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袁绍的失败原因 其属下官员就不能比领导高明
袁绍的失败管理
袁绍的失败管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就是以少胜多的典型范例,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和袁绍的败北而告终,从此以后,兵多地广、被成为“一时豪杰”的袁绍,便一天天的走向没落、走向灭亡。
袁绍这位“四世三公”、名门望族之后,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就被推为盟主。
一时间,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纷纷来投。
袁绍乘天下大乱先后打垮了韩馥、公孙瓒,并吞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帐下汇集河北义士,可谓猛将如云,谋臣如雨,雄霸北方。
然而,历史不是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袁绍这个“庞然大物”,因自己的性格缺陷——“外宽内忌”;智谋短浅——“多谋少决”。
而最终败于曹操之手。
其在管理人才方面有着致命的缺陷。
早在曹操第二次征讨张绣之后,首席谋士郭嘉就对曹操说:“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休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郭嘉所言,还是切中了袁绍的要害。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多谋少决”和“外宽内忌”而不能使用人才这两条。
使大批的河北仁人义士,或冤死于袁绍的刀下,如田丰、沮授之流;或如郭嘉、荀攸、许攸等时代著名智囊谋臣,纷纷弃袁投曹。
历史的经验证明,无论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谋而不决,等于无谋;决而不断,失策之见。
所以,在那群雄争立,风云变幻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旋涡中,多谋少决的袁本初自然不会审时度势,争得主动权了。
与“多谋少决”相联系的必然是轻视人才。
大批的人才流失,使袁绍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力量对比就失去了关键的砝码。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怪,大凡不能用人才者,必然用奴才;不能听信忠言者,必然听信谗言。
历史趣谈袁绍集团的派系林立 失败在于其不会用人用错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袁绍集团的派系林立失败在于其不会用人用错人
导语:袁绍集团以派系林立著称,内部大约有三个派系:一是逢纪、许攸那样早年就跟随袁绍的旧部;二是田丰、沮授那样的冀州本土实力派;三是不属于以
袁绍集团以派系林立著称,内部大约有三个派系:一是逢纪、许攸那样早年就跟随袁绍的旧部;二是田丰、沮授那样的冀州本土实力派;三是不属于以上两方面的其他人士,主要是袁绍老家汝南郡以及前冀州牧韩馥老家颍川郡来的人。
在这三派之中有一个人的情况最特殊,他虽然是冀州本地人,却不属于本土实力派,情况反而与汝颍人士有点类似,这就是审配。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袁绍掌握冀州政权后审配的地位不断上升,袁绍对审配“委以心腹之任”,委任他为冀州别驾,相当于副州长,成为袁绍的副手,地位反超许攸、逢纪等人。
袁绍重用审配,说明审配不是只会拍马屁和吹牛,他是有些本事的。
审配到底有什么本事史书记载不多,只说他“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节”,他善于处理日常政务,袁绍让他“总幕府”,就是处理州政府的日常工作,审配干得也不错,一向对人挑剔的孔融曾经奉命到冀州出过一趟差,他接触过袁绍身边的一些人,审配给孔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孔融认为审配是“智谋之士”。
但是,在袁绍那里呆过一段时间的荀彧对审配却没有多少好印象,荀彧对审配的评价是“专而无谋”,这点出了审配要命的缺陷。
事实上,审配作为袁绍身边上升最快的政治明星,自身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个是“专”,就是专权,霸道,胸怀不够大,跟大家搞不好团结,除了跟许攸、逢纪、郭图关系紧张外,平时跟张郃等人处得也不好;另一个是“无谋”,也就是缺少大谋略,干些具体工作还行,判断大局和走势,对未来进行规划高度就不够了。
但是,袁绍偏偏欣赏他,一再给予重用,
生活常识分享。
袁绍“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
袁绍“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袁绍“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五年级二班杜宇泽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争。
那么袁绍明明有七十万大军,却偏偏被只有七万大军的曹操给击溃了呢?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袁绍失去了两员大将袁绍的主要兵力的支柱,就是颜良和文丑。
那在官渡之战开始之前,关羽就已经帮了曹操一个大忙,帮助他将“武力支撑”双双砍死。
其实要是袁绍还有这两位武将在的话,曹操的夏侯惇说不定也不能与之匹敌。
二、袁绍识人不清为什么打完这一仗之后,有很多将领都去投奔曹操了呢?很简单,袁绍根本就不会排兵布阵:田丰这个人早就已经料定了袁绍这一战必败无疑,而袁绍不但不提高警惕,反而认为田丰是一派胡言,直接打入了牢里;袁绍不但不听田丰、沮授、许攸这三位的“神机妙算”,反而信任审配与郭图。
