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蔚波09章习题解答范文
大学物理马文蔚第五版下册第九章到第十一章课后答案
第九章 振动9-1 一个质点作简谐运动,振幅为A ,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2A -,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代表此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为( )题9-1 图分析与解(b )图中旋转矢量的矢端在x 轴上投影点的位移为-A /2,且投影点的运动方向指向O x 轴正向,即其速度的x 分量大于零,故满足题意.因而正确答案为(b ). 9-2 已知某简谐运动的振动曲线如图(a )所示,则此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为( )()()()()()()()()cm π32π34cos 2D cm π32π34cos 2B cm π32π32cos 2C cm π32π32cos 2A ⎥⎦⎤⎢⎣⎡+=⎥⎦⎤⎢⎣⎡-=⎥⎦⎤⎢⎣⎡+=⎥⎦⎤⎢⎣⎡-=t x t x t x t x题9-2 图分析与解 由振动曲线可知,初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 –A /2,且向x 轴负方向运动.图(b)是其相应的旋转矢量图,由旋转矢量法可知初相位为3/π2.振动曲线上给出质点从–A /2 处运动到+A 处所需时间为 1 s ,由对应旋转矢量图可知相应的相位差3/π4Δ=,则角频率()1s 3/π4Δ/Δ-==t ω,故选(D ).本题也可根据振动曲线所给信息,逐一代入方程来找出正确答案.9-3 两个同周期简谐运动曲线如图(a ) 所示, x 1 的相位比x 2 的相位( )(A ) 落后2π (B )超前2π (C )落后π (D )超前π 分析与解 由振动曲线图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 ) 即可得到答案为(b ).题9-3 图9-4 当质点以频率ν 作简谐运动时,它的动能的变化频率为( )(A ) 2v (B )v (C )v 2 (D )v 4 分析与解 质点作简谐运动的动能表式为()ϕωω+=t A m E k 222sin 21,可见其周期为简谐运动周期的一半,则频率为简谐运动频率ν的两倍.因而正确答案为(C ). 9-5 图(a )中所画的是两个简谐运动的曲线,若这两个简谐运动可叠加,则合成的余弦振动的初相位为( )(A ) π23 (B )π21 (C )π (D )0 分析与解 由振动曲线可以知道,这是两个同振动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它们的相位差是π(即反相位).运动方程分别为t A x ωcos 1=和()πcos 22+=t ωA x .它们的振幅不同.对于这样两个简谐运动,可用旋转矢量法,如图(b )很方便求得合运动方程为t A x ωcos 21=.因而正确答案为(D ).题9-5 图9-6 有一个弹簧振子,振幅m 10022-⨯=.A ,周期s 01.=T ,初相4/π3=.试写出它的运动方程,并作出t x -图、t -v 图和t a -图.题9-6 图分析 弹簧振子的振动是简谐运动.振幅A 、初相ϕ、角频率ω是简谐运动方程()ϕω+=t A x cos 的三个特征量.求运动方程就要设法确定这三个物理量.题中除A 、ϕ已知外,ω可通过关系式T ω/π2=确定.振子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仍与质点运动学中的计算方法相同.解 因T ω/π2=,则运动方程()⎪⎭⎫ ⎝⎛+=+=t π2cos cos T A t ωA x 根据题中给出的数据得 ()()m 75.0π2cos 100.22πt x +⨯=-振子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12s m π75.0π2sin 10π4d /d ⋅+⨯-==-t y x v ()()-1222s m π75.0π2cos 10π8d /d ⋅+⨯-==-t y x a t x -、t -v 及t a -图如图所示.9-7 若简谐运动方程为()()m π25.0π20cos 10.0+=t x ,求:(1) 振幅、频率、角频率、周期和初相;(2)s 2=t 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可采用比较法求解.将已知的简谐运动方程与简谐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ϕω+=t A x cos 作比较,即可求得各特征量.运用与上题相同的处理方法,写出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t 值后,即可求得结果.解 (1) 将()()m π25.0π20cos 10.0+=t x 与()ϕω+=t A x cos 比较后可得:振幅A =0.10m ,角频率1s π20-=ω,初相ϕπ,则周期s 1.0/π2==ωT ,频率Hz /1T =v .(2)s 2=t 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分别为()m 1007.7π25.0π40cos 10.02-⨯=+=t x()-1s m 44.4π25.0π40sin π2d /d ⋅-=+-==t x v()-22222s m 1079.2π25.0π40cos π40d /d ⋅⨯-=+-==t x a9-8 一远洋货轮,质量为m ,浮在水面时其水平截面积为S .设在水面附近货轮的水平截面积近似相等,水的密度为ρ,且不计水的粘滞阻力,证明货轮在水中作振幅较小的竖直自由运动是简谐运动,并求振动周期.分析 要证明货轮作简谐运动,需要分析货轮在平衡位置附近上下运动时,它所受的合外力F 与位移x 间的关系,如果满足kx F -=,则货轮作简谐运动.通过kx F -=即可求得振动周期k m ωT /π2/π2==.证 货轮处于平衡状态时[图(a )],浮力大小为F =mg .当船上下作微小振动时,取货轮处于力平衡时的质心位置为坐标原点O ,竖直向下为x 轴正向,如图(b )所示.则当货轮向下偏移x 位移时,受合外力为∑'+=F P F其中F '为此时货轮所受浮力,其方向向上,大小为gSx mg gSx F F ρρ+=+='题9-8 图则货轮所受合外力为kx gSx F P F -=-='-=∑ρ式中gS k ρ=是一常数.这表明货轮在其平衡位置上下所作的微小振动是简谐运动.由∑=t x m F 22d d /可得货轮运动的微分方程为 0d d 22=+m gSx t x //ρ 令m gS /ρω=2,可得其振动周期为 gS ρm πωT /2/π2==9-9 设地球是一个半径为R 的均匀球体,密度33m kg 1055-⋅⨯=.ρ.现假定沿直径凿通一条隧道,若有一质量为m 的质点在此隧道内作无摩擦运动.(1) 证明此质点的运动是简谐运动;(2) 计算其周期.题9-9 图分析 证明方法与上题相似.分析质点在隧道内运动时的受力特征即可.证 (1) 取图所示坐标.当质量为m 的质点位于x 处时,它受地球的引力为2x m m G F x -= 式中G 为引力常量,x m 是以x 为半径的球体质量,即3/π43x ρm x =.令3/π4Gm ρk =,则质点受力kx Gmx ρF -==3/π4因此,质点作简谐运动.(2) 质点振动的周期为s 1007.5/π3/π23⨯===ρG k m T9-10 如图(a )所示,两个轻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k 、2k .当物体在光滑斜面上振动时.(1) 证明其运动仍是简谐运动;(2) 求系统的振动频率.题9-10 图分析 从上两题的求解知道,要证明一个系统作简谐运动,首先要分析受力情况,然后看是否满足简谐运动的受力特征(或简谐运动微分方程).为此,建立如图(b )所示的坐标.设系统平衡时物体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O ,Ox 轴正向沿斜面向下,由受力分析可知,沿Ox 轴,物体受弹性力及重力分力的作用,其中弹性力是变力.利用串联时各弹簧受力相等,分析物体在任一位置时受力与位移的关系,即可证得物体作简谐运动,并可求出频率υ.证 设物体平衡时两弹簧伸长分别为1x 、2x ,则由物体受力平衡,有2211sin x k x k mg ==θ (1)按图(b )所取坐标,物体沿x 轴移动位移x 时,两弹簧又分别被拉伸1x '和2x ',即21x x x '+'=.则物体受力为()()111222sin sin x x k mg x x k mg F '+-='+-=θθ (2) 将式(1)代入式(2)得1122x k x k F '-='-= (3) 由式(3)得11k F x /-='、22k F x /-=',而21x x x '+'=,则得到 ()[]kx x k k k k F -=+-=2121/式中()2121k k k k k +=/为常数,则物体作简谐运动,振动频率 ()m k k k k πm k ωv 2121/21/π21π2/+=== 讨论 (1) 由本题的求证可知,斜面倾角θ 对弹簧是否作简谐运动以及振动的频率均不产生影响.事实上,无论弹簧水平放置、斜置还是竖直悬挂,物体均作简谐运动.而且可以证明它们的频率相同,均由弹簧振子的固有性质决定,这就是称为固有频率的原因.(2) 如果振动系统如图(c )(弹簧并联)或如图(d )所示,也可通过物体在某一位置的受力分析得出其作简谐运动,且振动频率均为()m k k v /π2121+=,读者可以一试.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知道,证明物体是否作简谐运动的思路是相同的.*9-11 在如图(a )所示装置中,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连接一质量为1m 的物体A ,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现通过一质量m 、半径为R 的定滑轮B (可视为匀质圆盘)用细绳连接另一质量为2m 的物体C .设细绳不可伸长,且与滑轮间无相对滑动,求系统的振动角频率.题9-11 图分析 这是一个由弹簧、物体A 、C 和滑轮B 组成的简谐运动系统.求解系统的振动频率可采用两种方法.(1) 从受力分析着手.如图(b )所示,设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与物体A 相连的弹簧一端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O ,此时弹簧已伸长0x ,且g m kx 20=.当弹簧沿x O 轴正向从原点O 伸长x 时,分析物体A 、C 及滑轮B 的受力情况,并分别列出它们的动力学方程,可解得系统作简谐运动的微分方程.(2)从系统机械能守恒着手.列出系统机械能守恒方程,然后求得系统作简谐运动的微分方程.解1 在图(b )的状态下,各物体受力如图(c )所示.其中()i F 0x x k +-=.考虑到绳子不可伸长,对物体A 、B 、C 分别列方程,有()22101d d tx m x x k F T =+-= (1) 22222d d tx m F g m T =- (2) ()2212d d 21tx mR J R F F T T ==-α (3) g m kx 20= (4)方程(3)中用到了22T T F F '=、11T T F F '=、22/mR J =及R a /=α.联立式(1) ~式(4) 可得 02d d 2122=+++x m m m k t x / (5) 则系统振动的角频率为 ()221//m m m k ++=ω解2 取整个振动装置和地球为研究系统,因没有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作功,系统机械能守恒.设物体平衡时为初始状态,物体向右偏移距离x (此时速度为v 、加速度为a )为末状态,则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20222212021212121x x k ωJ m m gx m E +++++-=v v 在列出上述方程时应注意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零点的选取.为运算方便,选初始状态下物体C 所在位置为重力势能零点;弹簧原长时为弹性势能的零点.将上述方程对时间求导得()tx x x k t ωωJ t m t m g m d d d d d d d d 00212+++++-=v v v vv 将22/mR J =,v =R ω,22d /d d /d t x t =v 和02kx g m = 代入上式,可得 02d d 2122=+++x m m m k t x / (6) 式(6)与式(5)相同,表明两种解法结果一致.9-12 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弹簧振子,振幅A =2.0 ×10-2 m ,周期T =0.50s.当t =0 时,(1) 物体在正方向端点;(2) 物体在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3) 物体在x =-1.0×10-2m 处, 向负方向运动; (4) 物体在x =-1.0×10-2 m 处,向正方向运动.求以上各种情况的运动方程.分析 在振幅A 和周期T 已知的条件下,确定初相φ是求解简谐运动方程的关键.初相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1) 解析法:由振动方程出发,根据初始条件,即t =0 时,x =x 0 和v =v 0 来确定φ值.(2) 旋转矢量法:如图(a )所示,将质点P 在Ox 轴上振动的初始位置x 0 和速度v 0 的方向与旋转矢量图相对应来确定φ.旋转矢量法比较直观、方便,在分析中常采用.题9-12 图解 由题给条件知A =2.0 ×10-2 m ,1s π4/2-==T ω,而初相φ可采用分析中的两种不同方法来求.解析法:根据简谐运动方程()ϕω+=t A x cos ,当0t =时有()ϕω+=t A x cos 0,sin 0ωA -=v .当(1)A x =0时,1cos 1=ϕ,则01=ϕ;(2)00=x 时,0cos 2=ϕ,2π2±=,因00<v ,取2π2=; (3)m 100120-⨯=.x 时,50cos 3.=ϕ,3π3±= ,由00<v ,取3π3=; (4)m 100120-⨯-=.x 时,50cos 4.-=ϕ,3ππ4±= ,由00>v ,取3π44=. 旋转矢量法:分别画出四个不同初始状态的旋转矢量图,如图(b )所示,它们所对应的初相分别为01=ϕ,2π2=,3π3=,3π44=. 振幅A 、角频率ω、初相φ均确定后,则各相应状态下的运动方程为(1)()m tπcos4100.22-⨯=x(2)()()m /2πt π4cos 100.22+⨯=-x(3)()()m /3πt π4cos 100.22+⨯=-x(4)()()m /3π4t π4cos 100.22+⨯=-x 9-13 有一弹簧, 当其下端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时, 伸长量为9.8 ×10-2 m .若使物体上、下振动,且规定向下为正方向.(1) 当t =0 时,物体在平衡位置上方8.0 ×10-2 m 处,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求运动方程.(2) 当t =0 时,物体在平衡位置并以0.6m·s -1的速度向上运动,求运动方程.分析 求运动方程,也就是要确定振动的三个特征物理量A 、ω和φ.其中振动的角频率是由弹簧振子系统的固有性质(振子质量m 及弹簧劲度系数k )决定的,即k m ω=/,k 可根据物体受力平衡时弹簧的伸长来计算;振幅A 和初相φ需要根据初始条件确定.题9-13 图解 物体受力平衡时,弹性力F 与重力P 的大小相等,即F =mg .而此时弹簧的伸长量Δl =9.8 ×10-2m .则弹簧的劲度系数k =F /Δl =mg /Δl .