节TDDS(de)常用材料经皮给药制剂中除了主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和溶剂外,还需要控制药物释放速率(de)压敏胶、背衬材料和保护膜材料.经皮给药制剂(de)药物选定后,高分子材料(de)选择是经皮给药制剂设计(de)主要工作.经皮给药制剂需要不同性能(de)高分子材料来满足不同性能(de)药物与各种设计要求.一、控释膜材料经皮给药制剂(de)控释膜分为均质膜与微孔膜.用作均质膜(de)高分子材料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本品无毒、无刺激性、柔软性好,与人体组织有良好(de)相溶性,性质稳定,但耐油性较差.控释膜中(de)微孔膜常通过聚丙烯拉伸而得,也有用醋酸纤维膜(de).另外,可用核孔膜,它是生物薄膜经高能荷电粒子照射,得到(de)形状规则、大小分布均匀(de)微孔膜,微孔大小精确可调,但成本较高,也可用α粒子照射塑料膜后经特殊化学蚀刻而成.二、骨架材料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都是用高分子材料作骨架负载药物,这些高分子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1)形成骨架(de)高分子材料不应与药物作用.(2)骨架对药物(de)扩散阻力不能太大,以使药物有适当(de)释放速率.(3)骨架稳定,能稳定地吸收药物.(4)对皮肤无刺激性,最好能黏附于皮肤上.(5)高温高湿条件下,保持结构与形态(de)完整.(一)聚合物骨架材料大量(de)天然与合成(de)高分子材料都可作聚合物骨架材料,如亲水性聚乙烯醇(详见第七章)和疏水性聚硅氧烷.(二)微孔材料几乎所有(de)合成高分子材料均可作微孔骨架材料,应用较多(de)是醋酸纤维素.三、压敏胶压敏胶在经皮给药制剂中(de)作用是使制剂与皮肤紧密贴合,有时又作为药物(de)贮库或载体材料,可调节药物释放速度.它们应该具有以下特性:(1)良好(de)生物相容性.(2)对皮肤无刺激性,不引起过敏反应.(3)具有足够强(de)黏附力和内聚强度.(4)化学性质稳定,对温度与湿度稳定.(5)有能粘接不同类型皮肤(de)适应性.(6)能容纳一定量(de)药物和吸收促进剂而不影响其化学稳定性与黏附力.(7)在具限速膜(de)经皮给药制剂中,应不影响药物(de)释放速率.(8)在胶黏剂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中,应能控制药物(de)释放速度.压敏胶有四个黏合性能,即初始力T、黏合力A、内聚力C和黏基力K,它们之间必须满足:T<A<C<K.T是指涂有压敏胶(de)制品和被粘物以很轻(de)压力接触后立即快速分离所表现出来(de)抗分离能力;A是指用适当(de)压力和时间进行黏贴后,压敏胶制品和被粘表面之间所表现出来(de)抵抗界面分离(de)能力;C是指黏胶剂层本身(de)内聚力;K是指黏胶剂与背衬材料之间(de)黏合力.经皮给药制剂常用(de)压敏胶有聚异丁烯、聚丙烯酸酯和聚硅氧烷三类.这三类压敏胶与药物配合性能亦不一样,如聚丙烯酸酯类压敏胶能容纳其重量50%(de)硝酸甘油,聚异丁烯类压敏胶能负载可产生治疗作用剂量(de)硝酸甘油,而聚硅氧烷类压敏胶能负载硝酸甘油(de)量小.四、其他材料(一)背衬材料系用于支持药库或压敏胶等(de)薄膜,应对药物、胶液、溶剂、湿气和光线等有较好(de)阻隔性能,同时应柔软舒适,并有一定强度.常用由铝箔、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材料复合而成(de)多层复合铝箔,厚度约20~50μm.背衬膜最好有一定(de)透气性,可在背衬膜上打微孔.(二)保护膜材料系指用于TDDS黏胶层(de)保护,常用(de)有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薄膜.有时也使用表面经石蜡或甲基硅油处理过(de)光滑厚纸.(三)药库材料可以使用(de)贮库(de)材料很多,可以用单一材料,也可用多种材料配制(de)软膏、凝胶或溶液,如卡波姆、HPMC、PVA等,各种压敏胶和骨架材料也同时可以是药库材料.第四节TDDS(de)制备方法、实例和质量评价一、TDDS(de)制备方法经皮给药制剂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de)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涂膜复合工艺、充填热合工艺、骨架黏合工艺.(一)涂膜复合工艺是将药物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如压敏胶溶液中,涂布于背衬膜上,加热烘干使溶解高分子材料(de)有机溶剂蒸发,可以进行第二层或多层膜(de)涂布,最后覆盖上保护膜,亦可以制成含药物(de)高分子材料膜,再与各层膜叠合或黏合.(二)充填热合工艺是在定型机械中,于背衬膜与控释膜之间定量充填药物储库材料,热合封闭,覆盖上涂有黏胶层(de)保护膜.(三)骨架黏合工艺是在骨架材料溶液中加入药物,浇铸冷却成型,切割成小圆片,黏贴于背衬上,加保护膜而成.二、TDDS实例(一)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硝酸甘油是一种有效(de)心绞痛治疗与预防剂,口服给药首过效应达60%;常用片剂舌下黏膜给药,但由于半衰期小,作用时间短,需频繁给药;当血药浓度高时,会出现头痛、头胀等副作用.所以研究和开发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是符合临床医疗需要(de).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是应用最多(de)经皮给药制剂,不同(de)厂家有不同结构(de)产品上市,下表列举了三种产品(de)性能和结构.表三种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de)特性(二)双氯芬酸钠经皮给药制剂双氯芬酸钠(DCF)是一种新型(de)非甾体强效消炎镇痛药,临床上用于消炎、镇痛、解热和抗风湿等.双氯芬酸钠口服吸收迅速,血浆半衰期短(),达峰时间快,但口服易引起胃肠紊乱、头晕、头痛及皮疹等不良反应.以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为主要基质,制得了双氯芬酸钠经皮给药制剂(DCF-TDDS).该制剂能避免首过效应,降低不良反应,且有长效作用.三、质量评价中国药典2010年版制剂通则项下规定透皮贴剂应作含量均匀度、释放度等项目(de)检查,并应符合要求,保证质量.(一)含量均匀度照含量均匀度检查法(附录Ⅹ E)测定,限度为±25%.(二)释放度透皮贴剂(de)释放度是指药物从该制剂在规定(de)溶剂中释放(de)速度和程度.照释放度测定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Ⅹ D第三法)测定.(三)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Ⅺ J)检查,细菌数每10cm2不得超过100个,霉菌和酵母菌数每10cm2不得超过100个,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每10cm2不得检出.。
