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后检测新人教版选修520200213019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章末综合检测中图版选修5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是(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B.依靠群众,依靠集体C.生产自救,互助互济D.加强灾后重建解析:选A。
我国多年来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和“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
新华社雅加达2016年5月2日电,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2日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15 km。
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不属于地震来时保障安全的关键的是( )A.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B.要远离高大建筑物C.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D.地震发生时应快速跳楼逃生3.下图中属于室外避震的是( )解析:第2题,地震发生时如在楼上应就地躲避,防止坠物砸伤。
第3题,图A是火灾自救演练,图B是洪水中的互救,图C是地震时的室外躲避演练,图D是地震时的室内自救演练。
答案:2.D 3.C4.有关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叙述正确的是( )A.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B.确定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C.灾后恢复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挽救生命D.灾中应急最重要的工作是要通过建设加强灾区的抗灾能力解析:选A。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故A项正确;提前做好预防,做好监测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故B项错误;灾后恢复还要做到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灾害,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的共有目的,故C、D项错误。
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宣传周内:紧紧围绕“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等。
据此完成5~6题。
5.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属于( )A.工程性防御B.非工程性防御C.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D.以上选项都不对6.实施防灾减灾对策要因地制宜,下列对策不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上海市要注意采取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C.我国西南地区要建设护坡工程和抗震工程D.四川盆地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沙尘暴解析:第5题,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活动、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等属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文档:第三章+自然灾害+第一节+Word版含解析
第一节洪涝与干旱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1)气候: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区。
3.危害(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洪涝灾害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思考如果洪涝发生在无人区,会不会形成洪涝灾害?答案不会。
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涝灾害。
二、干旱灾害1.概念(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频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危害:造成农作物的大量减产,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旱灾最严重。
判断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重。
(×)2.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探究点一洪涝灾害材料一2018年6月,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五斗江乡遭遇特大暴雨,引发洪水来袭。
全乡数百栋民房倒塌,多处道路、桥梁、河堤冲毁,农田大面积被淹,通讯、电力一度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1.结合材料,总结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答案时间分布:我国雨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或夏秋季)。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5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
遥感卫星三十号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思考探究:遥感技术可用于哪些自然灾害的监测?提示:台风、沙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森林火灾、赤潮等突发性灾害的发现。
——————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主要作用 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
3.发展状况 我国已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如气象监测网、地震监测网、水文监测网等。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技术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
从空间尺度看,具有多波段、多时相、全天候的特点;从时间尺度看,可实现同步观测。
2.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等灾害的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主要功能 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作用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自然灾害的监测3.与遥感技术结合(1)灾前: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2)灾害过程中: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3)成灾后: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二、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图示法理解RS与GIS的优势结合对灾害监测的作用———————应用体验不可少——————2016年3月8日央视报道,3月2日,甘肃省迭部县达拉林场发生森林火灾,至今已燃烧7天,过火面积已超180公顷,扑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9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2.理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3. 掌握防御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
重点难点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今天起,我们共同进入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的学习与探究。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导学案反馈完成情况良好。
指出学生完成导学案时集中出现的问题,本节课就是对导学案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共同探究。
新授简要剖析P62 “图3.1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说明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即在图中的“监测手段”维度展开。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地震,跟随抗震救灾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人员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展开我们本节课的学习探究。