系统作简谐运动的角频率为1s 10-=∆==l g m k //ω(1) 设系统平衡时,物体所在处为坐标原点,向下为x 轴正向.由初始条件t =0 时,x 10 =8.0 ×10-2 m 、v 10 =0 可得振幅()m 10082210210-⨯=+=./ωv x A ;应用旋转矢量法可确定初相π1=[图(a )].则运动方程为()()m π10t cos 100.821+⨯=-x(2)t =0 时,x 20 =0、v 20 =0.6 m·s -1 ,同理可得()m 100622202202-⨯=+=./ωv x A ;2/π2=[图(b )].则运动方程为()()m π5.010t cos 100.622+⨯=-x9-14 某振动质点的x -t 曲线如图(a )所示,试求:(1) 运动方程;(2) 点P 对应的相位;(3) 到达点P 相应位置所需的时间.分析 由已知运动方程画振动曲线和由振动曲线求运动方程是振动中常见的两类问题.本题就是要通过x -t 图线确定振动的三个特征量A 、ω和0ϕ,从而写出运动方程.曲线最大幅值即为振幅A ;而ω、0ϕ通常可通过旋转矢量法或解析法解出,一般采用旋转矢量法比较方便.解 (1) 质点振动振幅A =0.10 m.而由振动曲线可画出t 0 =0 和t 1 =4 s时旋转矢量,如图(b ) 所示.由图可见初相3/π0-=(或3/π50=),而由()3201//ππω+=-t t 得1s 24/π5-=ω,则运动方程为 ()m 3/π24π5cos 10.0⎪⎭⎫ ⎝⎛-=t x题9-14 图(2) 图(a )中点P 的位置是质点从A /2 处运动到正向的端点处.对应的旋转矢量图如图(c ) 所示.当初相取3/π0-=时,点P 的相位为()000=-+=p p t ωϕϕ(如果初相取成3/π50=,则点P 相应的相位应表示为()π200=-+=p p t ω. (3) 由旋转矢量图可得()3/π0=-p t ω,则s 61.=p t .9-15 作简谐运动的物体,由平衡位置向x 轴正方向运动,试问经过下列路程所需的最短时间各为周期的几分之几? (1) 由平衡位置到最大位移处;(2) 由平衡位置到x =A /2 处;(3) 由x =A /2处到最大位移处.解 采用旋转矢量法求解较为方便.按题意作如图所示的旋转矢量图,平衡位置在点O .(1) 平衡位置x 1 到最大位移x 3 处,图中的旋转矢量从位置1 转到位置3,故2/πΔ1=,则所需时间 411//T t =∆=∆ωϕ(2) 从平衡位置x 1 到x 2 =A /2 处,图中旋转矢量从位置1转到位置2,故有6/πΔ2=,则所需时间 1222//T t =∆=∆ωϕ(3) 从x 2 =A /2 运动到最大位移x 3 处,图中旋转矢量从位置 2 转到位置3,有3/πΔ3=,则所需时间633//T t =∆=∆ωϕ题9-15 图9-16 在一块平板下装有弹簧,平板上放一质量为1.0 kg 的重物.现使平板沿竖直方向作上下简谐运动,周期为0.50s,振幅为2.0×10-2 m .求:(1) 平板到最低点时,重物对平板的作用力;(2) 若频率不变,则平板以多大的振幅振动时,重物会跳离平板? (3) 若振幅不变,则平板以多大的频率振动时, 重物会跳离平板?题9-16 图分析 按题意作示意图如图所示.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随板作简谐运动,其间受重力P 和板支持力F N 作用,F N 是一个变力.按牛顿定律,有22d d ty m F mg F N =-= (1) 由于物体是随板一起作简谐运动,因而有()ϕωω+-==t A ty a cos d d 222,则式(1)可改写为()ϕωω++=t mA mg F N cos 2 (2)(1) 根据板运动的位置,确定此刻振动的相位ϕω+t ,由式(2)可求板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2) 由式(2)可知支持力N F 的值与振幅A 、角频率ω和相位(ϕω+t )有关.在振动过程中,当π=+t ω时N F 最小.而重物恰好跳离平板的条件为N F =0,因此由式(2)可分别求出重物跳离平板所需的频率或振幅.解 (1) 由分析可知,重物在最低点时,相位ϕω+t =0,物体受板的支持力为()N 9612222./=+=+=t mA mg mA mg F N πω重物对木块的作用力N F ' 与N 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当频率不变时,设振幅变为A ′.根据分析中所述,将N F =0及π=+t ω代入分析中式(2),可得m 102.6π4//2222-⨯==='gT ωm mg A(3) 当振幅不变时,设频率变为v '.同样将N F =0及π=+t ω代入分析中式(2),可得Hz 52.3/π21π22==='mA mg ωv 9-17 两质点作同频率、同振幅的简谐运动.第一个质点的运动方程为()ϕω+=t A x cos 1,当第一个质点自振动正方向回到平衡位置时,第二个质点恰在振动正方向的端点,试用旋转矢量图表示它们,并求第二个质点的运动方程及它们的相位差.题9-17 图解 图示为两质点在时刻t 的旋转矢量图,可见第一个质点M 的相位比第二个质点N 的相位超前2/π,即它们的相位差Δφ=π/2.故第二个质点的运动方程应为()2cos 2/πϕω-+=t A x9-18 图(a )为一简谐运动质点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且振幅为2cm ,求(1) 振动周期;(2) 加速度的最大值;(3) 运动方程.分析 根据v -t 图可知速度的最大值v max ,由v max =Aω可求出角频率ω,进而可求出周期T 和加速度的最大值a max =Aω2 .在要求的简谐运动方程x =A cos (ωt +φ)中,因为A 和ω已得出,故只要求初相位φ即可.由v -t 曲线图可以知道,当t =0 时,质点运动速度v 0 =v max /2 =Aω/2,之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可以判断出质点沿x 轴正向向着平衡点运动.利用v 0 =-Aωsinφ就可求出φ.解 (1) 由ωA v =max 得1s 51-=.ω,则s 2.4/π2==ωT(2)222max s m 1054--⋅⨯==.ωA a(3) 从分析中已知2/sin 0ωA ωA =-=v ,即21sin /-=ϕ6/π5,6/π--=因为质点沿x 轴正向向平衡位置运动,则取6/π5-=,其旋转矢量图如图(b )所示.则运动方程为 ()()cm 6/π55.1cos 2-=t x题9-18 图9-19 有一单摆,长为1.0m ,最大摆角为5°,如图所示.(1) 求摆的角频率和周期;(2) 设开始时摆角最大,试写出此单摆的运动方程;(3) 摆角为3°时的角速度和摆球的线速度各为多少?题9-19 图分析 单摆在摆角较小时(θ<5°)的摆动,其角量θ与时间的关系可表示为简谐运动方程()ϕωθθ+=t cos max ,其中角频率ω仍由该系统的性质(重力加速度g 和绳长l )决定,即l g /=ω.初相φ与摆角θ,质点的角速度与旋转矢量的角速度(角频率)均是不同的物理概念,必须注意区分.解 (1) 单摆角频率及周期分别为s 01.2/π2;s 13.3/1====-ωT l g ω(2) 由0=t 时o max 5==θθ可得振动初相0=ϕ,则以角量表示的简谐运动方程为t θ13.3cos 36π=(3) 摆角为3°时,有()60cos max ./==+θθϕωt ,则这时质点的角速度为()()1max 2max max s2180800cos 1sin /d d --=-=+--=+-=..ωθϕωωθϕωωθθt t t线速度的大小为 1s 2180/d d --==.t l v θ讨论 质点的线速度和角速度也可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但结果会有极微小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导出简谐运动方程时曾取θθ≈sin ,所以,单摆的简谐运动方程仅在θ 较小时成立.9-20 为了测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宇航员将地球上的“秒摆”(周期为2.00s),拿到月球上去,如测得周期为4.90s,则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多少? (取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E s m 809-⋅=.g )解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g l T /π2=可知21T g /∝,故有2M 2E E M T T g g //=,则月球的重力加速度为 ()2E 2M E M s m 631-⋅==./g T T g9-21 一飞轮质量为12kg ,内缘半径r =0.6m,如图所示.为了测定其对质心轴的转动惯量,现让其绕内缘刃口摆动,在摆角较小时,测得周期为2.0s ,试求其绕质心轴的转动惯量.9-21 题图分析 飞轮的运动相当于一个以刃口为转轴的复摆运动,复摆振动周期为c /π2mgl J T =,因此,只要知道复摆振动的周期和转轴到质心的距离c l ,其以刃口为转轴的转动惯量即可求得.再根据平行轴定理,可求出其绕质心轴的转动惯量.解 由复摆振动周期c /π2mgl J T =,可得22π4/mgrT J =.则由平行轴定理得 222220m kg 8324⋅=-=-=./mr mgrT mr J J π9-22 如图(a )所示,质量为1.0 ×10-2kg 的子弹,以500m·s -1 kg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8.0 ×103 N·m -1 ,若以弹簧原长时物体所在处为坐标原点,向左为x 轴正向,求简谐运动方程.题9-22 图分析 可分为两个过程讨论.首先是子弹射入木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子弹和木块组成的系统满足动量守恒,因而可以确定它们共同运动的初速度v 0 ,即振动的初速度.随后的过程是以子弹和木块为弹簧振子作简谐运动.它的角频率由振子质量m 1 +m 2 和弹簧的劲度系数k 确定,振幅和初相可根据初始条件(初速度v 0 和初位移x 0 )求得.初相位仍可用旋转矢量法求.解 振动系统的角频率为 ()121s 40-=+=m m k /ω由动量守恒定律得振动的初始速度即子弹和木块的共同运动初速度v 0 为()12110s m 01-⋅=+=.m m v m v又因初始位移x 0 =0,则振动系统的振幅为 ()m 105.2//202020-⨯==+=ωωx A v v图(b )给出了弹簧振子的旋转矢量图,从图中可知初相位2/π0=,则简谐运动方程为()()m π0.540cos 105.22+⨯=-t x9-23 如图(a )所示,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其下挂有一质量为m 1 的空盘.现有一质量为m 2 的物体从盘上方高为h 处自由落入盘中,并和盘粘在一起振动.问:(1) 此时的振动周期与空盘作振动的周期有何不同? (2) 此时的振幅为多大?题9-23 图分析 原有空盘振动系统由于下落物体的加入,振子质量由m 1 变为m 1 + m 2,因此新系统的角频率(或周期)要改变.由于()2020/ωx A v +=,因此,确定初始速度v 0 和初始位移x 0 是求解振幅A 的关键.物体落到盘中,与盘作完全非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盘与物体的共同初速度v 0 ,这也是该振动系统的初始速度.在确定初始时刻的位移x 0 时,应注意新振动系统的平衡位置应是盘和物体悬挂在弹簧上的平衡位置.因此,本题中初始位移x 0 ,也就是空盘时的平衡位置相对新系统的平衡位置的位移.解 (1) 空盘时和物体落入盘中后的振动周期分别为k m ωT /π2/π21== ()k m m ωT /π2/π221+='='可见T ′>T ,即振动周期变大了.(2) 如图(b )所示,取新系统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O .则根据分析中所述,初始位移为空盘时的平衡位置相对粘上物体后新系统平衡位置的位移,即g km g k m m k g m l l x 2211210-=+-=-= 式中l 1 =m 1/k 为空盘静止时弹簧的伸长量,l 2 =(m 1 +m 2)/k 为物体粘在盘上后,静止时弹簧的伸长量.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振动系统的初始速度,即盘与物体相碰后的速度gh m m m m m m 22122120+=+=v v 式中gh 2=v 是物体由h 高下落至盘时的速度.故系统振动的振幅为()212202021/m m kh k g m ωx A ++='+=v 本题也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振幅A .9-24 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系一质量为m 1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作振幅为A 的简谐运动.有一质量为m 2 的粘土,从高度h 自由下落,正好在(a )物体通过平衡位置时,(b )物体在最大位移处时,落在物体上.分别求:(1)振动周期有何变化? (2)振幅有何变化?题9-24图分析 谐振子系统的周期只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振子的质量有关.由于粘土落下前后,振子的质量发生了改变,因此,振动周期也将变化.至于粘土如何落下是不影响振动周期的.但是,粘土落下时将改变振动系统的初始状态,因此,对振幅是有影响的.在粘土落到物体上的两种不同情况中,系统在水平方向的动量都是守恒的.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两种情况下系统的初始速度,从而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或公式()2020/ωx A v +=)求得两种情况下的振幅.解 (1) 由分析可知,在(a )、(b )两种情况中,粘土落下前后的周期均为 k m ωT /π2/π21==()k m m ωT /π2/π221+='='物体粘上粘土后的周期T ′比原周期T 大.(2) (a ) 设粘土落至物体前后,系统振动的振幅和物体经过平衡位置时的速度分别为A 、v 和A ′、v ′.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如下各式2/2/212v m A k =' (1)()2/2/2212v '+='m m A k (2)()v v '+=211m m m (3)联立解上述三式,可得()A m m m A 211+='/即A ′<A ,表明增加粘土后,物体的振幅变小了.(b ) 物体正好在最大位移处时,粘土落在物体上.则由动量守恒定律知它们水平方向的共同速度v ′=m 1v /(m 1 +m 2 ) =0,因而振幅不变,即A ′=A9-25 质量为0.10kg 的物体,以振幅1.0×10-2 m 作简谐运动,其最大加速度为4.0 m·s -1 求:(1) 振动的周期;(2) 物体通过平衡位置时的总能量与动能;(3) 物体在何处其动能和势能相等? (4) 当物体的位移大小为振幅的一半时,动能、势能各占总能量的多少?分析 在简谐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最大加速度2max ωA a =,由此可确定振动的周期T .另外,在简谐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其中动能和势能互相交替转化,其总能量E =kA 2/2.当动能与势能相等时,E k =E P =kA 2/4.因而可求解本题.