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核舟记》
2024年度《核舟记》完整版课件
2024/3/23
苏轼
01
文中通过描写苏轼的衣着、神态和动作,展现了他豁达开朗、
才情横溢的形象。
佛印
02
佛印是苏轼的好友,文中通过描写他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他
慈祥、宽厚的长者形象。
鲁直
03
鲁直是苏轼的弟子,文中通过描写他的学识和为人,塑造了一
个勤奋好学、正直不阿的士人形象。
16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2024/3/23
有重要意义。
2024/3/23
艺术审美的提升
核舟作为一种艺术品,其精巧 细致的设计和制作有助于提高 人们的艺术审美水平。
文化自信的增强
通过对核舟这一传统工艺品的 了解和欣赏,可以增强人们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 认同感。
和谐社会的构建
核舟所传递出的对和谐、美好 生活的向往,对于当今社会构 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作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27
2024/3/23
5
《核舟记》创作背景
01
02
03
时代背景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和 文学氛围,以及作者所处 的具体环境。
2024/3/23
创作动机
作者创作《核舟记》的初 衷和目的,以及想要表达 的主题和情感。
相关历史事件
《核舟记》所描述的历史 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些事 件和人物对作者创作的影 响。
6
02
点。
明代文学的代表性体裁:小说、 戏曲等,及其代表作品和作家。
明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的 关系:文学如何反映和影响当时
的社会现实。
2024/3/23
4
魏学洢生平及成就
魏学洢的生平事迹
《核舟记》课件完美版
文化价值
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 力,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发 展。
核舟记的局限性
描述为主,缺乏深入分析
《核舟记》主要侧重于对核舟的描述,对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缺乏 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时代局限性
要点二
跨界合作
加强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如与设 计、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拓展 核舟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要点三
国际交流与传播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核舟 记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欣赏核舟记的艺术魅力。同时,加强 核舟记的传播力度,利用现代媒体和 社交平台等渠道,提高核舟记的知名 度和影响力。
02
艺术手法
《核舟记》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抽象的思考具体化,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作品语言简练明快,结构紧凑严谨,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
03
历史地位
《核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魏学洢个人
的文学成就,更是明末清初社会的一面镜子。作品的影响深远,被后人
广泛传颂和学习。
02
学术研究与资料整理
开展核舟记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推动核舟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探索。同时,整理核舟记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和档案,为核舟记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有力 支持。
核舟记的未来发展
要点一
创新发展
在保持核舟记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鼓 励创新发展,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技 艺手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 。
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文章对于核雕技艺的解读和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 性,可能影响读者对核雕艺术的全面认识。
《核舟记》教案(精选15篇)
《核舟记》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
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核舟记完整PPT演示课件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之
径寸之木 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词,这。
其
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他们的。 那。
文言知识检测
1.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2.高可二黍许
古义:左右 今义:表许可
3.盖简桃核狭者为之
古义:挑选 今义:简单
文言知识检测
名词作状语 1.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 用箬蓬。 2.石青糁之。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 (戴着)高高的帽子 2.椎髻仰面 (梳着)椎形发髻 3.石青糁之 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
灵巧奇妙啊!