而武将就更不用说了,醉酒的淳于琼咱们先不说,颜良、文丑都已经没了,更是应该珍惜自己的一兵一卒。
张郃、高览本就是武将极品中的极品,而曹操本就是精兵良将,加上这两位无疑是如虎添翼。
三、带兵无方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重要的一个地方居然交给一个喜欢喝酒的人来看管。
这就算了,更厉害的是袁绍在得知乌巢被劫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居然不是换粮草管理员;那导致粮草被劫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戒备心不足,最起码,军内也得弄一个暗号吧。
曹兵一说自己是蒋奇的兵,袁军居然没有一丝怀疑,当场就放他们通了行。
这你说老大的智商太低了,难道手下们就没有一个来怀疑这些人的身份吗?我算是看穿了袁绍,看似有七十万大军,实际上管用的也就那么几个,完全不敌精兵良将的曹操。
四.军心不稳其实在大战刚开始的时候,袁绍还是胜了一场的。
因为那个时候袁绍在旁边埋伏了很多的弓(gong)弩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偷袭”了曹兵,如果不用这种计谋的话,曹兵冲上来,一个就可以单挑袁军的十个。
而如果曹兵再有军师的话,袁军估计就只能看着他们的背影。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
袁绍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
袁绍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崩溃,军阀拥兵割据,各霸一方。
当时,力量最雄厚的要数袁绍。
他以反董卓的盟主身份,地领冀、青、并、幽四州,兵辖百万之众,一时威名四扬,气势赫赫。
但是,他却被出身宦门、政治影响小、军事力量弱的曹操打败了。
袁绍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而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不能从善。
从表面看来,袁绍慈祥宽容,好爱纳士,因此,袁府门外,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车马停满大街小巷。
其实,袁绍之爱士,只不过是满足一种沽名钓誉的虚荣心而已,他并不懂得知识分子在事业上的重要,并不爱惜、尊重人才,相反,他往往妒贤嫉能,排斥忠良,甚至陷害无辜。
沮授、田丰是当时名士,他们足智多谋,对袁绍也十分忠心,但他们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不仅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反而屡遭排挤、迫害。
著名的官渡之战,是袁、曹争雄的关键性战役。
双方投入的兵力大约是十与一之比,绝对优势在袁绍一边。
沮授、田丰都正确地分析了袁、曹的实力,提出袁军坚守官渡,以久持之;同时派出奇兵侵扰曹军空虚后方,使其前后制敌。
袁绍的另一谋士许攸也建议派精兵偷袭许昌。
然而刚愎自用的袁绍根本不听。
沮授叹息大业难成,就托病辞职。
袁绍更加怨恨于他,干脆把他的监军之权统统剥夺。
刚烈的田丰冒死强谏,袁绍竟然认为是破坏军心,便用兵器击打他。
许攸受到倾轧,一怒之下就投奔曹操而去。
曹操立即加以重用,并且采纳许攸提出袭击袁绍粮道的建议,派兵偷袭袁军粮道,烧毁屯粮,铸成袁军大溃。
由此可见,曹操是真正懂得人才的重要作用的,因而能"唯才是举",从谏如流,广纳天下贤士,为我所用,从而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而袁绍则心胸狭窄,颇多猜疑,短于从善,真正有本事的人在他那里不仅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反而往往难以立足。
所以不少见他成不了气候的人才先后离去,如"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的郭嘉,以"王佐才"著世的筍彧和许攸,他们后来都为曹操的事业出了大力。
历史趣谈:三国袁绍最大弱点是什么 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袁绍最大弱点是什么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
导语: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
司空袁逢之子,汉末著名军阀。
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
司空袁逢之子,汉末著名军阀。
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这句话用在袁绍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说起袁绍,总说他四世三公,其实袁绍强爷胜祖,不仅做到了大将军,将四世三公延续到五世纪三公更成为家族史上最有名气最有权势的人物。
人们往往认为袁绍不过是仗着家族的余荫,但是袁家子孙多了去了,袁绍作为一个婢女生的儿子能够成为袁氏家族的头面人物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好吧?而且高干子弟虽然好风凭借力,但是在那伸手不见五指又特别流行沽名钓誉的的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甚至名士都比高干子弟吃香。
在袁绍之前,袁家一直是在政界混,根本没掌过兵权,是袁绍凭借惊人的作秀能力和交际能力做到了西园八校尉的副首领,蹇硕死后成为首领。
何进能够听从袁绍召外兵入朝的计谋说明袁绍很了解何进的心思,何进也很信任袁绍,虽然最终被认定为一个馊主意,但也能看出袁绍对朝廷一号人物的影响力。
消灭宦官后,袁绍没能继承何进的权力却让董卓捡了便宜,这也不能怪袁绍能力不足,只能说董卓运气太好,偏偏在来的路上捡到了皇帝和陈留王,有人指责袁绍消灭宦官之时没有注重皇帝的重要性,这
