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养生与天人相应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

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

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

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

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

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

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

古代的养生学家和道家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

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因为春夏之季,阳气生长发泄,故当养护阳气,以防耗散太过,阴随阳泄。

秋冬之季,收藏之令,阴精不宜外泄,故当养阴育阴,阴生则阳长,保持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意为服食温性热性的食品药物,应该避免在温暖炎热的春夏季节,食用凉性寒性的食物药品,不宜在秋冬寒冷之季。

这些都是要求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来调节饮食,保养身体,适应自然,延年益寿。

春春天,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

《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意思是说,春季三个月所有生物推陈出新,生机盎然。

人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统一起来,谓之“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

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

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迟,早上要早起,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严寒的冬季,各种保暖措施的完备,使人的耐寒能力下降。

春暖花开,过早地顿减衣物,一旦寒气袭来,会使血管痉挛,血流阻力增大,影响机体功能,造成各种疾病,所以“春捂”习惯要保持,衣服宜渐减,衣着宜“下厚上薄”,体质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背部保暖。

老中医:顺应四时,天人相应

老中医:顺应四时,天人相应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转变,注意增减衣服,调整生活起居,以相适应,这已为人所共知。

但对顺应一年四时之变,在生活起居之中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神情志,却鲜为人知。

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摄精神,顺应自然,以收却病延年之效,其含义甚深。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论》早就提出了顺时养生法的理论。

《四气调神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若将上面的原文译成白话文,更可进一步理解春、夏、秋、冬四时的情志养生方法。

春天三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

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

人们可以晚点睡觉,早些起床,并到庭院中去散散步,把头发披开,放松形体,使情志生机盎然。

在春天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

这样才能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符合春季保养“生”之机的道理。

夏天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成熟结果。

人们可以晚睡早起。

不要厌恶夏日炎炎,应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如含苞植物开放成秀,使体内阳气宣泄,向外开发。

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保养“长”之机的道理。

四时养生.PPT

四时养生.PPT

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
16
❖ 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在 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 则要遭到神的惩罚的说法。
❖ 台湾县志记载:“清明,祀其祖先,祭扫 坟墓,必邀亲友同行;妇女驾车到山,祭 毕,席地而饮,薄暮而还”。
❖ 在农村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 拖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 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易 受风寒湿邪侵袭。易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 病。在衣着方面,由于天热多汗衣服要薄一些, 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汗衣可刺激皮肤而引起多 种疾病。夏季刚晒过的衣服不可即穿,否则轻的 会引起汗斑,重的可致其它疾病。
25
❖ 露宿——雾露之气伤人。 ❖ 空调病——睡觉吹一夜风扇或空调,风邪
❖ 肝火偏旺的人,春季血压容易偏高,睡眠 不好;哮喘病人,春季易发病;内热体质 的人,春季易患目赤,咽喉肿痛。
❖ 《寿世秘典》记载:“三月祥桃花浸酒饮 之,能除百病益颜色。” 《千金方》也指 出:“三月之节宜饮松花酒”。
21
第三节 夏季养生
❖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
❖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春花吐蕾,微风拂 煦,柳丝吐芽,鸟鸣花香,生气盎然。
❖ 经过冬三月收藏季节后,人们应该到园林 亭阁,山水湖泊的郊外春游,多做户外活 动,使身心愉快,以增强体质,防止疾病 的发生。
15
“清明”简介
❖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
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 物皆齐,故名也”。
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 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摘要:阐明天人相应四时养生在我们日常养生保健活动中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

人类生活于天地之间,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规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养生保健时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本文详细阐述了天人相应四时养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四时变化以制定更有利于我们健康的养生计划。

关键词:天人相应四时养生四时变化保健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乃“天人相应”的思想。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1 四时与情志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

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

《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1、2 四时与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导读: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内经》从医学角度讨论了养生问题,并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四时养生的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上创造了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夭折。

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摄,即所谓顺时气而善天和,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太阳升落,月落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谢世界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

各种生物也随着季节,昼夜地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定时节律称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过程的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就能保持体内外阴阳气的协调,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进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要养收气,冬养藏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变化运动相一致。

不仅如此,昼夜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一) 四时养生概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花开花落,气象万千。

一年之中,四时阴阳,变化无穷,形成了自然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说:“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只有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的节律才能有序,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故而《黄帝内经》云:“逆之则在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

