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2)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指的是计算一个人或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移动距离问题。
这类问题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变量,包括起点和终点位置、速度、时间等等。
因此,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些特定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解决行程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1. 确定问题所需的变量
在解决行程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确定问题所涉及的所有变量。
例如,起点和终点位置、速度、时间等。
通过确定这些变量,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解题过程,避免出现遗漏或错误。
2. 使用单位转换
在行程问题中,我们通常需要涉及到不同的单位,例如英里、千米、小时、分钟等等。
为了更好地计算问题,我们需要将所有的单位转换成相同的单位。
例如,将小时转换成分钟、将英里转换成千米等等。
3. 利用公式计算
在行程问题中,有很多公式可以用来计算距离、速度和时间等。
例如,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v=d/t),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d=v*t)等等。
通过利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快速地计算出所需的答案。
4. 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在行程问题中,时间和速度是密切相关的。
当速度增加时,时间会减少,距离也会相应地减少。
因此,在解决行程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并确保计算过程中这两个变量的一致性。
总之,解决行程问题需要一些具体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确定变量、使用单位转换、利用公式计算、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等等。
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行程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们就要把行程问题分类,包括相遇、追及、同向、逆向、还有特殊的,如水中行舟、火车过桥,下面介绍一点相关公式,但是这是公式,是“死"的东西,我们解体就是要把他们或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现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而且做一道题,我们要尝试不同的做法,不要满足于解题的需要,发现隐含条件,找出解决题目的捷径。
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强,所以他们往往无从下手,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
但行程问题又是有规律的。
它所涉及的是速度、时间、路程三者间的关系。
按物体运动的路线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大类;按物体运动方向分为:相向、相反、同向。
一、行程问题的公式归纳其基本公式为“速度×时间=路程”。
据此,演化成如下具体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关键:解决此类应用题,要注意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文字为图示。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关于行程问题的公式(一)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一般是指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
它们的基本关系式如下: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另一个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二)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地点可以相同(如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也可以不同,但方向一般是相同的。
由于速度不同,就发生快的追及慢的问题。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之相遇问题。
1. 题目。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经过3小时两人相遇。
求A、B两地的距离。
解析。
根据相遇问题的公式:路程 = 速度和×相遇时间。
甲、乙的速度和为15 + 10=25(千米/小时),相遇时间是3小时,所以A、B两地的距离为25×3 = 75千米。
2. 题目。
A、B两地相距2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
问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解析。
速度和为30+20 = 50千米/小时,根据相遇时间 = 路程÷速度和,可得相遇时间为200÷50=4小时。
3. 题目。
甲、乙两人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是每秒6米,乙的速度是每秒4米。
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经过多少秒两人第一次相遇?解析。
在环形跑道上反向出发,相遇时两人跑的路程和就是跑道的周长。
速度和为6 + 4=10米/秒,根据时间 = 路程÷速度和,可得相遇时间为400÷10 = 40秒。
二、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之追及问题。
4. 题目。
甲、乙两人同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8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乙先走2小时后,甲才出发,问甲几小时后能追上乙?解析。
乙先走2小时,则先走的路程为6×2 = 12千米。
甲、乙的速度差为8 6 = 2千米/小时。
根据追及时间 = 路程差÷速度差,可得追及时间为12÷2 = 6小时。
5. 题目。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后一辆摩托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也从A地开往B地,问摩托车出发后几小时能追上汽车?解析。
