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原理

合集下载

oracle 联合索引原理

oracle 联合索引原理

oracle 联合索引原理Oracle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的联合索引是一种特殊的索引类型,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和性能。

本文将介绍Oracle联合索引的原理及其优势。

一、联合索引的定义联合索引是由多个列组成的索引,这些列可以是一个表中的任意列。

与普通索引不同的是,联合索引可以通过多个列的组合进行查询,从而提高查询效率。

当查询条件中涉及到联合索引的列时,数据库可以直接利用联合索引进行快速定位,减少了查询的时间和资源消耗。

二、联合索引的原理1. 索引结构Oracle使用B树索引结构来实现联合索引。

B树是一种平衡二叉树,它可以保持索引的有序性,并且在插入、删除和查询操作中都能够保持较高的效率。

对于联合索引来说,B树的每个节点都包含了多个列的值,这样可以根据查询条件中的多个列进行快速定位。

2. 索引的创建在Oracle中,可以通过CREATE INDEX语句来创建联合索引。

语法如下: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1,column2, ...);3. 索引的使用当查询条件中涉及到联合索引的列时,Oracle会自动选择使用联合索引进行查询。

数据库会根据联合索引的列顺序以及查询条件中的列顺序进行匹配,以找到满足条件的记录。

如果查询条件中的列顺序与联合索引的列顺序不一致,数据库可能无法使用联合索引,从而导致查询效率下降。

三、联合索引的优势1. 提高查询效率联合索引可以根据多个列的组合进行查询,从而提高查询效率。

当查询条件中涉及到联合索引的列时,数据库可以直接利用联合索引进行快速定位,减少了查询的时间和资源消耗。

2. 减少存储空间相比于多个单列索引,联合索引可以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

联合索引将多个列的值存储在同一个索引结构中,避免了重复存储的问题。

3. 提高数据维护效率使用联合索引可以减少索引的数量,简化了数据库的维护工作。

当表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只需维护少量的联合索引,而不需要维护多个单列索引。

oracle数据库接口数据传输原理

oracle数据库接口数据传输原理

oracle数据库接口数据传输原理Oracle数据库接口数据传输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会话建立:客户端通过自己的网络配置文件连接到数据库所在服务器的监听程序,由监听程序验证通过后催生的服务器进程连接到客户端,服务器进程对客户端进行的用户名和口令的验证通过后,会话就建立起来了,用户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事务处理了。

2. 事务执行:服务器进程收到用户的SQL文本后,首先验证用户操作的数据库对象是否存在,SQL语句是否符合PL/SQL规范。

通过后,服务器进程通过软解析或硬解析获得该SQL文本对应的执行计划。

获得执行计划后通过逻辑读或物理读找到所需的数据块的相关信息。

之后同时进行三项重要的工作:生成重做数据,生成还原数据,维护检查点队列。

以上工作完成后,Oracle通过操作系统的配合在CPU通用寄存器中进行运算,用返回的值对相应数据块进行修改。

3. 数据传输:Oracle提供了Exp/imp工具和数据泵工具(Expdp/impdp)来实现数据的导出和导入。

这些工具可以传输表空间的元数据,而包含实际数据的数据文件可以使用操作系统工具拷贝到目标数据库,不用卸载和装载数据,这是实现数据移动速度最快的工具。

4. 表空间传输:从Oracle 10g开始,Oracle提供了跨平台传输表空间的特性。

如果源平台与目标平台的字节顺序(endian format)不同,那么在传输表空间时,需要在源平台或目标平台转换要传输的表空间为目标平台的字节顺序格式。

此外,Oracle数据库计算目标数据库必须运行的最低兼容性级别,称为可传输表空间集的兼容性级别。

从Oracle 10g开始表空间可以传输到相同或更高级别的兼容性级别的目标数据库。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oracle数据库接口数据传输原理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帮助。

oracle cbo原理

oracle cbo原理

oracle cbo原理
Oracle中的CBO(Cost-Based Optimizer)是一种查询优化器,它负责分析SQL查询语句并确定最有效的执行计划。

CBO的原理涉
及多个方面,包括统计信息、成本估算和执行计划选择。

首先,CBO使用统计信息来了解表和索引的数据分布情况,这
些统计信息包括表的大小、列的基数、索引的选择度等。

这些统计
信息有助于CBO评估不同执行计划的成本,并选择最佳执行计划。

其次,CBO通过成本估算来评估不同执行计划的代价。

成本估
算考虑了多个因素,包括I/O成本、CPU成本和内存成本等。

CBO会
根据这些成本估算来比较不同执行计划的代价,从而选择最佳执行
计划。

最后,CBO根据成本估算选择最佳的执行计划。

它会考虑查询
的复杂性、索引的利用情况、连接顺序等因素,以确定最终的执行
计划。

CBO的目标是选择一个执行计划,使得查询的总成本最小化,从而提高查询的性能。

总的来说,CBO的原理涉及统计信息的收集、成本估算和执行
计划选择。

通过这些步骤,CBO能够为查询选择最有效的执行计划,从而提高数据库查询的性能。

oracle索引的原理

oracle索引的原理

oracle索引的原理
Oracle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加快数据库查询的速度。