生活常识分享。
官渡之战袁绍的战败原因
官渡之战袁绍的战败原因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袁绍和曹操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
次年正月,双方在官渡一带展开了长达八九个月你死我活的大会战。
结果,曹操以区区两万疲惫之师力克袁绍十万大军,"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将北方之地尽收囊中,完成了地区统一。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到底是输在了什么地方?第一,输于袁绍的性格。
袁绍的个性是有谋无断,还朝令夕改,一日三令,前令未至,后令又发,将士不知如何处之。
许攸建议袁绍发兵攻打许昌,袁绍觉得有道理遂下令。
田丰知道后来找主公建议当前不要攻打许昌,袁绍又觉得有道理接着重新发令不攻打许昌。
这样没有主见的主攻,成功也是难的。
第二,输于有才不用,闻善不纳。
许攸截获曹军军令,得知曹军缺粮。
献计袁绍,集四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十万人马佯攻大营,另一路集三十万精兵径取许昌。
无论哪一路得胜,曹都将大败。
而袁却听信郭图,以为这军令又是曹操布下的陷阱,这导致官渡之战过程中步步错失良机。
许攸无奈,最后投奔曹操,为曹操献计,火烧乌巢,这是袁绍败给曹操得重要原因。
第二,输于沟通。
权术的作用目标是人,正确的沟通方式是第一位的。
曹操会将一个议题透过众议的方式让大家相互讨论辩解、分享智慧,以便得到最周详的思考。
也就是能沉住气、静下心、深藏于心,反复掂量与权衡。
而袁绍的沟通模式是随机性的个别征询,而不是众议。
在这种模式的暗示下,部属只会个别向他反映意见,类似于打小报告,使得部属之间少有坦诚的横向沟通。
这样自然形成了袁绍虚矫不实的政治生态,以至最后的败局无可挽救。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
袁绍为什么败给曹操
袁绍为什么败给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场战争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三国鼎立前夕的一次重要战役。
曹操与袁绍都是当时军事领袖,他们之间的对抗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
在分析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这场战争的详情。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的军队在河北的官渡交战。
尽管袁绍的军队人数多于曹操的,但最终他还是败给了曹操。
那么,袁绍为什么败了呢?第一,政治原因。
袁绍是政治能力非常强的一位领袖。
他掌控了大部分河北地区的政治势力,同时拥有了庞大的军力。
但袁绍的弱点在于他无法稳定地维系自己的军队。
袁绍的子孙们在袁绍死后也没有维系住自己的权力。
他们之间的纷争使得袁绍的权势逐渐衰落。
第二,策略原因。
袁绍在战争中的军事策略并不是很明智。
他采用了进攻的策略,但却没有完全掌控好整个战役的步骤。
此外,袁绍指挥的军队缺乏足够的训练,而曹操则拥有更为优秀的士兵和将领,因此战斗能力更强。
第三,个人素质问题。
袁绍的领导才能和个人品质并不出色。
他虚荣心强,经常听信谗言,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策略。
曹操则与此恰恰相反,他机智灵活,领导才能强,并且思维敏捷,使得他能够在战争中随时做出决策。
总的来说,袁绍的失败是因为他政治、军事和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袁绍在战争中表现得较为消极,而且指挥能力并不出色,这使得他最终败给了曹操。
曹操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统治能力和智慧。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引领全军迎战当时的强敌曹操,能够拥有这样的军旅领袖是很可贵的。
袁绍失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失利的政治家、军事家因为没有吸取教训而最终走向失败和灭亡。
袁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他为我们今天学习领导才能,了解历史内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启示。
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兴国之才不弱于诸葛,为何最终黄土埋身
在三国这个角斗场上,袁绍手底下有一位忠心直谏的谋士,一心一意为了袁绍辖内的百姓。
但是最后却落得个被袁绍关进大牢,最终让黄土遮盖住自己才华的这位谋士就是田丰。
田丰这个人一辈子都是不得志的,在他少年时为家人守丧,尽管守丧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他和人交谈的时候仍然保持了严肃,从不大声谈笑。
田丰本来就是个博学聪慧的人,再加上他这样的做法,就在当地很有名望。
田丰被人举荐当了官,可是这个时期的东汉朝政上很昏暗,宦官们迫害了很多无辜的忠臣,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回家了。
袁绍这个时候在冀州取得了成就,知道了田丰的名声,就谦卑地带着重礼去招揽田丰。
田丰一看袁绍对自己这么重视礼遇,就成为了他的部下。
在田丰跟随着袁绍出战的时候,这次袁绍带出的兵马太少了,以至于被人包围起来转着圈儿攻击。
田丰看到这个情形,就扶着袁绍退到了身后不远处一堵破败的矮墙里面,袁绍以为自己今天就要死在这里了,不想和田丰躲进去,省得死后还担个贪生怕死的名声。
