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石鼓湖湘情,谭盾中华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音乐九年级上湘教版第六单元国风新韵教案

音乐九年级上湘教版第六单元国风新韵教案

第六单元国风新韵民乐飘香1.百万雄师过大江2.彝族舞曲3.夜深沉4.江河水5.帕米尔的春天6.百鸟朝凤7.战台风8.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1、通过模唱、聆听结合舞蹈绘画和其他艺术途径等方法,感受体验我国汉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与美学特征,了解我国民歌的“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以及尝试进行民歌填新词的创编音乐活动。

2、通过搜集民歌资料、小组活动等形式,感悟体验汉族民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

3、通过音乐学习培养亲近自然、劳动与生活的意识,树立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信念。

活动建议:感知与体验方案一:从歌曲演唱切入--歌曲《茉莉花》1、从歌曲的演唱入手,唱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悠扬婉转的旋律特点、强弱规律。

尤其是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的衔接部分很有特点。

还可以请舞蹈基础较好的同学跟随着歌曲跳跳简单的民族舞蹈。

2、一曲茉莉花,芬芳香四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那么,美丽的茉莉花是誰采摘?这朵花是我国老一辈军队作曲家何仿采摘的,他从民间艺术丰厚土壤中采得。

介绍这首歌民歌改编的作者——何仿及其曲调《茉莉花》。

3、聆听声乐和不同器乐的这首歌曲演奏,有民乐、军乐队、大提琴的演奏,也有少年合唱、女高音独唱、流行音乐新编演唱的各种版本,来感受、比较一下器乐演奏和演唱歌曲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再通过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如:河北、辽宁的《茉莉花》曲调的比较,进而简要介绍中国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的特点(特征)。

4、通过欣赏、模唱、或视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尤其是第一乐句末的衬词“哟”长拖音(这是山歌在空旷田野演唱的典型的特征,可以和小调旋律比较)。

熟悉基本旋律之后,再来听赏由钢琴、小提琴演奏的独奏曲,使学生带着熟悉的旋律,简要介绍中国民歌中山歌体裁的特点(特征)。

5、通过欣赏、影片片断、或在初步聆听《川江船夫号子》、《船工号子》的曲调,在了解整个乐曲面貌的基础上,请学生分别聆听《茉莉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川江船夫号子》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体验情绪上的差别,感受不同民歌的风格特征。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下册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下册

教学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科目:音乐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掌握简单的音乐符号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音乐基本构成元素的认识。

2. 简单音乐符号和节奏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音乐符号和节奏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音乐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音乐欣赏、音乐符号、节奏图等)。

2. 音乐器材(音响、乐器等)。

3. 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美妙。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这段音乐的特点吗?它有哪些构成元素?二、新授课1. 教师讲解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符号和节奏图,讲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简单的音乐符号和节奏。

三、实践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简单的歌曲进行演唱。

2.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符号和节奏,确保演唱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学生展示演唱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 教师播放一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辨别其中的音乐元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音乐基本构成元素和音乐符号、节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六、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尝试用音乐符号记录其节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欣赏、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掌握了简单的音乐符号和节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石鼓》教案

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石鼓》教案

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石鼓》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上学生感受以石头为器材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民俗音乐的魅力。

2、通过欣赏《石鼓》,感受、了解音乐作品,感受作者如何描绘“石头的音乐”与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文化。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教学重难点:动手动脑交流谭盾的相关作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乐器、石头等。

教学过程:一、练声1、用“lu”发音2、1=F 5 4 3 2 | 1———lu lu lu lu lu二、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过用石头敲出的音乐吗?2、用身边的石头敲一敲,奏出你们的音乐。

三、新课教学1、播放《石鼓》,讨论音乐表达内容。

2、简介作者谭盾。

谭盾,作曲家、指挥家。

1957年8月出生于湖南长沙茅冲,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约翰·凯奇的追随者,以其非常规音像手段,音乐剧场以及自己的作品中的大量拼贴(音响以及自己的其他作品)闻名。

2001年获美国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2006年被世界十大中文媒体被评为影响世界的十位华人。