它通过创建一个额外的对象来存储表中某一列(或多列)的键值和指向该行的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以提高查询效率。

Oracle索引使用B树(B-Tree)数据结构实现。

B树是一种平衡的树状结构,每个节点中存储键值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

由于B树的特性,索引树可以高效地支持索引的快速搜索,因为它具有自平衡的性质,平均查询时间复杂度为O(logN),其中N是索引中的节点数。

当在表中创建索引时,Oracle会扫描表的每一行,并提取出索引列的键值,然后按照键值的顺序将它们插入到B树中。

为了提高查询效率,Oracle还可以使用一些技术来优化索引的性能,如压缩、分区等。

在执行查询时,Oracle会使用索引树进行搜索,以找到满足查询条件的所有行。

它首先从根节点开始搜索,根据查询条件选择相应的分支,然后逐级向下搜索,直到找到叶子节点或满足查询条件的节点。

最终,根据叶子节点中存储的指向行的物理地址,Oracle可以快速定位到满足查询条件的行。

除了提高查询速度外,索引还可以用于加速表的排序和连接操作。

通过优化索引的设计和使用,可以显着提升数据库的性能和响应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索引可以提高查询的速度,但它也会占用
额外的存储空间,并增加数据插入、更新和删除的开销。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索引时,需要权衡查询效率和存储空间的消耗,以达到最佳的性能优化效果。

oracle索引原理详解

oracle索引原理详解

oracle索引原理详解Oracle数据库中的索引是用于提高数据检索速度的重要工具。

了解Oracle索引的原理对于数据库管理员和开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索引的基本概念索引是Oracle数据库中的一个对象,它可以帮助数据库系统更快地检索数据。

索引类似于书籍的目录,可以快速定位到所需的数据。

二、索引的分类1. B-Tree索引:这是Oracle中最常用的索引类型,基于平衡多路搜索树(B-Tree)实现。

B-Tree索引适用于大多数数据类型,包括字符、数字和日期等。

2. Bitmap索引:位图索引主要用于处理包含大量重复值的列。

通过位图索引,可以更高效地处理这些列的查询。

3. 函数基索引:函数基索引允许在列上应用函数,然后对该结果进行索引。

这可以用于优化包含函数操作的查询。

4. 反转键索引:反转键索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Tree索引,用于优化插入操作。

通过反转键顺序,可以更高效地处理插入操作。

三、索引的创建和维护1. 创建索引:创建索引的基本语法是“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

其中,index_name是索引的名称,table_name是要创建索引的表名,column_name是要索引的列名。

2. 维护索引:定期维护索引可以确保其性能和可靠性。

常用的维护操作包括重建索引(REBUILD INDEX)和重新组织索引(ORGANIZE INDEX)。

四、索引的优点和缺点1. 优点:使用索引可以显著提高数据检索速度,减少查询时间。

此外,索引还可以用于优化复杂查询的性能。

2. 缺点:虽然索引可以提高性能,但它们也会占用额外的磁盘空间。

此外,当表中的数据发生变化时,索引也需要更新,这可能会影响写操作的性能。

五、最佳实践1. 在经常用于搜索和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

2. 根据查询模式和数据分布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

3. 定期分析和维护索引,确保其性能和可靠性。

oracle排序原理

oracle排序原理

oracle排序原理
Oracle的排序原理是基于其内置的排序算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排序序列的生成:Oracle会根据查询中的ORDER BY子句和索引信息生成排序序列。

如果查询中包含多个排序条件,Oracle会按照排序条件依次进行排序,并确保所有排序条件都是唯一的。

2、排序算法的选择:Oracle会根据数据量和查询性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

对于小数据量,Oracle会使用插入排序或快速排序等算法进行排序;对于大数据量,Oracle会使用归并排序或外部排序等算法进行排序。

3、排序的实现:Oracle会根据选择的排序算法对排序序列进行排序。

对于内部排序,Oracle会使用内存进行排序;对于外部排序,Oracle会使用磁盘进行排序。

4、排序结果的输出:一旦排序完成,Oracle会将排序结果输出到查询结果中。

需要注意的是,Oracle的排序算法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排序算法。

不同的排序算法也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oracle索引的底层实现原理

oracle索引的底层实现原理

oracle索引的底层实现原理Oracle索引的底层实现原理Oracle索引是一种用于加速数据库查询的数据结构,它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减少查询时间。

Oracle索引的底层实现原理是基于B树和B+树的数据结构。

B树是一种平衡树,它的每个节点都包含多个关键字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

B树的节点可以存储多个关键字,这使得B树可以在一次磁盘访问中读取多个关键字。

B树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最小度数,它表示节点中至少包含的关键字数。

B树的节点可以分裂和合并,以保持树的平衡。

B+树是一种基于B树的数据结构,它的每个节点都包含多个关键字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

