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合集下载

高教中外合作办学下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高教中外合作办学下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高教中外合作办学下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改革开放进程,缩小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有利于国际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与现状,研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其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一)经济全球化是直接动因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具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愿望在不断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在不断增加,终身教育理念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差异很大,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教育资源短缺,如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高等教育发达,高等教育资源产生剩余。

跨国攻读学位、跨国办教育的现象由此不断增多,最终促成了全球跨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我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对教育资源有极大的市场需求,在这种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当然成为他们合作办学的对象。

(二)有利于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外教育体制不同,合作办学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市场需要。

以上海为例,据统计,上海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中,有60%的机构国外教材使用率达50%以上。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迅速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它能够优化教育课程,改进教育方法,使大学教育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以此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中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使得高等教育供给很难及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问题,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入一批新兴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丰富了我国专业、课程门类,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学校采取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为中外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课程,让他们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有些学校还会联合优秀的国内外高校推出联合培养计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能更好地理解国际化视角下的专业发展,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方式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更多选择,还可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

学校可以吸收外国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中外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体验。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技术,例如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三、师资队伍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建设师资队伍方面值得注意,必须注重师资的创新与优化。

学校需要引进并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优秀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要注重本地教师和外教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共建交流平台。

通过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就业指导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出路,学校需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和技巧。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职业规划课程、就业信息发布等服务,让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这些就业指导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需要注重各个方面的创新与优化,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与学习机会,以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探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高校与企业合作,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上实现产学融合,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种模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等。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合作。

首先是教育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为以课堂授课为主,而新模式则强调产、学、研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也要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实践,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模式下,教学内容需要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调整,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与企业合作,将实际项目融入课程中,让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的策划、开发和实施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逐步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是实践环节的改革。

新模式下,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需要参与实际工作实践,以更好地了解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

学生可以通过实习、企业合作项目等方式进行实践,全面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来培养潜在的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对于高校而言,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更加贴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也能够吸收企业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与高校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有助于解决当前人才缺乏和人才不适配问题。

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还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浅析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被 调查 企 业 的 3 0 %认 为 职 业 学 校 学生 知 识 、技 能 水平 达 不 到 企 业
的要求,“ 理论不行 、技能不会 、还不肯学 ” 。甚至一些学 生缺乏职 业
道 德 ,对 工 作 没 有 正 确 认 识 ,不 肯 吃 苦 。 实 习 生 有 的 不 遵 守 企 业 制
2 .高职 院校 校 企 合 作 的现 状
求。合作企业 中,工科类 专业 明显好于文科类专业。
3 . 2校企合作 缺乏长效机制 ,企业没有积极性
7 0 % 的被 调 查 企业 认 为 目前 的 校 企 合 作 缺 乏 长 效 机 制 ,没 有 硬 约
应} t - 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 l j J 。教育 “ 校企合 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以学校为主体的设置方式 ,在地方政府 宏观协调下 ,学校 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 、科研 、生产。主要的特点是 教师参 与企业实践及技术研发 ,企业 参与学校教育 ,学生参 与一定 的 生产实践 ,同时还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与调控 ,这样既能保证提 高 学校的教育质量,又能促进企业的发 展,使 得学 校 与企业都能更好 的
度 ,不打招 呼就离 岗,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压力 。
3 . 4 实 习安全缺乏保 障措施 ,实习管理有漏洞
多 个 企业 提 出 目前 对 实 习 生 的安 全 问题 没 有 一定 的措 施 ,越 是 实
习生越容易出事故 ,这是企业非 常担心 的事 ,也是影 响企业接收 顶岗
实 习 生 的 主 要 障碍 之 一 。1 8 % 的被 调 查 企 业 反 映 学 校 对 实 习 生 疏 于 管 理 。实 习 生 在企 业 实 习 期 间 没有 归属 感 ,如 果 校 企 双 方 不 加 以引 导和 管 理 ,学 生 在生 活 、工 作 和 心理 反 面 都 很 容 易 出 问题 。

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际能力的人才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索和实践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机制和实践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一、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1. 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传统的高校教育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3. 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

校企合作模式使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共同进行科研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二、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尽管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校企合作意识不足。

有些高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缺乏对合作模式的有效引导和支持,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2. 培养目标和方式不匹配。

有些高校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无法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3. 企业的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存在着难以适应的顾虑,例如担心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足、合作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合作意愿和积极性不高。

三、改进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从政策、机制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改进。

1. 完善政策和引导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同时,建立行业协会或者专门的机构,提供相关咨询和帮助,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背景,引入更多具有企业经验的人才加入高校,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高校创新人才是协助当下社会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人才群体。

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教育的提高以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源及支持。

