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最后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感悟课文主题,提高思想觉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培养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能力;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3.感悟课文主题。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情节,理解课文主题;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2.自主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学生讨论课文主题,理解课文内涵。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重点句段;(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究成果;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课文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2)讨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对读者的启示;(3)讨论如何将课文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段;(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爱国的短文;(3)预习下一课,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2.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插图;4.相关背景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3.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4.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展开动人情节,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七年级学生初步阅读小说,可以引导其关注小说艺术上的小中见大的叙述视角,让学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细节描写,来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主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理解韩麦尔先生形象特点,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在理解小说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是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爱国的题材,并能达到深刻动人的艺术效果的;3.分析本课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片段写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本课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说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是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爱国的题材,并能达到深刻动人的艺术效果的。
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2.一、导入《最后一课》这部小说只有三千字左右,却曾给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它闪耀的爱国主义精神,曾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为什么一个小故事就能承载这么重大的题材?能有如此深入人心的力量?这就需要艺术家的独具匠心,今天,我们通过深入研读这篇课文,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指图进行背景介绍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6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 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一课》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4.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的教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2.教学难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阿尔芒·马洛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资料或通过讲解等方式了解。
2. 教师导读1.教师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3. 教师重点教学1.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点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师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学生自主阅读1.学生独自阅读该文章,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2.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文章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课堂讨论1.老师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6. 作文练习1.老师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学生可以在边写作边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
2.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阅读技巧,还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得了知识。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难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
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
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代表作有《磨坊书简》《小东西》等。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资料《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不久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教法语。
《最后一课》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3.体裁简介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4.字音字形膝头(xī)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踱步(duó) 惩罚(chéng) 祈祷(qídǎo)郝叟(hǎo sǒu)5.阅读课文,初步思考: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三、合作探究(一)理清思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3.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采用了举例、对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结合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6.教学评价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课堂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面,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a.能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b.能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创作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作文。
4.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沟通。
a.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能够通过作文等形式,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d.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e.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最后一课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a.能从课文中发现并解读作者对小弗朗士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
b.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故事背景进行分析,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a.能理解并体会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6.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 幼稚、天真、无知。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3、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学习第l一10节。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2、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2学生读文思考,组内交流3、班内交流,归结概括。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那些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这是法国作家阿尔封斯·达沃代尔创作的一篇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说。它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占领的阿尔萨斯地区,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教导下,如何从对法语的轻视转变为对祖国语言的尊重和热爱。
-生字词掌握:如“惋惜”、“祈愿”等词语,需学生能正确读写,并在句子中运用。
-写作技巧分析:作者通过对课堂环境的描绘、人物动作语言的刻画,展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关爱和期望。
-主题思想领悟: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应能理解到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2.教学难点
-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字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课文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和主题。
4.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爱国情怀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写作特色鉴赏: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感表现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核心素养:1.识记课文注解中的文学文化词句,理解分析课文中重要的基础词语,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词语。
(语言建构与运用)2.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梳理概括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3.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人格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4.从心理活动描写角度分析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体会民族语言和爱国情感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二、教学建议《最后一课》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也符合小说的人物、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情节的要素,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下的课本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理解赏析有重要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祖国是本文的主题,适当结合中国实际,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
因此教学设计中可引用部分与热爱祖国的歌曲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
可使用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可逐段品味语言式的教学,还可通过探讨式教学。
学生尽可能充分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双基。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
3、热爱民族语言,传承爱国主义的美德。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寻找并概括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展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重难点: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激情导入(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开拓辽阔疆域,创造辉煌文化。
这是爱国情怀。
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占。
