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对教材分析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课程改革新背景下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课程改革新背景下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课程改革新背景下如何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是新的话题,自从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教材开始,教材分析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过去,教材分析主要是由教材编写组的专家教师、或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或市区教研员及资深的教师承担,提供给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的空间不大,教师对教材分析的意识与主动进行教材分析的积极性不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

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从教育实际出发,确立教师对教材分析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师主动分析教材的意识和能力。

那么,在课程改革新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材分析呢?它与传统的教材分析又有什么区别呢?一、教材分析的新涵义教材分析不在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放在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逻辑与方向。

现代教材分析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环境分析是指学校内外部的环境分析。

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科技发展等的分析。

教学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

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对我们的教材分析就越有帮助。

这样,不仅对教学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对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的出发点与过去不同,过去强调的是学科体系构建,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分析教材。

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新教材的几点看法从2019年开始新课程新教材到现在,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新教材。

对于年年变,年年新的新教材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新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的严肃面孔,由单纯的说理说教,转变成为形式活泼多样,版面设计丰富的新面孔。

书中的插图由以往呆板的黑白素描图变成颜色丰富的彩色照片,在第一时间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使得数学书的阅读不再单调乏味,后花园的设置满足了局部学生对数学探讨的需求。

新教材时时为学生着想,适当降低难度,在课文中穿插许多图表,形数结合、直观形象,便于抽象概括;应用题教学中图表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降低了思维的难度;课本中随处可见“注意〃,在方法、技巧、思路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提示。

卡通人物小明和小丽各执己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在全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更使得学习充满乐趣。

二、教材的内容更精练,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选取代数、几何中最根本、最有用的局部作为教学内容,将斜三角形的解法、分数指数与根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等一局部与高中联系密切的内容移至高中学习,繁分式等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大作用不大的内容予以删除。

通过内容的删减,更加突出了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地位,使得教材内容更精练,实用性针对性更强。

在习题的选择上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剔除了局部只讲解题技巧而脱离生活实际的题目,如水池同时进水同时排水,多长时间能注满水池的问题,因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不再出现在新教材中,而出租车资费,资费等问题因与生活联系密切而频频出现在课后习题与测试中。

三、新教材的流程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思考轨迹,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教材将教学流程设计为情景创设,探索活动,例题教学,小结,课堂练习,等5大环节。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探索活动讨论问题提出结论,例题教学那么是对讨论的结果用实际题目进行验证,小结由老师进行本课内容的总结,课堂练习复习稳固虚席讨论的内容。

这样的流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以引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出现,教师所担当的任务就是组织活动、引导发现数据中所隐含的规律与信息、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对新课改中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对新课改中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起, 入木而传神. 然而, 对于“ 学问” 的动词性
词对教 师 的意 义 , 事实 上 , 师与学 生地位 的平 教
盼、 难得 的“ 自主空间 ”很 多公 开课 , . 当学生接受教 解 释 , 人们 往往 只认为是 针对学 生 , 忽视 了“ 问 学
师 布置的任务后 , 都能积 极行动起 来 , 而教师巡 视
发展 的高度 去考虑一 节课教学 问题 的时候 , 自觉 如 果 要 描 绘 中 国教 育 就 地聚焦于学生 的活动 , 这就 是在别人看来 的“ 组织 ” . 改 革 的心态 变 化 , 图 如
惑 i 时 阶
激情阶段 、 — 务实阶匿
在课堂教学 中 , 面对学生 的情绪 变化与 心理反
现 自主建构 , 其 精华 , 其糟粕 , 纳思辨 , 取 去 归 实现 同化 与顺应 .

盲点 , 笔者 认为 不是 人们想 不 到 , 问题 出在观念
上 . 统教 学 以教 师 为 中心 , 出 “ 传 突 预设 ” 忽视 而
高效的学 习是学 生情感投 入 , 动全部身 心的 “ 成” 调 生 ,对 于重 在体 现学 生的活动 往往疏 于关 注.