于是准备和他们做最后的斗争,让手下也争着去向对方的军队射箭。
对面的幸好不知道是袁绍的部队,竟然就渐渐退下去了。
后来曹操掌握了东汉朝廷的政权,开始代替皇帝来向四方群雄发出号令。
袁绍这个时候害怕了,总是担心有一天自己会被人弄死,就想让皇帝搬到自己附近的地方。
可是不论袁绍怎么请求曹操,曹操对于这个好不容易才被人自己控制住的皇帝都是不肯放手的。
田丰于是对袁绍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好现在早做谋算。
靠近皇帝的位置借机来向天下发起号令,这样能够避免将来因为自己没有主动权而受别人控制。
袁绍这次听从了田丰的建议,平定了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了一个不好撼动的存在。
不过袁绍和田丰的关系马上就开始疏远了,在刘玄德背弃曹操自成一派的时候,曹操生气亲自带着兵马去征讨刘玄德。
田丰这时候认为现如今能和袁绍争夺天下的人恐怕只有曹操,这个时候正好曹操领兵出来离开了自己的老巢,袁绍正好借这个当口儿去袭击曹操的大后方,这个时候一定可以拿下曹操的地盘。
官渡之战袁绍为何会失败?权术过于幼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官渡之战袁绍为何会失败?权术过于幼稚?导语:袁绍的谋士袁绍身为一个作用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的势力庞大的军阀,是东汉末年风云变换的中原最为抢眼的一位。
所以像袁绍这样有着深厚袁绍的谋士袁绍身为一个作用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的势力庞大的军阀,是东汉末年风云变换的中原最为抢眼的一位。
所以像袁绍这样有着深厚家底的人,自然是有人来帮他打底和运筹的谋士。
袁绍手下有着最为出名的四名谋士,分别是田丰、许攸、逢纪和审配。
田丰为人比较耿直,原本是东汉朝中的官员,因为不耻与专权的宦官为伍,辞官归家去了。
后来遇到袁绍起兵,就应邀做了袁绍的别驾,为其攻打城池出谋划策,并实现自己匡扶天下的愿望。
田丰极有远见卓识,也很有计谋。
在他的帮助下,袁绍成功打败了公孙瓒,取得幽州。
但是袁绍昏庸起来也是令人大跌眼镜的,田丰明确指出恭迎天子的重要性,但是袁绍没有听取,导致后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
再有就是田丰认为攻打曹操最好的方法是持久作战,但是袁绍急于求成,即便田丰力谏也是不听。
最后袁绍在官渡大败,正史中袁绍因为羞于见到田丰,故将其杀害。
许攸虽然有才华,但是在袁绍军中并没有得到太大的重用,所以他一直对袁绍是心存芥蒂的。
官渡之战中,因为家人犯法被投入大牢,这使得前线的许攸更加存有二心。
于是战前倒戈曹操军中,并向曹操献计偷袭了袁绍的屯粮处。
不过许攸虽然有才,却也是贪得无厌的小人,所以不知满足的许攸被曹操斩杀。
至于逢纪和审配,二人起先就开始明争暗斗。
逢纪喜欢玩弄权术,到头来因为私心过重,被袁绍的儿子杀死了。
审配则是没有大局观,生活常识分享。
谈三国中袁绍用人失误
谈三国中袁绍用人失误谈起三国,大家一定会对其中的英雄好汉做一番指点。
这两天重新看了《三国演义》也想谈谈袁绍。
袁绍出自名门,四世三公,应该说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见的世面也多;自小也好侠仗义,爱结交朋友。
在起兵反董卓之时,也因此被推为盟主。
此后,袁绍灭韩馥,公孙瓒,树立了一方霸主的势力,完全有一统中原的实力和条件。
可是,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就不得不观察袁绍的用人观和本身的性格了。
袁绍初期的确是人才济济,武有颜良、文丑、张郃等,文有田丰、沮授、郭图、审配、许攸等,可以说当时的人才队伍任何一个诸侯不能相比;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才队伍,却没有建立大的功绩!首先要谈的是袁绍的性格,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可却沾染上了书究气成分,多疑和犹豫;当断不断却又刚愎自用。
在伐董卓的时候,有人主张趁董卓长途奔袭,立足未稳的时候赶快出击,可是袁绍却一方面害怕董卓,一方面又认为这样不义,结果盟员鲍信扬长而去。
在与曹操作战的时候又遇到了类似情况,也是田丰出妙计乘曹操攻打刘备立足未稳要攻袭曹操后方,可是田丰却以照顾孩子为名,妇人之仁认为要缓,贻误战机。
沮授提出要固守粮道,许攸提出要奇袭曹操老巢,都是奇谋,可是袁绍却毫不听取,最终反将田丰、沮授下狱,许攸也结果反投曹操,为曹操设计攻取了乌巢。
可惜这么多优秀人才的智慧到了袁绍这里全无可用之处;袁绍曾经豪杰过,可是过去的胜利却加剧了他性格中刚愎自用、自负的成分,而这也是失败的罪魁祸首。
经营企业如果不善用人,其结局和袁绍失败相较无二。
我们很多企业家也曾经成功辉煌过,但辉煌之后的自我意识膨胀和太要面子却往往阻碍的人才优势的发挥。
企业的败亡往往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往往毁在阻碍人才优势的发挥。
袁绍失败之二是不会协调人才的关系,团队打造成问题。
应该说,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沮授、沈配、郭图、许攸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可是他们却相互之间有矛盾,相互争宠和陷害。
应该说除了许攸因失望而叛变外,其余几人都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
历史趣谈群雄之一袁绍为什么在三国争雄中那么早败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群雄之一袁绍为什么在三国争雄中那么早败落
导语: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
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
