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3课新初期外交1 新人教版必修11544021474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交 成
参加日内瓦会议
就
走向国际舞台:
参加万隆会议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B、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阅读思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经历了怎样
的历程?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相互互相尊尊重主重权和领领土土完主整、权、互不侵犯、互不 干涉内政、平平等等互互利惠、、和平共处。
意义:
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 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外交成就3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建国后的外交形势(背景)
(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 烈斗争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不承认、封锁 禁运、包围威胁、外交孤立。
2、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2—5自然段,归纳 总结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基本内 容、含义、及意义,完成下表。
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
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谢谢各位聆听指导
处于孤立地位
外交成就1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012高中历史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8张PPT)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与“ 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 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 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 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 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三个阶段:
——中国前驻文莱大使刘新生在新中国外交55周 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 间的周恩来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49.10 —
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 建交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 孤立政策
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1954
原则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方针
含义
“另起炉 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要 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 交关系
核心
“打扫干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 净屋子再 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
请客” 交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实质:反对帝国主义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方针
含义
“另起炉 灶”
净屋子再 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 平等互利
请客” 交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实质:反对帝国主义
不孤立
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 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 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 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 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 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 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 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 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
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 毛泽东的声明
与新中国建交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 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 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
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 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
先清除帝国主义 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
0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影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
2
3
为什么
资本主义阵营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 对立和激烈斗争
快速阅读,提炼要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 针是什么?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 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 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 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 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 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 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 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 外交无小事 。 ——周恩来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 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共23张PPT)
国家性质
国家实力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国际环境
“一边倒”
建 国 初 期 的 外 交 成 就
1953年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 瓦会议 1955年参加万隆 会议
【合作探究】(考察学生识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 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 000多 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 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 阶段。”
(1)环境: 国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等西方 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包围、封锁政策。 国内:旧中国不平等的屈辱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力薄 弱,使新中国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维护独立主 权以及发展经济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 (3)意义: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维护了国家独立 与主权。
4、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55年)
(1)背景: (2)内容: (3)特点: (4)“求同存异”方针: (5)意义:
①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 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②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 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形成了" 万隆精神"
新中国“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相矛盾吗?为什么?
“一边倒”并不意味着中国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 边 一边倒”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 的独立与主权。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分析1: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为以后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主要内容介绍了从新中国外交的奠定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定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2:教材的两个显著的变化:(1)删国际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形成新的格局.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的削弱了.除美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创伤;其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活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第四,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新中国对半殖民地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人民都积极争取,以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
(2)突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从“开拓外交新局面”这一子目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子目。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编者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一节需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课。
首先,原来需要死记硬背的国际环境这一部分删掉,可以解决学生对课本的依赖,改变以往的老师出问题-学生找答案-老师念答案-学生划记号的单一模式,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中才能获取答案。
第二点,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第四点内容团结各国人民删掉,避免让学生产生疑惑到底是要“一边倒”还是要团结全国各国人民。
第三点,单独提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子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 (共22张PPT)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42021/8/42021/8/48/4/2021 8:07:59 P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42021/8/42021/8/4Aug-214-Aug-21
生活习惯等
问题探究4
亚非会议是一次怎样的会议?“求同存异”原则 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有何意 义?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讨论各国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背景: 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
内容: 意义:
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
1955年,万隆会议 (1)背景: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内容:
讨论各国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3)意义:
①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②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 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 为“万隆精神”。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高中历史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栏 目 链 接
(3)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新中国
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 华残余势力,保障本国独立、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 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特别提示: “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不相 悖,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栏 目 链 接
应用 示例
栏 目 链 接
(3)会议主题:讨论保卫和平 ________、争取民族独立 ________、发展民族 经济等问题。 (4) 中国作用:周恩来提出“ ________” 方针,促进会议 求同存异 圆满成功。 (5)会议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形成“万隆精神”。 温馨提示: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政策的成熟?
提示: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
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 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栏 目 链 接
三、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积极发展中苏关系。
(1) 成 就 : 1949 年 10 月 中 苏 建 交 ; 1950 年 初 签 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西方国家
栏 目 链 接
的封锁具有积极作用。
2.参加日内瓦会议(________ 1954 年)。
(1)会议主题: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 ________问题。
(2)影响: 五大国 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 ①新中国首次以世界 ________ 议。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参加万隆会议(________ 1955 年)。 (1)会议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 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 ________ 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殖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