文言知识检测
诎右臂之船: 通“屈”,弯曲 手倚一衡木: 通“横”,横着 右手攀右趾: 通“扳”,bān,往里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
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文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名词
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 色是黑的。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
/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
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三个人 戴着高高的帽子 ……的人 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 (箬 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 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xīng)”, 石青/糁(sǎn)之。
明确字音、把握节奏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第一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核舟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正音:罔贻黍糁褶篆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
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四、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
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五、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六、情境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七、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八、全文总结九、作业布置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核舟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修辞手法运用举例说明
比喻
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用 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核舟上人物的神态 。
夸张
对偶
如“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运用对偶使句子更加整齐美观 ,富有节奏感。
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 许”,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核舟的精巧 。
典故引用及其内涵阐释
文中描述的核舟上的人物、景物 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
作者通过核舟表达了哪些思想感 情,对读者有何启示?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见解
小组内成员轮流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理 解,包括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 。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 疑问,并寻求其他成员的帮助和解答 。
讨论核舟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结合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
通过讨论核舟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标和价
值追求。
强调诚信、责任、尊重等传统美 德在核舟制作中的体现,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05 课堂互动与思考题讨论
提问环节: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学生思考如何保 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 遗产,培养文化自觉 。
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强调传统技艺的珍贵 性。
倡导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通过核舟制作过程的讲解,展 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尝试 在核舟制作中加入自己的创意 。
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 意义,培养追求卓越的品质。
思考题解答:提供参考答案并讲解思路
解答针对文本内容提出的问题,如核舟的制作过程、人物景物的特点等。
《核舟记》教案九篇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九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
注意以下词句。
《核舟记》优秀课件
《核舟记》优秀课件•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核舟形象与技艺展示•拓展延伸:古代微型雕刻艺术目•跨文化对比:东西方微型雕刻艺术•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录明代文学背景明代文学的发展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流派,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明代社会的特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商业繁荣,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文化兴起,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魏学洢生平及成就魏学洢的生平魏学洢(1596年-1625年),字子敬,号茅檐,中国明朝末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魏学洢的成就他的诗文、书法、绘画均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明末四公子”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核舟记》创作背景创作时间《核舟记》是魏学洢在明朝末期创作的一篇散文,大约写于1624年左右。
创作地点据传,魏学洢在创作《核舟记》时,曾亲自前往浙江嘉兴南湖游览,并受到了当地美景的启发。
创作主题《核舟记》以记游的方式,通过描绘核舟的精巧和游人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引言主体结尾详细描述核舟的大小、形状、雕刻内容和技艺特点。
总结全文,强调核舟的价值和意义。
0302 01文章结构梳理简要介绍核舟的背景和作者王叔远的技艺。
0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雕刻技艺的高超和精细。
0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核舟的大小。
0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描述了核舟的船舱和覆盖物,展现了雕刻的精细和逼真。
关键句段解读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湛的技艺,将核舟雕刻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精巧的构思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核舟的形状、大小、雕刻内容和技艺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生动的描绘核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艺,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赏析材质与色泽核舟采用优质橄榄核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色泽自然,质地坚硬,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完整版)《核舟记》公开课完整版课件ppt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3、体会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 方法。(重点) 4、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初读课文——朗读感知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读出重音,读准节奏。 (3)读出韵味,读准基调。 (4)读出大意,读懂内容。
明确字音、把握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 为(wéi)/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 /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 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 泛/赤壁/云。
极,很 相似,像
举
同“屈”,弯曲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
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 支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 (箬 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 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xīng)”, 石青/糁(sǎn)之。
明确字音、把握节奏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 (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juàn)。东坡/右手 /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 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 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 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 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 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
作品上10只3毫米左右 的螃蟹落在白色的沙粒上。
(完整版)《核舟记》优秀课件
人物形象
核舟内还雕刻有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或坐或立, 形态各异,表情生动。
14
核舟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精湛工艺
核舟的雕刻技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的精神。
2024/1/26
深厚文化底蕴
核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审美情趣。
寓意象征
核舟寓意着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勇往直 前、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
2024/1/26
28
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雕刻艺术?
