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质疑的辩驳

合集下载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9期总第422期赟作者简介:张娇(1994-),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笔译(英语)。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张赟娇张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摘要:尤金·奈达是享誉世界的翻译理论家,主要从事《圣经》翻译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功能对等理论,此理论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翻译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理论是尤金·奈达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其次在对该理论产生和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探究了这一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关键词院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价值与局限一、尤金·奈达与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著名的翻译实践家,主要从事《圣经》翻译,此外,他还是优秀的翻译理论家。

在他的翻译理论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翻译理论当属功能对等理论,因为该理论代表了他翻译理论的核心。

这一理论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在他的理论影响下,我国的译者也开始了解并学习他的翻译理论,甚至发展到“言必称奈达”的地步。

由此可见,其翻译理论在翻译界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

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中,功能对等理论是交际理论派的一个分支。

所谓交际理论,顾名思义,就是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语言与另外一种语言之间的交互活动。

在这种交际翻译理论中,译文接收者是否能够理解、欣赏译文,以及他们能否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基本相同的反应,是评判译文好坏的关键因素。

换言之,功能对等理论将重点转移到信息接收者身上,将他们作为语言交际的目的和归宿。

谭载喜写道:“纵观奈达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主要发展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

”[1]在第一阶段,即描写语言阶段,奈达将重心放在词法与句法的翻译上,从这一角度来解释语言与翻译的内在联系。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重新审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挑战与机遇在翻译领域中,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具有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字面对应。

本文将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以期深入理解其在当今翻译界的角色,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起源于他的《翻译科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他提出:“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应语言。

”这个定义强调了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

因此,成功的翻译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字面对应。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在语言翻译领域,这一理论为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语言结构差异等问题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同时,该理论也在计算机语言学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然而,在实践中,“功能对等”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

对于“功能对等”的界定,不同译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操作方式,这可能导致译文的多样性。

在某些情况下,“功能对等”可能难以实现,例如,原文中的文化典故、语言风格等信息在译文中可能无法完全还原。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优化:增强文化意识:译者应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充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更准确的功能对等。

提高语言能力:译者应不断加强语言学习和实践,以确保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风格。

引入新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提高译文的质量。

展望未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机遇与发展尽管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实践中面临挑战,但其仍然是翻译界的重要指导原则。

未来,随着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功能对等”理论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局限性一、“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强调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演变发展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地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并对其进行再认识。

奈达是一位在语言学和翻译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者,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最后探讨如何在新的语境下重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我们将先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观点,即翻译应以原文和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反应为标准,强调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时应注重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如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促进文化交流等。

然而,我们也将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如过度强调读者反应可能导致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以及在处理某些特定文本类型时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新的语境下重新理解和应用功能对等理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做出贡献。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Nida)是西方语言学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功能对等,而非字面上的逐字对应。

他强调,翻译的核心在于传达原文的语义和风格,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含义,如同源语读者一样。

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并非一种绝对的等同,而是一种相对的对等,它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语境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种调整可能涉及词汇的选择、句式的变换、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中的表达效果与原文在源语中的表达效果尽可能接近。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 动态对等” 追求的是和原语信息最接近的最 自 然的对等翻译 (h te
coetntr leu vln e 。但由于 “ lss aua q ia ec ) 动态”这个表达容易被 i a t n e s a d “ q i a e c ” a s l t l oa o m s n e s a dN d . 误解为仅仅具有影响力的东西,致使很多人认为一篇译文具有相当 nf c ,u d r t n e u v ln e b o u e yS st i u d r t n i a T i r i l n l s s t e i p i a i n o “ u c i n l e u v l n e a d 大的影响力,那它一定是动态相等的好典范。 因为这种误解,同 h sa tc e aa y e h m lc to f f n to a q ia e c ” n t ep i c p e o p o u e f n t o a q i a e c ,i r e o u d r t n 时为了强调 “ h rn i lst rd c uc i n le uv l n e no d rt n e sa d 功能 ”这个概念,奈达就逐渐的用 “ 功能对等” a d a p yt i ho y n t a sa ig pa t c o r c l. n p l h st e r i r n l t n r c ie c re t y (uc in l q iaec) fntoa uv lne代替了 “ e 动态对等” 。但 “ 动态对等”和 K y wr s:f n to a q ia e c ;d n m c eu v ln e ia e od uc i n le u v ln e ya i q ia e c ;N d “ 功能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 “ 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 应应该和原语接收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 引言 翻译所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很多,例如原文本身的信度、语篇类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在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


