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参考文献
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论文
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论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户籍制度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截至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已经存在了60多年。
然而,这项制度中的很多问题和困难已经显现出来,特别是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户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针对这一问题,近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和普通社会公众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多次提出了建立新的户籍制度的设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的支持下,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研究。
其中,涉及户籍制度改革的研究论文也逐渐多了起来,全面解决我国户籍制度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我国户籍制度的问题主要可能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是,现行制度过于严格,对于在外居住时间较长的流动人口难以实现转换。
这就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权益保障。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行制度设置了很多约束条款和复杂的审批程序,阻碍了人们的自由流动和发展。
如何能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几个建议:第一,建立统一的征信体系。
此项建议主要是为了消除行政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担忧,从而使其更有信心在好的职位上工作或者创业发展。
第二,依法改革户籍制度。
学者们认为,此举可以使户籍制度与新时代、新经济、新社会相适应,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
改革应该将人才集聚的资源集中在地方,便利人民。
第三,加快公民权利保障条例的修法。
有些物权与财产法的修法,能保护公民的权益。
建立与时俱进的体系,加强权益保护,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先进制度,人民才能像种子一样茁壮成长,为国家的发展和长期稳定的和谐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我们还需认识到,户籍制度的改革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大力的宣传推广。
特别是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做好相关政策信息的发布和宣传,以便全社会都能了解到相关政策,并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
同时,也需要制订出详细的实施细则,搭建良好的政策框架。
这样才能使户籍制度的改革得到更好的落实和推广。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背景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背景第一篇: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背景(一)户籍制度的涵义现行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特征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威,以个人的本为的人口管理方式。
注:“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套以户为单位,以人为对象的户籍管理制度,包括户口登记、户口迁移、户口统计、常住人口管理、暂住人口管理等内容。
(二)当代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原因• 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政治管理的需要。
第二,建国初期中国实行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和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为保障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阶段υ 1958年~1978年近20年间,新中国发布了一系列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等,限制农村人口迁往城镇,建立了以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为特征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城乡间竖立起一道牢不可破的“户籍墙”。
υ1978年12月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我国户籍制度一直进行着调整与逐步改革,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二元化体制下的地域隔膜逐步淡化。
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初步改革• ㈠允许农村人口自理口粮入集镇落户。
• ㈡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
㈢改革“农转非”政策,放宽了“农转非”的限制范围,改进了“农转非”的控制办法,解决“农转非”的遗留问题。
㈣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方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和政策抉择λ第一,继续推动以“城乡统一”户籍制度为取向的改革目标,建立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同权的户籍管理制度。
第二,推动全新的户籍管理模式创新。
逐步实现开放的、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为基准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依附在户籍上的特权和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使户籍制度恢复其满足治安需要和承担人口管理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
【2018-2019】户籍制度-word范文 (9页)
【2018-2019】户籍制度-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户籍制度一、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一是管理制度。
户籍登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如殷墟甲骨卜辞“辛巳卜,贞,登帚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等等皆是。
《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
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
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
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
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
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可见,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城乡人口划分)。
另外,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孟冬(阴历十月)时上报。
所以说,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上计制度”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
如商鞅变法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
2023年河北户籍制度改革规定范文