B+树的节点只存储关键字,而子节点的指针存储在叶子节点中。

B+树的叶子节点形成一个链表,这使得B+树可以进行范围查询。

B+树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最小度数,它表示节点中至少包含的关键字数。

B+树的节点可以分裂和合并,以保持树的平衡。

Oracle索引的底层实现原理是基于B+树的数据结构。

当创建索引时,Oracle会在磁盘上创建一个B+树。

每个节点都包含多个关键字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

Oracle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了索引的值和指向数据行的指针。

当查询时,Oracle会遍历B+树,找到符合条件的叶子节点,然后通过指针访问数据行。

Oracle索引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索引的选择、创建、维护和删除。

索引的选择应该基于查询的频率和查询的复杂度。

创建索引时,应该考虑索引的大小和索引的维护成本。

维护索引时,应该定期重建索引以保持索引的性能。

删除索引时,应该考虑索引的使用情况和索引的大小。

Oracle索引的底层实现原理是基于B+树的数据结构。

B+树的平衡性和范围查询使得Oracle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减少查询时间。

索引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考虑索引的选择、创建、维护和删除。

oracle数据库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

oracle数据库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

Oracle数据库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采用了客户/服务器模式,可以在各种不同的评台上运行。

其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是数据库领域的重要内容,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1. Oracle数据库的体系结构Oracle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包括实例和数据库。

实例是由一个或多个进程组成,负责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和管理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数据库是由数据文件组成,用来存储数据和控制文件。

实例和数据库之间通过监听器进行通信,客户端通过监听器访问数据库。

2. Oracle数据库的运行原理Oracle数据库的运行原理包括数据库的启动和关闭过程。

数据库的启动过程包括加载实例和数据库文件、分配内存、打开数据库并监听客户端请求;数据库的关闭过程包括关闭实例和数据库文件、释放内存、关闭数据库并停止监听器。

3. Oracle数据库的存储结构Oracle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包括内存结构和磁盘结构。

内存结构包括数据库SGA和PGA,SGA用来存储数据库的共享数据和控制信息,PGA用来存储客户端的私有数据;磁盘结构包括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和日志文件,数据文件用来存储数据库的数据,控制文件用来记录数据库的元数据,日志文件用来记录数据库的事务日志。

4. Oracl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Oracl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包括锁和多版本并发控制。

锁是用来控制对共享资源的并发访问,包括共享锁、排他锁和意向锁;多版本并发控制是一种乐观并发控制方式,每个事务都有自己的版本,可以并发访问相同的数据,不会相互影响。

5. Oracle数据库的恢复机制Oracle数据库的恢复机制包括日志文件和闪回技术。

日志文件用来记录数据库的操作,包括重做日志和撤销日志,可以用来恢复数据库的状态;闪回技术可以回滚数据库到历史状态,包括闪回查询和闪回表。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我们对于Oracle数据库的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Oracle数据库作为一种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其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对于数据库管理员和开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管理和优化数据库。

oracle 集群 原理

oracle 集群 原理

oracle 集群原理Oracle集群是指将多个数据库实例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集群的系统。

集群的实现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共享存储:Oracle集群使用共享存储,将所有数据库实例共享一组物理数据文件。

这样,当一个实例修改了数据文件时,其他实例就能立即看到这些修改。

共享存储通常使用网络存储(如SAN)或直接连接的共享磁盘。

2. 全局资源管理器(GRD):GRD负责管理整个集群中的资源,包括数据库实例、服务、网络连接等。

GRD通过心跳机制检测实例是否正常工作,如果发现实例宕机或网络连接中断,会自动将服务迁移到其他正常实例上。

3. 数据库实例互连:集群中的数据库实例可以通过高速网络相互连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同步。

实例之间通过监听器进行通信,监听器负责接收和传递网络请求。

4. RAC架构:Oracle RAC(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是Oracle集群的常用架构,在RAC架构中,每个数据库实例都运行在独立的服务器上,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到共享存储。

RAC架构提供了可伸缩性和高可用性,多个实例可以同时处理请求,同时也可以自动故障转移。

5. 数据共享与同步:Oracle集群中的数据库实例可以共享同一组物理数据文件,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同步。

当一个实例修改了数据文件时,会通过缓存和重做日志将修改的数据同步到其他实例上,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6. 负载均衡:Oracle集群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机制,将用户请求均匀分配到不同的数据库实例上,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负载均衡器会监控实例的负载情况,将请求路由到负载较低的实例上。

总之,Oracle集群通过共享存储、全局资源管理器、数据库实例互连、RAC架构、数据共享与同步、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实现多个数据库实例的协同工作,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性能。

oracle dependency 实现原理

oracle dependency 实现原理

oracle dependency 实现原理
Oracle dependency是一种Oracle数据库的特性,它通过创建一种依赖关系来实现数据的自动更新和刷新。

在Oracle数据库中,可以创建一个对象依赖于另一个对象,当被依赖的对象发生变化时,依赖对象会自动更新和刷新。

这种依赖关系可以是表与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视图与表之间的关系。

实现原理如下:
1. 当创建依赖关系时,Oracle会记录依赖关系的信息,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中。

2. 当被依赖对象(如表)发生变化时,Oracle会检查存储在数据字典中的依赖关系信息,找出依赖于该对象的其他对象(如视图)。

3. Oracle会自动更新和刷新依赖对象,以保证其与被依赖对象的数据一致性。

具体的更新和刷新操作根据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而定,可以是重新计算视图的结果,或者是更新相关表的数据。

