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旧知

合集下载

也谈“温故而知新”

也谈“温故而知新”

也谈“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是指通过回顾旧知,重新认识新知,以此来开拓眼界,丰富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学习原则。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这句话的探讨。

“温故”意味着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人们常常会渐渐遗忘过去所学到的东西,在学习新知时不会主动地回忆和运用以前的知识,因此很容易忽略之前的错误和经验。

通过温故,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过去的经历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温故”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对新的知识和概念感到困惑。

如果我们能回顾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发现一些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共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已学习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数学概念。

而“知新”则是指通过回顾旧知,发现新的知识和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新的知识和观点,我们要掌握这些新的知识,就需要借助于回顾旧知。

正如英国伟大物理学家牛顿所说:“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回顾旧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和观点,并且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领域和问题。

通过“温故而知新”,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回顾旧知,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和观点,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正如孔子所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提高自己。

因式分解第一次

因式分解第一次

因式分解第一次一、回顾旧知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回顾了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添括号、分数约分。

平方差公式是把相同项的平方减相反项的平方:(a+b)(a-b)=a 2-b 2完全平方公式是“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放中央。

”:(a+b)2=a 2+2ab+b 2添括号:如果括号外是一个正号的时候,括号内各项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外是一个负号的时候,括号内各项全变号。

约分:。

对分数进行约分必须对分子或者分母写成的乘积的形式,然后进行约分。

------2min二、探索新知师: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多项式,同样我们要把多项式写成一种乘积的形式,为我们下一 个章节做准备。

举个例子:x 2-1=x 2-12=(x+1)(x-1),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平方差公式,x 2-1可以写成(x+1)与(x-1)的乘积。

像这样子,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x 2-1=(x+1)(x-1)左边到右边的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从右边到左边的变形叫做是整式乘法。

------6min师:现在我们通过1个例题来看下在这个概念当中我们要注意到的哪些问题。

【例1.判断下列各式从左到右是否为因式分解?1.()()2314312153x x x x -+=+-2.111a a a ⎛⎫ ⎪⎝++⎭= 3.()24161441x x x x +-=++ 4.111()333ax bx x a b +=+ 师:第1个是不是?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生:写反过来了。

师:那这样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什么?生:整式乘法。

师:那如果我要把它写成因式分解必须写成什么形式?积的形式。

这就是概念当中告诉我们第1点要注意的,要写成积的形式。

师:那第2个是不是写成积的形式?生:是。

师:那第2个是不是因式分解?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生:(答不上来)。

师:我们看概念怎么说: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的好处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的好处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的好处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的好处:
1、回顾旧知能够为新课提供背景和关联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新概念或新知识点。

2、回顾旧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其在新课中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通过将回顾旧知与新课程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旧知。

4、导入旧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渴望学习新知识。

5、回顾旧知还可以帮助老师诊断学生的理解深度,找出学生的思维漏洞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纠正。

6、通过巩固旧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回顾旧知 合理迁移

回顾旧知 合理迁移

回顾旧知合理迁移作者:***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4年第02期知识迁移是指学习者把理解的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或者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

“回顾旧知,合理迁移”就是自然生成新知识的一种合理有效途径。

教师若能够在课堂渗透迁移思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不仅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推广至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甚至伴随其终身。

知识理解、知识迁移、知识创新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级教学目标。

其中知识迁移是指学习者把理解的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或者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可将知识迁移水平称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二级水平。

迁移可分为正迁移(起促进作用的迁移)、负迁移(指起阻碍作用的迁移)、零迁移(指不起任何作用的迁移)。

笔者以前对于知识迁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解决数学题的层面,认为题目做得多,知识自然就认识全面;题目做的难,知识自然就理解深刻。

随着新课改、新高考的推进,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大量刷题效率极低,盲目重复刷题更加容易迷失方向。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必须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探索知识的发展。

笔者认为“回顾旧知,合理迁移”就是自然生成新知识的一种合理有效途径,即人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下面笔者以“解三角形中的范围”为例具体展开谈一谈。

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图形,解三角形问题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求取值范围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往往体现在长度、角度、周长、面积等方面,解决此问题常和函数、不等式等其他数学分支结合,需要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应用。

同时,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运算能力。

教学中应作为重点。

笔者意图让学生在思考并解答笔者设计的四个问题中逐渐感受到本课要解决的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解决?即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和旧问题的关联以及可以带来的新问题有什么。

旧知回顾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旧知回顾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旧知回顾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孔子日:“温故而知新。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旧知回顾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一个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环节是教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我在课堂中实施旧知回顾的方法,旧知回顾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留五到八分钟的上节课内容的回顾时间。

具体实施旧知回顾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集体回忆法,二是个别提问法,三是集体默写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个别提问法和集体回忆法。