汽车先出发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60×3 = 180千米。
摩托车与汽车的速度差为90 60 = 30千米/小时。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1. 哎呀呀,行程问题中遇到相向而行的情况,那简直就像是两个人对着跑呀!比如说,小明和小红在一条路上,一个从这头走,一个从那头走,他们多久能相遇呢?这时候只要把两人的速度加起来,再用总路程除以这个和,不就能算出相遇时间啦!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嘛!2. 嘿,要是同向而行呢,那不就是一个追一个嘛!就好像跑步比赛,跑得快的追跑得慢的。
比如小强每分钟跑 100 米,小亮每分钟跑 80 米,那小强要多久才能追上小亮呀?用他们的速度差乘以时间等于最初的距离差这个道理,一下子就能算出来啦,是不是超有趣呀!3. 碰到那种来回跑的行程问题呀,可别晕!比如说小李在 A、B 两点间跑来跑去。
这就像钟摆一样来来回回呀!这时候得仔细分析他跑的每一段路程和时间,然后加起来或者算差值,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儿!这很考验耐心哦,但搞懂后会超有成就感的呀!4. 还有那种在环形跑道上跑的呢,这不就像围着一个大圆圈转嘛!比如小王在环形跑道上跑,和别人相遇几次或者追上几次,就得想想他们相对的速度和跑的圈数啦。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在玩一个特别的游戏!5. 你们想想看,行程问题里有时候给的条件可隐晦啦!这就像捉迷藏一样,得仔细找线索呀!比如说告诉你一段路程走了几小时,又告诉你另外一些模糊的信息,就得开动脑筋把有用的找出来,算出行程中的各种数据。
是不是有点像侦探破案呀,刺激吧!6. 有时候行程问题里会有停顿呀什么的,那就像走路走一半歇会儿一样。
比如小张走一段路,中间停了几分钟,这时候得把停顿的时间考虑进去呀,不然可就算错啦,可不能马虎哟!7. 哈哈,行程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各种走呀跑呀的情况。
只要我们把它当成有趣的事儿,像玩游戏一样去对待,就不会觉得难啦!所以呀,不要害怕行程问题,大胆去挑战它们吧!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行程问题没那么可怕,只要用心去理解和分析,都能轻松搞定!。
2020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同步拓展-第十九讲.行程问题(二)全国通用
行程问题(二)【知识、方法梳理】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
其互逆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方向的变化,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 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
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典例精讲】例题1:一个游泳池长90米。
甲、乙二人分别从游泳池的两端同时出发,游到另一端立即返回。
找这样往、返游,两人游10分钟。
已知甲每秒游3米,乙每秒游2米。
在出发后的两分钟 内,二人相遇了几次?设甲的速度为a ,乙的速度为b ,a :b 的最简比为m :n ,那么甲、乙在半个周期内共走m+n 个全程。
若m >n ,且m 、n 都是奇数,在一个周期内甲、乙相遇了2m 次;若m >n ,且m 为奇数(或偶数),n 为偶数(或奇数),在半个周期末甲、乙同时在乙(或甲)的出发位置,一个周期内,甲、乙共相遇(2m —1)次。
甲速:乙速=3:2,由于3>2,且一奇数一偶数,一个周期 内共相遇(2×3—1=)5次,共跑了[(3+2)×2=]10个全程。
10分钟两人合跑周期的个数为:60×10÷[90÷(2+3)×10]=313(个) 3个周期相遇(5×3=)15(次);13个周期相遇2次。
一共相遇:15+2=17(次)答:二人相遇了17次。
练习1:1、甲、乙两个运动员同时从游泳池的两端相向下水做往、返游泳训练。
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讲座25行程问题(二)
第25讲行程问题(二)本讲重点讲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在这两个问题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表现为:在实际问题中,总是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两个,求另一个。
例1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3小时,甲车到达B 地。
求A ,B 两地的距离。
分析与解:先画示意图如下:图中C 点为相遇地点。
因为从C 点到B 点,甲车行3时,所以C ,B 两地的距离为40×40×3=1203=120(千米)。
这120千米乙车行了120÷120÷60=260=2(时),说明相遇时两车已各行驶了2时,所以A ,B 两地的距离是两地的距离是 (40+60)×2=200(千米)。
例2小明每天早晨按时从家出发上学,李大爷每天早晨也定时出门散步,两人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60米,李大爷每分钟行40米,他们每天都在同一时刻相遇。
有一天小明提前出门,因此比平时早9分钟与李大爷相遇,这天小明比平时提前多少分钟出门?分析与解:因为提前9分钟相遇,说明李大爷出门时,小明已经比平时多走了两人9分钟合走的路,分钟合走的路,即多走了即多走了即多走了((60+40)×9=900(米),所以小明比平时早出门900÷900÷60=1560=15(分)。
例3小刚在铁路旁边沿铁路方向的公路上散步,他散步的速度是2米/秒,秒,这时迎面开来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他这时迎面开来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他身旁共用18秒。
已知火车全长342米,求火车的速度。
分析与解:在上图中,A 是小刚与火车相遇地点,B 是小刚与火车离开地点。
由题意知,18秒小刚从A 走到B ,火车头从A 走到C ,因为C 到B 正好是火车的长度,所以18秒小刚与火车共行了342米,推知小刚与火车的速度和是342÷342÷18=1918=19(米/秒), 从而求出火车的速度为19-2=17(米/秒)。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到速度、时间、距离等基本概念。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1. 基本公式法: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为:路程=速度×时间。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求解各类行程问题。
2. 比例法:比例法是行程问题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比例关系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来求解问题。