四时养生,顺应自然才能求得平安。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也从蛰伏状态逐渐开始出来活动。

自然界阳气生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人体也察从春阳生发之机,气血从脏腑内部更多地趋向体表,毛孔开始逐渐张开,脏腑内部气血相对减少,这时候供应脑部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不足,往往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春困”。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春季养生要顺应肝之生理特性,在精神调养上宣畅开朗,生机盎然,不应抑制和肃杀,要力戒暴怒,做到胸心开阔舒畅。

精神情志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局而。

夏天,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葱笼。

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呈现出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

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更多地输布到体表,使得脏腑气血相对亏虚,脏腑气血的濡养不足,功能也随之减弱。

就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心脏功能减弱,则摄血力减少,血压偏低,人会出现头晕头昏的症状。

中医认为,“心气旺于夏”。

因此夏季要重视心肺的调养。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2)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2)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摘要: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

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

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二者是相互授受同应的。

人和自然界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人只有依赖顺应自然,才得以生存。

掌握四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详细阐述了自然规律与人们养生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制定健全的养生计划指明方向。

关键词:天人相应四时养生四时变化营养保健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生存于天地之间。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

比如,自然界的一年中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体受它的影响,也随之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

一、四时变化规律对人体的影响一年之中,夏为阳,冬为阴,春季阳升阴降,秋季阴升阳降。

人体阴阳在一年之中也有升有降,这种升降是随自然界阴阳升降同步进行的。

因此人体春天阳气开始升发,至夏天阳气最盛,秋天阳气降而阴气升,冬天阳气沉伏于内,阴气最盛。

故人体夏季脏腑功能旺盛,阳气发散,阴液易耗,冬季脏腑功能减退,阴气凝结,阳气易损。

1、1季节变化规律在中医的古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运动变化相一致。

1、2四时五行之气与五脏的关系“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冬者,水始治,肾方闭”。

春天是草木开始升发的季节,木当令,在人体,肝脏相应而生气萌动;夏天是火,是火气开始当令的季节,人体内与之相应的心气才开始生长;秋天是金,金气开始当令,在人体内与之相应是肺脏,肺脏属金,与秋令收杀之气相应;冬天是水,水气开始,在人体内与之相应是肾脏,肾气开始闭藏。

四时相应 天人合一

四时相应 天人合一
对于小沙弥和要出家的小伙子来说,现在正是学习知识的阶段。如果这十年你们不好好地学习,下个十年在社会活动中,功夫不到家,和社会接不上轨,你们将显得孤陋寡闻,平庸狭隘,毫无自信,小家子气。一个人的外形、相貌、思想、言行就是他身心灵的综合体现。每天不学习,不观察,不思考,难道心里就没有危机感吗?时代的发展要求出家人也要与时俱进,我们每天必须读书学习,包括了解最新的知识与信息,我们的思想与心灵才会天天成长,日日进步。
一年有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一天里也有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所谓大环境里有小环境,大季节里有小季节。中医把脉与二十四个节气有关。中国的针灸疗法就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研发的。距冬至还有一个星期,这是我们人体阳气最低的时候,大家可以吃一瓶金匮肾气丸。冬至前是病人死亡率最高的时间,老人在这时候尤其容易生病、死亡。
一周后冬至即将来临。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冬至则是冬天的结束。冬至是大自然阴气最重、极阴的一天。紧随冬至那天的结束,万物开始复苏,大地阳气开始往上升。立冬之时,大地的阳气则往下降。
一个修行人不懂四季养生就别想入道;不懂四季轮回交替,不能与其同步,就不知道如何用功。比如:何时打坐、何时休息、何时运气、何时练功……也不知道身体何时气沉、何时气扬、何时开窍……世间法都不懂,出世间法根本不可能入门。
如果生活与四时同步,到子时你自然会犯困想睡觉,到三点你自然会苏醒。阳气很旺,不到三点就会醒来;阳气不足,到六七点可能还醒不过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了解你身体的健康状况,是否衰老,甚至可以知道临终你会到哪一道。
过了冬至身体的阳气还生发不起来,第二年的春天往往会生病。冬至一过,万物开始复苏,我们身体的阳气也应该复苏。如果你比大自然晚一个礼拜,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大自然中的细菌苏醒以后就会侵入你的身体。为什么冬天越冷,第二年农作物收成就越好,人的身体也越健康呢?因为严寒把野外和身体里的病菌、细菌都冻死了。如果冬天不冷,没有下大雪,第二年往往会有瘟疫,人和动物、植物都会生病。由此还可推断出我们身体的健康程度,第二年的年成。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顺应自然,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顺应自然,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顺应自然,天人相应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

