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导电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科学导电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探究物质的导电性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物质的导电性,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

3. 科学态度:培养观察、记录、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导电性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池、开关、导线、灯泡、水、食盐、金属片、塑料片、橡胶片、玻璃片等。

2. 教学课件: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图片及导电性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导体是指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如金属、水等;绝缘体是指不能传导电流的物质,如塑料、橡胶、玻璃等。

二、新课学习1. 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 教师讲解导电性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导电性的概念。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将电池、开关、导线、灯泡依次连接,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2. 实验二:将金属片、塑料片、橡胶片、玻璃片依次放入水中,加入食盐,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3. 实验三:将金属片、塑料片、橡胶片、玻璃片依次放入食盐水中,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四、实验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片和食盐溶液是导体,塑料片、橡胶片、玻璃片是绝缘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导电性,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

二、新课学习1. 教师讲解导电性实验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导电性的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片和食盐溶液是导体,而塑料片、橡胶片、玻璃片是绝缘体?三、巩固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导电性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导电性。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初中《科学》第三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第三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并最终得到结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用电阻来表示,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采用分层次教学,对探究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要多引导、多启发,避免学生因无从下手而“冷场”。
对学生完成"检测物质的导电性"探究活动可以进行适时评价,评价要点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
检测能否通过电流,就是显示电路里有无电流,而显示电流的方法又有哪些呢-小灯泡检测法(看灯泡的亮灭)、电流表检测法(看指针的偏转)等
根据以上的设想能否画出一个检测电路图呢
【启发2】查阅第一节图4-3的实验电路图,换用其他材料替代其中的一根金属导线,小灯泡会不会亮据此能不能画出一个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的电路图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画在事先分发的表格上)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修改实验方案,确定最佳方案。(检测电路图见教参)
随堂实验一
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对上述物品进行探索性实验,把实验现象填入表格。
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容易导电的物质---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
分析结果:插头上的钢片、电线中的铜丝是导体用于导电;插头上的外壳、电线的塑料皮是绝缘体用于绝缘。
初中《科学》(浙教版)第三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设计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中学(315300) 叶波
课题
《科学》(浙教版)第三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第137-139页)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主题1《常见物质》第一部分“物质的性质”,要求在探究物质导电性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调查了解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在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科学》(浙教版)第三册第四章《电路探秘》中的第三节,是在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编排的,其用意是让学生把前面所学知识应用于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而在本节中学生通过思考、设计、讨论、修改得到的检测物质导电性的实验方案可继续用于下一节即第四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也可用于探究电路中的暗箱问题。为后续教学铺平道路。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慈溪上林中学(315300) 叶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主题1《常见物质》第一部分“物质的性质”,要求在探究物质导电性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调查了解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在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科学》(浙教版)第三册第四章《电路探秘》中的第三节,是在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编排的,其用意是让学生把前面所学知识应用于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而在本节中学生通过思考、设计、讨论、修改得到的检测物质导电性的实验方案可继续用于下一节即第四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也可用于探究电路中的暗箱问题。

为后续教学铺平道路。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⑵过程与方法:学习根据要求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接受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多样化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可以被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本节内容的重点确定为: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辨析;电阻的概念。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思维程度,难点确定为:设计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二、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能用电路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显示电流的方法有小灯泡检测法、电流表检测法等,能较熟练地连接电路,这些都为本节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前期准备.而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是生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每个初中学生都知道一些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但又从一些触电事故中对电存在着恐惧心理。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4.3物质的导电性教案3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4.3物质的导电性教案3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
一、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
(1)对于不同物质的导电性学生有大致了解,如铁块、木头、塑料的导电性。

(2)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习过简单电路及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的检测方法。

【学习需求】:
通过观察视频“触电”现象探究原因引入课题。

师生共同探究来认识导体、绝缘体等概念,建立对各种物质导电能力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2、知道半导体材料和应用。

3、了解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4、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技能目标】: 1、能通过实验电路来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导体和绝缘体间可相互转化的教学,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难点: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1、教法、学法:实验探究、归纳讲解、演示法
2、教学准备:连接电路若干器材,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设计。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教学目标:1.能区分日常生活中物品哪些是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