3. 假设法:假设法适用于一些无法确定具体数值的行程问题。
通过假设一些数值,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进而求解问题。
4. 方程法:方程法是行程问题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建立方程,我们可以将行程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通过解方程来求解答案。
5. 正反比法:正反比法适用于一些行程问题中的速度变化情况。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速度变化规律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正反比关系来求解问题。
6. 比例分配法:比例分配法适用于一些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不正确,但可以分解成两个比例关系的情况。
通过比例分配,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两个比例关系的问题,然后求解答案。
总之,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很多种,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巧的应用,这样才能在解题时更加从容自信。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问题类型,通常应用于时间、速度、距离等方面。
解题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
1. 建立方程
在解决行程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建立相应的方程式,来求解未知数。
例如,当我们知道两个物体在同一方向上移动时,可以运用公式:距离=速度×时间,建立方程,进而求出未知数。
2. 画图辅助解题
有些行程问题,尤其是多个物体同时移动时,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意思,并且有利于我们找到解题的方法。
因此,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
3. 分析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知道任意两项,都可以通过公式求出另一项。
因此,在解题时,可以尝试从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入手,找到解题的方法。
4. 求平均速度
有些题目中,物体在行程中可能有多个速度。
此时,我们可以求出平均速度来解决问题。
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在求解平均速度时,我们需要注意速度的单位应该统一。
总之,解决行程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和方法,精准地分析题目,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旅行是每个人都喜欢的活动之一,但是在规划行程时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
下面列出一些解决行程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1. 制定详细的行程计划:在规划旅行时,制定详细的行程计划非常
重要,包括行程的时间、地点、预算和活动。
这可以使您更好地了解您的旅行,并在您的旅行期间更轻松地管理时间和资源。
2. 确定您的预算:在规划旅行时,预算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您需要
确定旅行预算,并制定一个预算计划,以确保您的旅行花费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还能尽情享受旅行。
3. 掌握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在规划旅行时,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也非常重要。
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融入当地人群,避免造成尴尬和冒犯。
4. 确定您的旅行方式:在规划旅行时,您需要确定您的旅行方式。
您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租用汽车或参加旅行团等方式。
选择最适合您的旅行方式可以让您更舒适地旅行,并节省时间和金钱。
5. 预定住宿和机票:在规划旅行时,预定住宿和机票也是非常重要的。
您需要提前预定住宿和机票,以确保您有一个舒适的住宿和便捷
的交通。
总之,在规划旅行时,您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规划旅行,并获得最佳的旅行体验。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行程安排的问题。
无论是规划旅行还是安排工作日程,合理的行程安排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行程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程。
行程问题的来源和类型行程问题通常分为两类:旅行行程问题和工作日程问题。
旅行行程问题涉及到如何合理地安排旅行路线、景点游览顺序、交通工具选择等;而工作日程问题则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会议安排、时间分配等。
解决行程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解决行程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程。
旅行行程问题的解决技巧和方法1.确定旅行目的地和时间:首先需要明确旅行的目的地和出行的时间,这将有助于确定有关行程安排的其他要素。
2.研究目的地:了解目的地的景点、气候、交通等信息,帮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制定旅行路线:根据目的地景点的位置和开放时间,制定一个合理的旅行路线。
考虑景点之间的交通便利性、旅行时间等因素,避免来回折腾。
4.合理安排游览时间:根据景点的特点和自己的兴趣,合理安排游览时间,避免时间过长或过短。
5.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根据旅行路线和自己的预算,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汽车等。
同时,预先购买车票或订票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前规划行程。
6.考虑食宿问题:根据旅行路线,提前安排好合适的食宿,以免到达目的地后再苦苦寻找,浪费时间和精力。
工作日程问题的解决技巧和方法1.列出工作任务:首先将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列出来,并根据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
