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教案

合集下载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全部教案(共4课)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全部教案(共4课)

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全部教案(共4课)1.什么是能量【课标落实】1.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中、高)知道声、光、热、电、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高)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

2.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1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制作风向标,观察风向的变化——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制作风向标,观察风向的变化——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制作风向标,观察风向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风向,掌握制作风向标的方法,学会观察和记录风向的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制作风向标的方法。

2. 观察和记录风向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制作的风向标,或者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现场制作。

2. 针线、扇子等材料。

四、教学内容1. 风向的定义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

了解风向是我们了解天气的一个重要手段。

2. 制作风向标(1)材料准备:纸板、针线、扇子等。

(2)步骤:① 将纸板裁成一定大小,并用刻度标记东、南、西、北方向。

② 用针线将扇子固定在纸板上,并在扇子上标记出东、南、西、北方向。

③ 在纸板的下方制作一支基础架,使风向标能够旋转。

(3)风向标制作完成后,可以通过吹气或者扇风来观察风向的变化。

3. 观察风向的变化(1)制作好风向标后,可以将它放在户外,等待风来扇动风向标,并记录下风向的变化。

(2)注意在记录上要标注好每次的时间和观察地点,这有助于制作气象图,了解当地天气的变化。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自己制作风向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观察和记录风向的变化。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该在刻度架上标注好东、南、西、北方向,以方便学生制作时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制作和观察。

(2)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风向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一科学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3)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风向的变化,加深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制作风向标,观察风向的变化,是一节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的科学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风向的概念,也能够帮助他们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科学探索中更好地保护自然。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第一课我在成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1)提前从黉舍卫生室拿来安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与过程:一、集中话题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举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需要时能够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搜集。

二、探索和调查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分歧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举行排序;(2)假如学生带来小时分的指模或脚印,能够让他们把现在的指模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3)假如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分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零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和动物目标:了解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认识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课时一:人和动物的异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教学内容::1. 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具有生命和呼吸等基本特征。

2.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人类具有智慧、语言和文化等独特特征。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动物,并引导他们发现人和动物之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 导入知识: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 操作实践: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总结人和动物的异同。

4. 完成作业: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

课时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共同点。

教学步骤::1. 复课前知识:让学生回顾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介绍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

3. 讨论研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加深对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理解。

4. 练巩固: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学生小组内合作总结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展示形式呈现给全班。

课时三:生活中的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哺乳动物:猫、狗、牛、猪等。

2. 哺乳动物的特征:体温恒定、哺乳、毛发等。

教学步骤::1.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研究对话: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描述所展示动物的特征和性。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铁锈还是铁吗》教案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铁锈还是铁吗》教案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铁锈还是铁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铁的性质和特点。

2.学习铁的化学反应变化、实验方法及应用。

3.掌握铁锈形成的条件和防止铁锈形成的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1. 铁的性质和特点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常温下呈固态,外观为银色。

铁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延展性和高冲击韧性的特点。

铁还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质,在制造电器、机械、汽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 铁的化学反应变化铁的化学符号为Fe,与氧气发生反应会生成氧化铁(Fe2O3)。

这种氧化铁就是我们常说的铁锈。

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 Fe +3 O2 → 2 Fe2O33. 铁的实验方法实验1:制备氧化铁用锅炉或火炉将铁零件加热,待铁零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后,铁表面会形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铁,证明铁已发生了氧化反应。

实验2:制备氧化铁水溶液将一小块铁片或铁粉放入一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氧化铁与水的混合液,并加热加速反应,使铁片或铁粉全部被氧化,带有红色的氧化铁溶液形成。

4. 铁的应用铁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建筑、道路、桥梁、机械、汽车、电器等方面。

三、教学步骤1. 铁的性质和特点1.根据教材对铁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讲解。

2.观察图片,了解铁的外观和应用场景。

2. 铁的化学反应变化1.根据教材对铁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进行讲解。

2.展示铁锈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了解铁锈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给学生展示铁锈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铁锈的外观和与铁不同的特点。

