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人教版本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2.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共同推崇殷商周礼B.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C.法家异地而同心,社会辐射面更广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3.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
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
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
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
”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4.《汉书·夏侯胜传》中写道:“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5.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春秋大一统6.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学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7.“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解析版)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48分)1.1.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B【解析】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选D。
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排除;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B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2.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竞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A. 士人为诸侯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 符合题意;B 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3.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A. 以德治民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C. 追求法治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④D. ③④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2.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A.都体现了社会变革的要求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C.都具有民主色彩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3.《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4.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5.《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
”这一材料体现了()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6.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7.《中国社会史》一书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
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8.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之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3.荀子说:“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4.《春秋决事比》中有一个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5.“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李贽6.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
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点的是()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B.“天下为主,君为客”C.“经世致用”D.“天地之化日新”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3.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5.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6.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8.《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9.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仁”字出现于《尚书》,春秋时使用率较高并由孔子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
他认为( ) ①仁的基本含义为“爱人”②爱无等差,消除亲疏之别③“忠恕”是实现仁的路径④“势、术”是成仁的依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6.《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
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汉朝国力的强大B.汉武帝的个人爱好C.太后景帝的去世D.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7.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8.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9.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10.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项练习(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项练习(无答案)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体现在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 “天下一家”“大一统”C.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 “天人合一”“敬德保民”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B. 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 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 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3.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黄宗羲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了儒家的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 “民贵君轻”的思想C.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D. “大一统”思想5.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7.“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这首诗反映了()A.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 朱熹的“格物致知”C.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8.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综合练习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练习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3.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5.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下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A.反对封建制度 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9.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1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④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1.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12.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观点是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3.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限制君主的暴政②大一统思想③天人感应说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4.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15.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16.魏晋隋唐之际,中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高中历史人教版本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考试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学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2.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3.子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最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C. “过犹不及”D. “弱者道之用”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5.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6.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7.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
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
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
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
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
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认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8.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历史众生相》一书中说:“……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专题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随堂测试(无答案)
学考复习第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随堂练习●本测试包括25道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0分;你有25分钟时间可以用于独立答题。
请你务必将答案输入屏幕右侧的答题栏内并提交成功。
中华思想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思想文化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出现在A.夏商西周B. 春秋战国C. 唐宋时期D. 明末清初?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以下先秦思想家,继承了上述思想的是①孔子②孟子③荀子④韩非子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孔子立足“上〞和“下〞两个社会层面,呼吁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重建政治秩序。
立足“上〞这个层面,孔子A.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B. 呼唤人们的道德自觉C.主张“敬鬼神而远之〞D. “有教无类〞开创私学战国末期的中国思想界,充满争鸣与融合的时代气氛。
以下思想家的思想,表达了这一“时代气氛〞的是A.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有先秦思想家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这一思想家曾提出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商君书?更法?中记录了一场争论,针对有人提出的“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批驳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思想来源于A.墨家B. 儒家C. 道家D. 法家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
先秦道家①以“虚无〞的“道〞作为世界的根本②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之道③具有超越功利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中国思想文化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复归真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无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无答案)第 2 页第 3 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7.“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发明本心8.“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 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 D.人本9.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C.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10.魏晋时期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的困境是由于:①佛教盛行②道家学说广泛传播③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④佛教代替儒教成为正统思想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11.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第 4 页这说明: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12.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最早出现于:A.西汉B.东汉C.魏晋南北朝 D.隋朝13.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14.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 (无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无答案)第 2 页第 3 页A.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共同推崇殷商周礼B.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C.法家异地而同心,社会辐射面更广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7.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8.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
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9.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说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
”法家能够“独步天下”是因为:第 4 页A.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B.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C.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D.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10.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高二学生在学习百家争鸣的内容时,老师就个别学生的抽烟问题,请同学们分别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派别的思想出发,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某学生答道:“抽烟是违纪行为,应该严厉处罚。
”这一学生的建议接近于()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2.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严刑峻法C.主张顺应自然D.主张“礼法并施”3.《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4.“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
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 “仁”是天理的核心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 “仁”者“爱人”D. “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5.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
其中“他律”指的是()A.仁者爱人B.君主法治C.礼乐规范D.三省吾身6.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B.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D.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7.汉代儒学教育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A.汉朝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B.当时科举制推行结果C.培养封建主义官僚集团的需要D.当时人才观念的影响8.“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李贽9.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2. 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3. 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
A. “无为而治”B. “法治”C. “仁政”D. “非攻”4.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 .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2. 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3.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A. “无为而治”B. “法治”C. “仁政”D. “非攻”4.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 .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2. 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3.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A. “无为而治”B. “法治”C. “仁政”D. “非攻”4.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C.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2.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一描述,反映出()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3.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学术自由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学地位D.统一思想文化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王夫之对“理”的阐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5.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6.《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7.魏晋时期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的困境是由于()①佛教盛行②道家学说广泛传播③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④佛教代替儒教成为正统思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2.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
《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A.反对封建礼教B.反对盲从孔子C.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儒学经典3.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的是()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民主科学D.重农抑商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5.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7.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由此可见()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8.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说明孔子提倡()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践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2.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 仁政思想B. 伦理道德C. 性恶论D. 唯物思想3.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A.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C.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4.明末清初“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是()A. 李贽B. 王夫之C. 黄宗羲D. 顾炎武5.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6.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
这反映了当时()A. 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B. 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C. 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D. 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7.顺治皇帝时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
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诏罪己。
这最有可能是受什么思想影响()A.天人感应B.仁政 C.性本善 D.存天理,灭人欲8.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 孟子的仁政思想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9.9.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未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3.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A. 以德治民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C. 追求法治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④D. ③④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8.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
”“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10.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11.《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A. 重视民心向背B. 宣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12.《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非攻B. 以民为本C. 公正至上D. 以德治国13.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
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
”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14.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
这一现象表明()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15.《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1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A.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B.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C.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7.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据此可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A. 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C. 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D. 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18.《宋史》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述北宋以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19.1368年,明太祖发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表明当时()A. 主流价值观渗入政府政策B. 农民差役负担沉重C.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D. 政府注重扶贫济困20.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
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
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
这种变化反映了()A. 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B. 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C. 理学为史学服务D.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2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在探索成圣之道。
有的提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有的提出“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的提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有()①荀子②康德③王守仁④苏格拉底A. ①②④B. ③②④C. ①④②D. ③④②22.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3.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
”;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
这些作法()A. 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 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C. 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D. 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24.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A. 孔子B. 朱熹C. 王守仁D. 王夫之25.“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 格物致知B. 尊崇道统C. 心外无理D. 经世致用26.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
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学”。
这反映了当时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 程朱理学遭受动摇C. 社会剧变思想活跃D. 经世致用深入人心27.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A. 维护封建礼教B. 提倡经世致用C. 批判君主专制D. 主张君主立宪28.清中期学者戴震指出: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
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材料体现了当时思想界()A. 理学抛弃传统而受到批判B. 理学日益背离了人性之道C. 反君主专制思想继续发展D. 出现“兴欲灭理”的思潮29.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 “经世致用”B. “人心一点灵明”C. “循天下之公”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0.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3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 .”……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 .……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