2008年为奥运会创作徽标Logo音乐和颁奖音乐。

2010年担任世博会全球文化大使。

作品涵盖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电影音乐、多媒体跨界音乐等。

3、作品简介。

《地图》是谭盾应波士顿交响乐团之邀而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协奏曲,首演于2003年2月,由谭盾亲自担任指挥,著名华人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担任大提琴独奏。

谭盾将许多民间的、民族的音乐元素和音乐影像加入到传统的指挥、大提琴、乐队三者关系中,将协奏曲变为大提琴、乐队、民间音乐之间的交流和应答。

《石鼓》是《地图》其中具有特色的一个乐章。

4、活动。

尝试用“石头”敲一敲《石鼓》中的几个典型节奏。

四、结束。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教案标题: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石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学生将能够学习和演奏石鼓的基本节奏。

3. 学生将能够欣赏和分析石鼓音乐作品。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石鼓的背景和文化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石鼓的制作材料、形状和演奏方法。

- 演示如何演奏石鼓的基本节奏,引导学生跟随练习。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组石鼓。

-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练习演奏石鼓的基本节奏。

-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石鼓节奏,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4. 欣赏与分析(15分钟)- 听取学生演奏的石鼓节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

- 欣赏一段石鼓音乐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节奏元素和表达方式。

5. 小结与延伸(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石鼓的重要性和音乐表达的多样性。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石鼓音乐,并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与巩固环节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准确演奏石鼓的基本节奏和是否能够创作新的节奏。

2. 收集学生对石鼓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评估学生对音乐表达的能力。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不同地区的鼓乐文化,比较其与石鼓的异同。

2. 组织学生参观或观看专业石鼓演出,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乐器的演奏,如古筝、二胡等,培养他们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对您有所帮助,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典音乐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欣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古典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代表性古典音乐作品的欣赏。

教学难点:1.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分。

2. 古典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古典音乐片段、音乐家介绍、音乐作品背景等)。

2. 古典音乐作品音频资料。

3. 课堂讨论环节所需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2. 提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听什么类型的音乐?为什么?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

二、新课讲授1. 古典音乐的基本概念- 介绍古典音乐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 分析古典音乐与其他音乐类型的区别。

2. 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 以时间顺序介绍古典音乐的各个时期(巴洛克、古典、浪漫等)。

- 分析各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及代表作品。

3. 代表性古典音乐作品欣赏-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段,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音乐的情感。

- 分析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

- 介绍作曲家贝多芬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三、课堂讨论1.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比较- 引导学生讨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音乐风格、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 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的理解和尊重。

2. 古典音乐的情感表达- 分析古典音乐作品中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手段。

- 引导学生体会古典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古典音乐知识。

2. 强调古典音乐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古典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五、作业布置1. 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音乐作品,并撰写简短的欣赏心得。

2. 在家庭或朋友圈中分享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级《石鼓湖湘情,谭盾中华音》教学设计

九年级《石鼓湖湘情,谭盾中华音》教学设计

九年级《石鼓湖湘情,谭盾中华音》教学设计第一篇:九年级《石鼓湖湘情,谭盾中华音》教学设计九年级《石鼓湖湘情,谭盾中华音》教学设计九年级《石鼓湖湘情,谭盾中华音》教学设计教学年级:九年级教学内容:湘艺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华夏乐章《石鼓》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华夏乐章,本单元主要是介绍中国优秀的交响乐作品。

《石鼓》选自多媒体及大提琴协奏曲《地图》的第七乐章,是当代著名的湖南籍作曲家谭盾所创作的,里面的九个乐章中包含了九种湖南民俗文化,是谭盾历时三年深入湘西少数民族采风创作的,可以说是一座移动的湖湘文化博物馆。

本节课以《石鼓》为切入点,拓展到谭盾的整体风格,并了解各风格作品的音乐特点。

教学目标:1.通过对《石鼓》的重点欣赏及《女书》的补充欣赏,来了解谭盾的创作手法,感受谭盾的浓浓湖湘情。

2.通过他有机音乐的欣赏,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感受现代音乐的特色。

3.通过本堂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湖湘文化、中国文化的意识。

教学设计意图:以《石鼓》作品作为整堂课的切入点,由点及面地介绍谭盾的作品及其音乐风格特征,使学生对现代音乐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课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设计亮点:1.以节奏游戏作为热身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石鼓》。