4. 当依赖对象被查询时,Oracle会检查依赖关系,并使用最新的数据进行查询,以保证查询结果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Oracle dependency是基于数据字典的,因此在
创建依赖关系时,需要对数据字典进行更改和更新。

同时,Oracle还提供了一些函数和视图,用于查询和管理依赖关系,如DBA_DEPENDENCIES视图和DBMS_UTILITY包中的相关函数。

综上所述,Oracle dependency通过创建依赖关系,实现了数据的自动更新和刷新,提高了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和查询性能。

oracle索引原理

oracle索引原理

oracle索引原理
Oracle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加速数据库查询操作。

它们通过创建和维护一个独立的数据结构来提高查询性能。

索引的原理是基于B树(或B+树)数据结构。

B树是一种平衡的树形结构,其中每个节点(除了根节点和叶节点)包含一个指针数组和一个关键字数组。

关键字数组按顺序排列,指针数组中的每个指针分别指向关键字数组中对应关键字的子树。

当在数据库表中创建索引时,Oracle会为该索引列的每个值创建一个索引条目,并将其按照关键字的顺序插入到B树中。

这样,当执行查询时,Oracle可以使用索引来快速定位到存储在表中特定关键字值处的行。

当执行查询时,Oracle首先搜索索引树,然后根据查找条件找到索引树中符合条件的关键字值所在的位置。

通过索引树中的指针,Oracle可以轻松地定位到对应数据行的位置,从而快速返回查询结果。

另外,Oracle索引还支持唯一性约束和主键约束。

唯一性索引确保索引列的值在所有索引中是唯一的,而主键索引则是一种特殊的唯一性索引,用于定义表的主键。

然而,索引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索引会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

其次,当对表进行插入、更新或删除操作时,索引也需要相应地进行更新,这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

因此,在设
计数据库时,需要权衡索引的数量和类型,以平衡查询性能和更新性能之间的折衷。

总之,Oracle索引是一种用于加快数据库查询性能的数据结构。

通过使用B树数据结构,索引能够快速定位到符合查询条件
的数据行,提高查询效率。

然而,索引的使用需要仔细权衡,以确保在查询和更新操作之间取得最佳性能平衡。

oracle tde原理

oracle tde原理

oracle tde原理
Oracle TDE(Transparent Data Encryption)是一种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的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密钥管理:Oracle TDE使用一个称为“加密钱包”的数据库对象来存储加密密钥。

当TDE被启用时,Oracle会生成一组加密密钥,并将其存储在加密钱包中。

2. 列级加密:TDE可以对数据库表中的特定列进行加密。

当数据被写入数据库时,Oracle会使用加密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

当数据被读取时,Oracle会自动使用加密密钥对数据进行解密,以便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原始数据。

3. 透明性:由于TDE在后台自动处理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因此应用程序不需要修改任何代码或更改任何查询。

应用程序可以像往常一样访问数据库,而无需关心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过程。

4. 数据保护:由于加密密钥存储在数据库的加密钱包中,因此只有具有适当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密钥并解密数据。

即使数据库被非法访问或遭到黑客攻击,攻击者也无法获取加密数据的明文形式,从而保护了数据的完整性和隐私。

总的来说,Oracle TDE通过列级加密、密钥管理和透明性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数据库中敏感数据的保护,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隐私。

oracle connect by level原理

oracle connect by level原理

oracle connect by level原理
Oracle的`CONNECT BY LEVEL`是用于递归查询的一种机制。

其原理是通过层级关系来查询数据,并使用`LEVEL`伪列来表示当前行在递归查询中的层级。

具体来说,`CONNECT BY LEVEL`子句会根据指定的条件来连接父子关系的数据。

查询过程会从根节点开始,然后逐级向下遍历,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在每一步遍历中,都会使用`LEVEL`伪列来记录当前层级的信息。

这种递归查询机制在处理树形结构的数据时非常有用。

通过`CONNECT BY LEVEL`子句,可以方便地查询树形结构中的任意层级的数据,而不需要手动编写复杂的递归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CONNECT BY LEVEL`子句只能用于递归查询,不能用于普通的非递归查询。

此外,在使用递归查询时,需要小心终止条件的设置,否则可能会导致无限递归或无法返回预期结果。

oracle的数据读取 原理

oracle的数据读取 原理

oracle的数据读取原理
Oracle的数据读取原理主要涉及缓冲区(buffer)的使用。

Oracle使用缓
冲区来存储从磁盘读取的数据块,以便在内存中进行快速的数据查找和更新,从而减少对磁盘的IO操作。

当Oracle需要从磁盘读取一个数据块时,它首先会检查该数据块是否已经
在缓冲区中。

如果是,Oracle就会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而不需要访
问磁盘。

如果数据块不在缓冲区中,Oracle会从磁盘读取数据块并放入缓
冲区。

Oracle使用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来管理缓冲区中的数据块。

当一个新的数据块需要被放入缓冲区时,Oracle会选择最近最少使用的数
据块进行替换。

在查找数据块时,Oracle会使用一个叫做Hash Bucket的结构。

当从数据库文件中读取到一个数据块后,Oracle会根据该数据块的文件编号、段编号、数据块号组合到一起,通过一个内部的hash算法运算后,放到不同的hash bucket中。