首先,高校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结合,是未来创新领域所必备的一项素质。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科交叉、实践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例如,创新性科技竞赛和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实践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学校可以引入创新课程,如创业教育、创造力训练或创新管理,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真正的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在学术领域中的学习。

针对不同专业和学年的学生,高校还可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新教育经验,以满足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需要。

其次,高校需要提高实践教育的质量。

实践教育是融入实际环境、面对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

通过实实在在地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可以在实践教育上下功夫,如学校可以与企业、政府部门等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协力进行科研项目,加入创新创业团队等,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育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学生在实践教育方面学到好的东西。

最后,高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支持。

这包括资源的提供和技术条件的营造,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创新中心及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的便捷环境。

此外,高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经费支持、创业团队的组织支持等,为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概述:高校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该模式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环境。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变革的加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高校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高校和企业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本文将对高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其优势、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校企合作的优势1. 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项目,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展,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行业需求的对接: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更加紧密地关注行业需求,与企业密切合作,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趋势,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培养更适应行业发展的毕业生。

3. 资源共享: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实践基地、设备和专业人才等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与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1. 资源不均衡:在高校校企合作中,一些高校与知名企业的合作相对较多,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一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有限。

2. 课程设置的挑战:高校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让更多的课程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3. 师资力量的短缺:高校校企合作需要大量的优秀师资力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师资力量有限,很难满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需求。

4. 办学理念的改变:高校校企合作需要学校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这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念转变和观念更新。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才培养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而“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成为了当下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那么,“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它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何不同?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校与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进行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强调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学生在校园内外全面发展自身能力,并将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1.理论依据“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使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需要。

(2)教育理念“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问题,并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

(3)全面素质教育“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竞争场景。

二、“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某高校结合地方产业特点,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开设了一门名为“互联网+民宿创业实践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实地调研和企业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互联网+民宿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创业项目,并在企业指导下进行实地实践。

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课堂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某高校在学生的实习环节中,也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行“双师制”实习。

学校派遣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通过实践中的指导和反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在此,我将结合我对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首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同时,还应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组织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一个集体的事业,需要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

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团队项目,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创新创业的课程和拓展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

再次,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普通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可以通过组织实践课程、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训,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工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可以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利用校外资源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最后,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普通高校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志愿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展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总之,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共同努力。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教育的合作交流日益增多,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教学模式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应注重结合国际化的特点。

可以开设包括跨文化交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可以引入国际标准的学位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得国际认可的学位。

还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如实习课程、项目实践课程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创新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应重视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和专家。

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师或专家来合作授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国际交流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应注重培养本校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

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注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

通过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开设包括跨文化交流、国际贸易、实习课程等的创新课程,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和专家并提升他们的国际化能力,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高职院校构建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高职院校构建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高职院校构建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高等職业教育主动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大学毕业生“一职难求”和企业“人才难求”窘况并存,一方面,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能迅速上岗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求职的大学毕业生虽然很多,但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却很少。

这既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也是高职院校的生存挑战。

为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时,如何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企业满意的学生呢?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需要,校企合作办学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以企业对人才数量及岗位能力的需求为核心,以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为基础,实现企业对人才的最佳需求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最佳就业,达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双赢目的。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参与合作办教育和做慈善一样,从教育、从人的精神思想方面入手,以企业的文化和资源的优势来突显育人的特色,那么投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开发需求,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途径与质量要求等问题。

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合作培养的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实惠与利益。

对学校而言,首先学校参与校企合作体现了社会服务意识,学校通过为企业开展特色的技术培训课程,发挥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并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意义近年来,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大学与中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与此也有不少中国高校前往国外寻找合作伙伴,开设国际化教育项目。

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帮助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通过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学校可以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对学生来说,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拓宽其国际视野,增强其全球化素养,提升其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1.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创新在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中,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这需要学校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商定,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教育资源,开设具有国际视野和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课程。

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本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 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

学校可以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和组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提升专业技能。

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3. 师资团队与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具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和专家来校教学、指导科研,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还需要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师资团队的国际化视野,为学生打造更加广阔的学术平台。

4. 学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探索适合当前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为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被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从“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探究其优点和发展方向。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实践性的教育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和知识应用的技能。

该模式因注重实践操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适合许多实践类专业,例如工程、医学等专业。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给学生提供较优质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学生适应职场、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模式旨在改变传统高校教学模式,通过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首先,“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贴近职业的实验、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

学生将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增强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

其次,“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贴合社会需求。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实际情况,为学校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需求反馈。

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竞争力。

最后,“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之余,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理安排,学生可以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平台和人脉,完成毕业后的就业。

尽管“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可能影响学校教育自主性,学生在校企合作期间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学校其他的活动和实践机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学校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合作,将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践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下面将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首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而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施与实践。

这样的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可以提供实践实训场地和设备,并提供实际项目的指导和支持。

学校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

同时,学校与企业还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产学研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能力。