解 (1) 由分析可得振动周期s 314.0/π2/π2max ===a A ωT(2) 当物体处于平衡位置时,系统的势能为零,由机械能守恒可得系统的动能等于总能量,即J 100221213max 22k -⨯====.mAa mA E E ω(3) 设振子在位移x 0 处动能与势能相等,则有42220//kA kx =得 m 100772230-⨯±=±=./A x(4) 物体位移的大小为振幅的一半(即2x A =/)时的势能为4221212P /E A k kx E =⎪⎭⎫ ⎝⎛==则动能为 43P K /E E E E =-= 9-26 一氢原子在分子中的振动可视为简谐运动.已知氢原子质量m =1.68 ×10-27 Kg ,振动频率υ=1.0 ×1014 Hz ,振幅A =1.0 ×10-11m.试计算:(1) 此氢原子的最大速度;(2) 与此振动相联系的能量.解 (1) 简谐运动系统中振子运动的速度v =-A ωsin (ωt +φ),故氢原子振动的最大速度为12max s m 1028.62-⋅⨯===A πA ωv v(2) 氢原子的振动能量J 1031.32/202max -⨯==v m E9-27 质量m =10g 的小球与轻弹簧组成一振动系统, 按()()cm 3/ππ85.0+=t x 的规律作自由振动,求(1) 振动的角频率、周期、振幅和初相;(2) 振动的能量E ;(3) 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动能和平均势能.解 (1) 将()()cm 3/ππ85.0+=t x 与()ϕω+=t A x cos 比较后可得:角频率1s π8-=ω,振幅A =0.5cm ,初相φ=π/3,则周期T =2π/ω=0.25 s(2) 简谐运动的能量 J 1090721522-⨯==.ωmA E (3) 简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分别为()ϕωω+=t mA E K 222sin 21 ()ϕωω+=t mA E P 222cos 21 则在一个周期中,动能与势能对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J 109534d sin 2115220222-⨯==+=⎰.ωϕωωmA t t mA T E T K ()J 109534d cos 2115220222-⨯==+=⎰.ωϕωωmA t t mA T E T P 9-28 已知两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分别为()()m π75.010cos 05.01+=t x ;()()m π25.010cos 06.02+=t x .求:(1) 合振动的振幅及初相;(2) 若有另一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运动()()m 10cos 07033ϕ+=t x .,则3ϕ为多少时,x 1 +x 3 的振幅最大? 又3ϕ 为多少时,x 2 +x 3 的振幅最小?题9-28 图分析 可采用解析法或旋转矢量法求解.由旋转矢量合成可知,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 的合成仍为一简谐运动,其角频率不变;合振动的振幅()12212221cos 2ϕϕ-++=A A A A A ,其大小与两个分振动的初相差12ϕϕ-相关.而合振动的初相位()()[]22112211cos cos sin sin arctan ϕϕϕϕϕA A A A ++=/解 (1) 作两个简谐运动合成的旋转矢量图(如图).因为2/πΔ12-=-=,故合振动振幅为 ()m 1087cos 2212212221-⨯=-++=.ϕϕA A A A A合振动初相位()()[]rad 1.48arctan11cos cos sin sin arctan 22112211==++=ϕϕϕϕϕA A A A /(2) 要使x 1 +x 3 振幅最大,即两振动同相,则由π2Δk =得,...2,1,0,π75.0π2π213±±=+=+=k k k要使x 1 +x 3 的振幅最小,即两振动反相,则由()π12Δ+=k 得 (),...2,1,0,π25.1π2π1223±±=+=++=k k k9-29 手电筒和屏幕质量均为m ,且均被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悬挂于同一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平衡时,手电筒的光恰好照在屏幕中心.设手电筒和屏幕相对于地面上下振动的表达式分别为()11cos ϕω+=t A x 和()22cos ϕω+=t A x .试求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初相位φ1 、φ2 应满足的条件:(1) 光点在屏幕上相对于屏静止不动;(2) 光点在屏幕上相对于屏作振幅A ′=2A 的振动.并说明用何种方式起动,才能得到上述结果.题9-29 图分析 落在屏幕上的光点相对地面的运动和屏幕相对于地面的运动都已知道,且是两个简谐运动.因此由运动的合成不难写出光点相对屏的运动(实际上是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根据相对运动公式,有屏对地光对屏光对地x x x +=依题意()()2211ϕωϕω+==+==t A x x t A x x cos cos 屏对地光对地所以 ()()212121cos cos ϕπωϕω++++='+=-=t A t A x x x x x 光对屏 可见光点对屏的运动就是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11cos ϕω+=t A x 和()22cos ϕπω++='t A x 的合成.用与上题相同的方法即可求解本题.其中合运动振幅()12222πcos 2-+++='A A A A . 解 (1) 根据分析和参考上题求解,当要求任一时刻光点相对于屏不动,即0=光对屏x ,就是当()π12π12+=-+k 时,即π212k +=时(,...,,210±±=k ),A ′=0.当光点相对于屏作振幅为2A 的运动时,要求π2π12k =-+,即()π1212-+=k .(2) 由以上求解可知,要使光点相对于屏不动,就要求手电筒和屏的振动始终要同步,即同相位,为此,把它们往下拉A 位移后,同时释放即可;同理,要使光点对屏作振幅为2A 的谐振动,两者必须相位相反,为此,让手电筒位于平衡点0 上方的-A 处,而屏则位于+A 处同。
喀蔚波09章习题解答
3第九章几何光学习题解答9-1 一只坛子装了 100.0cm 深的甘油,观察者观察坛底好像提高了 32.5cm , 求甘油的折射率.解:由题意知n 2=1, u=100cm , v=-67.5cm , r = x,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n ! 1 1 - m100 -67.5 一 ::n i =1.489-2如图9-2所示,光导纤维是由圆柱形的玻璃芯和玻璃包层组成,其折射率分别为m 和n 2 ((n 1>口).设在垂直端面外介质的折射率为 n 。
.证明光线能在 纤维内芯和包层间发生全反射的入射光线最大孔径角 二m 满足:n ° sin 如=• n ; _ n ;证明如下:n 0 sinv m 十 sin :(1) n 〔 cos 二 n 2(2)将(1)和(2)平方后相加的9-3 折射率为1.5的月牙形透镜,凸面的曲率半径为15cm,凹面的曲率半径 为30cm,如果用平行光束沿光轴对着凹面入射(1)求空气中的折射光线的相交 点;(2)如果将此透镜放在水中,问折射的交点又在何处?解:(1)因为n=1.5, n 0=1, r 1=-30cm , r 2=-15cm 代入薄透镜焦距公式得(2) n=1.5, n °= 4/3, r 1= -30cm, r 2= -15cm 代入薄透镜焦距公式得- 1—%=60cm=240cm2 . 2 - 2 2 n ° sin 為二 n 1 「门2 2-n 29-4 眼睛的光学结构可简化为一折射单球面 ,共轴球面的曲率半径为5.55mm,内部平均折射率为4/3,计算两个焦距•若月球在眼睛节点所张的角度为 1° ,问视网膜上月球的像有多大?眼节点到视网膜的距离取 15mm.解:根据题意n 1=1,n 2=4/3,r=5.55mm 代入单球面焦距公式得1f 1 5.55 =16.65 mm 4 -1 3 视网膜上月球的像的大小为 15ta n1° =0.26mm9-5将折射率为1.50,直径为10cm 的玻璃棒的两端磨成凸的半球面,左端 的半径为5cm 而右端的半径为10cm.两顶点间的棒长为60cm,在左端顶点左方 20cm 处有一物(在光轴上).(1)作为右端面的物是什么? ( 2)右端面的物距为 多少? ( 3)此物是实的还是虚的?( 4)最后所成的像在何处?解:(1)根据题意可知左端面的像作为右端面的物(2) 已知n 1=1, n 2=1.5, u=20cm, n=5cm, d=60cm 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1 1.5 1.5-1 --- + ------ = --------- 20 v 5v = 30cm所以右端面的物距为60cm-30cm=30cm(3) 此物是实物(4) 将u=30cm , n 1=1.5, n 2=1, r= -10cm 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1.5 1 1-1.5---- 十—= ------------30 v -10v =::9-6将折射率为1.5,直径为8.0cm,端面为凸半球形的玻璃棒,置于液体中, 在棒5.55 =22.2mm3 3轴上离端面60cm处有一物体,成像在棒内l.0m处,求液体的折射率.解:已知u=60cm,n2=1.5,r= 4cm,v=100cm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n i 1.5 1.5 - n i60 而一4~m =1.359-7直径为8cm的玻璃球,中心处镶有一小红物,求观察者看到小红物的位解:已知u=4cm,n i=1.5,n2=1,r=-4cm,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1.5 1 1-1.5+ =4 v -4v - -4cm所以观察者看到小红物位于球心处9-8 一极地探险者在用完了火柴后,用冰做了个透镜聚焦阳光来点火,若他做的是曲率半径为25cm的平凸透镜,此透镜应离火绒多远?(设冰的折射率为1.31)解:已知n =1.31, n°=1, r1=25cm, r2=x代入薄透镜焦距公式得- 1 1「f 二(”1)伝-二)=81cm9-9 一透镜将一物成像在离透镜12cm的屏幕上,当把此透镜背离物体移远2cm时,屏幕必须向物移近2cm,以便重新对它聚焦,此透镜的焦距是多少?解:设物与透镜的距离为x,透镜的焦距f,则根据题意可知1 1 1(1)——I ----- = -------x 12 f解得f=4cm9-10 一弯月形薄透镜两表面的曲率半径分别为5cm和10cm,其折射率为1.5,若将透镜的凹面朝上且盛满水,求水与透镜组合后的等效焦距.解:组合薄透镜可看成是由水组成的薄透镜和弯月形薄透镜密切接触组合而成.假定光从水一侧射入,设由水组成的薄透镜的焦距为f1,弯月形薄透镜的焦距为f2,根据题意可列出下列方程1-4 1 i irf^ ( 1)( ) =30cm1[3 ::-10仇= |(1.5-1)( 1- J =20cm-10 - 51 1 1 1 1 1f =71 12=30 20=12f =12cm9-11有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焦矩为40cm的凹透镜放在同一光轴上,两者相距10cm,在凸透镜前20cm处放一物体(在光轴上),求最后像的位置,并作图.解:对于凸透镜U1=20cm, f1=10cm, d=10cm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1 .丄_丄20 V1 一10v1= 20cm对于凹透镜U2=10cm-20cm=-10cm,f2=-40cm,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1 1 1-------------------- T -------------------- = ---------------------------------10 v 2 - 40V2 - 13.3cm9-12把一物放在会聚透镜前方适当距离处时,像落在离透镜20cm处的屏幕上.现将一发散透镜放在会聚透镜与屏幕中间,我们发现,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必须把屏幕向离开透镜的方向移远20cm.这发散透镜的焦距是多少?解:一物经会聚透镜所成的像作为发散透镜的物,此物距U2= -10cm,V2=30cm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1 1 1-10 30 一ff = -15cm9-13眼睛不调节时能看清的物点到眼睛之间的距离称为远点.视力正常者的远点在无穷远处,即平行光进入眼睛后刚好会聚于视网膜上.眼睛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物点到眼睛之间的距离称为近点,视力正常者的近点约为10~12cm.与正常眼相比较,近视眼的近点近,远视眼的近点远,这就是近视眼和远视眼名称的来历.某人眼睛的远点为2m,他应配戴怎样的眼镜?解:配戴的眼镜必须使无穷远的物体在眼前2m处成一虚像,即u=x, v = -2 m 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1 1 1—+ ——=—-2 f0.5D = -50,度f9-14 一远视眼的近点为1.0m,要看清眼前25cm处的物体,问需要配戴怎样的眼镜?解:所配戴的眼镜应使眼前25cm处的物体在眼前1m处成一虚像,即u=25cm, v = -1m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1 1 1----- r -------- =——---- +----- =0.25 -1f13D f= 300度9-15 一显微镜物镜焦距为10.0mm,目镜焦距为25.0mm,两镜间距为180mm.若物体最后成一虚像于明视距离处,求物距及显微镜的放大率.解:已知f1=1cm,f2=2.5cm, d=18cm, V2=-25cm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物镜成像1 1 1----- r -------- = ---------u1v1f1(1)目镜成像1 1 .1(2)d -v1v2f2代入数据得1 1 1=U1 v1 1(3)1 11(4)+18 7 -25 2.5解得V1=15.7cm U1=1.07cmV1 2515.725M-------- X147U1 f2 1.07 2.5。
喀蔚波医用物理学课件09章几何光学
❖ 单球面成像放大率
M
hi
F2
F1 P
i
h
u
N
v
横向放大率 由图中可看出
h
h
h tan i u
h tan i h v tan i
v
h u tan i
M
hi
F2
F1 P
i
h
u
N
v
由折射定律知:
sin i n2 sin i n1
所以
tani sini n2 tani sini n1
第九章 几何光学
▪ 几何光学的三 个基本定律
▪ 球面折射 ▪ 透镜 ▪ 放大镜 光学
显微镜
几何光学是研究光波波长趋近于零的 光传播的问题.
§9-1 三个基本实验定律
(1)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反射和折射定律
(3)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和光路可逆原理 光在传播过程中与其他光束相遇时,各光束都各 自独立传播,不改变其传播方向.光沿反方向传 播,必定沿原光路返回.
n2 n1 单位 m1
r
例题:一玻璃半球的曲率半径为R,折射率为1.5, 其平面的一边镀银.一物高为h,放在曲面顶点前 2R处.求:(1)由曲面所成的第一个像的位置(2)这 一光学系统所成的最后的像在哪里?
解: (1)球面折射公式
n1 n2 n2 n1
u1 v
r
h
h
2R
其中 n 1 1 ,n 2 1 .5 ,u 2 R ,r R
即最后所成的像在球面顶点左方2R处,与物体的 位置重合,由图可见是倒立的.