经皮胆红素检测标准值
经皮胆红素检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肝功能和胆红素代谢情况。经皮胆 红素检测的标准值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参考范围来确定。
在成人中,正常的经皮胆红素值通常在0.2-1.0 mg/dL范围内。这个范围可以根据不同实 验室的参考值稍有变化。
皮胆红素检测标准值
在新生儿中,经皮胆红素的标准值会有所不同。根据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指南,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值应该在以下范围内:
- 在出生后24小时内,经皮胆红素值应该低于5 mg/dL; - 在出生后48小时内,经皮胆红素值应该低于8 mg/dL; - 在出生后72小时内,经皮胆红素值应该低于12 mg/dL。
这些标准值可以作为参考,但具体的标准值可能因医院、地区和实验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报告
药物经皮渗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体外皮肤经皮渗透实验,评估药物在皮肤上的
渗透情况,为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实验方法:选取青鼠背部的皮肤作为实验对象,切成约2*2cm
的皮片,清洗后加入生理盐水中静置10分钟,以去除细胞外的局
部污染物,再分别置于含药水(0.5mg/ml)的生理盐水中、仅含
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中,温度设定为37℃,液体用专业搅拌器进行
搅拌,平衡时间为24小时。
然后取出皮片并旋转离心,收集上部100 μl 的上清液测定药物浓度(ELISA 法)。
实验结果:药物在皮肤上的经皮渗透率为 15.68%±2.19%,对
照组无渗透发生。
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药物渗透逐渐增加,前6小时的渗透率为5.86%±1.67%,12小时则达到峰值15.28%±1.94%,之后缓慢下降。
渗透的药物主要分布于皮肤的浅层和中层。
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的经皮渗透途径
输入机体,而且渗透率与时间呈正相关性。
建议进一步优化药物
的制剂和皮肤预处理方法,以提高渗透率,从而为药物的临床应
用提供支持和指导。
备注:本实验中使用的药物为化合物A,ELISA 法检测药物浓度使用商业试剂盒(XXX公司)。
所有实验操作符合动物保护法和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经皮测胆操作方法
经皮测胆操作方法
经皮测胆(或称经皮胆囊造影、经皮胆囊穿刺造影)是一种通过经皮途径将造影剂注入胆囊,利用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技术观察胆囊的方法。
下面是经皮测胆的一般操作方法:
1. 进行术前准备:清洁患者的皮肤,消毒,并固定患者在操作台上。
2. 使用无菌操作下,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到待穿刺部位,通常为右上腹部。
3. 使用无菌器械,医生会在皮肤表面上确认胆囊的位置。
4. 穿刺部位处于无菌操作下,医生会在确认胆囊位置后使用特殊的针头穿刺经皮进入胆囊。
5. 当针头穿刺到胆囊,医生会注入造影剂,可以是碘化油或其他造影剂。
6. 通过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技术观察胆囊内的造影剂分布情况,判断胆囊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
7. 检查完毕后,医生会将针头从胆囊中取出,处理穿刺部位。
8. 患者会在观察期间进行密切监护,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经皮测胆是一种有一定风险的操作,需要在合适的临床环境下进行,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操作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适合进行经皮测胆。
术中如有不适或其他并发症出现,应尽快通知医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
07
经皮给药制剂的未来展望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引入
总结词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引入将为经皮给药制 剂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提高药物渗 透性和皮肤耐受性,降低药物副作用, 提高疗效。
VS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与新技术的 引入为经皮给药制剂带来了新的突破。例 如,纳米技术可以使药物在皮肤表面的分 布更加均匀,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疗效; 生物相容性材料可以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 激,提高皮肤的耐受性;3D打印技术可 以实现个性化给药,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 求。
特点包括使用方便、避免胃肠道和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降低给药频率等。
历史与发展
经皮给药制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使用膏药治疗各 种疾病。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经皮给药制 剂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经皮给药制剂的种类
包括贴片、膏药、凝胶、喷雾剂等多种形式。
的治疗。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胰岛素经皮给药制剂可用 于糖尿病的替代治疗。
甲状腺疾病
抗甲状腺药物可经皮给药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甲 状腺炎。
肥胖症
经皮减肥药可辅助控制肥 胖症。
04
经皮给药制剂的市场前景