个别提问法就是设置上节课的相关问题,问题的设置或难或易,难题提问中间学生,中间学生答不上就提问好学生。

容易的问题提问中下学生和差生。

通过提问掌握学生对上节知识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如在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提问学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有同学回答的是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而应该是新议会的召开。

这时我会做一强调,要求同学及时做好标记。

二集体回忆法,针对比较简单或留出时间已背诵的课文采取这一方法。

简单的课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已识记了大部分内容,课后在看看就能掌握。

采用集体回忆法比较好,教师引导学生集体作答。

不会的学生会在回忆的过程中掉队,教师也能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这学期我又试行了第三种方法集体默写法,将学生分为两组,以行为单位,分为单号组和双号组。

他们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作答。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课时量少的问题普遍存在。

我们如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旧知回顾是必不可少环节。

只有问了查了我们才能知道学生是否真的学了记了,以便查漏补缺,提高教学水平。

存在的问题有:个别提问法不能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涉及的面太小,一节课最多提问五六人。

集体回忆法只适合简单或背过的课文。

集体默写方法的优点是考查的面广,涉及到所有人。

存在弊端是占用时间较多。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期待各位同仁也给我解答疑难,以求共同进步。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愉快的回忆之地——公书林
图 书 馆
上图书馆的经历 我的一大恩师——清华图书馆 (4-9)
英国图书馆的阅读经历
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0)
2、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示例:《鲁滨逊漂流记》 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
《一千零一夜》
拓展延伸
读书犹如采金 。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
石成金,随手翻翻, 便成巨富。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
的 。从一 个人的 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一个在阅读 和沉
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 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
当然有着完 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
----周国平《论读书》
拓展延伸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 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 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 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 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读书苦乐》
评:
读书目的 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1-2) 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

读书第一要务是认识自我,走喜爱之路
:

获得教养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

读书前提 应该如何阅读杰作

(3-7) 少年时代初读书(感性)

若干年后读译书(理性)

阅读杰作 读杰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8)
上图书馆之乐 (1-3)
《读书:目的与前提》以议论为主,《上图书馆》以 记叙为主,都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礼赞和读书价值的思考, 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洗尽铅华, 娓娓议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上图书馆》的第一段就开 宗明义地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钟情”,观照其在图书 馆的读书求学经历,就能描绘出他的成长、成才轨迹。从 时空角度谋篇布局,于细节描写中蕴含深情。

杜牧与咏史怀古诗

杜牧与咏史怀古诗
用典,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 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 了惆怅之感。
杜牧咏史怀古诗小结 :
提示:结合这三首诗的形式、手法、内容、语言等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过华清宫绝句》 《泊秦淮》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 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诗风豪爽 清丽,尤工绝句,常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 中,咏史怀古诗成就颇高。
回顾旧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品读探讨
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提示:从背景、题目、诗意等几方面考虑 )
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 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 • 主题: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送荔枝一事,形象地揭露
了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竟不惜兴师动众,劳 民伤财,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 庸无道,同时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时代背景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 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 期。晚唐时期,唐帝国国势渐微,此时,唐帝国 的安全面临两大威胁,一是藩镇割据,一是西部 吐蕃和西北部回鹘的大肆入侵。藩镇之祸经历了 七十多年,历代朝庭大多采取姑息政策,听任藩 镇与中央对抗,以至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如果 保持沉默,作者自己会感到耻辱;可是自己对朝 庭呼吁,又没有人响应支持。诗人就处于这样一 个无奈无助的彷徨的境地。
《后庭花》是一种亡国之音,此处用典。在这衰世 之年,贵族官僚们不以国事为重,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 寻欢作乐,此二句表现出对统治阶级辛辣的讽刺,表达 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回顾旧知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回顾旧知

(一)引入新课
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就可以画出它的函数图象并知道其性质,那么反过来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一些性质如何来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板书课题)
在前面学习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3,5)与(-4,-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独立的系数,需要有相同个数的独立条件才能求出函数关系式.例如:我们在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下面我们来探讨,要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需要几个条件?。

2024年秋季学期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0篇)

2024年秋季学期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0篇)

2024年秋季学期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0篇)2024年秋季学期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2-6小节,完成有关的作业。

2、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3、理解“新的跨越”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新的跨越”的含义,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生字词并知道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请一位学生说说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读一则消息的方法是什么?(先读标题,再读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的作用。

)二、学习2-3小节。

1、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则消息向大家叙述的呢?请学生轻声读2-6小节,想想火箭把卫星送上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来?2、反馈之后,板书:清晨、6时30分、7时正、20分钟后3、让学生读读2-3小节,想想这两节介绍了火箭的什么?(外形)4、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描写火箭的外形写得非常好?为什么?请学生讨论。