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袁绍于建安七年(202年)病逝。
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在这一年代之前很久远的一段时间袁绍势力就已经没落了,如果从东汉末年说起,这个阶段中最强的势力就有袁绍,为什么他在三国期间最早就没落了呢,这和袁绍战略眼光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和公孙瓒对决。
在东汉末期袁绍是非常有实力的,大家都知道袁绍是名门之后,其曾祖父就已经位居三公,家中家臣无数,有很多勇者追随其左右,无论是在兵力方面还是在财力方面,袁绍占据了优势,184年黄巾起义暴乱时期,袁绍崭露头角,在这个时候他依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虽然后期和董卓因为政治方面的见解不同而分道扬镳,但是他在讨伐战中却占据着盟主的位置,可见其势力如何。
袁绍集团走向没落
讨伐董卓之后袁绍得多的地盘是非常不错的,他占据了黄以南的很多地区,以冀州作为根据地开始越发的强大,由于统治有方,其旗下
生活常识分享。
骄兵必败的故事
骄兵必败的故事
在古代战争中,有很多关于骄兵必败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总结
出了许多宝贵的战争经验和教训。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
的官渡之战了。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
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当时,曹操率领的军队规模虽小,
但却战胜了袁绍庞大的军队,成为了战争的胜利者。
而袁绍军队的
失败,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骄兵必败。
袁绍当时拥有着数量庞大的兵力,士气高涨,自以为是地认为
自己的军队无敌于天下。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将领审配建议他采
取防守态势,等待曹操军队疲惫后再出击,但袁绍却不听从他的建议,而是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的军队足够强大,可以轻易击败曹操。
于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军队一开始就大意失荆州,轻敌骄傲,不顾战术,贸然出击。
而曹操则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采取灵
活多变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骄兵必败,自负自大只会让人失去警惕,
忽视实力和敌情的变化。
在战争中,任何一方都不能低估对手,都不能因为自己的实力而骄傲自满。
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在战争中,骄兵必败的道理在生活中同样适用。
一个人如果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大,不愿意虚心学习,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最终只会陷入困境,一事无成。
而谦虚谨慎的人,会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进步,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骄兵必败的教训,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赢得胜利,取得成功。
历史趣谈袁绍为什么会失败 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绍为什么会失败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司空袁逢之子,袁术的兄长,据悉袁绍出生于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显赫家族,是当时讨伐董卓的主力军,如此看来,后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司空袁逢之子,袁术的兄长,据悉袁绍出生于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显赫家族,是当时讨伐董卓的主力军,如此看来,后面的三国之争应有袁绍的一席之地才是,可事实却正好相反,想知道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吗?一起来看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吧。
袁绍为什么会失败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袁绍为什么失败主要有两。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道:“当曹操的军队在吃粮食的时候,袁术的部队在吃河蚌,袁绍的部队在吃桑葚,这些都没有吃的了,就吃人。
”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袁绍势力的壮大,是建立在高速消耗大汉第一经济大州——冀州近二百年的积累至上的,而他统治期间基本没有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措施,当他与曹操决战的时候,他的统治基础已经动摇了。
其二,不能识人用人
对于一个领导者,不必凡事都做到最好,但一定要会识人用人,但袁绍不行。
他一直只是凭借袁氏家族多年来积累的人望来招引人才,但是他本身却很难让这些人才发挥出才能并获得合适的回报,久而久之,人才都跑了,留下的也不能发挥所长,当然斗不过曹操。