市场现状
全球市场
经皮给药制剂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稳步 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市场
拓展适应症范围。
政策支持
政府对医药行业给予了政策支持 ,鼓励创新和产业发展,这将有 助于经皮给药制剂市场的进一步
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挑战与机遇
挑战
经皮给药制剂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安全 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加强技术 研发和规范化生产。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
经皮给药技术是一种通过皮肤直接给药的方法,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渗透原理:经皮给药的关键是要克服皮肤的生物屏障,使药物能够渗透进入皮肤下层达到血液循环系统。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使用渗透增强剂(如载体、表面活性剂等)来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溶解度和渗透能力。
2. 理化原理:经皮给药技术可以利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分子大小等特点,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或溶剂环境,促使药物向皮肤层渗透。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微孔组成的皮肤层,或者通过细胞间脂质层的扩散来实现经皮给药。
3. 生物转化原理:经皮给药技术也可以利用皮肤上的酶和代谢酶等生物转化系统来使药物逐步释放和代谢,从而实现长效给药的目的。
4. 屏障原理: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非常强大的屏障功能,可以阻止外界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侵入。
因此,通过经皮给药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皮肤的情况下进行药物的输送,从而既避免了注射给药所带来的疼痛和感染风险,又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经皮给药技术是一种通过皮肤将药物逐渐释放到血液中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皮肤的复杂结构和功能,将药物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逐渐渗透到血液循环中,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渗透增强:通过利用渗透增强剂或其他技术手段,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以便药物能够更容易地穿过皮肤层。
2. 控释技术:利用控释技术,使药物在皮肤上逐渐释放,从而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
3. 皮肤局部循环:通过局部的按摩或其他刺激手段,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动,从而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和分布。
4. 皮肤自身代谢:考虑到皮肤自身的代谢能力,从而确定药物在皮肤上的分布和代谢途径。
经皮给药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因此,这种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经皮给药制剂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制剂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药物融入某种容易溶进皮肤细胞中的基质
载体来制成的药物制剂,是一种直接将药物和持久性载体融合在一起来治疗疾病的技术。
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已经有一段时间,它的最初含义是利用皮肤的渗透性将一种含有活性成份的物质植入皮肤中,使它在正确的配比下给药口服药物,从而实现有效的药物治疗。
经皮给药制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药物和载体。
载体是一种稳定的涂层,用于将药物放入皮肤中。
它可以由合成或植物材料制成,以及其他类型的可分解物质。
药物一般是通过液体或固体分散体的形式添加到载体中。
这种制剂的吸收性质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以及载体的结构和类型。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治疗早期皮肤病、皮肤感染、皮肤肿瘤以及其他皮肤疾病。
经皮给药制剂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可以提高获得有效护理的可能性,而且能够减少药物的频率和剂量,从而减少其副作用,并有助于维持日常护理程序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此外,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用于加快药物的吸收速率,而且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节约存储空间,使运输变得更加容易。
经皮给药制剂对于患者治疗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新兴的药物治疗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显著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减少治疗时间和治疗间隔期。
但是,像皮肤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仍然可能发生,因此,在使用经皮给药制剂之前,应充分了解其副作用,并由专业医生提供临床指导。