3.能解释金属导电的原因4.知道什么是电阻,电阻的的单位教学重点: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过程备注1.电路连接:一上课,教师用轻松的口气要求学生进行组装一个有开关的电路的比赛,但每组少放一根导线。

这样一来,学生纷纷提出疑问。

教师因势利导:“你们能不能用桌上的材料代替导线完成电路?”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一边讨论一边展开实验活动:“铁皮能行吗?”“塑料能行吗?”他们试呀、做呀,在合作探究中找到了“代替”导线的材料,让“电”顺利通过了“残缺”的电路,在探究中享受到了“发现”的快乐,同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把这些材料分成两类:能通电和不能通电,从感性上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意义。

2.实验解说:在磁性黑板上按照下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3.实验板书: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一.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4.思考:1)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2)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5.简答:1)用电器会工作,就有电流通过。

2)有导电物质的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

6.讲述板书: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

7.思考回答:在你身边,你能找出哪些是导体和绝缘体?请举出。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新知的基础上再提研究要求:找寻身边的材料,看还有哪些材料能代替导线完成你的电路。

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自由探究时创新举措更多:有的找寻书包里的东西,有的跑到了窗边,有的直接用电流盒上的金属部分靠拢完成了电路。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04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04

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5、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技能目标 1、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2、记录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3、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1、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2、学会合作与交流,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难点: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教学准备金属片、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粉笔、硬币、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电流表、带夹的导线、开关板书设计§4、3 物质的导电性1、检验物质的导电能力2、微观解释①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②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电荷几乎被束缚教学过程:一、引入师: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发言人吹嘘有控制南联盟的“电力开关”。

1999年5月2 日晚,美国空军在轰炸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时使用一种神秘的机载武器,果然造成了贝尔格莱德及周围地区的大面积停电,对南联盟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你知道所谓的“电力开关”指的是哪种物质?主要运用了它的什么性质?生讨论:这种被北约吹得神乎其神的“电力开关”是石墨炸弹,美国人称其为电子炸弹。

罐内装有大量经过处理的石墨丝,具有极强的导电能力。

电站或变电网络的高压线一旦被石墨丝缠上,瞬间即可造成电网短路,烧毁电力设备,导致大面积停电。

引出课题——物质的导电性二、新课教学探究:现在你们的桌面上有:金属片、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粉笔、硬币。

师:你认为在你身边有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师:这是我们由生活常识得到的结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现场辨别呢?动手做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4.3物质的导电性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4.3物质的导电性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 简答题:设计一些与物质导电性相关的简答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验题:设计一些与物质导电性相关的实验题,检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5. 综合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物质导电性相关的综合应用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
1. 重点知识点
①物质的导电性:导体、绝缘体、影响物质导电性的因素。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每个实验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5. 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物质导电性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影响物质导电性的因素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点以图表、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5. 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物质导电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调查不同家庭使用的电器设备中,哪些是利用了物质的导电性,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课堂小结
1. 总结回顾: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物质的导电性的内容,强调物质导电性的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物质导电性的内容,强调物质导电性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物质导电性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 科普文章:物质的导电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普文章,如《导体和绝缘体: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电流的奇迹:探索电的世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导电性的概念和应用。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说课教案物质的导电性.docx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说课教案物质的导电性.docx

初中物理说课教案:物质的导电性试讲内容:同学们,大家看一下,老师的手上拿着一个什么东西呀?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生活材料,是导线。

好,下面大家请看大屏幕。

屏幕中展示的是导线的一个剖面图,大家看一下,导线由什么组成呢?由两部分组成,外部的塑料部分和内部的金属部分,对吗?哦很好,那么谁知道内部的是什么金属呢?我听到有的同学说是铜,有的同学说是铝。

非常好!都对,导线的内部往往是由铜或者铝构成的。

那导线的外部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呢,谁知道?(手势)来,你来说。

哦是塑料是吗?还有其他的吗?(手势)你说,哦是橡胶。

都很对,都可以。

那么老师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导线要做成这样子呢?我们可不可以颠倒一下,把橡胶部分做在里面,把金属部分做在外面呢?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点同学说不可以。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导电性。

