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经典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学会筛选信息。

2、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3、积累物候知识,品读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特的语言更是魅力无穷芍药低垂,那是在吟诵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白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风雪载途━━记载衰草连天━━等衰连翘━━翘尾巴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三、筛选信息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提示:1、找中心句。

2、注意衔接词。

3、找提问式语句。

小结:文章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说明观察物候对农业的重要关系,接着说明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梳理顺序1、简列提纲。

2、自读文章6-10段,议一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小结:作者把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维度最大,经度次之,而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3、出示《大理寺桃花》,学生齐读,理解诗意。

提问:这首诗中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哪个因素?最能说明这种影响的是那句诗?五、赏析语言精读,找出你喜欢的美词,美句,谈谈你认识的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学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

大自然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也是瞬息万变,奥妙无穷的。

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他的语言。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

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i)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i)悬殊(xuán shū)侵害(qīn)竺可桢(zhú zhēn)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多音字:载zi (登载)(转载)(一年半载)zài (载重)(载人)翘qiáo (连翘)qiào (翘起来)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自然科学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学科之一,在八年级的学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

在《大自然的语言》这本课本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辅助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本文将以《大自然的语言》第三单元“运动中的能量”作为例子,探讨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探究物体的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3.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机械能。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件物品并进行讨论。

讨论可以从物品的大小、重量、速度、方向等方面入手,最终让学生们提出与物品有关的“动”和“能”这两个概念。

老师可以适当地启发他们,引导他们思考物体的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理论探究在让学生们对“动”与“能”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ppt或课件,对一些关于物体运动与能量之间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例如质点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浏览和思考,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3.实验设计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之后,我们需要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实验。

这个环节中可以选择一些基础实验,例如利用弹簧判断恢复力、测量自由落体高度和速度等。

由于每个实验涉及到许多变量和细节,因此老师应该注重提醒和引导学生注意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4.实验结果分析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应该帮助他们分析实验数据并理解得出的结果。

例如,让学生计算弹簧弹性势能、物体的动能等,这样他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体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老师还可以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例如将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比例绘制成图表,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科普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写作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如节气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节气、物候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理解大自然语言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掌握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如节气、物候等概念;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大自然来理解其语言;结合课文内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节课将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举例:分析课文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的作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修辞手法运用: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这些手法在描述自然现象中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课文中“春风拂面”、“夏雨润物”等句子,阐述比喻、拟人手法在描绘自然现象时的作用。
2.教学难点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导语】微风轻抚,燕⼦呢喃着春的消息;烈⽇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野⾦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有语,物有声,⼤⾃然也会说话。

⾃然界就像⼀个智者,⽤他独特的语⾔向⼈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2、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体会本⽂语⾔⽣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感悟能⼒。

4、学会在⽣活中运⽤物候知识,激发学⽣热爱⾃然进⽽认识和了解⾃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章要点,提⾼语⾔概括⼒。

理清⽂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准确、⽣动、典雅的语⾔,体会本⽂说明⽂语⾔的⽣动性。

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个单元已经进⾏了说明⽂的学习,学⽣对说明⽂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法已有⼀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是事理说明⽂,事理说明⽂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然的语⾔》⼀⽂语⾔⽣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体会本⽂的语⾔特点。

全⽂⽤⼀个课时进⾏教学。

先引导学⽣分析课⽂,从总体上把握课⽂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对课⽂进⾏深⼊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步掌握本⽂的说明顺序和语⾔特点。

这是⼀节说明⽂阅读课,采⽤主问题教学⽅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默读课⽂,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在⽂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理清顺序:1、分析本⽂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1、⽂章为什么以“⼤⾃然的语⾔”为题?2、朗读1—2⾃然段,对本⽂⽣动的语⾔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索大自然的语言的奥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白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如大自然的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索大自然的语言的奥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与大自然进行交流的?大自然是否有自己的语言?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来解决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解释其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通过举例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探索大自然的语言的奥秘。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实例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5.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和实例展示给全班同学。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评价,共同深入探讨大自然的语言。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小论文。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和分析,阐述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和作用,以及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1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结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叠词赏析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设计
微课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说明文分类引入:从语言角度来划分,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哪一类呢?
二、读中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性,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1、“苏醒”将大地拟人化,体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2、“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3、“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
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4、“次第”写出百花竟相开放、争着报春的
热闹情景。