但部分同志对该理论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对其评 价也有有失偏颇之处, 人 “ - 言必称奈达 也有人 “ , 言必称奈达之非 。 本文试 关键词: 功能对等; 语义; 文体; 读者反应论
就 。 能对等” 功 的本质 、 理论 贡献 及其局 限性进 行 分析, 以期达 到对这一 理论 的 全面的科 学的认识 。
1 引言 .
尤 金 . 达 这个 名 字 已经 为 中 国 翻 译 界 和 翻 译 理 论 界 奈 所 熟 悉 , 的 理 论 是 学 术 界 门户 开 放 以来 在 中 国 译 介 得 最 他 多 的 、 响 最 大 的 当代 翻 译 理 论 之一 , 核 心 内容 是 “ 能 影 其 功 对 等一( u ci n l q iae c) 也 有人把 。 u ci n l F n to a e uv ln e , F n t a o e uv ln e 译为 “ 能相 当 这一理 论 给翻译研 究注 入了 q iae c 功 。 新 的血 液, 也给 中国译界 带来 了新 鲜空气 。 但对 于奈 达理 论的评 价, 。 从 言必称奈 达 ” “ 到 言必称 奈达 之非”, 从全盘 肯定到 全盘 否定 , 二十年 间, 前后相 差 极大 。 奈达 的理论 对 我们 的翻译 究竟 有何理论 和实践 意义呢? 文将对功 能对 等论 的具体 内容、 论 本 理 贡 献及 其局 限性进 行全 面分 析, 以期达 到 对这一 理 论全 面和 科 学 的认识 , 辨证 地看待 它的 功 “ 与 过 。
( 郭建 中, 0 0 6 —6 ) 20 : 4 5 3 如何 实现功 能对等? .2 奈 达认 为, 谓 翻译 , 指从语 义到文体在 译语 中用最 切近 所 是 而 又最 自然的 对 等语再 现原语 的信息 。“ 谓 翻译 , 所 是在 译 语 中 用最 切 近而 又最 自 的对 等语再现原 语的信息 , 然 首先是 意义 , 其

辩证反思奈达的_功能对等_理论

辩证反思奈达的_功能对等_理论

第4卷第5期2009年5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H igher Educati on Editi on)Vol14 No15M ay12009辩证反思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胡菊花(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23086)[摘 要]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的核心翻译理论,自提出以来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标志着中国翻译界正逐渐走向成熟。

目前中国学者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正处于冷静反思的阶段,因此本文将从小说翻译实践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性地辩证分析,进一步探讨该理论在中国翻译界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 奈达;功能对等;辩证;适用性;局限性[中图分类号] H31519 [文献标识码] A[作者简介] 胡菊花(1979—),女,硕士,湖北黄石人,研究方向为笔译。

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动态对等”,后来他认为“动态”二字容易引起误解,便于80年代改成“功能对等”。

在对后者的阐述中,奈达提出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应能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原文,奈达认为这只是翻译的理想目标很难达到。

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应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N ida,1993:118)。

无论是“动态对等”还是“功能对等”,无论是“最高层次”的对等还是“最低层次”的对等,其核心都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一理论在中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中国译界许多学者在引介、阐释和讨论奈达的理论并探索对翻译实践的广泛应用性,甚至将其奉为圭臬,乃至于翻译论文不提奈达就不可能得以发表。