每个Hash Bucket都有一个Hash chain list,保留Buffer Header中的信息。

然后通过这个list找到相应的数据块。

以上就是Oracle的数据读取原理,主要涉及缓冲区的使用和LRU算法以及Hash Bucket结构的使用。

oracle 底层原理

oracle 底层原理

oracle 底层原理Oracle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其底层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存储:Oracle使用表(table)来存储数据,表由行(row)和列(column)组成。

数据被存储在数据文件(data file)中,每个数据文件又由多个数据块(data block)组成。

数据块是Oracle 数据库中最小的存储单位。

2. 数据索引:为了提高查询性能,Oracle使用索引来加速数据的访问。

索引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可以根据某个列或多个列的值快速定位数据。

Oracle支持多种类型的索引,包括B树索引、位图索引等。

3. 查询优化:当执行查询语句时,Oracle会对查询语句进行优化,以选择最优的执行计划。

查询优化器会考虑多个因素,如索引的选择、连接顺序、过滤条件等,以找到最佳的查询执行计划。

4. 事务管理:Oracle使用多版本并发控制(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MVCC)来处理并发事务。

MVCC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和修改数据库,而不会相互干扰。

Oracle还支持ACID (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特性,确保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5. 日志和恢复: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Oracle使用日志(redolog)来记录数据库的变化。

日志记录了对数据库的修改操作,以便在系统崩溃或故障时进行数据恢复。

Oracle还使用闪回(flashback)技术,可以在不恢复整个数据库的情况下,回滚到某个特定的时间点。

6. 并发控制:Oracle使用锁机制来控制并发访问,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锁可以分为共享锁和排他锁,共享锁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数据,而排他锁则只允许一个事务修改数据。

Oracle底层原理涉及了数据存储、索引、查询优化、事务管理、日志和恢复、并发控制等多个方面,这些机制共同保证了Oracle数据库的高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oracle clob 原理

oracle clob 原理

oracle clob 原理
Oracle中的CLOB(Character Large Object)是一种用于存储大量文本数据的数据类型。

它主要用于存储大量的字符数据,如文章、评论、文章等。

CLOB的原理基于以下考虑:
1. 存储容量:CLOB可以存储大量的文本数据,最大可以达到4GB。

这使得它成为存储大量文本数据的理想选择。

2. 性能优化:虽然CLOB可以存储大量数据,但Oracle也为CLOB的操作进行了优化。

例如,对CLOB的读取和写入操作通常比对常规的VARCHAR2字段的操作要快。

3. 与其他数据类型的兼容性:由于CLOB本质上是一个字符类型,因此它
可以与VARCHAR2、NVARCHAR2等字符类型进行交互,进行查询、插入、更新等操作。

4. 内存管理:Oracle使用了一种称为"内存映射"的机制来管理CLOB数据。

这意味着CLOB数据不是直接加载到内存中,而是通过内存映射到磁盘上的文件。

这有助于节省内存并提高性能。

5. 索引和搜索:虽然CLOB主要用于存储大量文本数据,但Oracle也支持对CLOB字段进行索引和搜索。

这使得可以对CLOB字段进行高效查询和
搜索。

总的来说,Oracle CLOB是一种用于存储大量文本数据的强大工具,它提供了高性能、大容量和与其他数据类型的高度兼容性。

oracle表分区的原理

oracle表分区的原理

Oracle的表分区是一种为了提高数据管理、维护和查询性能的技术。

以下是Oracle表分区的原理:1. 分区基础:分区允许将一个大表或索引分割成多个较小的、更容易管理的片段,这些片段称为分区。

每个分区可以独立于其他分区进行存储、备份和恢复。

2. 分区键:分区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列的组合来进行的。

这些列称为分区键。

Oracle根据分区键的值将数据分配到不同的分区中。

例如,如果一个表按照日期列进行分区,那么所有同一个月份的数据都会被放在同一个分区中。

3. 分区策略:范围分区:基于列的值范围进行分区。

例如,根据员工的入职日期,可以将员工表分为早期入职和近期入职两个分区。

列表分区:基于列的离散值进行分区。

例如,根据国家列,可以将客户表分为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三个分区。

哈希分区:基于哈希函数的结果进行分区,均匀地将数据分布到各个分区中。

复合分区:同时使用两个或多个分区键进行分区。

例如,先按日期范围分区,然后在每个日期范围内再按国家代码分区。

4. 分区的好处:性能提升:对于某些查询,只需要扫描特定的分区而不是整个表,从而加快查询速度。

维护方便:可以独立地备份和恢复特定的分区,而不是整个表。

数据管理:可以将特定的数据迁移到不同的存储介质或位置,以便更好地管理数据生命周期。

5. 分区与子表:虽然表分区在功能上与创建多个子表相似,但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子表需要维护多个表的完整性,而分区只需维护其主表的完整性。

此外,分区表在物理存储、索引和备份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和效率。

6. 自动分区:Oracle还提供了自动分区的功能,它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自动地将表和索引分割到不同的分区中。

这大大简化了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并确保了数据的最佳性能。

总之,Oracle的表分区通过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维护的便利性和查询性能,为数据库管理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来优化其数据库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oracle表空间释放原理

oracle表空间释放原理

oracle表空间释放原理Oracle表空间的释放原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和操作,使表空间中的数据文件得以重新利用,从而释放存储空间。