生活中所有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原理来解释的。

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可以解释刚刚提出的问题?好,下面请看大屏幕。

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有金属片、塑料板、塑料尺、玻璃棒,还有铅笔芯、食盐水,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哪些东西导电性好一些?哪些东西导电性差呢?来,你来说一下,你觉得哪些物质的导电性好呢?哦你觉得铅笔芯是不导电的,是吗?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有句名言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们来检验一下。

大家思考一下该怎么进行验证呢?哦我听到有的同学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路,可以通过电路的方式进行。

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个电路呢?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哦,直接把导线串联到电源上,然后看看是否有电流通过,是吗?那么你怎么知道是否有电流通过呢?来,你说,(停顿5秒)可以看电流表指针是否摆动。

恩,上节课的知识学的不错。

好,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开始讨论,设计这个电路图,然后我请各小组派代表告诉大家设计思路,我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

好,这个小组派代表回答一下。

(此处板书电路图)好,请看黑板,这个电路图是刚才小组代表的答案,大家看,这样一个电路图,完善吗,可以吗?来,你说。

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教案掌握物质导电性的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教案掌握物质导电性的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教案掌握物质导电性的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观察,学生将能够提高对导电性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实验数据的分析技巧。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并分析不同物质导电性差异的原因。

实验材料:1. 电源2. 电线3. 导电物体(如铁钉、铜丝等)4. 非导电物体(如木块、塑料丝等)5. 湿润的布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将电源连接好并接通电源,准备好导电物体和非导电物体。

2. 实验操作:将导电物体依次与电源连接,观察是否导通电流。

再将非导电物体与电源连接,观察是否导通电流。

3. 结果观察:记录每种物质导通电流的情况。

结果分析:1. 导电物体实验结果分析:导电物体接通电路后能够导通电流,表明该物体具有导电性。

导电物体通常是由金属构成,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能够在电场作用下从一个原子跳跃到另一个原子,形成电流。

2. 非导电物体实验结果分析:非导电物体接通电路后不能导通电流,表明该物体缺乏导电性。

非导电物体通常是由非金属构成,非金属中的原子结构使得电子无法自由移动,因此不能形成电流。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要小心电源的使用,避免触电危险。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断开电源,确认安全。

实验拓展:1. 将导电物体之间添加一道非导电物体,观察电流是否通路中断。

2. 使用不同导电物体,比较其导电性能差异。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金属等导电物体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而非金属等非导电物体则缺乏导电性能。

理解物质导电性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一概念。

本教案着重介绍了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帮助学生们逐步理解物质的导电性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物质导电性的差异,从而加深对导电性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物质的导电性 浙教版.

物质的导电性 浙教版.
5. 自己多年教学获得的对课堂组织及教学的经验
说教材和学情
本章内容主要讲电路及电路的三个基本量(电流、 电阻、电压),教材安排学习了“电流”后接着 通过本节课很自然地引出另一个电路的基本量— —“电阻”,后面一节将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中应牢牢抓住的“一点和一线”。一点是指 学生通过合作来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导电能力,它 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是课堂能否留住学 生人心的吸引点。一线是指教材按照检测物体导 电能力、物体导电能力的微观解释、衡量物体导 电能力的基本量——电阻这条线索安排学习内容。 教学中要围绕“导电能力”这一线索开展起来直 至结束。
2. 探究实验部分(15min+5min) 让学生先凭经验对铜片、铝片、塑料直尺、 玻璃棒、铅笔芯、食盐水、蒸馏水、硬币、 粉笔等进行分类。 围绕以下问题开展合作学习 1、如果让你做这个实验,你会首先设计一 个怎样的实验方案呢?画出正确电路图? 2、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 流通过? 3、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
2. 技能目标 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 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 导电性 能分类,根据物体的导电能力对物体进行 分类。
3. 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尝试设计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认识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 重要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锻炼 合作能力。 通过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事实,让 学生感受 “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思想 通过了解以中国半导体材料为主的电子工业的发 展历史(北京中关村从无到有,再发展壮大到现 在所扮演的中国“硅谷”的角色),增加学生的 爱国情操。
物质的导电性
说课稿
物质的导电性
说设计依据 说教材和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说课稿一、教材类型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二、实验器材探究不同物质导电性能演示仪(自制)、酒精灯、打火机三、实验改进要点在本节中,首先,在检测物质的导电性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微笑的脸引出问题,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己创新实验。