再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缩短学生的就业周期。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适应工作环境,并能够快速地投入到工作中,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和时间。

同时,企业在校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实施岗位培训,提前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推荐。

最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科研人员到学校就读和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开始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尝试。

这种合作模式结合了中外两国的优势,通过相互学习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文将围绕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探讨,分析其优势和问题,并提出创新方案。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1. 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结合了两国的优势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学校还可以通过国外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教学服务。

2. 国际化视野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增强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

学生可以通过与国外学生的交流学习,了解国外的文化和社会情况,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竞争力。

3. 就业和发展优势学生可以在国内外两个母校获得两国学位,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国外学校的知名度和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1.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存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一些合作办学项目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这些办学项目通常采用国外学校的课程模式,忽视了国内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法适应。

2. 教育体系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些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教育模式。

3. 学费较高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费较高,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经济压力。

这使得部分优质学生无法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限制了项目的培养潜力。

三、创新方案1. 建立双方合作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双方合作制度,明确合作的目标和责任,加强中外学校之间的关联程度,提高合作项目的教育质量。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高等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取得优势,必须依靠国际间的合作。

因此,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渐引起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

本文结合实际探讨了该模式的创新内容和实践经验。

一、模式创新的背景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主,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岗位职责的不断升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跨学科和综合能力。

此外,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出现,使得各国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国际性的综合能力也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素质,这也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会。

对此,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结合了国内外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是一个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社会大发展的教育模式。

1.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将教育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在这些文化中学习和交流。

在实践中涉足不同的文化背景并理解其文化、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3. 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通过实践和学习,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

学生将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动态,帮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思维和更灵活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在未来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中的竞争力。

三、实践经验1. 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地点之一,担负着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责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校园”合作模式是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之一。

本文将探究“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优势。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合作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在“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

高校通过与合作方进行合作,结合实际工作任务,设置相关课程,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实际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技能。

合作方也能够通过与高校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实现人才的输出与入库。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与合作方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在培养目标上,高校可以根据合作方的需求,确定学生需要具备的技能和能力。

在培养方案上,高校可以根据实践环境的要求,结合课程设置和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高校与合作方共同设计实践环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与合作方的合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实际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技能。

实践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而在“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能够通过与合作方的合作,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可以借鉴合作方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中国逐渐兴起,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对于本土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创新之处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指的是中外高校在本科层次共同办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

其特点包括:(1)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鲜明。

合作办学项目一般都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优势,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2)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会根据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本土教育需求,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能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又能获取本土化的知识。

(3)顶级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能够借助国外高校的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2.意义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到国内,使得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竞争力。

(2)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办,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迈进,提高国际影响力。

(3)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4)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两国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架起了桥梁,有利于增进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强化国际化教育理念应用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于引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本土教育中。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于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校园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责任。

而如何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探索出一条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道路。

一、校园合作人才培养的定义与特点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是指学校与企业、政府等社会机构之间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和社会机构共同合作,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该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导向。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计的,以满足社会和行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二是双向互利。

学校和社会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三是实践导向。

该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与实际工作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

由于这些特点,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合作办学。

学校与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设立相关专业或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共同培养具有特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二是实习实训。

学校与企业或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三是科研合作。

学校与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科研项目合作,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四是教师实践。

学校教师与企业或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并将实践经验和成果带回学校,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与改进。

通过这些形式的实践,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推进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作者:王学军
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3期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各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模式越来越丰富化,既有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也有国际间的合作办学,办学形式从3+1到2+2再到1+3办学,办学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灵活的同时,异地办学、跨层次、夸专业办学成为为趋势。

我校抓住机遇,积极寻求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在学校及专业设置上不仅能通盘考虑、统一规划,使学校专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合作办学;专业设置;资源优化配置;培养模式创新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国际化趋势,国内外各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既有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也有国际间的合作办学,办学形式从3+1到2+2再到1+3办学,办学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灵活的同时,异地办学、跨层次、夸专业办学也越来越成为趋势。

在院校及专业设置上不仅能通盘考虑、统一规划,而且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形式,一般均包括诸如学生跨校选课、教师跨校联聘、新型交叉学科共建、图书情报资料联网、复合型人才跨校培养、实验条件设备共用等涉及到科研、教学、校办产业、人事甚至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若干项互利互助、平等协作等联合内容。

[1]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更新。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发生着变化,联合办学作为我国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最初尝试,是教育制度变革的产物。

这种办学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政府包揽局面,发展迅速,组织形式多样,成为教育界突起的一军。

[2]
1997年国家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8字方针,要求到2002年左右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比例合适的新格局。