Hale Waihona Puke 是坚持做下去 . 当失去 了往 日的激情 和冲动 , 冷静
发 这 是一个 知情交融 的动 态系统 , 多信息传 递和微 妙 地思 考 , 现前 头露 一丝 并不 耀 眼的曙 光 , 足 以 很 的心理 变化稍纵 即逝 , 容不得你 回到理论 中再 找应 让人增 加 勇气 , 但不 会欢 呼雀 跃 , 因为 随时要提 防
应, 教师需从 善如流 , 需灵机 一动 , 因势利 导甚至 需
1 表示并不为过 . 三、 热点与盲点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大家应该都知道,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目标定位在实施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角度。

要求我们的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改变我们老师的观念。

一、课程理念要转变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换教材,而且是一次洗刷传统教育观念,改革思想的洗脑活动,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其实我们教师不应该做学生灵魂的设计者,不要预先去设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其实我们就是个教练,教练就是教人怎么去练,而不是由我们来把人做成个什么样。

二、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角色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

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教师的职责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格完善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学识修养,完善自己的职业光辉和事业追求,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如此,才有我们这次课改的成功。

教师应该吸取更广泛的知识。

原来的那句: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思想已经不合乎现在教育的理念了。

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应该常流水。

教师要掌握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广泛的吸取各种知识。

所以,新的课改就要求教师有广泛的知识,随着社会的改变随时改变自己。

并且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这才是课改的真正意义!一个学有所成的教师,如果没有继续学习,大约就只能够对付5-10年。

小学新课程教材解读

小学新课程教材解读

小学新课程教材解读引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国近年来对小学新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本文将对小学新课程教材进行解读,从内容、形式和结构三个方面来阐述其重要性和特点。

一、内容的全面性小学新课程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这种内容的全面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形式的多样性小学新课程教材采用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学习的乐趣。

教材中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外,还增加了一些多媒体资源,如音频和视频等。

这些多样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刺激,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三、结构的合理性小学新课程教材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逻辑思维。

新教材往往按模块划分,每个模块包含一个主题或一个完整的知识点。

这种模块化的结构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序地学习和理解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延伸和深入,同时也方便了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评估。

四、语文教材解读小学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多样化,涵盖了文学、修辞、阅读理解等多个方面。

教材引入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使学生在修炼语言表达的同时,也能够领略文学的魅力。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各种阅读材料和题目来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五、数学教材解读小学新课程的数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倡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此外,数学教材还引入了一些数学思维的训练,如数学推理、图形的构造等,以帮助学生培养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英语教材解读小学新课程的英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材内容解读与研讨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材内容解读与研讨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材内容解读与研讨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材内容的解读与研讨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一主题的观点:
1.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材内容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强调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

教材内容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3. 关注学科融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

教材内容应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

4. 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教材内容应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5. 强化教师培训与合作: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解读和有效实施。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材内容的解读与研讨需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核心素养、关注学科融合、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及强化教师培训与合作等方面。

这些观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教材内容的改进和完善。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体会与思考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体会与思考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体会与思考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处于改革中。

新的课程和教材在不断实施中,这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的观察和看法,希望能够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一、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意义新课程新教材的推出主要是为了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同时,新教材也更注重学科交叉和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关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困难和挑战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是影响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些老师可能已经习惯了老的教育模式,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一些学生可能会抵触或者不愿意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和模式,这会给教育改革带来困难。

同时,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制定和推广也需要金钱和时间上的投入,这也为实施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三、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体会和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也逐渐发现了一些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体会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执行力和责任意识对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至关重要。

学校和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切实负起教育的重任,落实新课程新教材要求,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原则。

其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通过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提高教师在新课程和新教材落实中的能力和效果,推动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

最后,需要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激情,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教育创造性,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解读与整合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解读与整合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解读与整合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的更新和整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如何解读和整合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的推行对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教材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教材内容,将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材的创新和个性化也是教师需要探讨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使教材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及内容整合,为教师们提供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与实际教学结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材创新与个性化教学的探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下的教材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规划学习和教学方向。

通过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发展的脉络,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的解读与整合探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特点和内容,分析教材与实际教学的关系,并探讨教材创新与个性化教学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多元评价体系下的教材评估,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伴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教材不再只‎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不仅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