初进入灾区利用无人机拍摄的航拍图以及网友讨论区的评论1.航拍图的获得实际上应用了什么技术?2.这项技术弥补了人类视野的哪些不足?3.从遥感专业知识角度出发,网友们的发言有瑕疵吗?阴雨天气遥感技术如何工作?*深入探究:遥感技术的含义、特点、应用[互动探究1]震区地震前后对比视频如果,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仅仅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不会为之惊叹。
实际上,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
(展示实例)[互动探究2]结合前面探究结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作用。
学生在总结时需要达到的层面:至此,导学案中出现的“天气预报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这一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了。
知识迁移相关习题训练自然灾害防御措施的分类十分简单,教材上有文字叙述。
视频中震区地震前后对比影像的获得主要应用了哪些技术?*深入探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从学生的导学案反馈情况看,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措施属于哪类工程性防御措施存有疑惑。
现在我们一起对置疑部分进行互动解答。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2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了解世界和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了解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的技术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简单的应用案例。
1.通过读图、析图,认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特点作用3.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认识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理解灾前预测、灾中监测和灾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激发学生学习先进技术的兴趣。
重点: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滑坡、泥石流遥感影像图”导入[讲授新课]过渡:谁来测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教师简单介绍世界和我国在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探究活动1:读图分析:出示图3.1,分析: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组织者、监测对象、监测手段2.监测手段中用到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举例说明读图、分析、讨论展示、梳理、总结[承转]二、遥感技术(R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阅读课文,结合过去所学知识理解遥感(RS)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学生回答、梳理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5第3章防灾与减灾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规范训练-含答案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难度及题号考查知识点及角度基础中档稍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1、2 4、5、7用自然灾害的防御 3 6 82010年第19号热带风暴“尼伯特”(Nepartak)10月11日8时(北京时间)中心位置在北纬22.3度,东经142.6度,中心气压998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18米/秒,移向东北,移速15千米/小时,七级大风圈半径100千米。
“尼伯特”已向东北方向移动,对我国无影响。
据此回答1~3题。
10月11日9时FY2C红外云图1.图中的红外云图是下列哪种地理技术系统得到的( )。
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信息高速公路2.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主要应用的地理技术系统是( )。
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信息高速公路3.对台风进行监测,利用的是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中的( )。
A.气象监测网B.地震监测网C.水文监测网D.海洋环境监测网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RS、GIS和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应用。
监测台风利用的是RS,预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利用的是GIS,对台风进行监测,利用的是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中的气象监测网,而非海洋环境监测网。
答案 1.A 2.B 3.A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回答4~5题。
4.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5.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湖泊蓄水量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解析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显示灾害的主体(洪水)对客体(人员)的影响,从而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对不同年份的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出湖面的变化,从而分析出湖泊面积是增加还是减少,也就是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1
①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②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③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2.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1.于高二学生的而言,区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而且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因此我用西北地区作为案列教学,学生学习兴趣较大。
2.在认知方面,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的展示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教学目标
பைடு நூலகம்1.知识与技能
教授新课
模块三:论危害
1、PPT展示一段目前由于荒漠化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2、引导学生找出并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荒漠化的危害。
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授新课
模块四:开处方
1、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目前我国为了应对荒漠化所采取的措施。
2、展示相关材料。
1、学生思考回答。
2、根据材料分析治理及预防荒漠化的其他措施。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播放视频)
1、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西北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2、根据图片及文字分析人为原因。
通过让学生当一次小医生给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找到原因,让学生自己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通过播放视频更能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的脆弱性。
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癌症”。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在中国,荒漠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经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7
教学设计表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前预测、灾中跟踪监测和灾后评估中的作用。
