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刘春园_频谱分解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研究——g

合集下载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差异及其在开发中的影响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差异及其在开发中的影响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差异及其在开发中的影响石工11-2 11021075 杨森世界油气储集层体,在依物质组成划分的三大岩类: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火成岩中均有发育,但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发育为主。

我国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储集层体是以陆源碎屑岩为主,而古生代含油气盆地储集层体则以碳酸盐岩为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北方以陆源碎屑岩为主,而南方则以碳酸盐岩为主。

所以碳酸盐岩储集层体在我国无论是时代上还是地域分布上都与陆源碎屑岩不同.碎屑岩的储集空间主要是与岩石组构有关,特别是原生孔隙与颗粒的大小、形态、分选性、磨圆度、表面特征等有关,就是次生孔隙也与岩石组构有间接关系。

而碳酸盐岩储集层体的储集空间形成较为复杂,颗粒灰岩与岩石组构有关,而其他储集空隙主要是与成岩作用有关.一.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差异以下列举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主要区别:(1).碳酸盐储集层1)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由8 类岩石构成: (1) 表生期岩溶成因的岩溶角砾泥晶—粉晶白云岩、(2) 早期淡水溶蚀成因的膏盐溶蚀角砾泥晶—粉晶白云岩、(3)含膏盐或膏盐质白云岩、(4) 回流渗透白云岩化成因的粉晶—细晶白云岩、(5) 混合水白云岩化成因的残余结构细晶—粉晶白云岩、(6) 埋藏期酸性地层水再溶蚀成因的各类白云岩、(7) 早期及表生期淡水溶蚀与碎裂成因的去白云石化或去膏化次生灰岩、(8) 构造破裂成因的碎裂泥晶灰岩或白云岩。

2) 盆地内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由洞穴、溶洞、孔隙及裂缝构成,根据盆地内储集层中溶洞、孔隙及裂缝的发育程度,储集层储渗类型划分为晶间孔型及裂缝型单重孔隙介质储集层、微孔—溶孔型和裂缝—溶孔型双重孔隙介质储集层以及孔隙—裂缝—溶孔型三重孔隙介质储集层。

3) 根据储集层流动带指标FZI 的大小,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可划分为6 类岩石物理相及24 类岩石物理亚相; 在岩石物理相分类的基础上,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划分为5 大类7 亚类储集层,其中一类(好储集层) 及二类(较好储集层) 是盆地内赋存天然气的优质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马五1、马五4以及马五6段,二类及三类储集层是马家沟组储集层的主要类型,以孔隙为主的二1、三1类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马五1—马五6段,以裂缝为主的二2、三2类储集层主要分布于马四段。

碳酸盐岩储层多重孔隙类型反演

碳酸盐岩储层多重孔隙类型反演

1861 引言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球沉积岩总面积的20%,所蕴藏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超过一半。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在胶结、压实和溶蚀等成岩作用改造下使得次生孔隙和裂缝非常发育,导致其孔隙结构异常复杂[1]。

一般而言,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可分为铸模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孔和裂缝等,这些复杂多变的孔隙结构会对碳酸盐岩的弹性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增加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定量刻画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岩石孔隙结构表征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和流体识别具有重大意义。

实验室测量是识别或半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利用岩石薄片分析、CT扫描和扫描电镜等成像技术及高压压汞实验与核磁共振测量获取可以表征孔隙结构的特征参数,如比表面积、喉道、孔喉比、孔隙尺寸分布和孔隙形状(孔隙周长与孔隙面积的比值)等[2]。

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测试方法尽管可以准确成像岩石内部固体颗粒与孔隙的复杂几何形状,但是有限的岩芯样品难以获取准确、全面的孔隙结构分布特征的连续性评价。

目前,孔隙结构测井评价聚焦单一孔隙结构预测,如声波和电阻率测井分别用于估算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缺少多重孔隙结构同步评价技术。

岩石物理模型搭建了岩石物性参数和孔隙结构与弹性性质之间的量化关系,为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常用于研究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的等效介质理论,包括Mori-Tanaka (MT)模型、Kuster-Toksoz (KT)模型、自相容近似模型 (SCA) 和微分等效介质理论 (DEM)等。

这些基于单一孔隙纵横比假设的理论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复杂多重孔隙碳酸盐岩储层。

为此,碳酸盐岩储层多重孔隙类型反演杜苗1 张盟勃2,3 刘峰2,3 巨美歆2,3 罗晓芸11.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16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16摘要: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和孔隙类型多样等特征,显著影响了岩石弹性性质和地震响应,给地震定量解释带来了巨大挑战。

储层地球物理学6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储层地球物理学6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裂缝的有关概念:裂缝的产状
裂缝产状是裂缝最主要的基本参数,包括 :
–裂缝的走向(方位) –裂缝的倾向 –倾角特征
裂缝产状的估计方法
– 直接观察岩芯 – 成像测井(FMI) – 地震保幅数据体的不同方向的振幅方差分析 – 振幅属性和相干体估计
裂缝的有关概念:裂缝密度和开度
➢ 裂缝密度是衡量裂缝发育程度的重要裂缝参数, 它与裂缝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直接相关。通常根据测量 参照系的不同,可有三种类型的表达方式,即:
•GR高,一般40--100API;电阻明显降 低,呈锯齿状;AC明显增加;井径扩径 明显。
•GR一般较低;电阻明显降低,呈锯齿 状;AC明显增加,有时出现周波跳跃; 井径扩径严重。
•钻速加快或略加快 ,有时出现放空及 泥浆漏失。
•钻速不加快或略加 快,有时出现少量 泥浆漏失。
•钻速加快或略加快 ,有时出现少量泥 浆漏失。
•TK303井标准化井段选取实例
•沙67井统计直方图
•DEN
•CNL
•AC
•沙66井统计直方图
•DEN
•CNL
•AC
•沙65井统计直方图
•DEN
•CNL
•AC
•T301井统计直方图
•CNL
•AC
•DEN
塔河3号油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标准化数据表
•塔河3号油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标准化直方图
塔河3号油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标准化直方图
•5431m处一个巨洞的显示
•T401井
•5524.8-5527.5米处全波幅度降低,纵、横波时差增 大
•5404-5408m • CAST幅度 •和时间图象上 •显示的不同 •倾向的裂缝, •从图象上可以 •看出裂缝部分 •被充填。

碳酸盐岩中火成岩和岩溶反射的识别与预测——以塔中地区为例

碳酸盐岩中火成岩和岩溶反射的识别与预测——以塔中地区为例

壳 溶蚀 控制 形成 的浅 部岩溶 , 育深 度 20 0m, 发 0 —50
海 西 期 受 构 造 和 岩 性 控制 的鹰 山 组 岩 溶 发 育 深 度 5 0 00 左 右 , o —2 0 m 同期 良里塔 格 组 岩 溶共 同发 育 ,
印支 期 受古 溶 蚀 控 制 的 岩 溶 发 育 深 度 可 达 2 0 一 oO
. 现 的油气 储层 绝大 多数 是与 喀斯 特岩溶 作用 密切 相 ・ 1 1 地 震识 别的 岩石 物 理基础
火 成岩 和岩 溶 的最根本 差 异是发 育 期次 和分 布
方式 的差异 。塔 中地 区火 成岩 的大 面积 喷发 和侵 入
时期 在 海西 晚 期 的二 叠 系 , 而碳 酸 盐 岩 岩溶 的 形 成
等 多种 火 山 岩相 共 存 Z 7井鹰 山组 地层 中具有 火 1 山岩段 , 较为 发 育 的岩 溶 储 层 同样经 历 深埋 热 液 白 云 化作 用 。同时 海西 期 岩浆 喷发 活 动产 生 了更 加发 育 的断 裂体 系 , 进 了寒 武 系烃 源岩 的 成熟 , 成 了 促 形
和侵 入为主 , 碳酸 盐 岩 岩溶 则 以片 状或 面 状 分 布 而
为主 , 只在 局部 范 围内岩溶 特别 发育 , 出现大 型溶 洞 时才 具有 点状或 线状 的分 布特 征 。
区 岩溶 作 用较 强 烈 , 中期二 幕 ( 良里 塔 格组 / 塔木 桑
组 ) 发育 、 不 三幕 ( / 在塔 中东 部和 中央 主 垒带上 S O) 比较 强烈 , 而海 西早 期 ( D ) C / 岩溶 只在塔 中的东部
合 面岩 溶 , 岩溶 作 用 的强 度 受 层 序界 面 暴露 时 间和
古地 貌控 制 。卡塔 克隆 起各 部位 奥 陶系岩溶 作用特 征有 较大 的差 异 , 加里东 中期 一幕 ( / :塔 中全 O。o 一 )

频谱分解方法比较及其在轮古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频谱分解方法比较及其在轮古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离 散 傅 里 叶 变 换 的 主 要 优 点 在 于 ,通 过 窗 中 心 的 平 移 , 实 现 对 信 号 的 局 部 化 分 析 ,但 它 的 局 部 化 是

次 性 的 , 即 在 离 散 傅 里 叶 变 换 分 析 中 , 窗 函 数 的 大 小 和 形 状 均 与 时 问 和 频 率 无 关 而 保 持 固 定 不 变 ,所
频 谱 分 解 方 法 比 较 及 其 在 轮 古 地 区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预 测 中 的 应 用
蔡 露 露 ,孑I 东 ( 石油大学 ( 『 J 赞 中国 北京)地质地球物理 综合研究中 北京 124) 心, 2 0 9 罗 春 树 ,苗 青 ,裴 广 平 (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新疆 库 尔勒 81o) 4 o o
N 1 N一 1

() 1

A ) (e 一 ({ ( )i( ) ( 一 c 2 + .2 } ) ) s n
换 后 数 据 道 在 频 率 厂处 的 复 振 幅 。
( 2 )
式 中 , 为频 率 , ; . 厂 Hz N为 时窗 内的样点 数 ; () n 为地震 时 间道在 样点 处 的振 幅值 ; ) 经过傅里 叶变 A( 为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1 年 4 江 01 月 第3卷 第4 3 期 J u n l fOi a d Ga e h ooy ( . P1 Ap.0 V 13 No4 o r a l n sT c n lg J J ) o r2 1 o. 3 1 .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5 (0 1 4 0 2 0 文 0 0 72 2 1 )0 —07 — 5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技术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技术
成像技术
利用成像技术可以获取碳酸盐岩储层的二维或三维图像,从而更准 确地预测储层中的流体性质。
数值模拟
通过建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流体 模拟,可以预测储层中的流体分布情况和流动特性。
03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模 型
地震波形特征分析模型
波形分类
根据地震波形特征,对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进行分类,如气层、油 层和水层等。
波形对比
对比不同井的地震波形,确定储层流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波形拟合
利用地震波形特征,建立拟合模型,预测储层流体的性质和分布 。
地震属性分析模型
振幅属性
01
分析地震波振幅的变化,预测储层流体的性质和分布

相位属性
02 分析地震波相位的变化,预测储层流体的性质和分布

频率属性
03
分析地震波频率的变化,预测储层流体的性质和分布
裂缝发育
碳酸盐岩储层中裂缝发育 ,是油气运移和开采的主 要通道。
非均质性强
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 较强,影响油气的分布和 流动性。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分类
油气水三相流体
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油气水三相 流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流 动规律复杂。
复杂多相流体
碳酸盐岩储层中流体的物性、化 学成分和性质差异较大,需要采 用多相流体力学方法进行研究。
2.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油气识别特征。
详细描述
3. 建立油气识别模式,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模型。
1. 收集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勘探和测井数据。
4. 应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油气 预测。
实例二: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水体预测
总结词:结合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数据,建立水体识别 模型,预测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水体分布。

碳酸盐岩储层INPEFA技术沉积旋回储层预测塔河4区论文

碳酸盐岩储层INPEFA技术沉积旋回储层预测塔河4区论文

塔河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对比及有利储层预测【摘要】塔河4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阿克库勒凸起上,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在奥陶系,缝洞储集体发育,非均质性极强。

受测井、地震等资料分辨率的约束,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较少,导致目前岩溶储层对比、地质模型研究停留在等厚地层对比基础上,无法满足开发阶段精细油藏描述的需求;碳酸盐岩储层性质的变化存在很高的随机性和突变性,增加了储层预测的难度,从而影响了开发水平和开发效果的提高。