2.设计了一档音乐节目——“‘菲’说不可”音乐世界,教师拍摄一段微视频来介绍《石鼓》的创作由来。

3.学生用石头参与《石鼓》的节奏演奏。

4.设计“绿色能量学习卡”来记录课堂内容,并请学生结合“学习卡”进行课堂自我学习总结。

5.音乐活动“纸的音乐”让学生尽情创作自己的有机音乐。

教学准备:石头、纸、笔、绿色能量学习卡教学过程:一、节奏活动1.模仿老师拍击节奏。

(第三拍空拍加跺脚)4/4 ①xxxx x x o x 丨②xxxx x x o xx.丨2.学生指出①②的区别。

3.全班起立加石头加跺脚演奏一、二小节并重复一次。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石鼓初中音乐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鼓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演唱石鼓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了解石鼓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 欣赏和演唱石鼓音乐。

教学难点:1. 理解石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 演唱石鼓音乐时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石鼓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石鼓文化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欣赏石鼓音乐1. 播放石鼓音乐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石鼓音乐的魅力。

2. 分析石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石鼓音乐的风格。

三、学习石鼓音乐演唱1. 教师示范演唱石鼓音乐,学生跟唱。

2.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四、情感表达与讨论1. 学生分享演唱石鼓音乐时的感受,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

2. 教师总结:演唱石鼓音乐时,要注意节奏和旋律的准确,同时要注重情感表达。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石鼓音乐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石鼓音乐。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演唱等。

2. 演唱水平:评价学生在演唱石鼓音乐时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3. 知识掌握:考察学生对石鼓文化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结合石鼓音乐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石鼓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湘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全册歌曲+教案(教学设计湖南湘艺版)

湘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全册歌曲+教案(教学设计湖南湘艺版)

课本目录第一单元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第二单元华夏乐章(三)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河船夫曲石鼓协奏曲第三单元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爱的奉献为了谁第四单元世界民族之声(二)红河谷鼓声鼓的语言赫修比修辽阔的密苏里河鸽子飞逝的雄鹰第五单元七彩管弦(五)沃尔塔瓦河阿尼特拉舞曲大海与辛巴德的船交响组曲第六单元流行音乐掠影外婆的澎湖湾阳光总在风雨后信天游乡村路,带我回家斯卡博罗集市婆娑起舞第七单元八音和鸣(五)赛龙夺锦将军令第八单元歌剧览胜(二)斗牛士之歌饮酒歌东方的高高山岗上回忆歌剧(二)音乐剧我们的音乐天地东方之珠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音乐上册《爱我中华》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爱我中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兄弟民族的情感,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与愿望。

2、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初步掌握运用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能用充满激情、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爱我中华》,歌声和谐、均衡。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与鉴赏是《音乐课程标准》的首要教学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本课即试图通过听赏中外室内乐精品以及学习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教学中则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三、教具准备VCD机,投影屏幕,钢琴等。

四、教学方法《爱我中华》是一首优秀的创作歌曲,是90年代初乔羽和徐沛东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

歌中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在把五十六个民族比做“鲜花”的基础上,又把五十六个民族比做“兄弟姐妹”,并且唤发出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心声“爱我中华!”。

朴实的语言,简洁的音调,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各民族的亲密团结和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盛传。

《湘西古道寻石音》教学分析

《湘西古道寻石音》教学分析

《湘西古道寻石音》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湘西古道寻石音》选自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华夏乐章之《石鼓》,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知、认同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音乐表现形式,通过实践,联系生活,探寻、拓展丰富多样的演奏方式,让学生感受别样的音乐风情。

二、重点难点1.掌握撞击、搓磨的演奏方式。

2.创新演奏形式,再现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目标1.欣赏协奏曲《石鼓》,探寻其演奏方式并对典型节奏进行试奏。