另一方面,随着上世纪80年代国际人文学界文化热的兴起,奈达的理论在翻译界的地位有所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以注重文化与翻译的交互影响的霍尔姆斯、巴斯奈特及韦努蒂等文化研究学者,因而在90年代中后期,中国译界不少人从文化角度出发“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杨晓荣,1996:8),大有全盘否定奈达理论的趋势。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外语学刊1999年第3期(总第97期)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南开大学 马会娟11引言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翻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对一向受忽视的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

德国学者柯勒甚至在1972年声称:等效原则势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原则。

但是也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们认为在有些情况下等效是不能实现的(Peter Newmark,刘宓庆)。

还有一些翻译家则坚持等效论是根据西方语言特点进行双语转换的译论,不适合于英汉之间的互译。

等效翻译理论对汉英翻译实践究竟有没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在首先阐明等效论的实质的基础上,指出等效原则有其适用性的一面,不妨作为可借鉴的翻译理论之一。

同时对其局限性也进行了探讨,指出把它作为一切翻译的唯一标准和方法也是不妥当的。

21等效翻译理论的实质在对等效理论展开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奈达的翻译理论作一下回顾。

目前国内的翻译界有一种误解,一谈西方的翻译理论就说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

事实上,奈达的翻译理论和等值翻译理论是不同的。

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对动态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就曾明确地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In such a translation(dynamic translation)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 (1964:159)〕。

浅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等理论 ;翻译理 论 ;翻译 实践 中图分类 号 :H 3 1 5 .9 文献标 识码 :A 尤金 - A・ 奈达 ( E u g e n e A .N i d a ) 是美 国二 十 世纪 八 十年 代
著 名 的语 言 学 家 、翻 译 家 和 翻译 理 论 家 ,其 翻 译 理 论 的 核 心 是
奈 达 认为语 言是 一 种 用 于交 流 的工 具 ,而 翻译 就是 交 际 。此 外 ,判 断译 文 的好 坏不 能 只 看 词义 、语 法 和 修 辞 ,还要 看译 文 读
者 的理解程 度 ,同时要 看这 种 反 应 和 原文 读 者 对 原 作 产 生 的反 应 是否 一致 。奈达 在 《 语 言 、文 化 与翻译》 中说道 :“ 语 言 和文 化 总 是不 断变 化的 ” 。读者 的接受 能力 是 不 断变化 的 ,某个 译 本 、某个 译法 也就 不可 能永 远 适 合 读 者 。面对 不 断 变 化 的语 言 、文 化 及 其
【 = = = i 笔 译。
摘 要 :美 国翻译 理论 家尤金 . 奈 达 的功能对 等理论 是西 方翻译 理论 的经典 。8 0年代初 期 ,功能对 等理 论传 入 中 国,丰 富 了我 国 的翻译 理 论 。然而 一些 学者对 该理论 提 出 了质 疑。 我们 要 了解 功能对 等理论 的可取之处 与不足之 处 ,这样 我 们才 可 以更 好地 运 用该 理论 来 指 导我
自2 0世 纪 6 0 年 代末 ,奈达 指 出翻译不 能局 限于形 式对 等 ,而 要追 求 “ 最切 近 的 自然 对等 ” 即 “ 动 态对等 ” 。翻译 不能 拘泥 于语 言形 式上 的对 等 ,而 应该 注重 源 语 文 本 的 意思 以及 译 语 与 源语 读 者反 应 的一致 性 。奈 达认 为 翻译 时 要 根 据 信 息 的本 质 确 定 内容 和 形式 ;根 据作 者及 译 者 目的 ,确定 翻译 的 目 的。此 外 ,功 能 对 等 有最 小程 度和 最大程 度 的对 等 。其 中最 小 程 度 的对 等 是 指 译 语 读 者 存理解 译语 文本 时 应能 达 到 想象 出源 语 读 者是 如 何 理 解源 语 文 本 的程 度 。而 最大 程度 的对 等 是指 译 语 读 者 应 该 能 够按 照源 语 文 本 读者 理解 源语 文 本 的方 式 来 理解 译 语 文 本 。前 者是 狭 义 的 ,后