二.共轴球面系统
❖ 共轴球面系统的逐次成像 物体经过一共轴球面系统所成的像可采用逐次 球面成像法,即先求出物体经第一个单球面折射 后所成的像,然后以此像作为第二个折射面的物, 再求出它通过第二个折射面后所成的像,以此类 推,直到求出经最后一个折射面后所成的像为止, 该像即为整个球面系统所成的像.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后习题解答(第九章)
第9章习题解答【9.1】 解:因为布儒斯特角满足21tan /B n n θ= 根据已知条件代入即可求得: (a ) 67.56)1/52.1(tan 1==-B θ (b ) 1.53)1/33.1(tan 1==-B θ【9.2】 证明:已知''0021tan cot i tE E θθ=+(9-38)⎥⎥⎥⎥⎦⎤⎢⎢⎢⎢⎣⎡+=i tn n n n E E θθcos cos 1221210''0 (9-45) 再法向入射情况下,0=i θ根据斯涅尔折射定理i t n n θθsin sin 12=,有,0=t θ 将斯涅尔折射定理和,0==t i θθ代入(9-38)和(9-45)有120''012n E E +=故命题得证。
【9.3】 解:对于法向入射情形,满足反射和折射条件如下:21210'0n n nn E E R +-== (1)120''012n E E T +== (2) 依题意,对于由介质溴化钾和空气,当波从空气射向介质时,设空气的折射率为1n ,介质的折射率为2n ,当波从介质射向空气时,设介质的折射率为1n ,空气的折射率为2n 。
我们统一将空气的折射率为1n ,介质的折射率为2n ,则R 随着波透射的传播方向不同仅相差一个负号,但考虑到我们要分析的是能量损耗,即只与2R 有关,所以不用考虑R 的正负。
对于T ,则分成两种情形:① 当波从空气射向介质时,120''012n n E E p T +=== (3) ② 当波从介质射向空气时,210''012n n E E q T +=== (4) 如下图,波在两个截面上经过无数次反射和折射,能量的损耗由两部分组成,即第一次反射波21R S =,另外一部分为无数次与传播方向反向的方向透射的能量之和,即:++++=+=)3(2)2(2)1(2221S S S R S S S (5) 其中3222)(2322)3(222)2(22)1(2)()()()()()()(-====n n R p q R S R p q R S R p q R S p q R S (6)可以看出该数列为等比为2R 的一个无穷等比数列,将已知条件和式(1)、(3)、(4)、(6)代入(5)后×100%式可以求得能量损耗的百分比。
第9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 课后答案【khdaw_lxywyl】
第9章
真空中的静电场
习题解答
-21
9-1 精密的实验已表明,一个电子与一个质子的电量在实验误差为 10 范 围 内 是 相 等 的 , 而 中 子 的 电 量 在 10
-21
e的
e 的范围内为零。考虑这些误差综合的最
坏情况,问一个氧原子(含 8 个电子、8 个质子、8 个中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 是少?若将原子看成质点,试比较两个氧原子间的电力和万有引力的大小,其净 力是引力还是斥力? 解: (1)一个氧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为
w.
dE1 k
E1
场强的方向沿 x 轴正向.因此 P1 点的总场强大小 通过积分得
kh
dq dl 2 r 4 0 ( x l ) 2
(1
3 。 ) 2 2 0 R
4 0
课
/6 /6 sin d ( cos ) 2 0 R 2 0 R 0 0
课
sin d
L
l L
l d 22 l 2
2 L
l L
co
dE2 y dEy θ P2 dEx r d2 -L θ o l dl L x
2 0.1 3 10 8 0.182 0.12
m
E y 9 109
2 0.1 3 10 8 0.08(0.082 0.12 )1/ 2
w.
dE k
Ex 4 0 R
2 / 2
由于弧是对称的,场强只剩 x 分量,取 x 轴方向为正,场强为 dEx = -dEcosφ 总场强为
kh
dq ds d 2 2 r 4 0 R 4 0 R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文蔚大学物理下册第六版答案精编版
第九章振动习题:P37~39 1,2,3,4,5,6,7,8,16.9-4 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周期为T,当它由平衡位置向X轴正方向运动时,从1/2最大位移处到最大位移处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 )A、T/12B、T/8C、T/6D、T/4分析(C),通过相位差和时间差的关系计算。
可设位移函数y=A*sin(ωt),其中ω=2π/T;当 y=A/2,ωt1=π/6;当 y=A,ωt2=π/2;△t=t2-t1=[π/(2ω)]-[π/(6ω)]=π/(3ω)=T/6第十章波动习题:P89~93 1,2,3,4,5,6,12,16,25,10-6在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节间各质点的振动():A.振幅相同,相位相同B.振幅不同,相位相同C.振幅相同,相位不同D.振幅不同,相位不同答案:波函数叠加检验.(C) 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第十一章光学P177~182 1,2,3,4,5,6,7,8,11,23,26,31,37,38.11-4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片折射率为n=1.4的透明介质薄膜后,干涉条纹产生了7.0条条纹移动.如果入射光波长为589nm,则透明介质薄膜厚度为( )A 10307.5nmB 1472.5nmC 5153.8nmD 2945.0nm答案(C)由2(n-1)t=N得出11-26、 某人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一光波的波长,当可动反射镜M 移动了0.310mm 的过程中,观察到干涉条纹移动了1100条,求该光波的波长解:d=N /2, =563.6nm第十二章 气体动理论习题:P220~222 1,2,3,5,13,14,24.12-2 1 mol的氦气和1 mol的氧气(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
当温度为T时,期内能分别为:A 3/2RT,5/2kTB 3/2kT,5/2kTC 3/2kT,3/2kTD 3/2RT,5/2RT答案:D (由1mol理想气体的内能定义式得出)12-13 当氢气和氦气的压强、体积和温度都相等时,它们的质量比和内能比各为多少?(氢气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解: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比,为1:2内能比等于自由度比,为5:3第十三章热力学基础习题:P270~275 1,2,3,4,5,6,7,9,11,12,15,25,27.13-4 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外界传给气体的净热量是答案:A 3.2*10^4JB 1.8*10^4JC 2.4*10^4JD 0J答案B,由循环所围成的面积计算得出。
力学答案——漆安慎,09章
ml 2
d 2θ dt 2
= −ml ( g cos α + a sin α ) ,
第 9 章振动习题解答
62
第 9 章振动习题解答
d 2θ dt 2
+
2
g cos α + a sin α l
θ = 0, cos α = g / a 2 + g 2 , sin α = a / a 2 + g 2 ,
d 2x 2 + ω 0 x = 0, 的运动就是简谐振动,其动力学方程为 2 dt
(x 表
示线位移或角位移) ;弹簧振子:ω02=k/m,单摆:ω02=g/l,扭摆: ω02=C/I. ⒉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为 x = Acos(ω0t+α);圆频率、频率、 周期是由振动系统本身决定的,ω0=2π/T=2πv;振幅 A 和初相α 由初始条件决定。 ⒊在简谐振动中,动能和势能互相转换,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对于弹簧振子, E k + E p = ⒋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 分振动特点 方向相同,频率相同 合振动特点 与分振动频率相同的简谐振动 Δα=±2nπ 合振幅最大 Δα=±(2n+1)π 合振幅最小 不是简谐振动,振动周期等于分振动 周期的最小公倍数 出现拍现象,拍频等于分振动频率之 差 运动轨迹一般为椭圆 Δα=±2nπ 简谐振动(ⅠⅢ象限) Δα=±(2n+1)π简谐振动(ⅡⅣ象限) 利萨如图形,花样与振幅、频率、初 相有关
当ω =
2 βω
方向相同,频率不同,频 率成整数比 方向相同,频率不同,频 率较高,又非常接近 方向垂直,频率相同
ω02 − ω 2
ω 0 2 − 2 β 2 时,发生位移共振。
第9章参考答案
第九章第一节参考答案跟踪练习:1、D2、C3、A4、C5、B当堂达标:1、磁铁的两端磁性强,所以吸引的大头针多;大头针被磁化,所以吸住一串大头针。
2、用一块磁铁靠近这三根棒:(1)不被吸引的是铜棒(2)只被吸引的是铁棒(3)被吸引,调换方向后又排斥的是磁铁棒3、ABC4、摩擦起电吸引灰尘,棋子和棋盘都是磁体。
5、喇叭里有磁铁,靠近后会减弱磁带的磁性。
6、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力可以改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九章第二节参考答案跟踪练习一:1、D2、C3、略跟踪练习二:1、A2、(1)第四种说法(2)当信鸽飞行途中遇到雷雨和飞经电视发射塔附近时,由于这些区域的地磁场会受到干扰,扰乱了信鸽对地磁场的正确感知,使信鸽迷失方向。
(3)对比的方法当堂达标:1、BD2、地磁场,N3、B4、B5、排斥6、大磁体,不是7、磁感线,N极,S极8、办法:将铁屑撒在种子里并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将铁屑和杂草种子一起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
道理:磁铁具有吸引铁的性质。
9、(1)应多做几次实验,观察小磁针静止时,是否总是指向某一方向(2)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应是“月磁”的南极。
第九章第三节参考答案跟踪练习一:1、C跟踪练习二:1、B2、3、4 略当堂达标:1、A2、A3、C4、B5、D6、N,负,N7、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正第九章第四节参考答案跟踪练习一:1、D2、D3、C跟踪练习二:1、B2、D3、A4、铁芯;有电流通过时有磁性,没有电流时就失去磁性;磁化;磁性;铁芯;螺线管5、漆包线绕过软铁棒形成一个螺线管,连到电池组的两极上形成一个电磁铁,将地上的铁钉吸引出来。
当堂达标:1、b,变亮,上2、将插有细铁芯的电磁铁靠近铁钉,记下吸引铁钉的个数,再将插有粗铁芯的电磁铁靠近铁钉,记下吸引铁钉的个数。
比较两次吸引铁钉的多少,吸引的铁钉越多,磁性越强。
3、N,重力,二力平衡,磨擦4、(2)N,(3)左,大,大(4)强,多,强,第九章第五节参考答案第九章第六节参考答案学点一: 1、力 2、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跟踪练习1: 1、ABD 2、下下上学点二:两部分转子定子向上向下向上向下电流的方向向上向下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跟踪练习2: 1、金属半环闭合电路自动2、D3、C学点三: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电能机械能1、C2、热能机械能达标检测: 1、电流方向磁感线的方向 b和c2、C3、C4、ABC第九章第七节参考答案学点一:奥斯特法拉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导体运动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跟踪练习一1、机械能电能机械能电能2、C3、A4、A5、B学点二1、线圈磁体电刷等或转子定子电刷换向器等2、线圈转动越快,指针摆动频率越快,偏转幅度越大3、转速越大,灯泡越亮4、电流方向周期变化的电流5、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符号Hz 50 Hz6、A 、 B 、没有、 B 、A 、没有跟踪练习二1、D2、C E达标检测1、C2、B3、a、导体沿磁感线方向运动时,不能产生感应电流b、磁感线方向相同时,导体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方向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c、导体静止时不会产生感应电流d、导体运动方向相同时,磁感线的方向影响电流的方向。
陈季学版电机学第九篇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9·1、一台两级电机,在定子上置有一个100匝的整距线圈,若:(1) 通入正弦电流10sin ()i wt A =,试求出基波和三次谐波脉振磁动势的最大波幅;(2) 通入交变电流110(sin sin 7)()7i wt wt A =+,试写出该电流所产生的基波和三次谐波脉振磁动势的表达式,并说明七次谐波电流能否产生基波磁动势?解:(1)整距线圈内当通有正弦电流时,基波和三次谐波磁动势均为脉振波。
基波磁动势的最大波幅为10.90.910100900m c c F I N ==⨯⨯=(安匝)三次谐波磁动势的最大波幅为1110.90.91010030033m c c F I N ==⨯⨯⨯=(安匝) (2)若通入交变电流,则基波磁动势的表达式为:三次谐波磁动势的表达式为:因此,七次谐波可以产生脉振的基波磁动势,只是其脉振的频率是基波电流所产生的基波磁动势脉振频率的7倍。
9·2如果在三相绕组中通入零序电流(三相电流大小及相位均相同),试问此时三、五、七次谐波合成磁动势的幅值和转速为多少?解:在三相绕组中通入零序电流,设为000sin A B C m i i i t ω=== 三次谐波:五次谐波:七次谐波:9·3、分布和短距绕组为什么能改善磁动势的波形?试以单层整距绕组和双层短距绕组为例说明之。
解:采用分布绕组后,一个线圈组中相邻的两个线圈的电动势的基波和谐波v 次谐波的相位差分别是α和v α电角度(α是槽距角)。
由于一个线圈组的电动势是其中各个线圈的电动势的相量和,因此相比于集中绕组,分布绕组旳基波和谐波的电动势都要小一些。
由于各线圈的谐波电动势的相位差要大于基波电动势的相位差,因此分布绕组对谐波电动势的削弱更明显,电动势的波形得到了改善。
采用短距线圈后,同一个线圈的两条边中的基波和谐波的相位差都不再是180度电角度,而是分别相差β和v β电角度(β是短距角)。
由于一个线圈的电动势是两条边的电动势的相量和,因此相比于整距绕组,短距绕组的基波和谐波的电动势都要小些。
第四版传热学第九章习题解答.doc
第九章思考题1、试述角系数的定义。
“角系数是一个纯几何因子”的结论是在什么前提下得出的?答:表面1发出的辐射能落到表面2上的份额称为表面]对表面2的角系数。
“角系数是一个纯几何因子”的结论是在物体表面性质及表面湿度均匀、物体辐射服从兰贝特定律的前提下得出的。
2、角系数有哪些特性?这些特性的物理背景是什么?答:角系数有相对性、完整性和可加性。