总之,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方法,具有高效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它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经皮神经电刺激名词解释
经皮神经电刺激名词解释1.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皮肤将低频电流传输到神经组织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的治疗方法。
TENS 仪器通常由一个电源单元和一个电极单元组成。
电源单元产生低频电流,电极单元将电流传输到皮肤和神经组织。
TENS 治疗可以采用不同的电流模式和频率,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2. 电极电极是 TENS 治疗中用于传递电流的器件。
电极通常由导电材料制成,如银、铜、碳等。
电极可以分为活性电极和被动电极两种。
活性电极可以释放药物或化学物质,以增强治疗效果。
被动电极则仅传递电流,不释放任何物质。
3. 电流电流是 TENS 治疗中通过电极传输的电子流动。
电流的强度通常以毫安 (mA) 为单位衡量。
TENS 治疗中使用的电流通常在 1-100 mA 之间。
电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根据治疗需求进行调整。
4. 频率频率是指 TENS 治疗中电流的周期数。
频率通常以赫兹 (Hz) 为单位衡量。
TENS 治疗中使用的频率通常在 1-100 Hz 之间。
不同的频率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5. 波形波形是指 TENS 治疗中电流的形状。
TENS 治疗中使用的波形通常有方波、三角波、指数波等。
不同的波形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6. 副作用TENS 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皮肤刺激、过敏反应、头痛、头晕等。
如果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咨询医生。
7. 禁忌症TENS 治疗有一些禁忌症,如心脏病、癫痫、精神疾病等。
如果患有禁忌症,应避免使用 TENS 治疗。
经皮神经电刺激是一种有效的疼痛缓解和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考察经皮给药制剂的释放度通则
考察经皮给药制剂的释放度通则(最新版)目录1.引言2.经皮给药制剂的定义和分类3.释放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4.体外释放试验的意义和方法5.释放度的评价标准和应用6.结论正文1.引言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通过皮肤敷贴方式将药物输送到体内的新型给药途径,具有许多优点,如避免胃肠道刺激、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
在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药物释放度是一个关键的考察因素。
本文将对经皮给药制剂的释放度通则进行考察,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经皮给药制剂的定义和分类经皮给药制剂是指通过皮肤贴剂或凝胶等形式,将药物应用于皮肤上,使药物通过皮肤屏障进入体内的一种给药方式。
根据药物释放的形式和速度,经皮给药制剂可分为速效、缓释和控释等类型。
3.释放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释放度是指药物从经皮给药制剂中释放到体内的速度和程度。
影响释放度的因素包括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制剂的辅料和配方、皮肤的生理状况等。
为了获得理想的释放度,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
4.体外释放试验的意义和方法体外释放试验是评价经皮给药制剂释放度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模拟体内环境来预测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释放行为。
体外释放试验的方法包括扩散法、溶出法、渗透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经皮给药制剂进行释放度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释放度的评价标准和应用释放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释放速度和释放量。
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测量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的释放量来评价;释放量则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制剂在相同时间内的药物释放量来评价。
通过对释放度的评价,可以选择出更适合临床应用的经皮给药制剂。
6.结论经皮给药制剂的释放度是评价其效果的重要指标,需要通过体外释放试验来加以考察。
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步骤
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步骤
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手术,旨在通过取出阻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脑部的血液供应。
以下是一般的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步骤:
1. 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如头颅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以确定血栓的位置和范围。
2. 麻醉:患者通常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
3. 血管穿刺: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穿刺,建立进入血管系统的通道。
4. 血管内导航:使用微导管和导丝,将其引导至阻塞的颅内动脉。
5. 血栓取出: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或抽吸导管,将血栓从阻塞的动脉中取出。