一、新教材的特‎点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必‎修系列和四‎个选修系列‎的课程。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数学课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水平和‎发展给予具‎体指导。

体现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选择性教‎材。

2、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应用数‎学。

例如,在前一段时‎间我们数学‎组指导学生‎利用统计知‎识研究学生‎月消费支出‎的调查报告‎,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利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利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注‎重生活应用‎实例,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3、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经常会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社会进步、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建立公‎理体系的思‎想方法对人‎类理性思维‎、数学发展、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

新课改背景下几个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几个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几个教育问题的再思考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到目前已有十多年,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制约着教育改革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从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分析讨论热议的三个教育问题,即减负问题、学生阅读问题及体质问题等,希望借此能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再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44-02教育改革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历史机遇,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但纵观十余年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许多教育问题仍制约着改革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也指出教育改革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一些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到位。

为此,思考和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学生的减负、阅读、体能下降等问题,将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再思考,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

一、减负问题:减负,为何越减越“负”减负是一个老话题,但仍是一个热点。

近些年来,教育部门多次下发关于减负的各种文件,但其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学生负担依旧很重,减负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最近,教育部又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减负万里行”主题活动,减负再一次受到热议。

那么,减负为何越减越“负”呢?我们认为,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外,人们对减负的理解存在误区也是一个原因。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减负必不可少。

现在的减负大多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目前人们对减负问题的普遍认识。

但这种减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应试教育的,应试教育以分数为目标,加重课业量自然就成了提高分数的必然手段。

实际上,减负并不是简单地减少课业量,即“数量型”减负,我们也需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即“实质型”减负。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二、 “ 用教 材 ” “ 生 的 作 业 ”等 各 种 现 代 意 义 上 学 学 的 文 本 ,也 可 以 是 教 学 过 程 中产 生 的 文 本 及 各 类 现 成 形 式
1. 师 是 “ 教 用教 材 ” 的主 体
和 归 宿 ,但 教 材 毕 竟 反 映 了学 科 知 识 的 基 础 和 重 点 , “ 用
需 要 教 师 来 组 织 并 实 施 ,那 么 教 师 便 成 了 “ 教 材 ”的 主 性 ”是 其 根 本 的 特 征 , 要 实 现 教 学 目标 ,还 需要 对 教 材 内 用
体 , 是 最 为 重 要 的 人 力 课 程 资 源 。这 与 新 课 程 强调 的 发 展 容 进 行 适 当 的 优 化 整 合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应 灵 活 地 调整 教 学 学 生主 体 对 知 识 的 建 构 并 不 矛 盾 , 因 为 若 离 开 了教 师 的 经 内容 和 讲 授 技 巧 ,使 教 材 上 所 讲 的 知 识 变 得 更容 易 理 解和 验 、指 导 、 讲 授 、 开 发 ,学 生 的 建 构 活 动 必 然 是 盲 目的 、 定程 度 上 决 定 了 “ 教 材 ”的 水 平 及 发挥 的效 益 。 用
潜 藏 的 资 源 得 到 较 好 的 挖 掘 ; 其 二 ,教 师 应 根 据 学 生 的 情 具 有 教 育 意 义 的 社 会 资 源 等 , 以 丰 富 教 材 的 教 育 教 学 资
况 ,对 教 材 中 的教 学 资 源 进 行 利 用 和 开 发 。也 就 是 说 , 教 源 。
的文 本 。可 以说, “ 用教材 ”的教 学行为使教材与教 学达
2. 师 应 对 教 材加 以适 当的 优 化 整合 教
新 课 程 虽 然 不 再 将 教 材 视 为 唯 一 的 凭 借 、 教 学 的全 部 到 了有 机 融 合 。 教 材 ”也 意 味着 以教 材 为 依 据 进 行 教 学 ,这 一 活 动 过 程 也 教 材 只 是 为 教 学 提 供 了 基 本 的 凭 借 和 参 考 , “ 例 范

新课改下对小学数学新教材再认识论文

新课改下对小学数学新教材再认识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对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再认识摘要新课改,首先体现在教材的改革上。