2.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说明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主要成就。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发展,二是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三是自然灾害的防御。这三部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发展是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的知识基础,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是自然灾害的防御的前提条件,自然灾害的防御是目的。本节为第三章的第一节,是开启本章内容的钥匙,有统领全章的作用。教材内容与必修3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联系紧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主动的复习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内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侧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 ;认识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了解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认识防灾与减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从立体维度对地理概念、地理问题进行认识、分析和把握,初步学会阅读卫星遥感地图,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地理资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判别分析与综合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面对自然灾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减灾防灾,增强减灾防灾的信心。领悟灾害的危害,学会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自然灾害检测系统的构成;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
RS与GIS在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报与评估方面的应用;工程性防御措施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RS与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的资料。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2课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5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2课时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与自然灾害的防御一、选择题1.关于中国在非工程性防御方面所做的工作,正确的是( )A.1990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B.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计划(1998~2010年)》C.制定了《洪水灾害防御法》等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读下图,完成2~4题。
2.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A.实施小流域开发B.蓄水—灌溉—防洪等C.拦沙—泄水—防治泥石流D.固坡—护山—防治山体滑坡3.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 D.东南沿海4.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A.改变地表环境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D.以上都不符合面对雪灾,社会各界众志成城。
1月30日,谷歌中国宣布紧急推出春运交通图,意在帮助身在异地的人们及时了解国内交通情况。
在春运交通图上标出了主要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如果铁路或公路被“加红加粗”,那就说明它可能处于封路或受阻状态。
点击后即可了解滞留人数、目前情况、持续时间等信息。
据此,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主要应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技术 B.GIS 技术C.GPS 技术 D.虚拟技术6.运用图中所示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抗雪救灾中还可以( )A.及时获得各地积雪的范围B.对受困人员进行精准定位C.为施救车辆选择合理线路D.分析预报未来各地的天气下图为用气象卫星监测预报的2008年8月产生的12号台风“鹦鹉”移动路径图。
读图完成7~8题。
7.该图像利用的技术主要是( )A.RS,GPS B.GPS,GISC.GPS,雷达技术 D.RS,GIS8.由图像可知高新技术在台风监测中的优越性有( )①展现台风形成过程②发现台风中心③预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④估计台风的强度A.①② B.①②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9.读图,回答问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5地理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人教版课后练习八十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5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人教版课后练习八十第1题【单选题】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
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据此回答: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①震级较低②提前预报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解析】:读下图,完成:图中①②③④四个防护林体系,主要发挥水土保持环境效益的是(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关于我国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防震、搞震设施建设的完善,搞震能力提高,由地震死亡的人口下降B、由于经济的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故经济损失有加重的趋势C、我国西部地震经济损失大于东部,因西部是我国地震多发区D、我国西部地震死亡人数小于东部,因东部是我国人口分布密集区【答案】:【解析】: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有( )①陡坡修梯田;②发展水稻种植;③跨流域调水;④修建水库;⑤植树造林;⑥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起重设备等多用于哪种灾害的储备( )A、地质灾害B、海洋灾害C、生物灾害D、气象灾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①训练爬高能力②预备钢制家具③听汛期天气预报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⑤学会游泳⑥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④⑤⑥【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①在家可躲在床、桌下或旁边②在影剧院,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跳楼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9题【判断题】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监测预报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20200213028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概念及其作用。
理解世界和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状况。
初步掌握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了解自然灾害防御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的相关内容。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自主学习】1.概念: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提出减灾决策方案3.发展情况(1)世界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灾害监测系统,特别是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部门。