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共养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

通俗的讲,形神合一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要一起保养。

身体是精神的基础,精神负责管理、协调身体的活动。

形神共养,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和康复,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

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所以我们功法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

(4)阴阳平衡,就是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致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

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5)正气为本。

中医的养生观念,不像西医那样只是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

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

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

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中医养生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未病先防”,强调辨证思想。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正如《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的一大特色。

一、四时养生的理论基础(一)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认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的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四时养生

四时养生

养生保健养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热衷的话题,健康长寿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而祖国传统医学在这方面做了不少贡献。

中医学认为,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说,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因此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天人合一,与四时相适应!关键词四时养生天人相应和谐祖国医学自诞生起,就凝重地集结了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的观念。

《黄帝内经》里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最早提出天人相通思想的是孟老夫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应当指出,早期孟老夫子所谓的"天",含有一定意志的主宰之义,而到了宋明清时代,这个“天”就是指客观纯粹的自然和宇宙。

祖国医学中的养生观,尤其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

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

”而中医自古将疾病分为三个阶段:养生阶段-------有自己感觉不到的症状,中医称为“未病之病”,通过中医养生方法就可以保持健康,如改变饮食习惯、注意膳食平衡、生活有规律等。

亚疾病阶段-------有不舒服难受的症状,中医称为“欲病之病”,这一阶段使用无毒副作用药食同源的中药调理,“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不适用于这些中药,它们是中药中的上品、中品,长期服用、调理,等同于食疗,国际上允许这些原料用作营养补充及做成调理型保健品,这些中药组成的复方调理剂,很快可以见效,因为症状还轻,并未深入脏腑。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

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养生之道——与自然和谐,顺应四时变化2007-01-03 18:45, 刘逢军教授, 2472 字, 2/294, 原创 | 引用如果我们离自然太远,那么离病就很近了。

一年四季的变化,和人的身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年是24个节气,身体好的人,懂得修炼的人,节气一变就有感应。

还有一些身体很弱的人,节气一变也会非常敏感。

我们怎么和一年四季的变化相吻合呢?就是按照《黄帝内经》所讲的,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季节万物生机勃勃,阳气往上升,人借着天力来养自己的阳气,秋冬季节天气开始收敛,开始藏,人也要借着这个大好时机来收敛、来储藏。

叫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往上升的时候,夏天是万物开始长的时候,到了秋天万物开始收,冬天是万物开始藏的时候。

人一定要跟上四季变化的节拍。

春天养阳,我们在吃的时候,应该吃一些偏阳性的东西,比如说青椒、韭菜、蒜苗、葱头、豆芽,最好在春天时吃韭菜、鸡蛋、松子、摊饼,这个养阳气,是古代最推崇方法。

韭菜它是割了一茬又一茬,有一种不断生发的功能,韭菜阳气很足,松子是在天寒地动当中还郁郁茺茺,它里面焕发着阳气,鸡蛋和其它的鸟蛋实际上是地球的一个缩影,蛋壳就是地壳,蛋青就是地幔,蛋黄就是地核,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来模仿的,也是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演化出来的,所以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完整的信息。

到秋冬的时候,可多吃一些养阴的食物,比方说柿子,柿子是收敛的,如果便稀的时候,吃点柿子或柿子饼,人很快就不便稀了。

秋收是收敛的时候,红枣、花生、莲藕、山药、芋头,特别是山药和芋头,应该是每天或几天都要吃的食物。

因为山药是补肾健脾,芋头是润肺、滑肠、补血。

到春天的时候,要多走出室外。

所以《黄帝内经》把一年四季分成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

春三月人的行为和季节特点是万物推陈出新,天地之间生气勃勃,此时人应早点起床,宽衣披发,穿衣宽松一点,头发不要紧紧的扎起来,到门外去散步,早到什么程度呢?太阳已经离开地面,随着阳气走出去,这样的结果是可以抒发你压了一冬天的阳气,如果说春天阳气没有升起来,那么到夏天人易感冒。