教材是教学行动的指导,是一切革新的剧本,而教师就是这剧本的编导,这就要求编导对剧本了然于胸,才能指挥若定。

所以研读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关键词钻研教材提高质量新教材再认识一、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过程教材结构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

人们对教材结构的研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

早期的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按照成人的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与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

随着学习心理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

“随后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

这种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

二、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认识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变革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简单地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应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

但是我们在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

这是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认识也因此受到制约。

学生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的情况进行研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

(二)应认真研究每部分知识的特点,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作用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对某些能力的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材分析的再认识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材分析的再认识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材分析的再认识作者:乔菲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01期摘要:面对新课改对教师角色和教材提出的新要求,教师首先要在观念层面上做一个整体性转换,这一整体性转换包括教师对角色定位的转换、对教材使用观念的转换、对教材分析观念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分析的新理念。

关键词:教材分析教师观教材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建设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迷信课本、照本宣科”等现象,提出了变“用教材教”为“创造性使用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迫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忽视了教材的“基础性”,他们不善于或者是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析教材,甚至于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就是手中的教科书,在备课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停留在阅读教材、浏览教材的层面上,没有深层次地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其依据,对教材分析存在片面性和肤浅性。

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只是一味地把精力放在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和升学上,没有真正地“用教材教”,更没有“创造性使用教材”,他们没有从观念上真正地转变。

就教材分析而言,面对现在的困境,必须对教师的观念层面做一个整体性转换,这一整体性转换应该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对教材使用观念的转换、教师对教材分析观念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分析的新理念。

一、树立新型的数学教师观1.角色的定位及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就需要综合性的教师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2.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研究者新课标要求教师实现从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转变。

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与认识教材是个例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从而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教材分析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下面结合自己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自己对教材分析理解与认识。

一、教材分析的涵义首先,教材分析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

其次,教材分析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五条明线索和一条暗线索,即:知识逻辑线、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线索、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线索、情境素材证据线索。

最后,教材分析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从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二、教材分析的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

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教材解读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新课标教材解读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新课标教材解读心得体会新课标教材解读心得体会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教材解读心得体会(精选20篇)给大家参考!新课标教材解读心得体会1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

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

我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心得与思考如下。

一、新课标修订变化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二、新课标解读心得和思考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理解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新教材是指经过更新、改良或重新设计的教学资料,以满足学生需求,并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善于理解新教材,善于运用新教材,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理解新教材,并如何用好新教材。

一、理解新教材1. 理解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教师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理解。

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能够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新教材通常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图文资料、多媒体资料等,教师需要理解如何合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材常常具有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需要理解这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新教材往往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教师需要理解教材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

2. 理解新教材的内容理解新教材的内容是教师理解新教材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认真地阅读新教材,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要求。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教材的理论知识。

这包括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框架等,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需要理解新教材中的实践技能。

这些实践技能包括实验操作、应用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实践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教师需要理解新教材对教学要求。

新教材通常对教学有一定的要求,如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策略等,教师需要理解并贯彻这些教学要求,使之成为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指导。

新教材的编写思想体现了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了解其中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二、用好新教材1. 选材选好教材对于教学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新教材。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材。

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问题的全面分析

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问题的全面分析

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问题的全面分析
一、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习惯根深蒂固。

教师普遍“以本为本”,把教材当做唯一,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

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

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

这样,基本背离了“课改”的方向。

二、教师、学生很难“动”起来。

新课改下的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再开发。

但目前教师的“再开发”仅仅体现在对教材的“修剪”上。

学生由于对教师依赖的传统学习习惯及传统作业负担很重,学习基本上通过课堂完成。

依靠学生查找资料,成本很高,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效率很低,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自找资料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建构”等很难在教学中实践。

即使在一些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上,传统的教学特征也很强。

三、课程容量大,教师疲于应付。

根据课程安排,新教材的内容跨度大,容量多,往往一节课教师把知识点讲清讲完都很紧,无法抽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实际操作中的这种疲于应付与新课标之间有很大落差。