2023年河北户籍制度改革规定范文目录1.引言2.背景介绍3.目标与原则4.改革方案5.管理标准6.考核标准7.结论8.参考文献1. 引言本规章制度旨在明确2023年河北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实在规定范文,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2.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添,河北省户籍制度面对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响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人口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社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河北省决议对户籍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3. 目标与原则本次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公民自由流动,打破非公平户籍壁垒,促进一人一户原则的实施;•提高户籍管理的规范性、透亮性和服务效能;•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的均衡发展。
本次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包含:•公平公正原则:户籍制度改革应遵从公平、公正、开放、透亮的原则,确保每一位公民平等享受公共资源;•法治原则:改革必需依法实施,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人性化原则:改革应敬重人民权益,重视人的因材施教和个体差别。
4. 改革方案本次户籍制度改革的实在方案包含:•实行居住证制度:取消集体户口,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作为居民在河北省内定居的凭证;•完满居住证制度管理:健全居住证制度的颁发、注销、转移等流程,加大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力度,确保居住证管理的便捷性和全都性;•推动人才引进政策:将人才引进政策与居住证制度结合,为引进的各类人才供应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便利条件;•完满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确保全部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权益;•加强法律法规订立:订立和完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居住证制度的范围、方法和责任,加强对非法居住、假居住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5. 管理标准•政府部门负责居住证的颁发、注销、转移等管理工作,确保流程规范、高效;•公共服务机构应依照居住证制度要求,对持证人员供应公平、便捷的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应加强对居住证持有者的管理,落实居住证登记制度,维护社区的安全与稳定;•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居住证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安全;•各级政府应加强协调和引导,确保居住证制度的统一适用和执行。
征文 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征文户籍制度改革研究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近年来,我国逐渐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这个领域中探索出一些重要举措,以期实现户籍制度的公正与合理。
户籍制度改革对于解决农民工流动、弱化城乡二元对立、推进现代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需要和现实意义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背景和需求当前我国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流动受限,常常面临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扰;二是城乡二元对立尚未实现有效的弱化和融合。
而户籍改革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工流动和城乡二元对立问题。
首先,农民工流动受限制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关键要素。
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成为二等公民,缺乏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这不仅造成了人才流失,也加剧了城市社会的不公平。
其次,城乡二元对立问题仍然存在,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服务和福利分配不均等方面。
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了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农村居民在进城就业和享受城市福利方面面临难题,而城市居民则享有更多的机会和权益。
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城乡社会的统一和发展,也阻碍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二、现实意义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实现农民工流动的自由化。
改革应当让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益。
这将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减轻农民工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其次,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弱化城乡二元对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实现城乡之间的人员、资源和资本的流动,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互补性和融合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最后,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推进现代化治理。
通过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将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适应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这将有效提升我国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户籍与经济相关书籍
户籍与经济相关书籍
关于户籍与经济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推荐:
1.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新探索》
2. 《经济户口管理》
3. 《经济转型与就业问题研究》
4.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5. 《户籍制度与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关系研究》
6. 《户籍制度改革的逻辑与挑战》
7.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
8. 《户籍制度改革:城乡统一与人口自由迁徙研究》
9.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10. 《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这些书籍涵盖了户籍与经济相关的多个方面,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城乡统一、人口自由迁徙、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深入了解户籍与经济的关系,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户籍作用的史料
户籍作用的史料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是历代政府征调赋役的主要依据。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大兵源和增加赋税收入,纷纷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
例如,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实行了“什伍连坐法”,将全国居民按照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编制进行管理,并规定同“伍”或同“什”的居民要相互监督,如果有人犯罪或逃亡,其他成员也要受到牵连。
在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更加完善。
秦朝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并实行了“编户齐民”的政策,将全国居民都编入户籍,并按照户籍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进一步细化了户籍管理。