5、“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请。

6、“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7、“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8、“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9、“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

10、“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大,寒气逼人。

三、总结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 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4) 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迁移学法,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难点】1.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1.导入:不仅仅我们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图(ppt出示图片)。

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好吗?先齐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个句子。

3.出示生字词,开火车形式抽读,其他同学跟读。

4.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一) 初步理解1.思考哪些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反馈:2——8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2.出示表格ppt,默读课文横线划出大自然的语言,和她告诉我们的奥秘。

(指名反馈)3.大自然虽然没说话,但却告诉我们这么多奥秘,用书上得一个词来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反馈:板书妙不可言)。

理解这个词语(指名反馈,并造句)。

(二)深入分析1.如此的妙不可言,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体会吧,自由读2到8小节,并且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两遍。

2.指名反馈,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喜欢的一起读。

(第二小节朗读的语气,强调“准”字。

)3.找一找,哪一个小节和第二小节的的结构相像?(指名反馈)(提示:句子的形式,和都是在告诉我们天气)。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三、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教学设想: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准确、生动、优美的说明语言。

3.了解物候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

2.理解文中表意含蕴的难句,感受作者情怀。

★课时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

★教学方法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教学过程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吗?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自主导学﹥﹥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翩.然(piān) 销声匿.迹(nì)连翘.(qiáo)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2.词语解释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次第:依次。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3.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篇1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之间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从而增强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和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大自然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例分析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例的引入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掌握相关专业术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2.教学难点: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资料,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准备生物模型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生动实例,如蜂鸟的振动翅膀、蝴蝶的颜色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生物之间信息交流的种类和特点。

在此过程中,注意讲解相关专业术语,如“触角”、“信息素”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doc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欣赏图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教师配以诗文朗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彩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晩,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杨柳依依,夏荷尖尖,树树秋色,水凝成雪。

大自然就像一位智者, 用他独特的方式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季节的变化去品悟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活动一(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介绍作者(二)积累生字词: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知识?2、读完文章后,你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一些了解。

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明确:是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快速阅读课文,找岀物候的相关知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小组内部交流,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和语言,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声音和语言来理解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描绘,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自然和科学的课文,对大自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和语言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关于大自然声音和语言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学生对大自然声音和语言的理解和认识。

2.难点: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自然的语言。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和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和语言,如鸟鸣、兽叫、风吹雨打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听到的声音和语言,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语言形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大自然中各种语言形式的学习,以及相关语文知识的运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包括课文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大自然中的语言形式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语言形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2 教学内容: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形式,如动物的语言、植物的语言、自然现象的语言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展示各种大自然语言的案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语言形式的特点。

第四章: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4.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语文知识,如成语、俗语、诗歌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解相关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内容,如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语言的文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教学难点要敢于大胆质疑问难,学习科学额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春天到了;冬天的小草呢?“枯死了”。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同学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

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

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有《竺可桢全集》。

三、文题解说“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四、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文章。

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所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五、写作背景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

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

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以及这些声音背后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以及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生物的智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大自然和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认知可能较为有限,对于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学会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倾听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了解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声音特点,学会如何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声音。

2.突破策略: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倾听和分析大自然的声音,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大自然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倾听和分析声音。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大自然声音的素材,如音频、视频等。

2.准备一些关于大自然生物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或视频素材,播放一些大自然的声音,如鸟鸣、水流、动物的叫声等。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大自然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意义;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品味语言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大自然的语言及其意义;学会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意义,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引入课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教师点评。

5.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享观点。

7. 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内容:课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运用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 人与自然: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批改、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资料,如《大自然的语言》系列图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写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意义,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内容:1、作者介绍: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学习字词。

连翘(qiáo)——翘起(qià)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3、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草木荣枯杏花传语耕地桃花暗示种谷子候鸟去来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首先是纬度(7)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主要(三)次要空间上时间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明确答案: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②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差异)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

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之,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

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

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

(字数在200字左右)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主要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次要空间时间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