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塔河4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上段高频旋回的划分,建立鹰上段高频旋回地层格架,研究缝洞储集体的内幕结构与空间展布;通过研究,探索埋藏深度大、非均质性强的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本项研究以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塔河地区奥陶系岩石学特征,塔河4区鹰上段沉积相分布特征;总结出研究区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孔洞为主,并根据储集物性的差异对储集类型进行了划分,指出本区主要储集体类型为溶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

在储集体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优选INPEFA测井旋回技术对鹰上段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高频旋回地层格架,并研究了缝洞储集体在各个旋回内的空间展布特... 更多还原【Abstract】 Tahe district IV is located in Akekule Heave ofNorthern Tarim Basin. Carbonate reservoir mainly concentrates in Ordovician. Limited by the resolution of logging data andseismic data,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in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 of the pores and fractures type, which causes karstification reservoir correlation and research on geological model have to use the same thickness, it is far from sufficien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ine reservio... 更多还原【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INPEFA技术;沉积旋回;储层预测;塔河4区;【Key words】carbonate reservoir;INPEFA technique;sedimentary cycle;reservoir prediction;Tahe district IV;摘要5-6ABSTRACT 6-71 引言11-20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111.1.1 选题背景111.1.2 项目依托111.2 研究目的、意义11-1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1.4 研究区勘探现状14-161.4.1 研究区已取得的成果14-151.4.2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15-16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6-181.5.1 研究内容16-171.5.2 技术路线17-181.6 创新性研究成果18-202 石油地质特征20-272.1 区域地理位置202.2 构造特征20-222.3 地层特征22-252.4 成藏条件25-273 碳酸盐岩储集体特征27-413.1 岩石学特征27-313.2 沉积相特征31-353.2.1 台内滩亚相33-343.2.2 滩间海(台坪)亚相34-353.2.3 塔河4 区鹰山组上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353.3 储集空间、储集体类型35-393.3.1 储集空间类型35-383.3.2 储集体类型及特征38-393.4 储集物性特征39-414 鹰山组上段地层划分与对比41-604.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技术路线41-424.2 鹰山组上段顶、底界面特征42-434.3 鹰山组上段内部地层划分43-604.3.1 INPEFA 测井旋回分析技术44-484.3.2 建立高频旋回地层对比格架48-534.3.2.1 鹰山组上段高频旋回特征51-534.3.2.2 建立高频旋回地层格架534.3.3 高频旋回地层格架内缝洞储集体分布特征? 53-604.3.3.1 0_(1-2)y~24 缝洞储集体展布特征564.3.3.2 0_(1-2)y~23 缝洞储集体展布特征564.3.3.3 0_(1-2)y~22 缝洞储集体展布特征56-605 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有利储层预测60-925.1 缝洞储集体发育主控因素分析60-645.1.1 岩溶洞穴与古地貌、古水系的关系60-615.1.2 断裂对储集体发育的控制作用61-625.1.3 不整合面对缝洞储集体发育的控制作用625.1.4 岩性对缝洞储集体的控制作用62-645.2 缝洞储集体地球物理特征分析64-715.2.1 缝洞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64-675.2.2 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67-715.3 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地震预测71-925.3.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71-725.3.2 塔河4 区奥陶系顶部古地貌研究72-755.3.2.1 古地貌恢复72-735.3.2.2 古地貌对缝洞储集体的控制73-755.3.3 塔河4 区奥陶系顶部古水系分析75-765.3.4 塔河4 区奥陶系顶部断裂、裂缝发育带检测76-825.3.4.1 相干分析技术检测断裂带77-795.3.4.2 不连续检测技术检测断裂、裂缝发育带79-805.3.4.3 构造曲率分析技术预测裂缝发育带80-825.3.5 碳酸盐岩储层多属性综合预测82-925.3.5.1 地震多属性聚类分析技术预测有利储集带82-855.3.5.2 频谱分析孔洞检测法85-905.3.5.3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预测大型洞穴90-926 结论及认识92-93致谢93-94参考文献。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储层的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基于这些特征的储层分类,以期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样品本研究选取了某地区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

通过对样品的观察与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三、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洞孔、裂缝孔等。

其中,粒间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溶洞孔和裂缝孔对提高储层渗透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和孔隙度测量,我们发现在不同尺度下,各类型孔隙的分布和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 孔喉特征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特征是影响流体在储层中运移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压汞实验,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大小、形态及连通性。

结果表明,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小的孔喉半径和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受到限制。

四、储层分类研究基于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我们进行了储层分类研究。

根据孔隙类型、孔喉特征及储层渗透率等因素,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分为以下几类:1.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和运移能力,是油气开发的主要目标。

2. 低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虽然孔隙度较低,但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流体的运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高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但渗透率较低,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其渗透率。

4. 复杂结构型储层:这类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喉结构和连通性,需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论通过对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我们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分布及孔喉特征。

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_陈广坡

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_陈广坡

摘 要 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是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重要的储集层 。 根据钻井揭示的岩溶型储层 , 对 测井 、 地震响应以及地震各种属性的特征进行了标定 、 对比和归纳分析指出 :碳酸盐岩岩溶的缝洞型储 层 , 在测井上的响应特征主要为低伽玛 、 具有正幅度差异的双侧向低电阻率等特征 ;利用模型正演和岩溶 精细标定技术 , 确定了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在潜山表面表现为弱振幅 、 弱连续 、 低速度 、 低频率的反 射特征 ;而其内幕的缝洞系统则表现为 , 强振幅 、 低频率 、 低速度的杂乱反射特征 ;在地震属性上潜山表 面岩溶型储层具有低相干 、 弱振幅 、 低阻抗等特征 ;而在潜山内幕则表现为低相干 、 强振幅 、 低阻抗的特 征。
究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报告 .2004
(收稿日期 2005 - 07 - 22编辑 周国英 )
46
NATURAL GAS EXPLORAT ION & DEVELOPM ENT /Sep t, 2005
e ffec t on rese rvo irs, whichm ake o il and gas accum ulating m ainly in the zones w he re the e ffect is w eak;⑤ the d istribution o f the trap belt contro ls the concrete distribu tion o f re servo irs.
44
第 28卷 第 3期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地球物理勘探
差异 。 更多的模拟结果 , 呈现出潜山内幕的缝洞系 统表现为强振幅 、 低速度 、 低频率的特点 。 2. 2 岩 溶系 统的 精细 标定
根据已钻井钻遇的缝洞系统 , 制作合成记录 , 进行精细的测井 —地震标定 , 依此确定洞缝系统的 地震响应特征 。

