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3)影响①孟子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实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 ×)提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而非实指。

(2)诸子都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示此说法绝对化,不是“百家”中的所有学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孔子就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的“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发展。

(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问题思考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仁政的主张。

反映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况《荀子·大略》思考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反映了荀子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1)哲学思想: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1)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3.代表及主张(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历史课百家争鸣教案

历史课百家争鸣教案

历史课百家争鸣教案(以下是一份给高中历史课的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思想斗争)教案:百家争鸣与中国古代思想斗争一、引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为中国历史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思想观点。

本节课将通过梳理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内涵,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斗争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历史背景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

七雄争霸,社会矛盾激化,加上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主义的兴起,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多样性和自由度的发展。

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注重礼仪、道德和政治伦理,提倡“仁者爱人”,强调家族的道德教育,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命思想,提出以仁为德,用“四端”来塑造人的道德品质。

3.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91)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儒家的礼仪制度,强调兼爱原则,主张世界和平与非攻观念。

4. 老子(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强调道德无为的思想。

5.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虚无主义和自由思考,以及相对主义和疑诘精神。

其他的诸子百家还包括公孙龙、商鞅、韩非子等许多重要思想家和代表学派。

四、思想争论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解决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不同的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他们通过讨论人性、治国、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种多元而庞杂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五、影响与启示1. 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和研究素材,为后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 推动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改革与进步,儒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前学生自主求知篇】【课标导学】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难点预览】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法和学法探索】“问题探究法和学案导学法相结合”【课上师生互动生成篇】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和推动迅速发展。

2、社会原因:和的局面促成了的社会环境。

3、教育原因: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二、各派代表人物和思想(一)、儒家——孟子和荀子【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名,是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孔子和孟子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何不同?2.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①核心:。

内容:要求统治者以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②发展:提出“”的主张。

▲如何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2)道德思想①(仁政学说的)②倡导“”;先后、舍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地位及影响(1)唐代以后,《》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2)孟子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荀子】1.荀子其人:荀况是时期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代表的利益。

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提出“”和“”: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2)道德思想——“”: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所以和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3)政治思想——认为治国应以为主,主张。

来源:继承,吸收3.思想特点及影响(1)荀子思想杂取,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2)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荀子学说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百家争鸣”导学案

新“百家争鸣”导学案

即墨市市北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编号:02【课前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从各自派别的利益出发,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彼此融合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原因:1、经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政治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阶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__________________5、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试总结诸子百家的观点和主张?————————————————————————————————————————————————————————————————————————————————————————————————————————————————————二、探究:1、试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封建统治者有利的是哪一家?为什么?3、墨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有何本质不同?三.课堂习题:(一)选择: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B.奴隶制度走向衰落、崩溃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D社会发生大变革、大动荡2.某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一组学生承担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课题。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他们在探究百家争鸣时找到的一段材料,请你帮他们判断这段言论反映的是A.道家的思想B.法家的思想C.儒家的思想D墨家的思想3.诸子百家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A.孟子B.墨子C.庄子 D荀子4.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万物虚无,祸福相倚()兼爱非攻,节用尚俭()以法为教,今必胜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百家争鸣就是这条河的源头。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等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3)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收集孔子、孟子、苟子、墨子等人的生平事迹,辑录先哲们的名言。

(2)利用教材或其他图文资料,概括分析历史知识和现象。

(3)运用阐释、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儒家主要人物的思想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重点与难点重点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

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各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稷下论战图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当时最大的学术中心。

战国时期很多的思想家都曾经在稷下学宫学习或者讲学,参加论战,可以说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百家争鸣”现象的一个缩影。

新课学习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一)孟子1.孟子其人展示图片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专制统治的一种策略。

必修三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必修三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2)具体原因:
①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前提:诸侯争霸、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③宽松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④阶级和文化条件: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⑤民族关系:争霸战争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⑥学术环境:竞相争霸和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体系,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二)通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
儒家
思想
仁政学说
性善论
义利观
哲学思想
性恶论
政治思想
墨家
道家
法家
政治观:
历史观:
兵家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四)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地位原因?
2、如何理解“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含义?
3、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儒家的“仁”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4、墨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一度成为显学?以后为何又不被重视?
5、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合作探究】:试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春秋(产生)
战国(发展)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岳麓版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要求课程标准(实验2003):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2017版):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

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

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重点老子、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难点老子、孔子与时代变革的关系,“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