汉朝还实行了“算赋”制度,即按照户籍征收人口税。
在隋唐时期,户籍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隋朝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并实行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政策,对全国居民进行大规模的清查和登记,并制定了户籍标准。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户籍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户籍管理。
唐朝还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即按照户籍分配土地和征收赋税。
在宋元明清时期,户籍制度逐渐衰落。
宋朝实行了“保甲制”,将全国居民按照一定的编制进行管理,并规定保甲长要负责维护社会治安。
元朝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并实行了“诸色户计”的政策,将全国居民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不同的户籍类别,并按照户籍类别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
明朝和清朝也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但户籍管理逐渐松弛。
总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是历代政府征调赋役的主要依据。
同时,户籍制度也对人口流动、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分落户政策研究文献综述5800字》
积分落户政策研究文献综述居住证积分落户政策是我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最新政策举措。
居住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流动人口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获得居住证并不意味流动人口就能在城市(尤其是“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安居乐业,要想获得超大、特大城市的合法市民身份,获得居住证仅是第一步。
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为有序管理流动人口落户工作,通过设置一系列积分指标体系,对外来人员落户本地的条件进行指标量化,并对每项指标赋予一定分值,当累计积分达到规定分值时方可申请落户。
由此,积分落户逐渐成为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落户的根本依据与重要途径,学界对积分落户政策研究也愈加重视与深入。
第一,在积分落户政策特征方面。
部分学者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登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横向比较明晰不同城市间积分落户政策导向性,并提出针对性完善建议。
谢宝富(2014)基于上海市居住证积分落户政策,提出上海积分落户倾向于吸纳高学历者、高技能者、年轻人以及富人。
政策具有动态可控性,将条件管理转变为积分管理,使流动人口管理更加灵活,流动人口获得多方位公共服务。
普通持证人与积分达标者享受不同层次的公共服务,特别在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关键差异。
上海市居住证积分落户制度体现了上海重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总体方向。
王红茹(2016)通过比较上海、北京两地居住证积分落户制度,发现上海注重引进博士和高端人才,更看重高学历;北京不完全唯学历理论,给普通劳动者落户机会,更看重长期贡献。
刘育林等(2020)以广州、深圳二市为例,对特大型城市落户新政实效进行分析,通过比对二者积分落户指标体系,指出广州市由于城市化历史悠久,故落户政策更倾向于对落户个体和个人的综合衡量审视;而深圳市更加侧重于考察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贡献以及稀缺性技能人才。
第二,在积分落户的必要性与功能作用方面。
郝媛媛等(2017)从宪法学角度分析积分落户政策对于法律角度明确迁移自由权,保障流动人口基本人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户籍制度(精选多篇)
户籍制度(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户籍制度1、户籍制度中国的户籍制度由于城乡二元格局造成的二元户口划分,其系统性、延续性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深刻而长远。
如从政治权利、身份地位、教育机会、职业获得、社会保障等方面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
河北省户籍制度改革相对较早,推进过程较快,改革措施较为系统,改革经验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值得总结分析。
同时,所辖区域内户籍改革差异较大,但存在共性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出一定的典型特征,破解共性关键问题有利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户口一元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20XX年7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关于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明确具体改革内容有两条是:(一)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石家庄城中村农民就地“农转非”261390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户籍管理混乱,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农民对户籍改革满意度低。
虽然户口变了,但孩子上学、大人上班也不一定有保障啊,加之户籍制度与其他教育、社保、就业、医疗等福利捆绑在一起,表现为户籍制度粘性极强,给户籍改革和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
到20XX年6月1日,石家庄城中村改造启动率已达100%。
大面积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户口管理跟不上就十分不利于计划生育、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管理,百姓不满意就容易上访告状,这样不利于地方经济建设,也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二)缩小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差距,促进户籍改革平稳顺利进行。
无论从我国历史还是从社会现实出发进行分析,在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体制中,户籍制度都是极其重要的标准和依据,甚至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最基本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户籍制度演变为权益分配的基本依据。
河北省也不例外,户口是个人从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组织获取收入和补贴的必要依据,各种消费补贴、住房补助、福利分房、子女入托就学、养老医疗保险等等都是以户口为基本条件而享有的。
关于户籍制度范文
关于户籍制度范文关于户籍,你了解多少呢。
为大家了一篇“关于户籍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1958年以前,中国没有严格的户籍,人们可以自由迁徙。
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公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
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发出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
文件对当前户口管理作出了“四项改革”:1、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
对以往出生并要求在城市随父落户的未成年人,可以逐步解决其在城市落户的问题,学龄前儿童应当优先予以解决;2、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