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在截获了公孙瓒的求援情报之后,得知其他的援军将以火光为信号夹击袁绍。
于是袁绍将计就计,夜里以
生活常识分享。
袁绍为何输了官渡之战
袁绍为何输了官渡之战当袁绍南下,曹操曾聚集文武商议对策,孔融和荀彧之间的一段论辩特别引人注目。
孔融:“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
”荀彧曰:“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孔融:“袁绍士广民强。
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荀彧笑曰:“……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纵有百万,何足道哉!”孔融默然。
实际上,战事相持到十月,曹营已经绝粮,必须向后方的许昌紧急求援。
但许攸一反叛,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整个战局随之翻盘,急转直下。
这是官渡之战胜败的关键所在。
袁绍的军事失败,显然是权术的作用目标出错了,人事上出了问题。
拿曹操与袁绍在沟通方式上做个比较。
曹操会将一个议题透过众议的方式让大家相互讨论辩解、分享智慧,以便得到最周详的思考。
也就是能沉住气、静下心、深藏于心,反复掂量与权衡。
此外,曹操颇有容人的雅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容纳“刚而犯上”的人才。
所以,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满宠、刘晔、吕虔、毛玠等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从无相互谗害。
袁绍的沟通模式是随机性的个别征询,而不是众议。
在这种模式的暗示下,部属只会个别向他反映意见,类似于打小报告,使得部属之间少有坦诚的横向沟通。
而袁绍本人既是个“有选择的倾听者”只听他喜欢听的,又是个容易混淆是非,用一时结果来加罪于人的冲动型领导。
这种权术风格和沟通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非常坏。
使得部属产生了“我只向老板负责”、“只要老板满意就行,别人无所谓”的意识和心理契约。
久而久之,由于资源的排挤效应,大家都要想办法逢迎老板,以便得到赏识和信用的机会。
当意见被采纳,就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意见而非团体的决策成功,或谎报成功。
万一失败,就想法子嫁祸于人。
如果老板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便千方百计暗中阻挠,等着看别人出洋相。
如此陈陈相因、恶性循环,自然形成了袁氏虚矫不实的政治生态,以至败局无可挽救。
从公关的角度论官渡之战中袁绍失败的原因
从公关的角度论官渡之战中袁绍失败的原因作者:吴英李佳鑫来源:《公关世界》2017年第15期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汉末时世家大族有左右时局的能力,而袁家以经学兴盛,“四世三公”,是世家大族中的典型代表。
官渡之战前的袁绍有着明显的家族优势,并凭借这些优势形成了兼具青、幽、并、冀四州的庞大割据势力。
但是由于其公关策略的幼稚,个人素质的低下,对外部公关的失措,导致对张绣、刘表、刘备等势力未能合理使用。
对内部公关的失调,使得良臣谋士不能尽其所能,与曹操公关的稳健运营形成鲜明对比。
这使得其战争的资本逐步丧失,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彻底失败。
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州郡地方官趁机摆脱中央控制,扩张个人势力,形成众多的割据集团,他们彼此争权夺势,互相征伐。
“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1]各个势力集团表面上听从中央的政令,私下野心勃勃地发展个人的势力。
他们相互攻击,企图消灭和兼并彼此的势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曹操集团消灭了扬州袁术集团和徐州吕布集团,迎立汉献帝,积累大量的政治资本,实力空前强大。
而袁绍集团则完成了对冀州韩馥集团的吞并,同时消灭了幽州的公孙瓒集团,占据了青、幽、并、冀四州,势力达到顶峰。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这两个北方最强大的势力集团,他们之间矛盾不可避免,并形成水火之势,大战一触即发。
建安四年,袁绍集团挥师南下,进攻曹操集团,进军黎阳,企图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由此展开。
官渡之战最终袁绍完败,袁绍失败的原因,史学界多有论述,本文尝试从公关的角度来探讨袁绍失败的原因,这种公关,“就其性质讲,它是一种类似于公共关系的‘准公共关系’;就其历史归属来讲,它可以是公共关系前史或‘前公共关系’”。
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不妥之处,希望相关专家批评指正。
一、官渡之战前袁绍对外公关的落寞(一)“德不服人”,对张绣公关的适得其反当时的北方,在曹袁之外,南阳的张绣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割据势力。
三国演义之袁绍败走官渡
三国演义之袁绍败走官渡袁绍败走官渡公元2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幕战争剧变正在上演。
三国时期的北方军阀袁绍,在与曹操的官渡之战中遭遇惨败,被迫放弃了北方战场,转而南逃。
本文将详细描述袁绍败走官渡的经过及其深远影响。
一、战前准备袁绍败走官渡之前,曹操和袁绍两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曹操率军北伐,凭借着精良的部队和军事才能,迅速扩张势力。