以下是Oracle表空间释放的原理和步骤:1. 数据文件的重新利用:当表空间中的数据被删除或被标记为可删除时,这些数据所占用的数据文件空间可以被重新利用。

Oracle会自动回收这些空间,并可供其他数据使用。

2. 自动存储管理:Oracle的自动存储管理(Automatic Storage Management,ASM)可以自动管理和释放表空间中的空间。

当表空间中的数据被删除或过期时,ASM会自动回收这些空间。

3. 手动管理:管理员也可以手动执行释放表空间的命令。

例如,可以使用`ALTER TABLE`语句来删除未使用的列,从而释放表空间。

或者使用`SHRINK SPACE`命令来缩小表的大小,以释放未使用的空间。

4. 重新整理表空间:当表空间中的数据文件需要重新整理时,可以使用`ALTER TABLESPACE`命令来重新组织数据文件中的数据。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文件中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并释放出未使用的空间。

5. 移动或重建索引:有时,表空间的释放可能需要移动或重建索引。

因为索引的存储位置和表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当表的空间发生变化时,索引的位置也可能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

6. 清理临时表:如果表空间中包含临时表,那么在释放表空间之前,需要清理这些临时表。

临时表的空间在数据库关闭时会自动被清理,但如果数据库处于运行状态,则需要手动清理临时表的空间。

总的来说,Oracle表空间的释放原理是通过回收和重新利用数据文件的空间,以及管理员的手动管理和操作,来实现存储空间的释放和再利用。

这些操作有助于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管理效率。

oracle sql执行原理

oracle sql执行原理

oracle sql执行原理
Oracle SQL执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解析SQL语句:首先,Oracle会解析SQL语句,将其转换
为内部的数据结构表示,以便后续的处理。

这包括对SQL语
法的分析,语义分析,以及生成执行计划。

2. 生成执行计划:Oracle会根据解析得到的语法树和语义信息,生成一个逻辑执行计划和一个物理执行计划。

逻辑执行计划描述了SQL语句的逻辑操作,而物理执行计划则描述了实际执
行该SQL语句时所需的具体操作。

3. 数据访问:在执行SQL语句之前,Oracle首先要获取相关
的数据。

这可以通过读取磁盘上的表数据,或者从内存中的缓存获取数据。

如果需要获取的数据不存在于缓存中,那么Oracle还会执行适当的IO操作来从磁盘读取数据。

4. 执行计划执行:一旦获取了相关的数据,Oracle就会根据物
理执行计划,执行相关的操作。

这包括对数据进行筛选,排序,连接等操作。

5. 结果返回:当执行完成后,Oracle会将执行结果返回给用户。

如果是查询语句,那么结果通常是一张表,如果是更新操作,那么返回值通常是受影响的行数。

需要注意的是,Oracle数据库还有很多优化器层面的处理,例如:动态SQL优化、动态查询变换等。

这些优化器会根据数
据库的统计信息、索引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对执行计划进行优化,以提高执行效率。

oracle 数据库主备原理

oracle 数据库主备原理

oracle 数据库主备原理
Oracle数据库的主备原理是指通过主数据库和备用数据库之间
的数据复制和同步来确保数据库的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

主备
数据库架构通常包括一个主数据库和一个或多个备用数据库。

主数
据库负责处理所有的事务处理和数据更新操作,而备用数据库则通
过不断从主数据库复制数据,保持与主数据库的数据同步。

在主备数据库架构中,主数据库和备用数据库之间会建立数据
复制和同步的机制,以确保备用数据库中的数据与主数据库保持一致。

这通常通过数据库复制技术来实现,例如Oracle Data Guard 等。

主备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复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
具体取决于业务需求和可用的网络带宽。

当主数据库发生故障或不可用时,备用数据库会接管主数据库
的角色,成为新的主数据库,从而保证业务连续性。

在数据库切换
过程中,通常会进行一些自动化的故障检测和切换操作,以确保切
换过程的快速和可靠。

此外,主备数据库架构还可以通过实现实时数据保护和灾难恢
复来提高数据库的可用性。

备用数据库可以部署在不同的地理位置,
以提供地理上的容灾能力,从而保护数据库免受地域性灾难的影响。

总的来说,主备数据库架构通过数据复制和同步,以及自动化
的故障检测和切换机制,确保了数据库的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是企业级数据库系统中常用的高可用架构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RACLE工作原理1-连接ORACLE的完整的工作机制是怎样的。

首先一个用户进程发出一个连接请求,如果使用的是主机命名或者是本地服务命中的主机名使用的是机器名(非IP地址),那么这个请求都会通过DNS服务器或HOST文件的服务名解析然后传送到ORACLE监听进程,监听进程接收到用户请求后会采取两种方式来处理这个用户请求,下面我们分专用服务器和共享服务器分别采用这两种方式时的情况来讲:专用服务器模式下:一种方式是监听进程接收到用户进程请求后,产生一个新的专用服务器进程,并且将对用户进程的所有控制信息传给此服务器进程,也就是说新建的服务器进程继承了监听进程的信息,然后服务器进程给用户进程发一个RESEND包,通知用户进程可以开始给它发信息了,用户进程给这个新建的服务器进程发一个CONNECT 包,服务器进程再以ACCEPT包回应用户进程,致此,用户进程正式与服务器进程确定连接。