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应当根据自愿的原那么准予在该城市落户;3、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身边无子女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可以在其子女所在城市落户;4、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置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户籍制度对于中国社会而言不仅过去是,现在也是稳定的基石,通过人民公社这种集体占有土地的政策,以及后来的土地承包政策,都让农民根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得中国这个人均耕地非常有限、同时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国家确保了“超饱和就业”这样一种状态,使得绝大多数人尽管贫困,但仍旧有起码的就业和生活保障。
相对于中国的国情(人多地少,处于技术突变时代——放开了搞,中国农村很容易就能实现农业机械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相对于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化水平不高意味着城市吸纳能力有限……),户籍制度其当了相当重要而且积极的作用,这一点不容否认。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实施者
内容
目的
政府(主体)
主要在重大灾害时提供救济,内容有:建立仓储系统;设立救助机构
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宗族
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救济,帮助宗族内部成员
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提供日常生活的救助
户籍制度
基层治理
社会救济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 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嘉禾征献录》洪武四年月日杭字八百号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摘编自《史记》
萧 何
材料三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汉代徐干《中论・民数篇》
征发赋役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治安
材料一 商鞅还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凡是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自15岁以上起)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社会治安
社会生活
古代的基层组织
秦朝
乡
里
亭
(行政事务)
(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均由本地人担任
基层民众自我管理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基层民众相互监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行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九《户口一》
历史户籍制度范文
历史户籍制度范文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一种用于管理人口、登记个人信息、追溯家族血缘关系的制度。
它在不同国家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功能。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和欧洲历史上的户籍制度,展示不同制度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试图解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最早的户籍制度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食邑制度。
该制度以土地为基础,将人口划分为不同的户籍,居民需向政府纳税,并参军服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户籍制度日益完善。
三国时期的“族籍制”进一步加强了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同时规定了个人的公民身份和权益。
到了唐代,户籍制度成为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它使政府能够有效监督人口分布、征税和征兵。
欧洲历史上的户籍制度与中国有着一定的区别。
在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通过设置佣兵和征募军队来维护权力和地方秩序。
在这样的制度下,户籍系统主要用于管理劳动力和确保军队的组织。
例如,法兰西王国的“佃军制”要求土地所有者将佃户的一部分劳力归属于国家或领主,以便在需要时动员他们参军。
而英国的“臣籍制”则是以个人对封建领主的效忠作为划分标准,而不仅仅是基于居住地。
然而,尽管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其服务本国利益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也经常导致社会不平等和歧视。
在中国,地方户籍制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和土地制度的限制,这使得农村居民在享受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
类似地,在欧洲,领主和封建体制对佃农和农民的控制往往会限制他们的自由和权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社会对于户籍制度的反思和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许多国家试图通过取消或减弱地方户籍差别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消除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使得户籍制度的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
尽管如此,户籍制度的和实践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是一种管理人口、登记个人信息和追溯家族血缘关系的制度。
中国户籍制度(通用3篇)
中国户籍制度(通用3篇)中国户籍制度篇1户籍制度是一种人口管理制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商代人将这种管理方式称之为“登人”。
商代属于奴隶制社会,在当时的贵族奴隶主眼中,人口和牛羊之类的财产并无多大区别,牛羊需要登记,那么人口登记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身为奴隶主私有财产的奴隶,当然是不可能有迁徙的自由,如果私自逃离户籍所在地,则会遭到严酷的惩罚,有时候甚至会被处死。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许多小国对领地居民的控制也力有不逮,于是诸子百家的士人们得以周游列国,宣传各自的学说,以博取各国君主的重视。
自由的人口流动为自由的思想创造了土壤,因此,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华夏迎来了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时代,因为韩国水工郑国的间谍事件被发觉,秦国的宗室们对秦国境内的客卿非常不信任,于是鼓动秦王驱逐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论述秦穆公以来“以客致强”的事实。
在文末,李斯写道: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认为,人口流动带来人才流动,各国英才入秦是秦国能强盛的根本。
如果因为地域籍贯的不同,而驱逐人才,那么秦国就危险了。
秦王嬴政认为李斯说的很对,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岂能让人才流入他国呢?于是嬴政马上做了一件事:立刻废除了驱逐客卿的命令;而孝公时,已让商鞅赶紧对秦国境内的人口进行登记。
商鞅变法,将秦国人口按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的办法编制起来,每伍户之中,选一人为伍长,每什户之中选一人为什长,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国户籍管理制度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国户籍管理制度【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情况。
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
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确定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1977年11月公安部规定了“农转非”的内部控制指标,即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86—1995年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县秦栏镇实行“绿卡户籍制”。
