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3. 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物质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天平、容器、测量尺;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2. 展示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密度。
二、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0分钟)1. 介绍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2. 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质量/体积。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称量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的质量,然后通过测量尺测量它们的体积,最后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2.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并将实验结果汇总到PPT上展示。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密度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讨论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材料的选择、金属铁道桥的建设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什么是密度?如何计算密度?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尝试计算其他物质的密度,并思考密度对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同时能够应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6.3第一课时物质的密度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3 第一课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体积或密度,也可以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在数值上,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
4. 密度表:密度表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可以查阅各种物质的密度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掌握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 会查阅密度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的理解。
3. 密度表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肿、腌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什么关系。
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公式及其含义。
3. 公式应用: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
例如,给定一个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求解物体的质量。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5.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6. 密度表的使用:教师讲解密度表的结构和查阅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密度表。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3. 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4. 密度表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体积为200cm³,密度为1.0g/cm³的物体的质量。
答案:质量为200g。
2. 题目: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100g,密度为0.8g/cm³,求解物体的体积。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物理意义。
2. 密度的影响因素。
3. 密度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密度的引入1. 密度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密度的应用,如我们开车的轮胎、楼房、钢筋混凝土、气球、飞机等等都与密度相关。
2.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符号ρ(读作“rho”)表示。
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可表示为ρ = m/V。
(二)密度的计算1. 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的计算公式为:ρ = m/V。
m为物质的质量,V为物质的体积。
教师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密度的计算实验教师可准备不同质量、大小、形状的两个物体,如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和两个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测量质量、体积,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三)密度的影响因素1. 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状态等因素有关。
教师可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2. 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教师可准备不同温度、压强、状态下的物质,例如热胀冷缩的物质、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密度、在不同压强下气体的压缩率等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进一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四)密度的应用1. 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可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船如何测量载重量、岛屿的升降、水银计等等。
2. 密度的应用实验教师可设计测量不同物质密度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进一步应用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四、教学方法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举例说明概念。
2. 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密度的计算方法,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三、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学生回答出颜色。
(还有其他答案)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2. 探究密度概念(1)实验一: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体积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的质量,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实验二: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如木块、铁块、铝块、铜块)的质量,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3. 密度概念的引入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引入密度概念: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4. 密度公式、单位及换算(1)密度公式:ρ = m/V(2)密度单位:kg/m³(3)密度换算:1g/cm³ = 10³kg/m³5. 密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3、引出课题,齐读二、阅读感受(一)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2)交流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3)交流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三、拓展延伸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2、颁发“小博士”奖章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实验教案范例6篇
实验教案范例6篇标题:实验教案范例6篇教案1:科学实验初探——探究物体的密度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密度概念,并能正确计算物体的密度。
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3.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密度实验。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几个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密度,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密度的概念,以及计算密度的公式。
3.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包括选择物体、测量质量和体积的方法等。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导入阶段的问题。
7.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密度。
教案2:化学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能够正确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
3. 掌握酸碱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酸碱物质,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制备酸碱溶液、使用酸碱指示剂等。
4. 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7.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3:物理实验探究——测量光的折射角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能够正确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光的折射角测量。
3.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的认识。
密度初中教案
密度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密度在不同物质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天平、量筒、水、不同密度物质(如盐、糖、沙子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2. 举例说明密度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体积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
2. 强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密度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加强对密度在不同物质中变化规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完成下面的问题:(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mL= ____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
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初中科学密度教案
初中科学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2)测量物质的密度。
(3)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
(2)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相同?体积是否相同?(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质量、体积不同的物体,它们的密度是否相同?2. 探究密度概念(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定义密度?(2)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观察质量、体积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3)学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3.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1)教师介绍密度公式:ρ = m/V。
(2)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公式。
(3)教师提问: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讲解:如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如何计算密度?如何判断物体是否漂浮?4. 测量物质的密度(1)教师提出任务:测量一块铁的密度。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实验操作,测量铁的质量和体积。