2024/1/26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雕刻 艺术展开讨论,探讨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和提 出的建议。
班级交流
鼓励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 法,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微型雕刻中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的表现。
23
06
CATALOGUE
课文延伸:现代微型雕刻艺术 欣赏
2024/1/26
24
现代微型雕刻艺术概述
1 2 3
起源与发展
现代微型雕刻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 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 的艺术形式。
2024/1/26
17
雕刻技法运用
线条处理
运用各种线条表现形体的轮廓、质感和动态,如 直线、曲线、虚线等。
层次处理
通过雕刻的深浅、宽窄、疏密等表现形体的空间 和立体感。
细节处理
精细雕刻局部细节,如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物的 纹理等,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八下《核舟记》课件公开课精品
contents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核舟形象与技艺传承 • 跨学科拓展:科技与艺术融合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互动环节: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明代文学背景
明代文学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 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 流派,如明清小说、唐宋派、公安派 等。
追求卓越
鼓励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 中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 己的能力和素质。
勇于创新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 尝试、勇于创新,为未来 的发展奠定基础。
06
互动环节:学生作品展 示与评价
学生雕刻作品展示
1 2 3
雕刻技艺展示 学生们在雕刻过程中运用了各种雕刻工具,如刻 刀、砂纸等,展示了他们精细的雕刻技艺。
情感真挚
作者在赞美王叔远技艺的同时, 也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才干的敬佩之情,情感真挚动
人。
03
核舟形象与技艺传承
核舟形象描述
核舟的外观特征
核舟是一种微型的雕刻艺术品,以桃核为材料,外形小巧玲珑,呈船形。其细 节精致,船身线条流畅,雕刻有船篷、船桨、人物等,栩栩如生。
核舟的文化内涵
核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 代工匠精湛雕刻技艺的见证,也是古代文人雅士寄托情感、表达意境的载体。
创作过程描述
学生们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步骤和技巧,如如何选材、如何构图、如何运用雕刻 工具等。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如不 断调整雕刻方案、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等。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优秀教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推理和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2. 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寓意以及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直观演示法:展示核舟的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实践活动法:学生动手制作核舟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3. 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详细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料、设计、雕刻等步骤。
4.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和艺术手法,分析其表现效果。
5.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直观演示:展示核舟的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7.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核舟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8.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强化核舟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核舟记》(教学课件)
强化语文素养
通过《核舟记》的教学,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写作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跨学科整合
将《核舟记》与历史、艺术等学科 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境创设
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与《核舟 记》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课文内容。
《核舟记》(教学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介绍 • 《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 • 《核舟记》的内容和主题 • 《核舟记》的艺术特色 • 《核舟记》的解读与思考 • 《核舟记》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核舟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件以桃核雕 刻而成的微雕艺术品,展现了古代工艺的高超技艺和文学的魅力 。
05
《核舟记》的解读与思考
文化内涵的解读
核舟文化的起源
核舟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它以微雕技艺为核心,将复杂的画面 雕刻在极小的果核上,体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艺术追求。
核舟的文化意义
核舟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代 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通过核舟,人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和历史文 化。
作品地位和影响
《核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 了魏学洢的文学成就,也展现了中国微型雕刻艺术的独特 魅力。
该作品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 和艺术家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同时, 《核舟记》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培养学生文学素 养的重要篇目之一。
文化自信的树立
通过了解和欣赏核舟文化,人们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 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完整版)《核舟记》公开课课件
(完整版)《核舟记》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核舟所表现的主题。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句、长句,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看过核舟吗?核舟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核舟的课文——《核舟记》。
”2.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找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重点。
5. 练习巩固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核舟记制作过程:描述核舟的制作过程。
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描绘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
核舟所表现的主题:阐述核舟所表现的主题。
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核舟的图片,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3.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景物或人物,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以及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核舟记》优质课课件
背景简介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 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 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游览, 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名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 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 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 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整体说明核舟的规格
局部介绍船的正面
船舱 船头 船尾
局部介绍船的背面
逻空 辑间 顺顺 序序
精读品析
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从第一段中哪个 词可以看出来?
奇巧。
反映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是哪一句?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于鸟兽、木石。
精读品析
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列数字,突出王叔远的“奇巧”、“技艺 灵怪”,突出了说明中心。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 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 超技艺。
课堂小结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整 体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 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为我们介绍了王叔 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描摹细致入微,形神 兼备,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 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左端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右端
说话
理解文意
略微侧转(身子) 靠近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
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昂视,神情
隐藏
极像
举,抬起
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其左膝,左臂挂念
类似 平放 同“屈”,弯曲 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清楚明白
《核舟记》公开课ppt课件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 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 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 云。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 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 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 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 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 坐船游览赤壁。
.