地质学——精选推荐

地质学——精选推荐

大熊猫保护管理G I S 方案设计研究金学林 马俊杰 赵牡丹等..............................2003199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小鼠血象及胃酸分泌的影响高云芳 王慧平 王亚洲等 (2003)2213笼养条件下甘肃鼢鼠夏秋季行为活动节律李金钢 何建平 王廷正……………………20032217超声激活血卟啉杀伤癌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李 萌 刘全宏 齐 浩等………………20032223羚牛线粒体DNA 和系统进化研究高德贵 王平忠 阎小毅等……………………………20032226秦岭藓类植物分布新纪录王玛丽 李智选 张满祥………………………………………20032229单叶血藤的胚胎学研究Ⅰ.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刘文哲 盛仙永…………………20033349中华稻蝗卵子发生的观察窦向梅 奚耕思…………………………………………………20033353老年前期男性血沉参考值与环境因素分析王志奎 张八合 王林芳等…………………20033356汉滩病毒M,S 基因不同拼接方式原核表达效果比较研究 罗 雯 徐志凯 张芳琳等………………………………………………………………20033359蜥蜴亚目5种动物视网膜结构的观察比较张育辉 贾林芝………………………………20034475尖唇散白蚁的诱捕回输防治邢连喜 刘林学 阴灵芳等…………………………………20034478重组人截短型I L 26在大肠杆菌DH5α中的高效表达与纯化 韩俊宏 孔令洪 郑 瑾等………………………………………………………………20034481黄陵古柏的虫害及防治研究苏晓红 奚耕思 王勋陵等…………………………………20034485小麦叶基切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郝建国 贾敬芬………………………………20034489复频超声声化学激活血卟啉抗肿瘤效率的研究石焕文 尚志远 郭 敏等……………20035519人I F N 2γ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和色谱复性研究王骊丽 耿信笃 韩 骅……………20035540HP LC 法测定人工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陈千良 甘志杰 孙文基……………………20035569葡萄总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党 尉 尉亚辉 张华平等……………………………20035572珍稀植物银鹊树木材解剖学观察Ⅰ李智选 石建孝 胡正海……………………………20035616银杏外种皮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王 锋 李稳宏 李多伟等………………………20036689玉米秸杆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李海红 同 帜 仝攀瑞……………………………20036693稀硝酸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马俊杰 程金香 王伯铎等………………………………20036697微生物发酵果渣蛋白饲料Ⅱ.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高再兴 陈五岭 段东霞……………20036701粘虫中毒后体内酯酶同工酶活力变化的研究王 峰 廉振民 (2003)6705地 质 学新疆地壳的波状镶嵌构造张伯声 吴文奎.........................................................1975377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四周的镶嵌构造与波浪运动张伯声 汤锡元 (1975)389用铸体薄片法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石油地质专业油层内部结构研究小组……………19753110板块构造说的正反面概述张伯声……………………………………………………………1976188东秦岭(陕西境内)构造体系及其复合关系地质系东秦岭构造体系研究组………………197711小秦岭地区中酸性小侵入体副矿物特征及对比 地质系岩矿鉴定专业1975级毕业实践队…………………………………………………1977112甘肃环县楼房子晚更新世孢粉组合何汝昌…………………………………………………1977128东秦岭(陕西境内)构造体系及其复合关系(续)地质系东秦岭构造体系研究组…………197721恢复地层当初沉积厚度方法的探讨及在研究压实构造中的初步应用王定一等…………1978110兰州黄土的生成时代及结构特征王永焱等…………………………………………………197821韩城华子山寒武系沉积特征地质系韩城队岩相组…………………………………………1978241陕甘宁盆地西缘沙井子断折带地质构造及发展史汤锡元 李 旭………………………6··1978207是取消古相岩的时候了安三元........................................................................1978275运用相煤反射率资料对韩城华子山地区寒武系生油条件的分析评价祝总祺...............1978278河南嵩山君召地区太古界登封群地层划分、古构造和古风化壳基本特征 中国科学院许昌富铁科研队西北大学分队......................................................1978287陕甘宁盆地前后炭系基底大地构造及其含油远景汤锡元等....................................1978319染色有机玻璃黄土结构薄片制作方法岳乐平 (1978)390大荔人化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王永焱等……………………………………………………197931论在陕甘宁盆地上古元界(震旦亚界)———下古生界地层中寻找油气的方向王定一……1979386地震同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关系初探张伯声 王 战……………………………………198011长岭富钾杂岩的岩石学研究安三元等………………………………………………………19801113陕西洛南灵口洛河沿岸的“三道撞组” 陕西冶金七一三队西北大学地质系灵口队………………………………………………1980392华北南部河淮地区晚元古代前地壳构成基本特征及对变质铁矿的控制作用 地质系河南富铁科研队……………………………………………………………………1981185皖浙构造带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吴文奎……………………………………………………19812105沉积物压实成岩前后体积变化关系公式应用范围的探讨刘池阳…………………………1981377论构造的等间距性及其在油气勘探上的意义汤锡元………………………………………1982297陕西洛南石门古新统的发现及该地区新生界的划分薛祥煦 赵聚发……………………1982375陕西南郑梁山的二迭系长兴组刘洪福………………………………………………………1982463关于高肌虫类的系统发生和个体发育特征———兼论甲壳纲的起源霍世诚 舒德干……1983182河南鲁山太华群的麻粒岩相变质岩孙 勇…………………………………………………1983189我国陕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海南岛的寒武纪高肌虫(未完)霍世诚等……………1983288我国陕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海南岛的寒武纪高肌虫(续)霍世诚等………………1983358关于我国油气地质工作程序的探讨王定一…………………………………………………1983382西安黄土显微结构类型雷祥义………………………………………………………………1983456河南临汝古老变质岩系中的韧性断层特征及其演化魏宽义………………………………1984158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接触变质带中的矿物学黄月华………………………………………1984266参加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的感受霍世诚……………………………………………………198431关于澳大利亚一个高肌虫化石定向问题的商榷霍世诚 舒德干…………………………1984381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奥陶系侵蚀面的岩溶地貌及其在找油中的意义赵重远………………1984384陕南西乡上二迭统长兴组和有关问题的探讨刘洪福………………………………………1984389地壳波浪运动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油气的控制作用汤锡元………………………………1984467陕南张汴塬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研究岳乐平等………………………………………………1984479西安附近黄土地层形成时期的古气候研究赵景波…………………………………………1984486岐山界晚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初报王学仁 尹凤娟……………………………………19844125西安白鹿塬黄土物质来源问题雷祥义………………………………………………………1985154在专业地图制图中聚脂薄膜的应用骆正乾…………………………………………………1985164华北地块西南部太华高级变质带原岩恢复及其构造环境探讨孙 勇……………………1985170从小秦岭地区铁洞沟组的层位归属浅析长城系滹沱群的关系买光荣……………………1985178关于沉积触发盆地的定量研究刘重阳………………………………………………………19851121我国北方二叠纪苏铁类植物细枝的发现与古、中生代苏铁植物植株 的形态和复原问题张善祯 梁湘元………………………………………………………1985276黄骅拗陷孔店南区泥岩压实作用的初步研究罗晓容 (5)··19828117从碳质大化石在乾县好(河的发现再论“唐王陵砾岩”的层位 剪万筹 符俊辉 (1985371)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中的镁2镁铁闪石黄月华 (19853109)陕西镇安—山阳两个特大型名贵大理石矿床的发现地质系矿床研究室 (19853119)渭河盆地新生代火山活动的调查与研究车自成 王润三 (1985482)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板块构造标志与演化高延林 (1985489)新疆黄土的某些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的初步认识滕志宏 (1986169)安徽寿县八公山刘老碑组弯曲大型疑源类化石及其数学模拟符俊辉 (1985176)许昌铁矿的铁闪石白学让 (1986264)小秦岭太华群有关问题探讨沈福农 (1986243)陕西泥盆系层控铅锌矿的显微莓群及其地质意义张复新 (1986252)记岭南犭亚(L inna nia)一新种薛祥煦 (1986367)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早寒武世的高肌虫肖 兵 赵靖舟 (1986373)四川省邻水县九峰寺地区构造几何学分析白玉宝 (1986391)陕西南郑、西乡早寒武世三叶虫陈润业 张福有 (1986466)兰州晚更新世后期的植被与古气候黄春长 (1986476)关于我国寒武纪高肌虫个体发育和研究近况崔智林等 (1986492)涑水杂岩同位素年龄新知于在平等 (1986499)淮南生物群主要分子Shouh sienis Shouhsienensis和Shouhsien id lon ga 的种间界线符俊辉 (19864101)中国黄土区第四系下限问题王永焱 滕志宏 (1987115)河南中部箕山早元古宙安沟群绿岩带及其构造环境郭安林 (1987124)渤海湾盆地基底正断层缓断面的形成原因及其地质意义刘池阳 (1987134)河南嵩山登封花岗2绿岩地体中的变基性岩墙群及其中的应变滑劈理周鼎武 (1987143)对中天山中段“阿哈布拉克群”时代的新认识刘洪福 (19872121)陕西南郑、西乡一带的寒武纪地层陈润业 张福有 (1987263)硅石矿中Si O2含量的预测分析苏长云 刘洪福 (1987276)陕西山阳盆地红色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薛祥煦等 (1987358)陕西洛南长城系一种可能的蠕形动物的发现李文厚 (1987364)我国寒武纪高肌虫的个体发育崔智林等 (1987368)铁白云石硅质岩的海底喷流沉积成因特征张复新 (1987378)关于古生物、地层和矿产方面的研究霍世诚 (1987423)淮南生物群的时代及国内外主要含碳质大化石地层对比符俊辉 (19874122)含油气盆地地质学、板块力学和地球均衡说赵重远 (198815)华北地块南部早前寒武纪地壳的组成及其演化和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张国伟 (1988121)泥岩压实与油气运移研究陈荷立 (1988128)冲洗带电阻率覆盖法判别油水层在濮城油田的应用刘芬霞 李智明 (1988189)陕西乾县磨子沟晚前寒武纪地层新资料邵 磊 (1988196)河套盆地断裂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赵孟为 (1988285)陕西关中黄土地层中第一层古土壤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刘俊峰 (1989177)黄河中游黄土区古土壤分布特征及其反映的古气候意义岳乐平 (1989181)水驱油及油气二次运移模拟实验的有力工具———光刻显微孔隙模型孙 卫……………··198918427登封绿岩带基性火山岩陆壳混染的同位素证据及其启示郭安林..............................1989197从哺乳动物群的变化分析蓝田地区第四纪古气候的发展张云翔 薛祥煦..................1989297华阴马跑泉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及黄土地层划分滕志宏 张安良........................1989375渭北西部地区加里东构造带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周鼎武 翦万筹 (1989)493概论刘文荣 车自成…………………………………………………………………………1989增刊2二郎坪群岩石组合王润三 刘 良 蒋克渝………………………………………………1989增刊5二郎坪群的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杨卫平 刘文荣 刘 良…………………………1989增刊29二郎坪群的时代刘 良 王润三……………………………………………………………1989增刊41矿产类型及其成矿规律张长年 陈 苓……………………………………………………1989增刊47北秦岭下古生界变质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刘文荣 杨卫平 王润三等………………………………………………………………1989增刊58二郎坪蛇绿岩产出的构造环境车自成 王润三……………………………………………1989增刊68结论刘文荣……………………………………………………………………………………1989增刊84东北、华北几个典型太古宙地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中朝准地台早期地壳演化的特殊性 翟明国………………………………………………………………………………………1990189黄土高原黄土地层分区及其地层结构滕志宏………………………………………………1990285研究板内变形的一种可能途径任战利………………………………………………………1990295秦岭北麓黄土沉积环境雷祥义等……………………………………………………………1990379岩石电阻率毛管理论的验证刘芬霞…………………………………………………………1990481豫南、皖西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对比张云翔等…………………………………………………1990491南堡凹陷高柳地区高压异常的成因曲志浩等………………………………………………1991187陕西山阳地区刘岭群的风暴沉积和海底扇沉积李文厚等…………………………………1991195大陆地质构造特点及其研究方法的思考赵重远 刘池洋…………………………………1991255对陈家窝子、公王岭蓝田猿人的分类及地质时代问题的探讨薛祥煦………………………1991265试论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演化基本特征张国伟…………………………………………1991277博格达山下二叠统塔什库拉组沉积特征及古地理分析林晋炎……………………………19912105华北和华南块体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与 古纬度的分布变化吴汉宁等………………………………………………………………1991399放射性测氡法直接寻找油气藏及我国西部油气探区实例分析 姜洪训 苏江玉.......................................................................................1991481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石炭纪介形类袁凤钿 于芬玲 (1991)487秦岭板块结合带基本特征和有关问题的讨论于在平………………………………………1991增刊149后期改造与古地质构造恢复刘池洋…………………………………………………………1991增刊157一粒锆石的地质学意义孙 勇………………………………………………………………1991增刊165中天山冰达坂变质岩系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刘 良等………………………………1991增刊171构造对银母寺层控铅2锌矿床的控制及海底喷流作用罗静兰 张成立……………………1991增刊181甘肃武都三趾马动物群中E ostyloceras 属的年龄结构及其意义 张云翔 薛祥煦……………………………………………………………………………1991增刊187辽宁复县晚前寒武纪宏观藻类化石符俊辉…………………………………………………1991增刊195化石种及其载名模式崔智林…………………………………………………………………1991增刊203用微观孔隙模型实验方法确定油层含油饱和度及驱油效率孙 卫等……………………1991增刊209东濮凹陷白庙地区沙三2亚段孔隙结构特征苗建宇………………………………………1991增刊219关于沉积盆地古地温场恢复问题的探讨任战利……………………………………………增刊·3·19912277东濮凹陷桥口地区振幅信息研究张晓会............................................................1991增刊235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岳乐平 屈红军 杨永利等 (1992)187阿拉善地块南缘早古生代大地构造特征和演化周立发..........................................19921107新疆哈密库莱二叠—三叠纪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刘洪福.......................................19922209灞河阶地黄土2古土壤系列及其年代意义雷祥义 屈红军 岳乐平...........................19922219寒武纪高肌虫的性双形研究崔智林 霍世诚......................................................19923361定边盐湖盐类沉积特征白学让 (1992)4457光大优秀传统撰写新的篇章(代卷首语)西北大学地质系………………………………1992增刊1陕西蓝田锡水洞哺乳动物群及其意义李传令 薛祥煦……………………………………1992增刊7黄口凹陷的下第三系符俊辉…………………………………………………………………1992增刊19云南澄江早寒武世KI N 动物群舒德干 陈 苓 张兴亮等………………………………1992增刊31陕西洛南、河南汝阳中元古代几类遗迹化石———简述与Hof m ann 教授的一场讨论 华 洪 胡云绪 翦万筹…………………………………………………………………1992增刊39陕西凤县核桃坝晚石炭世地层及古环境崔智林 于在平 孟庆仁等……………………1992增刊45黄土地层中的第八层古土壤与更新世气候事件滕志宏 辛根海…………………………1992增刊53吐鲁番—哈密盆地Don 钻孔中侏罗世孢粉组合尹凤娟 袁明生 王武和等……………1992增刊65洛川黄土剖面古土壤钙质结核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初步研究 谭桂声 林本海 刘荣谟等………………………………………………………………1992增刊73秦岭造山带研究现状与新的研究构思张国伟………………………………………………1992增刊81东天山板块缝合带论析姜洪训………………………………………………………………1992增刊89阿尔金山隆起区下地壳断块的组成和构造意义孙 勇 车自成 刘池阳等……………1992增刊101阿尔金山大地构造特征兼论塔里木板块东界车自成 刘洪福 刘 良等………………1992增刊115秦岭造山带地壳上地慢构造研究程顺有 张国伟…………………………………………1992增刊125陕西商县—柞水地区的左行步滑构造周鼎武 张成立 于在平等………………………1992增刊133丹凤地区商丹沉积岩系的多期韧性变形几何特征 及其运动学演化李桃红……………………………………………………………………1992增刊145东昆仑缝合带德尔尼蛇绿岩中的科马提岩张长年 舒 畅………………………………1992增刊161南郑梁山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的潮坪沉积李文厚 柳益群 屈红军等…………………1992增刊173河南隐山含羟基蓝晶石的晶体化学特征刘文荣 蔡 光 杨卫平………………………1992增刊181定边盐湖药用矿物研究白学让………………………………………………………………1992增刊191河南舞阳蓝绿色磷灰石的呈色机理研究刘 良……………………………………………1992增刊197河南舞阳赵案庄铁矿床黄铁矿矿物学研究刘养杰…………………………………………1992增刊205秦岭泥盆系层控金矿类型及扩矿前景张复新 刘文峰……………………………………1992增刊213论双王金矿床的成因炎金才 梁金哲………………………………………………………1992增刊221从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的发现看宁武—静乐盆地的找气前景任战利……………………1992增刊231对吐鲁番—哈密盆地基底性质的新认识姜洪训 胡健民 张树田………………………1992增刊1吐鲁番—哈密盆地构造动力学分析胡健民 姜洪训………………………………………1992增刊9吐鲁番—哈密盆地第三纪地层研究滕志宏 姜洪训 岳乐平等…………………………1992增刊23吐鲁番—哈密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动姜洪训 滕志宏 李文厚……………………………1992增刊59吐鲁番—哈密盆地第三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李文厚 柳益群 姜洪训等………………1992增刊75吐鲁番拗陷二叠—侏罗系储层成岩作用初探柳益群 李文厚 姜洪训等………………1992增刊85吐鲁番—哈密盆地生油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油期分析 任战利 姜洪训 柳益群等………………………………………………………………增刊··199210847新疆东天山中石炭统浊积岩中的放射虫刘洪福……………………………………………1992增刊123氧化还原电位探测油气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效果 姜洪训 冯 兵 苏江玉等………………………………………………………………1992增刊131烃类微渗逸指数及其找油气意义———一种新的油气化 探指标苏江玉 姜洪训 冯 兵等………………………………………………………1992增刊145从西北大学在新疆鄯探区的“地质物化探综合直接找油”效果看 该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和前景张印斋………………………………………………1992增刊22用井2地直流电阻率法确定油气藏范围产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姜洪训 冯 兵 李 休…………………………………………………………………1992增刊153秦岭东段红色盆地地层薛祥煦 张云翔……………………………………………………1993159砂岩成岩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陈景维 柳益群……………………………………………1993169南郑梁山地区下古生界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李文厚 柳益群 尹凤娟等………………1993175一个中元古代具壳后生动物群———“洛南生物群”的初步报道 翦万筹 胡云绪 华 洪等………………………………………………………………1993177八卦庙金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张长年 陈丹玲………………………………………19932141东濮凹陷白庙地区沙三2亚段砂岩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特征苗建宇……………………19932151黄土地层钙质结核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刘俊峰 滕志宏…………………………………19932159辽河盆地老第三纪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分析高知云 章濂澄……………………………19934365岩浆快速冷却记录的地球磁场极性转换过程吴汉宁 朱日祥……………………………19934378中元古代长城纪遗迹化石在宁夏贺兰山的发现华 洪 邱树玉 肖丽君………………19935459渭河盆地活断层与地质灾害的分维特征彭建兵 苏生瑞…………………………………19936555南郑梁山地区第三系狮子山组及其成因李文厚 梅志超…………………………………19936543陕西省镇安县任和沟碳质大化石的发现及镇旬地区构造演化 林晋炎 王俊发 翦万筹等………………………………………………………………19936551大山火山锥幔源包体与寄主岩成因分析高知云 章濂澄…………………………………1994161哈密拗陷中生界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初探苗建宇 柳益群…………………………………1994167油田注入水中悬浮固体颗粒提取实验及研究方法孙 卫…………………………………1994173黄口凹陷中、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卢焕勇 陈景维 张金功…………………………19942151中天山冰达坂一带斜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刘 良 车自成 刘养杰………………19942157陕西淳化口镇—圣人桥地区地层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陈 刚 周鼎武………………19942163论北秦岭加里东期造山作用周鼎武 张成立………………………………………………19943245川西泸定—康定地区变质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初步研究吴根耀 张雯华…………………19943251陕西淳化阎家沟“白石脂”矿物药材研究刘养杰……………………………………………19943257辽河裂谷玄武岩成因机理与盆地演化高知云 章濂澄……………………………………19944365黄口凹陷的白垩系符俊辉 田雨东 樊孝峰………………………………………………19944371吐鲁番—哈密盆地三口钻井的地层划分及其生物群特征刘洪福…………………………1995135裂缝与毛管的流动性能差别探讨刘芬霞 原海函…………………………………………1995141地震地质解释系统的实现与质量保证冯宏伟 张文恺……………………………………1995165中国石炭系中间界线孢粉学研究新进展王永栋 沈光隆…………………………………19952135新疆胜利达坂金矿区金的成矿作用王居里 刘养杰 王润三……………………………19952141论渭北地区中奥陶世地层“平凉组”的岩石地层学分析张志沛……………………………19952147西华山花岗岩中的包体和成因赫 英………………………………………………………19953241吐鲁番拗陷盖层特征研究苗建宇 (5)35·5·199247 (19954348)沧县隆起雾迷山组沉积相与储层初探高知云 (19954353)河南西峡湾潭地区二郎坪群微体化石研究王学仁 华 洪 孙 勇冀东南堡凹陷高尚堡潜山深层花岗质基岩的特征及成因 (19954359) 苏小鹏 杨建业 (19955477)陕西焦坪延安组孢粉组合符俊辉 侯宏伟 (19955483)陕西北部三趾马动物群的组合序列与时代张云翔 薛祥煦 岳乐平陕西长武地区中侏罗世延安组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19955487) 尹凤娟 侯宏伟湘西麻阳上白垩统麻阳含铜建造中发现巨型痕迹化石钟建会 (19955491) (19955494)犁沟迹———一类中元古代节肢动物爬迹华 洪 胡云绪 翦万筹 (19955497)秦岭造山带佛坪地区花岗岩类的特征及其意义王居里 (19955503)鄂尔多斯盆地腹部下古生界天然气赋存系统研究陈 刚黄骅拗陷南区中生界含油砂体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 (19955507) 柳益群 李文厚 曲志浩 (19955513)吐鲁番拗陷中生界砂岩成岩演化及孔隙特征苗建宇 (19956683)全球麻粒岩相地体与大陆下地壳成分模型孙 勇 Jame s H.Bourne (19956689)陕西蓝田锡水洞遗址鼠科化石(Ⅰ)李传令 薛祥煦风化店火山岩油藏裂缝识别研究张庆国 卢颖忠 (19956693)新疆中天山胜利达坂金矿区花岗岩石中金的分形研究 (19956697) 刘养杰 王 焰 王居里等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及芒康岩区新生代火山岩中的 (19956701) 长石及石榴子石巨晶赖绍聪 (19956705)济源凹陷中新生界砂岩物性特征刘林玉本溪凹环孢:小唇凹环孢的晚出异名王永栋 (19956709) (1996168)Yunn anozoon是半索动物的远祖舒德干 张兴亮 陈 苓等 (1996169)吐鲁番-哈密盆地的辫状河三角洲李文厚 柳益群位置估计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陈关聚 李建华 (1996175) (19962151)由白银厂和金堆城矿床的发现看比较思维在找矿中的重要性赫 英川口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与储集条件李文厚 柳益群 冯 乔 (19962155)东秦岭松树沟蛇绿橄榄岩结构构造及其组构特征 (19962159) 董云鹏 周鼎武 刘 良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山灰蚀变粘土岩夹矸中石英的研究 (19963259) 梁绍暹 王水利 姚改焕等 (19963263)中国西北地区黄土及第四纪地层研究的新进展滕志宏 (19963267)吐鲁番拗陷二叠系—三叠系烃源岩研究苗建宇秦岭沙沟韧性剪切带长英质糜棱岩的变形变质作用 于在平 孙 勇 U.A ltenberge r (19964331) (19964335)地表烃类探测油气藏的基本原理与效果姜洪训 刘生福 (19964340)对phytolith汉译名的商榷刘化清 王 军 王永栋等 (19964355)大地构造学的研究纲领与发展模式宋传中 (19965445)北祁连山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赖绍聪 隆 平 (19965451)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特征与演化袁卫国 赵一鸣胜利油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热解产物初析·7·6 卢焕勇 袁佩芳 祝总祺等………………………………………………………………19966515中国黄土中的仓鼠、鼢鼠化石及在磁性地层中的位置 岳乐平 薛祥煦 李传令...........................................................................19966519陕西南郑梁山中奥陶统的小四齿贝(腕足类)陈润业.............................................19966523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成岩后生作用及储集性石发展 罗静兰..............................19966525论压力封存箱及其对次生孔隙的保护作用祝总祺 苗建宇 刘文荣等.....................1997173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脑包沟—北召沟金矿床特征及其成因 张复新 魏宽义 马建秦...........................................................................1997179风化店地区火山岩分辨率和振幅的影响因素马劲风 赵圣亮 曲志浩 (1997)185新疆吐鲁番桃树园晚二叠世双壳类化石及其时代符俊辉 邓秀芹………………………19972146陕北川口油田低渗透岩性油藏地质特征冯 乔 赵一鸣 宋宜平………………………19972151沉积盆地地下古水动力场恢复———原理与方法王震亮 罗晓容 陈荷立………………19972155华山景区主要景点的地质地貌成因解析滕志宏 李继康…………………………………19973243台北凹陷中侏罗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油气的关系 李文厚 柳益群 冯 乔等………………………………………………………………19973247用镜质体反射率法确定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和 估算地层剥蚀厚度柳益群 周立法 冯 乔……………………………………………19973253料封控制计量仪系列的研制王森林…………………………………………………………19973259金龙山—丘岭卡林型金矿床研究新进展张复新 魏宽义 吴应升等……………………19974326陕西驾鹿金矿床发现40种含氧金矿物———成分特征及其初步分类 周新春 刘 良 王世忠等………………………………………………………………19974331关于地层剥蚀厚度求取方法的讨论———以吐—哈盆地为例柳益群 周立发……………19974337地质作用的阶段性与不可逆性冯 乔………………………………………………………19974340新疆南天山榆树沟层状杂岩体中的副麻粒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王润三 王 焰 刘养杰等………………………………………………………………19975411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震、测井资料综合约束反演 赵圣亮 马劲风 谢言光等………………………………………………………………19975417幔源二氧化碳和甲烷成藏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赫 英 王定一 朱兴国…………………19975422大陆造山带古洋盆恢复的有关问题讨论周鼎武 张成立 刘 良………………………19975427黄河中游晚第三纪与第四纪古气候关系初探张云翔………………………………………19976517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王居里………………………………………………………19976521东秦岭松树沟长英质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性质王 焰 刘 良 周鼎武…………………19976525张强凹陷沙海组储集层的毛管压力特征刘林玉 曲志浩…………………………………19976529陕西驾鹿金矿床发现40种含氧金矿物———物性、X 射线衍射及晶体结构初步分析 刘 良 周新春 王 焰等………………………………………………………………1998176膨胀颗粒与甲叉基聚丙烯酰胺复合堵剂堵水研究孙 卫…………………………………1998180东秦岭石界河群的古构造环境及其意义李亚林 张国伟 宋传中………………………1998183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稠化酸深度酸化效果分析 魏红红 彭惠群 荆蔼林…………………………………………………………………1998188郑州—洛阳黄河南岸黄土地层及更新世环境分析滕志宏 李龙堂………………………19982153中国黄土区东亚古季风气候与冰期气候对比研究岳乐平…………………………………19982157陕西驾鹿金矿发现40种含氧金矿物———地质产状、矿物组合与成因探讨 刘 良 周新春 王 焰等 (63)··19982177。