(2)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气象、地震、水文、海洋环境等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 62图3.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探究下列问题。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2)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所监测的主要灾害种类有哪些?提示:(1)各级组织(世界监测机构、各个国家、地方政府、基层社区等);各类监测手段(遥感、雷达、信息接收站等);所监测的各类灾害。
(2)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
(3)大气圈(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岩石圈(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水圈(洪涝、风暴潮等)、生物圈(病害、虫害和鼠害等)【核心归纳】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跟踪训练】当地时间2015年10月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就造成53 182人死亡,75 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
据此完成(1)~(2)题。
(1)该次地震的发生与哪两大板块有关(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2)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此次地震发生在南亚次大陆与亚欧大陆之间,分别属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C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优质课教学设计_5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目标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及挂图、图片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图3、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通过对图3、1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县、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
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
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 500多个水文站、1 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1课时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一、选择题在《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一文中,提出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B 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2.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是( )A.气象监测网 B.地震监测网C.水文监测网 D.资源监测网2011年6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洪灾。
在了解灾情和抗灾中,先进科技手段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此回答3~4题。
3.在这次洪灾中,对水位进行准确快速监测,采用的是( )A.遥感技术 B.多媒体技术C.水上监测站人工监测 D.航空目测4.在这次洪灾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监测网有( )①气象监测网②地震监测网③水文监测网④海洋监测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5.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是预报台风和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该现代化技术手段属于(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 D.雷达技术6.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利用遥感技术无法做到的是( )A.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B.监测病虫害的扩散情况C.收集洪水受灾区的面积D.监测沙尘暴的动态趋势7.对台风和暴雨洪涝进行实时监测的最重要的手段是( )A.利用气象雷达 B.利用专用飞机C.利用气象卫星 D.气象台的人工监测8.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作用的连续性表现在( )①灾前预警②灾中跟踪③灾后评估④提出减灾决策方案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④9.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8年9月6日1l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环境一号”A、B卫星。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课后检测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一节自然灾祸的监测与防守[ 基础稳固 ]自然灾祸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地区及地方等各级组织,经过不一样平台对自然灾祸进行监测和剖析的网络系统。
据此达成1~2 题。
1.自然灾祸监测的主体包含()①世界级监测机构②国家级监测机构③地域级和基层社区机构④多种自然灾祸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④2.以下属于自然灾祸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是()①气象灾祸②地质灾祸③水文灾祸④生物灾祸⑤气象雷达⑥基层社区A.①②③④B.⑤⑥C.①③D.①②③④⑤⑥分析:自然灾祸监测的主体包含世界级监测机构、国家级监测机构、地域级和基层社区。
监测对象主假如自然灾祸,包含气象灾祸、地质灾祸、水文灾祸、生物灾祸等。
答案: 1.A 2.A以下图是某地域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表示图。
读图,回答3~4 题。
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合用于()A.鼠害B.洪涝C.旱灾D.寒潮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纳的主要防灾减灾举措包含()①完美城市功能区划②调整家产构造③人口外迁④房子加固⑤组建志愿者队伍⑥避灾自救技术培训- 1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分析:第 3 题,依据紧抢营救强度在短时间内忽然高升、快速降低甚至停止这一特色,说明此类自然灾祸是突发性的,而且简单造成较大人员伤亡。
鼠害、旱灾都拥有渐进性特色,寒潮灾祸可能来得忽然,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第 4 题,降低震后救灾活动强度的独一方法就是预先做好预防工作,减小灾后损失。
家产构造调整的大趋向常常是附带值高的家产所占比重高升,财产密度加大,同样强度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大;人口外迁不切合实质要求。
答案: 3.B 4.D我国自然灾祸频率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守自然灾祸,我们要采纳工程性防守和非工程性防守两种举措,抓好落实和互相配合。
据此回答5~7 题。
5.以下灾祸防守举措中,属于非工程性举措的是()A.公布《洪水灾祸防守法》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加固防洪大堤D.修筑水库,蓄水防旱6.在干旱地域修筑水库能够起到的减灾作用是()A.改变地表环境,提高灾祸强度B.控制灾祸与人口的直接相遇C.改变水循环,提高抗灾能力D.除去旱灾灾情7.以下哪一举措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少灾祸强度的作用()A.加固房子,提高抗震强度B.修筑防洪大堤C.植树造林D.发掘机井分析:第 5 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举措的范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9
自然灾祸的监测与防守教课目的1.认识自然灾祸监测系统的观点及主要作用。
2.理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祸监测中的作用。
掌握防守自然灾祸的主要举措。
要点难点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祸中的应用教课过程组织教课导课经过前方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自然灾祸有了必定的认识。