作者简介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
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今属 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末天启年间 著名的江南才子,是明代的文学家。 他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 父亲是一位名臣。
• 魏学洢经历了人生巨变,世态炎凉,一下子成熟了很多,他明 白自己做官的希望破灭了,只好与周边的普通劳动人们交往, 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期间他写出了传世名篇《核舟记》, 记载了一名微雕工艺师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 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 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 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 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 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 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 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 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 篷覆(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背诵第2至4段;运用想象再造艺术品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1.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2.理解说明顺序。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联系以前所学的文学体裁)“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通过了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高超的成就。
而《桃花源记》主要记叙了武陵人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的生活,以记叙描绘为主,是一篇记叙文。
我们可以说它与《桃花源记》同属“记”这种文体,但《核舟记》并不是记叙文,而是说明文。
导入新课(二)桃核舟何以一枝独秀、价值连城?明代果核微雕品类繁富,有桃核、橄榄核、杏核、樱桃核、杨梅核等果核雕刻,为何唯有桃核雕刻最为宝贵而备受重视?专家们经过对实物研究后发现,主要是由于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的外表那么光滑,桃核有不规则形麻纹,无数小孔直通核心,雕刻核舟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就要万中选一,因而桃核舟被一般雕刻师视作果核雕刻之禁区,在有明一代仅王叔远一人敢闯此禁区,而清代亦为数寥寥几位大师方涉足其间。
其次,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压邪扶正、避凶趋吉之物品,如桃符、桃梗等。
因而《古玩指南》一类书籍将桃核舟列为宫廷秘藏,达官显贵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
长期以来,海内外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直未曾发现过明清两代美仑美奂的桃核实物或图片,大陆出版的《国宝大观》一书只能将一枚珍藏于台北故宫的清代雕刻的橄榄舟(长3。
4厘米)奉为国宝。
专家们认为宁波发现的明桃核舟是世上现存果核舟中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
这一国宝的失而复得,填补了我国现存明清桃核舟的空白。
导入新课(三)以现代的微雕情况来展开。
打开课本第174页,先自由朗读一遍《核舟记》。
读起来——(板书标题、作者)(朗读的时候思考问题:说明的内容及顺序)二、文言知识大冲浪(正音)1、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板书)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
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三、研读课文——让我来当解说员(1)齐读第一自然段,1、疏通重点字词。
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文言知识积累:数量词的用法):(1)长约八分有奇。
(2)为创八(扇)。
(3)船头坐三(个)人。
(4)共阅一(幅)手卷。
(5)横卧一揖。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8)尝贻余核舟(条)一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第二种问法:能否用“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善雕刻”代替原文?为什么?)(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虽然语言简洁,但原句交代了雕刻的原材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和周密,更具有说服力。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研读第二段。
1、.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4,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2、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1、重点字词:者:……的人。
居:处于,位于。
执:拿。
抚:轻按。
所语:说什么。
现:露出。
相比者:互相靠近的两膝。
绝类:极像。
绝,极,很。
类,相似,像。
属(zhǔ):类似。
支:支撑。
倚之:靠在左膝上。
之,指上句写的竖起的左膝。
2、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表演: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是苏东坡。
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1、重点字词若:好像。
啸呼:长啸大呼,意思是大声呼叫。
状:形态,样子。
视:这里指眼神、眼光。
容:脸上的神情和气色,神色。
寂:安详闲静。
然:……的样子2、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
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5)研读第五段,1、.疏通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启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武《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来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武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2、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不能。
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小结: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6)研读第六段1.学生自读课文。
疏通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字词。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i,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2、小结: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给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6)活动评价。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力图通过解说、表演的形式,运用想象再造艺术品形象,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绝不能把课上得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一无所获。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表演是否准确、细腻上进行评价。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第二课时前沿:课前复习一、合作探究1.(屏显)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
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2.全班交流。
(1)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
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
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
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
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2)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