3. 铁的实验方法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制备氧化铁水溶液。

2.对制备氧化铁水溶液的实验方法进行讲解。

3.学生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4.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铁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的氧化铁的特点。

4. 铁的应用1.让学生了解铁的应用方面,包括建筑、道路、桥梁、机械、汽车、电器等。

2.让学生讨论每个应用场景下铁的特点和适用性。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案目标本学科教案的目标是为六年级学生提供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科学原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案内容单元1:植物生长与繁殖1. 研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2. 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繁殖方式;3. 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索植物生长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单元2: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2. 研究热能和化学能的产生和转化;3. 进行实验,观察和验证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单元3:地球与环境保护1. 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壳变动;2. 了解大气层和水资源的重要性;3. 研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4. 进行环境观察和实验,探索环境保护的策略。

单元4:人体与健康1.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器官功能;2. 研究保护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 进行实验和调查,探索健康与生活惯的关系。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具讲解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3. 设计实验和观察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提供案例分析和问题导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5. 教学结束时进行学生的小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1.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观察成果的报告来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2. 设计知识和应用题目来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表现出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六年级科学教材》;2. 多媒体教具:电子课件、实验视频等;3. 实验器材和材料:玻璃器皿、电子秤、温度计等;4. 网络资源:科学实验说明和视频。

参考文献1. 《六年级科学教材》;2. 《科学实验手册》;3. 互联网科学教育资源。

2023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3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3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
册教案
目录
1. 课时1 教案
- 主题:xxxx
- 研究目标:xxxx
- 教学步骤:xxxx
2. 课时2 教案
- 主题:xxxx
- 研究目标:xxxx
- 教学步骤:xxxx
3. 课时3 教案
- 主题:xxxx
- 研究目标:xxxx
- 教学步骤:xxxx
...
课程简介
本册教案是针对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
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案按照每个课
时进行安排,包含教学主题、研究目标和详细的教学步骤。

使用说明
- 所有教案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编写,确保学生能够容易理解
和掌握课程内容。

- 教案的设计遵循简单策略,没有复杂的法律问题和引用未经
确认的内容。

- 学生应按照课时顺序使用教案,确保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 教案可供教师参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补充。

版权声明
本教案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传播。

教案中引用的内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作者进行修改或删除。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化石》教案4篇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化石》教案4篇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化石》教案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化石》教案精选4篇(一)教案一:化石的形成与分类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2.掌握化石的使用和价值。

教学内容:化石的形成与分类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化石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介绍化石是通过植物和动物在地层中埋藏和保护下形成的,分为脆性化石、凝灰化石、胶状化石和煤化石等。

Step 3: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分类化石。

例如,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Step 4: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化石的挖掘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过程,并用适当的工具进行清洗和保存。

Step 5: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重点内容,给学生总结一下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

Step 6:拓展延伸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化石的应用和价值,例如在古生物学、地质学和考古学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情况,听取学生对化石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的描述及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

同时,对学生的化石挖掘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并且能够保护好化石样本。

教案二:化石的保护和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的保护方法和研究意义。

2.掌握化石的保护和保存技巧。

教学内容:化石的保护和研究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化石样本和介绍化石的破坏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保护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化石的研究意义。

Step 2: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讲解化石的保护方法和保存技巧。

包括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定期进行清洁、存放在稳定的环境中等。

Step 3: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化石保护和研究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6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6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6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

(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

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

(板书课题)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

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请看大屏幕。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曰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小学科学6《蛋壳与薄壳结构》(教案)

小学科学6《蛋壳与薄壳结构》(教案)

小学科学6《蛋壳与薄壳结构》(教案)蛋壳与薄壳结构教案引言:《蛋壳与薄壳结构》是小学科学六年级的一堂重要课程,通过学习与实践,让学生了解蛋壳的结构与特点,并学习如何设计并制作出一个强度较高的薄壳结构。