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受 语 中用 切 近 原 文 的 自然 对 等 语 再 现 源 语 信 息 ” , 已经 对 “ 语 体” 这 种 形 式 因 素 作 了规 定 。 它 要 求 目的 语 文 本 在 不 同 的语 言 结 构 里 尽 可 能 完 满 地 再 现 源 文 本 旨意 , 与传 统 的 “ 自由翻译” 或“ 活译 ” 是 不同的 , 因为 自由 翻译 没 有 此 种 要 求 , 往 往 是 毫 无 节 制 的 自由 发挥 。 奈 达对 “ 功能对等” 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 认 为“ 最切近 的 自 然 对 等 ” 的说 法 是 不 够 的 ,可 能 有 几 种 译 文 都 达 到 了功 能 对 等, 但 没 有 一 种 译 文 可 以 称 得 上 与 原 文 是完 美 的对 等 。 因此 他 提 出 了不 同 层 次 的 翻 译 对 等 这 一 概 念 , 即“ 最 高 层 次 的对 等 ” 和“ 最低层次的对等” 。所谓“ 最 高层 次 的 对 等 ” . 是指“ 译 文 达 到 高 度 的对 等 ,使 目的 语 听 众 或 读 者 在 理 解 和欣 赏译 文 时 作 出 反 应 ,与 原文 听众 或 读 者 对 原 文 的 理 解 和 欣 赏 所 作 出 的 反 应基本上一致” 。 所 谓 最 低 层 次 的对 等 , 是指“ 译 文 能 达 到 充 分 的 对 等 ,使 目的 语 的 听 众 或 读 者 能 理 解 和欣 赏原 文 听 众 或 读 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在 这 两种 对 等 之 间 , 还 有 各 种 不 同 层次的对等 , 因此 允 许 翻 译 中 存 在 一 定 程度 的差 异 。 二、 功 能 对 等 理 论 的 评 价 与 影 响 传 统 的 翻译 理 论 把 翻译 重 点 放 在 语 言 的 表 现 形 式 上 . 强 调对原文的忠实 、 译 文 与原 文 的 对 等 . 较 多地 强 调 处 理 语 言 中 的特殊现象 , 如修 辞 、 格 律等形式上 的东西 , 而 往 往 忽 略 译 文 读者的反应。然而 。 由 于汉 英 语 言 的 差 异 。 汉 英 修 辞 格 也存 在 很大差异。 比如 . 英语 中 的押 韵 就 很 难 用 汉 语 表 达 。 除此 之 外 , 汉 英 中有 些 修 辞 格 虽 然 名 称 相 同 .但 在 实 际 运 用 中 却 差 别 很 大. 在 翻译 时 , 很 难 寻 求 目 的语 中对 应 的形 式 . 因而 , 用 传 统 的 翻 译 理 论 很 难 评 判并 指 导 某些 具 体 的 翻译 实 践 奈 达 主 张 更 多 地 从 译 文 读 者 的 角 度 考 虑 译 文 的 成 功 与 否, 尽 量 使 译 文 流 畅 自然 , 甚 至 可 以针 对 层 次 不 同 的读 者 由 一 种 原 文 译 出不 同 的译 文 。这 种 理 论 在 翻译 及 翻译 理论 上 引 起 的结 果 是 革 命 性 的 。 产 生了深远影响 , 给 翻译 研 究 注 入 了 新 的 思 想 和 活 力 。在 美 国本 土 , 至少有两本较有影响的教科书 , 一 本是约 翰 ・ 比克曼和约翰 ・ 卡洛合 写的《 翻译圣经 》 , 一 本 是 米 尔德里德 ・ L ・ 拉 森 的《 意 义 翻译 法 : 语 际对等指南 》 , 都 是 运 用 奈 达 的翻 译 理 论 写 成 的 。从 上 世 纪 5 0 年 代直至今 L t ,在 美 国 《 圣经》 翻译领域 , 译者一直普遍遵循 。 奈 达 的 翻译 思 想 在 中 国 的影 响 是 十 分 明 显 的 ,他 是 在 中 国介 绍 得最 多 的 一 位 西 方 翻 译理论 家 , 在 我 国 产 生 了极 大 反 响 , 并 引发 了 不 少 争 论 . 在 我 国的 翻 译 实 践 中 至今 仍 发 挥 着 巨大 作 用