相对性是在两物体处于热平衡时,净辐射换热量为零的条件下导得的;完整性反映了一个由几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中。
任一表面所发生的辐射能必全部落到封闭系统的各个表面上;可加性是说明从表面1发出而落到表面2上的总能量等于落到表面2上各部份的辐射能之和。
3、为什么计算—个表面与外界之间的净辐射换热量时要采用封闭腔的模型?答:因为任一表面与外界的辐射换热包括了该表面向空间各个方向发出的辐射能和从各个方向投入到该表面上的辐射能。
4、实际表面系统与黑体系统相比,辐射换热计算增加了哪些复杂性?答:实际表面系统的辐射换热存在表面间的多次重复反射和吸收,光谱辐射力不服从普朗克定律,光谱吸收比与波长有关,辐射能在空间的分布不服从兰贝特定律,这都给辐射换热计算带来了复杂性。
5、什么是一个表面的自身辆射、投入辐射及有效辐射?有效辐射的引入对于灰体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有什么作用?答:由物体内能转变成辐射能叫做自身辐射,投向辐射表而的辐射叫做投入辐射,离开辐射表面的辐射叫做有效辐射,有效辐射概念的引入可以避免计算辐射换热计算时出现多次吸收和反射的复杂性。
6、对于温度已知的多表面系统,试总结求解每一表面净辐射换热量的基本步骤。
答:(1)画出辐射网络图,写出端点辐射力、表面热阻和空间热阻;(2)写出由中间节点方程组成的方程组;(3)解方程组得到各点有效辐射;(4)由端点辐射力,有效辐射和表面热阻计算各表面净辐射换热量。
7、什么是辐射表面热阻?什么是辐射空间热阻?网络法的实际作用你是怎样认识的?答:出辐射表面特性引起的热阻称为辐射表面热阻,由辐射表面形状和空间位置引起的热阻称为辐射空间热阻,网络法的实际作用是为实际物体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描述了清晰的物理概念和提供了简洁的解题方法。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9章 2010.9
第9章 波动光学9-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中心距离为0.60mm ,紧靠双缝的凸透镜的焦距为2.50m ,屏幕置于焦平面上。
(1)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测得屏上条纹的间距为2.30mm 。
求入射光的波长。
(2)当用波长为480nm 和600nm 的两种光垂直照射时,问它们的第三级明条纹相距多远。
解 (1)杨氏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λd Dx =Δ, 故入射光的波长nm 550m 1050.5Δ7=⨯==-x Ddλ (2)当光线垂直照射时,明纹中心位置 ,2,1,0=±=k k dD x λ1λ和2λ两种光的第三级明纹相距mm 1.50m 1050.1)(331233=⨯=-='--λλdDx x9-2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用折射率分别为1.5和1.7的二块透明薄膜覆盖双缝(膜厚相同),则观察到第7级明纹移到了屏幕的中心位置,即原来零级明纹的位置。
已知入射光的波长为500nm ,求透明薄膜的厚度。
解 当厚度为e ,折射率为1n 和2n 的薄膜分别覆盖双缝后,两束相干光到达屏幕上任一位置的光程差为λδ7)()(121122+-=+--+-=r r e n e r e n e r对于屏幕中心位置有12r r =,两束相干光到达屏幕中心位置的光程差为 λδ7)(12=-=e n n 故薄膜厚度nm 5.17m 1075.17512=⨯=-=-n n e λ第零级明纹移动到了第七级明纹的位置 λδ70)()(121122=-=+--+-=r r e n e r e n e r9-3 一束波长为600nm 的光波与一束波长未知的光波同时照射到双缝上(缝间距未知)。
观察到波长已知的光波在屏上的第四级干涉明纹,恰与波长未知光波的第五级干涉暗纹重合。
求未知的波长。
解 屏上明暗纹重合处同时满足双缝干涉的明纹条件11λδk =和暗纹条件2)12(22λδ-=k式中,41=k ,52=k ,故2)152(421λλ-⨯=题9-2图解得nm 5339812==λλ9-4 楔形玻璃片夹角θ=1.0×10-4 rad ,在单色光垂直照射下观察反射光的干涉,测得相邻条纹的间距为0.20cm 。
物理学教程第二版马文蔚下册课后问题详解完整版
第九章 静 电 场9-1 电荷面密度均为+σ的两块“无限大”均匀带电的平行平板如图(A )放置,其周围空间各点电场强度E (设电场强度方向向右为正、向左为负)随位置坐标x 变化的关系曲线为图(B )中的( )题 9-1 图分析与解 “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激发的电场强度为02εσ,方向沿带电平板法向向外,依照电场叠加原理可以求得各区域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因而正确答案为(B ).9-2 下列说确的是( )(A )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一定没有电荷(B )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电荷的代数和必定为零(C )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零时,曲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必定为零(D )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不为零时,曲面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都不可能为零 分析与解 依照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强度都为零时,曲面电荷的代数和必定为零,但不能肯定曲面一定没有电荷;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为零时,表示穿入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数等于穿出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数或没有电场线穿过闭合曲面,不能确定曲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必定为零;同理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不为零,也不能推断曲面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都不可能为零,因而正确答案为(B ).9-3 下列说确的是( )(A ) 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为零(B ) 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不为零(C) 电势为零的点,电场强度也一定为零(D) 电势在某一区域为常量,则电场强度在该区域必定为零分析与解电场强度与电势是描述电场的两个不同物理量,电场强度为零表示试验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为零,电势为零表示将试验电荷从该点移到参考零电势点时,电场力作功为零.电场中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从该点沿任意路径到参考零电势点电场力所作的功;电场强度等于负电势梯度.因而正确答案为(D).*9-4在一个带负电的带电棒附近有一个电偶极子,其电偶极矩p的方向如图所示.当电偶极子被释放后,该电偶极子将( )(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电偶极矩p水平指向棒尖端而停止(B)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电偶极矩p水平指向棒尖端,同时沿电场线方向朝着棒尖端移动(C)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电偶极矩p水平指向棒尖端,同时逆电场线方向朝远离棒尖端移动(D)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电偶极矩p 水平方向沿棒尖端朝外,同时沿电场线方向朝着棒尖端移动题9-4 图分析与解电偶极子在非均匀外电场中,除了受到力矩作用使得电偶极子指向电场方向外,还将受到一个指向电场强度增强方向的合力作用,因而正确答案为(B).9-5精密实验表明,电子与质子电量差值的最大围不会超过±10-21e,而中子电量与零差值的最大围也不会超过±10-21e,由最极端的情况考虑,一个有8个电子,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的氧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是多少?若将原子视作质点,试比较两个氧原子间的库仑力和万有引力的大小.分析考虑到极限情况,假设电子与质子电量差值的最大围为2×10-21e,中子电量为10-21e,则由一个氧原子所包含的8个电子、8个质子和8个中子可求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由库仑定律可以估算两个带电氧原子间的库仑力,并与万有引力作比较.解 一个氧原子所带的最大可能净电荷为 ()e q 21max 10821-⨯⨯+=二个氧原子间的库仑力与万有引力之比为1108.2π46202max <<⨯==-Gmεq F F g e 显然即使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带电量存在差异,其差异在±10-21e 围时,对于像天体一类电中性物体的运动,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万有引力. 9-6 1964年,盖尔曼等人提出基本粒子是由更基本的夸克构成,中子就是由一个带e 32 的上夸克和两个带e 31-的下夸克构成.若将夸克作为经典粒子处理(夸克线度约为10-20 m),中子的两个下夸克之间相距2.60×10-15 m .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 由于夸克可视为经典点电荷,由库仑定律()r r r r e r q q e e e F N 78.3π41π412202210===εε F 与径向单位矢量e r 方向相同表明它们之间为斥力.9-7 点电荷如图分布,试求P 点的电场强度.分析 依照电场叠加原理,P 点的电场强度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存在时在P 点激发电场强度的矢量和.由于电荷量为q 的一对点电荷在P 点激发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P 点的电场强度就等于电荷量为2.0q 的点电荷在该点单独激发的场强度.解 根据上述分析2020π1)2/(2π41aq a q E P εε==题 9-7 图9-8 若电荷Q 均匀地分布在长为L 的细棒上.求证:(1) 在棒的延长线,且离棒中心为r 处的电场强度为2204π1L r Q εE -= (2) 在棒的垂直平分线上,离棒为r 处的电场强度为2204π21L r r Q εE += 若棒为无限长(即L →∞),试将结果与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的电场强度相比较.题 9-8 图分析 这是计算连续分布电荷的电场强度.此时棒的长度不能忽略,因而不能将棒当作点电荷处理.但带电细棒上的电荷可看作均匀分布在一维的长直线上.如图所示,在长直线上任意取一线元d x ,其电荷为d q =Q d x /L ,它在点P 的电场强度为r r q εe E 20d π41d '=整个带电体在点P 的电场强度 ⎰=E E d接着针对具体问题来处理这个矢量积分.(1) 若点P 在棒的延长线上,带电棒上各电荷元在点P 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L E i E d(2) 若点P 在棒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a )所示,则电场强度E 沿x 轴方向的分量因对称性叠加为零,因此,点P 的电场强度就是⎰⎰==L y E E j j E d sin d α证 (1) 延长线上一点P 的电场强度⎰'=L r q E20π2d ε,利用几何关系 r ′=r -x 统一积分变量,则 ()220022204π12/12/1π4d π41L r Q εL r L r L εQ x r L x Q εE L/-L/P -=⎥⎦⎤⎢⎣⎡+--=-=⎰电场强度的方向沿x 轴.(2) 根据以上分析,中垂线上一点P 的电场强度E 的方向沿y 轴,大小为E r εq αE L d π4d sin 20⎰'= 利用几何关系 sin α=r /r ′,22x r r +=' 统一积分变量,则()2202/32222041π2d π41Lr r Q r x L x rQ E L/-L/+=+=⎰εε 当棒长L →∞时,若棒单位长度所带电荷λ为常量,则P 点电场强度 r ελL r LQ r εE l 0220π2 /41/π21lim =+=∞→此结果与无限长带电直线周围的电场强度分布相同[图(b )].这说明只要满足r 2/L 2 <<1,带电长直细棒可视为无限长带电直线.9-9 一半径为R 的半球壳,均匀地带有电荷,电荷面密度为σ,求球心处电场强度的大小.题 9-9 图分析 这仍是一个连续带电体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如何取电荷元.现将半球壳分割为一组平行的细圆环,如图所示,从教材第9-3节的例2可以看出,所有平行圆环在轴线上P 处的电场强度方向都相同,将所有带电圆环的电场强度积分,即可求得球心O 处的电场强度.解 将半球壳分割为一组平行细圆环,任一个圆环所带电荷元θθδδd sin π2d d 2⋅⋅==R S q ,在点O 激发的电场强度为 ()i E 2/3220d π41d r x q x +=ε 由于平行细圆环在点O 激发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利用几何关系θR x cos =,θR r sin =统一积分变量,有 ()θθθεδθθδθεεd cos sin 2 d sin π2cos π41d π41d 02303/2220=⋅=+=R R R r x q x E 积分得 02/π004d cos sin 2εδθθθεδ⎰==E 9-10 水分子H 2O 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等效电荷中心如图所示,假设氧原子和氢原子等效电荷中心间距为r 0 .试计算在分子的对称轴线上,距分子较远处的电场强度.题 9-10 图分析 水分子的电荷模型等效于两个电偶极子,它们的电偶极矩大小均为00er P =,而夹角为2θ.叠加后水分子的电偶极矩大小为θcos 20er p =,方向沿对称轴线,如图所示.由于点O 到场点A 的距离x >>r 0 ,利用教材第5 -3 节中电偶极子在延长线上的电场强度302π41xp εE = 可求得电场的分布.也可由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叠加,求电场分布. 