从1999年我国大学扩展以来,国内高校之间开启高速联合办学模式,在当时联合办学的途径有五种:划转、合作办学、参与、共建、合并。

目前我校主要采用了合作办学形式。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日趋成熟和高校发展日趋成熟,高校调整、合并基本已经完成,近年来主要合作形式是合作与共建原则,2008年以来我校先后与东北大学实行2+2合作办学、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3+1合作办学、与日本城西大学3+1合作办学、与巴基斯坦语言大学合作办学,本文主要是针对我校和东北大学2+2联合培养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几点思考。

截止2015年我校和东北大学合作办学专业达到14个,涵盖了我校50%以上的专业,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5.2%局部学生,主要包括安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专业等,目前在东北大学交流学习人数达到400多名,根据我校每年选送东北大学2+2联合培养的选送办法,每年针对于以上14个专业选送部分满足选送条件的学生赴东北大学学习交流。

学生在东北大学学习期间存在一些问题做一下思考:
两校交流合作办学的特点。

首先,合作办学不仅是两所学校简单独立学生交流的办学,而是两所学校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管理、师资共享、图书设施资源共享、学生日常管理、提供就业就会方面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

其次,高校联合办学是在平等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实施。

特别是我校在办学定位和师资力量上,对于东北大学以产学研合作的高校来说,其凭借智力和学科优势,为我校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培养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教师学历的提升,目前我校每年选派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到东北大学挂职锻炼,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专业知识,每年考取东北大学硕、博人员10人以上。

再次,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依据我校选拨赴东北大学2+2联合培养细则,结合德育考核与前两年综合成绩选拔符合条件的学生赴东北大学学习,激发学生在我校学习期间学习的动力,结合近3年来我校和东北大学2+2合作办学以来在校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分析看出,整体及格率逐年提高,学生的学风建设较好,参与2+2联合办学专业部分班级成绩突出,选送东北大学交流学习的学生在东北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动力足,学习目标突出,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提升快,主要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

改变了我校受过去封闭体制的制约,师资队伍发展制约,硬件条件建设的制约,学校规模偏小,学科专业受硬件条件限制,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不能灵活的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使得有限的资金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因此,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合作办学,就有可能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集中的效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结合8年来我校与合作高校间的合作办学的成果来看,学生就业情况良好,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国企,大多数学生也能进入一些大中型企业工作,而且能够得到企业好评,如土木工程学生能够进入中铁集团公司工作,汽服专业能够进入上海汽车集团、北汽福田、东风集团有限公司等工作,而且对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东北大学学习的学生每年都有以良好成绩考入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深造的机会,而且有同学争取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

通过两年的交流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人沟通,大局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学校会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进程,进一步深化合作办学,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探索更加深入的合作办学模式,开拓更加灵活的办学形式。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一、合作办学的机制、体制不完善。

政府没有参与到其中,政府没有更好的发挥推进者,协调者的作用,目前的合作办学大多数都是以各高校之间相互认可合作办学,合作稳定性比较差,资源共享未能达到预期的最大化,我校目前合作办学的院校都是两校自愿合作,政府没有参与,从政策上未能给于鼓励,而且当地企业没有参与到合作办学中来,导致产学脱离,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企业产品,企业不能有效利用科研成果来提高生产水平。

二、没有效益最大化发挥合作办学的作用。

校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往往会受到地域限制,我校合作办学的院校都不在宁夏地区,校校合作最为成熟的东北大学也是在东北地区,在网络资源,师资资源、硬件条件合作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8年来两校之间虽然创造很多条件深度合作,但是这样的合作除了教学和师资培养外,在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服务等方面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

三、合作办学的长期化稳定性不够。

合作办学的协议一般为期3年,三年以后会因为两校之间管理人员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内容不能很好的执行,导致合作办学的深度开展存在顾虑。

四、管理层面重视教学,大多时候淡化学生管理工作。

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两校主要在教学管理层面而淡化学生管理工作,导致学生没有归宿感,学生学习压力大,思想工作教育缺乏,往往有部分学生长期压抑自己的思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严重的影响。

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度合作办学,重视各层次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学校加强与政府沟通,发挥政府的管理功能,建立健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合作办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发挥对当地管理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当地校校、校企、科研部门之间的合作,有效的发挥政府对当地宏观调控功能,解决有限资源,充分利用,调动各高校之间积极性,促进高校发展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以高校为科研的基地,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发展提供巨大的人才支撑,为服务地方咨政服务提供智力支撑。

发挥高校对当地发展的地位,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大力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爱萍,陆建洪.浅谈多校区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中国大学教育,2001.
[2]刘艳卓.高校联合办学的教学管理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3]文兴忠.论教育管理创新[1].教育探索,2001(3).
[4]许剑等主编.高等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5]孙昌立.构建共享、互补、合作和发展的实施平台.教育发展与研究,2007.2A
[6]宗莲松,潘华,郭丽,唐丹.高校联合办学教学管理模式探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