本次教案旨在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蛋壳的结构、材料与特点;2. 学习并掌握薄壳结构的制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4.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生鸡蛋、餐巾纸、塑料薄膜、小型天平、计量杯、直尺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颗普通的鸡蛋,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小时候是否摔过蛋?为什么会碎?”2. 教师简要介绍蛋壳的结构,提问:“蛋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蛋壳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讨论蛋壳碎裂的原因。

步骤二:实验观察(25分钟)1. 教师将一颗生鸡蛋轻轻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仔细观察鸡蛋的外观。

2. 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鸡蛋表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注意蛋壳的颜色、光滑度等。

3. 教师逐步剥掉鸡蛋的蛋壳,引导学生观察蛋壳内部的结构,并与生鸡蛋的外观进行对比。

步骤三:蛋壳的实验与讨论(30分钟)1. 教师将鸡蛋壳放在讲台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鸡蛋壳的外部和内部特点。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你们观察了哪些部分?鸡蛋壳有什么特点?”3. 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的材料(如餐巾纸、纸巾等),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如何保护鸡蛋壳不碎。

步骤四:设计与实践(4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薄壳结构的制作方法与要求。

2. 学生分组进行薄壳结构制作实践,利用给定的材料进行设计,选择性能较好的薄壳结构。

3. 学生进行实验后,展示他们设计的薄壳结构,并进行测试和分析。

步骤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薄壳结构的设计与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1单元我们长大了1、我在成长[教学目标]: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身高和体重并绘制曲线[教学准备]:视频材料、实验材料[创设情境]:同学们大家好,春节刚过,我们又长了一岁,也懂事了许多。

但是你从哪些方面说明我们在长大呢?好,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个话题。

请打开课本P2,阅读并完成相关内容。

[探究一]:回忆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发现自己在成长。

[探究二]: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间接证明自己在成长。

证据一:证据二:[探究三]:身高和体重的测量1、身高的测量:如何正确测量自己的身高,(单位一般用厘米),并绘制本人身高变化曲线图。

2、体重的测量:如何正确测量自己的体重,(单位一般用千克),并绘制本人体重变化曲线图。

结论: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是衡量我们生长发育最常用的指标。

[[1二、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间接证明自己在成长。

三、身高和体重的测量[教学反思]:第1单元我们长大了2、悄悄发生的变化[教学目标]:知道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知道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难点]: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教学准备]:视频材料、实验材料[精彩回放]:你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说明自己正成长。

[创设情境]:同学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等的变化说明我们在成长,并且在变化,那么我们现在与刚上一年级相比又有哪些变化呢?我相信每们同学都有自己的答案,好,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这个话题,请打开课本P4,阅读课本并完成相关内容。

[探究一]:悄悄发生的变化1、说说自己的变化: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

2、身体形态的变化对照P5身体形态的变化图解和青春期身体发育表。

发生的变化有:3、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阅读课本P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青春期是每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是发生的早晚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更不能耻笑别的同学。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2.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过程与方法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2.发展关注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3.教师准备一些河道、湖泊、居民区等被污染的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

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1、调查走读生数量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一、教材分析:《六年级科学下册》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小学科学教材,共分七个单元,分别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显微镜看世界”、“物体的密度与浮力”、“一氧化碳与安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电的基本概念”、“生活中的天文现象”等。

本教材突出了“情景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教材中所设涉及的“情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领悟能力。

同时,在教材内容安排上紧凑而有序,涉及面相对广泛,可以较全面地帮助学生了解到目前为止的科学知识,奠定小学科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本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并能因此解释一些常见现象;了解一氧化碳这种有毒气体对人和环境的伤害,能够科学使用燃气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了解电的基本概念,了解导体和非导体的特点,懂得保护自己的安全,合理使用电器和开关;了解生活中的天文现象,掌握日、地、月的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能熟练进行科学探究,培养探究问题、合理预测、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