2.小组合作,在创新表现形式的前提下再现情景,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3.感受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四、教学建议1.教学内容要点提示(1)欣赏《地图》―第七乐章石鼓,探寻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并准确演奏经典节奏,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骨骼之美。

(2)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大胆创新,丰富演奏形式从而感受、体验传统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

2.教法与学法的提示(1)《石鼓》这个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对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2)模拟《石鼓》中出现的典型节奏,再次引领学生感受、体验、探究《石鼓》的演奏方式,并联系生活加以创新,丰富演奏形式完成情景再现,在实践中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3)在学生感受、体验、探究之后进而生成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感知力和判断力。

教学手段采取:欣赏、模奏、讨论、探究、实践、情景式教学等。

(4)在掌握基本节奏和演奏方式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创新表现形式并对作品进行创编,提升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能力和对作品的再创造能力。

五、课程整合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拓展、和大胆创新。

本单元均为协奏曲,教材选择了三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协奏曲。

而《石鼓》不同于前两首,它是现代创作技法与传统音乐表现形式相融合的创作手法。

通过欣赏、探究让学生找出《石鼓》中典型演奏方式并用“石头”准确演奏典型节奏,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拓展丰富多样的演奏方式,感受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魅力。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设计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设计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 通过石鼓音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集体演唱石鼓歌曲,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学内容:1. 石鼓的历史与文化2. 石鼓音乐作品欣赏3. 石鼓歌曲集体演唱教学重点:1. 了解石鼓的历史与文化2. 欣赏石鼓音乐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入了解石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 引导学生学会演唱石鼓歌曲,感受音乐之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石鼓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石鼓吗?石鼓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二、石鼓的历史与文化1. 教师详细讲解石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2. 学生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三、石鼓音乐作品欣赏1. 教师播放石鼓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石鼓音乐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石鼓历史与文化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石鼓音乐作品吗?二、石鼓歌曲集体演唱1. 教师教授石鼓歌曲,引导学生学会演唱。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集体演唱石鼓歌曲,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石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石鼓音乐的喜爱。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石鼓历史与文化的了解程度。

2. 演唱表现:评价学生在演唱石鼓歌曲时的表现,包括音准、节奏、情感等方面。

3. 学习心得: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石鼓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解决?3. 学生对石鼓音乐的学习兴趣如何,如何激发?教学资源:1. 石鼓相关资料:历史书籍、网络资源等。

《石鼓》课件

《石鼓》课件

谭盾倾注四年心血创作《地图》
体裁 特色 内容 意义
体裁: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谭盾赴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的启发, 他用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乡间音乐。
• 特色
1、西洋乐器都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2、交响音乐会的舞台上放着一台投影机; 3、小提琴、大提琴发出吹叶子的声音; 4、管弦乐器和小石头配合演奏。
谭盾《地图》
英国著名大提琴家安希· 卡图纳 凤凰古城沱江河畔城楼现场演奏
《石鼓》 选自《地图》 作者: 谭盾
谭盾简介
作曲家、指挥家
1958年出生,湖南人。 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 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 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被新闻界、艺术界称 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 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
《地图》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声音的多种 可能性。
01 序幕 02 引言 《地图》 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03 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 04 第二乐章:吹木叶 05 第三乐章:打溜子 06 第四乐章:苗唢呐 07 第五乐章:飞歌 08 第六乐章:间奏曲—听音寻路 09 第七乐章:石鼓 10 第八乐章:舌歌 11 第九乐章:芦笙
• 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 创音乐奖; • 第44届格莱美中 《卧 虎藏龙》主题曲“月 光爱人” 获得“最佳 电影原创音乐”、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提名; • “永恒的誓言”获得 “最佳古典音乐”提 名。
《英雄》电影配乐 《夜宴》电影配乐
北京奥运候选主题曲 ——《拥抱爱的梦想》 奥运颁奖音乐是在 谭盾指挥下,由中 国爱乐乐团与石头 音色乐团共同演奏 录制完成的《茉莉
花》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石鼓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石鼓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12/13
谭盾《地图》
英国著名大提琴家安希·卡图纳 凤凰古城沱江河畔城楼现场演奏
13/13
10/13
意义
1.史上最值得华人骄傲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2.表达谭盾以音乐方式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努力; 3.把中国最民间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工糅合
在一起,为我们展开了一条更宽广艺术之路。
11/13
从湘西走向全世界,《地图》已经 不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寻 找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工程, “让人们听 到我们正在失去多么美好东西” 。
《石鼓》 选自《地图》
作者: 谭盾
1/13
谭盾介绍
作曲家、指挥家
1958年出生,湖南人。源自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硕士院,
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
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被新闻界、艺术界称
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
《地图》让人们见识了管弦乐器声音各种 可能性。
9/13
• 内容
01 序幕 02 引言 《地图》 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03 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 04 第二乐章:吹木叶 05 第三乐章:打溜子 06 第四乐章:苗唢呐 07 第五乐章:飞歌 08 第六乐章:间奏曲—听音寻路 09 第七乐章:石鼓 10 第八乐章:舌歌 11 第九乐章:芦笙
起一代”中代表人物之一 。
2/13
• 第73届奥斯卡最正确 原创音乐奖;
• 第44届格莱美中 《卧 虎藏龙》主题曲“月 光爱人” 取得“最正 确电影原创音乐”、 “最正确原创电影歌 曲”提名;
• “永恒誓言”取得 “最正确古典音乐” 提名。
3/13