火山岩储层的识别与刻画

火山岩储层的识别与刻画

2016年9月火山岩储层的识别与刻画刘野(吉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地震解释所,吉林松原138000)摘要:钻井资料揭示,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体为天然气的主要聚集场所。

由于火山岩储集层物性比较好而且受地层埋藏深度影响比较小,所以成为深层勘探的主要目标。

火山岩一般反射能量很强,有时候比较容易识别,但是在对火山岩的边界和范围进行识别解释时困难还很大,因此在对火山岩进行识别之后才能进行解释。

这一次的研究主要以QD地区为例,利用层拉平和沿层水平切片、属性提取分析、异常地震反射体雕刻、波阻抗反演等多种震方法,识别出工区内四个火山岩体,并对识别的火山岩体的反射特征、空间展布形态以及成藏特点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描述。

关键词:异常地震反射体;层拉平;属性提取;沿层水平切片盆地中的火山岩研究与油气勘探相伴而生,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火山岩由于不受或少受埋深的影响,在油气开发和勘探中受到普遍重视。

另外,火山岩的储层价值还在于它的储层在盆地深部显得比常规储集层更有优势,在火山岩-沉积岩交互的盆地中充填序列中,深层油气的主力储层就是火山岩。

火山活动与油气盆地的关系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基底、储层、盖层和对成烃的影响等,甚至包括深源非有机成因的烃类和非烃类天然气。

因此,利用已有的地震、地质方法有效的识别火山岩体对火山岩油气勘探及火山岩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火山岩体的识别技术随着钻井资料和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的不断完善为火山岩平面分布精确的预测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同时采用新方法进行勘探开发和精细储层预测也成为了一种趋势,针对QD工区的火山岩发育情况以及平面展布特征。

我们优选了五种较成熟、使用效果较好的方法对该区的火山岩体进行了识别,并对其范围和边界进行了定量的描述。

这五种方法分别是:地震剖面特征识别、地震切片识别、地震属性识别、反演剖面识别和应用已有的火山岩相模式识别。

2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2.1研究区地质概况QD区勘探面积567.958km2,区内有探井53口,其中针对火山岩部署的深层探井只有1口:cs7井,钻遇地层为营城组火山岩,有良好的气显示。

U-Pb同位素定年分析在热液对白云岩储层改造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奥陶统鹰三段为例

U-Pb同位素定年分析在热液对白云岩储层改造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奥陶统鹰三段为例