以此为代表,部分地区实行投资入户、购房入户或蓝印户口等政策,以吸引人才和资金2001年3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认识。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变革。
论述:1958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
同时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大量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加入流动大军。
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今天,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旧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
农村户籍制度范文
农村户籍制度范文农村户籍制度,又称农业户口制度,是指中国农村居民户口登记与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与城市户籍制度相对应,在我国至今依然存在。
农村户籍制度的实行使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别,给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不便与不公平。
本文将对这一制度进行探讨。
农村户籍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
为了保障农村的食品供应和农村劳动力的稳定,国家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将农村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
这一户籍制度的初衷是可取的,但随着开放的进行,它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农村户籍制度造成了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在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资源,而农村居民则因为户籍的限制,很难享受到同样的待遇。
这让教育和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造成了农村居民的双重边缘化。
其次,农村户籍制度给农民工迁徙和就业带来了困难。
根据农村户口制度,农村居民在城市就业并非易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续和审批过程才能正式迁入城市并正常就业。
这导致很多农民工无法合法地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他们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第三,农村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户籍的本质是对人口流动的控制,这让农村居民在享受城市的优惠政策和发展机会上受到了限制。
相比之下,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迁出和迁入不同城市,享受到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种差距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分裂,也不利于国家整体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应当逐步农村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人口的平等待遇。
首先,政府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水平,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同时,政府应简化农民工迁徙和就业的手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此外,还可以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促进城乡间资源和发展机会的均衡分配,也能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户籍管理制度论文
户籍管理制度论文一、城市化进程中石狮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一)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石狮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彰显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石狮市城郊及农村土地不断增值,农村人口受利益驱动,为获得征用土地补偿及相关福利,大量涌入石狮市谋求发展却不愿迁户口,所以他们的长期居留地和常住户口地往往不一致,即存在人户分离现象,这种人户分离现象进而导致大量的“空挂户”出现[2]。
调查数据表明,石狮市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但户籍人口增长缓慢,从1988年建市至2012年增长不足8万人(图1),主要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
这就更说明了石狮市流动人口的总体落户水平不高,长期存在着人户分离现象,导致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石狮市城市管理体制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社会成员无差别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3]。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具有学历较高、收入较高等特点,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内容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
但在石狮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由于户籍尚在农村,无法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表2),特别是在技术培训方面,最大差距达到34.1%,在电视录像厅、图书室、文艺活动以及免费或便宜的电影等方面的差距也都超过了1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石狮市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虽然有很大改善,医疗普及率较高,但医疗设备差、卫生技术人员短缺。
据统计,农村卫技人员仅仅相当于城市的12.8%;公路交通虽然实现村村通,但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交通运行不正常。
由此可见,石狮市虽然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深刻影响了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水平。
(三)户籍管理制度导致社会保障不到位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则就是社会公平,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无差别的所有社会成员效用最大化,即要无社会地位区别地保障各个社会人群的相关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田炳信. 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罗亚萍,姜红星.城乡二元制度下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
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2]曾广宇,王胜泉. 论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病[J]. 经济界,2005, (1).
[3]孙英兰.城市化:失衡的加速[J].瞭望新闻周刊, 2005,
(3).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4.
[5]田炳信. 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6]新华社评出2005年国内十大新闻[N]. 新安晚报, 2005212230.
[7]茶洪旺.中国户籍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J]. 思想
战线,2005, (3).
[8]李有军,刘晓林. 特别报道:户籍改革路在何方[DB/ OL].www. sohu. comnews. /2004210212.
[9]住着豪宅愁生路,失地农民成游民[J]. 瞭望, 2003, (25).
[10]赵友新.失地失业失衡———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4, (7).
[11]缪勒. 公共选择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何新征. 论我国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悖论及其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