6. 术后评估: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进行连续的血管造影以评估血管再通情况。
7. 关闭穿刺点:手术结束后,穿刺点通常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或手动压迫来止血。
需要注意的是,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需要高度专业的技能和经验。
手术的具体步骤可能会因患者的个体情况、医生的偏好和设备的可用性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或你的亲人需要进行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建议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了解手术的风险、益处和可能的并发症。
他们将能够提供更具体和个体化的信息,并解答你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架材料 控释膜材料 压敏胶
保护层
背衬层
无渗透性背衬层在系统中发挥一定强 度的支撑作用,保护系统免受外界物质侵 入,防止药物流失或皮肤水分蒸发,以提 高药物渗透。
常用透明或有色的铝箔、聚丙烯、聚 乙烯类、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等
材料,也经常采用这些材料的复合膜。
药法。
第五节经皮给药系统的新进展
以加入经皮渗透促进剂的促渗技术
以改变药物物理特性为主的促渗技术
以改变药物经皮吸收方法的促渗技术
一、经皮渗透促进剂
有机溶剂类 脂肪酸、脂肪醇类 氮酮类化合物 吡咯酮类衍生物 亚砜类 表面活性剂
中药挥发油
1、有机溶剂类
包括乙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低分 子量)、乙酸乙酯、丁醇、异丙醇。这类低级醇 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经常用作溶剂,溶解药物,同 时溶胀角质层中的类脂,从而具有一定的促渗作 用。 其中,丙二醇的促渗作用相对较强,无论是单 独使用,还是与其他促渗剂混合使用,都能起到 一定的效果。本类促渗剂的缺点是用量大,有挥 发性和刺激性。
第四节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与评价
体外研究
体内研究 体外评价 体内评价
一、体外研究
皮肤的选择
用人的皮肤进行体外渗透研究无疑是最佳选 择,因人的皮肤不易获得,因此常用动物皮肤或 人工合成膜代替。虽然不同种属的动物皮肤其渗 透能力有差异,但如作为实验研究,国内大部分 仍然选择使用方便、易于获得的大鼠皮肤
⑤适用于婴儿、老人或因呕吐不宜口服
药物以及长期用药的病人。
第二节 药物的经皮转运及影响因素
药物经皮转运途径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经皮转运途径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
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 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 ,是主要的吸 收途径
第三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与生产
药物的选择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及材料
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一、经皮给药系统药物的选择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缓释和控释的特点,适合于一些生 物半衰期短、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大部分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性低,只适合于剂量小、 药理作用强的药物。 作为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应该对皮肤没有刺激性,不 产生过敏反应。 高熔点药物的透皮速度小,宜选择低熔点的药物。 药物的溶解度应适宜,通常药物在油及水中的溶解度 均应大于1mg/ml,且油水分配系数适中。药物分子 量应小于1000。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经皮给药系统
根据药物的pKa值,通过改变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组
成,调节经皮给药系统介质的pH,或选用与离子型药物
电荷相反的物质作为介质或载体形成电中性的离子对,
增加非离子型的比例,提高药物在角质层的渗透。此
外,也可在处方中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提高药物的皮肤 通透性,促进经皮吸收。
(四)微孔骨架系统
此系统由背衬材料、含药微孔骨架、压敏胶
层、保护层组成,基本结构是一个内浸药物的
多孔性骨架材料。
微孔骨架的材料可以是聚氨、聚氯乙烯、聚
砜、聚碳酸酯、PVA、纤维酯类、环氧树脂、
交联PVP等。
(五)微贮库型
微贮库型TDDS(microreservoir-type TDDS)
兼具膜控制型和骨架型的特点。其一般制备方
3、氮酮类化合物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透皮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有效浓度常在 1%~6%左右。 Azone起效较为缓慢,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 2小时到10小时不等,但一旦发生作用,则能 持续多日,这可能是Azone自身在角质层中蓄 积的结果。
4、吡咯酮类衍生物
吡咯酮类衍生物包括α-吡咯酮(NP),N-甲 基吡咯酮(1-NMP)等。吡咯酮及其衍生物具 有广泛的促渗作用。在低浓度时吡咯酮类选择性 进入角质蛋白,在高浓度时影响脂质层流动性和 促进药物分配。对极性、半极性化合物的透皮均 有效果,但有一定刺激性。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激性小, 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于临界胶团浓度 (CMC)较低,药物容易被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 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后会 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周广芬