(4)学生计算铁的密度,并与教材中的密度数据进行比较。
5.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提问: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学生回答:如鉴别物质、设计容器、航海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2物质的密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6.2物质的密度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2 物质的密度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密度的概念的同时,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和观察密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密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难点:密度的影响因素,如何从实验中准确测量和计算密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义、实验器材(如尺子、天平、量筒、液体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密度的概念,如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到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测量和计算密度。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密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难点:密度的影响因素,如何从实验中准确测量和计算密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如浮力、潜水艇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初二物理教师密度教案4篇.doc
初二物理教师密度教案4篇初二物理密度教案1熔化与凝固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试验……进行试验……数据记录: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2、熔化和凝固: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初二物理密度教案2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有关初中物理密度教案5篇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清晰地规划教学内容、目标和步骤,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密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理解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会用密度公式进行求密度的计算。
3.知道密度的单位的'意义和读法,会进行g和kg之间的换算。
4.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中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的方法。
5.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导出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密度表。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2.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
实验器材教师: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__一架,砝码1套,量筒,小黑板(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__一架,砝码1套,量筒,坐标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教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重要的概念。
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将一个有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教师介绍有关于阿基米德帮助国王鉴定皇冠是否纯金的故事),那么阿基米德是如何帮助国王鉴定这个皇冠是否纯金的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第32页图2-16,认识到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出示实验所用的一组体积为20cm3体积为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20mL 的水一杯及实验记录到的数据,如下表:长方铁块质量(g)铜块质量(g)水质量(g)要求学生用天__测出它们的质量(学生实验,教师强调天__的使用规则)引导学生比较,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水,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物质的密度教案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教学 重点
理解密度的意义,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 性。 用密度定义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 难点
密度意义的表达。 密度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具和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演示器材:一块积木和一块硬币,天平。
7.9 2.7
任务四、课后检测 练习: 1.水的密度为 1.0x103kg/m3= g/cm3。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水密度要大 B.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水密度要小 C.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汽油密度要大 D.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汽油密度要小 3.评价 “根据密度计算公式 ρ=m/v, 可知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与体积成反比。所以水的质量越大,密度也就越大。 ”这句 话是如何理解的。 【设计目的:理解并认清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如果 是不同的物质,那么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密度大,质量 相同时体积大的密度小。 】
板 书 设 计
物质的鉴定 气味 颜色 …… 概念 定义式: 单位 密度
密度表
特性
ρ=m/v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备注
课题: 授课教师:
物质的密度 林乐微
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通过测量木块的质量与体积进行比较,知道密度 的定义 通过对两张表格数据的比较,学会数据的比较。 理解物质密度会根据状态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科学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意义,知道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 度, 能写出密度的定义式, 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说出密度的两个单位, 能对两个单位进行换算。
高中物理物体的密度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密度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物体的密度。
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含义2. 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密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难点: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密度的概念解决问题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各种不同密度的物体、天平和容积杯等3. 习题和笔记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故事导入密度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1. 定义密度:物体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2. 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 密度的单位:常用的单位是g/cm³或kg/m³。
第三步:实验演示(20分钟)老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密度物体的浮沉现象,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认识密度的作用。
第四步: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计算不同物体的密度。
2.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过程中的问题,解释计算中的常见错误。
第五步: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应用题,让他们通过应用密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回顾密度在其他物理领域中的应用,如浮力等。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2.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展阅读:1. 《密度的应用》2. 《密度的实验探究》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了他们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应用能力,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科学教案 密度9篇
初中科学教案密度9篇密度 1第四节实验:(一)教学目的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教具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三、布置作业: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密度 2第四节实验:(一)教学目的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教具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三、布置作业: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密度 3(作者:曹广键)教学目的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读量筒的刻度值.教具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板书:1.量筒和量杯用途:测液体的体积.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课学小结:(二)布置作业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评析】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密度 4教学目的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生:体积相同.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实验1]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板书1]三、密度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2.建立概念(l)学生分组实验(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表1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 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 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3)建立概念[板书2]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3.密度的公式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板书3]4.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3.实验与讨论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2)实验记录(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表2(3)思考与讨论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板书5]实验与讨论: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体积V的关系.B.不同物质,密度ρ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m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ρ是相同的,ρ与m、V都无关.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ρ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ρ与m、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式.4.巩固练习(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生:(略)5.本课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6.布置作业密度 5(作者:曹广键)教学目的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读量筒的刻度值.教具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板书:1.量筒和量杯用途:测液体的体积.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课学小结:(二)布置作业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评析】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密度 6(作者:曹广键)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教学重点。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够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公式的讲解3. 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重量的物体,有些体积大,有些体积小。