而袁绍则集结了众多北方军阀的力量,通过联合一系列势力,准备与曹操正面对抗。
二、官渡之战曹操的部队设法引诱袁绍迅速通过,乘机袭击其后方,打破袁绍的粮草线,并取得了重大的战略优势。
而袁绍在官渡城下形势严峻,无法获取足够的补给。
战斗几经波折之后,曹操成功地击败了袁绍的军队。
三、袁绍败退袁绍战败后,他施行了一系列的败退策略。
他试图征用民众财产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然而由于军队的溃败和士气全面崩溃,这一努力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袁绍只能选择放弃北方,并率领残军南下。
四、影响与启示袁绍败走官渡对整个三国演义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战役使得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奠定了他在三国演义中强势崛起的基础。
其次,袁绍的败退削弱了北方军阀的实力,为后来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提供了机会。
最后,这场战斗也表明军事智慧和灵活战略的重要性,对后世中国的军事战略有着长远的启示。
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一种领导能力和军事策略上的失败。
他对战局的判断失误、部下的不忠诚以及战斗中的欠缺都导致了他的败北。
这次失败成为了袁绍政治生涯的终结,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致命的失误之一。
袁绍败走官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通过这次事件,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领导能力和军事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经验的宝贵价值。
总结起来,袁绍败走官渡是三国演义历史事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智慧和教训,以应对日后的挑战。
袁绍的失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军事战略的思考,更引发了对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的思考。
袁绍的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军事,有人和,还有叛卖
袁绍的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军事,有人和,还有叛卖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战役----官渡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2万多军队,打败了袁绍率领的11万8千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里,袁绍率领优势兵力,却打了大败仗。
因此,在历史上,对曹操的夸赞之声高涨,说他“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而相对的,对袁绍则是一片贬斥之声。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一个细节,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在获得官渡之战胜利后: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曹操当时的危急情势。
所以说,袁绍也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么不堪,他也是有获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机会的。
但是,他最后失败了。
那他到底失败在哪里呢?曹操一、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军事指挥上的失误。
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首先是军事上的失败。
我们先来看看,袁绍在军事上有哪些失误的地方。
在史书上,对袁绍的军事指挥有以下的一些批评。
主要的有,拒绝田丰袭击许都的建议,派颜良、文丑孤军渡河,没有采取田丰持久奇袭之计,没有采取沮授防备乌巢的建议,拒绝张郃援救乌巢的建议。
我们逐条分析一下这些批评。
袁绍1、拒绝田丰的袭击许都,救援刘备的建议。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亲自率领军队讨伐盘踞徐州的刘备。
这时,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向袁绍建议袭击许都。
在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兒之病失其会,惜哉!”大家因此指责袁绍坐失时机。
可是,我们看看这段历史,就发现,这个指责有失偏颇。
曹操攻打刘备是在正月,而袁绍进攻曹操,开始官渡之战是在二月。
曹操速战速决,在一个月里面就打了个来回,驱除了刘备的势力,活捉了关羽。
如果在这个时候,袁绍出动攻击曹操,只能打乱自己的部署,而且是否能够打下许都,救援刘备也是个疑问。
原本英雄盖世的袁绍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原本英雄盖世的袁绍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导语: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显赫。