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

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

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

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人来源于自然。

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

人和树木是一样的。

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

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

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

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

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

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

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

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

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一年四季之养生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

《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

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

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此季多风。

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春困”。

四时养生

四时养生

四时养生《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人类需要摄取饮食。

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生活在自然中 ,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所谓“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就是告诫人们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 ,适应周围环境 ,使机体与大自然谐调 ,以健康长寿。

据统计 ,城市室内每立方厘米空气中 ,有阴离子 40- 50个 ,森林中可多达 10万至 100多万个。

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阴离子少于 25个时 ,人体就会感到疲倦 ,阴离子含量陡然下降时 ,人们会出现头昏头痛、胸闷、关节痛、疲倦等症状。

相反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就变得非常活跃。

“中国长寿王后金手杖”荣誉称号的 124岁老人孔英 ,就是粤西北怀集县怀城镇的山区老妇。

四时养生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 ,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故而顺应四时变化以调摄人体阴阳平衡 ,乃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防病复发寒冬已过 ,万物复苏 ,阳气升发 ,一派生机 ,人们养生也应适应春天的时光。

其做法是 :春捂秋凉、和日春游、春季调食、防病复发。

夏季不贪凉艳阳夏日 ,酷暑外蒸 ,人体阳气在外 ,阴气内伏 ,养生尤应注意 :夏不贪凉、夏当静心、夏季防暑、夏调饮食。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

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

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

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中医四时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

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说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四时气候天气变化情况,在防治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随着天地四时、节序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必须与之协调,才有益于健康。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

下⾯我就浅谈⼀下我对“⼈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的谬见。

这句话虽寥寥⼗⼆字,但却在《内经》数篇⼤论中多次出现(如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见其重要性。

此外这句话体现先了中医⼀种⾮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天⼈相应”,谈起天⼈相应则中医⾥⾯有专门⼀门学说即中医运⽓学,运⽓学说在《内经素问》⾥有七篇⼤论记载和其它散在的篇幅。

中医运⽓学⼈们听到都会觉得很神奇,⼤概⼤家都听说过“算病”即根据患者的出⽣年⽉⽇就可以推算出这个患者的的是什么病。

这只是她其中的⼀个⼩应⽤,作⽤与三才中的⼈,还可以应⽤在⼤的⽅向即三才中的天地。

运⽓“算病”就将这句话应⽤的淋漓尽致,处处体现这句话的思想精髓。

这句话⼜与⽼⼦在《道德经》第⼆⼗五章提到的“⼈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的思想是⼀致的,都是告诫⼈们顺应⾃然,顺应四时阴阳五⾏,才能视苛疾不起,长⽣久视。

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这句话表⾯说明了⼈的脉象不是⼀层不变的,体现了四时应有的脉象。

但更深层的还是体现了这句话即天⼈相应的思想,法于四时。

如《黄帝内经素问•脏⽓法时论》⽈:“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庚⾟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这篇是对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所作的论述,但仔细⼀想这句话只是解释了此句话的冰⼭⼀⾓,但这句话对于中医临床是⾮常重要的。

医圣仲景诊王仲宣⼀案是⼤家都知道的,医圣仲景就是将这句话利⽤到了如⽕纯清的境界。

能准确的断出⼈的疾病变化。

⼜如《素问•经脉别论第⼆⼗⼀》饮⼊于胃,游溢精⽓,上输于脾,脾⽓散精,上归于肺,通调⽔道,下输膀胱;⽔精四布,五经并⾏,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浅谈中医四季养生四季养生!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灵枢本神>指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代医家也强调: 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告诉我们四时的阴阳,即生长收藏,为万物的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同时也反映出逆其四时阴阳变化的危害四季养生1.春季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物复苏,天地生一般保持在晚上1。