中国古代音乐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体会古人的创作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和喜爱中国悠久灿烂 的音乐文化 2、掌握“八音”的含义,并辨别古代乐器钟、磬、琴、埙等乐器的音色。随乐哼唱《楚 调》、《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3、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其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 感受中国古代音乐厚重的人文内涵和知识底蕴,感受音乐与情感的结合,细心体会古人的创 作情怀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文学等知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并根据
教学难点 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学情分析
如今的高中生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对中国古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因此就更谈不上喜欢 或热爱了。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一节的 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 扩大视野,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 浓厚,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目 标不能定的太高太大,重点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模板)
姓名:
学校:
所在区: 新洲区
课题 中国古代音乐
单元 第二单元
教材版本 湘艺版
课型 音乐欣赏
学段 高中
单元课时 一课时
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八音和鸣—楚调》、西汉时期—琵琶和琵琶曲《湘妃泪》、魏晋时期—古
教学内容 琴与古琴曲《酒狂》、琴歌《阳关三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湘艺版教材第二单元《中国音乐》的第二章节内容《中国古代音乐 2》, 设计为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代音乐厚重的人文内涵和知识底蕴,感受音乐 与情感的结合,细心体会古人的创作情怀;难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文学等知识, 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创作。本节课旨在 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 宽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石鼓-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石鼓-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石鼓-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石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学习识谱、唱歌和打击乐等基本音乐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表现能力;
4.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1.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
2.乐曲基础教学:识谱、唱歌和打击乐等;
3.合奏练习与表演实践。

三、教学过程
1. 开场活动
介绍《石鼓》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和文化的关系,以及乐曲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2. 基础教学
1.识谱练习:老师教授《石鼓》的音乐谱,并请学生跟唱;
2.唱歌练习:分男、女生,分别练习《石鼓》的唱歌部分;
3.打击乐练习:教授乐器的基本演奏方式,并让学生练习。

3. 合奏练习
1.整合声部:老师指导学生将识谱、唱歌和打击乐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团队;
2.练习合奏:让学生通过协作练习合奏技巧,提高表现能力;
3.实践表演:在合适的场所演出《石鼓》,为同学和家长展示成果。

四、教学反馈
教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建议,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果;
2.听取学生的表演演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改善;
3.考核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团队合作和表现能力。

六、课堂延伸
提供更多和《石鼓》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资源,以及练习和演出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练习和研究,拓宽音乐和文化知识面。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石鼓初中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石鼓之声》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石鼓文化的历史背景,学会石鼓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石鼓音乐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2. 石鼓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