到了袁绍,同样位居三公之上。
借祖上阴德,袁绍从来不失名声地位。
只不过,汉室衰微,政治腐败,袁绍还是位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显赫。
到了袁绍,同样位居三公之上。
借祖上阴德,袁绍从来不失名声地位。
只不过,汉室衰微,政治腐败,袁绍还是位列大将军何进之后。
尽管如此,在那个十分看重门第的时代,袁绍仍是一呼百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袁绍的失败很令人惋惜…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显赫。
到了袁绍,同样位居三公之上。
借祖上阴德,袁绍从来不失名声地位。
只不过,汉室衰微,政治腐败,袁绍还是位列大将军何进之后。
尽管如此,在那个十分看重门第的时代,袁绍仍是一呼百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袁绍的失败很令人惋惜,也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早年的袁绍还是很有些英雄气概的,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般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想当年,大将军何进一再受十常侍陷害,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
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袁绍挺身而出:“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
”人就是这样,没有拖累,行为做事也就无所挂碍。
袁绍虽然名气不小,却没有自己的兵马,诛杀十常侍还要向何进借兵。
手头拮据,内心丰富。
袁绍此时,意气风发,英雄盖世,敢说敢做,丝毫看不出后来“色厉内荏”的迹象。
问题在于:何进屠夫出身,从来胸无定见,几经辗转,最终还是被十常侍诱杀。
何进已死,权力尽归十常侍所有。
袁绍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奋不顾身,与曹操一起,杀入宫中,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尽皆诛杀。
生活常识分享。
优柔寡断而失败的事例
优柔寡断而失败的事例
说起因为优柔寡断而败事的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三国袁绍了吧。
袁绍出自四世三公的超级大家族,实力雄厚,其麾下谋臣似雨,猛将如云,可谓是人才济济,在汉末乱世,绝对是实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最有统一天下的希望。
然而,袁绍最终还是败了,败给了实力远不及自己的曹操,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袁绍实在是太过优柔寡断了,总是当断不断,这个谋士出个主意,他觉得好,另一个谋士有了不同说法,他有觉得有道理,在面对大家各抒己见的场面时,他总是不能扮演好一个主心骨的角色,不能及时做出取舍,而这恰恰是成事的大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袁绍的失败原因其属下官员就不能比领导高明
导语:袁绍的失败原因是什么?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一个集团的人共同努力,尤其是在这个集团的领导决策层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领袖人物,不必每一项
袁绍的失败原因是什么?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一个集团的人共同努力,尤其是在这个集团的领导决策层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领袖人物,不必每一项的才能都比其他人强,而只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即可。
这就是汉初刘邦用三杰夺取天下的道理。
但是,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私有制,等级森严,能像刘邦这样放手任用人才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表现为,我的官比你大,我的能力就比你强,智慧就比你高。
因此,你就不应该超过我,假如你看问题比我准,对事物的判断比我准确,那就是你的罪过。
三国时期的袁绍就演绎了这样的逻辑。
他把这种领导就比部下高明的逻辑演绎到了极致,假如部下比他还高明,轻一点的怀疑你有异心,重一点的就得去死。
官渡之战前,袁绍已经拥有冀州等北方四州,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军队有十万之众,文臣武将更是人才济济。
比如说那个武将张郃,以后成为抵御蜀汉军队的主力战将,赫赫有名,但在袁绍手下根本就不算回事儿。
还有这谋臣,属于当时杰出人才范围的响当当的人物就有好几个,而这些人不管谁的一条建议如果被采纳,袁绍都可能处于有利地位,至少不可能那样快就失败。
但这个人叫袁绍,他的逻辑是,只有他才是最高明的,部下不应该也不允许比领导高明。
官渡之战前,袁绍在各方面都对曹操占有绝对的优势。
曹操手里除了有一个汉献帝,其他方面都没法和袁绍比。
但是,曹操有了这个汉献帝,他就可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本来,袁绍是可以先于曹操迎取天子的,因为在开始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中,袁绍的势力最大,威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