我们把这种连接叫做HAND-OFF连接,也叫转换连接。

另一种方式是监听进程接收到用户进程的请求后产生一个新的专用服务器进程,这个服务器进程选用一个TCP/IP端口来控制与用户进程的交互,然后将此信息回传给监听进程,监听进程再将此信息传给用户进程,用户进程使用这个端口给服务器进程发送一个CONNECT 包,服务器进程再给用户进程发送一个ACCEPT包,致此,用户进程可以正式向服务器进程发送信息了。

这种方式我们叫做重定向连接。

HAND-OFF连接需要系统平台具有进程继承的能力,为了使WINDOWS NT/2000支持HAND-OFF必须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ORACLE>HOMEX中设置USE_SHARED_SOCKET。

(注意,现在基本都是专用模式,连接问题是由三层架构的中间件来完成的)共享服务器模式下:只有重定向连接的方式,工作方式是监听进程接收到用户进程的请求后产生一个新的调度进程,这个调度进程选用一个TCP/IP端口来控制与用户进程的交互,然后将此信息回传给监听进程,监听进程再将此信息传给用户进程,用户进程使用这个端口给调度进程发送一个CONNECT包,调度进程再给用户进程发送一个ACCEPT包,致此,用户进程可以正式向调度进程发送信息了。

可以通过设置MAX_DISPIATCHERS这个参数来确定调度进程的最大数目,如果调度进程的个数已经达到了最大,或者已有的调度进程不是满负荷,监听进程将不再创建新的调度进程,而是让其中一个调度进程选用一个TCP/IP端口来与此用户进程交互。

调度进程每接收一个用户进程请求都会在监听进程处作一个登记,以便监听进程能够均衡每个调度进程的负荷,所有的用户进程请求将分别在有限的调度进程中排队,所有调度进程再顺序的把各自队列中的部分用户进程请求放入同一个请求队列,等候多个ORACLE的共享服务器进程进行处理(可以通过SHARED_SERVERS参数设置共享服务器进程的个数),也就是说所有的调度进程共享同一个请求队列,共享服务器模式下一个实例只有一个请求队列,共享服务器进程处理完用户进程的请求后将根据用户进程请求取自不同的调度进程将返回结果放入不同的响应队列,也就是说有多少调度进程就有多少响应队列,然后各个调度进程从各自的响应队列中将结果取出再返回给用户进程。

ORACLE工作原理2-处理请求以上我们讲完了用户与ORACLE的连接方式,下面我们要讲ORACLE 服务器进程如可处理用户进程的请求,当一个用户进程发出了一条SQL语名:UPDATE TABLE SET SALARY=SALARY*2;1.首先,服务器进程把这条语句的字符转换成ASCII等效数字码2.接着这个ASCII码被传递给一个HASH函数,并返回一个HASH值,服务器进程将到SHARED POOL的共享PL/SQL区去查找是否存在同样的HASH值,如果存在,服务器进程将使用这条语句已高速缓存在SHARED POOL中的已分析过的版本来执行,3.如果不存在,服务器进程将对该语句进行语法分析首先检查该语句的语法的正确性,如果没有,服务器进程将在表头部请求一些行锁,如果成功加锁,服务器进程将从数据文件中读这些行所在的数据块放入DB BUFFER中空闲的区域或者覆盖已被挤出LRU 列表的非脏数据块缓冲区,并且排列在LRU列表的头部,如果这些非脏数据缓冲区写完也不能满足新数据的请求时,会立即触发DBWN 进程将脏数据列表中指向的缓冲块写入数据文件,并且清洗掉这些缓冲区,来腾出空间缓冲新读入的数据,也就是在放入DB BUFFER之前也是要先申请DB BUFFER中的锁存器,成功锁定后,再写入DB BUFFER,然后服务器程将该语句影响的被读入DB BUFFER块中的这些行的ROWID及将要更新的原值和新值及SCN等信息逐条的写入REDO LOG BUFFER,在写入REDO LOG BUFFER之前也是先请求REDO LOG BUFFER块的锁存器,成功锁定之后才开始写入,当写入达到REDO LOG BUFFER大小的三分之一或写入量达到1M或超过三秒后或发生检查点时或者DBWN之前发生,LGWR将把REDO LOG BUFFER中的数据写入磁盘上的重做日志文件,已被写入重做日志文件的REDO LOG BUFFER中的块上的锁存器被释放,并可被后来写入的信息所覆盖,REDO LOG BUFFER以循环的方式工作。

当一个重做日志文件写满后,LGWR将切换到下一个重做日志文件,如果是归档模式,归档进程还将前一个写满的重做日志进程写入归档日志文件,重做日志文件也是循环工作方式。

写完所有的REDO LOG BUFFER之后,服务器进程开始改写这个DB BUFFER块头部的事务列表并写入SCN,然后COPY包含这个块的头部事务列表及SCN信息的数据副本放入回滚段中,我们将回滚段中的副本称为数据块的“前映像”。