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质疑的辨析

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质疑的辨析

1质 疑 一 : 效 翻 译 根 本 不 可 能 达 到 . 此 只 能 是 一 个 理 王 东 风 ,9 72 0 ; 英 凯 ,9 41 9 ) 韦 努 蒂 ( e ti, . 等 因 1 9 ,0 0 刘 1 9 ,9 7 。 V ni )一 t 想 。 ( 宓庆 , 9 9 1 ) 刘 1 8 : 3 位 异 化 翻 译 的 积 极 倡 导 者 .甚 至 说 奈 达 翻 译 理 论是 一 种 文 化 对 功 能 对 等 理 论 最 常 见 的批 评 , “ 效 翻译 根 本 就 达 不 到 ” 是 等 这 帝 国 主 义 。
s h l r n t e ta sa in fed; ie b h n f t e 2 c n u y twa e e e y c ii ie i a e n l z d r s e tv l h i u s in c oa s i h r n lto l wh l y t e e d o h 0 e t r .i i s s v r l r c z d.I s p p r a a y e e p c ie y t e ma n q e to s t t wa d d sf n to a q v e c h o n n l r w o cu i n o r s Ni a’ u c in l e uia n e t e r a d f a l d e a c n l so :Ni a’ u c i n l e u v l n e t e r s n to to a e i h t i c i l y i y d s f n t a q i a e c h o y wa o u f d t n t a t a1 o sil u d r n l t n pr ci e tl g i e ta s ai a t . o c

浅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不足论文

浅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不足论文

浅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不足论文浅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不足论文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一致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所以称为“读者同等反应论”。

该理论主要是运用于《圣经》的翻译。

而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异质同构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译者个人因素的差别,这一理论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论;文化差异;异质同构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及翻译家。

其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是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起来的。

他是迄今为止美国翻译理论界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他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功能对等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精髓。

这一理论以《圣经》翻译为着眼点,它的最大的功能对等的定义是:“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就语言层面来说,他的这一理论是十分恰当的。

而在翻译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

这一理论在处理语言转化的问题上抛开形式看内容、抛开语言差异看读者的反应的特点。

所以奈达的这一理论能够受到翻译界的普遍欢迎。

在此有必要了解一下“功能对等论”产生的特定背景。

当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主要应用于《圣经》的翻译,而《圣经》翻译的准则就是把上帝的旨意忠实地传达下去,因此重内容不重形式。

从《圣经》翻译的目的来看这一理论无疑是正确的。

但问题就在于我们把这一理论当成了普通的翻译理论,甚至在讲究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也运用这一理论。

显然这是对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的误解及误用。

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王东风却说:“如果我们省略掉圣经中读者不理解的暗喻,那么许多意义将不可避免地丢失。

”对于《圣经》的翻译尚且如此,那么在文学翻译中,这一理论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文化的不同会使读者的反应不同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

各个文化都有其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会对文化之间的翻译产生障碍。

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乔治·奈达的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将其
称为“功能对等”或“属性对等”。

这个理论建立在真实的和假实的基础
之上,认为一切真实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功能属性,而假实的存在则没有。

因此,功能对等可以概括为:真实的存在经受它所拥有的功能,而假实的
存在却不能。

奈达认为,存在有功能是它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的结果,对它们有意
义的任何事物都受到一定的功能影响,包括生物和物质的动态探索。

此外,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提出,一切真实的存在都有一种特殊的功能结构,不
同的存在有不同的功能属性。

他还认为,存在的功能是统一的,其由协同
作用和协同反馈构建。

因此,他的理论表明,存在的功能对象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它们自身定义的,不受外部影响。