解1 水分子的电偶极矩θθcos 2cos 200er p p ==在电偶极矩延长线上30030030cos π1cos 4π412π41x θer εx θer εx p εE === 解2 在对称轴线上任取一点A ,则该点的电场强度+-+=E E E2020π42π4cos 2cos 2x εe r εθer E βE E -=-=+ 由于 θxr r x r cos 202022-+=rθr x βcos cos 0-=代入得()⎥⎥⎦⎤⎢⎢⎣⎡--+-=22/30202001cos 2cos π42x xr r x r x eE θθε 测量分子的电场时, 总有x >>r 0 , 因此, 式中()⎪⎭⎫ ⎝⎛⋅-≈⎪⎭⎫ ⎝⎛-≈-+x r x x r x xr r x θθθcos 2231cos 21cos 2032/3032/30202,将上式化简并略去微小量后,得300cos π1x θe r εE = 9-11 两条无限长平行直导线相距为r 0,均匀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电荷线密度为λ.(1) 求两导线构成的平面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 设该点到其中一线的垂直距离为x );(2) 求每一根导线上单位长度导线受到另一根导线上电荷作用的电场力.题 9-11 图分析 (1) 在两导线构成的平面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为两导线单独在此所激发的电场的叠加.(2) 由F =q E ,单位长度导线所受的电场力等于另一根导线在该导线处的电场强度乘以单位长度导线所带电量,即:F =λE .应该注意:式中的电场强度E 是另一根带电导线激发的电场强度,电荷自身建立的电场不会对自身电荷产生作用力.解 (1) 设点P 在导线构成的平面上,E +、E -分别表示正、负带电导线在P 点的电场强度,则有()iiEEExrxrxrx-=⎪⎪⎭⎫⎝⎛-+=+=+-π211π2ελελ(2) 设F+、F-分别表示正、负带电导线单位长度所受的电场力,则有iEFπ2rελλ==-+iEF2π2rελλ-=-=+-显然有F+=F-,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导线相互吸引.9-12设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与半径为R的半球面的对称轴平行,试计算通过此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题9-12 图分析方法1:作半径为R的平面S与半球面S一起可构成闭合曲面,由于闭合面无电荷,由高斯定理∑⎰==⋅01dqεSSE这表明穿过闭合曲面的净通量为零,穿入平面S′的电场强度通量在数值上等于穿出半球面S的电场强度通量.因而⎰⎰'⋅-=⋅=SSSESEΦdd方法2:由电场强度通量的定义,对半球面S求积分,即⎰⋅=SS dsEΦ解1 由于闭合曲面无电荷分布,根据高斯定理,有⎰⎰'⋅-=⋅=S S S E S E Φd d 依照约定取闭合曲面的外法线方向为面元d S 的方向,E R R E 22ππcos π=⋅⋅-=Φ解2 取球坐标系,电场强度矢量和面元在球坐标系中可表示为()r E e e e E ϕθθϕϕθϕsin sin cos sin cos ++=r θθR e S d d sin d 2=ER ER ER S S 2π0π02222πd sin d sin d d sin sin d ===⋅=⎰⎰⎰⎰ϕϕθθϕθϕθS E Φ9-13 地球周围的大气犹如一部大电机,由于雷雨云和大气气流的作用,在晴天区域,大气电离层总是带有大量的正电荷,云层下地球表面必然带有负电荷.晴天大气电场平均电场强度约为1m V 120-⋅,方向指向地面.试求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带的电荷(以每平方厘米的电子数表示).分析 考虑到地球表面的电场强度指向地球球心,在大气层中取与地球同心的球面为高斯面,利用高斯定理可求得高斯面的净电荷.解 在大气层临近地球表面处取与地球表面同心的球面为高斯面,其半径E R R ≈(E R 为地球平均半径).由高斯定理∑⎰=-=⋅q εR E E 021π4d S E 地球表面电荷面密度∑--⋅⨯-=-≈=2902m C 1006.1π4/E R q E εσ单位面积额外电子数25cm 1063.6)/(-⨯=-=e n σ9-14 设在半径为R 的球体电荷均匀分布,电荷体密度为ρ,求带电球外的电场强度分布.分析 电荷均匀分布在球体呈球对称,带电球激发的电场也呈球对称性.根据静电场是有源场,电场强度应该沿径向球对称分布.因此可以利用高斯定理求得均匀带电球外的电场分布.以带电球的球心为中心作同心球面为高斯面,依照高斯定理有⎰==⋅sQ E r S E 0i2π4d ε上式中i Q 是高斯面的电荷量,分别求出处于带电球外的高斯面的电荷量,即可求得带电球外的电场强度分布.解 依照上述分析,由高斯定理可得R r <时, 302π34π4r E r ερ=假设球体带正电荷,电场强度方向沿径向朝外.考虑到电场强度的方向,带电球体的电场强度为r E 03ερ=R r >时, 302π34π4R E r ερ=考虑到电场强度沿径向朝外,带电球体外的电场强度为 re rR E 2033ερ=9-15 两个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无限长同轴圆柱面,半径分别为R 1 和R 2 (R 2>R 1 ),单位长度上的电荷为λ.求离轴线为r 处的电场强度:(1) r <R 1 ,(2) R 1 <r <R 2 ,(3) r >R 2 .题 9-15 图分析 电荷分布在无限长同轴圆柱面上,电场强度也必定沿轴对称分布,取同轴圆柱面为高斯面,只有侧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不为零,且⎰⋅=⋅rL E d π2S E ,求出不同半径高斯面的电荷∑q .即可解得各区域电场的分布.解 作同轴圆柱面为高斯面,根据高斯定理∑=⋅0/π2εq rL Er <R 1 , 0=∑q 01=ER 1 <r <R 2 , L λq =∑rελE 02π2=r >R 2,0=∑q03=E在带电面附近,电场强度大小不连续,如图(b )所示,电场强度有一跃变00π2π2ΔεσrL εL λr ελE ===9-16 如图所示,有三个点电荷Q 1 、Q 2 、Q 3 沿一条直线等间距分布且Q 1 =Q 3 =Q .已知其中任一点电荷所受合力均为零,求在固定Q 1 、Q 3 的情况下,将Q 2从点O 移到无穷远处外力所作的功.题 9-16 图分析 由库仑力的定义,根据Q 1 、Q 3 所受合力为零可求得Q 2 .外力作功W ′应等于电场力作功W 的负值,即W ′=-W .求电场力作功的方法有两种: (1)根据功的定义,电场力作的功为l E d 02⎰∞=Q W其中E 是点电荷Q 1 、Q 3 产生的合电场强度. (2) 根据电场力作功与电势能差的关系,有()0202V Q V V Q W =-=∞其中V 0 是Q 1 、Q 3 在点O 产生的电势(取无穷远处为零电势). 解1 由题意Q 1 所受的合力为零()02π4π420312021=+d εQ Q d εQ Q 解得 Q Q Q 414132-=-=由点电荷电场的叠加,Q 1 、Q 3 激发的电场在y 轴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为()2/322031π2yd εQ E E E yy y +=+=将Q 2 从点O 沿y 轴移到无穷远处,(沿其他路径所作的功相同,请想一想为什么?)外力所作的功为()d εQ y y d εQ Q Q W y 022/322002π8d π241d =+⋅⎥⎦⎤⎢⎣⎡--=⋅-='⎰⎰∞∞l E 解2 与解1相同,在任一点电荷所受合力均为零时Q Q 412-=,并由电势 的叠加得Q 1 、Q 3 在点O 的电势dεQd εQ d εQ V 003010π2π4π4=+=将Q 2 从点O 推到无穷远处的过程中,外力作功dεQ V Q W 0202π8=-=' 比较上述两种方法,显然用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来求解较为简洁.这是因为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直接求电场分布困难较大,而求电势分布要简单得多. 9-17 已知均匀带电长直线附近的电场强度近似为r rελe E 0π2=其中λ为电荷线密度.(1)求在r =r 1 和r =r 2 两点间的电势差;(2)在点电荷的电场中,我们曾取r →∞处的电势为零,求均匀带电长直线附近的电势时,能否这样取? 试说明.解 (1) 由于电场力作功与路径无关,若沿径向积分,则有12012ln π2d 21r r ελU r r =⋅=⎰r E (2) 不能.严格地讲,电场强度r e rελE 0π2=只适用于无限长的均匀带电直线,而此时电荷分布在无限空间,r →∞处的电势应与直线上的电势相等. 9-18 一个球形雨滴半径为0.40 mm ,带有电量1.6 pC ,它表面的电势有多大? 两个这样的雨滴相遇后合并为一个较大的雨滴,这个雨滴表面的电势又是多大?分析 取无穷远处为零电势参考点,半径为R 带电量为q 的带电球形雨滴表面电势为RqεV 0π41=当两个球形雨滴合并为一个较大雨滴后,半径增大为R 32,代入上式后可以求出两雨滴相遇合并后,雨滴表面的电势.解 根据已知条件球形雨滴半径R 1=0.40 mm ,带有电量q 1=1.6 pC ,可以求得带电球形雨滴表面电势V36π41111==RqεV当两个球形雨滴合并为一个较大雨滴后,雨滴半径1322RR=,带有电量q2=2q1,雨滴表面电势V5722π411312==RqεV9-19电荷面密度分别为+σ和-σ的两块“无限大”均匀带电的平行平板,如图(a)放置,取坐标原点为零电势点,求空间各点的电势分布并画出电势随位置坐标x变化的关系曲线.题 9-19 图分析由于“无限大”均匀带电的平行平板电荷分布在“无限”空间,不能采用点电荷电势叠加的方法求电势分布:应该首先由“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的电场强度叠加求电场强度的分布,然后依照电势的定义式求电势分布. 解由“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的电场强度i2εσ±,叠加求得电场强度的分布,()()()⎪⎪⎩⎪⎪⎨⎧><<--<=axaxaaxiEεσ电势等于移动单位正电荷到零电势点电场力所作的功()axaxεσVx<<--=⋅=⎰dlE()axaεσV-<=⋅+⋅=⎰⎰-dda-axlElE()axaV>-=⋅+⋅=⎰⎰ddaaxεσlElE电势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9-20两个同心球面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各自带有电荷Q1和Q2 .求:(1) 各区域电势分布,并画出分布曲线;(2) 两球面间的电势差为多少?题 9-20 图分析通常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 由于电荷均匀分布在球面上,电场分布也具有球对称性,因此,可根据电势与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求电势.取同心球面为高斯面,借助高斯定理可求得各区域的电场强度分布,再由⎰∞⋅=ppV lE d可求得电势分布.(2) 利用电势叠加原理求电势.一个均匀带电的球面,在球面外产生的电势为rεQVπ4=在球面电场强度为零,电势处处相等,等于球面的电势RεQVπ4=其中R是球面的半径.根据上述分析,利用电势叠加原理,将两个球面在各区域产生的电势叠加,可求得电势的分布.解1(1) 由高斯定理可求得电场分布()()()22021321201211π4π40R r r εQ Q R r R r εQ R r r r >+=<<=<=e E e E E 由电势⎰∞⋅=rV l E d 可求得各区域的电势分布.当r ≤R 1 时,有20210120212113211π4π4π411π40d d d 2211R εQ R εQ R εQ Q R R εQ V R R R R r+=++⎥⎦⎤⎢⎣⎡-+=⋅+⋅+⋅=⎰⎰⎰∞lE l E l E当R 1 ≤r ≤R 2 时,有202012021201322π4π4π411π4d d 22R εQ r εQ R εQ Q R r εQ V R R r+=++⎥⎦⎤⎢⎣⎡-=⋅+⋅=⎰⎰∞lE l E当r ≥R 2 时,有rεQ Q V r02133π4d +=⋅=⎰∞l E(2) 两个球面间的电势差⎪⎪⎭⎫⎝⎛-=⋅=⎰210121211π4d 21R R εQ U R R l E 解2 (1) 由各球面电势的叠加计算电势分布.若该点位于两个球面,即r ≤R 1 ,则2021011π4π4R εQ R εQ V +=若该点位于两个球面之间,即R 1≤r ≤R 2 ,则202012π4π4R εQ r εQ V +=若该点位于两个球面之外,即r ≥R 2 ,则rεQ Q V 0213π4+=(2) 两个球面间的电势差()2011012112π4π42R εQ R εQ V V U R r -=-==9-21 一半径为R 的无限长带电细棒,其部的电荷均匀分布,电荷的体密度为ρ.现取棒表面为零电势,求空间电势分布并画出分布曲线.题 9-21 图分析 无限长均匀带电细棒电荷分布呈轴对称,其电场和电势的分布也呈轴对称.选取同轴柱面为高斯面,利用高斯定理⎰⎰=⋅VV d 1d 0ρεS E可求得电场分布E (r ),再根据电势差的定义()l E d ⋅=-⎰bab a r V V并取棒表面为零电势(V b =0),即可得空间任意点a 的电势.解 取高度为l 、半径为r 且与带电棒同轴的圆柱面为高斯面,由高斯定理 当r ≤R 时02/ππ2ερl r rl E =⋅得 ()02εrρr E = 当r ≥R 时02/ππ2ερl R rl E =⋅得 ()rεR ρr E 022=取棒表面为零电势,空间电势的分布有 当r ≤R 时()()22004d 2r R ερr εr ρr V Rr-==⎰当r ≥R 时()rRεR ρr r εR ρr V Rrln 2d 20202==⎰如图所示是电势V 随空间位置r 的分布曲线.9-22 一圆盘半径R =3.00 ×10-2m .圆盘均匀带电,电荷面密度σ=2.00×10-5C·m -2.(1) 求轴线上的电势分布;(2) 根据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求电场分布;(3) 计算离盘心30.0 cm 处的电势和电场强度.题 9-22 图分析 将圆盘分割为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带电细圆环,利用带电细环轴线上一点的电势公式,将不同半径的带电圆环在轴线上一点的电势积分相加,即可求得带电圆盘在轴线上的电势分布,再根据电场强度与电势之间的微分关系式可求得电场强度的分布.解 (1) 如图所示,圆盘上半径为r 的带电细圆环在轴线上任一点P 激发的电势220d π2π41d x r rr σεV +=由电势叠加,轴线上任一点P 的电势的()x x R εσx r r r εσV R-+=+=⎰222202d 2 (1)(2) 轴线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为i i E ⎥⎦⎤⎢⎣⎡+-=-=22012d d x R xεσx V (2) 电场强度方向沿x 轴方向.(3) 将场点至盘心的距离x =30.0 cm 分别代入式(1)和式(2),得V 6911=V-1m V 6075⋅=E当x >>R 时,圆盘也可以视为点电荷,其电荷为C 1065.5π82-⨯==σR q .依照点电荷电场中电势和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有V 1695π40==xεqV 1-20m V 5649π4⋅==xεqE 由此可见,当x >>R 时,可以忽略圆盘的几何形状,而将带电的圆盘当作点电荷来处理.在本题中作这样的近似处理,E 和V 的误差分别不超过 0.3%和0.8%,这已足以满足一般的测量精度.9-23 两个很长的共轴圆柱面(R 1 =3.0×10-2m ,R 2 =0.10 m ),带有等量异号的电荷,两者的电势差为450 V.求:(1) 圆柱面单位长度上带有多少电荷?(2) r =0.05 m 处的电场强度.