5、反馈:1)一座摩天大楼似的发射塔塔架的活动部分,沿着四条铁轨,缓缓向西移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什么?2)矗立在发射架的环抱中。

矗立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读之后有什么感觉。

3)箭体的底部,四个两米多粗的助推器像神话中的巨人,随时准备一跃冲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助推器与神话中的巨人有什么地方相似?了解助推器的作用:推动火箭起飞上天。

从而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两个事物的相似点。

再让学生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还体现了火箭的威武、雄伟。

(四个两米多粗、一跃冲天),并请学生谈谈体会。

6、请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火箭威武雄伟的样子。

三、学习4-6小节1、自读课文4-6小节,填写火箭发射过程的表格。

时间卫星发射过程6时30分准备起飞7时正点火、起飞7时44分冲出、直刺、飞向11分钟后星箭分离2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2、体会描写比较精彩的语句。

1)山谷里亮起一道闪电,滚来一阵雷鸣。

《石灰吟》教案4篇

《石灰吟》教案4篇

《石灰吟》教案4篇《石灰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高中语文同步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人教新课标必修

高中语文同步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人教新课标必修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学设计:2.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人教新课标必修4)高中语文第6课《定风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生活场景导入。

天气越来越热,下雨的次数越来越多,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波》。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3、并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因为可以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

四年级上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上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一单元尊师重道经典驿站课题1尊能者师课型新授1、让学生理解为人之师必备的条件。

教学目标2、让学生懂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有尊严威信和渊博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教材引入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改编和实施意义。

2、本单元内容的引入和编排意义。

根据第一单元编排序言去讲和引入。

二、学习新课1、学习理解《荀子.致士》。

(1)、学生自读《荀子.致士》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生:成为老师的四个条件。

(3)、这四个条件分别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生:尊严威信、阅历信仰、条理清楚、举一反三。

2、学习理解唐韩愈《师说》。

(1)、学生自读唐韩愈《师说》。

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生:如何找到老师?或谁可以成为老师?。

(3)、这四个条件分别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生:地位无高低、年龄无大小、懂道理和有知识。

3、温馨点击。

(1)教师总结:“三人行必有我师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2)学生谈感悟和想法。

4、活动广角(1)谈一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意义是什么?(2)我们身边谁可以成为老师,想一想、找一找。

(3)试着背一背第二段选文吧!5、成长阶梯(1)师:通过交流、自我评价对号入座。

(2)学生展示生1:我能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意义生2:我能背诵第二段选文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题2尊师之道课型新授1、让学生认识古人尊敬老师的看法,理解尊师重教对国教学目标家兴衰的重要性。

2、让学生懂得人人从就要尊敬老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理解尊师重教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人人从就要尊敬老师。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二、学习新课1、学习理解《荀子.大略》。

(1)、学生自读《荀子.大略》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生1:国家重视老师有什么好处。

巧妙运用旧知引入新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巧妙运用旧知引入新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巧妙运用旧知引入新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岑雅静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07期一、运用旧知引入新课,在知识的潜移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案例一1:《圆的面积》为例(一)回顾旧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二)引入新课在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学生很快就回答是沿着它的高剪开,然后把剪下来的部分移动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端,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来研究,再利用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

那么,这种方法叫什么?这种方法叫做剪拼法,也叫做割补法。

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又该如何求得?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同学们是否有思路了?有些同学在下面细声的说难道用剪拼法?但怎么剪怎么拼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切蛋糕?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

并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动画。

把这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于平行四边形,就容易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种方法叫割补法,在此运用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教师通过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诱导到圆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容易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用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用知识的潜移方法来解决新知识或难题,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旧知中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抓住实质问题的根源案例2:在一张正方形纸皮上剪出一个最大的圆。

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在这个图里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1)边长等于圆的直径;(2)正方形的面积大于圆的面积;(3)正方形的周长大于圆的周长。

1.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

提出问题:①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②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③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自学完后,分小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学情况。

)起初我认为大家交流之后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3个问题。

场景歌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场景歌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场景歌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场景歌》第一课题教学实录:一、新课导入,回顾旧知师:小朋友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小蝌蚪变青蛙的神奇过程,感受了水的千变万化,还了解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秘密。

(逐一出示)其实啊,大自然中还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正等着你们去发现呢!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举办一场非常有趣的“自然探秘展”。

先来看看这单元的课题,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题)生:都是歌。

师:哦!大家都发现了吗?是的,这单元啊,我们就是要坐上列车,去儿歌中探秘自然。

到底可以去哪些地方探秘呢?让我们先走进场景歌(板书:场景探秘)。

小朋友们,接下来我们将到很多场景中去探秘,每探到一个场景的秘密,你都可以获得一张专属“场景卡”哦。

悄悄告诉你,如果集齐了“场景卡”,还能打开场景歌的大宝箱。

准备好了吗?出发!二、朗读感受,聚焦场景(一)感情朗读,想象画面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儿歌,把儿歌读正确、读通顺。