从观点来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存在本质的新视角,并倡导一种新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存在的本质,提出存在有
功能的观点,也为客观性和实证驱动的方法提供了基础。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质疑的辩驳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质疑的辩驳

ugene A. Nida and his functional equivalenceHe believes that , since no two languages are identical, either in the meaning given to corresponding symbols or in the ways in which such symbols are arranged in phrases and sentences,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there can be no absolut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may be close to the original, but there can be no identity in details. As there are no such things as identical translation, so the translators should strive what they can to achieve the closest equivalent. Given the facts that Nida distinguished two orientations in translation: form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r can be called dynamic equivalence. Formal equivalence focuses on the message itself, in both form and content, that is to say ,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should match as closely as the original(I am curious about whether we can see the semantic translation from Peter Newmark’s theory is similar to the formal translation to some extent.), nevertheless, I think few people can accomplish this request, and in my perspective, I think it is meaningless to reach this level, for most of the time , our aim is to deliver the main idea yet the whole information.In contrast, a translation which attempts to produce a dynamic rather a formal equivalence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With dynamic equivalence a translator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 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satisfied bot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 Nida holds that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s language and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 thinks that a transl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aims at complete naturalness of expression and tries to relate the receptor to modes of behavior releva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his own culture; it does not insist that h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pattern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ontext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message.And the majority of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seem to result from an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Nida also places stress on the original background and culture. He says 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in a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n themeanings of words and idioms are so pervasive that scarcely any text can be 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thus, we can see, as a proficient translator, we should not only pay much attention on the receptor’s behavior with the context of his culture, but o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source language). Nida has also succeeded in shift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exts to that between the responses of readers of the two languages. Here is what he thinks: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词汇语义)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Thus,Nida‘s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r dynamic equivalence has produced enthusiastic responses from translation scholars. Moreover, it ha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a’s translation circles. For his theory has broken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criteria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giving much attention to and hav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receptor’s responses. His theory is a relatively practical one and has guided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for many years.Above all is primarily about the merits and compliments about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In his perspectiv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And it does not indicate the fame of the translation, b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translation. 功能对等的两个重要概念是读者反映论和异质同构。

对奈达等效论的思考

对奈达等效论的思考

对奈达等效论的思考[摘要]本文从国内译界对奈达等效论的批评切入,分析了其不合理性,指出语际转换过程中的可变因素对译语产生的影响可在等效论的指导下消解。

[关键词]奈达;等效论;读者1 误读奈达等效论的原因尤金·A.奈达教授倡导的Dynamic equivalence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在中国译学研究的历史上可谓命运多艰。

最初是“言必称奈达”,到后来则“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参见杨晓荣,1996:8)。

在奈达翻译理论的拥戴者和反对者之外,近年来又出现一股势力——他们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扬弃地接受奈达译论。

奈达译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至今仍是争论之焦点,说明了它在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我国的翻译界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输入了一个虽不新但还没人如此高度概括过的观念,即动态观念(参见杨晓荣,1996:8)。

他的等效论借鉴了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强调接受者的需要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从而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刘必庆)。

而有些学者则认为“等效反应”只能是一个理想。

以刘必庆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译界提出了语际转换过程中的五种可变因素,认为这些因素直接破坏了等效的达成。

上述全盘否定奈达等效论的观点源于对奈达理论的误读。

其实奈达本人多次表明等效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对动态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就曾明确地指出对等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In such a translation(dynamic translation)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1964:159)〕。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主题: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理论与应用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学说,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功能的对等,而非简单的词汇对应。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功能对等论”主张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而非字面上的逐字翻译。

这意味着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对应,更是语义和文化的对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奈达提出了三个核心原则:词汇对等、语法对等和语境对等。

词汇对等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每个词汇,并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词汇表达;语法对等则强调译者需掌握原文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语境对等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原文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境上的对等。

为了验证奈达“功能对等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我们来看一个实践案例。

比如翻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时,如果我们单纯从词汇和语法角度翻译,可能会译为“I was born with certain talents which will surely be useful one day”。

然而,这种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意义有所偏差。

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中注重功能对等,将原文和译文看作是整体,那么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译为“Everybody has his day”。

这个译文不仅实现了词汇和语法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实现了功能的对等。

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功能对等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对于一些文化特色浓厚的词汇和表达,往往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灵活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