四、跨校之间,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新课改是一种教学实验,还处在探索阶段。

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彼此可以碰出创新的火花,可以取长补短。

但是,目前,教师工作负担普遍繁重,缺乏校与校之间合作交流的机制、机会,存在闭门造车、盲目探索的现象。

谈谈你对新课程的认识及如何应用新教材

谈谈你对新课程的认识及如何应用新教材

谈谈你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如何应用新教材一、实验探究,化学之本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到化学学科的魅力。

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的做法是,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背实验。

能不做的实验就不做,能做的实验也找各种理由不去做,读课本的操作,读课本的现象,读课本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也要记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改变老一套的做法,克服做实验的累做实验的烦,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二、熟悉教材,用好教材课改后的新教材,无论是前两年用的湘教版还是现在用的人教版,都是版面设计活泼,具有丰富的彩色图片,文字叙述简练,知识点的呈现更人性化,给学生不是一看到课本密密麻麻的文字内容就一个头两个大的感觉,从心里上就更愿意亲近和接受,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另外,新教材设计的内容栏目多样化,有正文、讨论、活动与探究、资料、调查与研究、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习题、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等等小栏目,形式丰富多样,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学习。

三、联系生活,联系生产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因此,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相连,与社会相连,与生产相连,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活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实现课堂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没有化学就没有生活,没有化学就没有发展,化学是整个世界。

谈谈你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如何应用新教材经过几年时间的学习、摸索,对新教材的使用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思想。

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通过系统学习,有了自己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材分析的再认识
作者:乔菲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01期
摘要:面对新课改对教师角色和教材提出的新要求,教师首先要在观念层面上做一个整体性转换,这一整体性转换包括教师对角色定位的转换、对教材使用观念的转换、对教材分析观念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分析的新理念。

关键词:教材分析教师观教材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建设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迷信课本、照本宣科”等现象,提出了变“用教材教”为“创造性使用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迫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忽视了教材的“基础性”,他们不善于或者是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析教材,甚至于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就是手中的教科书,在备课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停留在阅读教材、浏览教材的层面上,没有深层次地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其依据,对教材分析存在片面性和肤浅性。

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只是一味地把精力放在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和升学上,没有真正地“用教材教”,更没有“创造性使用教材”,他们没有从观念上真正地转变。

就教材分析而言,面对现在的困境,必须对教师的观念层面做一个整体性转换,这一整体性转换应该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对教材使用观念的转换、教师对教材分析观念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分析的新理念。

一、树立新型的数学教师观
1.角色的定位及转变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就需要综合性的教师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2.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研究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实现从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转变。

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锻炼并形成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研究者。

3.数学教师要有先进的数学课程理念
数学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数学课程理念,必须加强对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从而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和课程观。

新课标、新编的教材,都是教育观念改变的产物,只有观念转变了,教师才可能发现被原有观念所遮盖的问题;只有观念改变了,教师才能够主动地思考教学中的不足、教材分析中的不足,从而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树立新型的数学教材观
1.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师要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深入钻研课标、教材和学生,找准课标、教材、学生之间的联系,以课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从而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树立正确的数学教材观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材观,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教材?教材有什么功能?这都直接影响教师在备课时候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处理。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课标及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

数学教材是联系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纽带,数学教材并不仅仅是教师教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不仅要满足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3.科学合理地分析教材
关于教材分析的理论知识,教育界的前辈已经谈论了许多,这里笔者主要谈论科学合理地分析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材分析应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入手,不仅要分析知识点本身,更要把知识点放在整个数学知识结构中去认识它们的目的和作用,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做到深入浅出。

(2)数学课标既是指导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又是评价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必须认真钻研课标,吃透课标,联系实际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课标的理念进行教学,这是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最权威的凭借。

(3)分析教材、钻研教材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体系中找准教学的关键点,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还要注意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教材分析应注意对知识的价值进行分析,不仅要挖掘知识的知识价值、应用价值,更要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价值,这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格精神的塑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重视课后教材反馈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课的必要准备,它为教学服务,服务效果如何将检测前期教材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内容是否科学合理。

通过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备课中的不足,纠正教材分析中的偏差并为下一节的教学做好铺垫,从而促使教材分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光伟,裴娣娜.数学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章建跃.“创造性使用教材”≠“脱离教材”[J].中小学数学,200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