现在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第十六页,开始吧。

任务一:走进大自然的场景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师:你们读得真认真,徐老师想先请四位小朋友起来读一读。

(生逐次朗读)师:你们合作得真默契!我们全班也跟他们一样来读一读。

(全班合作朗读)师:徐老师也想读一读。

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播放声音)谁来美美地说一说?生:我看到一只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说得多好,多美呀!(板贴:一只海鸥)师:小朋友们,我猜海鸥肯定不止一只,瞧,这是?生:一群海鸥。

师:太棒了,你还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一片蓝蓝的大海。

生2:我还看到了大海里有一条帆船。

师:一条帆船在大海里慢慢地飘啊飘啊,飘到了这儿。

(板贴:一条帆船)师:还看到了什么呢?生:我还看到了一艘军舰。

师:看!一艘雄伟的军舰正在踏浪前行。

(板贴:一艘军舰)(二)聚焦量词,体会表达师:小朋友们,这个字是?(出示“舰”)它的偏旁是?生:舟字旁。

师:找一找,黑板上还有哪些舟字旁的字?生:船、艘。

苏轼《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PPT演示)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风波》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余秋雨曾说过:“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

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

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差一点被处死,坐牢 103天,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当时的恐悸、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

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中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才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2) 》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2) 》教案

位置(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2.在综合应用位置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发现同一行、同一列等特殊数对的特征。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一)回顾旧知1.教师谈话:这是我们昨天留给大家的一道利用数对涂色的练习题,你们都完成了吗?(PPT课件出示练习五第3题)2.提问:题中小精灵说“(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这里的“(9,8)”表示什么意思?(2)你能在图中指出第9列吗?能指出第8行吗?3.呈现涂色完成后的结果。

(PPT课件演示)二、出示教学例2(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

(3,0)(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熊猫馆”“海洋馆”“大象馆”的位置。

三、练习1、P20做一做(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P23第7题(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三、巩固拓展1.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墨家文化思想及其人格魅力

墨家文化思想及其人格魅力

道家: 道家: 以老庄为代表,代表了没落阶层。 以老庄为代表,代表了没落阶层。所 以,道家思想的终极政治目的是回到小国 寡民的蒙昧时代。主张“愚民” 寡民的蒙昧时代。主张“愚民”、“绝欲 弃知”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弃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 以圣人之治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圣人之治也, 为无为, 为无为 ——《老子》第三章 矣。 《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 )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第五章
四、思考讨论题: 思考讨论题:
你喜欢哪种思想? 你喜欢哪种思想? 假如你是统治者,你会用哪种 假如你是统治者, 思想来治国? 思想来治国?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 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 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 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 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 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 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儒家 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 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 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 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 当然, 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完全没有仁爱 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 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 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黑暗中的奇异光亮》 《黑暗中的奇异光亮》
法家: 法家: 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重视法律 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 作用,主张“强国弱民” 作用,主张“强国弱民”,实行刑罚和 庆赏的政策, 庆赏的政策,最终帮助统治者 “富国强 进而建立绝对的中央集权。 兵”,进而建立绝对的中央集权。

上新课时回顾旧知的目的

上新课时回顾旧知的目的

上新课时回顾旧知的目的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复习相关知识,引向新的学习内容
四、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五、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复习导入法,又称温习导入法,即教师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引入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课堂导入效果。

这种复习导入的方式,是很多教师在课堂导入中惯用的方式,不仅能够很好地巩固旧知识,同时还能够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对新知识的引入起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而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复习导入的过程中,也应当有所创新,同时在导入时,应当运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积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索新知识,优化课堂导入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订正练习三弟1、2题。第1题,提醒学生要数清总分数。
2、指导完成第3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困生。
3、指导完成第4题,鼓励学生直接写出答案。
4、指导完成第5题。
弄清每个人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再计算。
5.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第5、6题,然后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有难度的可以在小组内商量解决。
6.第7题不要求学生都会做,但却都要
去思考。可以启发学生用局部平移或旋转地方式,把复杂的图形变简单些,问题可能也会变得容易些。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说。
学生交换作业,互相批改,互相评价。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这单元,我们认识了“数学家族“里的一位新成员——分数。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分数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师板书:
(1)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3)比较分数大小。
(4)分母相同分数的加减法。
3、请大家分别对每个知识点举1—2个例子,与同桌交流。
交流本单元所学知识。
2、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根据板书与同桌互相举例。
3、学生独立完成,指明验证答案。
4、理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学生独立完成第5、6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事先准备的图局部平移或旋转。
可小组内交流,以好生带动差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