2.估算任务完成时间:对每个工作任务估计所需的完成时间,以便更好地分配时间和优先处理。
3.合理分配时间:根据工作任务的紧急程度和时间估计,合理分配每天工作的时间段。
4.避免过度安排:不宜在同一时间段内安排过多的工作任务,以免无法有效完成。
5.留出灵活时间:在行程中留出一些灵活的时间,以应对可能的变动和突发事件。
6.合理安排会议和约会:将会议和约会集中在一天或几天内安排,以减少工作中的中断和时间浪费。
初一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数学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首先,需要清晰地理解问题,知道题目给出的条件是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
这是解决任何数学问题的基础。
2. 画图分析:对于复杂的行程问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清晰地表示出每个人或车辆的行程情况。
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3. 设未知数:根据题目的描述,设立未知数。
例如,如果不知道某人的速度,就可以设他的速度为v。
4. 建立数学方程: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方程。
例如,如果两个人同时出发,但是一个人走得快,一个人走得慢,那么他们走的总路程就是速度乘以时间,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就可以建立一个方程。
5. 解方程:使用代数方法解方程,找出未知数的值。
6. 检验答案:将找到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确认答案的正确性。
同时也要注意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情况。
三年级数学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三年级数学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一、基本公式
1. 路程 = 速度×时间,即公式。
2. 速度 = 路程÷时间,即公式。
3. 时间 = 路程÷速度,即公式。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 简单的行程问题
题目: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解析:这是一个已知速度公式千米/小时和时间公式小时,求路程公式的问题。
根据公式公式,可得公式千米。
2. 求速度的问题
题目: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900米,他走了15分钟到学校,他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已知路程公式米,时间公式分钟,根据速度公式公式,公式米/分钟。
3. 求时间的问题
题目:一辆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4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解析:已知速度公式千米/小时,路程公式千米,根据时间公式公式,公式小时。
4. 相遇问题
题目: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0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20米/分钟,乙的速度是30米/分钟,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解析:两人是相向而行,所以他们的相对速度是两人速度之和,即公式
米/分钟。
已知路程公式米,根据时间公式公式,可得公式分钟。
5. 追及问题
题目:甲在乙前面100米,甲的速度是30米/分钟,乙的速度是50米/分钟,乙多长时间能追上甲?
解析:乙追甲,他们的速度差是公式米/分钟,两人的路程差是100米。
根据追及时间公式公式(这里的公式是路程差,公式是速度差),可得公式分钟。
行程问题(二)追及问题
行程问题(二)—追及问题专题简析:本周的主要问题是“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一般是指两个物体同方向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后者追上前者的问题。
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解答追及问题,一定要懂得运动快的物体之所以能追上运动慢的物体,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速度差。
抓住“追及的路程必须用速度差来追”这一道理,结合题中运动物体的地点、运动方向等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并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就可以正确解题。
例1 中巴车每小时行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84千米。
两车同时从相距60千米的两地同方向开出,且中巴在前。
几小时后小轿车追上中巴车?分析原来小轿车落后于中巴车60千米,但由于小轿车的速度比中巴车快,每小时比中巴车多行84-60=24千米,也就是每小时小轿车能追中巴车24千米。
60÷24=2.5小时,所以2.5小时后小轿车能追上中巴车。
(1)一辆摩托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去追赶前面30千米处的卡车,卡车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65千米。
摩托车多长时间能够追上?(2)甲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16千米。
1小时后,乙也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20千米,结果两人同时到达B地。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行360千米。
开始按计划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行驶,途中因汽车故障修车2小时。
因为要按时到达乙地,修好车后必须每小时多行30千米。
汽车是在离甲地多远处修车的?分析途中修车用了2小时,汽车就少行45×2=90千米;修车后,为了按时到达乙地,每小时必须多行30千米。
90千米里面包含有3个30千米,也就是说,再行3小时就能把修车少行的90千米行完。
因此,修车后再行(45+30)×3=225千米就能到达乙地,汽车是在离甲地360-225=135千米处修车的。
(1)汽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出发,6小时后能到达乙地。
汽车出发1小时后原路返回甲地取东西,然后立即从甲地出发。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是数学中的一类常见问题,它们通常涉及到时间、距离、速度等概念。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画图法