解 (1) 由习题9-15 的结果,可得两圆柱面之间的电场强度为rελE 0π2=根据电势差的定义有120212ln π2d 21R R ελU R R =⋅=⎰l E解得 1812120m C 101.2ln/π2--⋅⨯==R R U ελ (2) 解得两圆柱面之间r =0.05m 处的电场强度10m V 475 7π2-⋅==rE ελ9-24 轻原子核(如氢及其同位素氘、氚的原子核)结合成为较重原子核的过程,叫做核聚变.在此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例如四个氢原子核(质子)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α粒子)时,可释放出25.9MeV 的能量.即MeV 25.9e 2He H 4014211++→这类聚变反应提供了太阳发光、发热的能源.如果我们能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就能获得丰富廉价的能源.但是要实现核聚变难度相当大,只有在极高的温度下,使原子热运动的速度非常大,才能使原子核相碰而结合,故核聚变反应又称作热核反应.试估算:(1)一个质子(H 11)以多大的动能(以电子伏特表示)运动,才能从很远处到达与另一个质子相接触的距离? (2)平均热运动动能达到此值时,温度有多高? (质子的半径约为1.0 ×10-15m )分析 作为估算,可以将质子上的电荷分布看作球对称分布,因此质子周围的电势分布为rεeV 0π4=将质子作为经典粒子处理,当另一质子从无穷远处以动能E k 飞向该质子时,势能增加,动能减少,如能克服库仑斥力而使两质子相碰,则质子的初始动能Re r eV E 2π41202R k 0ε=≥ 假设该氢原子核的初始动能就是氢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根据分子动理论知:kT E 23k =由上述分析可估算出质子的动能和此时氢气的温度.解 (1) 两个质子相接触时势能最大,根据能量守恒eV 102.72π415202R K0⨯==≥Re r εeV E由20k021v m E =可估算出质子初始速率 17k 00s m 102.1/2-⋅⨯==m E v该速度已达到光速的4%.(2) 依照上述假设,质子的初始动能等于氢分子的平均动能kT E E 23k k0==得 K 106.5329k0⨯≈=kE T 实际上在这么高的温度下,中性原子已被离解为电子和正离子,称作等离子态,高温的等离子体不能用常规的容器来约束,只能采用磁场来约束(托卡马克装置)9-25 在一次典型的闪电中,两个放电点间的电势差约为109 V,被迁移的电荷约为30 C .(1) 如果释放出来的能量都用来使0 ℃的冰融化成0 ℃的水,则可溶解多少冰? (冰的融化热L =3.34 ×105 J· kg )(2) 假设每一个家庭一年消耗的能量为3 000kW·h ,则可为多少个家庭提供一年的能量消耗?解 (1) 若闪电中释放出来的全部能量为冰所吸收,故可融化冰的质量kg 1098.8Δ4⨯===LqUL E m 即可融化约 90 吨冰.(2) 一个家庭一年消耗的能量为J 1008.1h kW 0003100⨯=⋅=E8.2Δ00===E qUE E n一次闪电在极短的时间释放出来的能量约可维持3个家庭一年消耗的电能. 9-26 已知水分子的电偶极矩p =6.17×10-30C· m .这个水分子在电场强度E =1.0 ×105 V · m -1的电场中所受力矩的最大值是多少?分析与解 在均匀外电场中,电偶极子所受的力矩为E p M ⨯=当电偶极子与外电场正交时,电偶极子所受的力矩取最大值.因而有m N 1017.625max ⋅⨯==-pE M9-27 电子束焊接机中的电子枪如图所示,K 为阴极,A 为阳极,阴极发射的电子在阴极和阳极电场加速下聚集成一细束,以极高的速率穿过阳极上的小孔,射到被焊接的金属上使两块金属熔化在一起.已知V 105.24AK ⨯=U ,并设电子从阴极发射时的初速度为零,求:(1)电子到达被焊接金属时具有的动能;(2)电子射到金属上时的速度.分析 电子被阴极和阳极间的电场加速获得动能,获得的动能等于电子在电场中减少的势能.由电子动能与速率的关系可以求得电子射到金属上时的速度.解 (1)依照上述分析,电子到达被焊接金属时具有的动能eV 105.24AK k ⨯==eU E(2)由于电子运动的动能远小于电子静止的能量,可以将电子当做经典粒子处理.电子射到金属上时的速度题 9-27 图第十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10-1 将一个带正电的带电体A 从远处移到一个不带电的导体B 附近,则导体B 的电势将( )(A ) 升高 (B ) 降低 (C ) 不会发生变化 (D ) 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 不带电的导体B 相对无穷远处为零电势.由于带正电的带电体A 移到不带电的导体B 附近时,在导体B 的近端感应负电荷;在远端感应正电荷,不带电导体的电势将高于无穷远处,因而正确答案为(A ). 10-2 将一带负电的物体M 靠近一不带电的导体N ,在N 的左端感应出正电荷,右端感应出负电荷.若将导体N 的左端接地(如图所示),则( ) (A ) N 上的负电荷入地 (B )N 上的正电荷入地 (C ) N 上的所有电荷入地 (D )N 上所有的感应电荷入地题 10-2 图分析与解 导体N 接地表明导体N 为零电势,即与无穷远处等电势,这与导体N 在哪一端接地无关.因而正确答案为(A ).10-3 如图所示将一个电量为q 的点电荷放在一个半径为R 的不带电的导体球附近,点电荷距导体球球心为d ,参见附图.设无穷远处为零电势,则在导体球球心O 点有( ) (A )d εq V E 0π4,0== (B )dεqV d εq E 020π4,π4==(C )0,0==V E (D )RεqV d εq E 020π4,π4==题 10-3 图分析与解 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处处各点电场强度为零.点电荷q 在导体球表面感应等量异号的感应电荷±q′,导体球表面的感应电荷±q′在球心O点激发的电势为零,O点的电势等于点电荷q在该处激发的电势.因而正确答案为(A).10-4根据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在电介质中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这个曲面所包围自由电荷的代数和.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一定没有自由电荷(B)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电荷的代数和一定等于零(C)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不等于零,曲面一定有极化电荷(D)介质中的高斯定律表明电位移矢量仅仅与自由电荷的分布有关(E)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的分布有关分析与解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通量积分等于零,表明曲面自由电荷的代数和等于零;由于电介质会改变自由电荷的空间分布,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与位移电荷的分布有关.因而正确答案为(E). 10-5对于各向同性的均匀电介质,下列概念正确的是()(A)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并且自由电荷的分布不发生变化时,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电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εr倍(B)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εr倍(C)在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时,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电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εr倍(D)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εr倍分析与解电介质中的电场由自由电荷激发的电场与极化电荷激发的电场迭加而成,由于极化电荷可能会改变电场中导体表面自由电荷的分布,由电。
理论力学习题解答第九章讲解
9-1在图示系统中,均质杆OA、AB与均质轮的质量均为m , OA杆的长度为h , AB杆的长度为|2,轮的半径为R,轮沿水平面作纯滚动。
在图示瞬时,OA杆的角速度为, 求整个系统的动量。
5ml< ■,方向水平向左2题9- 1图题9-2图9-2如图所示,均质圆盘半径为R,质量为m,不计质量的细杆长丨,绕轴0转动,角速度为「,求下列三种情况下圆盘对固定轴的动量矩:(a)圆盘固结于杆;(b)圆盘绕A轴转动,相对于杆 0A的角速度为-;(c)圆盘绕A轴转动,相对于杆 0A的角速度为• •。
R 22 2 2 2(a)L O=m(+1 购;(b)L O = ml ⑷;(c)L O = m( R +1 冷29-3水平圆盘可绕铅直轴z转动,如图所示,其对z轴的转动惯量为J z。
一质量为m的质点,在圆盘上作匀速圆周运动,质点的速度为V。
,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盘中心的距离为l 。
开始运动时,质点在位置M。
,圆盘角速度为零。
求圆盘角速度「与角「间的关系,轴承摩擦不计。
解以圜扳利欣点M为系统,因为系统所受外力£包括車力和约束力〕对轴三的矩均力誓.战爲统对榊二胡乳地讦和.在任意时刻点M的速度包含相对速度®和沖:51速度%° 其申斗=OM -旧设质点M在城位置为起始位置*该瞬时系统对轴二的创吊伸5二叫Q")⑴在任盘时刘:L si= J& + (wr^ ) = Jto + M. (mr0) +Af, (wt 叫)由图可得L.2 = Jcy + wrv D[/ cos^? + r] + m(l~ + r: + Hr cos^?)(p ⑵抿据动崑矩守怛定律J = i:2(3) 由式<lk (2)> (3)爲m/v0(l - cose?)w = ------- 尸- 3— ----------』+用{厂+厂+ 2/?cos^)9-4如图所示,质量为 m的滑块A,可以在水平光滑槽中运动,具有刚性系数为 k的弹簧一端与滑块相连接,另一端固定。
欧几里得空间习题解答
第九章欧几里得空间习题解答P394.1.1(,)'0(""0)'(')'''(,)A A A αααααβαβαβααβαβ∴=≥=⇔====正定非负性证得由矩阵失去,线性性成立,再由(,)=A A 对称性成立,是一个内积()1111161P394.1.2,(06);19,,P394.1.2|(,)|||||(,)|i ijiji j n nnij i ji j n n ij i j i j A a x y c s B a x y εεαεεεαβαβαβ====⎛⎫ ⎪ ⎪== ⎪ ⎪ ⎪⎝⎭∴≤=∴--≤∑∑∑∑的度量矩阵即为A不等式为|()393.2P ①, α=(2,1,3,2), β=(1,2,-2,1)|||,)0,,2αβαβαβπαβ∴====∴⊥∴=〈〉393.2P ②, α=(1,2,2,3), β=(3,1,5,1)|||6,(,)18(,)(,)arc cos ||||4arc arc αβαβαβπαβαβ=====∴====393.2P ③, α=(1,1,1,2), β=(3,1,-1,0)||||(,)3,arc 700'30''38αβαβαβ===∴==︒〈〉P393. 3||||||αβαβ+≤+(,)|||()()||||(,)(,)d d d αγαγαββγαββγαββγ∴=-=-+-≤-+-+ =P393.4在4R 中求一单位向量与(1,1,-1),(1,-1,1-,1),(2,1,1,3)正交解设所求212341234123412344123(,,,)1,00230111111111111111020001003,2113013100314,0,14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αα==+-+=⎧⎫⎪⎪--+=⎨⎬⎪⎪+++=⎭⎩⎛⎫-⎛⎫⎛⎫--⎪⎪ ⎪ ⎪ ⎪ ⎪--→-→=⎪⎪ ⎪ ⎪ ⎪ ⎪+ ⎪⎝⎭⎝⎭⎝⎭===-=-∑则且与各向量的内积为0得令得,0,1,3),()-单位化393.5P ①证:因为12(,)0, 1.2,,i n i n γαααα==而是一个基11(,)(,)(,)0.0.nni i i i i i k k γγγαγαγ==∴====∑∑因此,必有393.5P ②证,12(,)(,), 1.2,i i i n γαγα==12(,)0, 1.2i i n γγα∴-==由第①小题:12120,γγγγ-==故P393.61231232211(,,)(,,)2123122αααεεε⎛⎫ ⎪=-- ⎪ ⎪--⎝⎭而1232211212,,3122ααα⎛⎫⎪-- ⎪ ⎪--⎝⎭是正交矩阵,所以是标准正交基11212431231212121124512451131212351152124531235393.7,/2(,)1111(22)(,)222221210)22)1()2s P αεεαεεεεεεεβααββαβαβεεεεεεεεβββαββεεεεηεεηεεεεηεεεε==-+=++==-=-=-+-=-+-=--=++-=+=-+-=++-123解:再正交化称:P394.8,解:123452111310014001110101115X X X X X X ⎛⎫ ⎪ ⎪---⎛⎫⎛⎫ ⎪=→= ⎪ ⎪--- ⎪⎝⎭⎝⎭⎪ ⎪⎝⎭解出:123014115100010001ηηη-⎛⎫⎛⎫⎛⎫ ⎪ ⎪ ⎪- ⎪ ⎪ ⎪⎪ ⎪ ⎪=== ⎪ ⎪ ⎪ ⎪ ⎪ ⎪ ⎪ ⎪ ⎪⎝⎭⎝⎭⎝⎭Schmidt:1221331022711161151311116222105022130005ββηββηβ--⎛⎫⎛⎫⎛⎫⎛⎫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化便得到解空间的标准正交基:123766135εεε⎛⎛⎫⎛⎫⎪⎪-⎪⎪⎪⎪====⎪⎪⎪⎪⎪ ⎪ ⎪⎝⎭⎪ ⎪⎝⎭ ⎪⎝⎭P394.9 11(,)()()f g f x g x d x-=⎰已知2312341,,,x x xαααα====解:111βα==21122111223132321211223434142441234112233111222(,)(,)*2(,)(,)1310(,)(,)232(,)(,)(,)352(,)(,)(,)532(,)2||(,)||3(xdxx xx xx x x αββαβββαβαββαββββββαβαβαββαβββαββββββββββββ--=-=-=--=---=-=---=--=-====⎰又142333116424441218,)()||3945698(,)()||525175x x dxx x x dxββββββ+--=-+===-+==⎰⎰单位化标准正交基312324,1),3)396.17.4133333333133333343313333333313333x x x xPA A Eγγγγ===-=-------⎛⎫⎛⎫⎪ ⎪-----⎪ ⎪==⎪ ⎪-----⎪ ⎪⎪ ⎪-----⎝⎭⎝⎭1123443() 4.840Acy Tr A x x λλλλχχ∴===-⇒==-+-=221-秩(A+4E)=1至少为重根,而-(4+4+4)+解(A+4E)x=o,即1111210311111110212003⎛⎫⎛⎫⎛⎫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正交基础体系1100单位化为28λ⎛⎫ ⎪ ⎪ ⎪ ⎪ ⎪⎝⎭解(A-8E)x=0.得解取自A+4E的一列3-33-31111121124124'1402812T T AT T AT -⎛⎫ ⎪- ⎪ ⎪ ⎪ ⎪-⎝⎭-⎛⎫- ⎪- ⎪=== ⎪- ⎪ ⎪⎝⎭-单位化为令则112121211111111395.10.10(,,)(,)(,)0,.