这也是爱国情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难点: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本文三要素并初步感知主题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字词积累1.导入新课2.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3.出示幻灯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解释: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朗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2.默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交流讨论后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三.体味语言理解思想(一) 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形成书面笔记,准备下节课交流)(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四.布置作业: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教学步骤:一. 体味语言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给出一些暗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可能内容。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最后一课》的文本,并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迅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用铅笔标记出关键词或有疑问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故事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变化?”、“你对小说中的教育方式有何看法?”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如希望、教育和文化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信息和教训。
5.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
6.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一些反思的问题,如“你对小说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学到了哪些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是一节围绕《最后一课》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写1500字7. 拓展阅读:在课堂结束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与《最后一课》相关的材料,如其他有关二战时期的小说、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小说三要素知识及阅读小说的方法。
2.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把握文章三要素,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探究课文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三要素,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探究课文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课》。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阅读书下注解①、课前导语。
)这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小说三要素知识及阅读小说的方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核心要素是(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作用分别是(交代时间地点气候节令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者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交代社会时代背景)。
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阅读小说要紧紧把握三要素:首先明确所写人物有哪些,谁是主要人物、中心人物,谁是次要人物。
然后要研究一下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是小说人物活动的空间、舞台或者背景。
这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探究、理解主题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看看人物在上述舞台和背景下发生了什么故事。
即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弄清结构层次,明确故事线索。
最后重点应该研究人物的行为,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想想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代表了社会上哪些人,作者通过他们的思想性格想反映什么社会问题,这就是主题思想。
目标二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标出段序。
先听写词语,再注音踱(duó)步气氛(fēn)郝(hǎo)叟(sǒu)膝(xī)头惩(chéng)罚赚(zhuàn)钱诧(chà)异懊(ào)悔(huǐ)祈(qí)祷(dǎo)塞(sāi)进哽(gěng)住钥(yào)匙(shi)挟(xié)着字帖(tiè)请帖(tiě)妥帖(tiē)2.整体把握三要素。
(1)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刻画的人物?(自由发言,说对加分)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铁匠华希特和他徒弟、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镇上其他人。
主要人物是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小说通过刻画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猜想一下,用一个词说说。
(爱国主义精神)谁的爱国主义精神?(法国人民——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往往代表着一个社会群体)人物的活动必定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下,那么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是在什么环境下活动的呢?(2)①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有哪些?哪些是自然环境描写?哪些是社会环境描写(暗示或交代故事背景的语句)?(独立勾画——小组交流——自由发言,说对加分)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自然)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自然);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社会)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社会)课前环境: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自然)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社会)上课环境: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自然)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自然)下课环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自然)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社会)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明确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下面我们再回忆一下都有哪些?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都有哪些?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小组交流——自由发言,说对加分)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自然)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自然);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社会)自然环境描写表现小弗郎士想到逃课时的快乐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这里已被普鲁士军队占领。
课前环境: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自然)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进一步加深悬念。
上课环境: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自然)烘托出教室里浓厚的爱国气氛。
全部心思凝聚在了对于祖国的眷恋之上,金甲虫衬托孩子们没有分神。
鸽子的自由鸣唱,体现了教室里师生们共同的心声: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强权压迫的抗争。
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自然)说明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所呆的时间长,更衬托出他对这里的留恋。
下课环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自然)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社会)表明最后一课的结束,渲染了悲愤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痛苦难过的心情。
环境描写就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舞台、背景。
接下来我们看看人物在上述舞台、背景下发生了什么故事。
(3)①用简明语言逐段口头概括课文情节。
(先组内接力循环概括,一人一次概括一两段;再自由发言,说对加分。
)1上学晚了,并且没好好复习功课,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2、3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最终选择上学。
4路过镇公所所见所思。
5、6看布告的铁匠和我开玩笑,我跑到学校。
7平常上课时气氛喧闹。
8今天上课安安静静,“我”红着脸走进教室。
9韩麦尔先生温和地让我坐好。
10教室里和平常不一样之处。
11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宣布最后一课,希望我们用心学习。
12、13得知最后一课“我”万分难过。
14、15“我”懊悔不舍。
16揭示上最后一课的意义。
17韩麦尔先生让“我”背书,“我”背不出来心理难受。
18、19韩麦尔先生沉痛总结以往教训。
20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我”认真听讲。
21、22习字课上学生安静认真学习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23上了历史课、拼读课。
24-29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布“最后一课”结束。
②归纳最后一课与平常上课不一样之处。
对全文情节有了全面了解之后,想想题目“最后一课”怎么理解?是最后一节课,还是最后一次上课?(不是最后一节课,是最后一次上课。
)实际上了几节课?各是什么课?(四节课,分别是法语、习字、历史和拼读)详略怎么处理的?(重点,法语课;次重点是习字课;历史课与拼读课一笔带过。
)除了写上课的情况,还写了什么?(课前、下课的情况,还有上学路上的情况。
)短篇小说一般都是在高潮中结束文章,所以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开端为一部分,发展为一部分,高潮和结局合为一部分,发展部分根据情节的深入发展又可分为几个层次。
②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主体部分再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自主完成——小组交流——自由发言,说对加分)一、(1-6)写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交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二、(7-23)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的表现。
(一)(7-10)交代了“最后一课”课前的不同寻常之处。
(二)(11-16)点明“最后一课”,揭示其严肃意义。
(三)(17-23)韩麦尔先生和学生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情境。
三、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布“最后一课”结束。
③这篇小说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
由此可见小弗郎士不仅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还是作品中的一个什么人物?(线索人物)那这篇小说就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
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
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第三课时学习任务: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学习刻画、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浏览课文第,找出写韩麦尔先生的句段,批注一下采用的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思想感情)。
学习程序: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班级展示(口头汇报,同时板书关键词)语言、神态、动作,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恪尽职守、道德高尚。
2.展开合理想象,体验人物内心世界。
(1)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2)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3)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预设提示7平常上课时气氛喧闹“老师拿着大铁戒尺……”表明了什么?韩麦尔先生平常上课很严厉。
9韩麦尔先生温和地让我坐好。
“可是”如何理解?突出了老师对我的态度和往常不一样。
10教室里和平常不一样之处(老师的穿着、严肃的气氛、多了镇上的人而且各个看来都很忧愁)为什么强调韩麦尔先生今天穿戴的衣帽“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为什么要交代“个个看来都很忧愁”?渲染教室里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小弗郎士对这些不平常现象有什么感觉?吃惊、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