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将问题模拟出来,明确各个变量的含义和关系。
比如在解决汽车行驶问题时,可以画出车辆行驶的路线图,标明起点、终点、途中的里程数等,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和推导答案。
2. 等量代换法
有时候问题中的某些变量可以用其他变量表示出来,这时候可以通过等量代换来简化计算。
比如在解决两车相遇问题时,可以将两车相遇的时间转化为两车之间的距离关系,然后用速度和时间的公式求解。
3. 速度图法
速度图是一种表示车速变化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车辆行驶的过程。
在解决多车同时出发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画速度图来分析各车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推导答案。
4. 追及问题法
追及问题是一类特殊的行程问题,通常涉及到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采用追及问题法,即通过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和相对距离来推导它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5. 求平均速度
在解决行程问题时,有时需要求出多个车辆或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时候可以通过平均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即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以上是解决行程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和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推导答案。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行程问题二
船从长江三峡大坝到上海要4个昼夜,而上海到三峡大 坝逆流而上要6个昼夜,如果从三峡大坝放一个漂流瓶顺水 练习: 飘到上海要几个昼夜?
7/7/2013
例7 飞鱼号轮船在一条河流里顺水而下行200千米 要10小时,逆流而上行120千米也要用10小时。这艘 船在静水中航行280千米所用时间? 解: 这艘船顺水速度为:200÷10=20(千米/小时) 这艘船逆水速度为:120÷10=12(千米/小时) 这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20+12)÷2=16(千米/小时) 这艘船在静水中行280千米需要的时间: 280÷16=17.5(小时) 答:这艘船在静水中航行280千米需用17.5小时。
练习6
公路两边的电线杆间隔都是30米,一位乘客坐 运行的汽车中,他从看到第1根电线杆到看到第 26根电线杆正好是3分钟,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 少千米? 解:总路程:30×(26-1)=750(米) 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0.75÷0.05=15(千米)
例7
一列客车每分钟行1000米,一列货车每分钟行750米, 货车比客车的车身长135米。两车在平行的轨道上同向行驶, 当客车从后面超过货车,两车交叉的时间为1分30秒。求货 车与客车的车身长各是多少米?
7/7/2013
练习: 甲、乙两地相距36千米,星期天一个人骑摩托 车往返甲乙两地公用2.5小时,去时逆风比返回时顺 风多用0.5小时,现在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 在无风的情况下,每小时行15千米,求小明这天往 返甲乙两地要多少小时?
7/7/2013
例8 一艘轮船顺水行48千米需4小时,逆水行48千 米需6小时,现在轮船以这样的速度,从上游甲码头 解法一:顺水速度:48÷4=12(千米/小时) 到下游乙码头,水路长72千米,开船时正好掉下一 逆水速度:48÷6=8(千米/小时) 块木板,顺水漂流,则轮船到乙码头时,木板还离 水速:(12-8)÷2=2(千米/小时) 乙码头多少千米? 轮船顺水从甲码头到乙码头的时间:72÷12=6(时) 木板离乙码头的距离:72-2×6=60(千米) 综合算式:72-(48÷4-48÷6)÷2×[72÷(48÷4)]=60(千米) 解法二:72-(48÷4+48÷6)÷2×[72÷(48÷4)]=60(千米) 答:木板离乙码头的距离是60千米。
六年级奥数第21讲:行程问题(二)
行程问题(二)变速类行程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在解答时,一定要对题目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其基本思路是:(1)把问题进行适当的分解,转化为基本类型。
(2)把条件密集段作为解答的突破口,求得该段上的未知量,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按题意作图(如线段图、折线图)辅助解题,从图中获解。
(4)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假设、类比等)求得解答。
例1、甲、乙两人赛跑,甲跑到全程的32处时,乙已跑到全程的43处,这时甲、乙两人相距250米。
问:(1)全程是多少千米?(2)如果甲每分钟跑200米,那么乙的速度是多少?(3)当乙跑完全程时,甲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做一做:甲乙两人赛跑,他们同时从A ,B 两个出发点出发相向而行。
当甲行全长的65时,乙行了全的54,两人相距190米,则A 、B 全程是多少米?例2、一个圆周长3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长分成三等份。
3只爬虫A ,B ,C 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
A 的速度是10厘米/秒,B 的速度是5厘米/秒,C 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爬虫出发后多长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做一做:三条圆形跑道,圆心都在操场中的旗杆处。
甲、乙、丙三人分别在里圈、中圈、外圈沿相同方向跑步。
里圈跑道长51千米,中圈长41千米,外圈长83千米。
甲每小时跑 3.5千米,乙每小时跑4千米,丙每小时跑5千米。
问:他们同时从旗杆的正东方向出发,几小时后,三人第一次同时回到出发点?例3、李经理的司机每天早上7点30分到李经理家接他去公司上班。
有一天李经理7点从家出发步行去公司,路上遇到按时来接他的车,乘车去公司,结果早到5分。
问:李经理什么时间遇上汽车?汽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几倍?做一做:学校和工厂之间有条公路,该校下午2点钟派车去工厂,到工厂接劳模来学校作报告,往返需要1小时。
这位劳模在下午1点钟例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汽车,便立刻上车驶往学校,在下午2点40分到达。