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

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方便性呈现多种类型史料,利用黑板点出要点与电子白板相互补充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两个小问题:第一、春秋战国有“四书五经”的说法没有?“四书五经”是什么?第二、知道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有哪些成语,请说出来。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

一百家争鸣一、【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一)结构化预习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涌现出一批杰出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的局面。

2.主要内容(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

(2)以的“无为”、“”为处事方法。

2.代表人物(三)法家思想1.主要内容2.历史影响(1)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体系中,成为维护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1.思想主张(1)讲求功利①主旨:“、交相利”。

②提出了非攻、、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2)哲学贡献①认识论:以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法。

②逻辑学a.建立“”、“”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b.广泛应用。

c.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的方法论基础。

2.演变历程(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称为“”学派,也称后期墨学。

(2) 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三)课堂总结: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法家关注治国,留下了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四、课后----内化迁移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④改变了学在官府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2.2010年3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 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 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 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 政治: 宗法分封制崩溃,“士”阶层崛起; 激烈的兼并战争,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自然科学的发展。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经济:铁、牛的使用,井瓦,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分封、宗法、礼乐制崩溃;诸侯争霸、战乱四起、
政治分裂、新兴地主崛起。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尚未统一,学术环境宽松。
3.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 造就大批学士。
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探究:什么是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 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B
学以致用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出地体现了他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B、(3)(4) C、(2)(3)(4) D、(1)(2)(3)(4)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易错警示]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新课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

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多媒体展示)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302 第2课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导学案

B302 第2课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编写人:郭洪春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百家争鸣的意义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课前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必须熟练背诵。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探究案部分个人先独立完成,课上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部分,激情投入,全力以赴。

探究完成,小组形成组内统一,选派代表展示,自我点评。

※预习案※教材助读:春秋三百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是华夏民族历史上痛苦的一页。

而霸主迭起、百家争鸣的深刻变化又使春秋成为无比灿烂的一页。

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由此奠基;绵延两千多年的奴隶社会被它埋葬——一个新的时代,被它雄浑的双臂,托举出东方的地平线……考点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考点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

2、它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它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①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思想中的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预习自测: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A 法家B 道家C 儒家D 佛教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高中历史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1)

高中历史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1)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授课日期:
年月
日 星期
班级


授课 题目
第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时 第
课时
明确
பைடு நூலகம்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
目标 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
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
说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
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 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 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材施教:
教学后记: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 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 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 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 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 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 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 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
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墨家的墨子生活在 战国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当时,社会 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 伍不断扩大。“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 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 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 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 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 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 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 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 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 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 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 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 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 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学习目标:
1、牢记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并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
1、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难点: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理解区分各家各派的思想主张。

四、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1、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动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兴起。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一)孟子
1.孟子其人:名轲,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一书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南宋后位列“四书之一”,孟子本人也被后世尊为“亚圣”。

2.思想主张:
(1)政治观——“”学说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2)人性观——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人格观——倡导“”、重义轻利。

(二)荀子
1.荀子其人:名况,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自然观)——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2)道德思想(人性观)——“性恶论”,强调和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3)政治思想——①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②主张“君舟民水”。

【思维训练】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其人: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兼爱”、“非攻”
①墨子主张的“兼爱”是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②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2)“尚力”:强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

3.地位及影响:
①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曾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

③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重视了。

【思维训练】
【问题2】思考战国前后墨子思想地位的变化原因?(B级)
四、庄子与道家
1.庄子其人:名周,战国时期的隐士,学派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

2.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①“”: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②天与人“”,人必须顺应自然。

(2)人生态度——“逍遥”、“无所恃”
3.其他成就:文学、美学等方面
五、韩非与法家
1.韩非其人:战国末期韩国人,贵族出身,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主张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反对“是古非今”,主张。

3.影响
①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思维训练】
【问题3】思考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B级)
六、孙膑与兵家
1.孙膑其人: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想。

2.军事思想
①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②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③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形成传统文化体系;
A.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B.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C.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

五、自我知识建构
六、当堂检测
A组
1.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2.孟子“民为贵”的主张()
A、否定了君主制度
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C、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D、体现了当时民众的利益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出地体现了他
(1)“性恶论”的主张(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B、(3)(4)
C、(2)(3)(4)
D、(1)(2)(3)(4)
4.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为人臣者畏株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7.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陶渊明告诉他的儿子说:”彼亦人也,可善视之。

”意思是指该仆人也是人,应该好好的对待他。

请问陶渊明的说法是站何家的立场?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8.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B组
9.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0.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11.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请回答:
⑴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2)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