1000 0569/2022/038(03) 0765 76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2 03 10U Pb同位素定年分析在热液对白云岩储层改造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奥陶统鹰三段为例刘红1,2 冯子辉3 邵红梅3 张君龙3 张振伟3 张亚金3 卢曦3 张光亚1LIUHong1,2,FENGZiHui3,SHAOHongMei3,ZHANGJunLong3,ZHANGZhenWei3,ZHANGYaJin3,LUXi3andZHANGGuangYa1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 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第二采油厂,大庆 1630003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 1630001 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Beijing100083,China2 TheSecondOilExtractionPlantofDaqingOilfieldCompanyLimited,Daqing163000,China3 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InstituteofDaqingOilfield,Daqing163000,China2021 10 26收稿,2022 01 20改回LiuH,FengZH,ShaoHM,ZhangJL,ZhangZW,ZhangYJ,LuXandZhangGY 2022 ApplicationofU Pbdatingtechniqueinthestudyofhydrothermalactivitiesofdolomitereservoir:Acasestudyon3rdmemberofYingshanFormationinGuchengarea,TarimBasin,NWChina ActaPetrologicaSinica,38(3):765-776,doi:10 18654/1000 0569/2022 03 10Abstract Thedolomitein3rdmemberofYingshanFormationinGuchengareaisasignificantexplorationfieldintheeastofTarimBasin High qualitydolomitereservoirreworkedbyhydrothermalactivitiesisthekeytoexpandexploration Basedonpetrographiccharacteristics,thispaperanalyzedhydrothermalproperties,clarifiedtheprecisedatingandstagesofhydrothermalprocess,anddiscussedhydrothermaleffectsondolomitereservoirusingU Pbdatingtechnique,combinedwithanalysisofcarbonandoxygen,strontium,magnesiumisotopesandrareearthelements Thestudyshowsthatmicrite mediumgraineddolomitestakenplaceinparacontemporaneous shallowburiedphaseandhydrothermalproductsinresearcharea Therearetwostagesofhydrothermalprocesses ThefirststagehydrothermalprocessisverylowinmagnesiumcontentintheMiddle LateOrdovician,attheresultofsaddledolomitefillinginfractures/vugsandcoarsedolomiteformedbyrecrystallizationaged464±12Ma~473 9±9 1MabyU Pbdatingwithoxygenisotopenegativecomparedwithnormalmarinedolomite,strontiumisotopevalueshigherthanEarlyOrdovicanseavaluesandpositiveEuanomalies Thecontentsofstrontium,ferrumandmagnesiumarerelativelylow ThesecondstagehydrothermalprocessishighincalciumcontentintheLateOrdovician EarlySilurian,attheresultofcalcitefillinginfractures/vugsanddissolutionofexistingdolomites,aged448±15Ma~457 4±6 6MabyU PbdatingwithsignificantlynegativeoxygenisotopeandenrichedLREEandpositiveEuanomalies Thestrontiumcontentishighwhilemanganesecontentislow MigrationpathwayofthesecondstagehydrothermalprocessasakeyofdolomitereservoirdissolutionisNNEfracturezonesdevelopinghigh qualityreservoir,whichprovidesabasisforthepredictionoffavorablezonesKeywords U Pbdating;Dolomitereservoir;Hydrothermalactivities;3rdmemberofYingshanFormation;Guchengarea;TarimBasin摘 要 古城地区是塔东探区的重点勘探区块,下奥陶统鹰三段是塔东探区首要的勘探层系。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火山碎屑岩储层孔隙度计算中应用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火山碎屑岩储层孔隙度计算中应用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火山碎屑岩储层孔隙度计算中应用张雅晨;刘财;范晓敏【摘要】Volcanic clastic rock reservoirs are complex in lithology and logging data, large in distribution regions, and multiple in layers, which lead to the difficulty on logging data deter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ly identification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s, the authors took the volcanic clastic reservoirs in Wuerxun-Bell depression of Hailar Basin as an example, did pretreatment of the logging data and calculated the theoretical skeleton parameters based on core analysis. Then, the authors applie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ethod in porosity calculation and returned statistical formula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orosity with neutron, density and sound wave, which realized the porosity calculationof volcanic clastic reservoirs by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 was similar with porosity by core analysis (error = 1. 6% ) , and met the reservoir calculation requirement.%火山碎屑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测井数据种类繁多以及区域大、层位多等特点,导致火山碎屑岩储层测井参数难于确定.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火山碎屑岩储层为研究主体,在准确识别岩性的基础上,对测井资料进行预处理,根据岩心分析资料计算其理论骨架参数值.依据孔隙度与中子、密度、声波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多元回归方法应用在孔隙度计算中,实现利用多元回归方法计算火山碎屑岩储层孔隙度.其结果与岩心分析孔隙度比较接近,绝对误差仅为1.6%,能满足储量计算要求.【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2(031)002【总页数】6页(P377-382)【关键词】孔隙度;标准化;多元回归;测井;火山碎屑岩;储层【作者】张雅晨;刘财;范晓敏【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O212.10 引言国内外火成岩储层的测井评价,从利用交会图定性分析,已经发展到用岩心的分析资料建立裂缝性储层的测井解释模型,继而半定量、定量评价裂缝[1]。

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中白垩统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中白垩统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中白垩统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姚子修;刘航宇;田中元;郭睿;杨迪【摘要】通过岩心、薄片、测井、物性和压汞测试等资料分析,明确了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中白垩统Mishrif组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厚壳蛤砾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和少量残余生物碎屑白云岩;储集空间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孔及微孔,以及少量未充填的构造微裂缝;储层物性呈中孔中低渗特征,孔-渗关系差,砾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的物性最好;发育五类孔隙结构,其中的中高孔低渗细喉型、中高孔中低渗中喉型是主要孔隙结构类型,具有强非均质性.认为镶边碳酸盐岩台地不同沉积相带的纵向叠置和多种成岩作用的发育是形成差异性储层质量的主控因素,台地边缘强水动力礁滩环境形成纯净的生物碎屑岩石组构,与强溶蚀作用叠加,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弱水动力相带下形成的多泥质、少量生物碎屑岩石组构,与弱溶蚀、强胶结成岩作用叠加,是形成差储层和非储层的主要原因;稳定的构造演化仅在储层局部位置形成了少量未充填的微裂缝以沟通储层,但这对储层形成的贡献较小.%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cores and thin sections, well log analysis, conventional core analysis and special core analysis,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types, reservoir spaces, physical properties, pore structure and origins of carbonate reservoir of the Middle Cretaceous Mishrif Formation in the West Qurna Oilfield in Iraq were studied. The main rock types of Mishrif reservoir are micrite bioclastic limestone, bioclastic micrite limestone, rudist rudstone, bioclastic grainstone, sparite bioclastic limestone and residual bioclastic dolostone.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s are primaryinterparticle pores, interparticle dissolved pores, primary intraparticle pores, intraparticle dissolved pores, moldic pores, intercrystal pores, micro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without filler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 are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porosity and medium-low permeability with poor correlation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the rudist rudstone and bioclastic grainstone have the best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mong the five types of pore structure which developed in Mishrif reservoir, the two types (medium-high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thin throat, and medium-high porosity, medium-low permeability, medium throat), are dominated pore structure, and the heterogeneity is stronger. The main factors which controlled reservoir quality are the overlay of different subfacies and several diagenesises. The high quality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simple coarse bioclastic rock fabric deposited in reef-bank depositional belts with strong water dynamic and serious dissolution. The poor quality reservoir and non-reservoir are controlled by weak water dynamic depositional belts with high micrite content and little bioclastic rock fabric, combined with weak dissolution and strong cementation. Stable tectogenesis results in a little micro-fractures developed in reservoir, which contribute negligible eff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shrif carbonate reservoir.【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8(023)002【总页数】11页(P59-69)【关键词】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储层成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作者】姚子修;刘航宇;田中元;郭睿;杨迪【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0 引言为适应我国快速增长的油气需求,拓展海外油气市场已成为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1-2]。

基于Landsat7 ETM+图像提取蛤蟆沟林场浅覆盖区蚀变遥感异常

基于Landsat7 ETM+图像提取蛤蟆沟林场浅覆盖区蚀变遥感异常

基于Landsat7 ETM+图像提取蛤蟆沟林场浅覆盖区蚀变遥感异常刘春国;谭文刚【摘要】受植被、地形、阴影、第四系等干扰因素影响,覆盖区的遥感蚀变异常提取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课题.以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蛤蟆沟林场为研究区,根据蚀变岩光谱特征,利用Landsat7 ETM+多光谱图像,在剔除多种干扰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浅覆盖区蚀变遥感异常,分析了蚀变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指出下一步应加强植被抑制和消除地形阴影效应研究.【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6页(P59-64)【关键词】浅覆盖区;蚀变遥感异常;主成分分析;Landsat7 ETM+多光谱图像【作者】刘春国;谭文刚【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辽宁省地质勘查院,辽宁大连1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7遥感图像具有直观、视域宽广、信息丰富、多时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岩性识别、地质构造解译、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等,成为矿产资源勘查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在基岩裸露干旱区利用遥感多光谱图像提取蚀变异常信息已取得显著成效[1-2]。

中国大陆具有大量的地理覆盖区,具有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

覆盖区由于植被覆盖度高、基岩出露少等因素影响,蚀变信息常淹没于背景信息中,蚀变信息提取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直为遥感找矿工作者关注。

耿新霞等[3]利用Aster图像对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矿岩体进行了浅覆盖区蚀变信息提取;杨长保等[4]利用Aster图像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北部地区开展了蚀变矿物识别研究;陈三明等[5]利用Landsat7 ETM+图像在桂东南中高植被覆盖区开展了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和找矿预测;吕凤军等[6]利用Hyperion高光谱图像在植被严重覆盖地区开展了遥感典型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研究;陈勇敢等[7]利用Landsat TM图像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在甘肃省岷县寨上金矿区提取了蚀变信息;吴志春等[8]利用Landsat7 ETM+图像基于多种方法组合在江西相山铀矿田提取了铁化、泥化蚀变异常;Carranza等[9]利用Landsat TM图像研究了高植被覆盖的菲律宾Baguio地区的热液蚀变;Pour等[10]利用Landsat7 ETM+图像研究了高植被覆盖的马来西亚Bau金矿区的热液蚀变。

新疆罗布泊盐湖卤水资源综合开发研究

新疆罗布泊盐湖卤水资源综合开发研究

2008年8月29卷4期:5172524地 球 学 报ACT A GE OSC I E NTI CA SI N I C A Aug .200829(4):5172524本文由“罗布泊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07212207;改回日期:2008207228。

责任编辑:刘志强。

第一作者简介:李浩,男,1955年生,研究员,主要从事钻井水溶开采和盐湖开发研究;通讯地址:839000,新疆哈密建行大厦;E 2mail:lihaoscsc@vi 。

新疆罗布泊盐湖卤水资源综合开发研究李 浩1.2) 唐中凡2) 刘传福2) 雷光元2)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2)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哈密839000摘 要 罗布泊盐湖赋存有丰富的含钾硫酸镁亚型卤水,现已探明仅罗北凹地区段孔隙度储量2.67×109t (折合K Cl ),属特大型钾盐卤水矿藏,是生产硫酸钾的理想原料;此外,卤水中含有丰富的钠、镁、锂、硼等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价值较大。

本文针对罗布泊盐湖卤水资源,在有效利用盐湖钾资源同时,加快其他共生资源的综合开发进程,将新疆罗布泊盐湖资源开发建设推向持续、合理、有效、高值的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为国家西部经济开发做出贡献。

关键词 盐湖卤水;硫酸钾;钠;镁;锂;硼;综合开发中图分类号:P641.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021(2008)042517208Com prehan si ve Explo it a ti on and Research of Br i n e Resourcesi n the L op Nur Sa lt Lake ,X i n ji a ngL I Hao1,2) T ANG Zhongfan 2) L I U Chuanfu 2) LE I Guangyuan2)1)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B eijing 100083;2)S tate D evelop m ent &Invest m ent X injiang Lop N ur Potash Corporation,Ham i,X injinag 839000Abstract The Lop Nur Salt Lake in Xinjiang contains abundant brine of potassiu m 2bearing magnesiu m sulfate subtype .It has been de monstrated that there are por osity geol ogical reserves of 267m illi on t ons of KCl equivalent in the Luobei (north 2ern Lop Nur )subbasin al one .This slat lake bel ongs t o a superlarge potash brine deposit,and the brine there is an ideal material for the p r oducti on of potassiu m sulfate .I n additi on t o potassiu m,the brine als o contains valuable lithiu m,cesiu m and bor on res ources,which may be reserved as co 2p r oducts or by 2p r oducts fr om the brine .Theref ore,the p r ocess of com 2p rehensive exp l oitati on of other brine res ources should be accelerated,and the exp l oitati on of the Lop Nur Salt Lake brine should be br ought int o the orbit of sustainable,rati onal,effective and high 2value cyclic econom ic devel opment s o as t o make contributi ons t o the econom ic devel opment of western China .Key words salt lake brine;potassiu m sulfate;s odiu m;magnesiu m;lithiu m;bor on comp rehensive exp l oitati on;sustain 2able devel opment 罗布泊盐湖是我国继青海察尔汗后迄今为止发现的超大型的含钾卤水矿床(中国地质科学院,1995),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地理坐标90°00′00″~91°45′00″E,39°50′00″~41°05′00″N,北部以库鲁克塔格山山前洪积扇为界,南至阿尔金山,东至北山,西边为库鲁克沙漠。