从今日起,我们共同进入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的学习与研究。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自然灾祸的监测与防守》。
导教案反应达成状况优秀。
指出学生达成导教案时集中出现的问题,本节课就是对导教案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共同研究。
新授简要解析P62“图自然灾祸监测系统”,说明本节课的第一个要点即在图中的“监测手段”维度睁开。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地震,跟从抗震救灾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人员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实例睁开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研究。
初进入灾区1.航拍图的获取实质上应用了什么技术?2.这项技术填补了人类视线的哪些不足?利用无人机拍摄的航拍图 3.从遥感专业知识角度出发,网友们的讲话有瑕疵以及网友议论区的议论吗?阴雨天气遥感技术怎样工作?*深入研究:遥感技术的含义、特色、应用[互动研究1]视频中震区地震前后对照影像的获取主要应用了哪些技术?震区地震前后对照视频深入研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假如,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只是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不会为之惊讶。
实质上,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联合,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
(展现实例)[互动研究2]联合前方研究结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祸监测与评估中的作用。
学生在总结时需要达到的层面:至此,导教案中出现的“天气预告节目中供给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这一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了。
知识迁徙有关习题训练自然灾祸防守举措的分类十分简单,教材上有文字表达。
从学生的导教案反应状况看,学生对详细的实例举措属于哪种工程性防守举措存有迷惑。
此刻我们一同对置疑部分进行互动解答。
[互动研究2]将工程性防守举措的内容与举例连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0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那个、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是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地理学科素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能够总结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地理实践力:在课堂上学习的防御灾害的措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可能实际生活中可可能遇到的问题。
综合思维: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能够从多个纬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额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2018年台风“山竹”带来危害的视频导入,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减轻台风带来的危害。
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板书】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内容和图3.1,思考监测系统的构成和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1)构成:谁来测:各级组织(世界监测机构、各个国家、政府和基层社区)怎么测:监测手段(卫星、飞机、地面接收站等)测什么:自然灾害(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教师总结:我们监测系统的主要是为了减轻灾害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而我们常用的监测手段是遥感和GIS。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2
《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构建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结构2.联系必修教材内容,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二、能力目标利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教学重点】构建《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结构【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前面咱们用了大概3周的时间把自然灾害与防治讲完了,我们讲的比较快,有些模块是咱们同学自己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把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作了很大调整。
为了使大家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这节课我们来把这本书串串线,串线过程中大家看看哪些内容与必修教材有联系,把前后知识整合一下。
师:大家把学案拿出来,首先找个同学阅读一下教材的课标,读的过程中你看哪些是你没掌握的,做下标记,课后回去把它弄懂。
师:这本书在高考中通常是一道10分题,看了历年高考题,出题基本是两种类型:1、以备考期间某种特大自然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灾害发生原因、地区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特别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2、以某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本区内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师:我看了一下大家做的知识结构,大部分同学都完成的很好,有的同学觉得我给的地方不够大,又单独拿纸做的,同学们下课可以过来看看。
下面我们一起来构建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看看有没有你落下的。
师:自然灾害与防治咱们一共讲了几大内容?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的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有这三大内容师: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主要是这四方面内容:(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师:我们先看自然灾害,要想构成自然灾害,需满足哪些条件?(自然异变和受灾体)师:任何一次自然灾害形成的自然灾害系统都由哪些要素构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以及这次灾害的灾情)师:自然灾害都能产生哪些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并且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有个特点: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同一次灾害,什么样的地方危害程度高?低?为什么?师: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灾害了?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哪些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生态环境建设——稳定(必修3 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破坏——失稳(必修1 5.1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了?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应急措施、灾后自救互救行为社会经济活动建设防灾减灾工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求你会举例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主要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哪些类型:(气象、地质、水文、生物灾害)都分别包括哪些灾害?以及与必修教材的联系台风: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地图册P12干旱与旱灾呢?:必修1 2地球上的大气地图册P14—17寒潮?还是必修1 2.3地震?形成与什么有关?板块几大板块?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图册P20、52风暴潮:气旋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生物灾害我们是我们新接触的过渡:主要的自然灾害这一块我们重点要掌握哪些内容?这些自然灾害的定义、成因、分布、危害、防御措施以及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基础巩固]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据此完成1~2题。