点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2.夏季养长化: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是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之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中医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尚书洪范>: 火日炎上,土爱稼稽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稼稽,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在夏季中具有温热上升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人在天地之气交合的过程中,受夏季炎热气候的影响,机体内机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阳气外发容易外泄而夏长夏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属心脾,而心的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机能是主运化和主统血在炎热的夏季,以暑湿之气为主,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损伤人体的阳气当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膳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容易造成伤津,津伤时即见气短口渴乏力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等症若不及时处理,升泄太过,热邪会伤血络,扰乱心神,会进一步造成神昏檐语,甚至碎然昏倒,不省人事而死亡而且暑多夹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有重浊轴滞趋下的特性,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湿邪易困脾阳,因为脾是喜燥恶湿的,一巳脾阳为湿邪所遏,这将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易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小便不爽的症状因此,夏季除了顾护阳气以外,同时也应养阳由于热邪易扰心神,因此在情志方面要重视心神的调养,注意保持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工作压力要心平气和,切忌大悲大喜大怒,以心静自然凉来达到养心的目的在运动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适度运动,如瑜枷晨运游泳等,尽量避免过量剧烈运动而导致中暑夏季出汗较多,在饮食方面多喝水多食水果,宜适当食酸味及咸凉食品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出汗过多;咸性寒凉,可起到清火散热的作用,同时补充出汗过多丢失的盐分,如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生脉饮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到“天人相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您四季养生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的观点。

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

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养生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冬去春来,寒暑更替,时令的风雨,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和疾病。

如春季易发感冒、流感,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好发脑炎、咳喘,冬季则常见中风和冻疮等。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天人相应”是四季养生的整体观,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四季养生的作用。

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

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

春季养肝:古人云,春应在肝。

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

肝禀风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随万物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养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静,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绪过度刺激人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

其次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等。

中医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本季节还要为下一季节打好基础。

中医认为,春在自然界主东方属木主风,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春季养生不好,故伤肝气,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夏季就火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发生寒性病变。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阳春三月,欣欣向荣,在这黄金的季节里,自然使人心情舒畅,应该早点起来,到户外去锻炼,活动活动身体,吸收新鲜空气,呼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这对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是大有好处的。

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

因为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

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太过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否则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腹泻。

(1)夏季忌多吃生冷食物:夏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

由于气候炎热,挥汗如雨,唇干舌燥,心中烦热,如果吃上一块西瓜,或喝上一杯冰凉的冷饮,又解渴,又去暑,确实惬意。

因此,有的人往往贪图一时痛快,多吃生冷食物。

殊不知,一切事物均以适度为宜,太过则对身体健康不利。

因为,夏季人的消化功能较弱,在饮食方面,过多吃生冷食物,近则立即诱发肠胃痉挛,引起腹痛、腹泻,远则秋季生病“报复”。

肠胃受冷刺激过度,还可使胆道痉挛,导致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和使心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很不利。

因此,身体健康的人,也忌多吃生冷食物。

(2)夏季忌多吃寒凉食物天气转热,饮食也随之调理,配合气候的变化,才能达到夏季养生保健的最佳效果。

中医一直强调食疗的好处,在夏令时节应选吃一些去湿清热的食物,以加强抵抗力。

如葛粉能促进体内微血管循环,预防高血压及胆固醇增高,亦能去湿及降骨火,适合中风人士食用;赤小豆已得到科学证明,有利尿功效;冬瓜、莲叶能消暑去湿;扁豆则能健脾去温。

除“因时进食”外,还要“因人进食”。

不要盲目认为,夏日多进食清凉解热食物,对身体有好处。

如有的人体质虚寒,对芥菜、西瓜等寒凉食物,应忌多吃。

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最容易丢失津液,需适当食用酸味食物。

一方面多食如西红柿、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芒果之类果品,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既可以预防因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另一方面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夏季饮食菜肴宜稍咸: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多,所以在饮食方面,宜食用调味稍咸的菜肴。

一来可以及时补充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二来可避免因出汗过多而出现的虚脱。

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秋三月,此谓容平。

”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平静待收的景象。

这个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肃。

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弛,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因为秋季属金,五脏中对应的是肺。

秋季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元肺气,在冬天容易患肠道疾病。

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被中医视为相同的系统。

肺病会累及大肠,大肠有病则会影响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

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

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也可适当选用芝麻、香油、桑叶、菊花、芦根等辛凉和津润燥之物等。

冬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

”意思就是说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

衣着应渐暖舒适、利于气血通畅为原则。

因为适体的衣服有如养生之妙药。

在冬季饮食上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

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故多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麻雀蛋、木耳、龟等食物。

不可使用生冷食物,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

冬季饮食宜少咸增苦,以养心气。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
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
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
益寿的目的。

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
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
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
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
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