传统的实验,实验物质较少,且导电性能和绝缘性能的排序不能得出,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很难信服,存有顾虑。

因此,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归纳。

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逐渐渗透由实验得出规律的科学方法。

实验创新点一:多个实验整合化,三项实验合为一个装置,本实验装置可完成:探究不同物质导电性能实验、导体绝缘体转化实验、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实验三个实验。

实验创新点二:过程平面展示化,实验过程平面展示,便于学生观察。

实验创新点三:实验物质多样化,实验物质由课本上的5种变为了19种,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

实验创新点四:现象展示多元化,实验想象通过声、光、数据三维展示,便于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原理电压恒定时,接入容易导电的物体,则电流大,接入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则电流小。

五、实验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能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⑵过程与方法:学习根据要求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接受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多样化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本节内容的重点确定为:探究不同物质导电性能,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辨析;难点确定为:根据实验结果汇总排序。

六、实验教学过程1.设问猜想生活中那些物质容易导电?那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人体能不能导电?给出一些常见物质,让学生猜想那些物质容易导电?那些物质不容易导电?2.实验探究(一)引入实验以“微笑的脸”引入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

第4章 电路的探秘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

2.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3.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4.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5.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6.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7.注重培养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分析 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难点分析 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教具准备 1.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课件2.灵敏电流表 导线 干电池 玻璃 食盐水 小灯泡 开关3.学生实验装置(15套)教学设计引入现实生活往往离不开电,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

问:那电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加以归纳) 但电如果使用不当,带来的往往不是好处,而是因触电带来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事故。

(课件显示两张事故图片“一男子电线杆上触电身亡, 头被整齐‘割下’”、“一小孩因放风筝而触电”) 两张图片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安全用电带来的危害。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事故,其中一些事故的造成是由于人们不知道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

为了我们的人生安全,同学们有必要来学习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一、 检验物质的导电能力(一)探究物质的导电能力(课件展示:铜片 铅笔芯 橡皮 塑料尺子 玻璃 粉笔 硬币 食盐水)1. 提出问题: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2. 建立猜测和假设:(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猜测,完成小组讨论记录表中的任务一)3. 设计实验:(你的猜测正确与否我们得用实验来验证)(1)讨论:1.看到什么现象时就能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2.满足什么条件时电路中才会产生电流?(记录表中任务二)(2)实验器材:(1、2两道讨论后,由学生得出所需的器材有哪些) 干电池 小灯泡 开关 导线 电流表(3)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这项任务由学生讨论后绘制,再进行展示,不对的地方予以纠正)(课件中也相应地显示两种检测方法的电路图)---思考:电路中只接电流表而不连接小灯泡是否可以?(4)连接电路:(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5)结论: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教案设计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1)《物质的导电性》一课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路探秘》第3课的内容。

中考考纲中要求学生“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理解欧姆定律,了解电阻在其中关系”,本课“电阻”知识点的学习为考纲内容作铺垫,为初中学生学习电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此节课包含了三个方面内容:导体和绝缘体、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电阻。

三个知识点相辅相成,以物质的导电能力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②了解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可以相互转换;③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学习技能和创新思维,养成严谨认真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重点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通过实验帮助识记,突出重点);难点: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电阻相关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理解,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中谈谈。

二、说教学方法1.教育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重难点对内容进行更合理的重组,从探究性学习的“程序操作”走向“实质探索”。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全面了解,具体指导:(1)“已知”:学生已了解电流的测量、电路图的绘制及连接;(2)“未知”:检测物质导电性的方法及本课相关知识点;(3)“能知”:独立设计实验检测物质的导电性,区分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概念,理解金属导电的根本原因,识记电阻的相关概念;(4)“想知”: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具体应用,电阻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课件展示前四点,一句话概括:分别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四个方面具体分析)针对以上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引导、多启发,运用以下方法突破各个目标:(5)“怎么知”:①设计实验检测物质导电性——启发指导,引导学生按“设计→讨论→实验”程序进行;②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半导体材料及应用——交流指导,实验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得出相关概念;③金属导电的原因——讲授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班级进行不同深度的讲解;④电阻相关概念——讲授指导,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记忆;⑤安全用电常识——渗透指导,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初中化学导电性教案