频谱分解技术预测储层含油气性

频谱分解技术预测储层含油气性

频谱分解技术预测储层含油气性摘要:现今频谱分解已成为有效油气识别的重要技术。

本文结合地震属性、波阻抗反演分析特殊地层体的砂体分布,利用VisualV oxAt软件的基于S变换的频谱分解技术,对特殊地层体进行频谱分解,通过观察楔形体频谱道集衰减度,预测楔形体具有良好的油气反应。

经JASON反演的吸收系数体验证,楔形体的吸收系数良好,可为井位布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VisualV oxAt软件频谱分解频谱道集衰减度油气反应一、引言频谱分解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提出,Partyka等[1]借助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时频分析获得了频谱(振幅谱及相位谱),谱分解后,某一厚度的薄互层调谐反射,在频率域某一频率的振幅谱干涉图中更加明显突出,可依此定量刻画薄层厚度。

但此时频谱分解技术主要应用于河道预测、沉积相分析、薄层可视化等;Burnett等[2]和Castagna等[3]采用小波变换频谱分解方法,以地震数据为基础进行烃类检测。

如今频谱分解技术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沉积环境分析、储层横向预测、高分辨地震层序识别、地震相、薄层识别、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小断层识别、岩相建模等方面,但用于含油气性预测方面还较少。

二、频谱分解技术检测含油气性的机理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向外传播时,由于波前扩散和在非完全弹性介质中吸收作用,地震波振幅会发生一定程度衰减。

波前扩散如果发生在均匀介质中,点震源波前为球面,随着传播距离增大,球面逐渐扩大,由于地震波总能量保持不变,在单位面积上地震波能量将变小,即振幅将随之降低。

在非完全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中部分能量为克服介质内部颗粒内摩擦作用而转化为热能,导致振幅减弱,为吸收衰减。

当地层含油气时,吸收衰减系数大(非致密介质),对于高频地震波,地层吸收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这为用地震波的高频衰减预测含油气地层提供理论依据。

三、应用实例1.楔形体分析楔形体在landmark的地震剖面中表现为一根连续的强轴(图1)。

碳酸盐岩常用主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差异性探讨:基于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实例研究

碳酸盐岩常用主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差异性探讨:基于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实例研究

碳酸盐岩常用主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差异性探讨:基于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实例研究刘大卫;蔡春芳;扈永杰;姜磊;李睿;何宏;王石;彭燕燕;魏天媛;柳其源【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22(24)3【摘要】碳酸盐岩研究中存在多种微量元素、同位素测试方法,为进一步探究各测试手段实际获取地化信息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能否进行比对?以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碳酸盐岩样品为例,通过对比研究中常用的主微量元素测试(电子探针[EPMA]、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溶液法微量[ICP-OES])、氧同位素测定(原位离子探针[in-situ SIMS]、酸溶粉末)结果,揭示讨论各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旨在为降低地化信息的多解性提供经验依据。

研究发现:(1)各测试手段(EPMA、LA-ICP-MS、ICP-OES)之间的差异性客观存在,但测试结果偏差整体随着所测元素实际浓度的增高而降低。

对于主量元素(>10%)各测试结果偏差小于2%;富集元素(>1000μg/g)各测试结果处于测试误差之内,结果偏差小于6%;微量元素浓度区间(100~1000μg/g)各测试结果偏差显著增大,并且LA-ICP-MS与ICP-OES结果偏差要小于LA-ICP-MS与EPMA结果偏差,前者偏差幅度由6%增至45%,后者偏差幅度由9.1%增至151%;在低于100μg/g元素浓度区间,受矿物内非均质性影响LA-ICP-MS与ICP-OES的测试结果可相差几倍。

(2)微区原位限定下,EPMA测试结果在邻近检测线区间(100~300μg/g)与LA-ICP-MS结果偏差逐渐加大,推测此偏差变化是由EPMA结果矫正过程中对低含量元素的矫正补偿机制所造成。

(3)in-situ SIMS氧同位素值揭示了矿物微区尺度上的δ;O值差异,但其整体测试结果与传统酸溶法测试的结果存在0.5‰~2.5‰V-PDB的负偏偏差,推测此偏差可能来自于标样矫正转换误差。

初论地质异常数字找矿模型(1)

初论地质异常数字找矿模型(1)