1.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 ( )
①世界级监测机构②国家级监测机构
③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④多种自然灾害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②D.④
2.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是( )
①气象灾害②地质灾害③水文灾害④生物灾害
⑤气象雷达⑥基层社区
A.①②③④B.⑤⑥
C.①③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世界级监测机构、国家级监测机构、地区级和基层社区。
监测对象主要是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答案:1.A 2.A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B.洪涝
C.旱灾D.寒潮
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解析:第3题,根据紧急救援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升高、迅速降低甚至停止这一特点,说明此类自然灾害是突发性的,并且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
鼠害、旱灾都具有渐进性特点,寒潮灾害可能来得突然,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第4题,降低震后救灾活动强度的唯一办法就是事先做好预防工作,减小灾后损失。
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往往是附加值高的产业所占比重升高,财富密度加大,同等强度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大;人口外迁不符合实际要求。
答案:3.B 4.D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6.在干旱地区修建水库可以起到的减灾作用是( )
A.改变地表环境,提高灾害强度
B.控制灾害与人口的直接相遇
C.改变水循环,提高抗灾能力
D.消除旱灾灾情
7.下列哪一措施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作用( )
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强度
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
D.挖掘机井
解析:第5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
第6题,修建水库可以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提高抗灾性能。
第7题,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挖掘机井、加固房屋属于改变财物特性;修建防洪大堤属于阻隔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
答案:5.A 6.C 7.C
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造成的危害。
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工作的是 ( )
A.研制、发射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
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
C.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9.下列防护林工程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B.沿海防护林体系
C.平原防护林体系
D.“三北”防护林体系
解析:第8题,完善法律法规、灾害管理体系,进行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非工程性措施。
第9题,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是防台风、风暴潮;平原防护林体系是保护农田;“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
答案:8.D 9.A
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措施属灾害防御中的________性防御措施。
(2)从图中可以看出的自然灾害有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工程的建设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保护人口、财产的安全。
(3)除此图反映的方式外,该类灾害防御措施还有哪两种方式?
(4)防御此类灾害,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非工程性措施?
解析:此图为建设格栅坝预防的地质灾害是滑坡、泥石流,属于工程性防御措施中的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方式。
另外通过岩石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植树造林、加固房屋等工程措施,也能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强度。
加强灾害监测、研究,加强法制管理,提高公众环保和防灾减灾意识等。
答案:(1)工程
(2)滑坡泥石流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
(3)改变地表环境;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
(4)加强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和防灾减灾意识等。
[能力提升]
1.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监测的对象主要是( )
A.海陆分布的变化
B.地球内部岩浆的活动情况
C.地壳的运动状况
D.灾情的发展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定位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由于GPS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和速度及时间数据,因此在防灾减灾中可用于交通导航、绘制地图、火灾跟踪、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利用GPS对地震监测主要是监测地壳的运动状况,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2.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利用遥感技术无法做到的是( )
A.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
B.监测病虫害的扩散情况
C.收集洪水受灾区的面积
D.监测沙尘暴的动态趋势
解析:选A。
通过遥感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并监测其动态,还可以利用它对洪灾进行跟踪监测。
面对雪灾,社会各界众志成城。
某公司紧急推出春运交通图,意在帮助身在异地的人们及时了解国内交通情况。
在春运交通图上标出了主要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如果铁路或公路被“加红加粗”,那就说明它可能处于封路或受阻状态。
点击后即可了解滞留人数、目前情况、持续时间等信息。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主要应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虚拟技术
4.运用图中所示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抗雪救灾中还可以( )
A.及时获得各地积雪的范围
B.对受困人员进行精准定位
C.为施救车辆选择合理线路
D.分析预报未来各地的天气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的状态,点击后可了解滞留人数、目前情况、持续时间等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是获取信息,分析与管理信息,查询信息。
因此图中主要应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GIS。
及时获得各地积雪的范围和分析预报未来各地的天气主要依靠遥感技术;对受困人员进行精准定位依靠GPS。
GIS可以了解各路线的交通状况,为施救车辆选择合理线路。
答案:3.B 4.C
5.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滑坡最容易发生应具备的条件。
(2)为防止该区域滑坡的发生,请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据图找出滑坡发生最大频率的山体坡度和土质类型。
第(2)题,预防滑坡发生的措施主要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监测预报、加强宣传和灾后救助等方面。
答案:(1)坡度在15°左右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2)岩土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