初一数学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数学行程问题解题技巧行程问题是初一数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也是考试中常出现的题目之一。
这类问题很容易看懂,但是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
下面介绍一些解决行程问题的技巧,希望对初一学生有所帮助。
1、了解“路程=速度×时间”公式在行程问题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公式。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行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其中,路程是指行程的长度,速度是指行程的速度,时间是指行程的用时。
当我们知道其中两个量时,就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推算出另一个量。
2、注意单位的换算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例如,行程单位有千米、米、厘米等,时间单位有小时、分钟、秒等,速度单位有千米每小时、米每秒等。
如果不进行单位换算,那么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有可能是错误的。
因此,在解决行程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换算。
3、绘制图形、列出表格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图形或列出表格的方式来进行解题。
例如,对于多人多车行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图形或列出表格的方式,将每个人和每辆车的行程情况清晰地表示出来,便于我们进行分析和计算。
4、分步解题对于一些较难的行程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分步解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逐步进行解决。
例如,对于一个车队行驶的问题,我们可以先计算每辆车的行驶距离,再计算整个车队的行驶时间等。
5、注意逻辑推理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逻辑推理。
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推理,才能得到未知量。
例如,对于一个行程问题,我们已知两个人的行驶距离相等,那么我们可以推理出这两个人的行驶速度也应该相等,从而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量。
总之,行程问题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种细节。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在考试中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行程问题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则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
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
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
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基本公式有:追及(或领先)的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或领先)的路程追及(或领先)的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要正确解答有关“行程问题”,必须弄清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
如:运动的方向(相向、相背、同向),出发的时间(同时、不同时),出发的地点(同地、不同地)、运动的路线(封闭、不封闭),运动的结果(相遇、相距多少、追及)。
常用公式:行程问题基本恒等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即S=vt.行程问题基本比例关系式:路程一定的情况下,速度和时间成反比;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相遇追及问题中符号法则:相向运动,速度取和;同向运动,速度取差。
流水行船问题中符号法则:促进运动,速度取和;阻碍运动,速度取差。
行程问题常用比例关系式:路程比=速度比×时间比,即S1/S2=v1/v2×t1/t2电梯运行规律: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顺电梯运动所需时间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电梯运动所需时间2v1v 2往返运动问题核心公式:往返平均速度= ------- (其中v1和v2分别表示往返的速度)v1+v23S1+S2两次相遇问题核心公式:单岸型S= -------;两岸型 S=3S1-S2(S表示两岸的距离)2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之和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之和×时间注意:同向而行追及时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环形运动的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若同向同起点运动,第一次相遇时,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多跑一圈;若相向同起点运动,第一次相遇时,两者路程和为一圈的长度。
解决行程问题,常以速度为中心,路程和时间为两个基本点,善于抓住不变量列方程。
对于有三个以上人或车同时参与运动的行程问题,在分析其中某两个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还要弄清此时此刻另外的人或车处于什么位置,他(它)与前两者有什么关系。
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时,最好画线段图帮助思考。
理解并熟记下面的结论,对分析、解答复杂的行程问题是有好处的。
(3)甲的速度是a,乙的速度是b,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一共行的At+bt=s t=s/a+b S甲=a*t=a*s/a+b S乙=b*t=b*s/a+b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解决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仍要抓住“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基本关系式,搞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可以转化为非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来解决。