收稿日期:2000-12-29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99重点科技项目(No.9910);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初论地质异常数字找矿模型陈永清1,2 刘红光2(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3;2.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开放研究实验室,武汉430074)摘要:数字找矿模型是实施数字找矿工程的强有力工具.根据地质异常致矿原理,初步论述了数字找矿模型的理论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信息的特征及其找矿功能;致矿信息提取、关联、转换与综合以及地质异常数字找矿模型的建立方法.事实上,致矿信息提取与综合的过程亦是数字找矿模型建立的过程.关键词:地质异常;信息综合;数字找矿.中图分类号:P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83(2001)02-0129-06作者简介:陈永清,男,教授,1960年生,1994年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数学地质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勘查评价的研究工作. 不同尺度的矿产勘查(从普查到勘探)是一个逐渐获取不同等级的矿产资源体(mineral resource ob 2jects )如矿田、矿床和矿体等信息的动态过程.它通常包括如下研究内容:(1)收集研究区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数据,建立区域性(或地区性)数据库;(2)在划分地质背景场和异常场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控矿地质异常因素及其成矿作用,建立成矿谱系及其地质异常致矿概念模型;(3)以地质异常致矿概念模型为基础,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多学科地学数据的致矿信息提取、关联、转换和综合,建立数字找矿模型和资源定量评价模型;(4)定量圈定找矿靶区并评价其成矿概率和资源潜力.勘查地质学家通常直到勘探的最后阶段才能获得矿床形成的直接证据,因此在矿床勘查的早期,人们只能依据成矿学原理,使用间接信息推测和模拟矿床形成的地质过程及其特征.勘查信息的不完整性,是导致矿床勘查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这种不确定性使人们感觉到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元素的富集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从而导致了众多的矿点、矿化点和化探异常的存在,但工业矿床的形成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它取决于多种成矿条件是否达到最佳及其组合(成矿环境的稳定性、成矿作用的多期多阶段性和成矿物质的充分性)是否达到最优.因此矿床(尤其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和保存条件的最佳匹配组合构成了概率上的稀有事件和地质上的异常事件,而形成这些稀有的地质异常体的地质过程是现在无法观测到的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复杂事件.因此,矿产勘查是依据成矿学原理,从数据→信息→知识对成矿过程和矿床特征(规模和品位等)所做的一种科学推断.1 理论地质异常矿产资源定量勘查与评价最终是通过对地质异常单元的圈定评价确立找矿地段的[1~3],一个地质异常单元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地质异常体组成(其中可能包括矿产资源体),矿产资源体的最终定位,除使用昂贵的钻探和槽探工程之外,相对经济的手段就是应用综合致矿信息定量圈定和评价含有矿产资源体的靶区.矿床明显的地质异常特征以及产出的随机性和单一找矿信息的不确定性奠定了应用地质异常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和综合致矿信息定量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的方法学基础.1.1 地质异常体和矿产资源体由于矿产资源体仅占据地壳物质的极少部分,因此它们可被视为由一种或多种地质、地球化学或第26卷第2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6 No.22001年3月Earth Science —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Mar. 2001地球物理异常表征的地质异常现象.G orelov[4]研究表明:主要内生金矿矿床构成的矿田在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上相对周围环境表现出异常的特征.尤其是大型和巨型矿床的形成是特定地质历史时期成矿条件和成矿作用最佳耦合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稀有地质异常事件,如中国白云鄂博Fe-REE矿床,南非兰德Au-U砾岩矿床,乌兹别克斯坦穆龙套金矿床和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Cu-U-Au-REE-Fe矿床等.这些矿床时间上表现为整个地质历史时期成矿事件的非重现性,空间上表现为全球分布的唯一性.正是这些矿床构成其全球工业储量和产量的主体[5,6].许多微量元素在地壳中具有极低的丰度,在地质作用下导致超巨量堆积形成巨型矿床,这需要将地壳局部地段的金属量浓集数亿倍乃至数十亿倍,这在整个自然界属于罕见的事件和异常现象,而这种事件和现象具有某种随机性,从而构成统计学上的稀有概率事件.因此,我们说成矿事件是地质上的异常事件、概率上的稀有事件.1.2 地质异常体和矿产资源体的等级性成矿学研究表明元素聚集成矿具有等级性.在全球尺度上可划分出以一组(种)元素成矿为特征的貌似连续的巨型成矿带,而这种成矿带事实上是由不同的成矿省组成的[7],成矿省由不同的矿田构成,矿田由不同的矿床组成,矿床由不同的矿体组成,整体上构成了一个有序的等级结构,我们将其称之为成矿谱系;它反映了不同等级矿产资源体的时空结构和成因演化序列.地质异常亦具有这种等级结构,并与相应的矿产资源域(体)相对应,且前者控制后者的形成和分布[1].这表明在同一尺度上观测矿产资源域(体),它似乎在组分上是均一的、连续的块体,而在更小一级的尺度上观测,它却是由一系列离散的次一级的矿产资源域(体)组成.找矿靶区亦具有等级性结构,例如,我们在进行区域成矿预测时圈定的矿田级靶区,通常使用的是1∶20万比例尺的地学数据(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数据等).在这一尺度上,通常认为在靶区内部元素的浓集和地质结构是相对均一的、连续的;当我们在这一靶区内进行1∶5万(1∶1万)的追踪勘查时,圈定出一系列离散的矿床级(矿体级)靶区.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尺度效应,它表现为用与之相适应的尺度去度量矿产资源域(体),它在元素浓集和地质结构上表现为连续的和均一的,用与之更小的尺度去量,它在元素浓集上却表现为离散的,在地质结构上表现为非均质的;即连续和均一是相对的,离散和非均一是绝对的.地质异常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就是根据这种矿产资源域的等级结构对不同的勘查目标(矿田、矿床、矿体)制定相应的勘查战略(包括勘查信息的精度要求、勘查成本、勘查利润以及勘查风险估计等)[3].2 信息从地质的观点,矿床可视为在特殊地质环境下,由地质成矿作用形成于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高度浓集的地质异常体.从矿产勘查的角度,就是要建立从勘查区众多的地质异常体中识别出那种具有潜在工业价值和具有现行工业价值的地质异常体的判别标准.具有潜在工业价值的地质异常体可称为矿产资源体,具有现行工业价值的地质异常体称之为矿体.将地学勘查数据转变成资源勘查信息是数据处理和解译的关键.用于矿产勘查评价的基础数据包括:(1)定性数据;(2)定量数据.前者包括地质和矿产数据,后者包括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数据.每个数据都具有两种属性:空间位置和地质特征.例如,一个地面磁测值代表了地质体某一点(测点)的磁场强度,这种测量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地质体的物理性质;地球化学测量揭示了地质体地球化学场的特征;而蚀变矿化的测量除揭示矿产资源体的地质特征外,还表明这是一个稀有异常地质事件.稀有异常地质事件亦可通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信息表征.2.1 地质信息地质信息是其他信息(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信息)提取、解译和综合的基础.不同尺度的构造体系(包括断裂体系和褶皱体系)是典型的控矿地质异常因素.全球地质构造控制洲际成矿带的形成与分布,区域地质构造控制成矿省分布与演化,局部构造体系控制矿产资源体(矿田、矿床和矿体)的空间定位[1].但并不是所有的构造体系都是控矿的,而在同一控矿构造体系中亦不是所有构造都是控矿的,我们将控制不同等级矿产资源体形成和分布的构造定义为控矿地质异常,相应的构造体系,称之为地质异常控矿体系.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识别控矿地质异常的数字信息标准.内生矿床的形成通常与构造的活动密切相关,受不同性质和多期构造控制形成的叠生矿床往往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特征之一.031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6卷地层岩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影响元素聚集成矿的重要因素.地层岩性控矿有两重含义:一是某个时代的岩石地层相对地史时期的其他层位更富含某种成矿元素,形成所谓的矿源层,例如早期寒武纪绿岩带以富含Au和Fe为主要特征,其中赋存着一些众所周知的世界级金矿床和铁矿床;二是某些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岩石的空隙度和渗透率、有机质含量和有利于化学反应的性质等有利于一些金属元素富集成矿,例如黑色页岩建造,含铜砂页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赋存密西西比型Pb-Zn矿和卡林型Au矿)等.不同类型的热液矿床通常与不同的蚀变矿化类型相联系.蚀变岩种类的多样性增加了岩性控矿的复杂性.热液蚀变通常围绕矿床(斑岩铜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利用这种分带规律能够预测矿床(矿体)的存在.2.2 地球化学信息元素在地壳中时空分布的不均一性形成了众多不同等级的地球化学块体,其中包括以相对富集一种或一组成矿元素为特征的地球化学省[8].在地球化学省内,从特定的古老地层(矿源层),到后期的成矿岩体,再到矿床,成矿组分(成矿元素组合和矿化剂组合)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例如位于鲁西隆起区的Au地球化学省,从太古宙绿岩带→赋存于绿岩带中的元古宙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中生代成矿岩体→中生代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金矿床都以富含Au, B,F为典型特征[9].地球化学省为金属成矿省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地球化学信息,在矿产勘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战略上它可应用地球化学模式鉴别地球化学省的存在,在战术上地球化学模式可用于识别矿田、矿床和矿体.地球化学信息亦是鉴别控矿地质异常和地质矿异常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地质异常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地球化学异常的解释和评价.二者的有机结合对找寻隐伏矿床和非传统矿床具有重要意义.2.3 重磁遥感信息应用重磁信息解决地质问题的优势是重磁场具有深穿透性.这对推测隐伏地质异常如隐伏基底(可能的矿源)、隐伏构造、隐伏岩体和隐伏矿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地球物理测量(无论是航空测量还是地面测量)的数值是不同深度不同性质地质体组合的叠加场,因此,必须应用一系列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叠加场的有效分解达到提取深部地质异常信息的目的,并编制重磁构造地质异常图.遥感信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矿产勘查与评价.尤其是在工作程度较低的边远地区进行战略性矿产勘查,遥感信息对快速优选找矿有利地段具有独特的优势.遥感影像具有两种基本形式:线形影像和环形影像;前者通常对应于线形地质异常,如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断裂体系,后者则对应于环形地质异常如岩体的隐伏边界、构造火山岩盆地以及蚀变矿化带等.环、线组合影像是有利于成矿的地质异常区.由于遥感影像主要反映地表或浅部的地质异常特征.因此,遥感信息与重磁信息的有机结合对减少成矿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找矿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4 信息关联和转换据其与矿化的相关性,上述找矿信息可划分为直接找矿信息和间接找矿信息.前者是指与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并具有直接找矿意义的信息,如矿化露头、矿化蚀变和矿致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等;后者是指与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某种关联性,对矿床的存在仅具有间接指示意义的信息,如含矿建造、控矿构造、成矿岩体和由其引起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影像异常等.在区域性矿产勘查阶段,我们获取的主要是间接找矿信息.为了减少矿产勘查的不确定性,依据地质异常概念模型,研究直接找矿信息和间接找矿信息之间的关联和转换关系,应用间接找矿信息预测找矿靶区的位置和可能的矿化类型显得尤为重要.在鲁西铜石金矿田从事成矿预测时,我们详细研究了水系沉积物异常元素组合和重砂矿物异常组合以及矿石矿物组合之间的关联和转换关系,确立了归来庄式金矿床矿石矿物组合是自然金、银金矿和碲金矿,重砂矿物组合是自然金、辉锑矿、雄黄和雌黄等,水系沉积物异常组合是Au-Ag-As-Sb[10].这为利用间接信息直接推断矿化位置和矿化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2.5 信息量化与信息综合定量圈定地质异常单元,优选找矿靶区并评价其资源潜力,需要综合各类地学信息,以减少评价的不确定性.不同类型数据的综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11].诸如构造、岩性和蚀变等定性信息通过图像易于可视化,但它们的定量化却是一项困难而又艰巨的工作. GIS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综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断层和其他线形异常体具有典型的线性矢量属131 第2期 陈永清等:初论地质异常数字找矿模型性,它们必须被转换为栅格数据以便与其他栅格数据(如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应用缓冲技术能够确立断裂构造的影响区域(缓冲区),通过数值分析将位于不同位置的构造赋予相应的数值,以反映其空间影响力的相对大小.这种方法有助于建立构造和矿化在空间上的成因关系.除构造外,成矿岩体、岩性以及热液蚀变亦是与矿产勘查有关的重要地质矢量属性标志,它们的转化和定量化是信息综合成功的关键.信息综合包括定性综合和定量综合.定性综合就是根据地质异常致矿原理,在充分分析成矿地质异常要素的基础上,编制地质异常资源潜力评价图.定量综合又包括单一类别信息的综合和不同类别信息的综合.前者如多元素地球化学信息的综合等,单一类别信息的综合可借助于因子计量模型、马氏距离模型等实现.不同类别信息的综合通常以地质异常资源潜力评价图为基础,通过提取地质异常变量,按某种规则对变量加以赋值,并依据数学原理建立异常找矿有利度模型,借助于模型计算样品单元的找矿有利度而实现的.用于信息综合的变量应遵循某种法则,如将各类异常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作为多学科致矿信息综合的前提.信息综合之前,应将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标准化变换以便使不同种类信息的异常强度数值在区域上具有可比性,用于综合的数据必须属于同一数据类型.3 方法地质异常数字找矿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地质异常概念模型;二是据其概念模型构造资源预测变量,通过对变量的赋值、优化等程序,最终建立数字找矿模型.3.1 概念模型前已述及,矿床可视为能被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信息表征的高度浓集一种元素或一组元素的地质异常体.那么,在理论上这种异常体能够被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测量所探测.因此,构成上述异常的信息(包括直接找矿信息和间接找矿信息)都属于地质异常概念模型研究的内容.例如,我们在鲁西铜石金矿田开展金矿预测时,概括的地质异常概念模型的内容为:(1)太古宙绿岩带(可能的矿源);(2)古生代碳酸盐岩(有利的容矿围岩);(3)铜石杂岩体(可能的矿源和热源);(4)NW,N E,SN和EW向断裂系,其中包括重磁断裂(控岩、控矿构造);(5)金的低、中、高温重砂组合异常(反映矿化的矿石矿物组合特征);(6)金的低、中、高温元素组合异常(反映矿化的元素组合异常特征).3.2 预测变量变量是随样品的不同而变化的标志,其变化与统计母体特征具有内在联系.成矿预测所研究的统计母体的主要特征是资源特征,如资源量、资源位置等.因此,资源预测变量系指随统计单元的变化,反映资源特征的某一标志可取不同数值的参变量.概念模型是选择资源预测变量的依据.我们在鲁西铜石金矿田开展金矿预测时,依据其概念模型选择了如下的资源预测变量:闪长玢岩(X1);正长斑岩(X2);碳酸盐岩(X3);变质岩(X4);EW向断裂(X5);SN向断裂(X6);N E向断裂(X7);NW向断裂(X8);断裂交叉点(X9);高温重砂组合异常(X10);中温重砂组合异常(X11);低温重砂组合异常(X12);高温元素组合异常(X13);中温元素组合异常(X14);低温元素组合异常(X15);Au浓度分带Ⅰ(X16);Au浓度分带Ⅱ(X17);Au浓度分带Ⅲ(X18).由此可见,资源预测变量是对其概念模型的细化、对矿产资源体异常特征的具体化.3.3 数字找矿模型数字找矿模型应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能够定量圈定靶区;二是对靶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定量评价,并给出成矿概率.其数学表达式通常为F=a1Z1+a2Z2+…+a m Z m.其中Z1,Z2,…,Z m是m个资源预测变量;a1,a2,…,a m是度量变量相对贡献的权系数;F是关于Z1,Z2,…,Z m随机变量的有利度函数.求取有利度函数F的关键是计算每个变量的权系数a1,a2,…, a m.关于权系数的求取有许多算法,如特征分析[12]、典型有利度分析[13].除有利度模型外,证据权模拟模型[14,15]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资源定量评价.4 结论(1)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地质异常致矿原理,把“求异”作为找寻新矿床的出发点,模型的建立不依赖于具体的矿床成因模式,而取决于综合地质异常信息组合.这对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尤其是对开展我国西部边缘地区的资源评价,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地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个地区通常存在众多231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6卷成因类型的矿床,而矿床成因模式是根据研究区已知典型矿床建立的,根据一种矿床成因模式建立的找矿模型只能预测同类型矿床,不能发现新类型矿床.(2)现代探测技术、测试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3S (GPS ,RS ,GIS )技术为数字找矿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工具,基于GIS 平台的资源评价系统的开发和研制将使数字找矿走向自动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成为现实[16].(3)基于现代探测技术、测试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找矿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标志着矿产勘查迈进了数字信息时代.参考文献:[1]赵鹏大,陈永清.地质异常矿体定位的基本途径[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23(2):111~114.[2]赵鹏大,陈永清,刘吉平,等.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与实践[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38.[3]赵鹏大,陈永清,金友渔.基于地质异常的“5P ”找矿地段的定量圈定与评价[J ].地质论评,2000,46(增刊):1~12.[4]G orelov D A.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anomalies in assessing ore capacity [J ].Internal eology Review ,1982,(4):457~465.[5]Laznicak P.G iant ore deposit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J ].G lobal Tectonics Metallogeny ,1983,2(1&2):41~63.[6]LaznicakP.Quantitativerelationships amonggiantdeposits of metals [J ].Economic G eology ,1999,94(4):455~473.[7]Schuiling R D.环大西洋大陆上的锡矿带[A ].见:赖特JB ,主编.矿床、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C ].陈昌明,陈志明,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17~22.[8]谢学锦,向运川.巨型矿床的预测方法[A ].见:谢学锦,邵跃,王学求,主编.走向21世纪矿产勘查地球化学[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61~91.[9]陈永清,赵鹏大,刘红光.鲁西金矿成矿组分的聚集与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25(1):51~58.[10]Chen Y Q ,Liu H G.Delineation of potential mineral re 2sources region based on geo 2anomaly unit [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2000,11(2):158~163.[11]Pan G C ,Harris D rmation synthesis for mineralexploration [M ].New Y 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461.[12]McCammon R B ,Botbal J M ,Larsen R S.Characteristicanalysis —1981:final program and a possible discovery [J ].Math G eology ,1983,15(1):59~84.[13]Pan G C.Canonical favorability model for data integrationand mineral potential mapping [J ].Comput G eosci ,1993,19:1077~1100.[14]Agterberg F P ,Bonham 2Cater G F ,Cheng Q ,et al.Weights of evidence modeling and weighted logistic re 2gression for mineral potential mapping [A ].In :Davis J C ,Herzfield U C ,puter in G eology —25Y ears of Progress [C ].New Y 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13~32.[15]Pan G C.Extended weights of evidence modeling for thepseudo 2estimation of metal grades [J ].Nonrenew Re 2sour ,1996,5(1):53~76.[16]Hu G D ,Chen J G ,Chen S Y.Metallic mineral resourcesassessment and analysis system design [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2000,11(3):308~311.A PRE L IMINAR Y VIEW ON DIGITAL PATTERN FOR MINERALEXPLORATION BASED ON GEOANOMALYChen Y ongqing 1,2 Liu Hongguang 2(1.The Center f or Development &Research ,Chi na Geological S urvey ,Beiji ng 100083,Chi na ;2.TheO pen L aboratory of Q uantitative Ex ploration Assessment of M i neral Resources ,The M i nist ry of L and andResources ,W uhan430074,Chi na )Abstract :Digital pattern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is a powerful tool for digital mineral exploration pro 2jects.Preliminarily this paper expounds (a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e digital pattern for mineral explo 2ration ;(b )the features of geological ,geochemical ,geophysical and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nd their331 第2期 陈永清等:初论地质异常数字找矿模型functions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c )the procedure for extraction ,conne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 2tion of ore 2finding information ,and (d )the methods of establishment of digital pattern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based on geoanomaly.In fact ,the process of extraction and synthesis of ore 2finding information is also a pro 2cess of establishing a digital pattern for mineral exploration.K ey w ords :geoanomaly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digital mineral exploration.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中国地质科学的学科名称和分类的建议李毓芳(新疆矿产资源委员会,乌鲁木齐830000)收稿日期:2001-01-15 地质科学,在六大自然科学(即天文、地质、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中居第二位,与五大学科交叉,据路甬祥[1],在世界科技前沿七大领域(即生命科学、物质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数学、大科学、交叉科学)中居第三位,亦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科学在信息、材料、能源、农业、医药、空间、海洋、国家安全8个方面中,同样是无所不在. 中国地质科学名称,据柴育成等[2],地质学二级学科共列18个:1.古生物学(含古人类);2.地层学;3.矿物学;4.岩石学;5.矿床学;6.沉积学;7.石油地质学;8.煤田地质学;9.第四纪地质学;10.前寒武纪与变质地质学;11.构造地质学;12.大地构造学;13.水文地质学;14.工程地质学;15.数学地质学;16.地热地质学;17.遥感地质学;18.环境地质学.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1998年所列的地质学学附表 中国地质科学的学科名称和分类大类分类及学科名称基础地质Ⅰ.地质年代学:1.地层-地史学;2.古地理学;3.古生物学;4.同位素年代学;5.古地磁学;6.古人类学Ⅱ.空间学:7.行星学;8.高层空间学;9.大气物理学;10.极地学;11.海洋地质学Ⅲ.岩石圈:12.第四纪地质学;13.前寒武纪学;14.构造地质学;15.大地构造学;16.火山地质学;17.岩石圈流变学;18.大陆动力学Ⅳ.岩石学:19.沉积岩;20.岩浆岩;21.变质岩;22.矿物学;23.层序学应用地质Ⅴ.实验地质学:24.显微镜学;25.分析化学;26.测试学;27.人工岩矿Ⅵ.应用地质学:28.水文地质学;29.工程地质学;30.地热地质学;31.地震地质学;32.数学地质学;33.环境地质学;34.药物饲料农肥;35.岩溶地质学;36.旅游地质学;37.军事地质学材料和能源Ⅶ.矿床学:38.矿相学;39.金矿地质学;40.金刚石地质学;41.石油、天然气地质学;42.煤、煤成气、油页岩;43.铀矿地质学;44.黑色金属地质学;45.有色金属地质学;46.稀有稀土元素地质学;47.宝玉石地质学;48.珍稀矿产地质学;49.盐湖地质学;50.建材地质学;51.非金属地质学;52.地下水、矿泉水地质学系统地质Ⅷ.地质勘查学:53.区域地质学;54.矿区地质学;55.航片解释地质学;56.地球物理测量;57.地球化学测量;58.矿产成因和赋存规律Ⅸ.矿产开发:59.凿岩地质学;60.矿山地质学Ⅹ.系统地质学:61.勘查工程理论;62.金属矿找矿靶区识别;63.矿产储量分类;64.地质矿产科学预见;65.勘查经济评价;66.找矿-开发追踪调查科专业词表中共有25个,与前者相比,相同的有16个(除变质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外),另列有动力地质学、岩土力学、古地理学、勘查地质学、区域地质学、火山地质学、实验地质学8个.以上共27个学科.根据国家地学机构、工业部、省(自治区)工业厅局、勘查单位、工业设计院、生产矿山,地质科学涵盖(下转166页)431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6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2卷 第3期2008年3月 地 质 学 报 AC TA GEOLO GICA SIN ICA Vol.82 No.3Mar . 2008注: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海相碳酸盐岩油藏成藏机理研究”(编号2005CB422104)资助成果。