教学难点:1. 石鼓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2. 学生对石鼓音乐的理解和表现。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石鼓音乐及相关视频。

2. 石鼓音乐教材或乐谱。

3. 石鼓乐器或替代乐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石鼓音乐的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石鼓音乐的独特魅力。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鼓音乐吗?你们对石鼓音乐有什么了解?3. 简要介绍石鼓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基础知识学习(10分钟)1. 讲解石鼓音乐的基本特点,如节奏、旋律、乐器等。

2. 介绍石鼓乐器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方法。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石鼓乐器进行演奏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奏错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

3. 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演奏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石鼓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石鼓音乐,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1. 收集有关石鼓音乐的文化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2. 观看一场石鼓音乐演出或比赛,撰写观后感。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石鼓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将石鼓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语文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石鼓文化。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湘教版最新)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湘教版最新)

第 2 单元 华夏乐章(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旋律、节奏、速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2、认识冼星海,了解他的生平及作品。 3、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诗词,提问:这几句诗词都诗描绘什么的?是我国第几长河? 2、简单介绍黄河的历史文化。 3、揭示欣赏曲目。 思考并回答: 听一听,看一看,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 二、欣赏《黄河船夫曲》 1、播放《黄河船夫曲》,提问:你听过能联想到什么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2、介绍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出示协奏曲的概念。每听过一段,引 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l)聆听 师:这歌声来自哪里呢? 生:黄河上。 师: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呢?他们在干什么? 生:船夫,在边划船边唱歌„„ 师: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本歌曲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生:赞美船夫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师:我有幸在黄河上采集到了一段真正的船夫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听听! (播放船夫的歌。)
教学后记
尝试着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经过认真考虑,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 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 在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4、通过课堂上学生感受以石头为器材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民俗音乐的魅 力。 5、通过欣赏《石鼓》,感受、了解音乐作品,感受作者如何描绘“石头的音乐” 与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文化。

石鼓-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石鼓-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石鼓-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表现特点;2.掌握快板的演唱技巧;3.能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和情感内涵。

二. 教学重难点1.快板演唱的技巧;2.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内容和过程1. 教学内容1.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表现特点;2.石鼓音乐的文化背景和传承;3.快板演唱的技巧要点。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从乐曲《石鼓》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石鼓音乐的文化背景和传承。

通过跟唱、对比多个版本的演唱方式、欣赏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课时教师讲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表现特点,重点讲解民间音乐中的快板。

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快板的基本技巧,如押韵、押板等,加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第三课时教师详细讲解乐曲《石鼓》中快板部分的演唱技巧,如音高、节奏、韵律感等要点,并引导学生分析演唱者的演唱方式,加深学生对快板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课时加强对乐曲《石鼓》的整体理解,重点讲解乐曲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如人声模仿、变调等,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乐曲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五课时课堂演唱《石鼓》乐曲,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和指导完成演唱,通过集体表演进一步烘托气氛和增强课程体验感。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 学习反思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学生对民族音乐中的快板演唱技巧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加深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和情感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唱歌、欣赏、讲解和演唱等,逐渐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在课时的设计上,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多地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而不是仅仅跟随教师的指导完成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石鼓湖湘情,谭盾中华音》教学设计
九年级《石鼓湖湘情,谭盾中华音》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九年级
教学内容:湘艺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华夏乐章《石鼓》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华夏乐章,本单元主要是介绍中国优秀的交响乐作品。

《石鼓》选自多媒体及大提琴协奏曲《地图》的第七乐章,是当代著名的湖南籍作曲家谭盾所创作的,里面的九个乐章中包含了九种湖南民俗文化,是谭盾历时三年深入湘西少数民族采风创作的,可以说是一座移动的湖湘文化博物馆。

本节课以《石鼓》为切入点,拓展到谭盾的整体风格,并了解各风格作品的音乐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石鼓》的重点欣赏及《女书》的补充欣赏,来了解谭盾的创作手法,感受谭盾的浓浓湖湘情。