在求两个沿封闭路线相向运动的人或物体相遇次数时,还可以借助图示直观地解决。
直线上的来回运动、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夹角问题,实质上也是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
每个小时内时针与分针重合一次垂直两次。
流水行船问题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问题通常称为流水问题,流水问题属于行程问题,仍然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解答时要注意各种速度的涵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已知船的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求船的静水速度及水流速度。
解答这类问题,一般要掌握下面几个数量关系:船速:在静水中的速度水速:河流中水流动的速度顺水船速:船在顺水航行时的速度逆水速度:船在逆水航行时的速度船速+水速=顺水船速船速-水速=逆水船速(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船速(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水速顺水船速=船速+水速=逆水船速+水速×2过桥问题一列火车通过一座桥或者是钻过一个隧道,研究其车长、车速、桥长或隧道道长,过桥或钻隧道的时间等关系的一类应用题。
解答这类应用题,除了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外,还必须注意到车长,即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或隧道长加车长。
基本公式有:桥长+车长=路程平均速度×过桥时间=路程过桥时间=路程÷平均速度解行程问题的方法已知速度、时间、距离三个数量中的任何两个,求第三个数量的应用题,叫做行程问题。
解答行程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运动的方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进行计算。
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行程问题常见的类型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即同向运动问题),相离问题(即相背运动问题)。
(一)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一般是指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
它们的基本关系式如下: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另一个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1.求路程(1)求两地间的距离例1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6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 3千米,经过4小时后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解:两辆汽车从同时相对开出到相遇各行4小时。
一辆汽车的速度乘以它行驶的时间,就是它行驶的路程;另一辆汽车的速度乘以它行驶的时间,就是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
两车行驶路程之和,就是两地距离。
56×4=224(千米)63×4=252(千米)224+252=476(千米)综合算式:56×4+63×4=224+252=476(千米)答略。
例2 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2千米。
5小时后,两列火车相距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此题的答案不能直接求出,先求出两车5小时共行多远后,从两地的距离480千米中,减去两车5小时共行的路程,所得就是两车的距离。
480-(40+42)×5=480-82×5=480-410=70(千米)答:5小时后两列火车相距70千米。
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方法例3 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
二人第一次相遇后,都继续前进,分别到达B、A两地后又立即按原速度返回。
从开始走到第二次相遇,共用了6小时。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解:从开始走到第一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是一个AB之长;而到第二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总共就是3个AB之长(图35-1),这三个AB之长是:(5+4)×6=54(千米)所以,A、B两地相距的路程是:54÷3=18(千米)答略。
例4 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对面开来,第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第二列火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
两车相遇时,第一列火车比第二列火车多行了20千米。
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适于五年级程度)解:两车相遇时,两车的路程差是20千米。
出现路程差的原因是两车行驶的速度不同,第一列火车每小时比第二列火车多行(60-55)千米。
由此可求出两车相遇的时间,进而求出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60+55)×[20÷(60-55)]=115×[20÷5]=460(千米)答略。
*例5 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5千米,两个人在距离中点1.5千米的地方相遇。
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适于五年级程度)解:由题意可知,当二人相遇时,甲比乙多走了1.5×2千米(图35-2),甲比乙每小时多行(6-5)千米。
由路程差与速度差,可求出相遇时间,进而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
(6+5)×[1.5×2÷(6-5)]=11×[1.5×2÷1]=11×3=33(千米)答略。
由两车“在离中点2千米处相遇”可知,甲车比乙车少行:2×2=4(千米)所以,乙车行的路程是:甲车行的路程是:A、B两站间的距离是:24+20=44(千米)答略。
同普通客车相遇。
甲、乙两城间相距多少千米?(适于六年级程度)快车从乙城开出,普通客车与快车相对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