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介绍密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 实验: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现象,巩固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4. 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掌握,以及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实验观察,作业批改,以及课堂讨论。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密度概念,密度公式,以及实际应用例子。
2. 实验器材:准备不同物质的样品,以及用于测量体积和质量的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密度概念,讲解密度公式。
2. 第二课时: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密度现象。
3. 第三课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密度概念和公式,以及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掌握,需要及时进行辅导和讲解。
十、拓展与延伸1.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冰块能在水中浮起来,为什么石油会泄漏污染海洋等。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实际问题中密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感性认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密度计、烧杯、水、不同密度的固体物品。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案、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介绍密度公式及其含义。
3. 实验演示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4. 公式应用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2.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但密度会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优点与不足。
2. 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练习与作业1. 课后练习题:a. 一物体在空气中的密度为1.29 kg/m³,在水中密度为0.8 kg/m³,该物体是什么?b. 计算一个体积为500 cm³的铜块的质量。
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同样是金属,有的能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入水底呢?”引发学生思考。
2.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头、橡皮、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而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密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知识讲解与示范: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通过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计算方法。
5.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船舶设计、石油开采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7.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XX页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密度计算和应用的问题,要求步骤清晰、计算准确。
2.观察记录: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件物品,测量并记录其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其密度。观察这件物品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尝试解释原因。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饮料、液体肥皂等),设计实验测量其密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中需包括实验原理、步骤、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内容。
密度与物质分类教案设计
密度与物质分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密度的定义以及密度对于物质分类的重要性。
2.能够计算物质的密度。
3.能够根据密度差异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1.密度的定义及意义。
2.计算物质的密度。
3.密度差异对物质分类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密度的计算。
2.密度对于物质分类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活动1:密度的定义及意义A.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B.密度的意义:密度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质,因为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密度。
2. 活动2:计算物质的密度A.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单位为千克/立方米。
B.实验:让学生们用电子天平称量不同质量的物品,并测量该物品的体积。
让学生们使用密度的公式计算出物品的密度。
3. 活动3:密度差异对物质分类的重要性A.密度与物质分类的关系:密度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将物质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金属和非金属的密度差异极大,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来区分这两类物质。
B.实例: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使用密度来将物质分开。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金属和非金属的密度差异来将不同物质分离开来。
五、课堂实践:1.让学生们进行三个活动,以帮助他们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密度差异对物质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密度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2.在活动1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密度的定义和意义,以帮助他们理解密度的概念。
3.在活动2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使用实验室工具进行实验,以帮助他们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4.在活动3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分组活动,以帮助他们理解密度差异对物质分类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或进行测试来评估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密度的定义和应用。
2.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进行实验来评估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计算物质的密度。
3.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分组活动来评价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密度差异对物质分类。
七、总结:密度是对物质分类非常重要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三教学器材
1.演示实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演示量筒,烧杯,水,细线.2.学生实验:每组学生都有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量筒,烧杯,水,细线,小石块。
四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两块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并提问:如何区分它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通过比较质量来区别它们?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塑料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
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并找出每个物体的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
(注意:教学时应先组织学生对小明和小华的说法进行评价和质疑,为下一步的猜测打好基础,猜想的情况可以用媒体投影到屏幕上。
)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得出结论,引入密度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体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
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不同。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
由此可知,单位体积质量反映了物体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着物质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吗?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
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阅读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讲出起物理意义.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
铁块的密度是多大?(学生讨论并解答)
七、小结
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八、练习
1.一块木块分成三等分后,每一小块的密度是原木块密度的 [ ]
A3倍B1倍C1/3倍D不好判断
2.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密度大的质量也大
C.不同物体质量大的,密度也大
D.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不等但密度相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水密度要大
B.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水密度要小
C.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汽油密度要大
D.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汽油密度要小
4.一段粗铜线拉断成两段铜丝后,每一段铜丝的质量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下同),铜丝的密度_______.
5.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_______kg/m3,其意义是_______.
6.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体积较大的是______球;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质量较小的是是______球.
五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单位:㎏/m3(1g/m3=1000kg/m3)
3. 水的密度:1.0×103㎏/m3
物理意义:每立方米的纯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4.公式:ρ=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