初中化学导电性教案

初中化学导电性教案教学内容:导电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导电性是指当外加电场通过物质时,物质内部会出现电流。

2. 掌握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定义和特点。

3. 了解金属的导电性原理。

4. 能够分析导电性与物质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定义和区别。

2. 金属的导电性原理。

教学难点:1. 金属的导电性原理的深入理解。

2. 半导体的导电性解释。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金属导线、电源、灯泡。

3. 实验材料:金属、绝缘体、半导体样品。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课件展示一些导电和绝缘的物质,并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物质能导电,而另一些不能。

二、导电性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金属的导电性。

2. 实验步骤:a. 连接电源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b. 将金属导线接入电路,再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c. 更换绝缘体导线和半导体导线,观察电路变化。

三、导电性知识讲解1. 讲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定义和特点。

2. 详细解释金属导体的导电性原理。

四、导电性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金属、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导电性差异,并总结各自的导电性原理。

五、导电性练习1. 给学生发放导电性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答题。

2.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并给予指导。

六、课堂小结总结金属的导电性原理和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特点。

七、课后作业布置导电性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导电性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区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和讨论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导电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一、教学目标1、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5、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6、知道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辨别;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三、教学辅助手段实验、课件四、教学器材塑料尺、插座、灯座、硬币、导线、木棒、玻璃棒、食盐水、粉笔、实验室电流表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播放一个由温州日报新闻改编的小短片。

老师:为什么不能直接去拉电线或者触电的人,而是要用干木棍去把电线挑开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新课学习。

(二)、1。

给学生展示要用的不同种器材:塑料尺、食盐水、玻璃棒等老师:你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导电么?哪些不容易导电呢?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科学地来判断呢?并在黑板上写上容易导电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老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显示有电流通过物体么?我们前面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电流表,将电流表串联进电路中。

怎样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电流呢?有电源、电路要闭合3.老师:好,那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设计一个方案来辨别这些物体中,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呢,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小组讨论并设计)4.派代表上黑板作图(挑选不同图的组),让学生进行比较,纠正错误,优化方案。

并请较好的那组派两个代表上台进行实验验证和辨别,并在黑板上进行分类,填写好5.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老师:学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不能直接去拉电线或者触电的人,而是要用干木棍去把电线挑开呢?学生回答,并判断人体和木棒分别属于哪类?6.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食盐水能导电,那么是不是任何水都能导电呢?其实不是,蒸馏水,也就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水是不导电的,但是生活中常见的水由于含有各种杂质,所以很多是能导电的。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

物质的导电性教案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协作精神;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与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实验研究的方法,体会实验是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电阻的概念。

【教学难点】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教学用具】铜片、铁丝、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食盐水、硬币粉笔、橡皮、干木棒、导线若干、开关一个、电流表一只、灯泡一个、记录表一张等。

【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如果你身边有人不小心碰到了电线而触电了,你准备用什么工具去挑开电线?<板书> 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二、新课的展开探究物质的导电能力活动1:请同学们准备好的物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谁能把这些物质进行一下分类,那些能导电,那些不能导电?(学生回答)讲解:这些都是由我们的生活常识得到的结论,正确与否我们也不清楚,那现在就让你证明一下你说的物质是否导电,你该怎样做?在记录纸上画出电路图。

(实际上就是证明是否有电流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能使灯泡发光,或是电流表指针摆动)展示学生电路图,请学生讲解:评价:选出最严谨的一种,请学生利用手上仪器组织连接测量。

(学生实验,老师下去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对已给的物质根据导电性进行分类。

导电的物质:铅笔芯、硬币、食盐水。

不导电的物质:干木棒、玻璃棒、纸片、粉笔、橡皮、蒸馏水。

<板书>一、导体与绝缘体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

除了这些物质,你还能举出那些导体或绝缘体?讲解:纯净的水和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往往容有大量的杂质,能够导电。