(,)(,)0P V V V V V k k k V ββαβαβαβββββαβαβ∈≠∅=+=⇒+∈⎫∀∈∴≤⎬==⇒∈⎭11123123111P395.10.2 0dim 1.,,,(2)(,)dim 1.dim 1.n n V V n V i V i L V V n V n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故将扩充为的一个正交基那么.P394,11①设两个基:12,12,,,n n εεεηηη及,它们的度量矩阵分别为A 和B,并设121211122111221212'''221122(,,,)(,,,),,(,,)(,,,)(,,)(,,,),(,)(')'()n n n n n n CV X X Y Y X CX Y CY X BY X AY X C AC Y C AC B ηηηεεεαβαεεηηηβεεηηηαβ=∈=========∴=任设所以合同P394.11②, 取V 的一个基12,,,,n A ααα其度量矩阵为因为A 正交,故存在矩阵C,使12121212',,,,,,',,,n n n n C AC E ηηηαααηηηηηη=C AC=E做基(,)=()C,那么,的度量矩阵为因此,为标准正交基.1212121212121212211111P394.12,,,,(,)(,,)()(,,),,|(,,)|,,,,(,,|0()0|()|||0,m ij i j m ij m mm m m m m m V G G G G G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记:,称,为,的Gram 矩阵称,为,的Gram 行列式证明,线性无关,)证:若m=1,线性无关,成立121211,|(,,)|0(,,)(,)(,,)0,0,1,2,.n m mj k k ij k ik k i k k k jk jk ji j k k k jm G A c c a c c i m αααβββββααααααγ=≠≠≠≠>==⇔=⇔==⇔-=∴⇔==∑∑∑∑若而,不妨设,1212(,,,),,,,j k k m k jj k m k jc L ck γαααααααααα≠≠=-∈⇔=⇔∑∑线性相关211212112121222122122222212122123|()|||||||||cos (,),(,)|(,)|(,),(,)||||cos ||||||(1cos )(||||cos )|(,,)|()G G G αααααθ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θαααθααθααα====-==类似地:平行六面体积P394,13,设:1222000n n n n nn A αααααα⎛⎫⎪ ⎪= ⎪⎪⎝⎭因为A 正交,故A'A=E ,令A=12(,,)n βββ由第1行列,211111,1αα==±由β1与其余各列正交,β1⊥βj (j>1),(β1,βj )=111100(1)j j a a j α=⇒=>1100A A ±⎛⎫∴= ⎪⎝⎭其中A 1仍为上三角正交矩阵,但阶数少1,故可用归纳法给出证明,且n=1时显然为真,由归纳法原理,证毕。
电磁场与电磁波习题答案第9章
第九章9-1推导式(9-1-4)。
解已知在理想介质中,无源区内的麦克斯韦旋度方程为,令,则将上式代入旋度方程并考虑到,可得整理上述方程,即可获得式(9-1-4)。
9-2推导式(9-2-17)。
解对于波,。
应用分离变量法,令由于满足标量亥姆霍兹方程,得此式要成立,左端每项必须等于常数,令;显然,。
由上两式可得原式通解为根据横向场与纵向场的关系式可得因为管壁处电场的切向分量应为零,那么,TE波应该满足下述边界条件:;将边界条件代入上两式,得故的通解为其余各分量分别为9-3试证波导中的工作波长、波导波长与截止波长之间满足下列关系解已知波导中电磁波的波长为则即9-4已知空气填充的矩形波导尺寸为,若工作频率,给出可能传输的模式。
若填充介质以后,传输模式有无变化?为什么?解当内部为空气时,工作波长为,则截止波长为那么,能够传输的电磁波波长应满足,若令,则k应满足。
满足此不等式的m,n数值列表如下:0.251 2.2541 1.252 3.254 4.25由此可见,能够传输的模式为填充介质以后,已知介质中的波长为,可见工作波长缩短,传输模式增多,因此除了上述传输模式外,还可能传输其它高次模式。
9-5已知矩形波导的尺寸为,若在区域中填充相对介电常数为的理想介质,在区域中为真空。
当TE10波自真空向介质表面投射时,试求边界上的反射波与透射波。
解已知波导中沿轴传输的波的电场强度为那么,反射波和透射波的电场强度可分别表示为;式中;考虑到边界上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切向分量必须连续的边界条件,因而在处,获知根据波阻抗公式,获知z < 0和z > 0区域中的波阻抗分别为将场强公式代入,得,;,根据上述边界条件,得那么,处的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分别为;反射波与透射波的电场强度分别为;根据,可得反射波的磁场强度为根据,可得透射波的磁场强度9-6试证波导中时均电能密度等于时均磁能密度,再根据能速定义,导出式(9-4-9)。
陈季学版电机学第九章课后习题答案-推荐下载
2 pm
基波绕组系数 kN1
基波磁动势:
F1
n1
3 2
三次谐波磁动势为零;
五次: kN5
F5
0.9kN1NI p
60 f p
ky5
1.35 kN 5NI 5p
a
ky1 kq1
sin
2p
y1
300 106
3 18000 0.85
2
3 0.9 0.916 9 11320.6
2
3000r / min,正向旋转
kq5
sin
5
y1
2
sin q q sin
1.35 0.0225 9 11320.6 5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通关,1系电过,力管根保线据护敷生高设产中技工资术艺料0不高试仅中卷可资配以料置解试技决卷术吊要是顶求指层,机配对组置电在不气进规设行范备继高进电中行保资空护料载高试与中卷带资问负料题荷试2下卷2,高总而中体且资配可料置保试时障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22都能22可地护以缩1关正小于常故管工障路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破连护坏接进范管行围口整,处核或理对者高定对中值某资,些料审异试核常卷与高弯校中扁对资度图料固纸试定,卷盒编工位写况置复进.杂行保设自护备动层与处防装理腐置,跨高尤接中其地资要线料避弯试免曲卷错半调误径试高标方中高案资等,料,编试要5写、卷求重电保技要气护术设设装交备备置底4高调、动。中试电作管资高气,线料中课并敷3试资件且、设卷料中拒管技试试调绝路术验卷试动敷中方技作设包案术,技含以来术线及避槽系免、统不管启必架动要等方高多案中项;资方对料式整试,套卷为启突解动然决过停高程机中中。语高因文中此电资,气料电课试力件卷高中电中管气资壁设料薄备试、进卷接行保口调护不试装严工置等作调问并试题且技,进术合行,理过要利关求用运电管行力线高保敷中护设资装技料置术试做。卷到线技准缆术确敷指灵设导活原。。则对对:于于在调差分试动线过保盒程护处中装,高置当中高不资中同料资电试料压卷试回技卷路术调交问试叉题技时,术,作是应为指采调发用试电金人机属员一隔,变板需压进要器行在组隔事在开前发处掌生理握内;图部同纸故一资障线料时槽、,内设需,备要强制进电造行回厂外路家部须出电同具源时高高切中中断资资习料料题试试电卷卷源试切,验除线报从缆告而敷与采设相用完关高毕技中,术资要资料进料试行,卷检并主查且要和了保检解护测现装处场置理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几何光学习题解答
9-1 一只坛子装了100.0cm 深的甘油,观察者观察坛底好像提高了32.5cm ,求甘油的折射率.
解:由题意知n 2=1,u =100cm ,v =-67.5cm ,r = ∞,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
∞
-=-+1115.671
100n n n 1=1.48
9-2 如图9-2所示,光导纤维是由圆柱形的玻璃芯和玻璃包层组成,其折射率分别为n 1和n 2((n 1>n 2).设在垂直端面外介质的折射率为n 0.证明光线能在纤维内芯和包层间发生全反射的入射光线最大孔径角θ m 满足:
2
2210sin n n n m -=
θ
证明如下:
)
(cos )(sin sin 212
110n n n n m ==θθθ
将(1)和(2)平方后相加的
2
2
2
102
2
21220n n n n n n m m -=∴
-=θθsin sin
9-3 折射率为1.5的月牙形透镜,凸面的曲率半径为15cm ,凹面的曲率半径为30cm ,如果用平行光束沿光轴对着凹面入射(1)求空气中的折射光线的相交点;(2)如果将此透镜放在水中,问折射的交点又在何处?
解:(1)因为n =1.5,n 0=1,r 1=-30cm ,r 2=-15cm 代入薄透镜焦距公式得
cm 60)151301)(15.1(1
=⎥
⎦
⎤⎢⎣⎡
----=-f
(2)n =1.5,n 0= 4/3,r 1= -30cm ,r 2= -15cm 代入薄透镜焦距公式得
cm 240)151301(34345.11
=⎥⎥⎥⎦
⎤
⎢⎢⎢⎣⎡----=-f
9-4 眼睛的光学结构可简化为一折射单球面,共轴球面的曲率半径为5.55mm ,内部平均折射率为4/3,计算两个焦距.若月球在眼睛节点所张的角度为1°,问视网膜上月球的像有多大?眼节点到视网膜的距离取15mm .
解:根据题意n 1=1,n 2=4/3,r =5.55mm 代入单球面焦距公式得 65.1655.513
41
1=⨯-=
f mm 2.2255.513
434
1=⨯-=f mm
视网膜上月球的像的大小为15tan1°=0.26mm
9-5 将折射率为1.50,直径为10cm 的玻璃棒的两端磨成凸的半球面,左端的半径为5cm 而右端的半径为10cm .两顶点间的棒长为60cm ,在左端顶点左方20cm 处有一物(在光轴上).(1)作为右端面的物是什么?(2)右端面的物距为多少?(3)此物是实的还是虚的?(4)最后所成的像在何处?
解:(1)根据题意可知左端面的像作为右端面的物
(2)已知n 1=1, n 2=1.5, u =20cm, r 1=5cm, d =60cm 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
cm
305
15151201=-=+v v ..
所以右端面的物距为60cm -30cm=30c m (3)此物是实物
(4)将u =30cm ,n 1=1.5,n 2=1, r = -10cm 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
∞
=--=+v v 10
51113051..
9-6 将折射率为1.5,直径为8.0cm ,端面为凸半球形的玻璃棒,置于液体中,在棒轴上离端面60cm 处有一物体,成像在棒内l.0m 处,求液体的折射率.
解:已知u =60cm ,n 2=1.5,r=4cm ,v =100cm 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
35
.145.11005.16011
1=-=+n n n
9-7 直径为8cm 的玻璃球,中心处镶有一小红物,求观察者看到小红物的位置.
解:已知u =4cm ,n 1=1.5,n 2=1,r =-4cm ,代入单球面成像公式得
cm
44
5.11145.1-=--=+v v
所以观察者看到小红物位于球心处
9-8 一极地探险者在用完了火柴后,用冰做了个透镜聚焦阳光来点火,若他做的是曲率半径为25cm 的平凸透镜,此透镜应离火绒多远? (设冰的折射率为1.31)
解:已知n =1.31,n 0=1,r 1=25cm ,r 2=∞代入薄透镜焦距公式得
cm 81125113111
=⎥
⎦⎤⎢⎣
⎡
∞-⨯-=-)().(f
9-9 一透镜将一物成像在离透镜12cm 的屏幕上,当把此透镜背离物体移远2cm 时,屏幕必须向物移近2cm ,以便重新对它聚焦,此透镜的焦距是多少?
解:设物与透镜的距离为x ,透镜的焦距f ,则根据题意可知
)
2(18121)
1(1
1211f
x f x =++=+
解得f =4cm
9-10 一弯月形薄透镜两表面的曲率半径分别为5cm 和10cm ,其折射率为1.5,若将透镜的凹面朝上且盛满水,求水与透镜组合后的等效焦距.
解:组合薄透镜可看成是由水组成的薄透镜和弯月形薄透镜密切接触组合而成.假定光从水一侧射入,设由水组成的薄透镜的焦距为f 1,弯月形薄透镜的焦距为f 2,根据题意可列出下列方程
cm 30)1011)(13
4
(1
1=⎥
⎦⎤⎢⎣⎡--∞-=-f
cm 20)51101)(15.1(1
2=⎥
⎦
⎤⎢⎣⎡
----=-f
cm
1212
1
20130111121==+=+=f f f f
9-11 有焦距为10cm 的凸透镜焦矩为40cm 的凹透镜放在同一光轴上,两者相距10cm ,在凸透镜前20cm 处放一物体(在光轴上),求最后像的位置,并作图.
解:对于凸透镜u 1=20cm ,f 1=10cm ,d =10cm 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
cm
2010
1120111==+v v
对于凹透镜u 2=10cm -20cm=-10cm ,f 2=-40cm ,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
cm
3.1340
1110122=-=
+-v v
9-12 把一物放在会聚透镜前方适当距离处时,像落在离透镜20cm 处的屏幕上.现将一发散透镜放在会聚透镜与屏幕中间,我们发现,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必须把屏幕向离开透镜的方向移远20cm .这发散透镜的焦距是多少?
解:一物经会聚透镜所成的像作为发散透镜的物,此物距u 2= -10cm ,v 2=30cm 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
cm
151301101-==+-f f
9-13 眼睛不调节时能看清的物点到眼睛之间的距离称为远点.视力正常者的远点在无穷远处,即平行光进入眼睛后刚好会聚于视网膜上.眼睛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的物点到眼睛之间的距离称为近点,视力正常者的近点约为10~12cm .与
正常眼相比较,近视眼的近点近,远视眼的近点远,这就是近视眼和远视眼名称的来历.某人眼睛的远点为2m ,他应配戴怎样的眼镜?
解: 配戴的眼镜必须使无穷远的物体在眼前2m 处成一虚像,即u =∞,v = -2m 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
度50D 5.01
1211-=-==
Φ=-+∞f
f
9-14 一远视眼的近点为1.0m ,要看清眼前25cm 处的物体,问需要配戴怎样的眼镜?
解: 所配戴的眼镜应使眼前25cm 处的物体在眼前1m 处成一虚像,即u =25cm ,v =-1m 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
度300D 31
11125.01===
Φ=-+f
f
9-15 一显微镜物镜焦距为10.0mm ,目镜焦距为25.0mm ,两镜间距为180mm .若物体最后成一虚像于明视距离处,求物距及显微镜的放大率.
解:已知f 1=1cm ,f 2=2.5cm ,d =18cm ,v 2=-25cm 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得
物镜成像
1111
11f u =
+v (1) 目镜成像
2
211
11f d =
+-v v (2) 代入数据得
1
1
1111=+v u (3) 5
.21
2511811=-+-v (4)
解得 v 1=15.7cm u 1=1.07cm 倍1475
.22507.17.1525211=⨯=⨯=
f u M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