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语言描述和简单的科学论述。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使探索活动更加活跃有趣。

3. 道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内容:物体的密度与浮力、一氧化碳与安全、电的基本概念、生活中的天文现象。

2. 难点内容: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燃气具的使用与安全、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日、地、月的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中所涉及的“情景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本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的教学法”。

通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1. 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之前通过自主学习教材,老师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形成问题,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 互动探究:采用多种互动探究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模拟、场景模拟、情景剧、作品和图示展示等,使学生进行活动探究,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编写的全册教案。

教案主要涵盖了本册教材的各个单元,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与重点- 熟悉本册教材的各个单元内容,了解科学知识和实践技巧。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与布置第一单元: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 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与作用。

- 研究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 布置小组实验: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记录观察结果。

第二单元:动物的适应环境- 探讨动物的适应环境的原因。

- 研究动物的适应特征与生存策略。

- 布置小组项目: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适应环境的特征。

第三单元:物质的三态变化- 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 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 布置实验任务: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态变规律,并记录观察过程和结果。

第四单元:声音的传播- 研究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

- 进行声音传播的实践活动。

- 布置小组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第五单元:植物的繁殖- 探究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适应环境的关系。

- 研究植物的各种繁殖器官。

- 布置小组任务:为一种植物设计一个适合其繁殖的实验环境,并记载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六单元:能量与能量转化- 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原理。

- 研究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和规律。

- 布置个人探究任务:选择一个日常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评估与总结- 通过每个单元的小组实验和任务,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 结合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性评估。

- 总结学生在科学素养及实践能力方面的提高与不足,进行课程反思与改进。

以上是本册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布置方式,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和成长。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设计水是透明并且会流动的液体,它没有味道;食盐是白色的微小晶体,它是咸的;铁锅是由坚硬且传热快的金属做的,而锅把手是由可以隔热的塑料或木头做的。

描述几种厨房中的物质,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特征,以及有哪些用途。

观察准备:小苏打、酱油、白砂糖、白醋等。

观察方法:(1)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形态及其他显著特征。

(2)用扇闻的方法闻一闻这些物质的气味特征等。

活动记录:厨房里的物质特征及用途观察结论:厨房中的物质有固体、液体,特点各有不同,用途有差异。

厨房中的变化。

各种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很多变化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厨房里就经常会发生一些变化,米经过蒸煮才会变成饭,冰箱可以将水冻成冰块,有些放置久了的食物会变质……描述我们在厨房中能观察到的变化,把它们记录下来。

腌制咸菜的时候,食物会因为在盐水中浸泡而脱水变软,食物的相色也会发生变化。

在面粉中加入水后,粉末状的面粉会变成面絮,在用手揉后,面絮会变成面团。

做菜时放食盐,食盐会溶解在水(汤)中。

煎鸡蛋时,半透明、能流动的蛋清受然会变成白色固态,同时散发出鸡蛋的香气,蛋黄也会变成固态。

不同的变化。

比较下面的几种变化,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1.水的变化。

水壶中烧开的水,会产生大量气泡,同时有一部分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玻璃杯中的冰块,在室温下会慢慢融化,变成水,同时体积变小。

无论是水、水蒸气还是冰,都是水,它们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性质没有变。

2.苹果和铁锅的变化。

咬过的苹果,大小发生变化,但还是苹果;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咬过的部分会变成褐色。

这是因为苹果中含有酚类物质,当这种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后,会在酚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化合,产生大量的醌类物质,新生的醌类物质(一种化合物)能使植物细胞迅速地变成褐色,这种变化又称为食物的酶促褐变。

铁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慢慢被氧化,生成红褐色的铁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后记: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教学后记: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资料:奇妙的晶体/bjkpzc/kxcl/wk/qnkxjkpwk/cl/9444.shtml什么是晶体/lm/511/52/83943.html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question/30813200.html教学后记: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