巩固强化:①能不能用湿手去碰开关呀?②下雨天能不能放风筝呀?③长时间电线外皮老化,容易短路?④在路上碰见地上有根电线段了,能不能说你好心把它捡起来呀?(加强安全用电教育)问题:那我们看一下,是不是导体在任何时候都是导电的,或者说绝缘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导电吗?举例:闪电在空气中传播烧红的玻璃能导电<板书> 3、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关系①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②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三、新课推进展示一个半导体,解释其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我们称之为半导体,主要有硅和锗,大量应用于电子工业<板书> 4、半导体:硅、锗思考:导电能力强说明电流是容易通过还是不容易通过?导线里的电流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金属的导电能力就这么强?<板书>二、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原子核(带正电)1、原子电子(带负电)2、实质:金属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4.3第1课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4.3第1课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 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后向老师提问,及时解决作业中的疑问。
示例作业:
1. 填空题:
- 绝缘体是指____能____的物质。
- 导体的导电性能受到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2. 选择题:
- 下列物质中,属于导体的是____。
A. 塑料
B. 金属
C. 玻璃
D. 空气
3. 简答题: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导电性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导电性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物质的导电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完成实验,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导电性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板书设计:用图示或流程图展示温度、压力、杂质等因素与导电性之间的关系。
③ 导电性实验操作与观察分析
- 重点知识点:导电性实验的操作步骤,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 关键词: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分析。
- 板书设计:用步骤图或列表形式展示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如何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慈溪上林中学 (315300) 叶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主题1《常见物质》第一部分“物质的性质”,要求在探究物质导电性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调查了解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在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科学》(浙教版)第三册第四章《电路探秘》中的第三节,是在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编排的,其用意是让学生把前面所学知识应用于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而在本节中学生通过思考、设计、讨论、修改得到的检测物质导电性的实验方案可继续用于下一节即第四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也可用于探究电路中的暗箱问题。

为后续教学铺平道路。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⑵过程与方法:学习根据要求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接受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多样化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可以被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本节内容的重点确定为: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辨析;电阻的概念。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思维程度,难点确定为:设计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二、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能用电路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显示电流的方法有小灯泡检测法、电流表检测法等,能较熟练地连接电路,这些都为本节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前期准备.而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是生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每个初中学生都知道一些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但又从一些触电事故中对电存在着恐惧心理。

本课题通过学生探究各种物质的导电性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一些导体、绝缘体,知道绝缘体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变成导体,运用所学知识,注意平时用电中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是一项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探究问题。

同时通过对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节中,应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检测物质的导电性中,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问题,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归纳。

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逐渐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精心组织,分层次教学,对探究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要多引导、多启发,避免学生因无从下手而“冷场”。

为了让学生了解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知识在现代生活、生产、科技中的应用,逐渐渗透STS思想,可以多展示一些图文资料,也可以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插入光敏二极管的小实验,并通过课外的两个小活动进一步展开,从而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建设新农村、新城镇和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使他们意识到科学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分析金属导体导电的原因时,因为学生只在第一册学习过分子,原子的结构要到第四册才学习,所以相关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上的难点,而且学生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更是缺乏感性认识。

要突破这个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需要借助多媒体flash动画来模拟原子结构和金属导电的原理,并与第二节中图4-15结合起来分析,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概念,认识金属导电的原因。

对于电阻概念,由于前面已学过密度、沸点等物质的特性,已具备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这一概念,只要适当引导即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电阻这一概念。

材料器具:(教师)各种导线、废灯泡玻璃心、白炽灯泡、开关、铁架台、光敏二极管、电源。

(学生)橡胶棒、玻璃棒、干燥木条、铜丝、镍铬合金丝、氯化钠晶体、酒精、蒸馏水、导线若干、一寸未生锈的铁钉、一寸生锈的铁钉、二寸生锈的铁钉、电流表、烧杯、小灯泡、开关、电源。

四、教学程序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各种不同的导线,引导学生找组成材料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提问: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为什么我们一般都用金属铜或铝做导线?而用橡胶或塑料做金属导线的外套?②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③金属为什么容易导电?橡胶塑料为什么不容易导电?)教师进行筛选,从而引入新课。