收稿日期:2007204230;改回日期:2007208211;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刘春园,女,1979年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碳酸盐岩地震属性理论。

电话:82312643;Email :ymzxlcy @ 。

频谱分解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研究刘春园1,2),魏修成2),朱生旺2),季玉新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内容提要:本文详细描述了频谱分解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模型正演模拟分析缝洞储层,对缝洞尺度和裂隙密度变化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溶洞尺度、裂缝密度与最大振幅谱呈同向变化趋势,与最大振幅谱对应频率呈反向变化趋势。

实际地质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结论对碳酸盐岩缝洞的认识较为有效,而为进一步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碳酸盐岩;频谱分解;缝洞系统同尺度地质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响应特征认识地质体,从而进行地震解释的一种有效技术。

频谱分解技术在砂泥岩储层中,主要应用于判断河道以及预测砂泥岩薄储层厚度等方面。

目前,该技术也逐渐引入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领域。

碳酸盐岩是非常好的胶结岩石,缝洞发育,不同缝洞的形状和尺寸均会有不同的频谱响应特征,因此可以利用频谱分解技术来预测碳酸盐岩储层。

1 频谱分解原理及方法频谱分解技术的主要依据是油气储层的高频吸收特性和薄层反射的调谐原理。

油气储层的高频吸收特性是指当地震波经过含油气储层时,其高频成分能量衰减较地震波通过不含油气储层时严重(John et al.,2003;Emeka et al.,2006)。

薄层反射的调谐原理是当薄层厚度增加至四分之一波长的层的岩石特性及其厚度。

相位谱显示了地质体的横向不连续性。

频谱成像通过分频处理得到各频率下的地震能量属性和相位属性,进而更精细地研究储层(黄绪德,2002)。

频谱分解最早的应用就是薄层陷频。

利用厚度横向变化的楔状模型说明陷频周期对储层厚度的反映。

如图1所示,图1a 是一锲状模型反射系数序列,图1b 是锲状模型的合成地震记录,图1c 是各道振幅谱变化。

陷频周期为Pt =1/τ。

由图1可以看出,陷频周期———即时间厚度倒数变化和层厚变化相反。

同样,对于任一频率,储层厚度是调协波长的整数倍时,对应振幅达到调协振幅;可以看到在沿任意频率切片的位置,振幅呈高低交替变化形式,频率越高,变化次数越多,该变化也能说明储层厚度的变化。

以上所讨论情况均是在子波频带大于陷频周期的前提下。

如图2所示,图2a 是模型反射系数序列,图1 楔状模型陷频谱变化Fig.1 The amplitude spectra of wedge model(a )—反射系数;(b )—合成地震记录;(c )—振幅谱;(a )—Reflex coefficient ;(b )—synt hetic seismogram ;(c )—amplitudespectrum 图2 单道记录振幅谱Fig.2 Amplitude spectrum of single trace(a )—反射系数序列;(b )—反射系数谱;(c )—主频30Hz 雷克子波振幅谱;(d )—30Hz 雷克子波合成信号振幅谱;(e )—主频200Hz雷克子波振幅谱;(f )—200Hz 雷克子波合成信号振幅谱(a )—Reflection coefficient series ;(b )—reflectivity spectrum ;(c )—amplit ude spectrum of Ricker wavelet wit h 30Hz dominantfrequency ;(d )—amplitude spectrum of composite recording wit h 30Hz Ricker wavelet ;(e )—amplitude spectrum of Ricker wavelet wit h200Hz dominant frequency ;(f )—amplitude spectrum of compositerecording wit h 200Hz Ricker wavelet 上下界面反射系数分别为1、-1,图2b 是图2a 中反射序列振幅谱,图2c 是主频为30Hz 的雷克子波振幅谱,图2d 是利用图2c 中子波计算得到的信号振幅谱,图2e 是主频为200Hz 雷克子波振幅谱,图2f 是利用图2e 中子波计算得到的信号振幅谱。

地震记录是反射系数与子波的褶积,其振幅谱为反射系数谱与子波振幅谱的乘积。

当子波主频较高,带宽大于薄层陷频周期如图2f ,求得信号振幅谱中陷频周期为100Hz ,从而求的薄层厚度10ms ;当频带宽度较小,高频成分被噪声淹没时,通常近似利用第二陷频点频率求陷频周期。

如图2c 、d ,本文子波主频30Hz ,带宽低于薄层陷频周期,信号振幅谱第二个极小值点出现在子波振幅谱零点频率处,而此时利用第一陷频点求陷频周期从而求得薄层厚度为1315ms ,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误差。

虽然利用陷频点求层厚可能出现误差,但是对于相同主频的子波,不同厚度介质振幅极大值随厚度变大而近似线性变大,由此可以在子波带宽不足的情况下反映储层厚度。

目前主要应用的频谱分解方法有傅立叶变换(F T )、短时傅立叶变换(STF T )、最大熵计算法(M EM )、小波变换(W T )和S 变换(ST )。

傅立叶变换覆盖了整个时间域,不同的频率成分可以被清楚地反映出来,但不能刻划任一时间的局部性质;短时傅立叶变换较傅立叶变换的优点是时窗的应用,但是其利用的固定时窗,不利于高频和低频的检测;小 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其主要的储集空间是缝洞,所以缝洞就是地震勘探主要目标,弄清楚缝洞的范围及规模对油田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2.1 规则变化的溶洞模型首先,通过对溶洞的正演模拟来分析溶洞对应的频谱特征,如图3所示。

建立简单的溶洞变化的模型,为了精细反映溶洞特别是小尺度溶洞特点,需要计算网格较小。

但是采用小网格时计算量较大,对于除溶洞之外的均匀介质利用这样的小网格计算存在较大浪费。

因此,我们设计了变网格有限差分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

在本例中,模型中各溶洞直径分别为10m 、20m 、40m ,溶洞内充填流体速度为1500m/s 、密度为1970g/cm 3,其他介质速度为5000m/s 、密度为2570g/cm 3,网格尺度分别为1m ×1m 和5m ×5m 。

通过变网格有限差分法解波动方程,进行正演模拟计算,并对记录结果进行频谱分解。

图3a 为规则溶洞模型,图3b 为其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图3c 为记录的振幅谱。

对模型地震记录中溶洞处取20ms 时窗(时窗的选取以包含目标体的最小时窗为原则),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振幅谱(图3c ),从振幅谱结果得到,随着溶洞直径增大,其振幅谱最大值频率变小,同时其振幅值也变大。

其次,对数据体整体做傅立叶变换得到各单频振幅谱数据,本文选取频率为10Hz 、30924第3期刘春园等:频谱分解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研究图3 规则溶洞模型Fig.3 Regular cave model(a )—模型;(b )—合成地震记录;(c )—振幅谱(a )—Model ;(b )—synt hetic seismogram ;(c )—amplitude spectrumHz 、50Hz 、700Hz 。

大、中、小3个溶洞在10Hz 的单频体上最大振幅值分别为24、88、120,在30Hz单频体上其振幅分别为30、108、124,在50Hz 单频体上其振幅分别为40、116、114,在70Hz 单频体上其振幅分别为52、104、110。

由此得出,虽然溶洞反射振幅随着其尺度变大而变大,但是就各溶洞在不同频率剖面中相比,小洞在70Hz 数据体中振幅较强,为52,中洞在50Hz 数据体中振幅较强,为116,而大洞在10Hz 和30Hz 数据体中振幅较强,为120和124。

说明不同大小的溶洞在不同频率数据体上的响应特征不同,随着溶洞尺度变大,最大振幅谱所对应的频率降低。

2.2 利用随机介质建模方法建立随机分布的裂缝模型 在碳酸盐岩储层中,裂缝是又一类重要的储集空间,同时也是油气的流通渠道。

裂缝排列方向由不同地质年代的大地应力作用决定,裂缝排列主方向基本一致,排列密度以及位置则是不规则的(斯麦霍夫等,1985)。

因此应用随机介质方法建模(姚姚等,2003;Ikelle et al.,1993),模拟裂缝密度不断变化模型。

采用变网格有限差分弹性波方程对该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建立地震记录并进行频谱分解。

如图4所示,模型分为3层,层速度分别为4500m/s 、5000m/s 、6000m/s ,密度分别为2550g/图4 裂缝密度渐变的随机模型Fig.4 Random model with various f racture density (a )—模型;(b )—合成地震记录;(c )—振幅谱;(d )—振幅曲线(a )—Model ;(b )—synt hetic seismogram ;(c )—amplitude spectrum ;(d )—amplit ude curve cm 3、2570g/cm 3、2600g/cm 3。

中间层为裂缝密度逐渐变大的地质层位,该地质层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无裂缝,第二部分裂缝密度为5%,第三部分裂缝密度为10%,第四部分裂缝密度为20%,第五部分裂缝密度为45%。

裂缝中充填油气,速度范围为1500~2500m/s ,密度范围为1970~2000g/cm 3。

图4a 为裂缝密度变化的地质模型,图4b 为模型的地震记录,图4c 为原始数据薄层顶底之间振幅谱,图4d 为模型底界面最大振幅值曲线。

由于地震信号在经过地下传播后,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高频能量衰减较低频能量衰减严重,而含油气对高频能量的吸收更多(John et al.,2006)。

为了区分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是否与裂缝及含油气时有关,首先对地震资料进行谱均衡,克服信号向地下传播时正常的高频能量衰减,剩余的频率成分的衰减主要就应该是由于裂缝及其含油气性引起的异常的高频能量衰减。

由图5可以得到,在裂缝密度为零时,振幅谱最大;含有裂缝时,随裂缝密度增大其振幅谱整体呈增034地 质 学 报2008年图5 溶洞在地震反射中的特征Fig.5 The feature of cave inseismic profile大,振幅差也相应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