2.通过他有机音乐的欣赏,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感受现代音乐的特色。

3.通过本堂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湖湘文化、中国文化的意识。

教学设计意图:
以《石鼓》作品作为整堂课的切入点,由点及面地介绍谭盾的作品及其音乐风格特征,使学生对现代音乐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课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设计亮点:
1.以节奏游戏作为热身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石鼓》。

2.设计了一档音乐节目——“‘菲’说不可”音乐世界,教师拍摄一段微视频来介绍《石鼓》的创作由来。

3.学生用石头参与《石鼓》的节奏演奏。

4.设计“绿色能量学习卡”来记录课堂内容,并请学生结合“学习卡”进行课堂自我学习总结。

5.音乐活动“纸的音乐”让学生尽情创作自己的有机音乐。

教学准备:石头、纸、笔、绿色能量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节奏活动
1.模仿老师拍击节奏。

(第三拍空拍加跺脚)
4/4 ①xxxx x x o x 丨
②xxxx x x o xx.丨
2.学生指出①②的区别。

3.全班起立加石头加跺脚演奏一、二小节并重复一次。

二、教学导入
1.播放石鼓音频片段,思考:如果把这个节奏动机给作曲家,他会如何进行演奏呢?
2.介绍谭盾。

3.点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沿着谭盾的足迹来感受《石鼓》湖湘情,聆听谭盾中华音。

三、欣赏《石鼓》
1.微视频介绍石鼓的创作由来。

(板书:谭盾石鼓)
导语:《石鼓》的创作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郑老师的“‘菲’说不可”特别节目来了解。

2.欣赏《石鼓》音频。

思考:作品的情绪和氛围是怎样的?作品的音乐要素有什么变化?
3.音乐创作理念简介。

石头老人所演奏的石头音乐事实上作用是什么?(祭祀)这是属于中国的一种巫文化。

为什么谭盾会有将中国的文化融入到西方乐器中的念头呢?这就要结合谭盾的成才历
程来了解了。

在谭盾的成长过程中,中国文化对他的沁润很深,大学他接触到西方作曲技法后感到非常新奇,于是决心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在美国西方文化对他的冲击很大,两种体系扎根在他的灵魂深处,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他开始思考解决中西差异矛盾的方法,慢慢的,他的作品变得多元。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合的理念就此诞生。

2003年他带着作品回到湘西,在沱江上搭建了一座舞台,让音乐落叶归根。

4.完整欣赏《石鼓》视频片段。

5.学生探究石头用哪些方式发出不同的音色。

(敲击、磨搓、改变手型和口型调整音色)
6.作品的演奏形式探究与介绍。

这种由一种或多种主奏乐器与交响乐队合作、竞奏的体裁称为“协奏曲”。

除了听觉享受之外舞台上还有什么元素?(视觉:多媒体技术)所以它是一部什么体裁的交响作品?(大提琴多媒体协奏曲),在作品中,中国的原生态音乐与西方的演奏形式完美的融合了。

四、谭盾的系列音乐作品介绍
1.师导言:除了用西方交响乐来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外,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交响剧场系列、歌剧系列、有机音乐——自然系列、电影音乐系列、其他系列)
2.欣赏水乐和纸乐片段。

3.四人为单位小组讨论、合作,探索纸的演奏发声方式。

4.介绍谭盾的有机音乐三部曲。

(板书有机音乐)
5.简要介绍现代作品的特点。

(板书:现代音乐)
6.了解谭盾的影视音乐作品成就。

(创作了电影《英雄》、《夜宴》《卧虎藏龙》创作了电影武侠三部曲。

凭借《卧虎藏龙》的配乐还获得了奥斯卡奖和格莱美奖。


? 五、课堂小结
1.结合学习能量卡,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种音乐?为什么?
2.播放谭盾采访视频。

导语: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我们看到中西文化在他手中产生了美好的化学反应。

谭盾他自己怎么看待他的创作呢?
3.结语:时至今天,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历史洪流中不断遗失和寻回,在这个过程中谭盾用现代的音乐方式将中国的古老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多样而
又神奇的文明,希望在课后大家能通过自己的重视让古老又鲜活的民间艺术不再消失于人世。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