2.针对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桌上有橡胶棒、玻璃棒、干燥木条、铜丝、镍铬合金丝、氯化钠晶体、酒精、蒸馏水、导线若干、铅笔芯和你自带的物品(例如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硬币等物品),根据学生提问“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设问:你用什么方法辨别呢?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

(画在事先分发的表格上)分层教学措施:表格中程度不同的学生印制的内容不同,对于前期知识掌握比较好的,探究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让学生设计;对于程度中等的学生,印有【启发1】;对于程度低等的学生,印有【启发2】。

【启发1】所谓导电能力就是要检测某种物质能否通过电流,要设计这样的电路,除了被检测物质外,还要哪些器材呢?即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等。

检测能否通过电流,就是显示电路里有无电流,而显示电流的方法又有哪些呢?-小灯泡检测法(看灯泡的亮灭)、电流表检测法(看指针的偏转)等根据以上的设想能否画出一个检测电路图呢?【启发2】查阅第一节图4-3的实验电路图,换用其他材料替代其中的一根金属导线,小灯泡会不会亮?据此能不能画出一个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的电路图?最后让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检测电路图见教参)随堂实验一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对上述物品进行探索性实验,把实验现象填入表格。

根据实验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并分析导体和绝缘体在电工方面的用途(插头上的钢片、电线中的铜丝是导体用于导电,插头上的外壳、电线的塑料皮是绝缘体用于绝缘)。

演示实验一演示课本图4—25实验(改进:用220V的交流电代替学生电源,用白炽灯泡代替小灯泡,研究对象为废灯泡玻璃心),让学生观察玻璃芯的变化和灯泡的亮度,根据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在条件改变时(例:高温、潮湿),绝缘体也可变成导体)。

进行安全教育,不用湿布擦拭正在工作的用电器,有人触电时可以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但要注意湿的木棒能导电,反而会使施救者也触电。

随堂实验二阅读课本“导体的表面若被氧化或腐蚀后,会使它的导电能力下降”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用检测电路验证,材料有一寸未生锈的铁钉,一寸生锈的铁钉,二寸生锈的铁钉,取材时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二在检测电路中接入光敏二极管,用遮光布遮盖、拿开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介绍半导体,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概念和应用。

3.由表及里,阐述本质根据学生提问“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通过多媒体flash 动画来模拟原子内部结构和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让学生了解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在金属导体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

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拓展】食盐溶液也能导电,导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4.追根溯源,引出新知在前面的探究实验中,当不同的物品接入检测电路时,灯泡亮度不同,为什么?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因为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有大有小。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用多媒体手段,用动画将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不同,从而引起灯泡亮度不同生动地演示一遍,并最终得到结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用电阻来表示,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

5.课外作业1、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活动提示:了解半导体材料的种类,了解半导体材料在生活、技术中有哪些应用,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可以请学生阅读有关半导体的科普书,也可以上网查找收集有关半导体材料的应用与发展的资料,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

2、剖析一个简单的电路元件(例如:废旧的开关、灯座),分析组成材料。

并用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的电路进行验证。

想一想为什么?五、教学创新和策略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资源的开发。

由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导线,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提出各种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实施科学实验探究,从而得出新知。

2.在检测物质的导电性,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中,采用分层教学,使得每一个学生对于检测物质导电性的电路图的设计基本能一步到位,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探究。

3.烧红的玻璃能导电这个实验按课本电路虽然安全,但说服力不够强。

所以用220V 的交流电代替学生电源,用白炽灯泡代替小灯泡,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

但绝缘工作做得好,不但现象明显,而且能消除学生对电的恐惧心理,记忆更加深刻。

4.在阅读课本“导体的表面若被氧化或腐蚀后,会使它的导电能力下降,甚至不容易导电。

”中引导学生用检测电路验证,展示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和验证功能,而且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

5.对学生完成"检测物质的导电性"探究活动可以进行适时教学评价,评价要点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

(1)制订解决该问题计划方案的评价标准为:可否形成一个正确的电路;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是最优的方案。

(2)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评价标准为:能否按电路图连接成正确的电路;实验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以及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情况,如是否检查电路、实验完毕是否整理好器材等。

(3)表达与交流的评价标准为:能否完成实验报告;能否清楚地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否在汇报交流时相互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