第一节 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传递系统。系指药物 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 身血液循环(体循环)并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最 终产生疗效的一类系统。
广义上,经皮给药系统包括软膏、硬膏、贴剂以 及凝胶剂、涂剂和气雾剂。通常情况下,TDS专 指起全身治疗作用的透皮吸收贴剂,国内称之为 贴片。
3、氮酮类化合物
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 Azone能够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孔隙,提高 通过细胞间隙的水溶性药物的透过量,促进溶 解在低级醇当中的脂溶性药物的透过。 Azone不仅对小分子药物有渗透作用,对蛋白 质类、多肽类药物也有促进作用。此外, Azone与其他促进剂合用常有更佳效果,如与 丙二醇、油酸等都可配伍使用。
一、TDDS 的特点 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
应及胃肠灭活;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
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一、TDDS 的发展与特点
优点: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
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 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法是先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
的水溶液中,再将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
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使之形成微小 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 之成为稳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 将此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膜,置于粘 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及材料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的生理构造
药物的理化性质 经皮给药系统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的生理构造
应用部位
病变皮肤
皮肤的温度 皮肤的水合程度 “贮库”效应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大小:小于1000 脂溶性及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适中 药物的化学结构:氢键不超过两个 熔点:熔点低的易透过皮肤
一、体外研究
离体皮肤的制备
研究中所用皮肤应尽可能使新鲜解离皮肤, 从尸体上剥离的皮肤应在12h以内进行,如不 立即用于试验,可真空包装后置于-20℃以下 保存备用。 动物处死后去毛,剥离皮肤,立即以生理盐 水淋洗,除去脂肪层,置于4℃的生理盐水中
保存备用。
一、体外研究
试验装置
立式扩散池 水平式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
改良Franz扩散池
立式扩散池
立式扩散池的典型例子是改良Franz扩散 池,该装置由上下两个杯状磨口玻璃容器对 合而成,皮肤样本夹于两室之间,用铁夹固 定。上室为供给室,下室为接受室。 该装置主要用于贴剂、软膏的体外渗透 性的比较研究。
Vilia-Chien扩散池
水平式扩散池
水平式扩散池的典型例子是Vilia-Chien扩 散池,该装置由两个对称的玻璃半室组成,每 个半室均有恒温水夹套,每室均有磁力搅拌子。 皮肤固定在两室之间,铁夹固定。 该装置很适合研究液体介质中成分的经皮扩 散而不受重力的影响。
压敏胶
压敏胶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是指那些在
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粘材料。起
着保证释药面与皮肤紧密接触以及兼作药物贮库或载体材料。
良好的压敏胶必须满足:
胶、聚异丁烯压敏胶。
初粘力<粘合力<内聚力<粘基力。
常用常用的压敏胶材料包括聚硅氧烷来自敏胶、丙烯酸类压敏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由两个不锈钢半室叠合而成, 皮肤样本固定在两个半室之间,用螺丝钉固 定。另配有一玻璃贮藏液管,采用恒流蠕动 泵从贮藏液管向接受室定量输入接受液(如 4ml/h),由另一侧管流出。 这种装置可较好地模拟药物经皮渗透的 实际过程。
一、体外研究
接受液的选择
药物通过皮肤角质层后,一般迅速被真皮中 毛细血管移除,所以使用的接受介质应保证物 质漏槽条件以模拟这一生理现象。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膜控释型 骨架型 黏胶型骨架系统 均质骨架系统 微孔骨架系统 微贮库型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 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在此系统中,药物贮库黏附在背衬层上,另一 面覆盖控释膜,贮库中药物分子通过控释膜释放。 控释膜的外层涂有压敏胶,以帮助贴片粘附于皮 肤。压敏胶中也可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使药 物能够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水平。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使用
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一般选用自由能低的塑料薄膜。如聚乙烯
(PE)、聚苯乙烯(PS)、硅化聚氧乙烯、聚
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的制
备方法,主要分三种类型:涂膜复合工艺、充
填热合工艺及骨架粘合工艺。
常用的接受介质是生理盐水和等渗磷酸盐缓 冲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