(回滚段可以存储在专门的回滚表空间中,这个表空间由一个或多个物理文件组成,并专用于回滚表空间,回滚段也可在其它表空间中的数据文件中开辟。

)然后改写这个DB BUFFER块的数据,并在其头部写入对应的回滚段地址,如果对一行数据多次UPDATE而不COMMIT则在回滚段中将会有多个“前映像”,除第一个“前映像”含有SCN信息外,其它的每个“前映像”的头部还含有SCN信息和“前前映像”的回滚段地址。

一次UPDATE操作只对应一个SCN。

然后服务器进程在脏数据列表中建立一条指向此缓冲块的指针。

接着服务器进程会从数据文件读入第二个块重复以上读入,记日志,建立回滚段,修改,放入脏列表的动作,当脏数据列表达到一定长度时,DBWN进程将脏数据列表中指向的缓冲块全部写入数据文件,也就是释放加在这些DB BUFER块上的锁存器。

其实ORACLE可以一次从数据文件中读入几个块放入DB BUFFER,可以通过参数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来设置一次读入的块的个数。

如果要查找的数据已缓存,则根据用户的SQL操作类型决定如何操作,如果是SELECT则查看DB BUFFER块的头部是否有事务,如果有,将从回滚段读取,如果没有则比较SELECT的SCN与DB BUFFER 块头部的SCN如果比自己大,仍然从回滚段读取,如果比自己小则认这是一个非脏缓存,可以直接从这个DB BUFFER块中读取。

如果是UPDATE则即使在DB BUFFER中找到一个没有事务,而且SCN比自己小的非脏缓存数据块,服务器进程仍然要到表的头部对这条记录申请加锁,加锁成功则进行后续动作,如果不成功,则要等待前面的进程解锁后才能进行动作。

只有当SQL语句影响的所有行所在的最后一个块被读入DB BUFFER并且重做信息被写入REDO LOG BUFFER(仅是指重做日志缓冲,而非重做日志文件)之后,用户才可以发出COMMIT,COMMIT触发LGRW,但并不强制立即DBWN来释放所有相应的DB BUFFER块上的锁,也就是说有可能出现已COMMIT,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DBWN还在写这条语句涉及的数据块的情形,表头部的行锁,并不是在COMMIT一发出就马上释放,实际上要等到相应的DBWN进程结束才会释放。

一个用户请求锁定另一个用户已COMMIT的资源不成功的机会是存在的,从COMMIT到DBWN进程结束之间的时间很短,如果恰巧在这个时间断电,由于COMMIT已触发LGWR进程,所以这些未来得及写入数据文件的改变会在实例重启后由SMON进程根据重做日志文件来前滚。

如果未COMMIT就断电,由于DBWN之前触发LGWR,所有DBWN在数据文件上的修改都会被先一步记入重做日志文件,实例重启后,SMON进程再根据重做日志文件来回滚。

如果用户ROOLBACK,则服务器进程会根据数据文件块和DB BUFFER中块的头部的事务列表和SCN以及回滚段地址找到回滚段中相应的修改前的副本,并且用这些原值来还原当前数据文件中已修改但未提交的改变。

如果有多个“前映像”,服务器进程会在一个“前映像”的头部找到“前前映像”的回滚段地址,一直找到同一事务下的最早的一个“前映像”为止。

一旦发出了COMMIT,用户就不能ROOLBACK,这使得COMMIT后DBWN进程还没有全部完成的后续动作得到了保障。

ORACLE工作原理3-检查点下面我们要提到检查点的作用,当一个全部检查点发生的时候,首先让LGWR进程将REDO LOG BUFFER中的所有缓冲(包含未提交的重做信息)写入重做日志文件,然后让DBWN进程将DB BUFFER中所有已提交的缓冲写入数据文件(不强制写未提交的)。

然后更新控制文件和数据文件头部的SCN,表明当前数据库是一致的,如果在发生检点之前断电,并且当时有一个未提交的改变正在进行,实例重启之后,SMON进程将从上一个检查点开始核对这个检查点之后记录在重做日志文件中已提交的和未提交改变,因为DBWN之前会触发LGWR,所以DBWN对数据文件的修改一定会被先记录在重做日志文件中。

因此,断电前被DBWN写进数据文件的改变将通过重做日志文件中的记录进行还原,叫做回滚,如果断电时有一个已提交,但DBWN动作还没有完全完成的改变存在,因为已经提交,提交会触发LGWR进程,所以不管DBWN动作是否已完成,该语句将要影响的行及其产生的结果一定已经记录在重做日志文件中了,则实例重启后,SMON进程根据重做日志文件进行前滚。

由此可见,实例失败后用于恢复的时间由两个检查点之间的间隔大小来决定,我们可以通个四个参数设置检查点执行的频率,LOG_CHECKPOINT_IMTERVAL决定了两个检查点之间写入重做日志文件的系统物理块的大小,LOG_CHECKPOINT_TIMEOUT决定了两个检查点之间的时间长度,FAST_START_IO_TARGET决定了用于恢复时需要处理的块的大小,FAST_START_MTTR_TARGET直接决定了用于恢复的时间的长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